生態環
㈠ 生態環境有哪些破壞
森林被砍伐、植被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河流、海水被污染(排放工業、生活污水)
土地肥力下降,開始鹽鹼化
動物被偷獵(藏羚羊等珍惜動物)
許多珍惜動物瀕臨滅絕的危險
溫室效應嚴重
空氣中含有大量對人有害的物質,造成酸雨等現象
過度使用地下水導致地面下降,塌陷
沙塵暴肆虐
沙漠面積擴大,土地沙漠化嚴重
㈡ 生態環境分區
11.2.1 生態環境類型區的劃分原則
生態環境類型區的劃分既取決於自然生態環境條件,也取決於人類社會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作用的性質。因此,生態環境類型區的劃分應當根據生態環境本身的組成與結構、人類活動的類型與強度,遵循以下六項原則進行劃分。
(一)以生態環境的自然屬性為主,兼顧社會屬性的原則
生態環境的自然屬性是客觀的,是地殼歷史長期演化的結果,它決定了生態環境的類型和環境質量的基本狀況,反映了生態環境的特徵。人類社會活動對生態環境有著巨大的改造作用,對生態環境質量有著明顯的制約作用。
(二)生態環境的地帶性原則
生態環境的地帶性指的是由於有著共同的發展歷史和演變途徑,生態環境在同一類型區域中,其地貌、氣候、土壤、植被、水資源等自然條件具有明顯的相似性,而在不同區劃內則有著較大的差異性,各環境要素組成、資源狀況、資源結構、資源分布及其開發利用,各自形成相對獨立的「地理綜合體」。
(三)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對一致性原則
同一生態類型區域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活動要有相對一致性。同一類型區域中業已形成的生態環境與生態資源開發和利用等方面有著相對一致性和較穩定的生產分布格局。
(四)生態環境綜合因素與主導因素相結合的原則
由於組成生態環境的因素很多,同時又要考慮人類社會活動因素,因此必須在綜合分析各要素後,抓住主要矛盾進行綜合與概括。
(五)生態破壞的相似性原則
生態類型區中,由於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生態平衡失調,引起資源衰竭和生態破壞,其表現形式和防治途徑基本一致。
(六)生態環境類型區空間連續性原則
不同類型區的劃分在空間分布上必須是連續成片的,是一個生態結構、功能相對統一的整體。一方面,生態環境的空間連續性是生態系統存在和長久維持的重要條件,另一方面,保持生態類型區空間連續性和完整性,有利於信息採集和數據統計。
根據上述原則進行生態類型區劃分,保證了生態類型區劃具有明顯的整體性、協調性、區域性、層次性和動態性特性,且有明確的社會、經濟、生態目標。
11.2.2 生態類型分區依據
景觀生態學是地理學與生態學相結合的邊緣學科,是研究一定地理單元內,一定時間階段的生態系統類群的格局、特點、綜合資源狀況、相互間物與物交流等自然規律,以及人為干預下的演化趨勢,揭示其總體效應對人類社會的現實與潛在影響的學科。一定的區域景觀具有其相適應的景觀生態。生態系統是一個有層次的結構整體,其等級特徵使景觀生態也出現等級特徵。一般劃分景觀生態考慮的因素有地形地貌、河流流域或湖泊流域、農業區劃以及界面與交接地帶等等。
衛星遙感影像圖提供了具有視域廣、直觀,又能反映客觀、真實空間的景觀生態分布。在景觀生態中地表的地貌地形是衛星遙感圖像中反映最好,表現最為直觀的一種信息,具有明顯的可判讀性和可譯性。因此,生態類型區劃分是以宏觀地貌形態在衛星圖像上所反映的不同影像特徵,並結合地面常規資料予以劃分和確定。湖南省不同地貌的遙感解譯標志見表11-1,據此,湖南省景觀地貌可劃分出 6 個大區,16 個亞區和 61 個小區(圖11-1)。
表11-1 地貌形態分類及解譯標志
圖11-1 湖南省生態環境區劃分示意圖
11.2.3 生態類型區劃方案及系統
湖南省景觀生態類型區劃是以地貌類型為格架進行劃分的。前文已述湖南省景觀地貌可劃分出大區—亞區—小區三個層次,相應的生態類型劃分為景觀生態類型區、景觀生態類型亞區和景觀生態類型小區,其中評價客體主要是景觀生態小區。全省依據地貌景觀共劃分出6個景觀生態區,16個景觀生態亞區和61個景觀生態小區,具體的景觀生態區劃系統如下:
Ⅰ.湘西北中、低山、山原生態區
Ⅰ-1.白雲山—龍山—八大公山中山、低山、山原生態亞區
Ⅰ-1-1.龍山—八大公山中山、山原生態小區
Ⅰ-1-2.白雲山—蹇家坡中山、低山生態小區
Ⅰ-1-3.塔山—涼水口中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Ⅰ-2.花垣—大庸中低山、丘陵生態亞區
Ⅰ-2-1.花垣中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Ⅰ-2-2.桑植中山生態小區
