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態
⑴ 自然生態系統是什麼
生態學原是一門研究生物與其生活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是生物學的主要分科之一。初期偏重於植物,後來逐漸涉及動物,因而有植物生態學和動物生態學之分。近來,由於人類環境問題和環境科學的發展,生態學擴展到人類生活和社會形態等方面,把人類這一個生物物種也列入生態系統中,來研究並闡明整個生物圈內生態系統的相互關系問題,這樣便形成了人類生態學,形成了這一領域更廣泛、內容更豐富的科學。同時,現代科學技術的新成就也已經滲透到生態學的領域中,賦予它新的內容和動力,使之成為多學科的、當代較活躍的科學領域之一。
例如,系統工程學與生態學結合形成的系統生態學,屬於生態學領域中方法論的發展,核心是從整體出發考慮問題。尤其是大系統的興起,正在受到人們的普遍注意,這類系統的性能如有所改善,預期經濟效益將是非常大的。又如生態學與數學結合產生的數學生態學,不僅給認識和闡明各種復雜的生態系統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如系統分析、建立數學模型等等),而且數學的抽象概念及推導方法,也將對未來的生態學起顯著作用。
此外,計算科學和計算技術的應用,有可能幫助人們進一步認識和解釋生態系統中的復雜現象,並從中找出規律。近年來,數學模型已逐漸在害蟲控制、益蟲利用、魚群捕撈、森林管理、牧場改良中得到應用,提供了一系列最優管理策略和預測方法。當它與化學生態學和物理生態學所提供的生態信息相結合,就可獲得最好的生態效益。毫無疑問,數學生態學迅速發展,必將導致生態學新理論、新方法的出現,使人類在了解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爭中更加主動。
其他生態學分支的形成也將會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產生積極作用。特別是綜合運用生態學各分支的成就,使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結合,這種結合為協調高速度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指明了方向。
由上可見,傳統的生態學定義已不能概括當今生態學的豐富內容了。現代生態學應該是一門多學科的自然科學,它研究生命系統與環境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及機理。所謂生命系統,就是自然界具有一定結構和調節功能的生命單元,如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所謂環境系統,就是自然界的光、熱、空氣、水分以及各種有機物和無機元素相互作用所共同構成的空間。現代生態學的這種解釋,對生態科學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標。
概括起來,生態學的發展進程中,有三個主要特點:
(一)從定性探索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到定量研究;(二)從個體生態系統到復合生態系統,由單一到綜合,由靜態到動態地認識自然界的物質循環與轉化規律;(三)與基礎科學、應用科學相結合,發展了生態學,擴大了生態學的領域。
綜上所述,生態學和環境科學顯然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他們所研究的問題基本上是相近的,只不過生態學是以一般生物為對象,著重研究自然環境因素與生物的相互關系,單純屬於自然科學的范疇。環境科學則以人類為主要對象,把環境與人類生活的相互影響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從而和社會科學發生十分密切的聯系。
因此,生態學的許多基本原理同樣也可以用於環境科學中,作為基礎理論而聯繫到人類獨特的主觀能動性和復雜的社會關系,來研究和解決人類生活與環境問題。
⑵ 自然生態保護區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現行清水溝流路黃河入海口和原刁口河流路(黃河故道)黃河入海口區域,目前總面積為1530km2,是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以保護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體的自然資源保護區。黃河入海口地區是黃河三角洲生態演進最為劇烈、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區域,由於黃河攜帶大量泥沙入海,從而使黃河三角洲的濕地面積在逐年增大,是世界上面積自然增長最快的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地面高程為0~7m,主要為河道、古河道、天然堤、河間窪地、濱海潮間帶等地貌形態。生態農業地質類型主要為均質砂壤型、體層粘壤型,少量夾層砂壤型、夾層粘壤型及底層粘壤型。土壤類型主要為濱海潮灘鹽土、濱海鹽土、鹽化潮土,土壤含鹽量0.14%~2.12%。地下水礦化度2~80g/L,潛水埋深0~3m,極易發生次生鹽漬化。淡水資源主要為黃河水和地表降水。土壤養分中富含K、Fe、Mn、Cu、B、Se,缺乏N、P、Mo及有機質。土壤中有害元素Hg、As、Pb低於國家自然背景值(I級),屬地球化學環境優良區。大面積的淺海灘塗和沼澤,豐富的濕地植被和水生生物資源,為鳥類繁衍生息、遷徙、越冬提供了優良的棲息環境,成為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越冬棲息地和繁殖地。
