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自然觀

生態自然觀

發布時間: 2020-11-28 03:15:51

⑴ 什麼是生態自然觀如何理解和踐行生態自然觀

生態自然是減少人為干預的自然生態,可是發展和自然生態往往是矛盾的,只能人為控制,達到最好效果。

⑵ 系統自然觀和生態自然觀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系統自然觀的基本觀點
1)自然界是一個系統。系統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屬性的組成元素經過特定聯系而構成的、與周圍環境相互聯系的、具有特定的結構和功能的整體。
2)系統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系統的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
①整體與部分相互依賴。整體是由部分組成的,整體不能脫離部分而獨立存在。
②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其具體表現在: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即所謂「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整體小於部分之和(即所謂「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生態自然觀的基本觀點
1)自然界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人是自然界發展的產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依賴於自然界。
2)自然環境創造人,人也創造環境。人類的創造必須把改造自然與美化自然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是合乎人性的行為。
3)人要與自然和諧相處,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相統一。人要按自然規律辦事,自然才會朝著有利於人類社會的方向發展否則,人類就會遭到自然的報復。
4)改革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是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馬克思主義關於「自然主義、人道主義、共產主義」相統一的生態思想揭示了生態自然觀的本質。
5)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它具有整體性、公平性和正義性等特點。人類是一個整體,可持續發展要求超越不同國家的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差異,並採取聯合的共同行動。生態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種廣義的公平,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公平、當代人之間的公平以及當代人與後代人的公平。其中,當代人之間的公平是公平原則的核心。

⑶ 生態自然觀的意義是什麼

生態自然觀是系統自然觀在人類生態領域的具體體現,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現代形式之一

⑷ 什麼是生態自然觀

生態自然觀是系統自然觀在人類生態領域的具體體現,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現代形式之一。

生態自然觀是西方學者以環境倫理學的形式展開的對人和自然關系的思考,提倡自然權利論和內在價值論。其主張把人的角色從大地共同體的征服者變成共同體的普通成員與公民,強調生態系統是一個由相互依賴的各部分組成的共同體,人則是這個共同體的平等一員和公民,人類和大自然其他構成者在生態上是平等的;

人類不僅要尊重生命共同體中的其他夥伴,而且要尊重共同體本身;任何一種行為,只有當他有助於保護生命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時,才是正確的;人和自然之間要協調發展,共同進化。

(4)生態自然觀擴展閱讀:

自20世紀中葉新技術革命以來,人類掌握了強大的科學力量和物質力量,迫使自然界竭盡所能地為人類服務,物質財富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種災難性的傳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死亡率下降,平均壽命延長口此等等。

然而,現代新技術革命所帶來的並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與此相聯系,生態科學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關注,獲得了迅速的發展。以生態科學為基礎的生態自然觀是當代人類對「生態危機」進行反思和對生態科學進行概括與總結的結晶。

⑸ 現代生態自然觀的核心思想是什麼有什麼樣重大的現實意義

馬克復思主義的自然觀是在制批判德國古典哲學的基礎上產生的,是一種辯證的、實踐的自然觀。 馬克思的自然觀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自在自然,既包括人類產生之前的自然,又包括尚未被人類認識和改造過的自然。馬克思認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二是人化的自然,即作為人類認識和實踐客觀對象的自然,被人的實踐活動改造過的自然,體現了人類的認識、實踐活動與自然界有機統一的自然。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點: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核心內容。其次,馬克思認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最後,實踐是人和自然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中介。

