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教育理念

生態教育理念

發布時間: 2020-11-23 08:51:57

Ⅰ 綠色教育內涵是什麼

1、綠色教育的內涵是:「綠色教育」就是在充分考慮社會需要的前提下按教育規律來辦教育,「引導」人的內在因素合乎規律地全面而主動地「發展」,營造一個「引導」與「發展」相適宜的 「綠」色環境,並精心地使這兩方面協調起來。
2、綠色教育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下八點:
(1)綠色教育順應兒童的自然天性,強調天人合一;
(2)綠色教育注重兒童的全面發展,強調和諧均衡;
(3)綠色教育尊重兒童的個體差異,強調個性張揚;
(4)綠色教育關注兒童的精神世界,強調心理健康;
(5)綠色教育倡導自主探究式學習,強調主體意識;
(6)綠色教育體現兒童的愉快與歡樂,強調寓教於樂;
(7)綠色教育力求突破學校的圍牆,與社會、家庭融為一體,強調開放整合;
(8)綠色教育的最高目標是追求兒童成長的生態平衡,強調可持續發展。

Ⅱ 幼兒園生態教育理念

青島開發區山水幼兒園的辦園宗旨是為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培養有道德,有素質,有能力的合格公民。理念是自由、民主、愛。園訓是我能行,我最棒.

