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太湖的生態

太湖的生態

發布時間: 2020-11-28 06:29:38

Ⅰ 下列屬於生態系統的是()A.太湖B.太湖的所有植物C.太湖的所有動物D.太湖的所有生

A、太湖,即包括了太湖所在的環境,又包括了此環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個完整專的生態系統,故正確,符屬合題意.
B、太湖的所有植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植物,沒有其它生物,也沒有環境部分,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C、所有動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動物,沒有其他生物,也沒有環境部分,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D、太湖中的所有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沒有環境部分,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故選:A

Ⅱ 太湖的生態環境惡化

太湖地處長江下游三角洲,水域面積為2 338km2,平均水深1.9m,最大水深不足2.6m,為一典型的大型淺水湖泊.太湖流域地勢平坦,河網密布,河湖水力關系復雜.其主要補給徑流來自西南部的天目山區及西部的宜溧河流域.每年夏天,大部分入湖洪水通過位於東太湖的太浦河及東北部的望虞河分別排入黃浦江與長江,由於出入湖河道的特殊位置,使得太湖南部的換水周期較短而北部較長.近幾十年來,太湖由於污染而逐步呈現富營養化特徵,污染物主要來自北部的無錫市和常州市,通過河道排入太湖北部的五里湖與梅梁灣,因此上述兩地的水質較南部差.在東太湖,水產養殖對水環境的影響很大,亦呈現出富營養化特徵,並殃及該地區的供水,加之該地區為太湖主要的泄洪通道,因此泥沙淤積嚴重,而且水生植物生長旺盛,呈現出明顯的沼澤化趨勢;在太湖四周地區,由於湖泊圍墾和水利工程建設,其污染凈化能力將降低,從而加速水環境惡化的趨勢.太湖所面臨這些問題,有待於強化湖泊科學管理來解決.

http://cache..com/c?word=%CC%AB%BA%FE%3B%B5%C4%3B%C9%FA%CC%AC%3B%BB%B7%BE%B3&url=http%3A//www%2Eilib%2Ecn/Periodical%2EArticles/dsjyj/2004/05/dsjyj200405013%2Ehtml&b=56&a=17&user=

Ⅲ 環太湖自駕生態游,需要注意什麼

環太湖自駕生態游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下:

一、提前規劃好計劃

環太湖自駕生態游是需要提前做好計劃的,因為環太湖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高峰期,這個時候如果想要停車或者吃飯的話可能會非常的麻煩,可能一整天的時間都花在找車位上面了,然後停車了以後又出不來,所以說一定要提前規劃好時間,盡可能的避開高峰期,並且合理的安排路線,就不用浪費時間在無盡的等待中了。

四、不要疲勞駕駛

雖然環太湖自駕游是比較享受的,但是如果一直是一個人開車的話也是比較累的,人在長時間疲勞駕駛的狀態下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很可能因為一時疏忽就出事故了,所以說自駕游的時候最好有幾個人可以互換,這樣是比較安全的。

Ⅳ 太湖的生態狀況與變遷

太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包孕吳越"。三萬六千頃湖水彌漫,七十二峰島嶼散立,自然風光秀麗雄渾。

太湖是長三角的母親湖,是發展生態旅遊的生命之源。然而,太湖水污染令人憂慮。

一、 太湖水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

一曲"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讓多少中外遊客心醉!吸引了多少中外遊客到太湖旅遊!然而,太湖的水質污染又讓多少關心環太湖旅遊業發展的人深深憂慮!

(一)太湖水污染嚴重。太湖僅有四成水體達到地表水Ⅲ類以上標准,而七成水體已達到富營養水平,主要污染物濃度呈現一定程度的上升,藍藻時有爆發。

(二)整個流域水質型缺水嚴重。地表水質惡化是地下水大量開採的直接原因,而超強度開采導致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及優質地下水資源的浪費。規劃新建、擴建及在建的太湖大型取水口又加大了太湖年取水量。考慮到未來用水以及生態用水擴大等因素,至2020年,環太湖地區需水量至少比2000年增加約30億方。而根據太湖調度運用方式,太湖調節容積只有10至20億方。