Ⅰ-2-3.大庸中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Ⅰ-2-4.武陵源中山生態小區
Ⅰ-2-5.江埡—通津鋪高丘、低山生態小區
Ⅰ-2-6.維新場中山、低山、丘陵生態小區
Ⅰ-2-7.東風山—瓶壺山中山生態小區
Ⅰ-3.武陵山山原、中山、中低山、丘陵生態亞區
Ⅰ-3-1.江山—葫蘆山原生態小區
Ⅰ-3-2.古丈—大坪中山、中低山生態小區
Ⅰ-3-3.龍潭河—苗市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Ⅱ.湘西雪峰山地生態區
Ⅱ-1.沅陵—麻陽—芷江中低山、丘陵生態亞區
Ⅱ-1-1.新晃—芷江中低山、低山生態小區
Ⅱ-1-2.沅陵—麻陽盆地、低山、丘陵生態小區
Ⅱ-1-3.沅水下游中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Ⅱ-2.雪峰山中山、低山生態亞區
Ⅱ-2-1.靖縣—會同—洪江中低山、中山生態小區
Ⅱ-2-2.通道—黔陽中低山、中山生態小區
Ⅱ-2-3.漵浦盆地生態小區
Ⅱ-2-4.城步—綏寧中山生態小區
Ⅱ-2-5.新化中低山、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Ⅱ-2-6.安化中山、中低山、低山生態小區
Ⅲ.湘北洞庭湖濱湖平原生態區
Ⅲ-1.洞庭湖西側低丘、崗地生態亞區
Ⅲ-1-1.桃源低丘、崗地生態小區
Ⅲ-1-2.臨澧低丘、崗地生態小區
Ⅲ-1-3.黃土店低丘、崗地生態小區
Ⅲ-2.洞庭湖沖積平原生態亞區
Ⅲ-2-1.澧水河口沖積平原生態小區
Ⅲ-2-2.沅水河口沖積平原生態小區
Ⅲ-2-3.華容低丘、崗地生態小區
Ⅲ-2-4.洞庭湖平原、湖泊生態小區
Ⅲ-2-5.湘江河口沖積平原生態小區
Ⅲ-3.洞庭湖東側低丘、崗地生態亞區
Ⅲ-3-1.沅潭鎮平原、崗地生態小區
Ⅲ-3-2.岳陽—汨羅低丘生態小區
Ⅳ.湘中丘陵生態區
Ⅳ-1.漣源—邵陽丘陵生態亞區
Ⅳ-1-1.新寧—武岡—隆回丘陵、低山生態小區
Ⅳ-1-2.邵東—漣源中低山、丘陵生態小區
Ⅳ-2.長沙—株洲—湘鄉崗地、丘陵、低山生態亞區
Ⅳ-2-1.寧鄉崗地、丘陵生態小區
Ⅳ-2-2.安沙—黃柏鎮崗地、低丘生態小區
Ⅳ-2-3.湘鄉丘陵、低山生態小區
Ⅳ-2-4.長沙—湘潭崗地、丘陵生態小區
Ⅳ-2-5.南嶽中山、丘陵生態小區
Ⅳ-2-6.株洲丘陵、崗地生態小區
Ⅳ-3.冷水灘—衡陽—郴州崗地、高丘、低山生態亞區
Ⅳ-3-1.冷水灘崗地、低丘生態小區
Ⅳ-3-2.祁東崗地、中低山生態小區
Ⅳ-3-3.衡陽崗地、低丘生態小區
Ⅳ-3-4.常寧崗地、高丘生態小區
Ⅳ-3-5.永興中低山、高丘、盆地生態小區
Ⅴ.湘東盆地—山地生態區
Ⅴ-1.臨湘—平江中低山、丘陵生態亞區
Ⅴ-1-1.臨湘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Ⅴ-1-2.平江中低山、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Ⅴ-1-3.幕阜山中低山、中山、丘陵生態小區
Ⅴ-1-4.安定鎮—長壽鎮崗地、低丘生態小區
Ⅴ-2.連雲山—武功山中山、盆地生態亞區
Ⅴ-2-1.瀏陽中山、中低山、高丘生態小區
Ⅴ-2-2.醴陵—攸縣盆地、中低山生態小區
Ⅴ-2-3.武功山中山、中低山生態小區
Ⅴ-2-4.茶陵盆地生態小區
Ⅵ.湘南山地生態區
Ⅵ-1.越城嶺—陽明山中山、低山、丘陵生態亞區
Ⅵ-1-1.東安中山、中低山、丘陵生態小區
Ⅵ-1-2.雙牌中山、中低山生態小區
Ⅵ-2.九嶷山中山、丘陵、崗地生態亞區
Ⅵ-2-1.江永崗地、丘陵、山地生態小區
Ⅵ-2-2.嘉禾崗地、丘陵生態小區
Ⅵ-2-3.江華中山生態小區
Ⅵ-2-4.臨武中山、中低山生態小區
Ⅵ-3.諸廣山中山生態亞區
Ⅵ-3-1.酃縣—資興中山、中低山生態小區
Ⅵ-3-2.汝城—桂東中山生態小區
全省景觀生態環境各類型區劃如圖11-1。
㈢ 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正當我們為印度洋大海嘯奪走了數萬人的生命而惋惜、而奉獻、而反思的時
候,今年第一期的《環球》雜志竟然刊發了這樣一篇文章《人類無須敬畏大自
然》。在這篇文章中,著名科學家何祚庥說:「我要嚴厲批評一個口號,即所謂
『人要敬畏大自然』」。
這篇文章說,從歷史來講,在人類發展的早期,人類對自然的抵禦能力很有
限,所以一些進步思想家強調人定勝天。而就我所知,我們人類的早期恰恰是敬
畏大自然的。這在我們傳說中有很多記載。像二郎神就是守護神,現在去九寨溝
的路上有川主寺來敬奉。只是到了我們人類製造了工具,有了一些發明之後,才
不知天高地厚地提出了人定勝天,改造自然。
而自從有了這個口號後,我們吃的苦頭還少嗎?
