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質的生態學

質的生態學

發布時間: 2021-01-16 21:36:26

生態問題的生態學本質

1.相互依存與相互制約的互生規律
相互依存與相互制約規律,反映了生物間的協調關系,是構成生物群落的基礎.生物間的這種協調關系,主要分兩類:
(1)普遍的依存與制約 普遍的依存與制約亦稱「物物相關」規律.有相同生理、生態 特性的生物,占據與之相適宜的小生境,構成生物群落或生態系統.系統中不僅同種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異種生物(系統內各部分)間也存在相互依存與制約的關系;不同群落或系統
之間,也同樣存在依存與制約關系,亦可以說彼此影響.』這種影響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間接的,有些是立即表現出來的,有些需滯後一段時間才顯現出來.因此,在自然開發、工程建設中必須了解自然界諸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統籌兼顧,作出全面安排.
(2)通過「食物」而相互聯系與制約的協調關系 亦稱「相生相剋」規律.具體形式就是食物鏈與食物網.即每一種生物在食物鏈或食物網中,都占據一定的位置,並具有特定的作用.各生物種之間相互依賴、彼此制約、協同進化.被食者為捕食者提供生存條件,同時又為捕食者控制;反過來,捕食者又受制於被食者,彼此相生相剋,使整個體系(或群落)成為協調的整體.亦即體系中各種生物個體都建立在一定數量的基礎上,它們的大小和數量都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生物體間的這種相生相剋作用,使生物保持數量上的相對穩定,這是生態平衡的一個重要方面.當人們向一個生物群落(或生態系統)引進-其他群落的生物種時,往往會由於該群落缺乏能控制它的物種(天敵)存在,使該種種群暴發起來,從而造成災害.
2.物質循環轉化與再生規律
生態系統中,植物、動物、微生物和非生物成分,藉助能量的不停流動,一方面不斷地從自然界攝取物質並合成新的物質,另一方面又隨時分解為簡單的物質,即所謂「再生」,這些簡單的物質重新被植物所吸收,由此形成不停頓的物質循環.因此要嚴格防止有毒物質進入生態系統,以免有毒物質經過多次循環後富集到危及人類的程度.至於流經自然生態系統中的能量,通常只能通過系統一次,它沿食物鏈轉移時,每經過一個營養級,就有大部分能量轉化為熱散失掉,無法加以回收利用.因此,為了充分利用能量,必須設計出能量利用率高的系統.如在農業生產中,為防止食物鏈過早截斷、過早轉入細菌分解,使能量以熱的形式散失掉,應該經過適當處理(例如秸稈先作為飼料),使系統能更有效地利用能量.
3.物質輸入輸出的動態平衡規律
物質輸入輸出的平衡規律,又稱協調穩定規律.當一個自然生態系統不受人類活動干擾時,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輸入與輸出,是相互對立的關系,對生物體進行輸入時,環境必然進行輸出,反之亦然.
生物體一方面從周圍環境攝取物質,另一方面又向環境排放物質,以補償環境的損失.也就是說,對於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無論對生物、對環境,還是對整個生態系統,物質的輸入與輸出總是相平衡的.
當生物體的輸入不足時,例如農田肥料不足,或雖然肥料(營養分)足夠,但未能分解而不可利用,或施肥的時間不當而不能很好的利用,結果作物必然生長不好,產量下降.
同樣,在質的方面,也存在輸入大於輸出的情況.例如人工合成的難降解的農葯和塑料或重金屬元素,生物體吸收的量即使很少,也會產生中毒現象;即使數量極微,暫時看不出影響,但它也會積累並逐漸造成危害.
另外,對環境系統而言,如果營養物質輸入過多,環境自身吸收不了,打破了原來的輸入輸出平衡,就會出現富營養化現象,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勢必毀掉原來的生態系統.
4.相互適應與補償的協同進化規律
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著作用與反作用的過程.或者說,生物給環境以影響,反過來環境也會影響生物.植物從環境吸收水和營養元素與環境的特點,如土壤的性質、可溶性營養元素的量以及環境可以提供的水量等緊密相關.同時生物以其排泄物和屍體的方式把相當數量的水和營養素歸還給環境,最後獲得協同進化的結果.例如最初生長在岩石表面的地衣,由於沒有多少土壤可供著「根」,當然所得的水和營養元素就十分少.但是,地衣生長過程中的分泌物和屍體的分解,不但把等量的水和營養元素歸還給環境,而且還生成能促進岩石風化變成土壤的物質.這樣,環境保存水分的能力增強了,可提供的營養元素也加多了,從而為高一級的植物苔蘚創造了生長的條件.如此下去,以後便逐步出現了草本植物、灌木和喬木.生物與環境就是如此反復地相互適應的補償.生物從無到有,從低級向高級發展,而環境也在演變.如果因為某種原因損害了生物與環境相互補償與適應的關系,例如某種生物過度繁殖,則環境就會因物質供應不足而造成其他生物的飢餓死亡.
5.環境資源的有效極限規律
任何生態系統中作為生物賴以生存的各種環境資源,在質量、數量、空間、時間等等方面,都有其一定的限度,不能無限制地供給,因而其生物生產力通常都有一個大致的上限.也正因為如此,每一個生態系統對任何外來干擾都有一定的忍耐極限.當外來干擾超過此極限時,生態系統就會被損傷、破壞,以致瓦解.所以,放牧強度不應超過草場的允許承載量.採伐森林、捕魚狩獵和採集葯材時不應超過能使各種資源永續利用的產量.保護某一物種時,必須要有足夠它生存、繁殖的空間.排污時,必須使排污量不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等.
以上五條生態學規律,也是生態平衡的基礎.生態平衡以及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又與人類當前面臨的人口、食物、能源、自然資源、環境保護五大社會問題緊密相關.

