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補償水

生態補償水

發布時間: 2021-03-16 05:30:49

①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概念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概念是為了研究解決現實中水土流失問題才被提出並被範式化的。總的來說,在現階段人們對防治水土流失所產生的效益與造成或參與防治水土流失者所涉及的經濟利益之間的關系的認識還存在著一定的誤區。相應地在建設保護者、受益者、破壞者三者之間存在著利益分配不公的現象,進一步說,也就是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缺乏更有效的經濟激勵和約束機制。其結果,就是受益者無償享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效益,建設者得不到應有的經濟回報,破壞者得不到應有的懲罰和嚴厲制止,有關責任人沒有保護水土資源的壓力。這種利益關系的扭曲不僅增加了水土流失防治的困難,而且加劇了區域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協調,影響到社會福利在不同群體間的公平分配,甚至對地區和不同人群間的和諧發展構成威脅。

一、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定義

「補償」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中的解釋是在某方面有所虧失,而在另一方面有所獲得的叫補償。在有關環境管理的術語中,補償是指平衡社會大規模的發展項目對自然和社會功能產生的不利影響。關於生態補償的概念,目前國內外不盡相同,有的國家將生態補償定義為對開發造成的生態功能和生態標準的損害進行替代;也有人定義為對發展所帶來生態機能和質量的損失的替代。盡管這些定義有它的局限性和不確切性,但都有其積極的意義,其目標都是要力求實現生態環境的動態平衡和良性發展。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是生態補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在於在全社會層面上,建立一種激勵和約束機制,來平衡參與防治與造成水土流失者以及享受防治效益者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使建設和保護者得到回報,享受效益者支付費用,破壞者得到懲罰,喚醒人們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意識,達到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

基於上述目的和本意,可對水土保持生態補償作如下定義:為防治水土流失,維護、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通過調整各利益相關者的成本分攤和效益分配,以內化相關活動的外部收益或外部成本,促使利益相關者對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可持續維護以及人類可持續發展做出最有利的行動選擇的一種可持續的投入補償方式或平衡手段。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效用大小取決於政府支持程度和市場機制完善程度。

二、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內涵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是以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維護,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以恢復和保全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水土資源儲量為宗旨,以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水土保持生態服務功能,改善、維護、恢復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為主要內容,通過調整相關利益者的經濟利益分配關系,來內化相關活動外部成本的制度。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依據是「資源有價、環境有價、生態功能有價」,「誰破壞、誰補償」,「誰造成水土流失、誰治理」,「誰收益、誰補償」。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實質就是通過調整相關主體生態利益及其涉及的經濟利益的分配關系,來激勵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行為和約束破壞水土資源的行為,實現區域水土資源存量動態平衡。它有四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者和保護者為改善水土保持生態服務功能所付出的額外保護或建設成本,以及為此而犧牲的發展機會成本應得到回報或補償;二是享受水土流失防治效益者應支付費用;三是計征生產建設活動主體因其造成人為新增水土流失,引發生態環境問題、導致生態功能損失或降低的費用,作為防治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投入,使外部成本內部化;四是力求在全社會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增強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意識。

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制度,不僅是合理與有效利用水土資源、促進生態環境改善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建立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三、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外延

目前,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無論是從理論層面,還是從實踐領域來看,外延太大和太小的問題同時並存,尤其是對補償對象和補償范圍認識不一,差別較大。例如,關於補償對象的計列,有的明確為林草、梯田、壩地、谷坊等具體有形物,有的則涵蓋為原地貌,有的還包括某種行為過程(如放牧、砍柴等);補償范圍的計列,有的限定在山區、丘陵區、風沙區,有的明確為所轄行政區域,有的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或者對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外延的理解,僅認為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是一種費用,即為控制水土流失而徵收的費用。

不難看出,對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外延界定的不明確性,必然導致認識上的模糊,在實踐應用中也很難有針對性,影響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效用。

實際上,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是針對一切影響某一既定區域水土資源存量和水土資源結構穩定的人為活動而言的。這里所指的人為活動,既包含防治已有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活動,又包含引發水土流失的生產建設活動。因此,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外延,既包含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活動效用的補償,又包含對引發水土流失行為的後果進行的補償。

四、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構成要素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具有三個基本要素,分別是水土保持綜合防治主體、水土保持綜合防治受益主體、生產建設活動破壞水土資源主體,也就是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施益者、受益者、破壞者。反過來說,施益者是指防治水土流失的參與者,包括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者,以及為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而犧牲發展機會者;受益者是指享受水土保持綜合防治生態效益的主體;破壞者是指擾動地表、造成人為新增水土流失或潛在水土流失危害者。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破壞者有別於通常意義上的破壞者,是指在取得生產建設活動收益的同時客觀上對水土資源造成破壞的主體,包括主觀上故意和非故意兩種情況。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施益者、受益者、破壞者組成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兩個基本關系,即受益者對施益者的補償關系和破壞者對施益者的補償關系。對於前一種基本關系,理論界普遍認可是成立的。但是,上述後一種基本關系,在已有的相關文獻中,大多數學者認為,應該為破壞者對受害者的補償。根據作者多年參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實踐,以及對生態補償內涵的深刻理解,作者認為將破壞者對施益者補償更為貼切。這是因為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目的是防治水土流失、維持和保護水土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生產建設活動破壞水土資源引發水土流失的主體,理應對其破壞水土資源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行為付出代價,這是確定無疑的。但是如果補償流向是破壞者向受害者,那麼受害者完全有可能將補償來的資金或其他物資等用作他途,不一定用於水土資源狀況的改善,這顯然有違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初衷。如果補償流向是破壞者補償施益者,則補償的資金或其他物資就能夠保證用於水土資源的維護和改善上,確保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目標的實現。對於破壞者向受害者的補償,嚴格地說,應屬於賠償而非補償。

