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森林生態

森林生態

發布時間: 2020-11-28 07:46:08

㈠ 森林生態系統是什麼

森林生態系統是地球上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在維持地球與生態平衡中起著關鍵的無法替代的作用,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環境條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認識的提高,人們發現森林的生態功能價值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顯現,是人類持續發展所必不可少的。

森林生態系統指以森林為主要生產者的陸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中面積最大、結構最復雜、功能最穩定、生物量最大的生態系統。其基本特徵如下:

(1)為濕潤氣候下演替所形成的頂極平衡狀態,生物種類及其生活型類別最豐富,系統最基本的成分是喬木和其他木本植物。

(2)層次結構、層片結構和營養結構復雜,食物鏈縱橫交叉構成復雜的食物網,環境空間以及營養物質利用充分。

(3)生產力最高、生物量最大(大約是陸地生物量的90%)。

(4)對自然環境具有很強的自然調節能力,特別是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凈化空氣、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吸煙滯塵、改變區域水熱狀況等方面有著突出的作用。此外,對人類生產和生活也具有重要意義。

森林生態系統可按植被類型的不同加以區別為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溫帶落葉闊葉林生態系統、寒溫帶針葉林生態系統,等等。

㈡ 森林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是怎麼樣的

世界上所有森林生態系統保持著最高的物種多樣性,是世界上最豐富的生物資源和基因庫,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就有200萬~400萬種生物。我國森林物種調查仍在進行中,新記錄的物種不斷增加。如西雙版納,面積只佔全國面積的2‰,據目前所知,僅陸棲脊椎動物就有500多種,約佔全國同類物種的25%;又如我國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植物種類亦很豐富,約占東北植物區系近3000種植物的1/2以上。

森林生態系統比其他生態系統復雜,具有多層次,有的多至7~8個層次。一般可分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和地面層等4個基本層次。明顯的層次結構,層與層縱橫交織,顯示出系統的復雜性。

森林中還生存著大量的野生動物,有象、野豬、羊、牛、嚙齒類、昆蟲和線蟲等植食動物;有田鼠、蝙蝠、鳥類、蛙類、蜘蛛和捕食性昆蟲等一級肉食動物;有狼、狐、鼬和蟾蜍等二級肉食動物;有獅、虎、豹、鷹和鷲等凶禽猛獸;此外還有雜食和寄生動物等。因此,以林木為主體的森林生態系統是個多物種、多層次、營養結構極為復雜的系統。

㈢ 森林生態系統

森林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生態系統之一,它不僅對於全球的環境具有調節作用,而且是生物圈中生物量最主要的儲存場所。森林生態系統對地球環境的主要貢獻有:

(1)固碳造氧

氧和二氧化碳的循環變化是地球生物圈存在的基礎。動物的呼吸過程以及人類進行的各種燃燒過程,消耗大量的氧氣,同時釋放出數量相當可觀的二氧化碳。如果沒有綠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造氧的作用,地球大氣圈的性質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生物也難以生存下去。據研究,1 ha(即公頃)闊葉林每天吸收1 t二氧化碳,放出0.73 t氧氣。全球的森林每年大約能使550×108 t二氧化碳轉變成木材,同時釋放出400多億噸氧氣。

(2)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樞紐

森林除了是二氧化碳的重要儲存庫外,水、氮等無機物質通過森林的交換量也是巨大的。全球森林每年吸收約250×108 t水和相應數量的二氧化碳化合成有機物質。通過森林蒸騰的水量則更大,全球森林每年約向空中蒸騰48×104 t水,並需要消耗1.005×1022 J熱量。森林生態系統通過光合作用而固定的太陽能,占整個生物圈總量的一半左右。

(3)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

林地土壤疏鬆,加上土壤中根系發育,而且其上常有眾多的枯枝落葉,這些均具有保水能力,能使降落在林地上的水分儲存起來不致散失。據測定,無林坡地的土壤只能吸收降水量的56%,但10 m寬的林帶則可吸收84%,如林帶寬達80 m,地表徑流則可完全轉為地下徑流,5萬畝森林相當於100×104 m3 儲量的水庫。由於森林的枝葉對雨滴的破碎和減弱動能,以及樹木根系的固著作用,大大地降低雨水對土層的沖刷作用。據測定,林地的水土流失比裸地小100多倍。因此,森林破壞後,就會造成生態平衡的破壞,引起一系列嚴重的後果。

