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補償分為

生態補償分為

發布時間: 2021-03-16 15:40:25

① 區域發展過程中,國家將國土分為四類,以下哪一類不是國家的分類

開展主體功能區劃工作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大戰略調整和轉變,是"十一五"規劃綱要在統籌區域發展方面的落實和細化。目前,國家和省級主體功能區劃工作基本思路較為明確,但對縣市級區劃工作如何展開爭議較多,本文就其區劃體系、功能區類型與生態功能區劃間關系等問題進行初步研討。
(一)區劃體繫上,部分市縣區需編制主體功能區劃
分級編制主體功能區劃已取得共識。考慮到我國地域遼闊,區域之間自然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人口、自然、經濟和社會發展要素的總量及結構不同,主體功能區需分級劃分已取得共識,但是分為國家和省兩級,還是國家、省、市、縣四級,爭議較大。較主流觀點認為,中央、省、市、縣、鄉鎮各級政府擁有的許可權、職能、手段各不相同,特別是省級以下政府在轄區范圍內立法許可權、經濟管理手段有限,制定和實施主體功能區劃及其分類政策的實效難以保障,因此主體功能區劃應以中央和省兩級政府為主,形成國家和省級兩級體系。省級以下各級政府主要圍繞已確定的國家和省級主體功能區劃,承擔包括貫徹落實、具體執行、配合實施、數據統計、信息共享等方面職能和服務。
基於國土空間管制和區域協調發展,部分市縣需要編制主體功能區劃。主體功能區劃體現的國土空間非均衡開發理念,是一個從中央到地方都應倡導和堅持的發展戰略和方向,每一級都擁有一定國土空間范圍、一定經濟管理許可權和政策實施手段的政府或主體,都應在自身管轄的國土空間范圍內引入和體現主體功能區的戰略理念和政策導向。其中,隨著鄉鎮體制改革所帶來的鄉(鎮)財縣(縣級市)管,以及鄉鎮工業園區的取締、社會事業的縣級統理,加上鄉鎮轄區范圍較小、自然生態和地理環境相對單一,因此在鄉鎮級編制主體功能區劃沒有必要。但不少市縣域內往往同時存在發達地區、相對發達地區或欠發達地區,也有著通過主體功能區劃加強區域統籌發展的必要性。就浙江而言,全省"七山一水兩分田"的自然環境,使杭州、溫州、台州、蒼南、平陽、永嘉、餘姚、武義等不少市縣的內部存在較大的經濟社會發展差距,其沿江(河)沿海平原地區已相當發達,山區發展仍較落後,需要通過主體功能區劃來促進區域間的協調發展。
作為各類空間規劃的基礎與依據,市縣有著編制主體功能區劃的必要性。主體功能區劃是國土空間管制的基本手段,是協調區域開發格局、審批和核准重大建設項目、進行區域評價的依據,是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區域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以及其它空間規劃和專項規劃的基礎和依據。而這些規劃都是按照國家、省、市、縣各級來制定和實施的,作為這些規劃基礎和依據的市縣級主體功能區劃,顯然需要單獨編制,而不能夠僅僅是對國家和省兩級主體功能區劃體系的貫徹落實,否則將會使市縣級空間規劃和專項規劃缺乏基礎和依據,而難以避免各類規劃在編制實施中的沖突矛盾,並將因此可能影響國家、省主體功能區劃戰略意圖的落地。
隨著管理權責和財力的增強,市縣有著編制實施主體功能區劃的可行性。在管理實施層面上,不少省區正積極試點推廣"省管縣"模式,國家層面的"省管縣"體制改革也可望逐步展開,從而使縣(含縣級市,下同)獲得更大的經濟發展、財稅支配、人事管理等許可權以及對應的責任承擔,將因此有著更大的權責來制定和實施具有針對性的,有利於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地方政策。設區市將可能按照發達國家普遍實行的"城鄉分治"模式,這將在有助於設區市僅管轄城市各區,集中於城市建設,提升城市化質量的同時,進一步增強縣的區域發展權責。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和"較大的市"則有著地方立法權和較大人事權、財稅權。因此,市縣級有著構建主體功能區劃體系所需的差別化政策制定的必要性、積極性和執行能力。就浙江而言,堅持"省管縣"模式,縣市有著較大經濟管理權,縣域經濟較為發達,財力較強。溫州、紹興、義烏、蕭山等部分市縣(區)已在生態補償、政績考核、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領域制定實施了系列差別化區域政策,取得了較好效果,這為市縣級主體功能區劃的編制和實施奠定了較好的基礎,積累了較多的經驗。
