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基礎
① 生態學的基本概念
生態學(Ecology)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及其作用機理的科學。
生物的生存、活動、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間、物質與能量。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對周圍環境某些物理條件和化學成分,如空氣、光照、水分、熱量和無機鹽類等的特殊需要。各種生物所需要的物質、能量以及它們所適應的理化條件是不同的,這種特性稱為物種的生態特性。
應當指出,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和人類活動干擾對環境與資源造成的極大壓力,人類迫切需要掌握生態學理論來調整人與自然、資源以及環境的關系,協調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關系,促進可持續發展。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種個體之間有互助有競爭;植物、動物、微生物之間也存在復雜的相生相剋關系。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要,不斷改造環境,環境反過來又影響人類。
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與多樣化,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態學研究的范圍,除生物個體、種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擴大到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多種類型生態系統的復合系統。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幾大問題都是生態學的研究內容。
表1 關於生態學的代表性定義
Table 1 Representative definitions of ecology 生態學的定義(英文)Definition of ecology (in English) 譯文In Chinese 文獻References By ecology we mean the whole science of the relations of the organism to its surrounding outside world, which we may consider in a broader sense to mean all 『conditions of existence』. These are partly of an organic nature and partly of an inorganic nature. 生態學指有機體與外部世界的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所有科學,這在廣義上指生存條件,一部分是有機性質的,另一部分是無機性質的 Haeckel 1866 The ecology of the organisms, the science of the whole relations of organisms to their surrounding world, towards the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nditions of existence; the so-called 『economy of nature』, the interrelations of all organisms which live in one and the same place, their adaptations to their environment, their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有機體的生態學,即有機體與其周邊世界的所有關系的科學,包括有機和無機的生存條件;所謂 『自然的經濟學』,即生活在一個同樣地方的所有有機體的相互關系,它們對環境的適應性,以及通過生存斗爭的變化 Haeckel 1868 By ecology, we mean the science of the economy, of the household of animal organisms. This has to study the entirety of relations of the animal both to its inorganic and its organic environment, in particular the benign and hostile relations with those plants and animals with which it comes directly into contact; or, to be concise, all those intricate interrelations which Darwin calls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生態學指研究動物居住環境經濟學的科學。這不得不研究動物與無機和有機環境之間的所有關系,特別是與與之直接接觸的那些動植物之間的有益和有害的關系;或者,簡單地說,所有那些達爾文稱之為生存斗爭的?相互關系 Haeckel 1870 the scientific natural history concerned with the sociology and economics of animals 與動物的社會學和經濟學有關的科學自然歷史 Elton 1927 the science of all the relations of all organisms to all their environments 所有生物與它們的所有環境所發生的所有關系的科學 Taylor 1936 the science of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living organisms and their environments, including both the physical and biotic environments, and emphasizing interspecies as well as intraspecies relations 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科學,包括物理和生物環境,強調種間和種內關系 Allee et al. 1949 In its broadest sense, the science of ecology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plants and animals and their environment; it will then include most of biology,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In