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價

生態價

發布時間: 2020-11-28 02:53:34

❶  生態價值估算的一般方法

一、機會成本法

機會成本就是作出某一決策而放棄另一決策時損失的利益。機會成本的存在是以自然資源稀缺為前提的。自然資源是稀缺的且具有多種用途,選擇一種利用方式就意味著放棄了用作他途的收益,其他方式中最高收益就是選定方案的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法使用簡單,可操作性強,特別適用於某些資源應用的社會凈效益不能直接估算的情況。

二、市場價值法

市場價值法建立的依據是,生態系統質量不同所提供產品和服務質量與數量也是不同的。基本原理是將生態系統作為生產中的一個要素,生態系統的變化將導致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變化,進而影響價格和產出水平的變化,或將導致產量和預期收益的增加或損失。因此,可以通過產品或服務的產出水平計算出該產品或服務所依存的生態系統的價值量。

盡管市場價值法原理簡單,易於理解,但在實際應用中由於生態系統提供服務多樣,對產品影響強弱程度也有分別,且影響系數確定的難度較大,因而實際應用的相對較少。

三、防護成本法

防護成本法是指為了消除或減少生態系統退化的影響而投入的防護費用。防護成本法依據的原理是,增加費用用於防護措施,減少或完全阻止了生態系統退化,避免了生態系統退化消極影響所造成的損失,相當於獲得的收益。

盡管防護成本與生態價值存在差別,對生態價值的反映較為粗略。但是,防護費用法可以將對生態價值復雜的計量方法簡化為防護措施成本的測算,實際應用的較多。

四、恢復成本法

恢復成本也被稱為替代成本法,是通過計算恢復一項已經喪失的生態功能所需要的成本來估算其價值。恢復成本法依據的原理是,生態系統受到破壞以後,人們生產、生活和健康質量就會下降,投入費用消除這種損害,使人們重新獲得原有的生態服務享受,投入的成本可以作為生態價值的指標計量。

准確界定所需恢復功能是恢復成本法發揮效用的前提。例如河流泥沙的控制與減少需要經過上游綜合運用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等,河流泥沙含量的微小變化意味著上游較大投入。

五、影子工程法

影子工程法也稱替代工程法,是用建造新工程的成本估算目標生態系統的生態價值,實質上是恢復成本法的一種特殊形式。影子工程法依據的原理是,採用人工建造一個工程來代替原有生態系統發揮服務功能,其所消耗的成本亦即生態系統的生態價值。

影子工程法比較適用於生態系統成分復雜、發揮功能機理復雜、影響生態價值因素較多且影響系數不容易確定的情況。一個生態系統涵養水源的生態價值難以量化,但是可以採用修建水庫或攔水堤壩實現同樣攔蓄總量,則替代工程的造價就是這一生態功能的價值。如歐陽志雲等估算出我國森林和草地攔截泥沙,減少江河湖庫淤積損失為154.21億元(歐陽志雲,1996)。

值得注意的是,替代工程可以是多樣的,但是不同替代工程其修建成本是不同的,用來估算出的生態價值也是不同的。並且,替代工程與目標生態系統在組成要素、結構、功能等方面的差別也是很大的。因此,影子工程法估算的生態價值也是一個參考值,並非生態價值的准確值。

六、旅行成本法

旅行成本法是用旅行費用為標准來衡量人們對某種非市場產品的偏好。旅行成本法主要是通過往返交通費、門票費、餐飲費、住宿費、設施運作費、攝影費、購買紀念品和土特產的費用、購買或租借設備費以及停車費和電話費等旅行費用資料確定目標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價值。因而,旅行成本法特別適用於休閑消遣生態價值的評估。

當然,旅行價值法也有缺陷,其所估算的生態價值量隨目標生態系統的交通條件、景觀價值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

❷ 蝸鳶的生態價值

蝸鳶是福壽螺的天敵,引進它們可以有效的控制福壽螺的數量。福壽螺分布於南北半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之淡水或半淡鹹水中,即湖沼、池塘、溝渠等靜水水域。棲息於10-100厘米水深之邊緣地帶,適當的水溫為25-30 ℃之間。原產地亞馬遜河流域,在當地因為有鷹隼類為其天敵,因此危害不明顯。1981年由一位巴西籍中國人引入到廣東,1984年前後,已在該省作為特種經濟作物廣為養殖,後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養殖。福壽螺雖然好吃,卻給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的水稻種植造成相當大的危害。福壽螺已經被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列為16種「危害最大的外來物種」之一。在中國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雲南、福建、浙江、海南、四川、重慶、台灣等省市。