(二)功能區類型上,國家、省、市縣需保持一致
現有功能區類型劃分的三種觀點。就功能區的類型劃分,目前有三種觀點,一是國家、省、市、縣四級都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來劃分,其中國家級主體功能區的標准全國統一,各級地方政府在劃分標準的指導思想和原則上要與中央政府保持一致,在此基礎上可根據自身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發展潛力,以及在全國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中的分工定位,提出對應的主體功能區劃標准,以及標準的內容、閾值高低等,確定省、市、縣級四類主體功能區。二是省、市、縣級可以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在四類功能區外,劃分其它類型的區域。三是在國家和省級四類主體功能區之下,根據設區市、縣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態勢、潛力等的綜合分析評價,在市、縣轄區的國土空間上分別劃分生態功能亞區和具體功能區,確定各類功能亞區和具體功能區的"紅線",從而形成國家、省級四類主體功能區--市級生態功能亞區--縣級具體功能區體系。
為保持區劃的權威性和約束性,國家、省、市縣級主體功能區的類型劃分需保持一致。主體功能區劃既是制定各類空間規劃和專項規劃的基礎和依據,也是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通過制定差別化政策來統籌協調區域發展的一項長期且具有根本性意義的戰略任務,務必保持國家、省、市、縣級功能區類型劃分的連貫性、一致性,以保持區劃的權威性、嚴肅性和約束性。另外,國家和省級的財政、投資、產業、人口等差別化區域政策及其績效評價與政績考核都是與主體功能區的分類相一一對應的,因此四級主體功能區的劃分也需統一為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四類。
與此同時,如果上級功能區面積大,且區內資源環境、開發現狀和發展潛力等情況復雜,根據主體功能區劃分需遵循的"資源環境不可逆"原則,可以按照重點開發區、優化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的先後順序,在上一級重點開發功能區下科學合理地劃分下一級重點開發區、優化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在上一級優化開發功能區下劃分下一級優化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在上一級限制開發區內劃分下一級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禁止開發區為單一功能區,不再細分。
為保持區劃的科學性和嚴肅性,在上一級功能區向下一級功能區細分時,需在上一級區劃中大致明確下級各類功能區劃分的標准制定、評價體系、邊界范圍、開發要求、發展目標等內容。要合理區分不同等級功能區劃分標准以及標準的內容、閾值高低,如國家級優化開發區與省級優化開發區相比,前者的范圍更大,標准更高,戰略性更顯著,從而在區域的產業導向、環保要求、城市建設等方面要體現出更高的要求。省、市、縣級間功能區也有類似細分關系和要求。