(三)太湖的網圍養殖、圈圩養殖已經超過了太湖的承載能力,嚴重影響太湖局部水域的生態環境,破壞湖泊生態功能。以大規模集中式網圍養殖的東太湖為例。東太湖是太湖向下游泄洪和向上海等地供水的主要通道,通過東太湖泄出的水量約占太湖泄水總量的70%-80%。由於湖淺、水清、風浪和水位變幅小,東太湖成為圍網養殖大閘蟹的主要區域之一。網圍養殖需投放大量餌料,殘餌積沉湖底,成為水中有害藻類生長的肥料,使水質的富營養化更加嚴重。此外,投放的部分水草腐爛和螃蟹排泄物會對水質造成不良影響。

(四)東太湖沼澤化。東太湖水淺,原本底泥肥沃,水生植物發育良好,可以大量吸收湖水和底泥中的營養鹽,起到凈化湖水和防止富營養化的作用。但由於東太湖水面的大部分為網圍養殖,水草生長旺盛,形成了東太湖獨特的生態系統。"湖流向東輸送了大量泥沙和營養湖,湖盆變淺,為湖中挺水水生物的生長創造了條件。網圍養殖和茂盛的挺水水生物減少了東太湖的風浪和流速,為落淤創造了條件,從而大大加速了東太湖的沼澤化進程"。"湖泊沼澤化是湖泊消亡的前奏。

(五)防洪壓力不斷加重。地面沉降使防洪大堤的堤頂高度相對降低,從而使防洪標准降低。蘇州、無錫等大中城市防洪標准僅為20至50年一遇,中小城鎮的防洪標准則更低;江堤海塘等部分已建工程尚存在標准不足等薄弱環節;由於地面沉降、河道淤積、城鎮及圩區面積擴大,河湖面積減少,城市城區規模不斷擴大,高科技園區、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等保護對象不斷增加,防洪戰線拉長,防洪壓力加重。

二、 太湖面臨環境保護難題

主要是:

(一)行政交界水域污染管理問題

此處污染,彼處受害。如,浙江省嘉興市王江涇鎮與江蘇省蘇州市所屬吳江市盛澤鎮相鄰,流過太湖流域主要城市常州、無錫、蘇州的京杭運河在此地成為江浙兩省的界河。江浙兩省交界水域污染嚴重問題僅依靠各自的力量難以解決。

(二)局部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問題

經濟利益驅動是東太湖網圍養殖面積難以壓縮的重要原因。高密度的圍湖養殖以太湖的資源成本、生態環境成本換取局部的、有限的經濟效益,從大局看,得不償失。從局部看,需要尋找替代產業,提供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

(三)工業化、城市化與環境保護的矛盾

加速城市化進程、提高工業化速度、產業、行業結構狀況等,對太湖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水環境的污染和環境保護直接相關,容易發生矛盾。

保護太湖生態環境,需要建立協調機構和協調機制。在行政區劃和現有考核指標體系下,全面推進協調比較困難。避難就易選擇突破口,比較現實。

三、發展環太湖生態旅遊是太湖環境保護與城鄉產業發展互動的最佳選擇

選擇一個既有利於保護環境,又能增加就業機會和農民收入,還易於協調不同行政區劃利益的產業,對於啟動"太湖共同體"是現實的。以發展環太湖生態旅遊為粘合劑,是太湖環境保護的共同利益與各城鄉產業發展互動的最佳選擇。

(一)生態旅遊是世界旅遊發展的趨勢生態旅遊(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生態旅遊是"回歸大自然旅遊"、"綠色旅遊"、"保護旅遊"和"可持續發展旅遊"。世界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旅遊。西方旅遊者喜歡到熱帶海濱去休閑度假,熱帶海濱特有的溫暖的陽光(Sun)、碧藍的大海(sea)和舒適的沙灘(Sand),使居住於污染嚴重、競爭激烈的西方發達國家遊客的身心得到平靜,"3S"作為最具吸引力旅遊目的地成為西方人所嚮往的地方。隨著生態旅遊的開展,遊客環境意識的增加,西方遊客旅遊從"3S"轉"3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緬懷人類曾經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懷舊(Nostolgia )"情結, 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進入"天堂(Nirvana)"的最高精神境界。環境的惡化使人們追求健康、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願望更為強烈,21世紀生態旅遊無論是旅遊人數,還是旅遊收入都以超乎尋常的速度發展。

