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古代生態思想

古代生態思想

發布時間: 2020-11-27 18:25:08

1. 中國古代樸素生態觀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

中國古代樸素樸素生態觀,就是樸素的為武術唯物主義,就是讓我們唯物的觀念觀點看問題,看世界

2. 我國古代生態哲學思想中,哪些方面最具現實意義為什麼

作為中國人應該發揮自己的絕對優勢。
你現在就認識到了哲學的重要性,將來前途不可見量。

看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太浮淺,只涉及到思想而沒有接觸人類發展的規律。
中國哲學是培養一個人成為強者的哲學,千萬不要被鴉片戰爭後的崇洋媚外的思想干擾你對華夏文明的信念。

將中國古典哲學按天地人三才分類,分成三大類,其中「人」又分成三小類,與中國的經典做對應,從而建立了系統的中國哲學框架。
天之人道:《易經》,能夠指引人自強不息的去實現人生宏偉目標;
地之人道:《黃帝內經》,揭示生命的本質和養生之道,使自己頤養天年,身心健康;

人之天道:《論語》,講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以正治國,使人成為良臣或明君;
人之人道:《孫子兵法》,用奇正擊敗對手,是競爭性哲學,幫助人獲得財富和名望;
人之地道:《道德經》, 順應自然以無事取天下,締造出和諧的商業氛圍;
掌握了「地之人道」,小可以養生,大可懸壺濟世,這個就是范仲淹年青時說的:「不當名相,則當名醫」;
掌握「人之地道」可以成為一個好的繼承者,或者是隨著個人的積累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的進步;
掌握「人之人道」可以成為一個武將,馳騁商海,建功立業;
掌握「人之天道」可以成為一個儒商,獲得令人仰慕的輝煌成績;
將只有掌握了「天之人道」,才能讓一個人感受小到波瀾起伏的精彩人生,大到振興中華民族的宏偉事業,真正的不白活一回。

3. 古文中生態文明怎麼說

孟子說過:刀斧以時入山林。這就是古代的生態思想。

4.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包含著哪些優秀的生態環境思想

①古代思想家認為天地以「生」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規律,「生」就是「仁」,「生」就是善:②人與天地萬物一體,都屬於一個大生命世界(或者「人與萬物是同類,是平等的」):③大自然(包括人類)是一個生命世界,天地萬物都包含有活潑潑的生命和生意,這種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觀賞的;④古代畫家最強調要表現天地萬物的「生機」和「生意」;⑤古代文學作品充滿了對天地間一切生命的愛,表明人與萬物都屬於一個大生命世界,表明人與萬物一體,生死與共,休戚相關。

5. 儒家道家佛教生態倫理思想主要包括什麼的生存主張

隨著近代工業的發展,環境問題凸顯,促使人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生態倫理學應運而生。生態倫理學雖問世於20世紀40年代的西方,但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獨特的可供借鑒的生態倫理思想資源。

現今中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研究已成為「顯學」,形成了以「天人合一」理念為基礎、以儒道佛生態倫理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古代生態倫理學。學界把經典文本挖掘和代表人物分析作為研究的重心,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基於學科背景和知識結構的局限,他們或從儒、道、佛中一家進行研究,或就其中某一方面思想進行挖掘和比照,缺乏對儒、道、佛三家生態思想的整體把握和比較研究。

儒家生態倫理觀。儒家認為萬物莫貴於人,凸顯了人的主體地位。但是,儒家人類中心主義與西方以「功利」為中心的人類中心主義不同,它是以「仁愛」作為出發點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儒家認為天道與人道是相貫通的,人類社會的「仁愛」原則可以擴展到天地萬物之中,「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即按照親疏遠近關系把「仁愛」由雙親及人類、由人類及禽獸、由禽獸及草木、由草木及瓦石。同時,人作為「天地之心」,要「民胞物與」,即肩負起對萬物的責任,用仁愛之心使萬物各得其所,使「天下歸仁」。否則,若自然界受到損害,人也會有切膚之痛。儒家仁愛型的人類中心主義在堅持「人為貴」的立場上,保留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念,這對於轉變近代工業文明徵服自然的傳統,重塑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極大的價值。

道家生態倫理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家認為人類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員,與萬物一樣都是由道創生、蓄道之德,與萬物是平等的,沒有優於萬物的特殊價值,「以道觀之,物無貴賤」,因而人不能主宰萬物,為自然立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只能順從事物本性,遵循自然法則,尊重他人和動植物的獨特價值,盡量減少對自然環境人為的干預和破壞,才能保持人與自然之間的整體和諧。道家「四大皆貴」萬物平等的生態倫理觀,超越了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對於解決當前的環境問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極具啟發意義。物理學家F·卡普拉高度評價了道家生態倫理學:「在偉大的諸傳統中,據我看來,道家提供了最深刻而且是最完美的生態智慧。他強調在自然的循環過程中,個人和社會的一切現象和潛在兩者的基本一致。」