Ⅲ 什麼叫生態道德教育

生態道德教育

從對環境一詞的意義開始了解,發現它是人存在的「所在」,有著歷史及社會兩個面相,我們是承繼著歷史的與未來的進程,也面對著社會與周遭的環境.那麼,如柯立寇主張的科學環境倫理與傳統的環境倫理的結合就有重新思考的必要.科學性直線式的時間觀念,不重視傳統等的特性如何結合傳統的,感覺的,價值為導向的行為規范,這些都是要處理的問題.至於如何將這種環境倫理規范放置在正式的學校或組織不甚嚴密的教育體系中,教導學生接收此倫理規范,改變其環境行為及對自然的態度,這更是環境倫理教育學者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筆者批評了上述全球化環境倫理理論上建構之不恰當,也明顯的彰顯出此一倫理理論無法提出教育方面的思索方向.那麼,我們需要的有關環境倫理教育應該是怎樣的呢
按照前面所提的三個預設,首先,在教育理論中,我們預設了所有的教育都是環境教育.人在環境之中是自然的一部份,也是歷史傳承的一環節,環境概念明確的彰顯出人存在具有橫面與豎軸的面相,不論我們設定的教育活動的目標是什麼,如特殊教育,職業教育,可能有著完全不同的特定教育目標,或程序原則,但是,所有的教育活動都應該有著相似的終極目的,如成就人的社會化或成就完全人(the whole person).此一終極目的指設著人在歷史及社會縱面及橫面的成就,那麼,我們相信奧爾的命題:「所有的教育就是環境教育」就可以了解了.
其次,任何道德教育,不管理論上多麼強調客觀性,思考性,沒有任何強迫性,但在行為規范上始終離不開「應然」的命題.倫理規范,道德命令等都是以「應然」命題形式存在,如西方宗教傳統的十誡,或中國的倫理傳統禮教等,都是以「應然」命題表達.許多環境倫理主張的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環境,自然整體的尊嚴,愛護自然,與保留自然的美學價值等等命題,都是一些規范性命題,生態道德教育的內容也不例外.
第三個預設是生態教育秉持的基本理念.教育應是一項以文化之存續及未來為導向的活動.在教育過程中,作為教導者的教師們應常常以其傳達的資訊是否能為未來七代以後的子孫們保留住生態文化為責任.在生態道德教育方面,思考如何將環境倫理規范傳達給學生,並建立學生對待環境或自然應採取的態度及立場.
在此三個預設之下,我們不是要提出哪些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教條應該放在環境倫理或生態道德教育的課程內容之中,我們要提出的是我們在設計環境教育課程及內容的安排上,應依循的原則.我們如何建構對自然的態度,環境倫理的理念是在怎樣的狀況下傳達給學生才是生態教育的正當方法.因為,生態教育學者對西方啟蒙運動以來,以理性主導的科學研究及教學方法有著保留,重新思索教學方法,生態教育活動注重的是透過語言隱喻形式表達或接受的潛態知識,這些教導的方式與內容中,隱含著我們對環境的感受,態度與對自然及土地的圓融關系,如此才可能建立我們生態道德觀念.這也是道德教育比較注重「身教」或「潛移默化」的教法導向.
生態道德教育依循的原則有哪些 參考包華士(C. A. Bowers, 1995)的主張,筆者提出下面三個原則:首先,認識清楚語言在教育活動中的功能,與透過語言傳達的訊息.以傳達觀念及改變態度等具體功能為主的教育活動,語言應用是必要的,而語言所產生的影響更非其他任何溝通管道所能超越的.在師生之間的交通上,語言是最具效力的.藉著語言或文字(文字是屬次要的工具)傳遞著顯態知識,解釋與說明各種現象.不論是傳統的教育活動,以經師為主導的知識傳授,或是後現代的教育活動中,學生被鼓勵應用個人的智慧及選擇建構知識,達到一致的結論作為某種知識的典範.這些正式的師生關系背後,學生學習到的可能不只是顯態知識,也可以說學生由教師那兒獲得的不只是明確的,以文字表達的知識,而且還有一些學生在不自覺之中吸收到的一些潛態知識.這些知識包括經由教師在語言中不自覺傳達出去的,個人的一些理念.這些理念是一些我們不會仔細或認為不必要再分析的理念,也就是一些理所當然的概念.如常聽到的「任何事件都可以找到合理的科學的客觀解釋.」明顯的,客觀合理的解釋排除了個人直覺或超自然的說明,說話者不自覺的就將現代性中訴諸理性解釋的概念傳達給別人.又如一些技術性或科技相關的教師在教導過程中不提有關某項科技的背景及其可能產生的正面與負面影響,而只要求學生熟悉或熟練之.雖然其傳達的思想並未藉由語言說出來,但卻因為沒有說出來,反而表達了一些自認的理所當然觀點,藉著不說或沈默正表達了教師本身對此科技的評價,也就是默認其正面的價值.潛態知識還包括了應用語言隱喻所產生的影響,隱喻的使用影響到學生對資訊的吸收及消化.藉助隱喻傳達概念是教師常用的方法,也是我們溝通的依據.隱喻是語言的一項特徵,與教育活動的關系尤其密切.我們常在以客觀或筆紙方式測試學生學習效果之後,會詢問學生「學到了什麼 」這種問題的答案就可能包括上述的潛態知識,學生也許當下無法回答,但在仔細反省之後,會想到一些答案的,這些答案可能不是明文知識,而是一些不自覺吸收到的理念,如實驗態度,教師之說話與行為,甚至一些待人處事的方式等.因此,師生關系不只是形式上的,更應該是相互影響的交互關系,而師生關系圈就是一個生態情境.