在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時,在文中旗幟鮮明地說:應該以人為本。他表示絕
不反對保護環境和保護生態,但需要弄清楚一個觀念,保護環境和生態的目的是
為了人。有些時候我們需要「破壞」一下環境、生態,改變一下環境和生態,但
也是為了人。
在這里,我也要旗幟鮮明地與這一觀點唱唱反調。
人類本是自然界的一員,大自然存在多久了,而我們人類才生活在這個地球
上多少年,為什麼一有了我們人類,就要以我們人類為本?民盟中央副主席張梅
穎在看了德國一個小學生的環保紀事後很感慨地說:那種不認為自然為母,反以
自然為器,乃至要征服自然的反自然觀念,助長了環境災害中日益嚴重的人類行
為致災。對於天災實為人禍的警覺,四十多年前已引起西方社會公眾和政府的廣
泛關注。1962年,一本《寂靜的春天》喚起了多少民眾的環保意識和政府的高度
響應。十多年前,1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共同呼籲:「人與自然正處於迎頭相
撞的險境,人類的活動為環境的資源帶來無可逆轉的傷害———人類必須徹底改
變管理地球與生命的方式,才能逃過未來的苦難。」
要按照何先生的話,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要為人類服務了。樹我們可以砍,
動物我們可以殺,江河我們可以想怎麼截斷就怎麼截斷。不知道何先生知道不知
道還有生物鏈,今天一個物種的滅絕對明天來說意味著什麼?
文章中說,現在中國電力短缺,需要開發水能,需要修水庫,這就不可避免
要破壞一些環境和生態。這里有一個權衡得失的問題,如果過分強調保護環境和
生態,那麼水庫就不能建設。何先生認為,遇到這樣的情形,權衡輕重得失的標
准就應該是以人為本。
我們姑且不說修水庫的願望是為了防洪,為了發電,我們只說三門峽水庫修
了近半個世紀了,發電量和預期的設想差距有多大,就是這四十多年來它給渭河
流域帶來了多少災難。1992年8月渭河洛河洪水入黃河不暢,漫堤決口,淹沒了
農田60多萬畝,約5萬返庫移民受災,近3萬人無家可歸。這樣的修水庫是以人為
本嗎?是不可避免地的破壞一些環境和生態嗎?
我並不想承認大自然會報復,大自然不會心胸那麼狹窄,它容忍了很多我們
人類因無知而犯的錯誤。但是如果把自然比喻成我們人類的軀體的話,它當然會
生病。
如果承認它也是一個家庭的話,它不只有人類一個孩子,在這個家庭中還有
其他成員。
如果在這個大家庭中,所有的存在都只是為了人類一個孩子,這是不公平的。
人類再進步,科學再發展,大自然也不僅僅為我們人類而存在。
我希望在我們人類正在面對剛剛發生的大災難時,真要好好辨一辨,人類需
要不需要敬畏自然。從這個意義上講,該感謝何祚庥院士為我們發起了這場論戰。
㈣ 如何通過基礎設施提升,為生態環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的概念,其意義非同尋常、極為深遠。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基本單元,要建設美麗中國,首要任務是全面提升農村生態環境,努力把農村打造成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底蘊深厚、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並積極推動社會物質財富與生態財富共同增長、社會環境質量與農民生活質量同步提高。
一、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優化農村空間布局
規劃是龍頭、是發展的大綱。要高起點編制鎮村布局、生產力布局、水資源、土地利用、農民集中居住區等規劃,科學確定城鎮規劃區、工業生產區、農業發展區、農民居住區和生態保護區,統籌安排城鄉建設、基本農田、產業集聚、生活居住、生態保護等空間布局。
一是推進農村工業向園區集中,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要堅持與工業產業規劃、本地資源利用和產業優勢相結合的原則,高起點、高標准抓好園區規劃,加快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完善交通、供水、供電、通訊等配套設施,積極鼓勵村集體在工業園區內建造標准廠房,吸引農村工業向園區集中。以工業園區集聚建設為抓手,加快發展產業集群,帶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
二是推動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促進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步伐,推動農地連片集中,根據農業產業布局規劃,整合項目資金,結合土地復墾整理、農田水利建設、農業資源開發,加快高標准農田建設,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的田園化格局。
三是引導農民向社區集中,促進生活空間宜居適度。加強農民集中居住區的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吸引農民向設施配套、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的新型社區集中,促進人口集聚、要素集約,讓農民享受到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幸福指數。
二、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提升農業生態環境
要把農業產業生態化、發展清潔化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根本舉措,積極發展生態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嚴格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改善和提升農業生態環境。
一是控「源」。全面推廣測土施肥,大力擴種綠肥與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實施農化肥減量工程,著力提高化肥農利用率。推進農村面源氮磷生態攔截系統工程建設。加快建立農集中配送體系,實行農統一配送、統一標識、統一價格及統一差率,杜絕高毒高殘留和假冒偽劣農流入市場,從源頭上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二是治「污」。按照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要求,以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為切入點,推廣種養相結合、循環利用的生態健康種養生產方式。科學合理地制定養殖業發展規劃,推進規模化養殖場建設,推廣發酵床生態養殖,建立持續、高效、生態平衡的規模化畜禽養殖生產體系。採取粉碎還田、漚肥還田、過腹還田等省工、省時、實用的秸稈還田技術和方法,大力推廣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增加土壤肥力,積極開展秸稈飼料、秸稈發電、秸稈造紙、秸稈沼氣、秸稈食用菌等多渠道綜合利用秸稈試點示範與推廣,提高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率。加快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在規劃布點村莊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