保護區共有各種植物393種,植物區系以溫帶成分為主,從植被類型看,本區又分成5個植被型組,9個植被型,26個群叢。植被面積為65319公頃,植被覆蓋率為53.7%。植被組成以自然植被為主,占植被面積的77.9%;人工植被主要為人工營造的刺槐林,占植被面積的22.1%,與保護區周邊地區的人工刺槐林連成一片,面積達11300公頃。另外還有33000公頃的天然葦盪。廣闊的灘地和植被構成新、奇、野、曠的自然景觀。
保護區內動物可分成陸生動物生態群和海洋動物生態群,有記錄野生動物1524種。各種鳥類268種,屬國家1級重點保護的有7種,2級重點保護的有34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附錄I的有7種,附錄Ⅱ的有26種,附錄III的有7種。
⑶ 什麼是自然生態
自然生態環境,指未受人類干擾或人扶持,在一定空間和時間范圍內依靠生物及其環境本身的自我調節來維持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典型的自然生態系統是森林、草原、荒漠和陸地水域(淡水)以及海洋生態系統,還有介於水陸之間的濕地生態系統。
⑷ 中國有自然生態山村一說嗎
中國這座生態小山村,美成了油畫,堪稱攝影天堂,還不收門票!
⑸ 生態環境和自然特徵的區別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生產與生活的基本條件。我們從生態學專業角度討論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是兩個在含義上十分相近的概念,生態環境並不等同於自然環境。生態環境僅是自然環境的一種,二者具有相互包含關系。
自然環境,就是指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自然環境不等於自然界,只是自然界的一個特殊部分,是指那些直接和間接影響人類社會的自然條件。自然環境的外延比較廣,僅有非生物因素組成的整體,並不能叫做自然環境。
生態環境,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組成的。是各種生態系統所構成的整體,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唇齒相依,並直接地、間接地、潛在地、長遠地對人類和生物界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只有具備一定生態關系構成的系統整體才能稱為生態環境。
自然環境與生態環境的破壞直接影響人類生存質量,生態環境的破壞直接導致人類生活環境的惡化。目前為止,威脅人類生存並已被人類認識到的環境問題有: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空氣污染、酸雨、霧霾、淡水資源危機、能源短缺、森林資源銳減、物種加速滅絕、土地荒漠化、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地鹽鹼化、垃圾成災、有毒化學 品污染多方面。
我國的自然環境與生態環境破壞主要為: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沙漠地區的荒漠化、黃淮海平原的鹽鹼化,北方地區的沙塵暴、南方地區的土壤重金屬污染、水資源河流污染、大中城市的空氣污染等等,在不同程度上制約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平衡。生態環境如果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干擾,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遭到破壞,超過了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不能恢復到原來比較穩定的狀態時,物質和能量輸出輸入就不能平衡,就會造成系統成分缺損,如生物多樣性減少,導致生物鏈和食物鏈的改變,出現生態鏈結構性變化,能量流動受阻,物質循環中斷,輕者稱為生態失調,嚴重的就是生態災難。
生態學所講的環境,是以整個生物界為中心,圍繞生物界並構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條件,如大氣、水、土壤、陽光及其他無生命物質等,是生物的生存環境,也稱為「生境」或者「棲息地」。著名系統工程學家常遠教授對於生態的詮釋通俗易懂:「生態」=「生」+「態」。「生」指生存、生命、生活、生物;「態」指狀態、情態、勢態、姿態;所以,「生態」就是有生命的事物即生物和人類生存的狀態。對於生態更簡約的解釋就是:生物、動物和人類生存的狀態。
人類生存的最高境界是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⑹ 什麼是生態自然觀
生態自然觀是系統自然觀在人類生態領域的具體體現,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現代形式之一。
生態自然觀是西方學者以環境倫理學的形式展開的對人和自然關系的思考,提倡自然權利論和內在價值論。其主張把人的角色從大地共同體的征服者變成共同體的普通成員與公民,強調生態系統是一個由相互依賴的各部分組成的共同體,人則是這個共同體的平等一員和公民,人類和大自然其他構成者在生態上是平等的;