❸ 生態系統的生態價值

主條目:生態價值、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生態價值是區別於勞動價值的一種價值。指的是空氣、水、土地、生物等具有的價值,生態價值是自然物質生產過程創造的。它是「自然-社會」系統的共同財富。無機環境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而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也逐漸被人類發現。 生物多樣性指的是一定范圍內動物、植物、微生物有規律地結合所構成穩定的生態綜合體。這種多樣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與變異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不同生境、生物群體以及生物圈生態過程的總和。它表現為生態系統結構多樣性以及生態過程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尤為重要,因為無論是物種多樣栓還是遺傳多樣性.都是寓於生態系統多樣性之中,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直接影響物種多樣性及其基因多樣牲。
潛在價值
潛在價值指的是人類尚不清楚的價值。
直接價值
直接價值包括對人類的醫葯、仿生、文藝、旅遊等非實用意義的價值。
間接價值
間接價值亦稱「生態功能」,指的是對生態環境起穩定調節作用的功能,常見的有:濕地生態系統的蓄洪防旱功能、森林和草原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遠大於直接價值。(穩態與環境125~126)

❹ 生態價值的責任制度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基本原則
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首先要有制度上的保證。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而「責任原則」和「公平原則」是環境文明制度建設的基本原則。
如前所述,自然界對人具有兩種不同的價值,即「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或環境價值)。環境價值具有「公共性」,即同一個自然環境,對於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每一個人來說具有同等的環境價值:它為每一個人提供了同等的健康生存的環境條件;這個環境如果遭到破壞,也會影響到每一個人的健康生存,對誰都沒有例外。地球生態系統是所有地球人的生存環境,而不僅僅是某一個國家、地區、集團或個人的生存環境;同樣,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局部自然環境,也不是這個國家或地區中的某些人的環境,而是這個國家或地區中的所有人的環境。這就是環境價值的「公共性」。因此,如果某些企業或個人的經濟活動破壞了自然環境,就不僅破壞了其自身的生存環境,也破壞了所有人的生存環境,因而就是侵犯了其他人享有這個環境的權利,即侵犯了他人健康生存的權利。由環境價值的「公共性」所引出的第一個原則,就是公平原則:任何企業、個人為了經濟私利對環境的破壞,都是侵犯了他人享有環境價值的權力,這就是不公平。
從經濟價值看,只要一個經濟主體擁有對自然資源的使用權,他就擁有處置這個自然資源的權利,因為他無論如何處置這個經濟資源(如砍伐森林),都沒有損害他人的經濟利益,對其他人在經濟上都是公平的。西方現代發展觀和當代主流經濟學,僅僅看到了自然界對人的「經濟價值」,而沒有看到其「環境價值」,因而它講的「公平」僅僅是「經濟公平」,在經濟公平背後隱藏著的環境問題上的「不公平」被忽視了。要解決這種不公平,就必須追問造成這種「不公平」的責任問題:誰為了經濟私利破壞了公共環境,誰就應該為此承擔侵害他人享有環境價值權利的責任。責任原則就是從公平原則引出的另一個重要原則。解決公平問題,必須通過追問責任來實現:誰破壞了自然環境,誰就應該為他的行為承擔經濟責任,就應該受到懲罰,這才是公平的。
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必須堅持補償與懲罰統一的原則:為了保護公共環境而犧牲了自己的經濟利益的國家、地區、企業和個人,應該得到經濟上的補償。例如,如果要求有原始森林的國家或地區不開發(砍伐)這些原始森林,那麼,享受這個公共環境的其他國家,就應該對這些國家或地區給予經濟補償,因為這些國家為了保護全人類的公共環境犧牲了自己的經濟利益。就我國內部而言,為了保護公共環境而犧牲了自己經濟利益的地區,應該得到相應的經濟補償;而補償所需資金,應該是來自發達地區以及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因為他們消耗了更多的經濟資源,對環境造成了更大的污染,他們應該在經濟上承擔破壞公共環境的責任。這一點,十八大報告中也有明確表達:「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其具體措施則為「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❺ 論生態文明時代的資源環境價值