⑹ 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統自然觀、人工自然觀、生態自然觀三者之間的關系

:系統自然觀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發展,指自然界的各種物質形態都是以系統方式存在。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以系統方式聯系成一個整體。系統自然觀最深層、最基本的內涵,在於它揭示了自然系統不僅存在著而且演化著;不僅是確定的而且會自發的產生不可預測的隨機性;不僅是線性的簡單的,而且是復雜的非線性的;認為自然界是存在與演化、確定與隨機、線性與非線性、簡單與復雜的辨證關系。
系統自然觀首先豐富和發展了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第一、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層次性;第二、揭示了自然界物質系統的開放性、動態性和自組織性第三;揭示了時間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內部時間」的概念;第四、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環發展中有序與無序、進化與退化的辯證統一。系統自然觀其次提供了系統思維方式。把對象當做一個系統的整體加以思考,具有整體性、綜合性、定量化和精確化的特徵。
人工自然觀主張人工自然界是人類通過採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術活動創造出來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觀物質性、實踐性、價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徵。它在總體上經歷了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歷程,它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既遵循天然自然的規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規律。
首先,人工自然觀有助於我們溝通自然和社會兩大領域,進一步揭示自然和社會的本質聯系。其次,人工自然觀有助於我們科學地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最後,人工自然觀有助於我們更好實現生產模式的轉軌。
生態自然觀是系統自然觀在人類生態領域的具體體現,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現代形式之一。它把人與自然看成高度相關的統一體,把地球看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它以人與自然協調進化為出發點和歸宿,尊重和愛護自然。在肯定人類對自然的權利和利益的同時,要求人類對自然承擔相應的責任人和義務。強調人類的價值應該建立在自覺維護自己整體的價值和促進自然進化的基礎之上,人類應該在促進自然的完整,健康和繁殖的同時實現自己的發展。
生態自然觀在為解決全球性的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問題上指明了方向。生態自然觀不僅從認識層面上探討了自然概念問題,而且深入到社會形態層面上研究這個問題。生態自然觀在認識我國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的嚴峻性,認清它們對推進改革發展所形成的困難和風險,以及如何重建我國社會的和諧、公平正義等課題上,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⑺ 什麼是生態自然觀

從「易經」以四書五經的權威,以及以儒家的統治地位的確立,易經的對自然觀的解釋也因此強化,以陰陽邏輯對自然的解釋,開始從進入了人為的、形式角度的陰陽道德邏輯階段。 表面看,以陰陽邏輯深化、深入對道德的自然觀的解釋,是中國人類文明,邏輯能力的發展,但實際上,以易經陰陽邏輯來解釋道德,實是把陰陽邏輯成為解釋自然的優勢理論,並以此確立其道德的地位。

千年來,各個歷史時期的中國人,紛紛把自己的觀念用來解釋道德,從而把各自的科學說標榜為道德邏輯,以及把解釋道德作為個人列入道德家行列的手段而沽名鉤譽,妄稱道德,妄說自然。

是中國早期歷史文化積累的荒唐模式,它使中國早期的自然觀,逐漸與陰陽邏輯加上等號,從而人文化、人為化、人際化、兩性化,而成為人類世俗的強化的理由。

人文史中,人類在其既有的物質感知的局限來說明自然的本質,自然的意志,自然的規律,必然會有很多的失誤,它只能是社會文化來斷深入,永恆研究的主題,而不能停留在早期人類的、某個個人的、某種有關自然的淺簿的認識及其理論框架中。

中國幾千年來,已經習慣於由陰陽邏輯來解釋自然萬物,由此產生的宇宙觀、道德觀、生死觀、階級觀、等級觀,時空觀、權威觀、利益觀以及相應的社會與家庭制度,實際是早期人類,以形式現象角度錯誤認識自然的最嚴重的邏輯產物。

陰陽邏輯認識自然,是人類把所感知到自然的現象與形式,分別分為陰和陰二類,把上的、高的、遠的、這的、暖的、硬的、長的、大的、可見的、男的等列為陽類加以肯定,作為主序。

下的、低的、近的、暗的、冷的、短的、小的、不可見的、女的等列為陰類,加以否定,作為從序。在這種形式與現象的人類感知分類的陰陽自然觀中,大自然以高的、上的「天」,作為自然的本體,大地因為在人類腳下,屬低的、大地因為在人類腳下,屬低的、下的,而作自然的從體。以可見的物質與人類作為陽,而稱為陽間,不可見的能量世界列為陰,而稱為陰間或稱為鬼與幽冥。

於從高度來分,最高者為天,人為中間,大地最低,因此大自然以「天堂(天魔、欲天等)、人類及阿修羅(妖)」為三善道,處於大地的非人類生命及能量世界,稱為地獄、餓鬼、畜牲之三惡道,這種以高度、上下、人類可見與不可見,作為自然觀之等級的理論,這便是陰陽邏輯天堂信仰的有關的自然觀。

高低善惡觀類推西方極樂世界,必然在我們星球的遠的、上的、高的地方,是在某一外星球,要成為佛等善道就須升天。
並認為人如果認真地念佛,死後便能到離開我們所在地球,到很遠的、高的、上的空間去往生。認為最理想的是升天,中等的是再去做人,不好的便是留在地球做動物(畜牲),或在大地受罰(餓鬼與地獄)。

