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人
『壹』 下聯:平衡生態人傑地靈萬物春書上聯
建設家園物阜民豐農家樂
『貳』 何為生態人類學
生態人類學是致力於人與環境之間復雜關系的研究。人類的生存一直同鄰近的土地、氣候、植物以及動物種群發生著密切的關系,並對其產生影響,環境因素亦反過來作用於人類。生態人類學試圖探討人類群體如何適應塑造其生存環境並伴隨此過程形成相應的風俗習慣以及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簡言之,生態人類學希望對人類社會文化作為適應環境的產物做出唯物的說明。
『叄』 生態人類學。採集狩獵生活的特點
採集是有目的性的,收獲是可以預測的,以女性為主,狩獵是不可預測的,比較危險,以男性為主
『肆』 什麼是原生態人
原生態,一個新生的文化名詞,最近廣泛的流傳在各種媒體之間。它可以定義為:沒有被特殊雕琢,存在於民間原始的、散發著鄉土氣息的表演形態,它包含著原生態唱法、原生態舞蹈、原生態歌手等新說法。
其實原生態藝術活動在民間已經發展許久了,因其質朴自然,而顯得清新、真實。原生態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最近一兩年似4月的和風細雨慢慢的滋潤著中國大地。
原生態最早是出現在對張藝謀《印象•劉三姐》的評價上。那個時候,張藝謀以桂林的真山真水為舞台,讓當地的農民盡情歡歌漫舞,模糊的原生態藝術表演就這樣被人們所發現。楊麗萍和她的《雲南印象》則把原生態表演發揚光大——雲南的當地人用他們日常生活中的舞蹈以原始性的風姿,擠進了電視和熒屏,和千家萬戶見面了。從那時起,原生態才正式發芽了。而央視「春晚」阿寶的出現,算真正使「原生態」有了正式的名分,結出了褒貶不一的酸甜苦澀的果實。原來被一些所謂的專家所不齒的「下里巴人」散發出了強大的魅力!純朴的吟誦以一種朴實藝術的新形態走向了舞台,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而在「第十二屆CCTV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中,原生態唱法又被給予了和美聲、通俗、民族唱法並列的位置,真正的列入了藝術的行列。也許,這株新型的野花將成為一門藝術領域的新星,從此將走入大家的音樂,走進千家萬戶。
【原生態民歌】
原生態民歌,顧名思義,就是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歌唱音樂形式,它們是中華民族「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
原生態歌曲,原生態歌曲是一種結合民間藝術、民俗,未經過商業化、有自己獨特文化、保存自己獨特風俗的歌曲,鄉土味十足,未經過任何修飾.
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生動寫照。這些歌曲直接產生於民間,並長期流傳在農人、船夫、趕腳人、牧羊漢以及廣大的婦女中間,反映著時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生動畫卷。這些歌由大眾口頭創作,並在流傳中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歌詞越加精煉,曲調漸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民歌的語言生動傳神,它並不是將簡簡單單的生活語言直接拿來,而是也講究韻律,講究比興等傳統的詩歌手法,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百姓的傑作,是大眾語言的精華。
我國民歌的種類極為豐富,主要有內蒙古的長、短調牧歌,河套及周邊地區的漫翰調、爬山調,陝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寧地區的花兒,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陝南、川北的姐兒歌、茅山歌,江浙一帶的吳歌,贛、閩、粵交匯地區的客家山歌,雲、貴、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彌渡山歌,藏族聚居區的魯體、諧體民歌,以及其他各民族的山歌等。
據專家介紹,「原生態」這個詞是從自然科學上借鑒而來的。生態是生物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生存發展狀態,原生態是一切在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原生態民歌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達出的東西,而把很多民歌進行改編等則是原生態狀況的變異,屬於非原生態。
原生態唱法只是區別於學院派民歌唱法的一種說法,學院派民歌唱法大多吸收了一些西洋唱法,原生態唱法卻是一種原始的未加工過的唱法。」作為評委,他認為為原生態唱法組選手打分除了硬性地從音準和音色上衡量,還應該留意選手是否更能把握本民族風格。
【原生態民居】
《網路全書》上寫著:民居,近代將宮殿、官署以外的民住建築統稱為民居。所謂民居就是人們居住的地方。民居分為現代民居和傳統民居,傳統民居又分為原生態民居和形式民居。那些歷史性、地域性、文化性、整體性、建築性、生活性都做到了較好傳承的民居就是原生態民居。它們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建築本身,還在於它們承載著原汁原味的鄉土生活,承載著原生態環境的歷史印記。
【原生態舞蹈】