❷ 生態學中有機質和腐殖質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腐殖質是生物體腐爛之後形成的黑色、棕色或暗棕色無定形膠體,是土壤有機質的主要組成部分

❸ 請問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態學這三個專業有什麼具體或者方向性質上的差別嗎(希望回答詳細些。。。)

如果你是要選擇來專業,我告訴你,自生物學專業比較寬泛,培育應用或理論人才;生技多培育技術人才,適宜進葯廠、釀造類型等飲料食品廠、技術類企業;生態學培育理論或野外人才,適於在農業、林業、環保、保護區及科研院所工作。

至於各專業的具體內容和方向,網上太多了,你自己搜索一下就明白了。

其實沒有一定之規。比如俺當年學的生物科學,現在從事生態學工作。

❹ 生態學實質內容的核心是什麼

1.如按現代生物學的組織層次來劃分,生態學的研究對象為:基因、細胞、器官、有機回體、種群、群答落、生態系統等,研究它們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2.如按生物類群來劃分,生態學的研究對象為:植物、微生物、昆蟲、魚類、鳥類、獸類等單一的生物類群,研究它們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❺ !生態學水質pH的生態學意義

水樣PH值的測定
PH值是最常用的水質檢測指標之一,天然水的PH值多在6-9范圍內;飲用水PH值要求在6.5-8.5之間;某些工業用水的PH值應保證在7.0-8.5之間,否則將對金屬設備和管道有腐蝕作用。PH值和酸度、鹼度既有區別又有聯系。PH值表示的水的酸鹼性的強弱,而酸度或鹼度是水中所含酸或鹼物質的含量。水質中的PH值的變化預示了水污染的程度。
水的PH值測定方法有比色法和玻璃電極法。
一、 比色法
PH試紙法是一種簡單的粗略測定方法。常用的PH試紙有兩種,一種是廣泛PH試紙,可以測定的PH范圍為1-14;另一種是精密PH試紙,可以比較精確的測定一定范圍的PH值。 測定步驟:
(1)取一條試紙剪成4-5塊,放在干凈乾燥的玻璃板上,
(2)用干凈的玻璃棒分別沾少許待測水樣於PH試紙上,
(3)片刻後,觀察試紙顏色,並與標准色卡對照,確定水樣的PH值。
一、 玻璃電極法
1、測定原理
玻璃電極法測定水樣的PH值是以飽和甘汞電極為參比電極,以玻璃電極為指示電極,與被測水樣組成工作電池,再用PH計測量工作電動勢,由PH計直接讀取PH值。
玻璃電極法測PH准確、快速,受水體色度、濁度、膠體物質、氧化劑、還原劑及鹽度等因素的干擾少。
2、儀器、試劑
(1)儀器
a、 酸度計或離子計。
b、 玻璃電極、飽和甘汞電極
(2)試劑
a、 標准緩沖溶液的配製
① PH標准緩沖溶液甲(PH4.008,25℃):稱取先在110-130℃乾燥2-3h的鄰苯二甲酸氫鉀(KHC8H4O4)10.12g,溶於水並在容量瓶中稀釋至1L。
② PH標准緩沖溶液乙(PH6.865,25℃):分別稱取先在110-130℃乾燥2-3h的磷酸二氫鉀(KH2PO4)3.388g和磷酸氫二鈉(Na2HPO4)3.533g,溶於水並在容量瓶中稀釋至1L。
3、操作步驟
(1)采樣 按采樣要求,採取具有代表性的水樣。
(2)儀器校準 操作程序按儀器使用說明書進行。
(3)測定水樣PH 先用蒸餾水沖洗電極,在用水樣沖洗,然後將電極浸入樣品中,小心搖動試杯或進行攪拌,以加速電極平衡,靜置,待讀數穩定時記下PH值。
一、 注意事項
(1)測量結果的准確度,首先決定於標准緩沖溶液PH標准值的准確度。因此,應按GB11076-89《PH測量用緩沖溶液制備方法》制備、保存緩沖溶液。
(2)應按規范選擇、處理和安裝玻璃電極和甘貢電極。
(3)測定水樣的PH值最好在現場進行,否則,應在采樣後把樣品保持在0-4℃,並在采樣後6h之內進行測定。