摘要 生態文明時代的資源環境價值,以資源環境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的使用價值為尺度,按其保障發展、保護資源的功效不同,區分為生態價值和生產力價值兩種形式。生態文明建設中應努力實現兩種價值的平衡。資源環境承載力是界定生產力價值實現的最高上限和生態價值實現的最低下限的有效工具。

一、生態文明的時代特徵

(一)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進程的新階段

文明是人類這一智能生物主體以自然資源環境為對象,在不斷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過程中發展和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不僅代表人類社會進步和開化的狀態,也代表著人類從認識自然、依從自然的蒙昧狀態,逐步發展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自主創造狀態的過程。

以生產力水平為標志,人類文明進程迄今基本經歷了漁獵文明、農耕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個時期。盡管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文明程度不同,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球化的趨勢出現,人類文明開始逐漸融合、趨同。人類文明發展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在不同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現,而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特徵決定了生態環境問題的全球性,這使得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共同面臨著環境問題的巨大壓力,共同面臨著生態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因而轉變發展方式、緩和人地矛盾成為人類共同的訴求。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一詞,到1992年裡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大會上《21世紀議程》中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標志著人類文明一個新時代——生態文明時代的來臨。

(二)生態文明的時代特徵

文明的發生發展以人地關系的變化為主線。在文明發展的不同階段,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不同的哲學表達。馬克思說過:「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文明的活的靈魂」。漁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是用主、客體二分的思維框架,去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問題,人和自然的關系被兩極化,從環境中心論到人類中心論,人從崇拜自然、信奉拜物神教,逐漸被作為價值核心「自由」存在,而自然則退居從屬地位而失去「自然性」,到工業文明時期表現尤甚。工業文明的發展觀和相應的發展實踐帶來的是嚴重的資源危機、生態環境危機,相應的結果必然是人類生存危機。因此能否持續發展成為當今的時代主題。

在人地矛盾危機重重的時候,我們需要從哲學的視角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重建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是孕育人類的空間基礎與物質能量基礎,是人類永遠的家園。人類不過是處在食物鏈末端的一個普通的生物群體,只是人類具有智能這一特性,使其具備了締造文明的能力,也使其在人地關系中成為主宰,而將自然作為被動的客體。自然成為人類文明的基石,卻失去其自身存在與發展的獨立性、自我性。自然家園毀滅,人類文明焉附?生態文明時代的哲學靈魂,是對自然生態系統發生、發展的哲學表達。在這個系統中,要尊重自然本身固有的存在與發展規律,要視自然萬物與人平等、共生、共同發展,改變以人類自我為中心的思維與行為方式,把自然視作在生態系統中與人類平等的主體,而不僅僅是勞動對象。當自然做為人類文明的來源的時候,人類不應只從中索取,更要保護和促進自然的發展,這是人類必盡的義務和責任。

因此,我們需要重建人地關系,重建新時代的文明發展方式。新的文明應以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環境平等、共生、持續發展為宗旨,文明形態不僅表現在人類社會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上,也表現在自然資源環境的存在與發展狀態上。這種把生態持續發展視作與人類社會持續發展同等重要,並在人類文明建設中推動生態持續發展的文明,稱之為生態文明。因此生態文明建設要以自然資源環境為基礎,以科學技術為手段,在以自然資源環境為對象創造和享受社會財富的同時,促進自然資源環境的循環、更新、穩定、持續發展,形成共生、包容、協調、統一的人地關系。這不僅僅是認識上的進步,更意味著行為方式的全面改變,是人類文明進程的歷史必然。

二、生態文明時代的資源環境價值問題

(一)生態文明時代資源環境價值理論創新

生態文明時代亟需解決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就是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價值問題。

一般意義上的價值,是指自然物的用途或積極作用,即使用價值,是物的自然屬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勞動,是商品的基本屬性之一,是商品生產者之間交換產品的社會聯系的反映,是為解決商品交換標准而提出的概念和界定的計量工具。勞動價值論以生產商品的平均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格,而效用價值論則以補償消耗等量資源的平均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格。無論勞動價值論抑或效用價值論,都是以人類社會活動為出發點,以人類的主觀視角來探討和判斷人類生產活動的對象或產物有沒有價值、價值的大小,而對資源環境的價值也出於資源環境是否參與到人類社會生產活動過程中,是否經過人類勞動,是否對人類有用來判斷。