認清語言在教育活動中的角色與功能,語言不但能傳達資訊,也因為其在人類歷史與社會中溝通與再現的特性,如思想的表述,隱喻的使用等等.因此語言本身帶有價值.在明顯的狀況下,語言傳遞著顯態知識,但更深入了解之後,語言或沈默都在傳達著說話者的意圖與價值觀.在師生的關系中,課程內容的傳遞,顯態知識的獲得及其成果都是可以清楚的表示,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獲得的潛態知識,這種知識可能更容易改變個人的思索,行動,甚至認知方式.這一類的教導可能不是來自明文的規則或教案程序,而是在師生關系一旦建立之後,老師的言行可能就是學生學習或模仿的對象.不論學生是否在有意識的情況下模仿教師之某些言行,教師都有明顯的影響力.若這個說法成立,那麼教育的成效就不只按照可觀察或測試的結果來決定,可能包括「視其言」與「觀其行」了.如此,為達到教育目的,則需要考慮各層面的教育成果.
道德教育的成果需要哪些方面的思考呢 道德教育的目的若是在改變學生態度及行為,那麼,道德知識的傳遞有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生行為規范的建立及出自其自律的道德行為.生態道德教育包含了生態知識的傳遞及生態倫理的建立.在生態知識方面,生態道德教育的教師在認識目前人類環境所面對的各種危機及對自然的認識之外,更需要具備對產生環境危機因素的認識與警覺.若在未警覺的情況下,將造成生態危機的觀念藉著潛態知識傳達給下一代,則我們希望為未來子孫保留住的生態永續文化之目標將無法達成.從許多文獻中,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由海德格提出對現代科技造成人文方面的負面影響的文章開始 (Heidegger, 1977) ,環境保護或環境倫理學者找到了清楚的理論依據,對現代科技貴族社會,資訊時代的來臨加以批判,認為無限制的科技發展是環境惡化與人文精神的喪失的原因之一,同時更溯源到現代哲學之產生,心物二元論的提出,肯定人類心靈優位的思想,與個人主義造成人類智慧的啟蒙運動,理性科學知識與人類控制自然的想法佔據知識合法性,如此,正當人類在驕傲於對自然研究,開發新智慧的能力時,這些現代性的思想方法卻漸漸的破壞了自然界的原貌及人類永續生存的可能性.為了達到生態教育的目的,教師們必須警覺到自己在獲取的知識過程中,有多少是受到現代性的影響,有多少會間接造成我們環境的問題,在強調及沈默上傳達一些現代性思想,甚至在應用隱喻來澄清概念時,將個人理所當然的信念一起傳達給受教者等等.例如,我們常說「時間就是金錢」的隱喻,雖然,我們是要肯定時間的重要,但我們是用金錢或有價物質來衡量.此是經過西方文明洗禮過後之現代說法,似乎不如「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的句子來得有人文氣息. 生態道德教育就有必要要求教師們認清現代性,警覺到個人在環境及生態社區中的位置.社會的基本單位不是個人,而是環境與有機體的復合體 (organism plus environment)(Bateson, 1972, p. 483) .由有機體及環境互動關系造成兩者相互依賴的生存,生物進化的單位應是整體關系.
在對現代性的認識中,現代化科技發展在教育活動中產生的後果之一,就是電腦教學,教育科技或電腦發展的結果,在表面成果上是網路發達,資訊傳播迅速,與人聯絡及溝通的無遠弗屆,可以說是人類的進步,但同時出現的是一個相當負面的結果.如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溝通可以透過電腦傳送資訊,學生可以在師生不見面的情形下,獲取知識及規范律令,有人認為如此可能更容易使學生自在的表達個人的觀點與意見,也不會受到他人或教師的影響,但實際上這樣的教學方式是喪失了人與人,面對面接觸及溝通與感情的發展機會,同時更強化了現代性注重的個人主義.在教學活動上,在藉由電腦傳達資訊的同時,阻斷了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而在倫理行為上,也不必考慮人際關系的道德行為或倫理行為的選擇了.同樣的,如上述在全球化科技發展的結果,無關心態度的出現,及虛擬世界的建構,人在不與其他人與物接觸的情況下,無法產生關系,不必為他人或後代子孫設想,更無須考慮我們與我們之「所在」的環境之永續問題了,是否須為個人行為負責,是一大疑問了.倫理,甚至環境倫理理念的傳達或教導都可能形同虛設.但是在想到永續生態文化的可能中,我們有必要承認傳統的一些具備永續生態理念的思想,傳遞這些思想就要靠生態道德教育.我們的第二個原則便是:生態道德教育中,認清個人教導中隱含的現代性思索方式,及其造成之理所當然的一些觀念,這些正是在我們行為中造成生態惡化的基本理念.同時,確定道德教育應是人與人,面對面的直接溝通與教導的活動,如此才產生「活」的師生關系.