❻ 生態問題的生態學本質

當本來正常運行抄的生態調襲節機制被外界因素干擾時其本身有一定的恢復能力,當其所受到的影響超出其恢復能力時一般由比較脆弱的一環先崩塌,從而導致其他生態調節機制的崩塌,並進行惡性循環。當一段時間後,影響因素的作用對生態環境效果降低時,以被破壞的生態調節系統繼續調節,從而生態環境再次緩慢修復

❼ 生態學實質內容的核心是什麼

一)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關系的一門生物學分支學科,

1.如按現代生物學的組織層次來劃分,生態學的研究對象為:基因、細胞、器官、有機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等,研究它們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2.如按生物類群來劃分,生態學的研究對象為:植物、微生物、昆蟲、魚類、鳥類、獸類等單一的生物類群,研究它們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二)生態學盡管向宏觀和微觀兩個方向發展,但其研究中心為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屬宏觀生物學范疇。

(三)生態學研究的重點在於生態系統和生物圈中各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
1、按所研究的生物類別分

有微生物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人類生態學等。

2、生物系統的結構層次分

有: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等。

3、生物棲居的環境類別分

有陸地生態學和水域生態學;前者又可分為森林生態學、草原生態學、荒漠生態學、土壤生態學等,後者可分為海洋生態學、湖沼生態學、流域生態學等;還有更細的劃分,如:植物根際生態學、腸道生態學等。

生態學與非生命科學相結合的,有數學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物理生態學、地理生態學、經濟生態學、生態經濟學、森林生態會計等;與生命科學其他分支相結合的有生理生態學、行為生態學、遺傳生態學、進化生態學、分子生態學、古生態學等。

