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政府

生態政府

發布時間: 2020-11-28 07:16:45

㈠ 您對黨委、政府或環保部門進一步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有什麼好的意見和建議

國家:
加強生態文明意識教育。教育是改造人的靈魂、塑造人性的重要途徑。建設生態文明,普及生態文明觀必須積極普及生態科學知識,加大生態文明宣傳,繁榮生態文化。要把貫徹十七大和貫徹省第五次黨代會精神結合起來,通過舉辦宣講會、報告會、讀書教育等活動和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積極普及生態科學知識,加大生態文明宣傳,繁榮生態文化,在全社會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觀。建設完善的生態文明教育機制,強化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的全方位生態教育體系,利用各種創新宣傳手段廣泛宣傳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普知識和價值取向,從而將生態文明的理念滲透到生產、生活各個層面,增強全民的生態憂患意識、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樹立全民的生態文明觀、道德觀、價值觀,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個人:
推動生態文明實踐。開展豐富多彩的生態文明實踐活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實踐活動要堅持從群眾最關心的事情做起,從人民群眾身邊的小事做起,讓全體公民在實踐活動中接受教育,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如廣泛開展「清除白色污染」、「家庭環保行動」、「拒絕捕食野生動物」、「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提倡少用化學洗滌用品」活動,更加富有成效地創建文明生態村、文明生態集鎮、文明生態學校;同時,生態文明實踐活動還應該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活動密切結合起來,與解決生態問題的各項實際工作有機結合起來,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貼近生活,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使生態文明建設向著理想的新境界有序邁進。
政府:
實施生態文明規范建設。生態文明教育只有與生態道德與生態法制的規范作用相結合,才能取得切實的效果。在解決生態問題時,需要人們具有高度的責任感,並以生態道德規范來約束和評價人與自然關系的一切活動。目前一些地方重GDP增長、輕環境保護,環境保護法制不夠健全,環境立法未能完全適應形勢需要,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較為突出。環境保護機制不完善,環境管理體制未完全理順,環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一些領導幹部環境保護意識和公眾參與水平有待增強。為此,必須制定和實施生態道德規范,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態保護公眾參與機制。要依法加強土地、礦產等資源的管理和調控,嚴格實行耕地保護制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推進節約集約用地,保證礦產資源的合理開采。制定實施促進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相關標准和評價體系,培育一批循環經濟示範性企業和園區。制訂發展生物質能源、太陽能和風能等產業的優惠政策,大力開發和使用新型能源。生態文明規范建設,除了強調道德規范建設,強化人們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約束力外,還要加強生態文明法制建設,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體系。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對我省中部生態經濟區的保護力度。

㈡ 運用政治生活知識分析黨和政府為什麼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為人民服務是黨和政府的宗旨,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黨和政府維護人民利益、對人版民負責的要求;生權態文明建設關乎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2、制定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措施,是黨堅持以復人為本、執政為民執政理念和政府履行提供社會公共服務基本職能的重要體現。
3、我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嚴重影制響社會發展,必須加快生態文明建設。
4、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是黨的政策目標。
二、生態文明建設其實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高度,為後人「乘涼」而「種樹」,就是不給後人留下遺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產。

㈢ 政府如何建設生態文明

兩點看法:
第一,我想當務之急,不在於如何建設生態文明,而是要弄清楚為何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又出來一個「生態文明」?理論依據是什麼?是否具有必要性和科學性?能否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事業造成不良後果?
第二,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觀點,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馬克思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的核心內容之一。也就是說,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本質上就是加強了生態建設。

㈣ 黨和政府為什麼要堅持綠色發展著力改善生態環境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當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十分嚴峻,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干凈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生態環境惡化及其對人民健康的影響已經成為我們的心頭之患,成為突出的民生問題。扭轉環境惡化、提高環境質量,是事關全面小康、事關發展全局的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
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築牢生態安全屏障,五中全會重點從這六個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周密的部署,為綠色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㈤ 生態環境治理中政府應怎樣履行職責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關於「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責任規定,在生態環境治理中各級政府應當做到:

(一)樹立生態政績觀念

這是政府職能向生態文明建設回歸的關鍵。生態政績觀要求地方政府把資源、環境的成本效益納入考核目標,對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污染、污染治理等全部指標進行核算,增強政績成本意識,提高科學決策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決策失誤、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形成科學合理的生態建設模式。中央政府需要制定更加嚴格而明確的環保政績標准,提高生態建設權重,把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結果作為官員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實行重大生態破壞、重大環境事故等一票否決制,有效激勵地方政府積極履行環保職能。

(二)落實生態問責制度

強化政府生態職能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建立生態問責制。

第一,明確生態考核指標體系,量化和細化考核條款。將嚴格的節能減排考核指標、生態評價指標和環境測評指標納入政績考核范圍。

第二,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堅持遵循權責統一、有錯必究、過錯與責任一致、教育和懲戒結合的原則。