its narrower sense, ecology is taken to refer to the study of plant and animal communities 廣義地說,生態學可定義為研究植物和動物之間及其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它將包括生物學、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的大部分內容,狹義地說,生態學指關於植物和動物群落的研究 Clarke 1954 the science which investigates organisms in relation to their environment: a philosophy in which the world of life is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natural processes 研究生物與其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一種生物界用自然過程來詮釋的思想體系 Woodburry 1954 a science which concerns itself with the inter-relationships of living organisms, plants and animals, and their environment 與生物體(植物和動物)及其環境內在關系相關的科學 Macfadyen 1957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organisms 研究生物分布和豐度的科學 Andrewartha 1961 the study of animals and plants in relation to each other and to their environment 研究動物和植物之間及其與環境之間關系的科學 Kendeigh 1961, 1974 the study of interactions of form, functions and factors.』 研究類型、功能和因子相互作用的科學 Misra 1967 the study of the way in which indivial organisms, populations of some species and communities of populations respond to these changes 研究個體、一些物種的種群和種群形成的群落對其變化響應方式的科學 Lewis and Taylor 1967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s which control the welfare of living things, regulating their distribution, abundance, proction and evolution 研究控制生物的福利、調控其分布、豐度、生產及進化的環境相互作用的科學 Petrides 1968 Margalef defined ecology as the biology of ecosystems Margalef將生態學定義為生態系統的生物學 Margalef 1968 th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ecosystems or broadly of nature 研究生態系統(或廣義的自然)的結構或功能的科學的科學 Om 1971 the study of ecosystems, or the totality of the recipro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living organisms and their physical surroundings 研究生態系統、生物與其物理環境之間所有相互作用的科學 Clark 1973 the study of relations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 totality of the biological and physical factors affecting them or influenced by them 研究生物與其影響和被影響的所有生物環境、物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 Pinaka 1974a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of living organisms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their environments 研究生物之間及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 Southwick 1976 a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which deals with the organisms and its place to live and which focuses on the ecosystem 關於生物和生境的多學科的科學,聚焦生態系統 Smith 1977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s that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organisms Krebs將生態學定義為研究決定生物分布和豐度的相互作用的科學 Krebs 1978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processes influenc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organisms, the interactions among organism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flux of energy and matter 研究影響生物分布和豐度的過程、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與能量和物質轉換和流動之間相互作用的科學 Likens 1992
② 生態學的入門書籍是什麼
<<基礎生態學>>
本書由我國著名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儒泳教授主持編寫。全書分基礎和應用兩部分。基礎部分按有機體、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等組織層次編寫;應用部分包括全球變暖與環境污染、人口與資源、農業生態、生物多樣性與保育、生態系統服務、收獲理論與生物防治等內容。本書力求反映當代生態學發展水平,如有機體層次中把生態因子按能量環境和物理環境分別探討,種群層次加進集合種群和空間異質性、行為生態學等,群落層次增加了我國學者的研究成果等。本書各個層次的內容、理論與應用力求保持平衡,各章都有小結和思考題以方便學生復習,並提供相關參考文獻和網址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學習能力。