應用性分支學科有:農業生態學、醫學生態學、工業資源生態學、環境保護生態學、環境生態學、生態保育、生態信息學、城市生態學、生態系統服務、景觀生態學等。

❽ 理論生態學的理論生態學的實質

【(過程→模式)→假說←模型】
作為一門科學,生態學研究的是自然界中生物在分布、多度和動態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模式(或稱規律、現象)(MacArthur 1972)。模式(pattern)即意味著可重復的一致性(repeated consistency)。生態學研究這些自然模式是怎樣出現的,它們又怎樣在時間和空間上發生改變。由於自然界的極端復雜性,從大量的觀察數據中識別模式經常是生態學家所面臨的非常困難的挑戰。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往往需要藉助數學和統計學方面的知識。識別模式是極為重要的,但我們不能僅停留在對模式的描述上。我們需要理解這些自然模式是怎樣產生的,或者說,是哪些生物學和生態學過程導致了我們所觀察到的模式(即內在機理問題),這是理論研究的最終目的。
Tilman(1989)提出,我們應該首先研究那些具有廣泛一般性的模式。這不僅僅是由於這樣的模式最明顯、重復性最好,而且還由於它們提供了一個框架,使得相對特殊一些的模式能夠在這個框架內得到更有效地研究。
確定哪些內在過程可以導致觀察到的模式(假說形成)是擺在理論生態學家面前的首要任務。即使最熱衷的經驗工作者也必然是某種意義上的理論工作者,因為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生物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可能都被研究,必須有所取捨。選擇哪些並忽略哪些就代表著在頭腦中對模式起因已形成了假說。然而,我們必須強調,證明哪一個特定機理(或稱過程)在理論上可以導致觀察到的模式並不意味著該過程確實是這些模式產生的真正原因。可能並不等於現實。一般地說來,對於任何一組模式都有許多可以想像到的機制。理論本身所能做到的無非是把所有可能的機制都找出來。也就是說,理論本身的作用在於把可能的和不可能的區分開。每個理論都是由一組假設條件和在這些假設條件基礎上演繹出來的一些推論所組成的。有時,從邏輯上可以很直觀地看出假設的過程是否可以導致觀察到的模式,但更多的情形是需要藉助模型來實現。建立模型的一個最大好處是可以強迫人們把各種假設條件都明確地表達出來,避免語言描述所帶來的模稜兩可、含混不清。
理論研究的功效不僅在於解釋已有的模式,而且還可以引導人們得到新的發現,同時對這些新觀察到的模式也給出了相應的機理解釋。 生態學理論當然可以有多種形式,其中許多完全是語言的,根本不是數學的。達爾文自己公開承認他的數學知識非常有限,但這並未妨礙達爾文提出他的進化學說,成為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的進化和生態學理論家。雖然如此,生態學理論的准確、清晰的表達大都依賴於某些形式的數學符號與公式。嚴謹的邏輯推理經常需要有數學模型作為手段,因為人類的數量直覺能力非常差,需要建立模型來確定甚至非常簡單假設的定量邏輯後果(Pacala 1997)。數學公式化還可促使我們條理化各種前提假設條件,從而也使結論及其適用范圍相應地變得更為清晰。或者用Joel Cohen的話說,「數學是使常識精確化的一個手段」。任何一個學說都是由一組假設和這些假設的邏輯後果(推論)所組成的。模型只是幫助人們正確推導這些假設的邏輯後果,是理論化過程的有力工具。因此,數學模型既不等於理論,理論也不等於數學模型,盡管二者有非常緊密的天然聯系。正像前面已經強調過的那樣,數學模型只是理論研究途徑的非常重要的工具。理論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尋求模式背後所隱藏的,發生在不同的時間、空間或生物組織層次尺度上的內在過程。為了構造模型我們必須學會怎樣進行歸並和簡化;我們只應保留必須的信息而避免陷入不必要細節的泥潭之中。對理論研究來說,數學建模所應遵循的原則是通過抽象化和納入最低量的細節而產生出觀察到的模式。數學模型的建立以及假說形成應當遵循奧卡姆剃刀原則——若無必要,勿增實體。這也就是牛頓自然哲學數學原理中所列舉4條推理原則中的第1條:如果已經成功地解釋了自然事物就不要再納入更多的原因。在建模過程中人們必須省略掉一些不必要的細節。知道哪些細節是可以省略的、哪些是不可以省略的才是建模藝術的真正體現。
當今,由於人們對資源、環境等世界性問題的日益關注,因而生態學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在生態學繁榮發展的背後,卻蘊藏著一個危機,即對生態學理論的研究還很不夠。
對於一門學科而言,進行理論突破往往是很困難的,就理論生態學而論,隨著數學、物理和計算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十年已經或正在開展了一些有效的研究與探索。
到目前為止,國內除了張大勇的《理論生態學研究》以外,還沒有出現理論生態學的新著作。

❾ 什麼是光質 生態學中

植物的生長發抄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譜照射下進行的,但是,不同光質對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態建成的誘導等影響是不同的。光合作用的光譜范圍只是可見光區(380~760nm),其中紅、橙光主要被葉綠素吸收,對葉綠素的形成有促進作用;藍紫光也能被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所吸收,我們將這部分輻射稱為生理有效輻射,而綠光則很少被吸收利用,稱為生理無效輻射。實驗表明紅光有利於糖的合成,藍光有利於蛋白質的合成。

紅樓怡蘭 電

❿ 光質植物學或者生態學中的定義

不同光質(白光、紅光、黃光、
藍光、綠光)的主要定義是根據電磁輻射的頻率。可見光是頻率在400 THz (760 nm)至790 THz (380 nm)之間的電磁輻射。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