教師們若能認清生態道德教育的上述兩項原則,就能深入思考個人的教導內容與方法,實施於自己的教學情境中,也能思考及應用我們的第三個原則.第三個原則是涉及到課程內容與教法,若我們肯定道德知識的傳遞是靠著人與人,面對面的關系,那麼,生態道德教育的實施除了「身教」或「潛移默化」的方式之外,在內容的教導,也應該涵蓋著與生態相關的概念與知識.這些知識不應以在現代化影響形成的知識為主,如以個人為社會基本單位為出發點的認識,科技知識,以人類為中心的思索方式,以抽象語言傳達的全球性及普遍性知識,藉助機械式隱喻了解的生命與世界,及成就專業人員以適應中立性的普遍知識環境等.生態永續文化的理念並不是靠純粹理性,科學思考,或實驗證明取得的,它們來自於不同知識層面,具備人文精神面,由人際關系及人與自然的整體圓融關系體驗出來,形成人在自然,關心自然,及愛護自然等發自內在的感情認識,是以全面性,歷史性,及圓融性承繼著傳統對生態永續未來的遠見眼光了解的世界與生命觀點出發,不同於以經濟利益或眼前生活滿意為導向的知識體系.
生態知識體系使用的表達方式,一部份是一種創作神話敘述方式 (mytho-poetic narrative) 傳達的故事,寓言,及神話,許多生態理念或對自然之應然態度都含蘊在內,從描述人與自然之緊密關系,對宇宙萬象的敘述是以人的經驗為原點,解釋宇宙是一個動態的,全體人類與事物的相互關連的圓融整體.宇宙並非是與我無關的研究對象,那麼,甚至在宇宙及世界之科學認識理念下,我們對宇宙的了解就不是無關心的態度,而是有著與人密切相連的人文知識體系之一部分.人是依存於此人文,神話傳統延續下來的文化體系,此一文化體系又是依存於整體自然的生態系統.
我們仔細思考之後,會發現以神話或故事敘述方式傳遞知識的方式是我們人類教育活動的原始,兒童在未接觸正式的書寫文字訓練以前,其接收的資訊都是來自故事,它們是在一個口語環境中成長的 (Egan, 1986, p. 243) ,接觸不同的聲音,並將這些聲音與外在世界的實物連接起來,產生意義.未經書寫文字的傳達,兒童對世界的了解是具本土意義的.在其進入正式教育體系中,讀寫文字的訓練,將其了解經驗脫離其地域性及關系性,而養成抽象的思索方式,與兒童的生活及文化脫離關連性,將知識內容架空.土地,自然環境只作為思考的對象,發展出來的意義成為標准化.書寫文字成為知識主流,而以口語傳遞的知識,及其與自然相關連的意義在教育體系中,未受到重視 (Sheridan, 1991, p.30).
在現代性科學及科技思索主導下的知識內容,時間觀念是以過去,現在,及將來的直線式的延續為主軸,對過去或傳統往往被認為是舊的,保守的,落伍的,迷信的,甚至是獨斷的,需要改變或放棄,這是錯誤的看法 (Shils, 1980, p.5).但是我們在傳統文化中,尤其是東方思想,發現時間的超越性格,超出了個人經驗的時空因果關系,人由因果關系中解放出來,這可以說是相對論物理學的一種洞見 (Capra, 1991, p.186-187).時間不是分割成為段落的,任何過去事件,或未來可能發生的預測,都對現在的決定有所影響.時間是整個的概念,不分過去,現在,或未來,是無限的有限概念.那麼,傳統與求新的改變應該同樣重要,尤其是一些以神話敘述形式表達的觀點,包括發展完整的代代相傳的自然倫理思想,更應該受到重視.傳統是有機體,是文化中的歷史部分,人們隨時攜帶著它.希爾斯 (Shils) 認為傳統應該是像自然界中的樹木一樣,它是樹根,既使老根漸漸死亡,但仍有新芽的成長,它本身不會成長,需要土地及養分,世界的人文傳統,也是需要靠人們帶引及傳遞才會持久.
傳統生態理念以神話敘述方式的故事型態傳達,我們了解到,說故事的人在故事中沒有地位,故事的細節常常因歷史的進程而有更動及變化,故事的內容可以引用在社區中的任何人與人際關繫上,而不是某一特定的個人.故事的意義是外在於文字表達的抽象概念,是來自故事中的山,川,地,及萬物的具象隱喻.自然事物的存在不是指為人而存在的,故事的真理不是以一單獨的觀念可以把握的,它是活的,多元的,由動物,山川,樹木等自然事物顯示出來,沒有階級高低之分,也沒有分屬於不同范疇的認同問題,這是我們與土地及自然為一體的生命哲學,若站在個人主義的立場思考生命是無法進入此一經驗內容的 (Kane,1995, p. 255).土地與我們之間並沒有隔閡,我們使用土地命名,同時藉由故事或人來認識土地,彰顯出人與土之間不可分的感情 (Basso, 1999) .
生態道德教育的特性,有著使用敘述方式,將生態理念融合於故事之中,人與人及面對面的教導,傳遞著人與自然的圓融觀念,形成教育體制中常被忽視的合法知識.因為只有透過這種教學方式與知識內容,我們才有可能建立環境倫理,改變道德行為.在教師養成期間,除了強化教師們的生態環境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學工作中,建設學生之思維方式.在各種教導方式之應用中,生態理念的傳達是需要不同於現代性注重理性科學解釋,或透過其他媒材的教導型態,依循我們的第三原則,生態道德教育的知識內容與教導方法注重本土的,直接的,敘述式的,接觸的,藉由故事,寓言,隱喻,及哲學觀點傳達的過程.