佛教生態倫理觀。佛教認為眾生皆由因緣和合而成,「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世間萬物是互為條件、互為因果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同時,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人既要尊重有情的眾生,還應尊重無情的草木的內在價值。佛教生態觀有助於扭轉近代工業文明中人與自然兩分的思維模式,抑制人類自我慾望的過度膨脹,培養善待自然、愛護環境的生態文明。

以儒、道、佛為主體的中國古代生態倫理作為一種思想資源,其萬物一體、順應自然、重生愛物的理念具有很強的現實價值。但是,它畢竟是古代農業文明的產物,只有在結合當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吸收生態倫理思想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對中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做到推陳出新、古為今用,使其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中國先秦時期的一種積極無為的人生哲學和「超善惡」的道德學說。主要代表是老子和莊周,主張「為我」的楊朱和主張「情慾寡淺」的稷下、黃老之學,屬於這種倫理思想的支派。
中文名道家倫理思想提出者老子和莊周提出時間先秦時期支 派黃老之學\情慾寡淺
目錄
1 正文
2 影響
正文編輯
老、庄認為,無為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則,人應該以「道」為法,清靜無為,樸素自然,保持無知、無欲、無爭的狀態,這是人性之「常然」。達到並保持這種境界,就是與「道」合一,也就做到了「體道」。世俗的所謂仁、義、孝、慈等道德法則和規范,不過是廢棄「大道」,喪失「素樸」的結果。因為這些道德原則和規范會「攖人之心」,「逆物之情」,誘使人們追名逐利。尤其是禮這一規范,更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是人類道德蛻化的結果和表現。因此,老子主張「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去利」,每日減損知識和俗望,而「復歸於嬰兒」。莊周則把仁義之端、善惡之別、是非之辯以及生死利害等一切現實矛盾都看成是人生的桎梏,並用相對主義論證其虛幻性。他追求一種個性絕對自由的人生理想,主張通過「心齋」、「坐忘」等神秘的「體道」工夫,使人們墜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達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無是非好惡之情,忘利害之端,超出善惡之境,與天地並生,與萬物為一的神秘精神境界。
在道家的倫理思想中,還包含著保全自身的處世方法。老子主張懦弱謙下,提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認為「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莊周提出,人應該「無所可用」以成已之「大用」。他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養生主》)。
影響編輯
道家倫理思想源遠流長,法家曾受其影響,漢初黃老學和魏晉玄學中的倫理思想更是它的直接發展。後來,它又作為儒家思想的一種補充融入宋明理學中,成為封建地主階級倫理思想的支柱之一。它對仁義等封建道德規范所作的批判,對「至德」之世的幻想,特別是莊周所闡發的那種追求個人自由的願望等等內容,為後來各代不滿現實的知識分子和政治失意者所吸取,對人民群眾起了思想上的腐蝕作用。

6. 生態文明思想是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出現的一種思想是否正確

不正確。

中國古代就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比如「天人合一」,「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都是從萬物生長的意義上來談天地乾坤的。孟子提出了「仁民愛物」命題。

「仁民」是對人的同情仁愛,「愛物」則是愛護人之外的動物植物等。宋明時期的哲學家以「萬物一體」為仁學思想的核心內涵。張載提出了「民胞物與」的觀念。程顥揭示「仁」的內涵: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

(6)古代生態思想擴展閱讀:

中華文明雖然是工業文明的遲到者,但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卻與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基本一致,從政治社會制度到文化哲學藝術,無不閃爍著生態智慧的光芒。生態倫理思想本來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之一,這使我們有可能率先反思並超越自文藝復興以來就主導人類的「物化文明」,成為生態文明的率先響應者。

中國歷朝歷代都有生態保護的相關律令。如《逸周書》上說:「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為春天樹木剛剛復甦生。什麼時候砍伐呢?《周禮》上說:「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

除保護生態外,還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棄灰於公道者,斷其手。」把灰塵廢物拋棄在街上就要斬手,雖然殘酷,但重視環境決不含糊。這種制度,並非統治者的個人自覺,而是中華文明本身的內涵所決定的。以儒釋道為中心的中華文明,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系統的生態倫理思想。