此可見,有關以立刻地球的升天信仰之自然觀及其人生之後的推理,是產生於陰陽邏輯,是早期人類以陰陽邏輯,人造出一個涉及生死的宗教形式的神話。
從人文發展史來分析,中國的陰陽論產生於四千多年前,而六道論回論,則產生於二千多年前,顯然這種信仰理論,是中國陰陽邏輯以宗教信仰方式的想像與延伸。
中國幾千年的儒家理論的自然觀,多以「天人合一」作為權威代表。

高度為序,最高是天(為陽),人在中間,地為低(為陰),因此自然的本體是「天」,人與天的統一,稱為「天人合一」。在這種「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中,排斥的是我們的地球(大地),顯然這是一種陰陽邏輯在自然觀、宇宙觀中的反映。

中國傳統的自然觀中,是沒有「大地自然」的地位的。在信仰領域中,誰把終極規律與大地自然聯系在一起,誰就會被某些宗教稱為是陰間鬼神學說,是來自地獄的邪說,是非佛說,是外道、是外道說,似乎誰說及大地,誰便是幽靈與陰間的使者,而被「佛」的正義學說所排斥、所批判。

這種信仰模式中,我們偉大的地球,竟然是如此被否定、被排斥、被厭惡。
不光在人生期間,人要與天合一,死後,更要爭取「升天」以離開這個地球,到遙遠的、高的、上的「天國」與「天堂」往生。

這種荒唐的自然觀及其信仰方式的演化,從上述角度,我們冷靜地思考一下,延續了幾千年的這種自然觀是否荒唐?

生態大地邏輯,證實了我們大地萬物的自然,就是我們共同生存與依存的我們自己的星球,這便是「大地生態自然觀」,也稱為「地球生態時空統一場之生態能量整體觀」。
以大地生態邏輯建立的信仰,是「大地生態信仰」,如果以大地生態邏輯建立起來的宗教便是大地生態統一宗教,而完全對立於升天信仰之宗教的。

一直以來,在陰陽邏輯的自然觀中,我們的大地自然,一直被某種歧視的心態所厭惡,被稱為陰間、地獄、地府、陰曹、幽冥、冥間、鬼神、餓鬼等等,在某種信仰學說中,是罪惡的代名詞。

人們往往忘記了我們的生態大地自然的正確學名是「星球」,在大宇宙中它是美麗的耀眼的生態明星,已經有四十多年的歷史,從其他地球眾靈看來,我們的星球大地可能被視為「極樂世界」。

在全球崇尚回歸自然,保護自然的當代人類生態文化熱中,自然是為人類提供享樂與攝取的環境與資源,環境保護的目的是人類,是防止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為本質,人類回歸自然,也是為了使人類身心得到愉快與輕松,而不是自然及規律本身。

這也是陰陽邏輯背景的唯人的儒家道德觀與自然觀在現實中的文化影響。
禪宗所說的「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到「見山仍是山」三個認識階段中的「見山不是山」這句話的涵義,從大地生態邏輯角度是十分深刻的。

作為山,它的質量所內涵的生態能量,可以以其他能量方式存在,故「見山不是山」,是入定中的「生態精神本我」見到的生態能量世界中的山,已不是「山」,但作為生態能量世界,不希望來自人類的干擾,不希望人類認識它,故又是:「見山仍是山」。

由現代物理學推論,我們平時所見到的生態大地自然,其地表的存在,可能還會是另一種能量姿態,只是我們無法感知罷了。

這此推理,在陰陽邏輯的「天人觀」、唯人觀及「物質現象觀」中,都是不能容忍的說法,他們認為佛、菩薩、極樂世界,只能在很遠的、上面的、很高的星球中,故認為大地存在著生態精神世界的說法,不是「佛」說,而是「神鬼」之說,是神道與外道的 「邪說」。

現代物理學的「生態能量觀」,在無意之中為我們揭示了幾千年來,時時不斷地顯示於我們人類的種種「神奇傳說」的存在的科學依據。

以科學推論,一直以正統自居的「陰陽升天」信仰,由於它否定生態地球本身的生態時空利益規律,故因此是迷信的,包括以人為唯一的「物質現象觀」、「唯人觀」及「天人觀」,實際上都被科學所否定。

在信仰領域中,大地生態邏輯是一場巨大的生態信仰革命,是把顛倒的歷史顛倒過來的,信仰領域的翻天覆地(推翻天堂信仰,恢復大地信仰)的巨大革命。

在大地生態邏輯的生態佛學中,證實了「人人具有佛性」、「見性成佛」、「明性見性」等理論的科學性,也證實了極樂凈土即在我們偉大的生態地球中,以此角度可以重新解釋佛學中的有關般若學的全部概念,也可重論論證與解釋一神教中的聖子與聖靈的生態時空本質的科學原理。