Ⅳ 生態文明理念的核心是什麼 生態文明理念符合我國那些基本國策和戰略的要求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以培育和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林業生態實踐為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提供了環境基礎、物質保障和文化支撐。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符合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可緩解能源緊張,減輕環境壓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利於推動我國產業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使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是維護中華民族和人類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需要。

(4)生態教育理念擴展閱讀:

生態文明理念注意事項:

1、建設生態文明,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

2、由於我國巨大的人口基數和經濟規模,即使採用各種末端治理措施,也難以避免嚴重的環境影響。要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需要大規模開發和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

Ⅳ 什麼是教育生態觀

教育生態觀是指運用生態學方法研究教育與人的發展規律。著重圍繞生態平衡、環境與適應、人群的分布與構成、人際關系等問題,試圖建立合理的學校內外生態環境,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最早提出相關概念的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勞倫斯·克雷明。國內,我國學者對教育生態學的研究始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1990年吳鼎福、諸文蔚的《教育生態學》是中國第一部教育生態學著作。

(5)生態教育理念擴展閱讀:

教育生態觀具有如下的原則:

1、自然性原則。像自然界的任何生物一樣,人作為一種自然生態的成員,其本身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自然范疇。在教育中,只有教育理念符合自然規律才能更好地實現教育發展的總體規律。

2、系統性原則。在教育生態系統中,系統性原則就是教育的大環境和小環境、宏觀和微觀以及各個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它要求在處理問題時,要用系統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注意事物之間的相關性和動態效應。

3、整體性原則。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必須始終保持其發展的整體平衡性。由於各種因素和人為原因會造成教育發展過程的失衡,所以教育者是否具備整體觀念,以整體觀念來思考處理問題,以保持教育生態圈的平衡與協調是極為重要的。

4、能動性原則。生態思想的核心內容就是尊重生物的自然性,遵照自然規律處理和解決問題。人具有社會性,具有主觀能動性,在學習的過程中,人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構建新知識。

5、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可持續發展,不僅注重今人的發展,而且還強調明天的發展;不僅注重當代人的發展,而且還強調子孫後代都能夠持續發展;不但注重發展的數量,更強調發展的質量。