(二)發展生態旅遊業,是太湖周邊城鄉產業發展的有益選擇太湖是長三角的天然珍珠,是發展生態旅遊的無價之寶,環太湖城鄉發展生態旅遊業在資源上得天獨厚、在時間上是天賜良機。

1、環境效益:生態環境是生態旅遊業的生命之源,發展生態旅遊業,可以促進生態環境保護。

2、經濟效益:旅遊業產業鏈長,帶動性強,提供的就業機會多。旅遊業吃、住、行、游、購、娛的六大要素,每一個方面都是一個巨大的行業。有資料說,旅遊業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相關行業相應增加43元。旅遊興業,旅遊致富。旅遊業可以為環太湖城市和村民帶來經濟效益,就地增加收入,明顯改善生活。

3、社會效益:旅遊業的發展,會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環境面貌和提升村民文明行為。

(三)發展生態旅遊業是各方面的共同利益,便於協調

在行政區劃和地方利益的現實體制下,共同的需求、共同的利益,是各方合作的粘合劑。有的產業,各地可以獨立興辦,如製造業。有的產業,受制約於共同的環境條件,如旅遊業。這是由旅遊產業特點決定的。

1、發展旅遊業要求交通便捷,無障礙通達。無論哪一種交通方式(飛機、鐵路、公路、水上)都不受行政區劃的分割。只有交通便捷,無障礙通達,"進得來,出得去",各方才能受益。

2、發展生態旅遊,要求保護生態環境。凈化環境是環太湖城鄉人民共同的要求和願望,有協作的內生動力。"保持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

3、整治污染,保護環境,需要省市政府、環太湖城鄉人民共同努力,長效管理。只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上述環境污染的難題,才有望逐步解決。

四、 發展多檔次、各具特色的環太湖生態旅遊

(一)大型、高檔度假區與中小型、鄉村度假區相結合

蘇州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以"太湖山水、古吳文化,橋島風光、田園野趣,美食度假,游樂世界"為特色,以度假、休閑、觀光、游覽、康復、運動、娛樂為主要內容。設施完備、環境優美、服務一流。可以滿足國內外旅遊花費較高客人的需求。

發展中小型、鄉村度假區,可以滿足普通遊客3-5日游(度假)需求。鄉村度假區需求量大,衛生條件要求高,而購置設備設施的資金要求相對低。分布較散,有利於參觀名勝古跡後,就近享受原生態休閑度假生活。

(二)大中型湖、大中型項目開發相結合

環太湖和陽澄湖、澄湖景點的旅遊規劃、景點恢復和建設相結合。大中型旅遊項目的開發相結合。

(三)人文資源與自然風光、生態項目開發相結合

環太湖旅遊資源極為豐富,且等級高,有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蘇申報國家5A級旅遊景區,通過現場驗收予並以公示的景區共有4家,除中山陵景區外其餘3家均位於環太湖,它們是蘇州拙政園、周庄古鎮和中央電視台無錫影視基地三國水滸景區。國家4A級3A級旅遊景區就更多了。

發展環太湖生態旅遊,讓遊客在參觀名勝古跡、古鎮的同時,享受自然風光、天然溫泉和生態環境,既符合旅遊發展趨勢,又有廣闊的市場。

五、建立環太湖生態旅遊協調會的探討

(一)以沿湖城鄉政府(或政協)某部門出面組織建立協調會(或機構)。應有發改委、環保部門、規劃部門、旅遊部門等核心部門參加,又有景區企業參加,商討太湖生態旅遊協調會章程等。