②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政策法律的意義

水土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水土保持是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經過50多年的發展,中國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水土保持在保護水土資源、保障糧食安全方面,是任何一項措施或工程都無法取代的。人們逐步意識到水土保持在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及其之上的人類社會健康發展中具有不可取代的戰略性地位和作用。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由於水土保持生態效益在保護者、破壞者、受益者和受害者之間的不公平分配,導致了如下局面:一方面,受益者無償佔有水土保持生態效益,水土流失治理者得不到應有的經濟回報,缺乏保持水土的經濟激勵;另一方面,造成水土流失者、破壞現有水土保持設施者未能承擔相應的責任和成本。這種生態保護及其經濟利益關系的扭曲,不僅使水土保持工作面臨很大的困難,而且也威脅著生態系統及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影響地區間和不同人群間的和諧發展。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建立一種能協調相關主體水土保持生態效益及其經濟利益的分配關系、激勵水土保持行為的相關政策、法律及其制度。借鑒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理論與實踐,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是一條成功之路。

一、推動水土保持投入機制轉變

水土保持是一項投資大、周期長、短期難以見效的復雜系統工程,這不僅需要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更需要高強度投入才能完成。即使是在國家規定的建設任務完成以後,還需要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穩定的資金渠道來保證水土保持成果的長期鞏固。

如:對礦產資源項目按單位產品徵收或按銷售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水土保持,已有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支持,也經過了十多年實踐的檢驗,應在礦產資源開發區域進一步推廣,特別是在煤炭、有色金屬礦等礦產開發行業要首先推廣。以2005年為例計算,如果將2005年全國生產的礦產資源(其中,原煤21億t,10種有色金屬1635萬t,原油8084萬t)的銷售收入的1%用於水土保持,可提取水土保持生態補償費達138.5億元,僅這一項的收入用於水土保持,相當於「十五」期間國家水土保持實際年均投資16.31億元的8.5倍。

二、提高全民保護水土資源意識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制度是以水、土為主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它的建立要求生產者、開發者、經營者改變水土資源是公共物品無需付費的觀念,要求整個社會認同水土保持生態服務功能的價值。作為水土保持受益人支付一定的費用,既是所有權人實現其經濟利益的方式,也是對水土流失治理做出努力並付出代價者的合理的補償。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制度的建立促使人們向「誰受益誰補償」的理念轉變,這一轉變不僅會打破最初的「先破壞後治理」的發展模式,更會通過經濟、政策和管理手段使生態意識深入到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各個環節,強化人們保護水土資源的責任感,在潛移默化中將保護水土資源變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同時,人們的水土資源保護意識的深化也有利於為保護生態環境籌措資金,解決社會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與對立。同時,建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制度是降低環境壓力的出口,它通過增加整個社會的生態供給,減少政府及社會的環境壓力,保障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三、促進生態與經濟協調

導致水土資源生態功能退化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們對水土資源利用觀念和利用方式的錯誤。水土資源給人類提供的服務包含很強的公共物品性質,它在消費上往往表現出非競爭性、非排他性和外部經濟性。當某個開發建設項目利用水土資源,開山挖土石,人工再塑地貌,對植被的破壞,對地下、地表水資源的破壞,都對項目以外的人產生外部不經濟。但是,這種不經濟是潛在的,一般公眾認識不到,在對地表直接物品得到經濟補償後就默認了這種潛在的不經濟。其次,在傳統觀念的指導下,對水土資源外部經濟性的無償侵害,則成為經濟活動減少成本、增加效益的手段。在一些開發建設項目的設計中不考慮減少水土資源破壞,而是考慮如何使項目建設更省時省工。於是,遇山或劈挖,或穿洞,以破壞水土資源為代價,以相對較低的經濟成本博取較高的經濟收益,對造成的水土資源破壞盡量迴避治理責任,減少經費支出。這種傳統水土資源利用觀念放縱了人類對水土資源的無限度利用。相反,當某個開發建設項目注重保護性利用水土資源,其產生的生態效益具有外部經濟性。但是,這種外部經濟性也是潛在的,一般公眾認識不到,不會對企業保護水土資源的成本進行補償。

開發建設項目破壞水土資源產生的外部不經濟,公眾不認識、政府不協調;對保護水土資源產生的外部經濟性,公眾不認識、政府不補償。都採用違法的破壞水土資源的方式來增加經濟效益,放棄了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對水土資源的保護性利用。雖然我國憲法中明確規定水土資源是國家代表人民對其進行管理,任何人不能隨意佔用、支配和損害,然而傳統的「環境公共財產」觀念和古典的環境經濟學觀點,仍然主宰著水土資源利用方式,很難適應現代社會對水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因此,我們必須樹立新的水土資源公共效益觀念,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水土資源開發利用方式,改善和優化人類的生存環境。