在主體功能區下進一步劃分功能亞區和具體功能區與主體功能區劃的精神不相符。作為各類空間規劃基礎和依據的主體功能區劃,四類主體功能區是從國土管制角度來劃分的,體現的是對國土空間開發強度的要求,不需要也沒有必要涉及開發的具體方向和建設內容,後者是城建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空間規劃的對象和內容。因此,在主體功能區下進一步劃分經濟開發亞區、城市建設亞區、水源涵養保護亞區、水土流失治理亞區等功能亞區,以及濱海臨港區、城市區、工業區、休閑旅遊區等具體功能區,既與主體功能區劃分的概念和本意不相符,也有超越邊界,替代城建規劃、國土規劃等規劃職能的嫌疑,同時很難在功能區-功能亞區-具體功能區體系中科學、准確的歸類,如城市建設亞區是歸類於優化開發區還是重點開發區,或者優化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下都有城市建設亞區?
此外,這種功能區-功能亞區-具體功能區體系難以與國家級、省級的四類功能區差別化政策相配套,難以通過相對統一,且具有針對性的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來實現國家和省實施主體功能區劃戰略意圖的落實。因此,無論是從科學性還是從可操作性來說,不同等級的四類功能區體系都是科學合理的,具有靈活性,可方便與地方實際相結合,從而無需再劃分功能亞區和具體功能區。
(三)區劃定位上,生態功能區劃和主體功能區劃需各明其職
生態功能區劃是主體功能區劃的重要基礎和依據。生態功能區劃是根據區域生態環境要素、生態環境敏感性與生態服務功能空間分異規律,將區域劃分成不同生態功能區的過程,是生態省建設及制定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的依據。主體功能區劃是根據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統籌考慮未來區域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將區域劃分成不同的主體功能區,其中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評價因素包括生態環境要素、生態環境敏感性與生態服務功能等,生態功能區劃是主體功能區劃的重要基礎和依據。因此,在積極推進省級和市縣級主體功能區劃工作的同時,需加強省級生態功能區劃的修改完善,及時更新相關數據,貫徹體現主體功能區劃理念;市縣級生態功能區劃目前處於試點階段,更需積極配合市縣級主體功能區劃試點工作,為後者提供資源環境承載力方面的相關資料和成果。
生態功能區劃和主體功能區劃具有不同的性質和定位。生態功能區劃主要考慮的是區域自然屬性,是根據區域自然要素進行的專項性區劃,其直接作用范圍集中於生態系統維護與生態建設領域,管理職能主要體現在對相關規劃中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方面的約束管理。主體功能區劃除考慮區域自然屬性外,還要考慮區域的經濟與社會文化屬性,是建立在自然區劃和經濟區劃基礎之上的綜合性區劃,它不僅是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根本保障,更將通過明確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和差別化區域政策實施,逐步實現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從而有著更廣的作用范圍和較強的作用力。
正確處理好兩類區劃關系,避免不必要的矛盾沖突。一方面要加強主體功能區劃和生態功能區劃在編制、實施、修編等過程中的統籌協調,特別是要抓住市縣級生態功能區劃試點與主體功能區劃試點基本同步的有利時機,科學分工,緊密配合,實現兩區劃的協作、協同和協調;另一方面要明確兩區劃在性質、定位、作用、管理等方面的不同,不能混淆,更不能相互替代或合二為一。但是,目前一些省市生態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其編制的縣市級生態功能區劃技術導則中提出,要在全省生態功能區劃(三級區劃)基礎上劃分市縣級生態功能區劃試點方案中的第四級區劃,即劃分四類生態功能小區(紅線區、黃線區、綠線區、藍線區),並與主體功能區劃中的禁止開發、限制開發、重點開發和優化開發四大類主體功能區對應起來,有著代替主體功能區劃的意圖。這既偏離了生態功能區劃的宗旨、特性、任務、功能和目標,與國家、省級生態功能區劃章程的相關精神不符,造成生態功能區劃體系自身的混亂,更造成與主體功能區劃間不應有的沖突矛盾,是不嚴肅,非科學的,需及時修改其技術導則,回歸本位。