三是活「水」。水是生態之基,貫徹落實「人水和諧」理念,建立農村河道定期輪浚機制,實施拆壩建橋,打通斷頭河浜,改造束水河段和束水建築物,暢通水系,加快河道輪浚和水系調整步伐,提高河道自然功能。理順和完善管理體制,加強河道長效管理,提升長效管理水平,實現「清水暢流」。
四是植「綠」。大力推廣應用鄉土樹種、珍貴樹種造林,因地制宜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作為綠化重點,做到見縫插綠、應栽盡栽,加快構建「綠色通道、綠色水廊、綠色基地、綠色村莊」,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村莊綠化格局,構築綠色生態屏障。
三、創新農庄建設舉措,塑造中國美麗鄉村
環境就是資源,生態就是資本。要堅持把建設美麗鄉村與發展農村旅遊業有機結合,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在塑造美麗鄉村的過程中,要注重把保護鄉村鄉野農耕文明和自然原始純朴之美作為第一追求,創新思路和舉措,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優勢,力求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塑造出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重點要做好以下五篇文章:
一是做好「山」的文章。充分利用山區生態資源優勢,靠山生財、靠山致富,發展種植業、林業、畜牧業,開發山區休閑旅遊農業,建成一批以山村體驗、民俗風情、自然景觀為特色的山村休閑旅遊群落,推出一批精品山村旅遊點。
二是做好「水」的文章。將漁業生產與綠色生態、休閑觀光、娛樂餐飲、度假購物結合起來,發展賽龍舟民俗水上運動、休閑垂釣中心、水上餐船等休閑鄉村旅遊項目。注重開發濕地資源,走濕地生態旅遊發展之路,打造高質量濕地旅遊產品,讓遊客在觀賞到「孤鶩與落霞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原生態美景的同時,了解自然生物知識,增加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使生態旅遊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以充分發揮。
三是做好「民居」文章。要注重傳承和提升傳統民居建築特色,打造各地建築風格各異、造型絢麗多姿的特色民居,充分體現濃郁的地域特徵和民族文化。要加大古建築保護修繕力度,讓古建築融入「美麗鄉村」,並挖掘其背後的商業價值,整合歷史文化資源,開發旅遊特色線路,結合農村生態環境及生活文化,發展如介紹民風民俗、品嘗農家菜、體驗農家生活等具鄉土味的觀光特色旅遊。
四是做好「花果」文章。充分利用大自然賦予的豐富的花卉、林果資源,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在已有的基礎上,引入創意農業,對花卉、林果進行資源整合、規模培植、巧妙布置,打造「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四季花園,形成奼紫嫣紅、碩果累累的獨特鄉村美景。通過發展花卉和蔬果採摘體驗項目,讓遊人漫步其中觀花品果,享受從中的美感和樂趣。
五是做好「農耕」文章。依託豐富的農耕文化資源,著力挖掘至今稀存於世的農耕器具、戲曲、民歌(山歌)、耕作傳統、民俗風情及各類祭祀活動等資源,發展農耕文化旅遊產業,讓遊客親身體驗扶犁耕作、推磨碾米、踩水車灌農田、製作農家酒、腌制農家菜、住農家屋、吃農家菜、干農家活等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鄉村生活。
四、准確把握推進要素,加快美麗鄉村建設
建設美麗鄉村、把農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好家園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城鄉經濟社會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讓全體農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筆者認為:
科學合理的規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前提。建設美麗鄉村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要高度重視規劃的引領作用,加強統籌推進。結合地理地貌、自然資源、文化積淀、民俗習慣、產業結構、自身特色等,因村制宜開展研究策劃,做好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既要注重與周邊環境的協調配套,又要塑造村莊自身的特點、特色,還要傳承歷史民俗文化,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充分彰顯農耕文化、秀美特色,讓「農村更像農村」,避免「千村一面」。
優化提升農村生態環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農村生態環境好與否直接關繫到美麗鄉村的建設程度,因此要把優化提升農村生態環境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抓緊抓實抓好。首先,要以推進「三個集中」為抓手,不斷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其次,要組織實施村莊環境整治工程,加大對自然村莊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再次,要積極發展規模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有機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保證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創新舉措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關鍵。只有堅持創新舉措,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增強內生動力,才能確保美麗鄉村建設順利有序推進。一是創新組織管理體系。美麗鄉村建設面廣量大、內涵豐富,涉及到各級各部門,必須要建立健全組織協調機制、分工合作機制,加強部門溝通、上下溝通,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創新建設投入機制。美麗鄉村建設資金投入量大,必須要建立健全以為主導、農民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美麗鄉村建設投入機制。三是創新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積極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加快土地規范有序流轉的步伐,實現土地連片集中。四是創新經營體制機制。通過大力發展社區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勞務合作、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特別是要創新發展合作農場,鼓勵其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建立健全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讓更多的農民分享建設成果,充分調動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合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㈤ 什麼是生態環境設計