首先,必須明確生態環境的改善是公共物品,具有正外部性,其區域公共服務的屬性決定了誰受益誰就必須付費。公共服務的供給應由享受它們的人來決定並支付成本,也就是說,公共服務其利益歸屬於哪個特定地區的人,就應由該地區的人來選定和支付成本。水土流失不僅給當地而且對下游地區的糧食安全、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生態安全等帶來直接的影響和危害。因此,綜合防治水土流失不僅僅是水土流失區部分利益群體的責任,也是下游受益區和各利益相關群體的共同責任和義務。

然而,目前,在水土流失的綜合防治中,「少數人投入,多數人受益」、「水土流失區投入,非流失區受益」、「貧困落後地區投入,發達富裕地區受益」、「上游地區投入,中下游地區受益」等不合理現象普遍存在。因此,研究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法律政策體系,建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制度,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貢獻者與受益者進行公平性調控,實現受益者向貢獻者進行補償,勢在必行,意義重大。更為重要的是,一套良性的水土保持法律政策體系,對保護自然資源,保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資源的可持續供應能力,預防和控制環境污染和破壞,恢復和治理已遭破壞的水土環境,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③ 2019年浙江金華市流域水質生態補償結果是什麼

近日,金華市生態環境局對2019年金華市全流域水質生態補償資金進行核算,共計5191.7萬元,其中,金華市財政支付補償資金3543.9萬元,上、下游縣(市、區)之間雙向補償金額1647.8萬元。 
在當前的流域保護治理中,上下游責權不對等的情況比較常見,普遍存在「搭便車」的現象,往往上游「買單」護水、下游無償「消費」。金華市在多年來加大市財政對江河源頭地區縱向補償力度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探索,開創性提出上下游之間橫向補償機制:若上游水質改善,則下游付上游補償款;若上游水質惡化,則上游給下游付賠償金。 
「現在河水清了,河岸更美了,每天最幸福的時光就是和家人一起漫步水邊,或湖邊靜坐,聽鳥兒歌唱,看波光粼粼,觀魚翔淺底…"金華市民劉女生連聲贊嘆。換熱器除垢就找哪家?
2019年,金華市江河幹流所有斷面穩定達到Ⅲ類以上水質,並列全省第一;金華市水質指數同比下降10%,歷年最好;8個縣級以上飲用水源4個達到Ⅰ類水水質,全省第一。連續五年五奪治水大禹鼎,被生態環境部認定為全國首批12個率先完成黑臭水體治理的城市,聯合國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索爾海姆盛贊金華水質改善令人驚嘆。
本文來自:中國水網

④ 改善新安江水質,政府應採取哪些生態補償措施

對於新安江的水質,安徽和浙江兩省進行了聯合辦公,對養殖方面禁止投,放肥料,對於居民的污水排放做到嚴格的規定,不能向裡面排放,保證這個中國最早的大水庫的水質安全。

⑤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分類

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楊巧紅,2006),依據補償的實施目的、實現形式、補償流向、政府和市場的作用,以及時間尺度等,可將水土保持生態補償作如下分類。

一、以實施目的劃分

按照實施目的,可將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劃分為兩大類,即抑損型補償和增益型補償。

抑損補償屬於資源有償使用意義的補償。其目的之一是減少生態破壞以及資源利用的直接損失,二是彌補由於生態與環境資源稀缺性所導致的局部受益和全社會均攤資源代價之間的矛盾。

增益補償是一種激勵性的補償機制,即對生態保護和建設者給與經濟的或其他方式的補貼,以保持和促進其從事生態保護和建設活動的積極性。其目的在於通過補償而帶來生態與環境資源的主動增益作用。

二、以實現形式劃分

按照補償的實現形式,可將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劃分為政策補償、資金補償、實物補償、智力補償、就業補償等類型。

政策補償即對受補償者提供一系列政策方面的優先權和優惠待遇,常表現為制度資源和政策資源。在我國中西部生態脆弱區和經濟欠發達區域,政策補償往往比直接的資金補償和實物補償更為有利。

資金補償是最直接、最常見的補償形式,又可以細分為以下類型:①財政轉移支付,是上級政府為下級政府進行財政分配、轉移和調節的一種財政管理方式,包括為彌補地方政府財力不足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和為解決某一特殊問題而對地方政府提供的專項轉移支付兩種補償類型。財政轉移支付是中國目前最重要的生態補償途徑。②項目支持,包括對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項目、生態重點保護區的替代產業和替代能源發展項目,以及對生態移民項目的支持等。③徵收生態環境補償稅費,指通過建立生態環境稅費制度而形成固定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資金渠道。

實物補償即部分或全部解決受補償者所需要的生產要素和生活要素,包括物質資料、勞力和土地等,以便改善受補償者的生活狀況和提高受補償者的生產力水平。

智力補償即通過智力服務,包括技術咨詢、指導等,改善和提高受償者的生產力水平和組織管理水平等。

就業補償,即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受益區可以通過提供就業機會,實現對經濟欠發達的施益區進行補償。