② 生態補償機制分工是發改委什麼處

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各部門聯合開展生態補償政策法規研究制定工作

③ 我國建國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具體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要大階段,不用分的很細,環保科技的發展分為哪幾個

一、我國建國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具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78 沒有任何環保概念,不過當時有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治理環境的方式。

第二階段,1978--1996 隨著環境的污染加劇,開始有了環保概念。當時環保科技,也沒有得到發展,環保產品更無從談起。

第三階段,1996--2008 以皇明太陽能成立為標志,中國開始了環保科技的真正開發、環保產品的真正生產。從此,除了環保餐具之外,綠色能源(包括太陽能熱水器、光伏產品、綠色染料、生態農業)科技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

第四階段 2008年--至今。汶川地震,驚醒了很多人。奧運會在中國的召開為契機,中國真正開始在環保科技上進行大規模的投入。

二、環保科技有:

磁懸浮列車 :減少廢氣排放,避免燒煤燒油.

燃氣汽車 :減少廢氣排放,節省汽油.

電磁爐 :減少燒煤燒氣.

電瓶車 :減少廢氣排放,節省汽油 .

生物發電 :減少廢氣排放.

核能發電 :減少廢氣排放.

納米技術 :作用廣泛.

太陽能熱水器 :避免燒煤燒油.

太陽灶 : 避免燒煤燒油.

(3)生態補償分為擴展閱讀:

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

一是優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是節

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中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

三是保

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是建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

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④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任務分為哪三大類別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復依靠制度。要把資制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⑤ 生態農業國家扶持政策有哪些

生態農業國家扶持政策有哪些:

引導有機生態農業發展的相關經濟政策

包括生態補償、綠色補貼政策、項目基金扶持、減稅、免稅、貼息、政府補助等多種經濟支撐手段。支持生態產業的發展,使其綜合競爭能力增強。

綠色補貼

綠色補貼是政府給予經濟主體以激勵其進行環境保護或污染削減活動的某種形式的財政支付

綠色補貼的內涵主要包括四個基本要素:

首先,它是一種旨在促進環境保護的財政鼓勵措施;

其次,它是通過對經濟主體的經濟激勵機制來實現政策目標的;

再次,既包括對環境保護投資的補貼,也包括對污染削減行為的補貼;

最後,補貼方式是多樣的,不僅僅限於現金支付,還包括信貸優惠、稅收減免方面的形式。

按補貼內容不同,綠色補貼分為生態服務類補貼和公共服務類補貼。

生態服務類補貼是指對生態環境直接服務行為的補貼,既包括森林保護、植被養育、水土保持方面的補貼,又包括環境友好型技術採納補貼、化學農葯減用補貼等等,對有機生態農業都著很好的補貼。

公共服務類補貼主要是指政府的一般性公共服務支出,如環境科技研究、環保教育及培訓、病蟲害防治、動植物檢疫、農村清潔能源推廣、農田灌溉系統、鄉村道路等方面的支出,這些政府支出對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間接的作用。

按補貼對象不同,綠色補貼分為環境改善類補貼和污染削減類補貼。

環境改善是相對於環境「自然狀態」而言的,環境改善類補貼是對創造正外部性的經濟主體的補貼,能實現外部收益內部化。對植樹造林、生物多樣性保護、防範有害生物入侵的補貼均屬此類,一般生態農業旅遊觀光園這方面涉及比較多一些。

污染削減是相對於環境「污染狀態」而言的,污染削減類補貼是對減少負外部性的經濟主體的補貼,能激勵生產者主動採用污染控制技術。對工業企業採用煙氣脫硫設備的補貼、對畜禽養殖戶採用沼氣技術的補貼、對農戶減量使用農葯或化肥的補貼屬於此類

按補貼方式不同,綠色補貼分為一次性補貼和連續性補貼。

通常,一次性補貼是分攤生產者採納親環境技術的經濟成本,從而激勵採納技術或提供生態環境服務。比如對採納沼氣技術的補貼,補貼只發生在技術採納當年,一旦技術設備投入使用,政府就不給予後續的補貼。

連續性補貼通常是連續數年對生產者進行經濟補償,以彌補由於環保而造成的收入損失,進而達到環境保護的激勵效果。比如政府對農戶減量使用化肥而造成作物減產的補貼,這種補貼每年都有,只要農戶減少化肥用量就能獲取補貼。

綠色補貼與生態補償、環境賠償

綠色補貼一般是政府對經濟主體的在國家政策層面上的環境經濟關系,比如退耕還林補貼、休耕補貼等;

生態補償是政府對政府、政府對經濟主體在某一具體事務上的環境經濟關系,比如,流域生態補償是下游地方政府對上游地方政府在流域水質保護上的經濟補償,征地補償是政府對土地產權人在征地事務上的經濟補償;