第三,加強制度建設,使生態問責有章可依、有法可依,改變環境責任集體負責而實際無人負責的狀況,建立離任官員生態環境責任跟蹤制度。

第四,以事前督責為主。實行生態問責制的目的不僅僅是追究官員的事後責任,更是事前督促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履行職能,做到事前督責和事後問責相結合。

(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水平

第一,完善生態環境立法的指導原則。生態環境立法實行可持續發展原則,通過制定科學的環境立法規劃,用生態系統方法促進環境法向生態法轉變,實現我國環境法的生態化,實現人類、社會和自然的協調發展。

第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法規體系。合理有效的法律體系以及運作制度是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礎。因此生態立法工作中必須明確生態權利,保護公民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權益。另外,在立法實踐中研究通過多方參與平衡相關方的利益,規范生態補償機制等,結合現行生態公益林地補償金政策出台生態補償規范,現行試點取得成熟經驗後,在更大范圍內逐步推廣。

第三,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建立科學有效的監督機制。在已頒布的《信息公開條例》和《環境信息公開辦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及其相關環境,保障公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力度,引導社會力量理性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暢通社會組織和公民對生態環境事件的監督渠道。規范公眾參與環境決策的制度,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政策和立法條款、規劃建設項目必須充分聽取公眾意見。落實「環保監督員制度,研究和探索企業環境行為審核審計制度」。協調執法機制和監督機制,強化各級執法部門監督責任,落實生態環境監管機制,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水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六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

第七條 國家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鼓勵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促進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財政投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環境保護志願者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營造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第十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等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第十一條 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㈥ 運用政治生活知識回答黨和政府為什麼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宗旨 為人復民服務是黨和政府的制宗旨,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黨和政府維護人民利益、對人民負責的要求。 0—3分 僅答出「宗旨是為人民服務」而不作分析給2分。
執政理念與政府職能 制定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措施,是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執政理念和政府履行提供社會公共服務基本職能的重要體現。 0—3分 僅答出「是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執政理念的體現」或僅答出「政府履行提供社會公共服務職能」的給2分。
現實依據 我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嚴重影響社會發展,必須加快生態文明建設。 0—2分 答出環境遭到破壞相近的意思即可給2分。
政策目標 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㈦ 政府和國家應該怎麼做來保護環境

做法如下:

  1. 加強法律的落實和相關法規的制定,以立法的手段來做好環保工作。

  2. 加大對污染環境行為的處罰,大力開展環保宣傳工作,從正反兩個方面促進公民樹立環保意識。

  3. 大力建設環境友好型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科學發展。

㈧ 建設生態文明,政府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

生態文明建設:政府如何從主導變引導

生態文明建設,覆蓋空間布局、資源節版約、生態環境保護和權制度建設等4個方面,事關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基本國策。我國當前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與發展階段密不可分,也與政府直接配置資源或政府不當干預下的資源配置有關。
1、 政府應為生態文明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 建設形成現代化的生態文明建設管理體制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應轉變政府主導為政府引導,減少行政審批,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制定市場游戲規則」,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滿足社會成員日益增長的基本公共服務和生態產品需求。