Ⅵ 生態教育理念下的德育課程有哪些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學德育課程化建設德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靈魂,但受傳統教育發展方式的束縛,學校德育功利色彩濃厚,生硬的規范、空洞的說教使德育缺乏層次性和針對性,投入多產出少,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如隔靴撓癢,蒼白無力,沒有實效。剛剛頒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作為了一項重要的戰略主題,並特別強調,要「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九十四中學以科學發展觀和新課改核心價值觀引領學校德育工作,在已經形成的德育經驗和特色的基礎上,立足學校實際和發展需要,尋求學校德育工作創新的生長點和突破口,為適應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的新形勢,確立了課程是教育的核心,充分發揮課程建設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功能,構建一系列德育課程結構,探索知與行的統一,完善德育課程構建與實施的思路,在轉變教育發展方式背景下進行了一次增強德育實效性的全新嘗試。
一、德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是為了實現德育的教育目標
學校在校長辦學理念的指導下,緊緊圍繞德育目標,本著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並重,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相結合,學校教育和社會影響相統一的原則,培養九十四中學全面發展,善於溝通,具有國際視野和良好做人品格的合格中學生。針對學校德育教育內容涉及領域廣泛,開展形式靈活多樣,且不同形式的德育教育實施力度也有所不同的實際,九十四中學首先對德育教育資源進行整合,主要通過德育課程的設置來落實德育教育的基本內容與要求,把原有的德育活動方式、德育教育方式納入廣義的德育課程中來,形成課程體系,確**育工作在時間與空間上予以更大保證,能持久、有效地開展。
二、德育課程體系構建的三方面探索
學校在對德育工作課程化進行梳理的過程中,按照學生的認知層面,行為層面,結合滲透教育,活動課程,使學生上升到自覺地知行統一的層面。
(一)滋養文化環境。創設學校有內涵的文化情境,它以一種「桃李不言,下
自成蹊」的獨特方式,成為內化學生思想品德的中介,強調更多的是實施不自覺、無意識、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實際上,它滲透在學校生活的各個層面,是物質與精神、有形與無形、動態與靜態的統一體。
1.校園文化孕育。多年來,九十四中系統梳理優化校園文化,著重構建二大文化特色:一是精神文化,包括校訓文化、班訓文化、學風文化等;二是環境文化,包括教室文化、樓道文化、餐廳文化、廁所文化等;這些是對學校辦學積淀的深層次挖掘。學校通過教師、學生的交互作用,融合先進思想道德、優秀傳統文化和校本教育資源,體現人文關懷,努力培育特色鮮明的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在「無言、無求、無形」的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感染,自覺地產生歸屬感、認同感和使命感、真正實現文化育人。
2.文化建設課程。學科課程以外由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多種活動項目和活動方式,開展的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性、自主性、創造性、趣味性為主要特徵的活動課程,主要內容有:一是班級特色活動,包括值周班、班徽設計、班級博客等;二是學校節慶活動,包括藝術節、文化節、體育節等;
(二)滲透德育教育。通過有意識的、直接的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自覺受到影響的道德教育,具有目標明確、條件可靠、效率顯著等特點和優勢。這類德育課程主要從知識、理論角度入手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包括兩大類,一是國家課程體系中的思想政治課,二是滲透性德育課程。
1.思想政治課。在新課程背景下,九十四中的思想政治課注重德育教育與現實生活的結合,從高中生的思想困惑和感興趣的熱點問題入手,把抽象的宏觀德育目標具體化,積極創設學生參與的教育教學情境,引入話題,讓學生自由地表達對某一問題的觀點和看法,經過學生的自我體驗,正確的價值取向內化為一種內在品質,教師的適時點撥就會收到四兩撥千斤的實效。
2.滲透性德育課程。新課程每個學科的三維教學目標中除了要准確把握本學科教學中的「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標,還要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德育的目標和內容,這是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學科的課程知識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不同學科各有側重,因此,學校要求任課教師在承擔知識傳承的同時必須承擔起德育任務,要深入挖掘學科內在的德育因素,每節課都要確立「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目標,並積極創設適合學生的德育教育情境,將德育目標落到實處:人文與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應特別注重人文素養的培養;科學學習領域的課程,要重視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和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藝體類課程中,應注意加強審美情趣的陶冶、毅力意志的磨練和完善人格的培養。(三)豐富活動課程。
1、常規德育活動課程。常規性德育活動的開展形式相對固定,都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有組織地逐步落實學校德育內容的最佳途徑。每月第一周的周一「愛心捐款日」、每周一次的「國旗下講話」、每周一次的班校會、每學年兩次的安全法制報告會、每學年一次的心理健康文化周、入學時的新生軍訓等活動都是每個學生必須參與的學校常規性活動。長期以來,學校已經建立了比較規范的活動機制,並將這些活動直接納入課程管理,以課程的規范來實施這些常規性德育活動。
2、社團課程。目前,學校的社團由團委總負責,對社團的建立、注冊、活動開展和評價相應實施三級管理,每個社團的指導教師由學校教師或校外專業人員擔任,學校要求非畢業班學生每人至少參加一個社團的活動,兩年內按時參加社團活動並在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學生每次記入相應學分。社員的評價由指導教師和社長共同完成。
3、畢業年級的管理流程制度化,系統化,從進入畢業年的暑假開始,針對畢業年級的一系列教育活動按時按需程序化的開展,高三年級的成人宣誓、畢業時的「祝福高三」達到了良好的激勵,推動師生目標實現的結果。
4、綜合實踐課程。除國家課程中明確規定的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和社區服務外,學校目前正開展「實景課堂」活動,通過學科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基層去,在一個不是刻意創設的環境中,學生通過學科知識的學習,了解學科知識、體驗學科知識,給學生搭建知行統一的平台場景,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及綜合實踐能力,通過感觸、滲透、體驗等,讓學生明白學習的目的,增長實踐才幹。
三、德育體系構建不能缺少形成合理的、可操作的德育課程評價體系及機制。
上述課程化,流程化的德育課程體系的建立完善,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進而學會學到管理活動的能力,從一個側面也體現了學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教育目標。隨著課程化建設的深入,九十四中學深刻認識到德育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運用活動這一載體,在生活中讓學生體驗德育,進而形成一套合理的評價機制,教會學生具有人際溝通的能力,具有欣賞合作夥伴的心態,具有健康的人格。
總之,學校德育課程的構建與實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關繫到學校師生共同發展的全局,在一段時間的探索之後,九十四中將致力於學校德育課程體系的整體規劃,科學合理地推進學校德育課程化進程,並重點探索構建科學有效的學校德育課程評價機制,使學校的德育課程更有實效性。