7.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思想

B. 天人合一排除
其實說句實話,古人根本就沒有認識到生態平衡問題,這有點牽強附會,天人合一其實是道家修仙的思想,但是好歹講究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能沾點邊,以中國人自吹自擂的心理可以牽強附會。
至於a自然崇拜那是比較原始的崇拜,其所涉足的是宗教信仰或封建迷信,與生態平衡挨不上c中庸學說,是搞政治搞人生更不沾邊,d眾生平等是佛家思想,似乎很貼近生態平衡,但是很多佛家信徒,不顧生態平衡,胡亂放生,的事實說明,其眾生平等是沒有從生態平衡的角度出發的,是一種純粹的慈悲老好人角度出發的。

8. 誰提出了中國古代生態哲學和生態智慧

老子和莊子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生態哲學的核心是「互補性」與「和諧性」;而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則是人們的直覺智慧對萬事萬物內在和諧性的洞察與把握。例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描述了他對自然萬事萬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系的深刻認知與體悟。他認識和體驗到一切事物都是個基本統一體,在包羅一切的統一體中,所有的差別和差異都是相對的。但是,在我們常規的意識狀態下,對於一切互不相同的事物的統一,特別是對立物的和諧統一,我們是無法理解的,也是極難接受的,這是中國式傳統生態哲學最令人費解的特色,也是其最神奇的魅力所在。

對立物是思想領域的抽象概念,它們是我們理性思維過程中的抽象性事物,因此它們不是絕對的。我們一旦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任何一個概念上。同時也就創造了它的對立面。正如老子所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當我們擁有直覺智慧時,每個人都可以超越這個理性概念的領域,在超越它的同時,我們可以認識到一切對立物的相對性和兩極關系。我們可以認識到善與惡、樂與苦、生與死,並不是不同范疇的絕對經驗,而只是同一實在的兩個側面,是同一整體的兩個極端,一切對立物都是兩個極端,從而也就是一個統一體,這種「異中有同,同中存異」直覺式醒悟是中國式傳統生態哲學所追求的最高目標,即在永恆的真理中超越世俗的對立!

一切對立物都是兩極的,光明與黑暗、勝與負、善與惡,都是同一現象的不同方面,因為一切對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它們沖突的結局決不會是一方的全面勝利,而總是表現為雙方的相互影響。因此,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一個君子不是去做力求善而消滅惡這種辦不到的難事,而是能夠保持善與惡之間的一種動態平衡。

(2)中國式傳統生態哲學的偉大見解:動態平衡是超越對立面的橋梁

在中國式傳統生態哲學中,這種動態平衡的觀念對於體驗對立面的統一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它永遠也不是一種靜態的同一性,而常常是兩個極端之間的一種動態的相互作用。中國的聖賢們以陰、陽太極的象徵說法,最為廣泛地強調了這一點。他們把隱藏在陰和陽後面的統一體稱為「道」,並且把它看作是造成它們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一陰一陽謂之道。」

9. 大家一起討論以下這個課題:中國人古代思想對當代生態價值觀形成的影響.

儒家和史家,負面影響多,如」荒「是個貶義的字,沒有開發利用,是惡德。成群的野獸,也不好,不適合人來居住,要篳路藍縷地開拓為人所用,才好。儒家重人,重得有點兒」唯人「了,不管對天、地的長久影響。大量的經史資料可以證實。道家則不然,重」自然「、」樸素「還有人的清心寡慾。這兩派總是冤家。中國歷史文化老是有這樣相反相成的東西並存著,造成中國人思行亦然——這便是古代思想對中國人影響的兩條理路。

那麼閣下這篇命題作文就要」一分為二「地說了,說完老莊說孔孟,大棒加胡蘿卜分別賞賜兩家兩派,然後呢,再」綜合「地說一下——耍耍太極油油滑頭,這叫」中庸之道「,不就哼哈兩下嗎,保證高分!應付僵屍豬腳的題目,就要有取巧的程式,至於求真知,就不能如此程式化了,要坐冷板凳,要下苦功,那時候你工作了,掙到錢了,決定不嫖賭飲盪吹了,然後「錢有餘則學文」,這樣才可能行。

至於如何套上」當代生態觀「,上維基查一下生態學以及生態觀的形成歷史,簡述其要,察其與兩家兩派如何沖突,如何可以對接,不就理路清晰,有理有據了?如果還有問題,就要請俺當家教了,孺子難教亦可教。

生態學之生態觀(ecology...)在全世界都是很新鮮的事情,大概不會早於70年代。中國(大陸)人的當代生態觀則更晚,且之前受到了」戰天斗地「的影響——此乃西洋鬼子大喊」征服自然「之中國浪漫瘋狂版——與上述儒家」唯人「合流了,但絕非同源,說來話長咯...國家環保局什麽時候掛牌的?(end)