(二)目的:協調生態旅遊項目的規劃、開發和建設,減少項目決策、規劃分散化和惡性競爭帶來的負面影響,協調環保,謀求多蠃。

(三)以共同議題和協議為推動。以每階段共同急需解決的問題為議題,多層次、多方面人員(官、產、學)進行探討協調,達成共識(或協議)。

Ⅳ 蘇州太湖生態濕地公園開業了嗎

蘇州太湖濕地公園 位於太湖度假區景觀大道中心區,東起度假區入口處,西至太湖明珠度假村,全長5.5公里,是太湖景觀大道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的設計注重保護太湖生態環境,做到資源利用和生態保護並舉,並強調地域文化特色,以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達到蘇州環太湖旅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這是一項利用太湖綜合治理的清淤工程,在太湖沿岸縱深200米范圍的湖面進行高底錯落的地形改造,種上各類水生植物,營造野生物種棲息、衍生的自然環境,營造了長江三角洲地區最大的濕地生態特色景觀。將長期以來一再加固加高,作用於水利,卻喪失自然湖岸濕地功能的防洪大壩,一道硬生生地切斷了山、地、水的自然組合與過渡的人工大壩,重新恢復了太湖沿岸大自然的親和力。將生態濕地,回歸自然。 生態濕地公園遵循生態性、藝術性、多樣性、社會性、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將湖河岸線空間與水體有機融合,充分體現自然特性、創造充滿生態情趣的湖濱環境。生態濕地公園共分入口區、金杉銀蘆區、梅花塢服務區、水庭暗香景區、「新天地」休閑服務區、臨湖漫步遊憩區、太湖水上食府區等7個分區,同時,在沿湖岸線種植喬木、草坪,設計景觀小品,修復名勝古跡,是一個集水生植物觀賞、生態科普、候鳥棲息、步道游覽等旅遊項目以及蘆葦盪、生態濕地景觀為主的生態主題公園。 太湖濕地公園通過不斷完善與發展,不僅成為了城市的綠「肺」,也正逐步成為具有蘇州太湖特色的旅遊勝地。 蘇州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景觀標志物——太湖水風車是2004年底,由「名城蘇州」、「中國蘇州」網站等媒體上公示,在六套設計方案中投票產生的,共投資450萬元,今年八月份已開始動工。 在此基礎上,太湖度假區今年又投資150多萬元,修復了濕地公園湖濱棧道,建造公共設施,充分展示蘇州太湖所特有的自然生態情趣和地方人文特性,為旅遊觀光者提供休閑、娛樂、運動、交流的自然綠色空間,成為現代人走進太湖山水、親近自然生態的綠色長廊。 開放至今,太湖生態濕地公園月平均人流量50000人/月,在成功的參與接待了「世界輪滑錦標賽」、「萬人看吳中」、「吳中金秋洽談會」等活動的同時,也受到了當地領導以及中外來賓的充分贊譽。

求採納

Ⅵ 春遊太湖農業生態園作文400字

早上,我早早的起了床,那高興的勁兒就上心頭,因為我馬上就要和爸爸媽媽去太湖遊玩了。
一路上,爸爸開著汽車,飛馳在太湖的大道上。我看見路兩邊的樹木拚命向後跑,窗外飄進來陣陣暖意的春風,
那春風散發出陣陣迷人的香味,我的心情好舒暢啊!
不一會兒,我們一家來到了目的地——太湖。
哇,景色真美啊!到處聞到春風里的清香。這里的花朵多麼美艷,這里的樹木多麼健壯。我們一家沉迷於春天的
海洋里。
再看,那遠方的太湖,好大啊!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湖水裡波光閃爍,真是一幅春天太湖美景圖啊!我心
里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樂!
時間過得真快呀,爸媽叫我要回家了,我真的有點捨不得離開這美麗的太湖。在回家的路上,我在心裡想我們小
學生就是春天,就是春天裡的花朵,更是祖國的花朵!

Ⅶ 東太湖生態園和太湖濕地公園哪個好玩

東太湖生態園不收門票,重大節日時有水幕電影可以看,風景也不錯,而太湖濕地公園要收門票,但有多了些動物可以看,相對而言東太湖去的人更多些。

Ⅷ 關於保護太湖的建議

太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包孕吳越"。三萬六千頃湖水彌漫,七十二峰島嶼散立,自然風光秀麗雄渾。

太湖是長三角的母親湖,是發展生態旅遊的生命之源。然而,太湖水污染令人憂慮。

一、 太湖水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

一曲"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讓多少中外遊客心醉!吸引了多少中外遊客到太湖旅遊!然而,太湖的水質污染又讓多少關心環太湖旅遊業發展的人深深憂慮!