所謂原生態舞蹈,應當是古代先民們「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產生的,是較少受到「現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頭」意義的民間舞蹈。
一般認為,原生態舞蹈是廣場的而不是劇場的,是自娛自樂的而不是表演性質的,是參與的而不是觀賞的,是隨機的而不是規范的,是省力的而不是刻意的,是傳承的而不是創編的。原生態舞蹈是由普通民眾在民俗儀式或民俗活動中傳承的民間舞蹈。
從民族學、民俗學、民族和文化心理學的角度去把握,我們會發現原生態舞蹈有以下一些精神和文化內涵:以圖騰符號為神聖力量的崇拜性;以生命本體為主題的儀式性;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性;以民間生活為基調的大眾性。每一個舞蹈不一定完全包含,但都與其中一個或幾個內容有關。
以圖騰符號為神聖力量的崇拜性。圖騰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體的標記和象徵,圖騰文化作為形成民族文化心理深層結構的原始積淀層,具有民族文化之元、民族靈魂之源與人性之本真的元初意義。原生態舞蹈就是表現圖騰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種作為圖騰符號的動物動作為舞蹈動作,使其獲得群體認同的標記性,滿足和實現社會性集體意識和歸屬心理。例如,龍舞與漢族人民對龍的圖騰崇拜是分不開的。而少數民族中對銅鼓的崇拜、對竹的崇拜,許多民族的儺儀儺舞中對天地神靈的崇拜,是原生態舞蹈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圖騰崇拜性舞蹈,源於人們對神靈的崇拜和祖先信仰的需要。
以生命本體為主題的儀式性。儀式是人們的行為方式,儀式舞蹈在原生態舞蹈中佔有重要位置。儀式舞蹈產生於對超自然神靈的敬畏和依賴。在原始社會,原始宗教、圖騰崇拜、巫術祭祀等活動都離不開舞蹈。儀式舞蹈在行為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膜拜行為,一種是模仿行為。無論是對神靈的膜拜還是以神靈依附及裝神扮鬼,目的都是為了藉助神靈的力量來實現驅邪納吉,反映了他們對生命的追求和生活的嚮往,寄託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願望。
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性。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耕社會,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佔主導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這種觀念反映在原始文化心理中,就是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對自然秩序的服從,並在此基礎上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的初始含義為「神」,人只能消極被動地順從。人們後來認為天即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規律。「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統一。表現在原生態舞蹈中,就是反映人們祈天禱地、求取風調雨順的各種儀式舞蹈,而具有原生態性質的民族民間舞蹈,也含有大量類似內容。
以民間生活為基調的大眾性。原生態舞蹈是作為人類活動的內容存在於民眾之中的,是民間生活與生產活動的一個部分,是以民間生活為基調,以大眾審美為旨趣的民間舞蹈藝術。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以人類體力活動形式為基本表現形式,形成反映勞動活動的原生態舞蹈,同時表現出勞動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的苗族板凳舞、彝族「阿妹戚托」等便是這種源於生產生活的舞蹈。
【原生態民歌與民族文化生態保護】
(一)當人們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重新認識到原生態民歌的藝術魅力時,無不為在現代工業社會中自己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日益麻木而愕然。在日益現代化的大都市中,在商品社會時尚文化的沖擊下,我們距離原生態民歌越來越遠了。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很難有機會領略純正民間歌謠的韻味,更無法真正體驗獨具審美特徵的原生態民歌充滿質朴個性的文化傳統及其豐富內涵,因而勢必形成群體價值取向的偏差。「原生態」本意是指生物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生存發展狀態,原生態是一切在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原生態民歌是人類發展歷程中一種民間原始文化的記載,是民族「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厚飽滿的文化內涵,它和歷史文物一樣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存,原生態民歌失傳最快,保存更困難,應該優先得到保護。但現實卻恰恰相反,在對文物遺存的保護中,原生態民歌總是被遺忘的對象。