本書為高等院校環境科學專業和生態學專業教材,也可供從事環境保護的科技人員使用。
③ 生態學的基本內容
環境生態學,這里寫的很詳細。
http://ke..com/view/474487.html?wtp=tt
從學科體繫上看,環境生態學是環境科學的組成部分,但按現代生態學的學科劃分,它又是應用生態學的一個分支,目前尚處於發展、完善階段。環境生態學是個新興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是一門運用生態學理論,研究人為干擾下,生態系統內在的變化機制,規律和對人類的反效應,尋求受損生態系統恢復,重建和保護對策的科學。
研究對象:環境生態學研究重點是環境污染的生態學原理和規律、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廢棄物的能源化和資源化技術,研究目的是改善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達到資源的永續利用,促進經濟、環境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環境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是污染的環境對整個生態系統(以生物為主)的影響。它是研究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污染的環境兩者之間作用與反作用、對立與統一、相互依賴與相互制約、物質的循環與代謝等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規律,以及支配這些規律的內在機理。生命系統與人為干預的環境系統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表現為各級水平,所以,環境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既包括從宏觀上研究環境中污染物和人為干預的環境對生物的個體、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產生影響的基本規律,也包括從微觀上研究污染物和人為干預的環境對生物的分子、細胞和組織器官產生的毒害作用及其機理。
環境生態學的研究內容:環境生態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其內容和體系尚在不斷地發展之中,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 2 )環境污染的生物效應。( 3 )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 4 )環境污染的監測與評價。( 5 )環境污染對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影響。
④ 生態學的基本內容與分類
按所研究的生物類別分
有微生物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人類生態學等。
生物系統的結構層次分
有: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等。
生物棲居的環境類別分
有陸地生態學和水域生態學;前者又可分為森林生態學、草原生態學、荒漠生態學、土壤生態學等,後者可分為海洋生態學、湖沼生態學、流域生態學等;還有更細的劃分,如:植物根際生態學、腸道生態學等。
生態學與非生命科學相結合的,有數學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物理生態學、地理生態學、經濟生態學、生態經濟學、森林生態會計等;與生命科學其他分支相結合的有生理生態學、行為生態學、遺傳生態學、進化生態學,古生態學等。
應用性分支學科有:農業生態學、醫學生態學、工業資源生態學、環境保護生態學、環境生態學、生態保育、生態信息學、城市生態學、生態系統服務、景觀生態學等。
表2生態學的分類
Table 2 Classification of ecology 生態學名稱
Name of Ecology 外文生態專著舉例
Examples of ecology books in foreign language 中文生態專著舉例Examples of ecology books in Chinese 1. 生命層次 分子生態學Molecular ecology Freeland 2005 祖元剛等1999 種群生態學Population ecology Begon et al. 1996 徐汝梅1987(註:昆蟲種群生態學) 空間生態學Spatial ecology Tilman & Kareiva 1997 — 集合種群生態學Metapopulation ecology Hanski 1999 — 群落生態學Community ecology Diamond & Case 1986 趙志模和郭依泉 1990 植被生態學Vegetation ecology van der Maarel 2009 姜恕和陳昌篤1994 系統生態學System ecology Om 1983 蔡曉明2000 流域生態學Watershed ecology Naiman 1992 —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 Forman & Godron 1986 傅伯傑2011 全球生態學Global ecology Rambler et al. 1989 方精雲2000 2. 學科交叉 生理生態學Physiological ecology Townsend & Calow 1981 蔣高明 2004(註:植物生理生態學) 營養生態學Nutritional ecology Slansky & Rodriguez 1987 — 營養(級)生態學Trophic ecology Mbabazi 2011 — 代謝生態學Metabolic Ecology Sibly et al. 2012 — 生物物理生態學Biophysical Ecology Gates 1980 — 化學生態學Chemical ecology Sondheimer & Simeone 1970 閻鳳鳴 2003 進化生態學Evolutional ecology Pianka 1978 王崇雲2008 地理生態學Geographical ecology MacArthur 1972 — 地生態學Geoecology Huggett 1995 — 古生態學Paleoecology Dodd & Stanton 1981 楊式溥1993 第四紀生態學Quaternary ecology Delcourt & Delcourt 1991 劉鴻雁 2002 環境生態學Environmental Ecology Freedman 1989 金崗等1992 污染生態學Pollution ecology Hart & Fuller 1974 王煥校1990 水文生態學Hydro-ecology Wood et al. 2007 — 歷史生態學Historical ecology Crumley 1994 — 穩定同位素生態學Stable isotope ecology Fry 2006 易現峰2007 理論生態學Theoretical ecology May 1976 張大勇2000. 