現代社會發展對傳統理論提出兩個挑戰,其一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勞動和勞動創造價值的范疇及其作用問題的質疑;其二是對於有些自然物質以及環境,因為沒有參與社會勞動,沒有在商品交換中體現出實體性,導致部分價值(使用價值,未進入計價、交換)的缺失,造成的惡果是對資源環境的無節制使用卻沒有相應補償,導致資源環境的惡化與破壞。

理論的缺陷和實踐的需求急需資源環境價值理論創新。勞動價值論以勞動決定價值立論,效用價值論以物質滿足人類需求的程度決定價值立論。生態文明時代的資源環境價值理論應建立在人地和諧、「天人合一」的基礎上,以資源環境對自然生態系統、社會生態系統的使用價值為尺度,尋求保障發展、保護生態平衡的促進經濟、社會、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

自然生態系統的各種物質、能量及其所處環境,有些需要通過人類勞動,有些根本不需要經過人類勞動,都能夠被人類利用,只要能夠被人類利用,就具有使用價值。資源環境不僅對於人類具有使用價值,同時對於自然生態系統也具有使用價值,這是創新資源環境價值理論的根基和出發點。生態文明時代,資源環境價值不再僅僅體現為人類從事商品交換活動的計量工具,還體現為人類健康生存的基本環境質量保證,以及維持自然生態系統自身平衡與發展的功能。按其保障發展與保護生態的功效不同,資源環境價值可以區分為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

(二)資源環境的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

資源環境的生態價值。生態是自然生態系統存在的形式和運動的狀態。自然生態系統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主體,依靠自身的組織機制,通過空氣、水、陽光、土壤、生物等生態要素的運動,完成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的過程,維持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發展。這一過程無需人類勞動的參與,依靠自然本身的機制實現,創造價值的「勞動者」是自然生態系統本身。資源環境對於自然系統來說沒有經濟學意義上的生產力價值,但卻有著維持自然生態系統平衡和發展的生態價值。

生態價值的實現是保證人類擁有充足的資源、良好的環境的前提條件,為人類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與生存需要的「維生價值」。

資源環境的生產力價值。生產力是在人類利用資源環境的社會生產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當資源環境進入社會生態系統,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本要素(生產資料與勞動對象),經社會物質生產過程的加工,最終形成人類社會文明的物質財富基礎,其效用或價值體現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資源基礎與環境基礎。資源環境這種相對於社會系統、相對於人類生產勞動的使用價值,稱之為生產力價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資源環境開發利用的程度,促進了生產力價值的實現,資源環境生產力價值實現的過程正是文明進步的過程。

(三)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的對立統一

資源環境具有相對於自然主體的生態價值和相對於人類主體的生產力價值,首先具有生態價值,然後才具有生產力價值,生產力價值依附於生態價值存在。二者統一於資源環境本身,互為矛盾,不可兼得,形成了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

在文明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人地觀必然產生不同的資源環境價值觀,文明發展對資源環境的訴求不同,導致資源環境價值的實現不同。文明早期,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有限,自然為中心的人地觀使人們對自然充滿敬畏,以被動依賴為主,生產力水平最為低下,只能靠石器、動物骨角、樹枝等簡易工具,直接利用自然物質為生活資料,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微弱,生態價值得以保全。農業文明時期,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也不斷加深,慢慢出現了人定勝天的思想,隨著生產工具的改進,人類開始從被動依賴到主動開發利用資源環境,社會物質生產表現為利用畜力、水力發展農業、畜牧業,人類中心主義思想逐漸形成。在這個階段資源環境的生態價值與生產價值此消彼長,物質財富不斷增長的同時出現一定程度的生態環境問題。以蒸汽機、電動機、微電子技術為標志的三次技術革命,把人類帶人工業文明時代,在不到二百年的時間內,社會物質財富迅速積累,人口迅速膨脹,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使得人類對資源環境的開發利用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資源環境的生產價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實現,而伴隨出現的土地退化、水資源短缺、森林銳減、大氣污染、溫室效應等一系列的資源環境問題,生態價值嚴重損毀。

資源環境的雙重價值在文明發展過程中互為消長。人類中心的人地觀導致了資源環境價值實現的逆轉,生產力價值逐漸擴大,而生態價值日漸被侵蝕和忽略。生產力的進步實現了資源環境生產價值最大化,帶來人類文明的進步,卻使得生態價值大大降低。這是自然生態環境日漸惡化的根源所在。要形成協調可持續的人地關系、發展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需要合理處置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的矛盾關系。只有在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同時實現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圖1)。