三、以補償流向劃分

按照補償流向,可將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劃分為兩大類,即橫向補償和縱向補償。

橫向補償又可分為區際補償和部門補償。區際補償是建立在區際公平基礎上的補償形式,下游的經濟發達地區「反哺」負擔環境生態保護和建設任務並因而遭受發展機會和發展方式限制或者財政減收的上游地區,這是區際補償的最典型案例。部門補償也稱為產業補償,是當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投入方和受益方隸屬不同部門/產業時,由受益方支付給投入方從而實現部門/產業間利益再分配的過程。

縱向補償是指補償流向由中央到地方。縱向補償是對區際補償和部門補償的補充或替代形式,當生態與環境外部性內部化難度過大而使得區際補償和部門補償可操作性降低甚至無法操作時的一種彌補方式或者折衷方式。

四、以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劃分

根據政府和市場在補償中發揮作用的大小,可將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劃分為政府主導和市場主導兩類。

政府主導是指政府在推動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實施的過程中,自始至終發揮著主導作用。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一是政府直接向施益區提供補償,可以是全額補償,也可以是部分補償;二是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政策及有關制度,明確界定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主體與客體及其相應的權利、義務和責任,推動補償的實現。

市場主導是指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主體、客體,主要藉助市場機制,通過協商、談判等形式來實現補償。

五、以時間尺度劃分

依據補償時間尺度,可以將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劃分為代際補償和代內補償。代際補償是指不同代人之間的補償。代際補償的依據是生態資源是當代人和後代人的公共財富,當代人利用資源應充分考慮後代人的生存和發展。

代內補償則包括同代人之間各種形式的補償。

⑥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政策體系構建

法律的剛性規定需要一些因地制宜的柔性政策進行補充。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東、中、西部自然條件和社會發展階段差異巨大,在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方面需要制定因地制宜的梯度政策,而法律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難以實行差別對待,使得全國通行的法律法規難以保護「弱勢地區」的權益,而弱勢地區往往是重要的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如西部地區是我國主要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和重要的生態屏障區,經濟發展落後,財力有限,難以承擔生態補償的主體責任,需要經濟發達地區的援助和支持,這一矛盾的協調就需要富有彈性和柔性的政策體系來實現;其次,不同地區自然條件和社會發展階段的巨大差異,也使得生態補償的標准、途徑、資金來源和補償手段等技術環節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難以統一和規范,因此,需要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通過制定不同地區的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政策來實施。

因此,在我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法律地位得以確立的前提下,盡快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政策體系,是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實踐層面得以推動和實施的關鍵。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政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主要應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整合現有的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相關政策;二是制定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專項政策,建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制度。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目的是通過調整水土保護相關利益者經濟利益關系,實現保護水土資源系統、維護整個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而從現有的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相關政策來看,均不能滿足上述需求,在政策設計中存在內容不全,目標不明確,手段單一和部門利益化等問題。因此,從長遠發展來看,需要從維護整個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的角度出發,整合現有的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相關政策,制定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專項政策,建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制度。

一、指導思想、目標及原則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政策體系的建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要以明確的指導思想為統領,以明確的補償原則為核心,以明確的實現目標為指向,統籌規劃,系統設計,才能保證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政策的制定具有全局的系統性、問題的針對性和實踐的可操作性。

(一)指導思想

在此必須明確提出水土保持政策體系的構建必須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思想。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要以犧牲後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利益需求。它有兩個基本點:一是必須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否則就無法生存;二是今天的發展不能損害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我們指出怎樣實現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和永續發展的路徑,就是要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博取短期的快速發展。水土資源作為生態環境的基礎性要素,水土保持則是生態系統功能得以恢復、保持和增強的基本條件,因此,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完全符合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基本精神,理應成為水土保持政策體系制定的指導思想。

(二)目標

目標是指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所要達到的效果。根據我國水土流失及土壤侵蝕的現狀及特點,確定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目標是解決諸如重要生態功能區、流域、礦產資源開發以及水利、水電、基礎設施等大型工程建設區水土資源生態功能退化問題,恢復、改善和維護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

(三)原則

水土保持具有外部性,所謂外部性是指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生產者(或消費者)的活動對其他消費者和生產者產生的超越於活動主體范圍的嚴重影響,它是一種成本或效益外溢的現象。根據影響的結果,外部性可以分為外部經濟性和外部不經濟性兩種:對外界造成有利影響的稱為外部經濟性,如水土保持、植樹造林、治理大氣污染等活動;對外界造成不利影響的稱為外部不經濟性,如隨意排放污水、亂采濫伐森林、草原過度放牧等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活動。根據經濟外部性理論,經濟外部性應該內部化,即由行為人承擔經濟外部性的後果。具體說來,產生外部不經濟性的行為人應該向受害者支付相應的補償,產生外部經濟性的行為人應該從受益人那裡獲得相應的補償。如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就具有明顯的外部經濟性,流域上游大規模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不僅使當地受益,而且也給下游地區帶來直接或間接的效益;反之,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使當地人民群眾受害,而且也會給江河下游帶來災難。近年來肆虐於我國北方的沙塵暴、造成嚴重損失的洪水災害等,帶來明顯的外部不經濟性,便是經濟外部性理論的明證。依據外部性理論,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原則應該是受益者或破壞者支付,保護者或受害者被補償。