生態環境建來設是一個復雜的系自統工程,是從宏觀到微觀全方位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過程,它的目標是營造一個節材、節能、環保、高效、舒適、健康的人居環境。它涉及生態城市的建設,生態住區和生態園區的建設,以及各類生態建築的建設。
生態環境設計應從宏觀到微觀貫穿城市建設的全過程,在各設計階段中都有具體的建設目標,例如在區域規劃和總規中的土地綜合生態適宜性分析及生態安全格局的建構;控規和城市設計中的自然生態安全網路生成及土地生態分級利用規劃;場地設計的生態化及建築設計中各類生態策略的應用,等等。
㈥ 生態環境保護方面
一、自然生態環境脆弱,礦業等人類活動增強,強化預防和保護、重點治理迫在眉睫
阿勒泰地區的自然環境主要為草原生態。天然草地面積佔地區土地總面積的 83. 4%。主要生態功能區包括河谷生態、林草、湖泊、濕地和草場等。當前,由於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可利用水資源相對不足、草原超載嚴重以及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等導致地區主要生態功能區的功能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
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忽視環境保護、生態恢復和污染治理,特別是砂金的無證開采和砂石、粘土礦開采,無統一規劃,布局混亂; 由於非金屬礦山多分布在河床、階地和城鎮、道路附近,開發時破壞地貌景觀,造成水土流失,使本來脆弱的自然生態環境雪上加霜。隨著礦業等人類干擾活動的增強,強化預防、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進行重點治理迫在眉睫。
同時,隨著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強度的增大。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率和土地復墾率低,礦山植被、土地、水環境惡化等問題較為嚴重。由於本區自身生態環境脆弱,加之,在礦業開發中 「三廢」隨意處置等現象的存在,導致阿勒泰地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比較嚴重,保護與治理工作任重而道遠。
二、地質災害較突出,加強防治工作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
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災害與區劃調查項目調查數據分析: 阿勒泰地區地質災害比較突出: 數量較多,種類比較齊全,地質災害點共有 743 處,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均有發育,其中以崩塌為主,占 79. 57%,泥石流和滑坡次之,地面塌陷最少。地區地質災害預防監測及應急制度比較健全,由於阿勒泰地區地域面積大,地質災害分布面廣,地質災害預防監測及應急工作量大,加之阿勒泰地區融雪時間比較短且集中,導致融雪型地質災害發生的時間比較集中,應急機制須在短時間內發揮重大作用,這勢必給防災工作帶來巨大的壓力。因此,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
此外,要充分利用工程手段防治地質災害。擬申報的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項目主要部署在阿勒泰市、布爾津縣、哈巴河縣和富蘊縣。雖然福海縣地質災害發生頻度在 7 縣 ( 市)中是最小的,但地質災害面廣,災害種類比較齊全。福海縣作為未來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實現建設園林和宜居城市目標,地質災害防治項目應優先和重點部署,尤其是位於新區附近的地質災害項目應優先部署。地質災害點最多的兩個縣———青河縣和吉木乃也應部署一定數量的地質災害防治項目。
㈦ 生態環境怎麼改善
這個問題很大很大,全世界的生態環境在日益惡化,盡管這樣會那樣會在聯合國號召下在世界各地召開,人們都知道溫室效應與冰川存亡,低碳排放與自然災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生態環境的改善不是只說說而已,是要付諸行動,減少溫棚數量是關健,而溫棚不是不可達到零碳排放,是你如何做到這一點是要花點腦筋,溫棚種植蔬菜瓜果,可以在同一溫棚里種植可食蘆薈呀,加工製成綠色飲料呀,甜品呀,進到千家萬的餐桌上不是不可.還有供人們欣賞的仙人球仙人掌類盆景點綴居室.晚上放入卧室勝過所有制氧機器.比例達配合理零碳排放不是神話,而且植物生長條件更優越,豈不美哉的改善了生態環境.
但人類日益對地球的索取,森林綠地逐年減少,高樓如林的水泥森林卻急劇耗掉日益缺乏的資源,軍演戰爭掠奪資源的慾望加大碳排放,龍卷風,泥石流災害危極人類安危.乾旱導致河流乾涸,周圍生態日益惡化,科學的發展是把雙刃劍,核能可為人類造福,但也可毀滅地球.
美韓軍演的硝煙剛剛停息,海嘯的災難卻摧毀了造福於人類核電站,核幅射核污染的災難降落在亞太地區,相當於幾個城市的成山垃圾在太平洋上游戈,日本的核傷還未醫好,又加入到南海軍演之中,地球母親何時能安寧?生態環境怎麼能改善?生態環境的改善不是靠幾個國家幾個民族的努力奮斗能解決的!是要靠每一個地球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實施!
說中間的那就是對地球少些掠奪,保護自然環境的良性循環,少施化肥和農葯,多施農家肥和生物除害,保擴好地球的濕地和江河湖泊,合理利用水資源,把流失的水源留住為人類造福.少打井取地下水來抗旱.雨水多的季節在山地平原都可搞蓄水井,井上留一個取水口就行,其它井面處理還可種莊稼少侵佔我們的良田.保護森林草原免於火災,別直接排放污水於江湖,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變廢為寶,減少侵吞日益減少的有限資源.
說最小最小的事保護改善生態環境從我做起,節約每一度電每一滴水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少開車多走路,樓層不高少坐電梯多爬樓梯.辦公室內每個人節約每一張紙,都是為改善生態環境而出力,辦公室內的綠色植物的清晰空氣能提高我們工作效率,改善生態環境美化生活雙贏,何樂而不為?更主要的減少生活垃圾要靠每個家庭的自律,這是要靠每一個人的責任心.我們城市生活日益上新台階,別墅呀花園洋房呀都少不了花園陽台吧,為了美化居室改善環境家家戶戶種點花呀草呀盆景之類的綠色植物大有人在.那麼腐殖質呀施肥呀就是問題了,居家過日子,淘米洗肉做菜的垃圾你怎麼利用呢,我呀淘米先肉水留下澆花不但節約用水,花木盆景還可獲取點養份,有條件時收集屋檐水澆花比自來水好.那些菜葉幫子呀,沒鹽的骨頭渣,水果洋芋皮茶葉渣呀不注意生蟲的花生呀可別隨便往垃圾桶里扔,減少垃圾運輸節能家庭可出大力,找一個有蓋的桶放在裡面,有條件弄點土蓋在上面,日復一日幾個月後就是一桶不花錢又省事的腐殖質土了.給花翻盆時加點進去還真不錯.如果是封閉陽台多種點綠色植物且適當種點仙人掌科植物晚上放在卧室還是一個有益健康的高富氧粒子機呢,放出新鮮氧氣吸收你你呼出的二氧化碳.為零碳排放做出了貢獻,豈不美哉樂哉!
夠吃夠穿別多買,舊衣舊毛巾當拖把,衣洗水拖地,洗菜水沖廁所別拿來澆花,小心病蟲害傳染到花上.電器別追求豪華容量大,節約省錢為改善生態環境盡最大的努力吧.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啊.