大地生態邏輯也為確立大地生態統一場的生態能源,智慧、統一之生態動能原理,為「生態精神文明」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也為傳統佛教及氣功中的「戒、定、慧」以及「定」學的自然力的生態統一效應的原理,以及具體的自然力生態時空的生態修持方法提供了理論依據。 大地生態自然觀的學說中,人類有關生死的認識也可以納入科學探索的范疇。

*作者黃葵先生幾十年師法自然而創立的全新的系統的[生態思想理論體系]、,表達在他的一系列的著作中,其中可以普及大眾的有三本:一、[地球生態哲學](關於生態哲學、社會學、美學等)。二、[偉大的地球自然力](關於物理生態力學)。三、[論綠色生態文化](關於生態文化藝術思想)。 另還有幾本是從生態角度論述生態傳統文化方面的書 。 前輩黃葵先生認為以上[地球生態系統理論體系],是人類進入[生態精神文明社會]的系統理論基礎, 也是傳統文化推陳出的理論依據。 該[生態思想理論體系],是作為中國人,在國際上首先創立的、全新的、系統的[生態思想理論體系],它可以成為國際推廣的,用於全球以生態文明實現全球的和平統一、和諧共處的目的。
歡迎閱讀 環保人博克--[黃葵生態理論]博克,
http://www.52huanbao.com/blog/html/75/275-type-blog.html
歡迎閱讀[生態文化藝術論壇]
http://xz.netsh.com/eden/bbs/782240/tree_index.html
ogID=299541
歡迎閱讀[地球生態哲學論壇]
http://cq.netsh.com/eden/bbs/753122/table_index.html
歡迎閱讀[地球生態社會觀]論壇
http://pic1.netsh.com/bbs/833576/
歡迎閱讀[地球生態禪文化論壇]
http://cq.netsh.com/eden/bbs/753937/table_index.html
[地引力論壇]
http://cq.netsh.com/eden/bbs/753999/tree_index.html

⑻ 生態自然觀的內涵與實質是什麼

生態自然觀是系統自然觀在人類生態領域的具體體現,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現代形式之一;本文闡述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思想是生態自然觀的理論來源;揭示了當代全球性的「生態危機」是生態自然觀確立的現實根源和生態科學基礎;論述了生態自然觀的基本思想及其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的重大意義。
生態學中的整體的觀念、循環的觀念、平衡的觀念和多樣性的觀念,以及它所揭示的生態規律,構成了生態自然觀的重要理念和科學根據。
整體的觀念,是說生物(包括人在內)與其環境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任何生物均不能脫離環境而單獨存在;循環的觀念,是指作為生產者的植物、消費者的動物、分解者的微生物,它們互相耦合,形成由生產、消費和分解三個環節構成的無廢棄物的物質循環;平衡的觀念,認為生物之間的食物鏈關系、金字塔結構和循環體系處在一個動態的平衡之中;多樣性的觀念,即「多樣性導致穩定性」的生態原理,它強調保護生物物種的多樣性,認為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直接威脅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陳昌篤認為生態學的一般規律,可以概括為「物物相關」、「相生相剋」、「能流物復」;「協調穩定」、「負載定額」、「時空有宜」等幾條規律。「物物相關」和「相生相剋」的規律,揭示了自然事物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存共生的生態關系。自然界任何生物物種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這是生態系統維持其動態平衡的動力之網,因而保持物種多樣性,使人與生物夥伴協同進化,才能確保生態系統的穩定發展。而「能流物復」和「協調穩定」的規律是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內在保證。物質循環、能量流動把生態系統進而把生物圈聯成一個整體,雖然各系統、系統的各部分有它們獨特的運動形式,但都遵循整體性的原則。
「負載定額」規律揭示了任何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承載能力都是有限的。它由生物物種(包括人類)自身的特點及可供它利用的資源和能量決定。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實際上都是由於人類的活動接近或已超過生態系統的「負載定額」的限度而造成的?。「時空有宜」規律揭示了生態系統動態變化的特徵,使人類在構建區域社會生態系統,規劃人的生產二消費理念和行為時,能既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又因時因地制宜,與時俱進。