環境賠償是經濟主體對經濟主體之間的圍繞環境事故的權責關系而產生的經濟行為關系,如排污企業對受污染居民的經濟賠償。

關於具體的補貼數額,根據地方的不同,額度也各不相同,需要咨詢當地的農業部。

⑥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法理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把「水土保持」定義為,對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造成水土流失所採取的預防和治理措施。這些預防和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農業措施、林草措施和自然修復措施。水土保持的種種措施都是生態建設行為,牽涉著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和利益關系,存在著公共產品及外部性特徵,需要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的生態補償機制。法理學認為,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准則,能夠調整和平衡各種利益關系,能夠確認和保護生態建設的成果。因此,十分有必要從法理學的角度探究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理論依據,為我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立法實踐提供參考和理論支持。

一、水土保持中利益相關者權利與義務的對等

權利和義務是法的核心內容和基本范疇,二者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任何一項權利都必然伴隨著一項或幾項保證其實現的義務,而不管這個義務是權利人自己的還是他人的,簡而言之,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的政府、企業、社會團體與其他組織、居民履行了水土流失預防及治理的義務,但同時也剝奪了其自身發展經濟、擺脫貧困的權利。相反,作為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受益區的政府、企業、社會團體及其他組織、居民不僅享受到良好的水土資源環境,而且利用優越的水土資源發展經濟取得巨大的效益,但卻沒有承擔水土流失的預防和治理義務,這顯然違背法的公平原則。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法律制度正是基於這一權利與義務不對等的考量,賦予水土保持措施的實施主體要求其生態功能區受益主體向其進行必要補償的請求權,以調整和平衡各利益相關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

二、水土保持中生存權、發展權與環境權的對立統一

環境權是隨著環境危機的加重和環境意識增強,逐漸被人們呼籲和接受,並被很快寫入許多國家的法律,得到法律的確認和保護。生存權是人類最基本的的權利,任何人的生命都受法律的保護,但是維持生存的基礎是物質條件。例如在邊遠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土地資源和森林資源是當地居民的生存之本,它們靠開墾荒地和伐木為生,越墾越窮,越窮越墾,越伐越窮,越窮越伐,造成土地荒漠化和水資源的匱乏,水土流失相當嚴重,侵害了公民的環境權。這里存在著環境權、生存權和發展權的沖突問題,是世界各國都無法避免的棘手課題。在利益的權衡之下,西方發達國家更多地強調環境權的保護,而發展中國家以及欠發達國家更多地關注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實現。實際上,生存權、發展權與環境權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應當尋求生存權、發展權與環境權之間協調發展的最佳途徑,在法律上創設生態補償制度,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調和劑,使人類的生存權、發展權和環境權並行不悖。一方面,國家通過賦予公民在合理限度內使用水土資源的權利,充分保障公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另一方面,水土資源又可以通過充足的補償基金得到有效的修復、保育、維持和管理,並充分發揮水土生態系統自我調節的功能,從而使生態環境得到保護。通過建立這種機制,可以使生存權、發展權和環境權之間的沖突得到有效的協調和解決。

三、水土保持中的自然權利

英美法系緣於其自由主義的法律傳統,承認非人類存在物的法律主體地位和訴訟主體資格。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的權利主體和道德共同體的范圍已擴展到動物、植物以及所有生命形式,乃至大地、岩石、河流、生態系統。其核心思想是強調動植物、自然享有的權利,人類應當尊重自然的權利。因此,我們可以借鑒西方自然權利的新理念,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的生態補償機制,制定和完善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法律政策,是尊重自然權利的需要。

四、水土保持中的生態正義

(一)自然對人類有其承載力的限制

過去人們的眼光只停留在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與治理,其實在人與自然的關系當中,作為人的對象的自然資源是一個方面,而人本身也是一個重要方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人的存在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決定了人們對自然的關系狀況。自然對人類有其承受力的限制,它不可能承受無限多的人口,也不可能承受無節制消耗資源的生活方式。人類只能在自然的承受力范圍內存在和發展。因此,人類應當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模式向這一方向調整,不能將一切交給市場決定,而是運用法律制度自覺地和有目的地將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模式引向與自然和諧的方向。自然對人類有其承載力的限制體現在水土保持中就是水土資源在一定的時空中的供給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們應當不斷地調整自身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給水土資源生態系統以恢復和修復的機會,這要通過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設計和安排來實現。