(4)清潔大氣

林地能吸收有害氣體、凈化空中微粒和粉塵,使大氣變清潔,更適宜人類的生存。據研究,榆樹葉面每平方米可滯留粉塵3.39 g,山嶽森林每畝每年可吸粉塵約4.5 t。很多的樹木對一些氣體都有吸收作用,每公頃刺槐每年可吸收氯氣42 kg,銀杏、柑橘、核桃等樹種可吸收二氧化碳,茶樹、山茶可除去氟化氫,楊樹和桑樹葉對鉛粉塵有較強的吸收作用等。

㈣ 濕地生態系統與森林生態系統的相同,不同,優點,缺點,作用和特點分別是什麼請詳細回答,謝謝

環境不同,一個是水環境,一個是森林環境;生物種類不同,濕地植物回以草本植物為主,森林植答物以木本植物為主;功能不同,濕地以凈化水質、緩沖洪水為主,森林以產生氧氣、涵養水源,水土保持為主;生物多樣性不同,濕地生物除了水上植物等還包括鳥類、兩棲類、水生等動物,森林含有大量的陸生植物種類、大量陸生動物。

相同之處,在於都是地球重要的生態系統組成之一,都承擔著重要的生態功能,是地球生物得以棲息和繁衍的重要生態場所。

㈤ 森林生態系統有什麼含義

森林生態系統概括地講,它是一個由生物、物理和化學成分相互作用、相互聯系非常復雜的功能系統。系統內生物成分——綠色植物可以連續生產出有機物質,從而發展成自我維持和穩定的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中利用太陽能最有效的類型,尤其是在氣候、土壤惡劣的環境條件中,更能發揮其獨特功能。世界上所有植物在物量約佔地表總生物量的99%,其中森林占植物生物量的90%以上。但由於人類的亂砍濫伐,熱帶森林正以每年1000×104~4000×104公頃的速度消失。森林破壞的結果是: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荒漠化加劇、沙塵暴次數增多,人類的生存環境變得更為惡劣。為了更好地發揮森林的多種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就必須了解和掌握系統內相互作用的生物及它們的物理、化學等過程以及人類活動對它們的影響和變化。森林生態系統是生態系統分類中的一種,是專門研究以樹木為主體的生物群落及其環境所組成的生態系統。

森林生態系統主要分布在濕潤或較濕潤的地區,其主要特點是動物種類繁多,群落的結構復雜,種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結構能夠長期處於穩定的狀態。

森林中的植物以喬木為主,也有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森林中還有種類繁多的動物。森林中的動物由於在樹上容易找到豐富的食物和棲息產所,因而營樹棲和攀緣生活的種類特別多。如犀鳥、避役、樹蛙、松鼠、貂、蜂猴、眼鏡猴和長臂猿等。

森林不僅能夠為人類提供大量的木材和林副業產品,而且在維持生物圈的穩定、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森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每天都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釋放出大量的氧,這對於維持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氧含量的平衡具有重要意義。又如,在降雨時,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植物層都能夠截留一部分雨水,大大減緩雨水對地面的沖刷,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表徑流。枯枝落葉層就像一層厚厚的海綿,能夠大量地吸收和貯存雨水。因此,森林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㈥ 什麼是森林生態

森林是以喬木為主體,具有一定面積和密度的植物群落,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幹。森林群落與其環境在功能流的作用下形成一定結構、功能和自行調控的自然綜合體,就是森林生態系統。它是陸地生態系統中面積最大、最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在生產有機物質和維持生物圈物質和能量的動態平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地球上森林佔全球面積和陸地面積的11%和38%,而森林生產的有機物質佔全球和陸地凈初級生產量的47%和71%。地球上適於森林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變化范圍大,但不同的溫度和降雨量條件下的地區會產生不同的森林植物群落,從南往北沿溫度和水分變化梯度,森林類型也呈現一個梯度變化,比如,按大陸上的氣候特點和森林的外貌,可劃分為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和北方針葉林等主要類型。