⑼ 為什麼說生態自然觀是對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豐富和發展

試述生態自然觀的產生及其對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豐富和發展。 答:生態自然觀的產生: 第一,馬克思、思格斯的生態思想是生態自然觀的直接的理論來源。 在19世紀,人類的生態環境問題尚沒有像現在這樣嚴重,馬克思和思格斯不可能就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專門而系統的研究,但是在他們的理論體系中包含了極其豐富而深刻的生態思想。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的基本觀點是:1.自然界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2.環境創造人,人也創造環境。3 自然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的基礎。4.人要與自然和諧一致。5.改革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是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統一、人的能動性與受動性的統一、人的內在尺度與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統一以及自然主義與人道主義、共產主義的統一是馬克思、思格斯生態思想的「四大」特徵。 第二,全球性的「生態危機」是生態自然觀確立的現實根源,生態科學是生態自然觀的科學基礎。 自20世紀中葉新技術革命以來,人類掌握了強大的科學力量和物質力量,迫使自然界竭盡所能地為人類服務,物質財富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種災難性的傳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死亡率下降,平均壽命延長.如此等等。然而,現代新技術革命所帶來的並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與此相聯系,生態科學受到了人們普通的關注,獲得了迅速的發展。以生態科學為基礎的生態自然觀是當代人類對「生態危機」進行反思和對生態科學進行概括與總結的結晶。 當代全球性「生態危機」的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人口激增。(2)自然資源消耗、短缺。(3)環境污染;生態學是一門關於人類「生存之科學」。現代生態科學的發展,特別是人類生態學的研究彰顯了人在生態系統中的位置,具體而生動地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生態自然觀是對馬克思、思格斯生態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是在人類反思全球性「生態危機」的過程中和總結現代生態科學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其基本思想大體可以概括為下述幾個方面: 其一,生態系統是生命系統。生態系統是生物系統和環境系統共同組成的自然整體,是以生命的維持、生長、發育和演替為主要內容的活生生的系統。生物因所以被稱為生態困,就是因為它普通存在著生命現象。在整個生物困中,森林、草原、海洋等地帶有大量的生物生存,即使「死寂」的沙漠或凍土帶中,也有生命存在,也分別構成了沙漠生態系統和苦葯生態系統。因此,生態系統的平衡、破壞和演化,都是圍繞生命物質來進行的。生態系統的活力是生態系統本身所固有的。 其二,生態系統具有顯著的整體性。生態系統就是各個相互關聯的部分有機構成的一張生命之網,無論哪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都會對整個系統產生雹大的影響。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主要表現在購個方面:一是生物與非生物之間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離開了非生物各種因素所構成的環境,生物就不能生存,就無所謂生態系統;二是每—『種生物物種都占據著特定的生態位,各種生物之間以食物關系構成了相互依賴的食物銘或食物網,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就會影響整個生命系統的生存。 其三,生態系統是自組織的開放系統。生物系統和環境系統的相萬關聯、相互作用,由外來能量(主要是太陽輻射能)的輸入維持。外來能量的輸入及其在系 統內的流動、消耗、轉化,形成生態系統復雜的反饋聯系,使系統具有自我調控、保持平衡的能力。 其四,生態系統是動態平衡系統。生態系統的動態過程由系統內的物質運動決定。系統內的物質和輸入系統的能量從植物的光合作用開始循環和轉化,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由天機元素合成的有機物質,經草食動物、肉食動物一級一級地轉移,組成食物鏈,物質和能量從一種生物傳遞到另一種生物,最後被微生物分解為簡單的化合物和元家,再回到環境中。這種循環和轉化構成了生態系統不斷發展利演化的動態過程。 其五,生態平衡是穩定性與變化性相統一的平衡。維護生態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來的穩定狀態,不是單純的消極適應和岡歸自然,而是遵循生態規律,自覺地積極保護自然。那種認為人類對生態系統的任何廠預都是破壞生態平衡的觀點是錯誤的。當人們運用生態平衡的規律時,不必要也不可能完全不去打破生態系統的原有平衡。生態系統在人為的有益影響下,可以建立新的平衡,達到更合理的結構、更高的效能和更好的生態效益。 生態自然觀主張把人的角色從大地共同體的征服者改變成共同體的普通成員與公民,強調生態系統是一個由相互依賴的各部分組成的共同體,人則是這個共同體的平等一員和公民,人類和大自然其他構成者在生態上是平等的:人類不僅要尊重生命共同體中的其他夥伴,而且要尊重共同體本身;任何一種行為,只有當它有助於保護生命共同體和諧、穩之和美麗時,才是正確的;人與自然之間要協調發展、共同進化。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