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家
㈠ 第一個生態學家是誰
「生態學」這個定義確實是Haeckel提出的,但是對生態學的研究卻有很悠久的歷史,比如明朝的李時珍,在何地可以採到何種草葯,這是對生境的描述;北魏的賈思勰,是農業生態學的先驅;在往前到神農嘗百草,炎帝種莊稼,顯然是對生態因子的原始研究。所以首先要弄清楚這個「生態學家」的定義,什麼時候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生態學家。搞生態就是生態學家嗎?想清楚了自然就有答案了,可能每個人的答案還不一樣。
㈡ 寫出十個世界上的生態學家和環境家
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
瑞典博物學家林奈
法國博物學家布豐
R. May 羅伯特-梅
Ilkka Hanski
Bazza
P. Om
Brian Morton
㈢ 誰是著名的生態學家
鄭光美,鳥類專家。
譚邦傑,哺乳動物專家,致力於中國的野生動物保護事業。
李湘濤,著名動物學家,近來主要從事編纂科普類動物知識。
蔣志剛,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致力於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
再看看這個:http://www.chinabird.org/niaoleiwenxian.htm
動物學報上全是專家。
㈣ 奧爾多利奧波德是美國著名生態學家和什麼先驅
奧爾多•利奧波德 奧爾多•利奧波德,出生於1887年1月11日,他是美國著名生態學家和環境保護主義的先驅,被稱為「美國新環境理論的創始者」。
㈤ 課程中提及的我國生態學家是哪一位
(1)考查組成胞的元素的作用.磷元素參與構成的物質有磷脂、色素(如葉綠素)、ATP、ADP、Pi等.這些物質在光合作用的光反應中的作用:磷脂是類囊體膜的主要成分,類囊體薄膜是光反應的場所.色素能吸收、傳遞和轉化光能.在有關酶的催化作用作用下,促成ADP與Pi發生化學反應,形成ATP,將光能轉變為儲存在ATP中的化學能.P元素合成磷脂的元素之一,磷脂是構成生物膜的主要物質.類囊體膜上含有光合色素.ATP和ADP含有P元素,光能在ADP轉化為ATP時把能量存在ATP中.核酸含有P元素,可以控制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的合成.
(2)玉米是植物可以利用光能進行光合作用把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在生態系統中屬於生產者.玉米個體之間的關系指的是種內關系,包括兩個方面種內競爭和種內互助.
(3)收割的所有玉米植株的含碳量為akg,假設折算為葡萄糖(C6H12O6,相對分子質量180)為Xkg.根據化學知識可以列出等式:12×6/180=a/X,X=2.5a.
1kg葡萄糖可儲存的能量為qkJ,則收割的所有玉米植株含葡萄糖2.5akg,含有的能量為2.5aqkJ.
所有玉米在生長階段細胞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為bkg,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為bqkJ,所有玉米固定的太陽能為(2.5qa+qb)kJ,即凈生產量+呼吸消耗量.
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整個生長季節所固定的太陽能的比例為qb/(2.5qa+qb)或b/(2.5a+b).
在整個生長季節,入射到這塊玉米田的太陽能總量是ckJ,則太陽能的利用效率為(2.5qa+qb)/c.
故答案為:
(1)磷脂,構成類囊體.附著色素,吸收(傳遞)和轉化光能(附著酶,催化ADP轉化為ATP)、ATP和ADP,在ADP轉化為ATP的過程中,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ATP中、核酸能控制相關酶的合成等
(2)生產者 能將CO2等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能固定太陽能 種內競爭和種內互助
(3)2.5qa (2.5qa+qb)/c qb/(2.5qa+qb)或b/(2.5a+b)
㈥ warming生態學家
1,生態系統 2,酸雨 3,環保 4,全球氣候變暖 5,環境友好 6,環保 7, ecologists 8, eco-tourism 9, solar energy 10, ecology, ecology
㈦ 生態學這方面的著名成功人士有哪些成就怎樣
陽含熙,中科院院士,生態學家、林學家,我國生態學開拓者之一。http://museum.nju.e.cn/yc/renwu/yhx.html
李博,中科院院士,植被生態學和草地生態學家,參閱http://www.esc.org.cn/st_mx.asp?xh=494
馬世駿,中科院院士,昆蟲生態學家,參閱網路。
龐雄飛,中科院院士,昆蟲生態學家,參閱網路。
蔣有緒,中科院院士,森林群落學家,參閱http://www.forestry.ac.cn/newcaf/top/jyx.htm
孫儒泳,中科院院士,動物生態學家,參閱http://www.cnnb.com.cn/gb/node2/channel/node13890/node18707/node46725/node46728/userobject7ai1152915.html
劉建康,中科院院士,魚類生態學家,淡水生態學家,參閱http://www.suda.e.cn/ShowNews.aspx?Id=a830de04-2519-4a05-bd05-d3673ca0eb64
張新時,中科院院士,我國數量植被生態學和國際信息生態學研究的創始人,參閱http://www.pyskx.org.cn/news_view.asp?newsid=536
馮宗煒,中國工程院院士,森林生態學和環境生態學家,我國酸雨研究創始人之一。參閱http://www.rcees.ac.cn/dse/cn/team/show001.php?id=19
林鵬,中國工程院院士,海岸生態學家,參閱http://news.fjii.com/2002/10/15/73369.htm
金鑒明,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生態學家,參閱
http://www.mep.gov.cn/tech/zxwkjw/wyjj/wy/200707/t20070720_107012.htm
李文華,中國工程院院士,森林生態學家,參閱http://www.cma.gov.cn/ysfc/jl/200804/t20080425_1018.html