㈧ 生態環境
一、土壤特徵
山東省土壤種類較齊全,其分布與地貌和母岩基本一致。據1979年省土壤普查辦公室等進行的土壤分類研究,全省土壤總面積為1211萬hm2,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77.03%。把全省劃分為8個土類、25個亞類。即:棕壤土類,包括棕壤性土、林地棕壤(暫)、棕壤、灰條棕壤(暫)、潮棕壤亞類;褐土土類,包括褐土性土、林地褐土(暫)、林溶褐土、褐土、無石灰性褐土,潮褐土亞類;潮土土類,包括褐土化潮土、潮土、鹽化潮土、鹼化潮土、濕潮土亞類;鹽土土類,包括潮鹽土、濱海潮鹽土亞類;鹼土土類,包括潮鹼土亞類;水稻土土類,包括老水稻土、新水稻土亞類;砂姜黑土土類,包括砂姜黑土、鹽化砂姜黑土、鹼化砂姜黑土亞類;山地草甸型土土類,包括山地草甸型土亞型。
棕壤,面積170.62萬hm2,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4.09%。主要分布在膠東半島和沭河以東丘陵地區。陡坡多是林、牧用地,緩坡處適宜種植花生、地瓜等作物。
褐土,主要分布於魯中南低山丘陵、山麓平原、山間盆地和河谷平原。面積177.51萬hm2,佔全省土地總面積14.66%。這類土地地勢低緩,呈中性或微鹼性,保水保肥,土壤生產性能較好,適應性寬,是全省最好的一種土壤類型,也是旱澇保收的高產區,歷來為糧食、棉花、烤煙、蔬菜等作物的重要產地。
潮土,集中分布在魯西北黃泛平原區,在山丘地區的河谷平原、濱湖窪地也有零星分布。面積466.58萬hm2,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8.53%。潮土質地適中,潛水埋藏淺,呈中性或微鹼性,生產性能良好,適宜性強。黃泛平原地表坦盪,土層深厚,光、熱、水資源豐富,因而省內潮土類土地增產潛力很大。
砂姜黑土,約有53.66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4.4%。主要分布在膠萊平原、濱湖和魯南低窪地帶,是窪地長期積水乾涸後形成的土壤,表層有機質含量豐富,適宜種植小麥、大豆、高粱等作物。
鹽鹼土,約47.60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3.1%,主要分布在魯西北平原低窪地帶和濱海平原。土壤含鹽量多在0.4%以上,最高可達1.5%,嚴重影響作物生長發育。但內陸黃泛平原的鹽鹼地,只是表層含鹽量較高,經過治理,可以改造為良田。
水稻土,面積很小,僅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1%,約17.27萬hm2。主要分布在南四湖窪地、臨郯蒼湖沼平原和沿黃澇窪地帶。多系新中國成立後改種水稻而形成的新水稻土。
二、森林植被與動物資源
山東屬於華北生物區系,地帶性原始植被為溫暖帶落葉闊葉林,因歷代耕墾,現多為次生植被。陸生、野生動物較貧乏。
山東植物種類較豐富。據《山東植物志》資料,包括變種、變型共有維管植物2321種,隸屬於183科896屬。有野生和常見栽培樹種600餘種,主要為針葉林、闊葉林、灌木林,各種果樹近90種,3000多個品種類型。干鮮果經濟林是本省一大優勢,果樹種類多,果品產量大,名特產品種多,素有「北方落葉果樹王國」之稱。有飼用草類植物377種,中草葯植物700餘種,農作物品種近百種。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大豆、高粱、穀子、水稻、小雜糧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煙草、麻類;蔬菜類主要有白菜、大蔥、生薑、大蒜、辣椒等;還有一些可供開發利用的澱粉糖類、纖維類、土農葯類等植物。
山東動物資源也比較豐富,有陸生、海生和淡水三大類群,均屬華北區的習見種類。陸棲野生脊椎動物450種,其中獸類55種,鳥類362種,兩棲動物8種,爬行動物25種。陸棲無脊椎動物中昆蟲種類繁多,居全國同類動物之首,家畜、家禽地方優良品種31個,其中魯西黃牛、渤海黑牛列全國八大名牛,德州驢是三大型驢種之一。有海生動物500多種,淡水動物100多種,屬國家一、二類保護的珍稀動物71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文昌魚、中華鱘、短尾信天翁、斑嘴鵜鶘、褐鰹鳥、白鸛、黑鸛、朱䴉、丹頂鶴、白枕鶴、白頭鸛、白尾海雕、游榫等16種。
㈨ 生態環境現狀
(一)自然環境
處於雲貴高原的東北緣與湘鄂山地交匯地帶的湘西北中、低山、山原區,東與湘北洞庭湖平原區接壤,北與川東南、鄂西南山地毗連,西與黔東北高原鄰接,南止沅麻盆地西緣。區內氣溫偏低,光照偏少,干濕季節不明顯。年平均溫度16℃~17℃,年日照時數1400 h,>10℃積溫為5000℃~5300℃,80%的保證率積溫僅4800℃~5100℃,極端最低氣溫為-6℃~-15℃,無霜期只有265~285 d。雨量比較充沛,歷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1900 mm,特別是武陵山區降雨量顯著增多,並多以大雨,暴雨,形成了湘鄂(湖北以五峰、鶴峰為中心)暴雨中心區。水系甚為發育,且呈樹枝狀。發育有澧水幹流及其支流,南端為沅水一級支流酉水。土壤以黃色石灰土和黃壤性土為主,黃色石灰土面積約1341萬畝,占區內總面積的35%,黃壤性土面積約1322萬畝,占區內總面積的34.4%。其次有水稻土、黃壤、棕色石灰土、暗黃棕壤、粗骨石灰土、石灰性紫色土、山地草甸土等。森林植被覆蓋率為65.64%,以針葉林為主,闊葉樹、竹林也有分布。
地處武陵山和雪峰山之間的沅麻河谷盆地區,具有光熱充足,冬冷春寒,干濕季節明顯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溫度16.6℃,>10℃積溫為5000℃~5300℃,持續日數為230~235 d,無霜期278 d左右,年日照時數1500 h左右。年降水量在1300 mm以上,7~9月降水量在340~380 mm之間。土壤以紫色土和黃紅壤為主,其中紫色土占近30%,主要分布於沅水西岸,以及漵浦盆地,一般分布於海拔高度200~500 m之間;黃紅壤佔43%,主要沿沅江及其支流巫水的兩岸分布,海拔高度為300~500 m。