隨著生產與生活方式的改變、漢語普通話的推行、流行文化的沖擊,原生態民歌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受到破壞,一些傳統民歌失去了演唱環境。一些民歌的功能喪失了,附著在這一功能上的文化也隨之萎縮。今天,民歌受到外來文化沖擊是歷史的必然,但民歌的消亡對中華民族來說,卻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隨著老歌手相繼去世,不少優美動聽的民歌也隨之而去。一個民間藝人的消失,往往就是一個民歌博物館的消失。由於缺乏明確的教育思想引導,中小學音樂教育沒有堅持教唱原生態民歌,造成很多孩子不會唱本民族的民歌。而以傳承和傳播音樂文化為己任的專業教學領域,在經歷了「文革」時期對民間音樂的全盤否定,以及港台歌曲對原生態民歌的強烈沖擊後,原生態民間音樂教學漸漸被邊緣化了,民歌、戲曲、曲藝課程越開越少,甚至被無端砍掉。專業院校少有可供學習和參考的音像資料,去民間采風沒有經費支持,充斥音像店的民族聲樂作品,大多是西洋或流行唱法演唱的創作歌曲和五花八門的民歌新唱。很多學民族唱法的歌手追求媒體一夜出名,只是模仿已成名的大牌歌手,從不去認真學習民間傳統風格和技術,因而民族聲樂學生民族藝術營養嚴重不足。
(二)在沒有任何媒體宣傳造勢的情況下,一張將西部民歌木卡姆的旋律融入簡單上口的流行元素創作而成的唱片的暢銷,使一些唱片公司發現了對民歌進行風格化再包裝的商機,紛紛將觸角深入傳統原生態民歌,挖掘民族音樂的時代審美內涵,用市場化的方式推動原生態民歌跟隨時代的步伐向前發展。商業利益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的強大推力,使流行音樂領域出現了傳統音樂題材和風格復歸的強勁趨勢,一些專業音樂工作者開始以民間傳統音樂為素材,大量寫作「民族、古典、流行音樂語言三位一體」的「民歌翻唱」或民樂改編式的作品。這種所謂的「新民樂」,不同於傳統原生態民歌單一的地域色彩,而是從民族民間的歌謠中汲取靈感,並大量借鑒了歐美爵士、藍調、說唱樂等特點。在經歷了20世紀城市文化中民族音樂的低迷之後,「新民樂」演唱會出現了少見的火爆場面。「新民樂」的興起,作為「樂失而求諸野」的特殊音樂文化現象,表明了國人力圖擺脫文化價值「中心」論的偏頗,追求傳統文化價值復歸的趨勢。「新民樂」對原生態民族音樂元素的吸收與改造,不失為對民族音樂進行創新的一種有益嘗試。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專業音樂人採用大量民歌素材,創作了許多具有較廣泛影響的優秀的民族風格音樂作品,於是人們誤以為專業化創作才是民歌發展的成功之路,只有糅進現代音樂元素才是民歌走向世界的唯一出路。更有甚者,近年一些民歌節的組織者在「創新」的旗號下,僅僅從票房價值和經濟效益出發,將民歌的外延無限擴大,隨意捕捉幾個題目,請幾個洋人和大腕,演唱一些似是而非的歌曲,把一個名為「民歌節」的藝術活動,徹底變成了商業化炒作。
誠然,傳統應當是變化發展的活的生命體。作為我們民族的非物質文化形式,民歌必然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積極有益的探索嘗試理當得到鼓勵。然而,創新必須對原生態民歌有深刻的了解,對民族音樂藝術的發展有真切的關懷。民歌創新與發展,絕對不能以丟掉民族藝術的個性特色、顛覆傳統藝術、迷失文化精神為代價。從鄉村民歌向城市民歌的轉變,歷來是民歌流布的必然趨勢。然而都市民歌的繼續發展,必須不斷從原生態民歌中汲取豐富的營養,這是城市民歌避免走向衰落的唯一出路。專業音樂工作者民族風格歌曲的創作,對於中國民歌的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無疑仍將是維系原生態民歌與現代社會生活的一條重要的紐帶,是中國民歌創新與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而那些以出格為己任,視怪異為創新的「民歌」創作,決非中國民歌發展的方向。
(三)我國各地的原生態民歌有著悠久的傳統,眾多的民族、豐富的民族語言和獨特的民俗風貌,孕育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民歌藝術。在20世紀80年代對中國傳統藝術進行收集的「十大集成」里,中國民歌的搜集量多達40萬首。這樣豐富的傳統音樂資源優勢,在世界各國中也比較少見。原生態民歌文化保留了民族生存過程最精煉的信息,是本土文明延續生長最基本的精神要素。原生態民歌是民族音樂藝術的根,越來越多的人為了傳承和發展中國民歌,不斷探索新的歷史時期民歌的適應性轉型。然而,那些依附於農業社會典型生產與生活方式的民歌,一旦隨著經濟轉型而「發展」,就不再是它自己了。因而,必須採用博物館式的保護,必須維護民歌原有的生存環境,讓民歌在屬於自己的生態空間生存發展。
『伍』 下聯:平衡生態人傑地靈萬物春求上聯
上聯:治理環境物華天寶九州秀
下聯: 平衡生態人傑地靈萬物春
『陸』 「生態與人格」作文開頭結尾
開頭:
敬畏自然意味著人性在自然面前的自我劃界,意味著對自然的主體價值的確認。那麼,敬畏自然是否就意味著在自然面前的消極被動呢?其實往往是那些在自然面前慣於頤指氣使的人受到自然的報復後才更容易陷入消極虛無中,而對於那些具有生態人格的人往往具有更為不屈的生命意志,他們也要征服自然,不過征服的不是自然的生命力量,而是自然的破壞力量。
結尾:
正是人的生命意志自覺地與生態維度相諧調,人意識到自身的重要使命不是征服與利用自然,而是看護大地與自然,守護生命家園。海德格爾說:「人不是存在的主人,人是存在的看護者。」[
『柒』 生態人類學的主要觀點及其意義