(一)太湖水污染嚴重。太湖僅有四成水體達到地表水Ⅲ類以上標准,而七成水體已達到富營養水平,主要污染物濃度呈現一定程度的上升,藍藻時有爆發。

(二)整個流域水質型缺水嚴重。地表水質惡化是地下水大量開採的直接原因,而超強度開采導致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及優質地下水資源的浪費。規劃新建、擴建及在建的太湖大型取水口又加大了太湖年取水量。考慮到未來用水以及生態用水擴大等因素,至2020年,環太湖地區需水量至少比2000年增加約30億方。而根據太湖調度運用方式,太湖調節容積只有10至20億方。

(三)太湖的網圍養殖、圈圩養殖已經超過了太湖的承載能力,嚴重影響太湖局部水域的生態環境,破壞湖泊生態功能。以大規模集中式網圍養殖的東太湖為例。東太湖是太湖向下游泄洪和向上海等地供水的主要通道,通過東太湖泄出的水量約占太湖泄水總量的70%-80%。由於湖淺、水清、風浪和水位變幅小,東太湖成為圍網養殖大閘蟹的主要區域之一。網圍養殖需投放大量餌料,殘餌積沉湖底,成為水中有害藻類生長的肥料,使水質的富營養化更加嚴重。此外,投放的部分水草腐爛和螃蟹排泄物會對水質造成不良影響。

(四)東太湖沼澤化。東太湖水淺,原本底泥肥沃,水生植物發育良好,可以大量吸收湖水和底泥中的營養鹽,起到凈化湖水和防止富營養化的作用。但由於東太湖水面的大部分為網圍養殖,水草生長旺盛,形成了東太湖獨特的生態系統。"湖流向東輸送了大量泥沙和營養湖,湖盆變淺,為湖中挺水水生物的生長創造了條件。網圍養殖和茂盛的挺水水生物減少了東太湖的風浪和流速,為落淤創造了條件,從而大大加速了東太湖的沼澤化進程"。"湖泊沼澤化是湖泊消亡的前奏。

(五)防洪壓力不斷加重。地面沉降使防洪大堤的堤頂高度相對降低,從而使防洪標准降低。蘇州、無錫等大中城市防洪標准僅為20至50年一遇,中小城鎮的防洪標准則更低;江堤海塘等部分已建工程尚存在標准不足等薄弱環節;由於地面沉降、河道淤積、城鎮及圩區面積擴大,河湖面積減少,城市城區規模不斷擴大,高科技園區、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等保護對象不斷增加,防洪戰線拉長,防洪壓力加重。

二、 太湖面臨環境保護難題

主要是:

(一)行政交界水域污染管理問題

此處污染,彼處受害。如,浙江省嘉興市王江涇鎮與江蘇省蘇州市所屬吳江市盛澤鎮相鄰,流過太湖流域主要城市常州、無錫、蘇州的京杭運河在此地成為江浙兩省的界河。江浙兩省交界水域污染嚴重問題僅依靠各自的力量難以解決。

(二)局部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問題

經濟利益驅動是東太湖網圍養殖面積難以壓縮的重要原因。高密度的圍湖養殖以太湖的資源成本、生態環境成本換取局部的、有限的經濟效益,從大局看,得不償失。從局部看,需要尋找替代產業,提供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

(三)工業化、城市化與環境保護的矛盾

加速城市化進程、提高工業化速度、產業、行業結構狀況等,對太湖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水環境的污染和環境保護直接相關,容易發生矛盾。

保護太湖生態環境,需要建立協調機構和協調機制。在行政區劃和現有考核指標體系下,全面推進協調比較困難。避難就易選擇突破口,比較現實。

三、發展環太湖生態旅遊是太湖環境保護與城鄉產業發展互動的最佳選擇

選擇一個既有利於保護環境,又能增加就業機會和農民收入,還易於協調不同行政區劃利益的產業,對於啟動"太湖共同體"是現實的。以發展環太湖生態旅遊為粘合劑,是太湖環境保護的共同利益與各城鄉產業發展互動的最佳選擇。

(一)生態旅遊是世界旅遊發展的趨勢生態旅遊(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生態旅遊是"回歸大自然旅遊"、"綠色旅遊"、"保護旅遊"和"可持續發展旅遊"。世界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旅遊。西方旅遊者喜歡到熱帶海濱去休閑度假,熱帶海濱特有的溫暖的陽光(Sun)、碧藍的大海(sea)和舒適的沙灘(Sand),使居住於污染嚴重、競爭激烈的西方發達國家遊客的身心得到平靜,"3S"作為最具吸引力旅遊目的地成為西方人所嚮往的地方。隨著生態旅遊的開展,遊客環境意識的增加,西方遊客旅遊從"3S"轉"3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緬懷人類曾經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懷舊(Nostolgia )"情結, 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進入"天堂(Nirvana)"的最高精神境界。環境的惡化使人們追求健康、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願望更為強烈,21世紀生態旅遊無論是旅遊人數,還是旅遊收入都以超乎尋常的速度發展。