圖1

人類要在生態價值實現的過程中生存,更要在生產力價值的實現過程中尋求發展,發展是為了人類生存得更好。若生態受到破壞,生存質量無從談起,發展亦無從談起。因此文明發展在實現資源環境生產力價值的同時,更要確保生態價值的實現,這是自然與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三、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平衡

(一)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平衡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傳統文明對資源環境的生產力價值已經實現了最大化,相應使生態價值大大受損,生態文明時代不可避免地要面對資源環境的價值平衡問題。生態文明時代,需要有效控制資源環境生產力價值的實現,生產力價值實現以不破壞自然生產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即不破壞生態價值為底線。生態文明建設中要在兩種價值實現中尋找一個合適的度,達到兩種價值同時實現最大化、最優化。

今天,在世界不同地區,由於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對資源環境價值的追求存在差異。發達國家在深度挖掘了資源環境的生產力價值之後,實現了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現已經開始注重轉向生態價值實現。而發展中國家大多仍然處在工業化與城市化迅速發展的階段,對生產力價值的追求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全球性資源環境問題的出現,將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上了文明發展的議程,生態文明時代如何協調和平衡區域乃至全球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關系,成為不可迴避的問題。

發達國家在快速發展階段,由於對人地關系的錯誤認識,以犧牲生態價值換取生產力價值,實現了自身的發展,在今後應當承擔更多的保護生態的責任和義務,發展中國家雖然面臨發展的壓力,也必須要兼顧生態環境問題,確定合理的生產力發展速度、生態保護的約束強度,在發展與保護之間尋求合適的合理的「價值平衡點」。面對生態問題全球化,不同發展水平國家形成有差別的共同行動,保護人類共同生存的家園。只有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處在一個合理的平衡位置,才可能確保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平衡的依據與途徑

人與自然構成統一的系統。自然資源環境是人類社會的承載體,以人為本的經濟、社會的發展,包括生產消費的所有環節,是資源環境所要承載的對象。承載力是指在確保生態可恢復與可持續,並滿足人類需求的前提下,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的資源環境數量與質量,能夠承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求的能力。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就是採用科學的方法,對資源環境各種要素指標及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評價,確定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的資源環境承載力閾值,用以指導確定承載對象活動的范圍、強度、規模等,通過對人口數量、經濟總量、排放總量的控制,實現資源合理開發利用。

可見,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中,一方面考量資源環境的數量、質量和空間分布,一方面考量社會需求的總量,同時考慮經濟社會進步、科學技術發展、文化背景、政策制度及管理體制和法制等因素對人類社會開發利月資源環境的方式、規模和速度等的影響,最終確定承載力大小。承載力大小實際上界定了生產力價值開發的最高上限值和生態價值實現的最低下限值,就是將資源環境開發利用控制在可承載的范圍之內,即保證實現資源環境生產力價值的同時也確保生態價值的實現。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可以作為平衡兩種價值的工具和手段,承載力閾值就是平衡生產力價值與生態價值的科學依據,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需要認真開展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

在資源環境兩種價值的實現過程中,人類不是消極等待,應該積極應對,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以科技進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生態保護能力,既要保障發展,又要保護資源,既要充分利用資源環境的生產力價值,又要確保資源環境的生態價值實現。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原載《自然辯證法研究》2011年8期,作者與樊笑英合作撰文)

❻ 一棵樹的生態價值有多高你知道嗎

這個問題,印度加爾各答農業大學德斯教授曾經進行過計算:一棵50年樹齡的樹,累計計算,產生的氧氣的價值約31200美元;吸收有害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約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價值約31200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00美元;為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繁衍場所價值31250美元;產生蛋白質價值2500美元,也就是說,總計創造的價值約196000美元

這對於我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所以我覺得,一棵樹的生態價值,其實並不像我們單單表面理解那麼簡單的。

如果你現在種下一棵樹,然後用心去呵護它,可能50年後,它就是一棵參天大樹。到那個時候,你可能是個「糟老頭子」,每天你可以靠在樹下乘涼,還可以跟自己的孫子講述一下這棵樹,當時你種的時候才多大,是你怎麼樣一步一步把它呵護到如今這樣子。還可以順便教育一下他,要學會愛惜花草樹木,不能肆意破壞(有點像電視劇情節的幻想)。