二、政策手段

通過對國內外生態補償實踐手段的歸納研究,我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可採用的手段主要包括:公共政策(財政政策、稅費和專項資金、稅收優惠、扶貧和發展援助政策、經濟合作政策)、市場手段(生態標志、排污權交易、水資源交易模式、生態建設的配額交易)。

●財政政策。縱向財政轉移支付,指中央對地方,或地方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經常性財政轉移。

●稅費和專項資金。稅費既是內化外部成本和激勵主體改變行為的經濟手段,又是政府財政的重要來源。

●稅收優惠、扶貧和發展援助政策。對被補償地區實行稅收優惠、扶貧和發展援助是生態補償政策的重要輔助手段,主要目的是補償發展機會成本的損失。

●經濟合作政策。根據地方經驗,經濟合作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建立「異地」開發區、清潔型產業發展項目投資、人力資源培訓、創造就業機會等。

●生態標志。這里,廣義的生態標志物品和服務既包括產品生態標志,如生態(有機)農產品,也包括旅遊景區和文化或生物遺產地標志。所以,應鼓勵生態功能保護區和較大流域水土資源保護區積極發展生態標志物品和服務,將當地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並由廣大的消費者支付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費用。

●排污權交易是在運用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政策,保護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前提下,利用市場規律及環境資源價值原則的特有性質,在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下,各個持有排污許可證的單位在有關政策、法規的約束下進行排污指標(排污權)的有償轉讓或變更的活動,使生態環境容量的資源屬性得到體現。排污權交易從我國目前的實踐情況看主要分為水污染物排污權交易和二氧化硫排污權交易。

●水資源交易模式。水資源的質和量與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狀況有直接關系,通過水權交易不僅可以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而且有助於實現保護生態環境的價值,因而可以作為實施生態補償的市場手段之一。經過多年努力,中國已經在一些流域實行了水量分配製度,全面實行取水許可制度,基本構建了水權交易制度框架,並在水資源的管理、開發、利用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基於不同的水量分配方式,中國的水權交易有跨流域交易、跨行業交易和流域上下游交易等不同形式。

●生態建設的配額交易。配額交易是利用市場機制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舉措,配額交易最著名的應用是《京都議定書》中關於削減二氧化碳的重要實施途徑之一,目前只在歐盟成員國內部進行探討。廣東省環境保護局倡導建立自然保護區的配額交易制度,擬用於山區和平原地區之間的生態補償,未來15年該思路可能在廣東省環境保護中進行探討和實踐。

三、適用范圍

補償的途徑是解決具體的補償政策和具體補償類型之間的匹配關系及適應性問題。也就是說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政策的制定要有明確指向和目標,這樣才能使政策的制定具有針對性,才能使補償政策落到實處,才能較為明確地界定補償主體和補償對象。

●縱向財政轉移支付政策。適宜用於國家作為唯一補償主體和西部經濟落後地區的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實現補償功能區因保護水土資源系統而犧牲經濟發展的機會成本。其中,生態建設和保護投資政策,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資。中央政府的生態建設和保護投資政策主要適用於國家大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項目。

●橫向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即地方同級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適宜用於西部經濟落後地區的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民間水土流失的治理大戶、農民個體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行為。與縱向財政轉移支付的補償含義不同,受益地方政府對保護地地方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應該同時包含生態建設和保護的額外投資成本和由此犧牲的發展機會成本。

●稅費和專項資金。向經濟發達和欠發達地區公民和組織徵收水土保持稅(費),並建立專項資金(基金)用於國家履行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責任是一個好的政策方向。但考慮到中國目前的財稅政策改革思路,開征新的稅種有較大困難,需要時日。然而,針對礦產資源開發造成的嚴重水土資源破壞的生態環境問題開征水土保持生態補償費,或在現有資源補償費的基礎上增加一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費是非常必要的。征費收入可以建立專項基金,用於治理礦產資源開發引發的大規模水土資源破壞問題及其歷史遺留問題。這一生態補償手段主要適合於對礦產資源開發區水土資源的保護。

●稅收優惠、扶貧和發展援助政策。稅收優惠包括稅收分成比例調整和稅收減免兩個方面。將現有扶貧和發展援助政策向補償地區傾斜和集中,就可以發揮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作用。國家的稅收優惠、扶貧和發展援助政策主要向國家西部經濟落後的生態功能區傾斜,地方的相關政策可以向所屬補償區域傾斜。這一手段是用於國家重要水土保持生態功能保護區及經濟發展落後區的水土資源保護。

●經濟合作政策。開展經濟合作是解決補償主體復雜難以確定的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問題(跨區域的流域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重要輔助政策,其目的是補償流域上游地區犧牲的發展機會成本。

●生態標志。生態標志制度是一項廣泛發展的制度,可以作為重要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和流域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一種創新政策工具加以應用。

●排污權交易是在運用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政策。該項政策是通過市場機制的手段實現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有利於生態系統整體服務功能的保護。

●水資源交易模式。是通過市場機制的手段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而且有助於實現保護生態環境的價值。