據專家估測,歷史上森林生態系統的面積曾達到76億公頃,覆蓋著世界陸地面積的2/3,覆蓋率為60%。在人類大規模砍伐之前,世界森林約為60億公頃,占陸地面積的45.8%。至1985年,森林面積下降到41.47億公頃,占陸地面積的31.7%。至今,森林生態系統仍為地球上分布最廣泛的系統,它在地球自然生態系統中佔有首要地位,在凈化空氣、調節氣候和保護環境等方面起著重大作用。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復雜,類型多樣,但森林生態系統仍具有一些主要的共同特徵。

㈦ 我國的森林生態系統有哪些優勢和存在的問題

一.優勢
中國幅員遼闊,由於各地自然條件不同,加之植物種類繁多,森林植物和森林類型極為豐富多樣:
① 東北針葉林及針闊葉混交林。 中國主要天然林區,現有森林3094萬公頃,佔全國的26.9%;森林蓄積量28.9億立方米,佔全國32%;森林覆蓋率約為37.6%。經過採伐更新和人工改造經營,區內人工林的比重將逐漸增加。本區西北部的大興安嶺主要是落葉松(興安落葉松)林和採伐後的樺木、山楊次生林、部分地區有樟子松林,沿河流有楊樹和鑽天柳(亦稱朝鮮柳),東南部有生長不良的蒙古櫟林。小興安嶺主要是紅松林和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樹除紅松外有落葉松、魚鱗松、紅皮雲杉和冷杉(臭松);闊葉樹有椴樹、水曲柳、核桃楸、黃菠蘿、榆樹和槭樹類及多種樺木和楊樹。長白山區的森林與小興安嶺林區相近似,但闊葉樹種的比重增加,並有沙松(冷杉一種)和長白赤松。
②西南亞高山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位於青藏高原的東南部,是中國第2重要天然林區。這一林區海拔高差很大,森林主要分布於山坡中下部,一般在4000米以下。全區有林地面積2245萬公頃,佔全國19.5%;森林蓄積量35.8億立方米,佔全國39.7%;森林覆蓋率28.3%。林區針葉樹有多種冷杉、雲杉及落葉松、高山松、鐵杉;闊葉樹有多種樺木、槭樹、高山櫟。在海拔較低處還有椴樹、榆樹、 槭樹和高山松、 華山松等,海拔更低的山坡出現殼斗科、樟科等常綠闊葉樹。 林區林下植物有杜鵑、懸鉤子、忍冬和箭竹等。林區內棲息著許多珍稀動物。大熊貓即生長於以箭竹為主要林下植物的雲杉、冷杉林內;並有金絲猴、扭角羚等。
本區因位於長江許多支流的上游,森林涵養水源的功能應充分重視。 在陡坡、 山脊的森林應劃作水源林,並應劃定必要的自然保護區,保存珍稀物種和森林類型。
③南方松杉林和常綠闊葉林及油茶、油桐等經濟林。這一地區主要森林樹種有馬尾松、黃山松、杉木、柳杉、柏木,多種竹類(主要有毛竹、淡竹、桂竹、剛竹、南部還有叢生竹)和多種常綠闊葉樹(主要有樟樹、楠木、栲類、石櫟、常綠青岡、木荷、木蓮、阿丁楓、膽八樹等)。此外有許多落葉闊葉樹如多種櫟類(包括栓皮櫟、麻櫟、小葉櫟、檞櫟)、山毛櫸、楓香、檫樹、擬赤楊、光皮樺等。中國多種特有樹種原產於此。針葉樹中有銀杏、水杉、杉木、金錢松、銀松、台灣杉、白頭杉、福建柏;闊葉樹有珙桐、杜仲、 喜樹、觀光木、 伯樂樹、香果樹等。多種經濟林產品重要的有油茶、油桐、烏桕、漆、棕櫚、原朴、杜仲、白蠟。油茶麵積約有 300多萬公頃;油桐約200萬公頃。
南方山區面積大,氣候條件好,具有林業生產潛力,大力發展用材林、竹林和多種經濟林木,能提供大宗竹木材料和多種林產品,既能提供國民經濟建設和各種工業原料,又可用作人民生產生活資料。南方是多山的地區,不少山地坡度很陡,雨量多並常出現暴雨。因此森林對涵養水源、保持土壤,減免洪水災害和下遊河流、湖泊、水庫的淤積有重要作用。