生態人類學是致力於人與環境之間復雜關系的研究。人類的生存一直同鄰近的土地、氣候、植物以及動物種群發生著密切的關系,並對其產生影響,環境因素亦反過來作用於人類。生態人類學試圖探討人類群體如何適應塑造其生存環境並伴隨此過程形成相應的風俗習慣以及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簡言之,生態人類學希望對人類社會文化作為適應環境的產物做出唯物的說明。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在遺傳變異的基礎上提出了關於進化較為全面的理論。每一代都要繁衍出比適合生存的數量更多的個體,而資源是有限的,那麼個體間的競爭也會隨之加劇,那些具有利於生存個性的或通過變異的個體得以繼續繁衍。正是環境的網路決定了某種特性是否有利於生存。馬爾薩斯(Thomas R. Malthus)對達爾文的論述有著較為明顯的不容置疑的影響。馬爾薩斯是人口統計學的開創者,認為人口的增長必然要超出食物供給的限度,這種趨勢會導致疾病以及飢荒,從而導致人口增長速度放慢。Ecology一詞來源於希臘語 Oikos,意為居住地、棲息地。Haekl在1870年指明了現代意義上生態的概念,意為經濟、居民、動物的研究,即動物同有機及無機環境間的關系。這包含了達爾文所指出的生存競爭狀況下有益的對立關系。因此,生態系統是由生物體在一個受到制約的環境內的活動構成的。
生態人類學環境決定論
作為對達爾文理論的回應及其延續是很多人類學者繼而轉向環境決定論的研究,作為其理論闡述途徑。早期的文化決定論試圖通過按照環境的不同而勾畫人類群體的文化形態,比如刻畫自然形態與人類技藝之間的相互關聯。博厄斯(Boas)、馬林諾夫斯基( Malinowski)等人以其詳細的民族志指出了一個事實,即環境決定論無法面對諸多現實狀況,隨之一種形式靈活的環境決定論開始出現。這一時期,斯圖爾德(Julian Steward)提出了「文化生態」的概念,他探究了對相類似環境的適應問題,得出了關於跨文化同一性的結論。斯圖爾德的理論圍繞著「文化核」的概念,這個概念他定義為「同生存活動、經濟格局最緊密關聯諸特性的集合體」。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文化生態、環境決定論在人類學領域不再受到推崇。生態人類學者間形成了新的學派,包括:生態系統範例研究、人種學、歷史生態學以及相應的研究,提供了關於風俗習慣以及適應制度的解釋。生態人類學者相信人類並非要適應其生活環境的總體,只能認為是選擇適應構成棲息地的某些形貌及要素。進一步講,每個人類群體在文化方面都有各自的適應制度,特別是技藝。
諸如生態人類學這樣的領域與現在整個人類生存環境狀況息息相關。人類學知識對指導人類關於如何建構生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有潛在的意義。人類學,當他把視點放在環境問題上時,即論證了保存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意義。生物多樣性對所有種群的環境適應及生存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多樣性對人類而言起到同樣作用,因為它是適應環境的重要機制。
『捌』 如何理解西方生態人文主義的歷史形態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人文精神
其核心思想是: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
2、智者學派(公元前5世紀中葉以後)
(1)背景
公元前5世紀中葉以後,古希臘經濟繁榮,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高度發展。
人們越來越多參與政治生活,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學者的研究把「人」作為研究的核心問題。
(2)代表人物:普羅泰戈拉
(3)研究領域及主張
研究領域:以人和人類社會為探索的主題,研究人類,反思人類自己。
主張:
①人是萬物的尺度。
進步性:認為人的感覺是判定一切的准繩,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樹立了人的尊嚴和權威。體現了希臘文化人文主義的本質;否定了神或命運等超自然力量對社會人生的作用,這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
局限性:過分強調了個人主觀感覺,忽視人們認識的共同性,給主觀隨意性和極端個人主義打開方便之門。
②智者學派反對迷信,強調自由,認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為的產物。
③社會道德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標准,不應該強求一律。
(4)意義
①其思想否定了神或命運等超自然的力量對社會人生的作用,樹立了人的尊嚴,對雅典民眾的思想啟蒙和解放起了積極的作用。
②它的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義精神的最初體現。
③開始用人的眼光觀察世界的有益嘗試,並從自己的方法中得到與以往不同的結論。
3、蘇格拉底(雅典著名的哲學家)
(1)思想主張
①「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希望重建人們的道德價值觀。
②「認識你自己」,其哲學追求主要集中在認識人自己這一命題上,注重倫理道德。
③「知識即美德」,美德來自於知識,最高的知識就是人們內心深處的道德知識,美德是關於善的知識。
④提出善是人的內在的靈魂,世界上沒有人自願作惡,人之所以作惡是出於無知。並提出「教育對美德的重要性」。
(2)意義