可能在不同的地方,每一棵樹的意義都不一樣。但是每一棵樹在每一個地方都會有它存在的意義。在城市中,可能它是綠化,在農村裡,可能它是老人乘涼,小孩子打鬧的地方,在山上,可能它是動物們的家園,在沙漠里,可能它是涵養一方水源的關鍵。

所以不管怎麼樣,一棵樹的價值,不會是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的,也不是通過計算就能計算出一個准確的價值的,只能說,樹的存在,讓環境變得更好了。所以我們要多植樹。

❼ 濕地有什麼生態價值

濕地就在我們身邊,大到河流、湖泊、水庫,小到池塘、水田、沼澤、灘塗等,都可以稱為濕地。濕地是地球上價值最高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調節氣候、防止自然災害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人們贊美濕地,將它比喻為「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物種基因庫」、「鳥類樂園」等。

濕地具有很高的生態價值。濕地是瀕危鳥類、遷徙候鳥以及其他野生動物的棲息繁殖地。在四十多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中,約有1/2生活在濕地中。亞洲有57種處於瀕危狀態的鳥,在中國濕地已發現有31種……

濕地是重要的遺傳基因庫,對維持野生物種種群的延續,篩選和改良糧食作物物種,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利用野生水稻雜交培養的水稻新品種,具備高產、優質、抗病等特性,在提高糧食生產方面產生了巨大效益。另外,濕地是人類發展工、農業生產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我國眾多的沼澤、河流、湖泊和水庫在輸水、儲水和供水方面發揮著巨大效益。

我國是世界上濕地類型齊全、分布廣泛、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國家之一,共擁有濕地面積6590多萬公頃,約佔世界濕地面積的10%,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但是目前我國濕地消失和退化極其嚴重,近年來我國已有近1000個天然湖泊消亡,三江平原78%的天然沼澤退化;「八百里」洞庭湖已經由1949年的4350平方千米縮小至今日的2000平方千米左右!青海湖區,人口比1949年增加了4倍,環湖區開墾面積達20萬公頃左右,脊椎動物減少了34種。這一切真讓人觸目驚心!

濕地的保護已經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為了保護濕地,十多個國家於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薩爾簽署了《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這個公約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全球各國政府間的共同合作,以保護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特別是水禽和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我國於1992年申請加入了公約組織。1996年10月,濕地公約常委會第19次會議決定自1997年起,將每年的2月2日定為世界濕地日。

❽ 什麼是生態價值

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功能價值是巨大的,它屬於間接使用價值,主要與生態系統的功能有關。通常它並不表現在國家核算體制上,但如果計算出來,它的價值大大超過其消費和生產性的直接使用價值。根據資料,在全球水平上,生物多樣性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統包括:

1.能量轉換,能量從太陽光到植物,再通過食物網進行再分配;2.有機物的貯存、釋放和再分配;3.養分循環,如氮、磷在「空氣—水體—土壤—生物」體系進行循環;4.水循環,凈化和分配水資源;5.氧分循環,通過植物和動物進行二氧化碳及氧氣交換。

這些功能構建的氣候環境給人類創造了一個適宜的生存條件。而這些功能的發揮,需要系統內許多物種的聯合行動和相互作用。在生態系統內部,各個物種在提高人類的生存及生活質量中都有特殊作用。例如,蜜蜂等傳粉者是生態魔術師,它們使大多數植物的繁殖成為可能;蜻蜓等是害蟲的天敵,因而也可以利用生物多樣性進行病蟲害的生物防治。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將降低生態系統服務的頻率和容量。區域內物種的減少將極大地阻礙生態系統的循環,整個系統將變得不穩定。這種不穩定性將減弱系統對極端環境和災害事件(如洪災、旱災)的抵抗能力,並降低區域生產力。如果沒有自然界提供的這些服務,人類將不可能生存,更別說繁榮發展了。