詳細參考:中國經濟導報--生態文明建設:政府如何從主導變引導
http://www.ceh.com.cn/cjpd/2015/01/851574.shtml

㈨ 地方政府怎麼進行生態文明建設

我國生態環境脆弱,環境污染日益加劇,生態建設已經到了關系國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緊迫地步。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這對政府職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有效發揮政府職能
犧牲資源環境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可持續。我國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是由對生態文明重要性認識不足、經濟發展模式不合理引起的。我國很多地區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已經超過了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根據2011年國家環保部,組織的全國土壤污染調查,目前,全國18.26億畝耕地中有1.5億畝受到污染。根據中國監察部調查,近10年來水污染事件高發,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據國土資源部統計,土地開發、采礦以及工程建設中產生的環境污染和破壞相當嚴重,採煤平均每噸煤排放地下水量2-2.5噸,開采每噸煤導致4-5畝土地沉陷以及排放4-5立方米瓦斯,每采萬噸煤用坑木消耗木材100立方米。(李摯萍:「環境修復法律制度探析」,《法學評論》,2013第2期)另外,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到35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達到174萬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場退化,導致生物多樣性銳減。
生態文明建設是政府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領域的統籌發展是政府職能的應有之義。一方面,政府生態職能是各級政府要妥善解決和應對生態問題,協調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協調共處所應有職責和功能;另一方面,政府職能具有公共權威性,行使生態建設職能具有優勢:政府擁有徵稅權,通過對污染企業和環保企業徵收差別稅,引導綠色生態產業的發展;政府通過法律法規禁止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協調各方的環境利益,追究違規違法排污者的法律責任。
二、政府履職為什麼沒到位
(一)政府職能偏重經濟建設,忽視生態文明建設
改革開放以後,為了促進經濟發展,中央政府的權力適度轉移到省、市和縣一級政府。地方政府不再只是中央政府的代理者,也是地方利益和經濟主體的倡導者。上級政府以目標責任書的形式將下級政府的經濟目標和政績相聯系。並對經濟發展考核實行政績一票否決制。一些地方政府以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為由,變相或推遲執行中央環境政策;還有一些地方政府直接或間接與污染企業形成利益綜合體,污染企業以稅收和各種好處「俘獲」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則以設租完成上級設定的經濟目標。中央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以後。有一部分地區實行了環保政績考核制度,但某些地方官員重經濟輕環保的觀念並沒有馬上扭轉過來。
(二)政府對生態環境的監管責任履行不到位
某些地方政府環保職能嚴重缺位,對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項目的行政審批不夠嚴格,對生態環境保護避實就虛。執法機關執法不嚴,處理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存在縱容和遺漏現象,對事故處理多採用罰款、關停的方式,存在著守法者吃虧、違法者佔便宜的現象。環境職能的越位為權力腐敗帶來可能性。如某政府越權審批,將石油開采權出賣給私人,導致開發商掠奪性的開采,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直接侵犯了當地居民的環境權益和生存權利。
(三)生態法律體系不完善影響生態職能的履行
現行環境法律體系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沒有規范生態文明理念、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的宏觀性法律。而《環境保護法》只是一部以防治污染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法律;二是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能源法、自然資源法、土地法等基礎法律沒有出台;三是某些現行環境生態法律之間缺少有機銜接,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缺少法律依據。
生態法律體系不完善導致政府經濟職能和生態職能產生摩擦,生態治理的被動性和滯後性給「尋租」留下交易空間。盡管我國已經出台幾十部環境保護與資源管理的行政法規,例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徵收排污費暫行辦法》,但這些法律法規在一定程度上容許市場主體排污,即先污染後治理,加之行政管理本身的弊端如信息掌握不及時、環境決策滯後等,大量涉及生態補償的問題長期遺留,形成惡性循環。
三、政府生態職能怎樣才能落到實處
(一)樹立生態政績觀念
這是政府職能向生態文明建設回歸的關鍵。生態政績觀要求地方政府把資源、環境的成本效益納入考核目標,對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污染、污染治理等全部指標進行核算,增強政績成本意識,提高科學決策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決策失誤、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形成科學合理的生態建設模式。中央政府需要制定更加嚴格而明確的環保政績標准,提高生態建設權重,把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結果作為官員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實行重大生態破壞、重大環境事故等一票否決制,有效激勵地方政府積極履行環保職能。
(二)落實生態問責制度
強化政府生態職能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建立生態問責制。第一,明確生態考核指標體系,量化和細化考核條款。將嚴格的節能減排考核指標、生態評價指標和環境測評指標納入政績考核范圍。第二,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堅持遵循權責統一、有錯必究、過錯與責任一致、教育和懲戒結合的原則。第三,加強制度建設,使生態問責有章可依、有法可依,改變環境責任集體負責而實際無人負責的狀況,建立離任官員生態環境責任跟蹤制度。第四,以事前督責為主。實行生態問責制的目的不僅僅是追究官員的事後責任,更是事前督促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履行職能,做到事前督責和事後問責相結合。
(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水平
第一,完善生態環境立法的指導原則。生態環境立法實行可持續發展原則,通過制定科學的環境立法規劃。用生態系統方法促進環境法向生態法轉變,實現我國環境法的生態化,實現人類、社會和自然的協調發展。
第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法規體系。合理有效的法律體系以及運作制度是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礎。因此生態立法工作中必須明確生態權利,保護公民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權益。另外,在立法實踐中研究通過多方參與平衡相關方的利益,規范生態補償機制等,結合現行生態公益林地補償金政策出台生態補償規范,現行試點取得成熟經驗後,在更大范圍內逐步推廣。
第三,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建立科學有效的監督機制。在已頒布的《信息公開條例》和《環境信息公開辦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及其相關環境。保障公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力度,引導社會力量理性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暢通社會組織和公民對生態環境事件的監督渠道。繼續規范公眾參與環境決策的制度,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政策和立法條款、規劃建設項目必須充分聽取公眾意見。落宴「環保監督員制度,研究和探索企業環境行為審核審計制度」(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中國環境與發展:世紀挑戰與戰略選擇》,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55頁)。協調執法機制和監督機制,強化各級執法部門監督責任,落實生態環境監管機制,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水平。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