數學生態學Mathematical ecology Pielou 1977 陳蘭蓀1988 數字生態學Numerical ecology Legendre & Legendre 1998 — 數量生態學Quantitative ecology Poole 1974 張金屯2004 統計生態學Statistical ecology Young & Young 1998 — 實驗生態學Experimental ecology Resetarits & Bernardo 2001 — 3. 生物類別 植物生態學Plant ecology Warming 1895 張玉庭和董爽秋1930 作物生態學Crop ecology Loomis & Connor 1992 韓湘玲1991 動物生態學Animal ecology Elton 1927 費鴻年1937 昆蟲生態學 Insect ecology Speight et al. 1999 鄒鍾琳1980 鳥類生態學Avain (bird) ecology Perrins & Birkhead 1983 高瑋1993 魚類生態學Fish ecology Wootton 1992 易伯魯1980 漁業生態學Fisheries ecology Pitcher & Hart 1982 陳大剛1991(註:黃渤海漁業生態學) 野生生物(動物)生態學Wildlife ecology Moen 1973 陳化鵬和高中信 1992 雜草生態學Weed ecology Radosevich & Holt 1984 — 寄生蟲生態學Parasite ecology Huffman & Chapman 2009 — 微生物生態學Microbial ecology Alexander 1971 夏淑芬和張甲耀. 1988 疾病生態學Disease ecology Learmonth 1988 — 4. 生境類型 森林生態學Forest ecology Spurr & Barnes 1973 張明如2006 草地生態學Grassland ecology Spedding 1971 周壽榮. 1996 海洋生態學Marine ecology Levinton 1982 李冠國和范振剛. 2011. 河口生態學Estuarine ecology Day et al. 1989 陸健健2003 潮間帶生態學Intertidal ecology Raffaelli & Hawkins 1996 — 海岸生態學Coastal ecology Barbour et al. 1974 — 淡水生態學Freshwater ecology Macan 1974 何志輝2000 湖泊生態學 Lake ecology Scheffer 2004 — 河流生態學River ecology Whitton 1975 — 溪流生態學Stream ecology Allan 1995 — 濕地生態學Wetland ecology Keddy 2010 陸健健等2006 水庫生態學Reservior ecology Tundisi & Straškraba 1999 韓博平等2006 城市生態學Urban ecology Bornkamm et al. 1982 於志熙 1992 道路生態學Road ecology Forman 2003 — 廊道生態學Corridor ecology Hilty et al. 2006 — 土壤生態學Soil ecology Killham 1994 曹志平2007 5. 動植物行為與功能 行為生態學Behavioral ecology Krebs & Davies 1997 尚玉昌1998 擴散生態學Dispersal ecology Bullock et al. 2002 — 繁殖生態學Reproctive ecology Bawa et al. 1990 張大勇2004 攝食生態學Feeding Ecology Gerking 1994 — 認知生態學Cognitive Ecology Friedman & Carterette 1996 — 功能生態學Functional ecology Packham et al. 1992 — 6. 環境擾動與脅迫 擾動生態學Disturbance ecology Johnson & Miyanishi 2007 — 火生態學Fire ecology Wright & Bailey 1982 — 脅迫生態學Stress ecology Steinberg 2011 — 7. 產業與應用 工業生態學Instrial ecology Graedel & Allenby 2002 鄧南聖和吳峰2002 農業生態學Agricultural ecology Azzi 1956 曹志強和邵生恩 1996 資源生態學Resource ecology Prins & van Langevelde 2008 — 恢復生態學Restoration ecology Jordan III et al. 1990 趙曉英和陳懷順 2001 應用生態學Applying (or Applied) ecology Beeby 1993 何方2003 8. 組合或疊加 傳粉與花的生態學Pollination and floral Ecology Willmer 2011 — 陸地植物生態學Terrestrial plant ecology Barbour et al. 1989 or 1999 — 理論系統生態學Theoretical ecosystem ecology Ågren & Bosatta 1998 — 微生物分子生態學Molecular microbial ecology Osborn & Smith 2005 張素琴2005 鳥類遷移生態學The migration ecology of birds Newton 2008 — 應用數學生態學Applied mathematical ecology Levin et al. 1989 — 應用野外生態學Practical field ecology McLean & Ivimey Cook 1946 — 數量植物生態學Quantitative Plant Ecology Greig-Smith 1957 — 10. 人文社會與人體健康 深生態學Deep Ecology Devall & Sessions 1985 雷毅2001 人類生態學Human ecology Hawley 1950 陳敏豪1988 社會生態學Social ecology Alihan 1964 丁鴻富1987 人口生態學Population ecology Davis 1971 潘紀一1988 政治生態學Political ecology Cockburn & Ridgeway 1979 劉京希2007 組織生態學Organizational ecology Hannan & Freeman 1989 劉樺2008 文化生態學Cultural ecology Netting 1986 鄧先瑞和鄒尚輝. 2005 嵌套生態學Nested ecology Wimberley 2009 — 道教生態學Toaism ecology 樂愛國2005 語言生態學Linguistic ecology Mühlhäusler 1996 — 健康生態學Health ecology Hunarī et al. 1999 — 葯物生態學Pharma-ecology Jjemba 2008. —
⑤ 基礎生態學與普通生態學 差別