10. 中國傳統文化的什麼思想是生態文明的重要文化淵源

以和為貴的中庸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諸說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上的基本特點。因此,(1)鋼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於《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學術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還表現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優良傳統。(張岱年:《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載《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論集,東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許思園:《論中國文化二題》,《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以家族為本位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是貫穿於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社會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本質和核心,"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楊憲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評價》,載張立文等主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為四個相互聯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現為:具有悠久的無神論傳統,充分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和個體與社會的統一,主張個體的感情、慾望的滿足與社會的理性要求相一致。總的來看,否定對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強烈主張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反對兩者的分裂對抗,這就是中國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這首先表現為人民反抗剝削階級統治的精神。同時,在反對外來民族壓迫的斗爭中,統治階級中某些階層、集團和人物,也積極參加這種斗爭。說明在中國統治階級思想文化傳統中,同樣有著"酷愛自由"的積極方面。(3)求實精神。先秦儒家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人論世,反對生而知之;法家反對"前識",注重"參驗",強調實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張"知人"、"自知"、"析萬物之理"。這些都是求實精神的表。(4)應變精神。(見劉綱紀:《略論中國民族精神》,《武漢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見司馬雲傑:《文化社會學》,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發展的觀點、自強不息和好學不倦的精神。(見丁守和:《中國傳統文化試掄》,《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表現為:不把人從人際關系中孤立出來,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不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系;在價值論上是反功利主義的;致意於做人。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給我們民族和國家增添了光輝,也設置了障礙;它向世界傳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溝通的種種隔膜;它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一個不小的文化包袱。(見龐朴:《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報》1986年1月6日。)

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哲學文化,借用了現代科學上的發現,把宇宙的本質、宇宙的形成、發展變化、成熟、衰老與死亡,宇宙的歸宿;人的本質,人的過去與未來,人從那裡來,到那裡去,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應當怎麼做人;我是什麼?我是誰?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運動中扮演的角色;人類社會的本質,人類社會的歸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訴給人類。把以上內容告訴給人類,是讓人們明白我們做人的權力、責任和義務,讓人們都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

與一般的宗教相比較,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在於它從哲學、科學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會、人生的本質和意義的,既是充分說理的,又可以讓人進行實證,這些內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隨便解釋得了的。所以,它與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於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說服力的。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的,只有通過虔誠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問、不要問為什麼,是什麼道理。可是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在各種色象的誘惑下,很多人是經不起引誘的,他們都會對自己的信仰發生動搖的。特別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確科學地解釋自身,而且往往與科學思想是有抵觸的(這不是說科學是正確的,科學也是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而科學的道理又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它認識的是物質,是事物直觀的可見的表象。在科學日益發達的今天,宇宙飛船上天,原子彈爆炸,互聯網技術,生物技術上的成就,科學觀念是很易被人們接受的。由於以上原因,人們對信仰發生動搖也是很正常的,這也正是這種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師、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為上帝的罪人。更頭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師還染上了艾滋病,有媒體報道,他們之所以染上艾滋病是由於不正當的性行為造成的,這說明他們已經遠理自己的信仰,淪為上帝的罪人了。但是我們應當承認,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還是高尚的,但是從發展的趨勢看,基督教和天主教、依斯蘭教,都沒有發展前途,因為它們都不能為科學思想所接受,最終會被人們所拋棄。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學發達,人們的文化水準提高,認識能力增強的情況下,越是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在人們沒有文化愚昧的情況下,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易推廣與傳播的,因為它不具備傳播這種文化的軟體與硬化。在中國歷史上,無論什麼時侯,哪一個封建王朝都沒有真正徹底的貫徹中國傳統文化,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從來都沒有象《聖經》文化和《古蘭經》文化那樣,左右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的命運。現在最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徹底貫徹,而這種貫徹是民主的、自由的,人們自覺自願的接受的,不願接受馬上就可以反對,而不是象歐洲中世紀歷史上的《聖經》文化,和現在《古蘭經》文,是強迫的。

用現代語言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表達出來,使人們真正的理解中國傳統文化,這並不是我有什麼能耐,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本來就包涵的本質。再者,這也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的產物,因為大家都有文化了,語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強了;第三、科學已經很發達了,我可以藉助科學上的發現和科學語言,對其理論體系進行系統細致地表述,這樣就更有說服力與感染力。以上各點,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所在。中國傳統文化,還有語言和文字上的優勢,這在以前的帖子中都談到了,在這里就不贅述了。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