❾ 禾花雀有什麼生態價值

禾花雀,學名黃胸鵐,雀形目,雀科。體長約15厘米,形似麻雀。每年夏天,繁殖於西伯利亞一帶,以及我國北部。遷徙時經華北、華南,抵我國華南及東南亞等地越冬。典型的河穀草甸鳥類,雜食性,主食植物種子和昆蟲。繁殖期間以昆蟲喂雛,1隻禾花雀1年覓食的害蟲等於5個農民1年滅蟲數量的總和。禾花雀肌肉含豐富的蛋白質,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它還有滋陰補腎、壯血健體之功,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因此,禾花雀成為國家林業部首批公布的「三有」(有益、有經濟價值、有科研價值)野生動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中禾花雀被列入保護名錄。2001年,禾花雀又被列為廣東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禾花雀被人們稱為「天上人參」。因此,近年來廣東食禾花雀之風愈演愈烈,還在每年秋高氣爽,金秋十月時舉辦禾花雀節;有人說,禾花雀多,吃掉些無妨,但事物的發展,是不依人的意願的。一些人為了獲取金錢,一些人、為了潢足食慾,處處張網以待,餐餐箸啖食,非法捕獵、出售禾花雀的案例明顯增多,廣東的鳥類資源遭受嚴重迫害。給這種可愛的候鳥帶來了滅頂之災,總有一天會將禾花雀斬盡殺絕的。同時,濫吃野生動物還會對野生動物資源和整個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甚至引起生物鏈的崩潰,危及人類的生存!如果哪一天我們的子孫後代問我們「禾花雀是什麼?蛇是什麼?」我們該如何面對他們,怎麼回答他們的話!鳥類專家、中國鳥類學會理事高育仁研究員說:「目前麻雀在廣東基本滅絕。幾年前,在廣東三水,一網還能抓到幾千隻禾花雀,現在一網下去,根本網不到幾只了。」為此,廣東省出台了《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作為一種平衡生態的候鳥,禾花雀也列入保護名冊。但是,事實告訴我們該法規並未給禾花雀撐起一把有力的「保護傘」。還有廣東省林業廳出於維護生態平衡、保護野生動物的目的,決定禁止舉辦禾花雀美食節,不能不說是個明智之舉,功德無量。雖說不辦禾花雀美食節不一定能制止吃禾花雀的習慣,但終究是進了一大步。禾花雀和麻雀一樣,既啄食一部分稻粒,亦以蟲蟻為食,是害蟲的天敵,兩相比較,是功大於過的,當在保護之列。讓我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並帶動親戚朋友,嘴下留情,不吃野生動物,倡導飲食文明,謹防病從口入!做現代人,創現代城市,過現代生活,拯救我們日益充滿危機的地球!若每個人是一片綠葉,挽起手來,就是一片茂密的森林;若每個人是一條小溪,匯集起來,就是奔騰的江河。讓我們攜起手來,拒食野生動物,善待生靈,守護人與動物共有家園,共同擎起一個潔凈、美麗、無害的地球,造福我們的子孫後代。廣東人食用野味的習慣由來已久,禾花雀被搬上餐桌也有悠久的歷史。2001年禾花雀被列為廣東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目前,禾花雀的生存狀況如何呢?禾花雀現狀堪憂 盡管《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已將近兩個月,日前由廣東省政協委員組成的「保護野生動物專題視察團」視察發現,餐館、酒樓、食店懸掛的「野味」、「百雀館」等招牌、廣告依然舉目可見,野生動物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廣州新華網 2001年10月10日)近日,記者暗訪了深圳東門海鮮市場,發現在那裡活躍著一支龐大的野生動物販賣大軍。他們將「野味」賣給一些買動物放生的人或者賣給當地的酒樓做菜,從中牟取暴利。於從事的是「危險」行業,他們往往具有很高的警惕性,「貨」也藏在極為隱蔽的地方,而且貨源豐富,各類野生動物一般都能保持在一二十隻。(深圳某網站)以上幾年前的報道了,時至今日,禾花雀遭捕殺的新聞仍不斷見諸報端,禾花雀的保護,該重拳出擊了。保護禾花雀,保護生態!