(二)發展生態旅遊業,是太湖周邊城鄉產業發展的有益選擇太湖是長三角的天然珍珠,是發展生態旅遊的無價之寶,環太湖城鄉發展生態旅遊業在資源上得天獨厚、在時間上是天賜良機。

1、環境效益:生態環境是生態旅遊業的生命之源,發展生態旅遊業,可以促進生態環境保護。

2、經濟效益:旅遊業產業鏈長,帶動性強,提供的就業機會多。旅遊業吃、住、行、游、購、娛的六大要素,每一個方面都是一個巨大的行業。有資料說,旅遊業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相關行業相應增加43元。旅遊興業,旅遊致富。旅遊業可以為環太湖城市和村民帶來經濟效益,就地增加收入,明顯改善生活。

3、社會效益:旅遊業的發展,會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環境面貌和提升村民文明行為。

(三)發展生態旅遊業是各方面的共同利益,便於協調

在行政區劃和地方利益的現實體制下,共同的需求、共同的利益,是各方合作的粘合劑。有的產業,各地可以獨立興辦,如製造業。有的產業,受制約於共同的環境條件,如旅遊業。這是由旅遊產業特點決定的。

1、發展旅遊業要求交通便捷,無障礙通達。無論哪一種交通方式(飛機、鐵路、公路、水上)都不受行政區劃的分割。只有交通便捷,無障礙通達,"進得來,出得去",各方才能受益。

2、發展生態旅遊,要求保護生態環境。凈化環境是環太湖城鄉人民共同的要求和願望,有協作的內生動力。"保持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

3、整治污染,保護環境,需要省市政府、環太湖城鄉人民共同努力,長效管理。只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上述環境污染的難題,才有望逐步解決。

四、 發展多檔次、各具特色的環太湖生態旅遊

(一)大型、高檔度假區與中小型、鄉村度假區相結合

蘇州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以"太湖山水、古吳文化,橋島風光、田園野趣,美食度假,游樂世界"為特色,以度假、休閑、觀光、游覽、康復、運動、娛樂為主要內容。設施完備、環境優美、服務一流。可以滿足國內外旅遊花費較高客人的需求。

發展中小型、鄉村度假區,可以滿足普通遊客3-5日游(度假)需求。鄉村度假區需求量大,衛生條件要求高,而購置設備設施的資金要求相對低。分布較散,有利於參觀名勝古跡後,就近享受原生態休閑度假生活。

(二)大中型湖、大中型項目開發相結合

環太湖和陽澄湖、澄湖景點的旅遊規劃、景點恢復和建設相結合。大中型旅遊項目的開發相結合。

(三)人文資源與自然風光、生態項目開發相結合

環太湖旅遊資源極為豐富,且等級高,有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蘇申報國家5A級旅遊景區,通過現場驗收予並以公示的景區共有4家,除中山陵景區外其餘3家均位於環太湖,它們是蘇州拙政園、周庄古鎮和中央電視台無錫影視基地三國水滸景區。國家4A級3A級旅遊景區就更多了。

發展環太湖生態旅遊,讓遊客在參觀名勝古跡、古鎮的同時,享受自然風光、天然溫泉和生態環境,既符合旅遊發展趨勢,又有廣闊的市場。

五、建立環太湖生態旅遊協調會的探討

(一)以沿湖城鄉政府(或政協)某部門出面組織建立協調會(或機構)。應有發改委、環保部門、規劃部門、旅遊部門等核心部門參加,又有景區企業參加,商討太湖生態旅遊協調會章程等。

(二)目的:協調生態旅遊項目的規劃、開發和建設,減少項目決策、規劃分散化和惡性競爭帶來的負面影響,協調環保,謀求多蠃。

(三)以共同議題和協議為推動。以每階段共同急需解決的問題為議題,多層次、多方面人員(官、產、學)進行探討協調,達成共識(或協議)。
參考資料:參考資料:秦伯強(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太湖地區水資源和水環境面臨的問題、原因與建議"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