●生態建設的配額交易。配額交易是利用市場機制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舉措,有利於對生態環境整體服務功能的改善。在具體的政策設計時可以根據不同的補償類型特點,從指導思想、目標、原則、補償手段和途徑綜合考慮系統設計,這樣使我國水土保持政策的制定更加規范和統一,為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政策體系的建立奠定基礎。

圖14-1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政策法律體系

⑦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倫理學基礎

引發水土流失的因素可以歸納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大類,與之相應,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目的也分為兩層:一是人類社會成員之間的補償,實現生態責任和生態利益分配正義;二是人類對自然生態的補償,實現生態正義。前者側重於人與人之間的倫理和道德,後者則側重於生態倫理。水土保持生態補償通過社會成員之間補償推動了人對自然生態的補償。

一、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生態倫理意義

生態倫理就是指人類在自然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倫理關系及其調節原則,這里的自然是包括人之外的一切生物及無生命自然環境在內的整個生態圈。道德關系是生態倫理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在存在道德關系的領域,倫理才是可能的,並且只要是道德關系存在的領域,倫理也是必然的。根據傳統倫理學的觀點,人與自然之間存在的道德關系源於人與自然之間相互的需要,尤其是自然的需要。這是由於自然界中,無論動物、植物還是微生物,都是有生命的存在物,它們生命的存續依賴生物體本身固有的需要。當這些需要得到滿足時,生物的價值就實現了。自然的這一需要要求人類,遵循自然規律,維護它創造生命的能力,同時負有尊重和愛護自然的道德義務。

水土資源是無意識的、非主體性的,它既不能像人一樣思考,也不能像人一樣擁有並行使權利。與人相比,水土資源處於相對弱勢,因此需要人類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以生態道德為基礎和導向,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法規等來協調人與水土資源的關系。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倫理學意義在於,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是為了採取各種有效防治措施,激勵水土保持行為的實施,爭取將水土流失的危害降至最低程度,保護水土資源,維持生態系統平衡、促進人類社會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由此看來,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出發點和歸宿是實現人與水土資源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

二、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傳統倫理意義

傳統倫理是關於人與人的行為准則和道德規范。傳統倫理認為,任何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都有平等地保護生態,維持生態平衡的基本義務。任何人也都具有平等地獲取和享受生態服務功能的基本權利。從這一意義上說,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是為全社會、全人類造福的一項事業,所以人人具有參與水土保持活動、維護水土保持成果以及享受其生態服務的權利和義務。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三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水土資源、防治水土流失的義務」,第八條:「從事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生產建設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採取措施保護水土資源,並負責治理因生產建設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這一切都體現了水土保持責任、義務以及權利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自由開放性競爭和價值取向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產生利益分配的公正要求,因之形成一種公正的價值觀念。「真正的公平既非起點的公平,也非終點的公平,而是競爭規則的公平。」公平與效率的辯證關系為:效率是實現公平的前提和條件,公平是保持和提高效率的前提和條件,公平的提高會帶來和促進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也會帶來和促進公平的提高。二者之間應該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關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2005)。自然生態的差別造成了水土保持利益相關人事實上的不公平性。通常而言,出於提高效率的動機安排,流域上游地區的人們比下游的人們需要遵守更為嚴格的法律規定或享有更少的權利分配,例如遵守更為嚴格保護水質要求等。為此,他們必須對其經濟行為做出一定調整和限制,實際上是以這部分人發展權利的部分或完全喪失為代價,保障下游受益者的權利,以換取較高的效率。採取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實際上為了實現公平與效率的協調與平衡。從傳統倫理學角度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作為一種規則或安排,彌補了由於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或生產建設引發水土流失的責、權、利的失衡而帶來的損失,在滿足效率要求的同時促進了水土保持責任、義務和權利分配的公平。

⑧ 什麼是水庫上游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

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目的,根據生態系統服回務價值、答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綜合運用行政和市場手段,調整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相關各方之間利益關系的環境經濟政策。主要針對區域性生態保護和環境污染防治領域,是一項具有經濟激勵作用、與「污染者付費」原則並存、基於「受益者付費和破壞者付費」原則的環境經濟政策,是環境管理的一種經濟手段。它通過調節人類生產活動行為來達到生態環境保護的目的.

⑨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法理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把「水土保持」定義為,對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造成水土流失所採取的預防和治理措施。這些預防和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農業措施、林草措施和自然修復措施。水土保持的種種措施都是生態建設行為,牽涉著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和利益關系,存在著公共產品及外部性特徵,需要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的生態補償機制。法理學認為,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准則,能夠調整和平衡各種利益關系,能夠確認和保護生態建設的成果。因此,十分有必要從法理學的角度探究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理論依據,為我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立法實踐提供參考和理論支持。

一、水土保持中利益相關者權利與義務的對等

權利和義務是法的核心內容和基本范疇,二者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任何一項權利都必然伴隨著一項或幾項保證其實現的義務,而不管這個義務是權利人自己的還是他人的,簡而言之,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的政府、企業、社會團體與其他組織、居民履行了水土流失預防及治理的義務,但同時也剝奪了其自身發展經濟、擺脫貧困的權利。相反,作為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受益區的政府、企業、社會團體及其他組織、居民不僅享受到良好的水土資源環境,而且利用優越的水土資源發展經濟取得巨大的效益,但卻沒有承擔水土流失的預防和治理義務,這顯然違背法的公平原則。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法律制度正是基於這一權利與義務不對等的考量,賦予水土保持措施的實施主體要求其生態功能區受益主體向其進行必要補償的請求權,以調整和平衡各利益相關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