人類不僅要尊重生命共同體中的其他夥伴,而且要尊重共同體本身;任何一種行為,只有當他有助於保護生命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時,才是正確的;人和自然之間要協調發展,共同進化。
(6)自然生態擴展閱讀:
自20世紀中葉新技術革命以來,人類掌握了強大的科學力量和物質力量,迫使自然界竭盡所能地為人類服務,物質財富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種災難性的傳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死亡率下降,平均壽命延長口此等等。
然而,現代新技術革命所帶來的並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與此相聯系,生態科學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關注,獲得了迅速的發展。以生態科學為基礎的生態自然觀是當代人類對「生態危機」進行反思和對生態科學進行概括與總結的結晶。
⑺ 怎樣從無到有建立自然生態
在我們的人類生活的自然界中,存在著很多的聯系,我們都知道,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與其它事物之間建立起相應的聯系。其實很多時候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而自然生態就是一個值得大家都關注的問題,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建立一個從無到有的自然生態呢?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我們需要考慮到植被,土壤或者是溫度和水之類的,下面我們具體來解釋一下。
我們都知道,水是我們的生命之源,沒有水,世界上的動物和植物都無法生存下去,就比如說我國大部分的西北地區由於降雨量缺失,就導致了很多植物無法生長,所以在西北地區就有大面積的沙漠地區。還有就是要提供充足的土壤,在我們的自然界中,雖然有很多的水生生物,還有就是隨著現在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培育出了很多的無土種植的植物,但是土壤是自然界中的必備之物,有了土壤才能夠為植物的生長提供充足的條件。
⑻ 自然生態環境特殊性
一、自然生態環境脆弱
阿勒泰地區具有豐富而獨特的自然生態資源和草原文化資源,歷史遺跡和豐富的多樣性生物已得到國際公認。阿爾泰山區是阿勒泰地區草原牧業重要的生產基地,中高山區發育著茂盛的山地草甸和高寒草甸,是良好的夏牧場,低山帶發育著山地草原和山地灌叢草原,是阿勒泰地區重要的春秋牧場。自然災害、人類經濟活動等對地區本來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如東溝額爾齊斯河兩岸是著名風景旅遊區,人員流動量大,沿簡易路一側崩塌隱患嚴重,直接威脅到牧民、旅遊人員及過往車輛安全。因此,交通、建設部門應提前對山體邊坡及沿線的災害點進行治理; 過度放牧造成草場退化嚴重,礦業活動導致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頻發,不合理的資源開發造成水體、自然景觀、各類保護區的破壞。在礦業特區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地區自然生態環境具有脆弱性這一特徵,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統籌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環境保護與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切實保護好 「金山銀水」的阿勒泰地區生態環境。
二、礦業活動導致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突出
阿勒泰地區的礦產資源主要集中在阿爾泰山區,山區生態系統有別於其他生態系統,具有不穩定性和敏感性以及生物多樣性,使得該地區雖然資源豐富但生態系統脆弱。長期的礦業活動對阿勒泰地區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阿勒泰地區礦業開發活動可追溯到清代的黃金開采,新中國成立後金礦開發強度劇增,造成金礦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稀有、有色金屬礦產開發始於 20 世紀 50 年代,主要礦山為可可托海稀有礦,由於地處山區,對環境的破壞不是很大。蒙庫、金寶等鐵礦、建材非金屬礦的露天開采造成地貌景觀破壞較大。礦業開發引起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類型多,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礦坑突水、礦井冒頂和采礦選礦廢渣廢水污染環境等;二是破壞面廣,土地資源遭到破壞難以開發利用,礦坑水,銅礦、銅鎳礦、金礦的選礦廢水對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礦井疏乾性排水、礦井突水破壞地下水均衡。因此,礦業特區建設一定要控制礦業活動深度和廣度,優化礦產資源布局和結構,實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程,最大限度地減少或避免礦產資源開發對礦山地質環境造成的破壞。