其實,各類生態學的書如果不是很專的話,都差不多。你說的那個完全可以。我當時考研的時候就考的生態學。建議你看一下林育真的《生態學》,寫的條理非常清楚,認真看完了,在翻翻其他的書都是大同小異,在看一下孫濡泳的《基礎生態學》,上面介紹了很多比較新的理論,如果你還想提高可以看一下宋永昌的《植被生態學》,裡面有大量的公式計算。
認真看完一本其他的都會看的快很多,此外李博、尚玉昌的書都可以大體翻一下。我當時考的時候就看了這幾本,希望我的回答大對你有幫助。
⑥ 生態學基本原理有哪些
植物配置遵循生態學基本原理中的物種多樣性原理。具體內容如下幾點:內
1、植物配置按照生態學原理,容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徵,合理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直接競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人工植物群落結構。
2、同時根據生態學上物種多樣性導致群落穩定性原理,植物配置時應充實生物的多樣性。
3、物種多樣性是群落多樣性的基礎,它能提高人工植物群落的觀賞價值,增強人工植物群落的抗逆性和性,有利於保持群落的穩定,避免有害生物的入侵。
4、只有豐富的物種種類才能形成豐富多彩的人工植物群落景觀,滿足人們不同的審美要求;也只有多樣性的物種種類,才能構建不同生態功能的人工植物群落,更好地發揮人工植物群落的景觀效果和生態效果。
⑦ 生態學基礎的介紹
生態學基礎,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動物學博士Eugene P.Om (E P.奧德姆),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Om E.P.是20世紀生態學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生態學基礎》(Fundamentls of Ecology)在出版後的50年內,始終是首選的教學參考書,它影響了全世界幾代生態學家。
⑧ 生態學基礎的目錄
序
前言
致謝
第1章 生態學的范疇
1.1 生態學的歷史及與人類的關系
1.2 生物組織層次
1.3 涌現性原理
1.4 超越性功能和控制過程
1.5 生態交叉學科
1.6 生態學模型
1.7 學科還原論到跨學科整體論
第2章 生態系統
2.1 生態系統和生態系統管理的概念
2.2 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2.3 梯度和生態交錯帶
2.4 生態系統實例
2.5 生態系統多樣性
2.6 生態系統的研究
2.7 地球化學環境的生物控制:蓋亞假說
2.8 全球生產和分解
2.9 微宇宙.中宇宙和宏宇宙
2.10 生態系統控制論
2.11 人類技術生態系統
2.12 生態足跡的概念
2.13 生態系統分類
第3章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
3.1 與能量相關的基本概念:熱力學定律
3.2 太陽輻射和能量環境
3.3 生產力的概念
3.4 食物鏈及食物網中的能量分配
3.5 能質:能值
3.6 新陳代謝和個體大小:3/4冪法則
3.7 復雜性理論.能量學的尺度及收益遞減規律
3.8 承載力及可持續性的概念
3.9 凈能的概念
3.10 以能量為基礎的生態系統分類
3.11 能量的未來
3.12 能量和金錢
第4章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4.1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基本類型
4.2 氮循環
4.3 磷循環
4.4 硫循環
4.5 碳循環
4.6 水循環
4.7 周轉與滯留時間
4.8 流域生物地球化學
4.9 非必需元素的循環
4.10 熱帶的營養循環
4.11 循環途徑:循環指數
4.12 全球氣候變化
第5章 限制與調節因子
5.1 限制因子的概念: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5.2 因子補償作用與生態型
5.3 作為調節因子的生存條件
5.4 土壤:陸地生態系統的組分
5.5 火生態
5.6 其他物理限制因子
5.7 毒性物質的生物放大
5.8 人為脅迫是工業社會的限制因子
第6章 種群生態學
6.1 種群的特性
6.2 有關率的基本概念
6.3 內稟自然增長率
6.4 環境承載力的概念
6.5 種群波動和周期性振盪
6.6 種群調節的密度制約和非密度制約機制
6.7 種群分布格局
6.8 群聚的阿利氏規律與庇護
6.9 巢區和領域性
6.10 復合種群動態
6.11 能量分配和優化:r-選擇和K-選擇
6.12 種群遺傳學
6.13 生活史特性和策略
第7章 群落生態學
7.1 兩個物種間相互作用的類型
7.2 協同進化
7.3 共同進化:群體選擇
7.4 種間競爭與共存
7.5 正/負相互作用:捕食.食草.寄生和化感作用
7.6 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7.7 棲息地.生態位和同資源種團的概念
7.8 生物多樣性
7.9 古生態學:古代群落結構
7.10 從種群和群落到生態系統和景觀
第8章 生態系統發育
8.1 生態系統發育的策略
8.2 頂極的概念
8.3 生物圈的進化
8.4 與宏觀進化.人工選擇和基因工程相比的微進化
8.5 生態系統發育與人類生態學的相關性
第9章 景觀生態學
9.1 景觀生態學的定義及其與組織水平概念的關系
9.2 景觀要素
9.3 群落和景觀水平上的生物多樣性
9.4 島嶼生物地理學
9.5 中性理論
9.6 時空尺度
9.7 景觀幾何學
9.8 景觀可持續性的概念
9.9 人類主導的景觀
第10章 區域生態學:主要生態系統類型與生物群區
10.1 海洋生態系統
10.2 淡水生態系統
10.3 陸地生物群區
10.4 人類設計和管理的系統
第11章 全球生態學
11.1 從年輕到成熟的過渡:走向可持續文明
11.2 生態-社會差距
11.3 全球可持續發展能力
11.4 情景方案
11.5 長期轉變
第12章 面向生態學專業學生的統計學思維
12.1 生態系統和尺度
12.2 理論.知識和研究設計
12.3 生態學研究單元
12.4 推理方法及可靠性
12.5 生態學實驗與觀測方法的比較
12.6 生態學中的統計學思維
12.7 證據的性質
12.8 證據與假說的檢驗
12.9 正確問題的明確表述
12.10 出版還是「出家」?
12.11 證據導向的選擇
12.12 兩條發現之路
12.13 證據力範式
術語表
參考文獻
鳴謝
索引
譯後記
⑨ 生態學基礎的內容簡介
Om E.P.是20世紀生態學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生態學基礎》(Fundamentls of Ecology )在出版後的50年內,始終是首選的教學參考書,它影響了全世界幾代生態學家。
本版(第五版)堅持了經典的整體論方法,強調基於等級理論的多層次方法,注重將生態學原理用於解釋人類面臨的問題。主要內容包括:生態學與環境科學的發展歷史,生態系統概念與系統能量學,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調節因素與過程,種群、群落、景觀、區域、全球生態學,生態系統發育,生態學專業學生的統計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