❿ 花卉的生態價值是什麼

1.花卉是美化環境、豐富人民生活的活材料花卉是色彩的來源,也是季節變化的一種標記。花卉是為園林和風景區進行綠化、美化的重要活材料,是用以點綴居室,會場、陽台、道路、居民區、工礦區、寺廟等處的素材,構成各式景觀。花卉之美還常因季節、時間與天氣而有變化,四季相異,早晚不同,晴雨有別。花卉從發芽、抽梢、展葉到開花、結果、散子等階段構成的節奏感,使人們體會到動態美和生命的旋律。花卉以它的姿色、風韻和香味給人美的享受,它既能反映大自然的天然美,又能反映出人類匠心的藝術美。我國歷代文人,常把植物人格化,從聯想上產生某種情緒或境界。梅花清標高韻,竹子節格剛直,蘭花幽谷雅逸,菊花操介清逸,梅蘭竹菊以四君子入畫。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也是花中君子。此外,還有牡丹富貴,紅豆相思,紫薇和睦,玉蘭色如玉而香如蘭,好比亭亭玉立的少女等。花卉是美的象徵,而且體現著人民的精神文明;人們往往把花作為美好、幸福、吉祥、友誼的象徵,在慶賀結婚、壽辰,宴會、探親訪友,看望病人、迎送賓客、慶祝節日以及國際交往活動等場合,用作饋贈的禮物已成習慣。 2.花卉有提高環境質量,增進身心健康的功能。栽種花樹草木能改善環境,包括調節空氣溫度與濕度、遮蔭、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等。花卉能吸收二氧化碳,增加氧氣,從而凈化大氣,通過滯塵而使空氣變得清新宜人,分泌殺菌素以減少危害人畜的病菌,抵抗並吸收二氧化硫、氟化氫等多種有毒氣體,吸收並阻擋雜訊污染,水生花卉可凈化污水,栽植抗性強的花木還可減輕土壤污染等。花木的綠色部分還有保護視力的作用,如在緊張的學習和工作之後,眺望一下青枝綠葉,頓覺精神輕松,消除了疲勞。有些花卉在不良的環境條件中可以很敏感地出現特殊的生態,成為監測環境污染的天然監測器。如百日草、波斯菊等對二氧化硫敏感;萱草、唐菖蒲等對氟化氫敏感;丁香、矮牽牛等對臭氧敏感。 3.花卉業是「朝陽產業」。花卉生產是一項很有前景的商品生產(一品紅的發展現狀)。花卉可成為一項市場很大的商品。發展商品性生產,提供大量樹木花草,不僅能為人民生活與生產服務,還會對農業結構帶來變革,它的經濟價值較高。將樹木花草的種苗、切花、盆花、盆景等投入國際市場,還可換取大量外匯。花卉生產還將帶動插花的瓶子和盤子、花盆、花籽、運輸、銷售、保鮮、包裝,種花養花工具。花葯等業務的發展,對陶瓷工業、塑料工業、玻璃工業、化學工業以及包裝運輸業等,都是一個極大的促進。許多花卉具有多方面的價值,如牡丹、芍葯、桔梗、垂盆草、菊花、雞冠花等既可觀賞又可入葯;茉莉、玫瑰、代代和珠蘭可制窨茶。桂花、蠟梅花、梔子花、墨紅月季,百合花、丁香、香葉天竺葵等可提取香精。很多山茶屬植物的種子可榨取食用油。荷、柿、萱草、落葵、百合等可供食用。不少花卉還可提供特種原料,如繅絲花的果實(刺梨)能提取極其豐富的維生素c,為獼猴桃含量的10倍;蜀葵花可提取食品著色劑等,不勝枚舉。

土壤 選擇好培養土十分重要。秋季,將闊葉樹的落葉收集起來,\來年春季將腐葉從坑挖出,間隔數日翻倒一次,令其風化過篩即成腐葉土。保水力強,呈酸性反應.且肥力持久。二、澆水.不同的花卉,需水量也不同,例如,水生植物一刻也離不開水,季節變化:夏季乾燥炎熱,花卉需水較多,冬季低溫,花卉生長慢,蒸騰量小,澆水要少一些。土壤濕度:對於處在生長狀態中的花卉,無論是地栽者還是盆栽者,土壤變干就要澆水。秋冬,隨著氣溫的降低,很多不耐寒的花卉要入室避寒。但是,由於澆水不當,花卉或落葉,甚至發生死亡的現象。首先應該注意的是澆水時間,盡量少在晚間澆水。而那些性喜環境乾燥的花卉,例如虎皮掌等,一定要待盆土從上到下都風干後再去澆水。三、施肥.為了保證所有的花卉生長正常,開花繁多,施肥是必不可少的。是否缺肥:花卉並不是在一生中所有階段都需要大量的肥料。除了在生長旺盛期里應該及時補充肥料之個,其它例如幼苗期等階段並不需要太多的肥料。搞清肥性:由於肥料的種類較多,要知道哪些是有機肥,無機肥.復合肥。要清楚這些肥料的作用、施肥後,澆水要及時跟上,陽生光照,給陰生花卉合理遮蔭擋光季.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