(二)生態正義

20世紀80年代後期90年代初在美國興起了環境正義運動。這一運動有力地揭示了美國環境管理制度在保護環境方面的不平等,它對於白人中產階級所給予的保護要大於黑人和其他少數民族,而且還批評環境組織在環保方面更多的是關心樹木和鳥類,而不是人們在生態方面的權利。美國環境正義運動中的一些學者還探討了如何通過環保法實現環境正義的問題。他們指出,環境正義的理念是民權法理念在環境法中的運用,但是,民權的基本價值是為反對多數人的壓迫而提供保護的,而環境法則是要最大限度地促進多數人利益。

我國在生態正義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東西部的差距和城鄉差別。東西部差別體現在東部發達地區存在嚴重的工業污染,而西部落後地區主要是自然環境嚴重惡化,如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城鄉差別體現在農村的環保所受到的關注不如城市;鄉鎮企業的排污所受到的限制和治理不如城市,農村許多地方電力缺乏,農村電價是城市的1~2倍,更無天然氣等燃料,只能割草砍樹作為燃料,植被破壞嚴重,導致水土流失。

生態正義包括三條倫理原則,即種際正義原則、代內正義原則和代際正義原則。種際正義原則也稱生態可持續性原則,要求人類必須以一種不危及地球生態系統完整性的方式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能源。代內正義原則又稱社會及經濟平等原則,即個人可以在平等基礎上按適當標准獲取自然資源和能源,並允許其對需要的滿足。代際正義原則也稱為對後代負責的原則,即人們必須以一種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自然資源和能源要求的方式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能源。

我國在水土保持領域存在著許多不合理不公平的現象,例如水資源屬於公共產品,流域生態服務具有明顯的外部性,受益的對象和范圍難以確定,常常造成受益者不補償,保護者不受益的現狀。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中還存在著政策不能兌現,補償不到位,農民利益受到嚴重侵害,喪失了進行水土保持的積極性等現象。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制度要建立在對這些不公平現象調整的基礎之上。因而,借鑒美國生態正義的理念,堅持種際正義、代內正義和代際正義三條生態正義的原則,是我國水土保持生態功能補償法律制度的理論基礎。

⑦ 生態文明建設的艱巨性分為幾點

生態文明建設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嚴峻形勢,十八大報告在第八部分強調:「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即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資源約束趨緊,二是環境污染嚴重,三是生態系統退化。
在國土空間開發和保護方面,有的地方由於無序開發、過度開發、分散開發,導致優質耕地和生態空間佔用過多,環境資源承載能力下降,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
在資源總量管理和節約方面,有的地方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不合理,資源浪費嚴重、利用率不高,特別是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偏低、生產開發成本低於社會成本、保護生態得不到合理回報的問題依然存在。
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方面,一些地方落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等制度不嚴格,不同程度地存在監管職能交叉、權責不一致、違法成本低的問題。
在加強生態環境治理領導和管理方面,一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績效評價不夠全面、責任落實不到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環境保護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

⑧ 結合材料二,運用科學發展觀的有關知識分析建立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意義

材料二是什麼..

熱點內容
十部感人農村電影 發布:2024-05-06 10:28:39 瀏覽:811
李采潭的所有電影 發布:2024-05-06 10:05:47 瀏覽:715
紅羊真軍系列天仙配 發布:2024-05-06 09:52:11 瀏覽:99
男主是蛇女主懷孕 發布:2024-05-06 09:12:05 瀏覽:16
類似獨立日這樣的電影 發布:2024-05-06 09:10:22 瀏覽:212
局長和一個女的偷渡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5-06 08:55:43 瀏覽:98
關於大胸女電影 發布:2024-05-06 08:34:43 瀏覽:745
范冰冰 蘋果 電影 封面 發布:2024-05-06 08:20:58 瀏覽:812
台灣電影補課老師,強上女學生電影叫什麼 發布:2024-05-06 08:08:50 瀏覽:204
韓國倫理姜銀慧主演作品 發布:2024-05-06 08:02:56 瀏覽: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