雪峰山地區,包括西部的西晃山和南部的越城嶺一部分,光能資源和熱能資源居全省最少區之一。年日照時數1250~1400 h,>10℃積溫為4200℃~5300℃,年降水量除安化暴雨中心外,一般為1300 mm。常年相對濕度在80%以上。土壤以黃壤為主,佔51.4%,主要分布在500~1200 m地帶;次為紅壤,石灰土和水稻土零星分布。森林植被覆蓋率為68.45%,以針葉林為主,以及針葉闊葉混交林等,此外城步南山有大片草地分布。
位於本省北部的洞庭湖濱湖平原區,屬於我國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型的長江中游氣候大區,其氣候特點是光、熱較足,春暖遲,秋寒早。年日照時數1700~1800 h,是全省日照最多的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6.5℃~17℃,>10℃的積溫在5000℃~5400℃,無霜期歷年平均為265~280 d。以洞庭湖盆地為中心的沖積平原年降水量1200~1300 mm,為全省降水量較少的地區之一,且分布不均勻,南部較多,北部較少,4~6月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50%,多大雨、暴雨,常造成洪澇災害。土壤有三個組合:①以紫潮沙泥為主,分布在南洞庭湖以北的安鄉、南縣的全部,沅江和華容的大部,以及澧縣、常德、漢壽、岳陽、臨湘等縣的一部分;②以黃潮沙泥為主,分布在湘、資、沅、澧「四水」及汨羅江等入湖處;③以紅黃泥為主,分布在洞庭湖以南的湘陰及益陽等縣,其次在漢壽、常德、澧縣、華容等縣亦有較大面積分布。此外,棕紅壤多分布在環湖的東、西側;紅壤集中分布在環湖的南側;黃紅壤分布在西部外緣;紫色土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東北部;潮土沿各大小河流的兩岸分布。森林植被覆蓋率為19.08%,以針葉林為主。
位於本省中部的湘中丘陵區為我國中亞熱帶典型地段之一,光能、熱量資源豐富,氣候溫暖,熱量充足,夏季高溫酷熱,冬無嚴寒,但春寒潮頻繁。本區全年日照時數1400~1750 h,年平均氣溫為16.8℃~18.0℃,>10℃的積溫5300℃~5600℃,無霜期長達261~281 d,最冷月平均氣溫為3.8℃~6.5℃。降水量大,但分布不均勻,常發生前澇後旱現象。年平均降水量1200~1400 mm,春末夏初多雨,一般年份4~6月降水量佔全年的45%左右;盛夏秋初乾旱,7~9月降水量僅佔全年的20%左右,且多以雷陣雨為主,而此時氣溫高,蒸發量大,空氣相對濕度小,故易發生乾旱,尤其是衡~邵一帶,歷來有「乾旱走廊」之稱。土壤以紅壤佔主導地位,其次為紫色土,它們在紅盆中廣泛分布,水稻土亦有相當量的分布,主要沿河谷兩岸的階地以及低山、丘陵谷地分布。森林植被覆蓋率為40.60%,以經濟林地、針葉林為主,竹林也有廣泛分布。
位於省內東部的湘東盆地—山地區,光能、熱量資源豐富,氣候溫暖,熱量充足。全年日照時數1500~1700 h,年平均氣溫16℃~17℃,>10℃的積溫為5300℃~5600℃,無霜期長達260~280天,最低氣溫在-6℃~-8℃。雨水較多,年平均降水量1400~1700 mm,春夏雨多常出現暴雨山洪,危害農作物。秋冬雨水略少,產生輕微秋旱。土壤以紅壤為主,其次為紫色土、水稻土,還有棕紅壤、黃壤、暗黃壤、山地草甸土。森林植被覆蓋率為62.82%,以針葉林為主,經濟林亦有一定分布。
位於本省南部的湘南山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7.8℃以上,為全省氣溫最高地區,年日照時數1750 h,年太陽總輻射每平方厘米105~109 kW,>10℃的積溫為5500℃~5800℃,持續240~260 d,無霜期長達290~310 d,最低溫可為-6℃左右。年降水量平均為1300~1800 mm,東部的桂東和西南部的江華,是本區的東西兩側的兩個降水中心,高達1800~2000 mm。土壤以紅壤為主,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潮土、黃壤、暗黃棕壤、山地草甸土為次。紅壤一般分布於海拔700 m以下的低山及丘崗;黃壤分布於山地海拔700~1300 m中山區;暗黃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300 m以上的山地;山地草甸土分布在海拔1200 m以上的山頂脊地。森林植被覆蓋率為59.79%,以針葉林為主,經濟林和竹林亦有一定分布。
(二)社會經濟環境
湖南省是一個具有多民族的人口大省,除漢族外,還有土家族、侗族、瑤族、苗族、壯族、白族、彝族、布依族、回族、維吾爾族、滿族、蒙古族等51個民族。截至1998年末,全省總人口為6502萬人,人口密度達305.24人/km2,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為464萬人,老年人占總人口的7.14%。
湖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歷來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林業和漁業基地。解放以來,湖南省投入了大量財力、物力和人力,用於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廣泛開展基本農田水利建設。截至1995年,全省興建各類水利工程200多萬處,其中大型水庫與灌區14處,中型水庫200多處,小型水庫1200餘處,塘壩200多萬處,機電排灌裝機385.53萬千瓦,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268萬公頃,旱澇保收面積達218.57萬公頃。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總體運行基本平穩,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化程度明顯提高。全省農業總產值1262.46億元,糧食總產量281.82億千克,棉花19.25萬噸,油料120.74萬噸,烤煙14.34萬噸,水果109.07萬噸,養殖業在連續幾年高速發展的基礎上,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勢頭。