二、水土保持中生存權、發展權與環境權的對立統一

環境權是隨著環境危機的加重和環境意識增強,逐漸被人們呼籲和接受,並被很快寫入許多國家的法律,得到法律的確認和保護。生存權是人類最基本的的權利,任何人的生命都受法律的保護,但是維持生存的基礎是物質條件。例如在邊遠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土地資源和森林資源是當地居民的生存之本,它們靠開墾荒地和伐木為生,越墾越窮,越窮越墾,越伐越窮,越窮越伐,造成土地荒漠化和水資源的匱乏,水土流失相當嚴重,侵害了公民的環境權。這里存在著環境權、生存權和發展權的沖突問題,是世界各國都無法避免的棘手課題。在利益的權衡之下,西方發達國家更多地強調環境權的保護,而發展中國家以及欠發達國家更多地關注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實現。實際上,生存權、發展權與環境權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應當尋求生存權、發展權與環境權之間協調發展的最佳途徑,在法律上創設生態補償制度,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調和劑,使人類的生存權、發展權和環境權並行不悖。一方面,國家通過賦予公民在合理限度內使用水土資源的權利,充分保障公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另一方面,水土資源又可以通過充足的補償基金得到有效的修復、保育、維持和管理,並充分發揮水土生態系統自我調節的功能,從而使生態環境得到保護。通過建立這種機制,可以使生存權、發展權和環境權之間的沖突得到有效的協調和解決。

三、水土保持中的自然權利

英美法系緣於其自由主義的法律傳統,承認非人類存在物的法律主體地位和訴訟主體資格。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的權利主體和道德共同體的范圍已擴展到動物、植物以及所有生命形式,乃至大地、岩石、河流、生態系統。其核心思想是強調動植物、自然享有的權利,人類應當尊重自然的權利。因此,我們可以借鑒西方自然權利的新理念,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的生態補償機制,制定和完善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法律政策,是尊重自然權利的需要。

四、水土保持中的生態正義

(一)自然對人類有其承載力的限制

過去人們的眼光只停留在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與治理,其實在人與自然的關系當中,作為人的對象的自然資源是一個方面,而人本身也是一個重要方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人的存在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決定了人們對自然的關系狀況。自然對人類有其承受力的限制,它不可能承受無限多的人口,也不可能承受無節制消耗資源的生活方式。人類只能在自然的承受力范圍內存在和發展。因此,人類應當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模式向這一方向調整,不能將一切交給市場決定,而是運用法律制度自覺地和有目的地將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模式引向與自然和諧的方向。自然對人類有其承載力的限制體現在水土保持中就是水土資源在一定的時空中的供給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們應當不斷地調整自身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給水土資源生態系統以恢復和修復的機會,這要通過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設計和安排來實現。

(二)生態正義

20世紀80年代後期90年代初在美國興起了環境正義運動。這一運動有力地揭示了美國環境管理制度在保護環境方面的不平等,它對於白人中產階級所給予的保護要大於黑人和其他少數民族,而且還批評環境組織在環保方面更多的是關心樹木和鳥類,而不是人們在生態方面的權利。美國環境正義運動中的一些學者還探討了如何通過環保法實現環境正義的問題。他們指出,環境正義的理念是民權法理念在環境法中的運用,但是,民權的基本價值是為反對多數人的壓迫而提供保護的,而環境法則是要最大限度地促進多數人利益。

我國在生態正義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東西部的差距和城鄉差別。東西部差別體現在東部發達地區存在嚴重的工業污染,而西部落後地區主要是自然環境嚴重惡化,如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城鄉差別體現在農村的環保所受到的關注不如城市;鄉鎮企業的排污所受到的限制和治理不如城市,農村許多地方電力缺乏,農村電價是城市的1~2倍,更無天然氣等燃料,只能割草砍樹作為燃料,植被破壞嚴重,導致水土流失。

生態正義包括三條倫理原則,即種際正義原則、代內正義原則和代際正義原則。種際正義原則也稱生態可持續性原則,要求人類必須以一種不危及地球生態系統完整性的方式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能源。代內正義原則又稱社會及經濟平等原則,即個人可以在平等基礎上按適當標准獲取自然資源和能源,並允許其對需要的滿足。代際正義原則也稱為對後代負責的原則,即人們必須以一種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自然資源和能源要求的方式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能源。

我國在水土保持領域存在著許多不合理不公平的現象,例如水資源屬於公共產品,流域生態服務具有明顯的外部性,受益的對象和范圍難以確定,常常造成受益者不補償,保護者不受益的現狀。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中還存在著政策不能兌現,補償不到位,農民利益受到嚴重侵害,喪失了進行水土保持的積極性等現象。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制度要建立在對這些不公平現象調整的基礎之上。因而,借鑒美國生態正義的理念,堅持種際正義、代內正義和代際正義三條生態正義的原則,是我國水土保持生態功能補償法律制度的理論基礎。