李佩成,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生態學家,參閱http://www.cuaa.net/cur/xyb/yuanshi/gcjj.jsp?id=504
孫鐵珩,中國工程院院士,wuran生態學家,參閱http://www.chinacses.org/CN/News/2006-08/EnableSite_ReadNews118111151156176000.html
辛德惠,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生態學家,參閱http://xyh.cau.e.cn/see_personality.jsp?loginid=539
可參照名人網-環保名人-生態環境部分,http://www.mr699.cn/mr_list_64.html,
我所列的都為科研領域所指生態學范疇。不知你所指的生態學范圍是否和我指的一樣。
㈧ 誰知道生態學家高斯的底細,和數學家高斯有什麼異同
高斯
(
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
(Gauss)
聽
文件-播放
,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生於布倫瑞克,卒於格丁根,德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幾何學家。高斯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數學家,並有「數學王子」的美譽。
1792年,15歲德高斯進入Braunschweig學院。在那裡,高斯開始對高等數學作研究。獨立發現了二項式定理的一般形式、數論上的「二次互反律」、素數定理、及算術-幾何平均數。
1795年高斯進入格丁根大學。1796年,19歲的高斯得到了一個數學史上極重要的結果,就是《正十七邊形尺規作圖之理論與方法》。
1855年2月23日清晨,高斯於睡夢中去世。18歲的高斯發現了質數分布定理和最小二乘法。通過對足夠多的測量數據的處理後,可以得到一個新的、概率性質的測量結果。在這些基礎之上,高斯隨後專注於曲面與曲線的計算,並成功得到高斯鍾形曲線(正態分布曲線)。其函數被命名為標准正態分布(或高斯分布),並在概率計算中大量使用。
生態,
高斯認為,由於競爭的結果,兩個相似的物種不能佔有相似的生態位,而是以某種方式彼此取代,使每一物種具有食性或其他生活方式上的特點,從而在生態位上發生分離。高斯的這一思想是在他的開創性實驗工作基礎上形成的。高斯首次用實驗的方法觀察了兩個物種的競爭現象。他將在分類和生態上極相近的兩種草履蟲——雙小核草履蟲(Paramecium
aurelia)和大草履蟲(P.caudatum)作為實驗材料,以一種桿菌為飼料,進行培養。當單獨培養時,兩種草履蟲都出現典型的邏輯斯蒂增長,當混合在一起時,開始兩個種群都有增長,但雙小核草履蟲增長快些。16天後,只有雙小核草覆蟲生存,大草履蟲完全消亡。由實驗條件可以保證,兩種草履蟲之間只有食物競爭而無其他關系。高斯的解釋是,大草履蟲的消亡是由於其增長速度(內稟增長率)比雙小核草履蟲慢。因為競爭食物,增長快的種排擠了增長慢的種。這就是當兩個物種利用同一食物資源時產生的競爭排斥現象。近代生態學家用競爭排斥原理對高斯假說進行了簡明精確的表述:完全的競爭者(具相同的生態位)不能共存。
㈨ 生態學家要干什麼事情
學科:理學門類:環境科學類專業名稱:生態學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及行政部門等從事科研、教學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生態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受到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掌握現代生態學理論和計算機模擬等實驗技能,初步具備教學、研究、開發和管理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現代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實驗技能和生態工程設計的基本方法;3.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4.熟悉國家環境保護、自然資源合理利用、可持續發展、知識產權等有關政策和法規;5.了解生態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
6.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主幹學科:生態學、生物學、環境科學。
主要課程:普通生物學、生物化學、生態學、環境微生物學、環境學、地學基礎、環境生態工程、環境人文社會科學等。
㈩ 中國5位著名的生態學家
8月1日,應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與健康重點實驗室邀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陸兆華教授、中科院煙台海岸帶研究所於君寶研究員、雲南大學何大明教授、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長趙新全研究員和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陳亞寧研究員等5位中國知名生態學家為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師生做了學術報告。陸兆華教授的報告題目是「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綜合整治技術、模式與示範」,於君寶研究員的報告題目是「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退化過程及生態修復」,何大明教授的報告題目是「流域水電開發生態效應監測與風險規避」,趙新全研究員的報告題目是「Grassl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on Qinghai-Tibetan Plateau」,陳亞寧研究員的報告題目是「全球變化對西北乾旱區水文水資源影響」。
5位專家從區域尺度上介紹了相關的生態領域研究工作。與會師生與5位專家在生態學的時間-空間尺度效應、生態學普遍規律與區域獨特性等方面展開熱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