湖南省的現代工業是新中國成立後逐步發展起來的,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機械、化工、食品、紡織和能源等六大支柱行業為主體的、門類較多的產業結構體系。工業結構在改革開放以前,一直以重工業和全民所有制工業為發展重點,自1978年以後,輕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重工業也進行了服務方向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加速了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礎工業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雖然國有企業仍居主導地位,但是集體企業、股份合作企業、聯營企業、私營企業等在最近幾年發展迅速。
解放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省的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迅速發展。1998年省境內中央路營里程2275 km,地方鐵路通車里程344.7 km,公路通車里程60077 km,內河航道里程1萬公里,民用航空航線20條,管道里程164 km,形成了相當規模的交通運輸網路。全省市話交換機容量達315.37萬門,農話交換機容量134.29萬門,郵路和農村投遞線路總長度達到31.55萬公里,全省所有縣(市、區)均已開通國際、國內直撥電話業務,實現了人工網向自動網的轉變,完成了模擬網向數字網的過渡,並正在向可傳輸各種信息媒體的寬頻網、智能網轉變。全省交通運輸與通信能力大幅度提高。
教育事業在調整、改革中穩步發展。1998年全省有各級各類學校共4.94萬所,在校學生達1336.93萬人,全省高等院校數已發展到49所,為了提高成人的科學文化水平,各地廣泛開展了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1998年參加各級成人學歷教育的在校學生達到83.39萬人。
科學技術事業迅速發展。1998年,僅縣級以上政府部門科研與科技開發機構就達196個,其中自然科學研究機構18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4個。全省國有單位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97.83萬人,其中自然科學技術人員81.20萬人,在湘「兩院」院士16人,科技投入力度加大。科技成果大量涌現,1998年共獲得各類科技成果950項,其中獲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勵的項目333個,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22項,不少項目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三)地質環境
湖南省在大地構造上分屬於揚子陸塊和南華活動帶,兩者大致以雪峰山東南緣安化—靖縣斷裂為界。自中元古代末期的武陵運動開始,以後歷次構造運動在湖南省均有所反映,特別是喜馬拉雅山運動以來的新構造運動對湖南省的地形地貌有著巨大影響,造成湖南省地殼總體上是西升東降、南升北降的格局。形成了如下幾個地質構造—地貌區:
(1)湘西北褶皺隆起岩溶發育山原山地區。海拔一般為600~1200 m,最高為2098 m。河谷多「V」字型,切割深500~1500 m。碳酸岩鹽分布區岩溶地貌景觀顯著,區內發育巨大斷裂及舒緩褶皺,屬較穩定地塊。歷史地震最高6.1級,主要地質災害為溶洞、地下河、滑坡、崩塌、泥石流及水土流失等。
(2)湘西斷褶隆升山地區。海拔500~800 m,最高2021 m。水系發育,河谷多呈「V」形。區內活動性斷裂發育。地殼尚穩定,歷史上地震最高5級。岩組復雜,主要地質災害為岩溶滲漏塌陷、邊坡不穩、軟弱夾層等。
(3)湘北斷陷盆地沖積平原區。地勢低平,地殼上屬較不穩定區,主要地質災害為軟土層的塌陷、沉陷、管涌、地殼沉降和河湖淤積等。
(4)湘中褶斷岩溶發育丘陵盆地區。區內大部為丘陵盆地,局部中低山。丘陵海拔150~350 m,中低山山峰最高1513 m。盆地中水系發育,晚近期活動性斷裂也很發育。歷史地震最高5.5級,沿斷裂帶有溫泉出露,主要地質災害為岩溶塌陷滲漏,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採煤區地面變形破壞等。
(5)湘東斷褶拗陷丘陵山地區。區內中部及南部為丘陵盆地,偶有低山,海拔一般100~300 m,山峰最高1289 m;東北為低山丘陵,邊境幕阜山、連雲山,海拔1615 m。山體谷地呈北北東向雁形排列,晚近期活動性斷裂發育,規模巨大。歷史地震最高5.5級,主要地質災害為水土流失、岩溶塌陷滲漏等。
(6)湘東南褶斷隆起岩溶發育山地丘陵區。區內岩溶發育強烈,岩溶地貌顯著。晚近期活動性斷裂發育,規模巨大,構造復雜,以堅硬-較堅硬碳酸鹽岩組及堅硬-較弱淺變質岩組為主。主要地質災害為岩溶塌陷滲漏、軟弱夾層、邊坡不穩。
㈩ 什麼是生態環境材料
傳統的材料研究、開發與生產往往過多地追求良好的使用性能,而對材料的生產,使用和廢棄過程中需消耗大量的能源及資源,並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危害人類生存的嚴峻事實重視不夠。生態環境材料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這類材料是對資源和能源消耗少、對生態和環境污染小、再生利用率高、可降解和可循環利用或者是能夠改善環境的材料。同時具有滿意的使用性能和優良的環境協調性,在盡可能滿足用戶對材料性能要求的同時,必須考慮盡可能節約資源和能源,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在研究、設計、製造材料以及使用、廢棄材料產品時,一定要把材料及其產品整個壽命周期中對環境的協調性作為重要評價指標,改變只管設計生產,而不顧使用和廢棄後資源再生利用及環境污染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