蘇格拉底對人性本身的研究,開創了哲學的新方向,是人類精神覺醒的一個重要表現,他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他崇尚知識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對後世西方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4、柏拉圖《理想國》(蘇格拉底的學生)
(1)主張
①關注的焦點是人類社會,建立由哲學家統治的理想國;
②「理念論」:認為人本身和周圍的世界都是不真實的,世間萬物之外存在著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實的,理念是萬物的本原。
(2)意義
他鼓勵人們獨立理性思考,為理性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5、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的學生)(前382-前322年)
主張:
①強調理性,也承認感覺是認識的起源;
②貢獻:以科學調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創建了嚴密的邏輯論證系統,充分體現了人類不斷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使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
探究:古希臘和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有何異同點?
相同點:
不同點:
二、文藝復興(14-16世紀)(揭露教會的腐朽和罪惡,並為放棄宗教信仰)
1、首先在義大利興起的原因
(1)經濟基礎:14世紀義大利經濟繁榮,首先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2)階級基礎:新興資產階級為自身利益,需要創造一種新文化,沖破天主教的思想束縛。
(3)思想淵源:義大利保存了古希臘、羅馬的大量文化遺產,為新文化的出現提供了依託。
(4)社會基礎:義大利處於政治分裂狀態,沒有文化專制,為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相對寬松的環境,成為學者、藝術家匯集的地方。
2、實質:反映歐洲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
3、核心:人文主義,即重視人的價值,崇尚人性;提倡追求自由,鼓勵冒險;崇尚理性,提倡科學,追求知識。
探究:、成就.意義
三、宗教改革(16世紀)(披著宗教外衣,反對教會的宗教特權,未拋棄宗教神學思想。)
1、背景
(1)思想:文藝復興的影響,使天主教會的權威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質疑和極大地沖擊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
(2)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羅馬天主教的束縛。(根本)
(3)政治:天主教會對歐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壓榨,使天主教會與人們的矛盾加深。
(4)導火索:1517年,教皇出售贖罪券。
2、性質: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封建反天主教會的社會、思想改革運動。
3、運動
(1)序幕:1517年《九十五條論綱》
(2)主張:
核心:「因信稱義」,信仰即得救。只要有虔誠的信仰,靈魂便可以獲得拯救,無須購買贖罪券;
主張每個基督教徒都有直接閱讀和解釋《聖經》的權利;
簡化宗教儀式。
(3)成果及擴展
路德教、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
4、影響
(1)在宗教改革的影響下,開始打破對羅馬教會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展;
(2)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3)世俗權力的回歸,在政治上、經濟上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了新興的民族國家的力量。
四、啟蒙運動(17-18世紀)(徹底與天主教會決裂,打倒天主教會的權威,否定教權。)
1、背景
(1)思想:在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的推動下,自然科學取得很大進展,為人們認識人類社會提供了新的依據;
(2)經濟:17-18世紀,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
(3)政治:封建專製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資產階級提出了反對專制制度的要求。
2、性質:資產階級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也是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3、主張
(1)不滿足於對人性的尊重,要求獲得人本身的解放;
(2)核心:理性主義。強調凡是要以人的思維既科學方法去判斷,而不是依賴天意或神的旨意;「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運用自己的智力去認識、判斷和理解事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