三、地質災害呈現日益嚴重的趨勢
阿勒泰地區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較嚴重,危害較大,且呈日益嚴重的趨勢。阿勒泰地區山地面積 3. 8 萬 km2,占總面積的 32. 29% ; 丘陵河谷面積 2. 6 萬 km2,占 22. 09% ; 荒漠 ( 戈壁) 面積 4. 15 萬 km2,占 35. 26% ,山地、丘陵河谷和荒漠總面積佔了將近 90% ,較易發生地質災害。截至 2007 年底,全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 726 處,其中滑坡 47 處、崩塌568 處、泥石流68 處、地面塌陷11 處、潛在不穩定斜坡32 處。阿勒泰市有地質災害點103 處,布爾津縣有 118 處,哈巴河縣有 79 處,吉木乃縣有 82 處,福海縣有 118 處,富蘊縣有 194 處。由於人為工程開挖、礦產資源開發及暴雨、融雪等自然因素影響,易造成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從近年來地質災害發生統計來看,空間上,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山區和采礦選礦活動較頻繁區域,這些區域自然地質條件十分惡劣,岩層岩性、裂隙組合以及地形條件等誘導了地質災害的發生。時間上,地質災害發生的季節性較強,主要為汛期 4 月至 9 月,降雨和天氣驟然轉暖造成快速融雪也是主要誘因。礦業特區內要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通過工程、避讓等手段治理地質災害,為礦業特區建設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
⑼ 自然生態系統的特徵是什麼
由於地球表面生態環境極為復雜,具有不同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等,因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生態環境。根據植被類型和地貌的不同,陸地生態系統又可分為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等。水生生態系統按水體理化性質不同可以分為淡水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徵:
1.開放性。生態系統是一個不斷同外界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開放系統。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是單向流動,即從綠色植物接收太陽光開始,到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各種形式的熱能消耗、散失為止,不能再被利用形成循環。維持生命活動所需的各種物質,如碳、氧、氮、磷等元素,以礦物形式先進入植物體內,然後以有機物的形式從一個營養級傳遞到另一個營養級,最後有機物經微生物分解為礦物元素而重新釋放到環境中,並被生物的再次循環利用。生態系統的有序性和特定功能的產生,是與這種開放性分不開的。
2.運動性。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統一體,總是處於不斷運動之中。在相互適應調節狀態下,生態系統呈現出一種有節奏的相對穩定狀態,並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表現出一定的彈性。這種穩定狀態,即是生態的平衡。在相對穩定階段,生態系統中的運動(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對其性質不會發生影響。因此,所謂平衡實際是動態平衡,也就是這種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條件的變化而呈現出的一種富有彈性的相對穩定的運動過程。
3.自我調節性。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不斷與外界進行能量和物質交換過程中,通過自身的運動而不斷調整其內在的組成和結構,並表現出一種自我調節的能力,以不斷增強對外界條件變化的適應性、忍耐性,從而維持系統的動態平衡。當外界條件變化太大或系統內部結構發生嚴重破損時,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調節功能才會下降或喪失,以致造成生態平衡的破壞。當前,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就在於破壞了全球或區域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適應、自我調節功能。
4.相關性與演化性。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雖然有自身的結構和功能,但又與周圍的其他生態系統有著廣泛的聯系和交流,很難截然分開,由此表現出一種系統間的相關性。對於一個具體的生態系統而言,總是隨著一定的內外條件的變化而不斷地自我更新、發展和演化,表現出一種產生、發展、消亡的歷史過程,呈現出一定的周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