⑩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功能

在地球表層系統自然地理環境中,土壤與水對岩石、大氣、生物圈層能量、物質流動及信息傳遞起著支持和調節作用。土壤與水,是生態系統最重要最基本的生態要素,為動植物生命活動維持穩定的環境,為生態系統的能量、物質和信息循環提供動力和介質,是維持生態系統運行的必需條件。水土流失特別是嚴重的水土流失(土壤侵蝕模數超過允許土壤流失量),會使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和信息循環產生異常,導致生態系統退化、生態環境惡化。目前,水土流失已經成為我國生態環境改善的首要制約因素,水土保持綜合防治在國家生態環境建設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具有協調功能、均衡功能和整合功能,毫無疑問是生態補償的重中之重。

一、協調功能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協調功能,是指對生態系統平衡的維護和改善。通常講,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受到一定的外來干擾時,能夠通過系統本身的自我調節,恢復比較穩定的狀態,實現系統的動態平衡。但當生態系統受到的干擾超出系統承受能力時,負反饋機制就不再發揮作用,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就會遭到破壞。這時,就必須採取人工輔助措施幫助恢復。水土保持生態補償調整相關利益者利益關系的目的在於,通過制度的激勵和約束作用促使人們做出有利於維護和改善水土資源狀況的行動選擇,促進生態系統恢復或重建。一方面,通過人們科學有效利用水土資源,並積極採取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改善水土資源狀況,保障生態系統一定時期內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使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平衡,即維持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另一方面,通過對水土資源的保護與改善,推動生態系統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到復雜演替,以增強其對外來干擾的抗擊能力。

二、均衡功能

水土保持綜合防治產生的生態效益,如土壤的改良、生態環境的改善,水源涵養能力的提高,面源污染的減輕,乾旱、風沙、洪澇等自然災害的減少、生物多樣性的改善等等,具有整體性、不可分割、不可阻擋和共享性等特徵。這種特徵決定了其效益的享用者不單單是水土流失防治參與者本身,而是與其有關的其他社會成員,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此,在現實中,往往出現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投入與收益的不對等,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主體提供的生態效益被他人無償享用;生產建設活動引發水土流失,導致生態環境惡化但卻不承擔相應成本等等不公平的現象。根據福利經濟學外部性理論,如果對無償享用水土保持綜合防治生態效益和不承擔引發水土流失、惡化生態環境的成本的現象和行為任其發展,後果是十分嚴重的。不僅會挫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者的積極性,而且會滋長濫用水土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最終導致水土流失的進一步加劇、生態環境惡化升級,進而危及人類生存和發展。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均衡功能就是,促使水土保持綜合防治生態效益享用者對水土保持綜合防治生態效益提供者支付費用、引發水土流失生產建設活動主體承擔相應生態環境破壞成本。通過這種均衡功能,可以消除外部性帶來的不良後果,使扭曲的利益關系得到校正。因此,從根本上說,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是收益分配格局和成本分攤機制的重新調整,通過改變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關系,促進水土保持生態效益達到全社會最優水平,生產建設活動引發水土流失的生態成本減到最小水平。

三、整合功能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整合功能是指對社會資源(不僅包括對政府的、市場的各種制度資源,也包括資金、物質、技術等物質資源)充分、有效利用的功能。多種實現方式是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整合功能存在的前提。由於受益程度、地域特徵不同,支付意願和意願支付方式各有不同,對於任一水土保持生態補償關系的構成要素,既可能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可能是單個社會成員,數量龐大,且具有地域差別。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在確定補償流向的前提下,為多種實現方式留出足夠創造空間,如圖1所示,關節點1與關節點2已經確定,中間方式是多樣的。例如,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制定政策、轉移支付、安排工程項目等方式實現補償;而單個收益人則可以通過繳納生態稅、向基金募捐、購買有關債券等方式提供資金補償,或者提供實物、技術、教育等資源進行補償,等等。

圖1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流向示意圖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整合功能的意義在於:能夠充分調動各種社會資源,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更進一步講,整合功能確保盡可能多的利益相關人通過不同途徑參與進來,並以分享水土保持生態效益的份額大小或對水土資源破壞程度高低來確定補償額度的多少,既保障了補償的充分性,又保障了補償的公平性。

熱點內容
下載小電影官網 發布:2024-05-14 08:31:00 瀏覽:628
愛情電影大全冷棟屍魂 發布:2024-05-14 08:29:18 瀏覽:821
電影直接看 發布:2024-05-14 07:45:45 瀏覽:378
免費觀看完整版高清百度雲 發布:2024-05-14 07:44:49 瀏覽:330
安全出口電影法國免費 發布:2024-05-14 07:37:03 瀏覽:895
迷上一個女的然後入市強奸的電影叫什麼 發布:2024-05-14 07:30:11 瀏覽:85
修女里的法國佬死了沒 發布:2024-05-14 07:24:42 瀏覽:61
鞏俐演的片里叫唐水生的那個叫什麼電影 發布:2024-05-14 07:20:32 瀏覽:351
男人在線小電影 發布:2024-05-14 07:18:25 瀏覽: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