Ⅶ 生態教育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生態教育思想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在西方國家出現的一種新型教育思潮。我國在上個世紀90年末代引人生態教育的思想。生態教育包括綠色教育。

Ⅷ 如何讓"生態教育"理念貫穿到英語課堂生活

1、生態教育是提高生態意識,塑造生態文明的根本途徑. 生態意識的提高和生態文明的塑造,依賴於生態教育.生態教育是以生態學為依據,傳播生態知識和生態文化、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及生態素養、塑造生態文明的教育.開展生態教育、提高生態意識和塑造生態文明三者之構成了一個相互輻射、互利共生、協同發展的「金字塔」範式,而處於金字塔底部的是生態教育,它為我們的生態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夯實了基礎.我們要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固然離不開科學技術手段的支持和法規制度的保障,但更離不開人們生態意識的強化和生態文明的完善;而要全面地強化生態意識和提升生態文明,使每個公民自覺維護與其自身生存和發展休戚與共的生態環境,最行之有效的途徑就是實現從「物的開發」向「心的開發」轉換,建立多維的生態教育體系,進行全民生態教育. 2、生態教育狀況和質量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生態教育的目標是解決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調整人的行為,建立生態倫理規范和生態道德觀念,教育人正確認識自然環境的規律及其價值,提高人對自然環境的情感、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為每個人提供機會獲得保護和促進生態環境的知識、態度、價值觀、責任感和技能,創造個人、群體和整個社會環境行為的新模式.為解決日漸嚴重的生態問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先後設立專門機構、採取經濟和立法及技術手段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其中,英、德、美、俄及南非等國較早地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生態教育,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成績顯著,從「寂靜的春天」已變成鳥語花香的人類家園;而另一些國家由於忽視或放鬆公民的生態教育,人們生態知識貧乏、生態意識淡薄,缺乏參與生態建設的意願.人們的觀念偏差和行為不當,逐級引發了一系列具體問題,最終綜合體現於生態環境惡化.我們不能不認識到:一個沒有生態教育的民族是可悲的,也是可怕的. 3、生態教育可以為解決當代生態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精神資源. 西方產業革命以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迅速發展,人口的急劇增長,人類的社會活動的規模、程度不斷擴大,向自然索取的能力和對自然生態干預的能力也日益增強,致使生態危機越來越嚴重,生態破壞正在逐步以公開或隱蔽的方式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 隨著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教育逐漸走出生態學專業圈囿,置身公眾舞台.人們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生態問題的背後所隱藏的是人的價值取向問題,生態教育不僅僅能使人們獲得對生態系統知識的認知,而且更具有突破「知識本位」,引導和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生態價值觀和塑造美好的生態情感的功能.因為只有熱愛大自然,才能自覺愛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才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胡錦濤同志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因此說,生態教育是「防範勝於救災」的最有效且最持久的生態保護手段. 1、生態課堂是「生本」的課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強調學生是一個個具有思想、意識、情感、慾望、需求以及各種能力的活生生的人.以學生發展為本,其核心成分應該是通過最優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和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使每個學生的各種潛能都能得到有效的開發,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有效的發展,實現教學與發展的真正統一.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體現以下四種要求.第一,要面向全體學生.無論是「優等生」還是「後進生」,都應受到關愛.第二,要面向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即關注的不只是學生對「雙基」的理解和掌握,還有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和提升.第三,發展學生的個性.美國心理學家H·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為促進學生具有自身特徵的個性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第四,學生的發展還應當是在自己原有基礎上的一種可持續發展,這種發展與學生以後的成長(或終身學習)有著共同的外延,其效果應逐漸在學生以後的成長過程中顯現. 2、生態課堂是「情境」的課堂.生態總是和環境聯在一起,關心生態就是著意改善生態環境.恩格斯說「人是環境中的人」,課堂是師生活動的生態環境,課堂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創設有利於學生成長的教學情境.布朗、科林斯等學者認為,認知是以情境為基礎的.由於忽視了認知的情境性,傳統教育阻礙了促進學生發展這一教育目標的達成.數學教育通過教學情境的設置,將日常生活資源轉化為教學的資源,將學生日常生活經驗上升為學校數學的知識教師在提出問題以後,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思考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學生獨立地解題,學生的差異和資源就會逐漸顯著.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差異,盡可能全面地把握學生的活動情況,努力搜集和捕捉學生中生成的有用資源和問題資源,呈現和利用各種資源構建生成的有情境的課堂. 3、生態課堂應是「體驗」的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要想牢團地掌握數學,就必須用內心創造與體驗的方法來學習數學.」因此,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自主探究、自主發展是學好數學的關鍵.「體驗性學習」是指人們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反復觀察、實踐、練習,對情感、行為、事物進行內省體察,養成某些行為習慣,形成情感、態度、觀念的過程.它是一種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導下的,主要從學習者個體發展的需要和認識規律出發,以感受、經歷為指向的,符合時代要求,符合學生心理認知、成長規律的學習方式.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通過指導、創設情境,提供信息資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 (1)引導學生體驗問題生成的過程.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能促使學生發展.當學生自覺地體驗到問題的必要性,不得不提個「為什麼」和「怎麼辦」時,思維才能被激活,才能自覺地投入到探究之中. (2)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要為學生創設有利於他們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產生的全過程,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的知識和技能、思想和方法.只有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再創造、體驗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才能把新知納入原有認知結構之中,才能成為有效知識. (3)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小學數學與學生生活具有密切的關系.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應用價值. 4、生態課堂應是「合作」的課堂.班級是一個群體的集合,群體動力是最常見的生態現象,合作共生是最基本的生態表徵,因此課堂中的合作交流應該是最基本的社會需求,也就當然地應該成為知識探索,情感交流的主要活動形式. 就小學階段而言,「合作學習」的重點要放在「願合作」與「『能合作」上.即:學生有合作的意願,不抵制合作,認識到「合作」也是學習的一種方式;學生明白自己在合作過程中的個人責任、並扮演積極的角色;知道如何在合作學習的環境下與人相處,怎樣妥當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怎樣幫助、協調同伴、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速度與質量等.具體操作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1)在預習中合作交流——質疑問題;(2)在新知中合作交流——加深理解;(3)在練習中合作交流——拓寬思路;(4)在評價中合作交流——促進發展 5、生態課堂是「愉悅」的課堂. 愉悅是一種幸福、快樂的心理狀態.給兒童以幸福的童年不僅是教育的目標,也成為教學過程的追求.愉悅來源於心理的滿足,來源於創造的成功,來源於個體為群體的接納. (1)滿足學生「好奇」、「好學」的心理需求.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必須巧妙呈現教學內容,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好奇心,處於一種定向的認知活躍狀態,以積極的姿態來攝取新的知識. (2)滿足學生「好動」、「娛樂」的需要.教學中要以多種活動形式,激發學習興趣,如皮亞傑所說:「興趣,實際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現出對象與需要之間的關愛」.興趣對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起著決定作用,所以課堂教學要盡可能生活化、活動化、游戲化. (3)滿足學生「好勝」、「成功」的心理需求.從小學生情感發展來看,隨著學習在生活中日益重要,與學習興趣、學習成敗相聯系的情感也越來越佔主導地位.他們害怕學業上的失敗、害怕測檢不合格、害怕比不上同學,通過對學生學習反應的正面強化,既對學生認知評價全面及時,又使之情感激勵,達到鼓舞士氣,繼續努力的效果,滿足學生的成就感. (4)滿足學生「依戀」、「被愛」的心理需求.小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他的基本社會需求是怕家長老師指責、怕同學譏笑、怕沒有好朋友同他玩耍.他們十分崇敬教師、熱愛老師,也喜歡取悅教師,以得到老師對他的愛,這種愛是非常單純、純潔的.數學課堂要努力誘發學生產生快樂情緒,引起學生產生相應情感,對學生的關懷、人格的尊重、學習的嚴格要求融入每一愛的行為之中,孕育出師生間良好的情感狀態,並把這種感情推移到整個學習活動中.課堂中不應有體罰、生硬、冷漠,應讓學生有一種如坐春風、如沐春雨的感覺.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