④ 華北落葉闊葉林及油松、側柏林。這一林區的范圍,大致北自遼寧南部,南到淮河以北,包括華北廣大山區。2014,僅有散生的小片櫟類、樺木、山楊為主的落葉闊葉林和小片的側柏、油松等針葉林。在水分條件較好的山谷局部地區有少數白蠟、槭樹、椴樹、青楊等生長。在海拔較高山地還有小片華北落葉松、雲杉(青桿和白桿)及少數冷杉。本區需大力保護和培育森林,生產用材、薪材並涵養水源,保持土壤。
⑤ 華南熱帶季雨林。分布於北回歸線以南地區。主要林區有海南島及南海諸島、台灣省南部及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地區。森林基本上屬熱帶季雨林,在濕潤的山谷樹木板根現象較明顯,林下有高大的樹蕨、棕櫚科植物,樹干附生蘭科、蕨類及天南星科植物,顯出熱帶雨林的景觀。這一林區蘊育和保存極為豐富的森林植物,有青梅、坡壘、龍腦香、娑羅雙樹等龍腦香科樹木,並有蝴蝶樹、人面子、番龍眼、山楝、麻楝、卵葉阿丁楓等熱帶樹種,在西雙版納和廣西最南部還有野生團花樹。此外,陸均松、雞毛松在海南島和雲南南部也有分布。在海拔較高的山地則有以常綠殼斗科樹木為主的常綠闊葉樹林。在低海拔及河穀雨量較少處旱生型現象明顯,如海南島南部有厚皮樹,閉花木、合歡屬(黑格、白格)、刺竹等近似稀樹草原的旱生型熱帶林。
華南熱帶林區是中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但這里有漫長的旱季的偶爾出現的10℃或以下的低溫。因此,要採取防干風、低溫的措施。海南島種植橡膠前,栽種防風林帶收到良好效益。
⑥ 中國森林除分布於上述各林區外,在廣闊的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綠洲境內及沿河流以及一定高度的山地也有森林分布,如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楊林、天山、祁連山中山地段的雲杉林等。此外,在中國東部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平原、盆地和三角洲,原有天然林早已破壞,只有零星散生的樹種和小片叢林。20世紀50年代以來營造了農田防護林、農林間種和四旁植樹。有不少的縣,森林覆蓋率已達到10~15%。這些地區的農田防護林對農田起到很大的防護效益,四旁植樹改善並美化了環境,同時也提供就地需要的用材、薪材和多種林產品。至1989年,中國人工造林面積達3830萬公頃,佔世界人工造林總面積的1/3。
全國森林面積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1.63%。活立木總蓄積164.33億立方米,森林蓄積151.37億立方米。天然林面積1.22億公頃,蓄積122.96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0.69億公頃,蓄積24.83億立方米。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分別位居世界第5位和第6位,人工林面積仍居世界首位。清查結果表明,我國森林資源呈現出數量持續增加、質量穩步提升、效能不斷增強的良好態勢。
兩次清查間隔期內,森林資源變化有以下主要特點:
一是森林總量持續增長。森林面積由1.95億公頃增加到2.08億公頃,凈增122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20.36%提高到21.63%,提高1.27個百分點;森林蓄積由137.21億立方米增加到151.37億立方米,凈增14.16億立方米,其中天然林蓄積增加量佔63%,人工林蓄積增加量佔37%。
二是森林質量不斷提高。森林每公頃蓄積量增加3.91立方米,達到89.79立方米;每公頃年均生長量增加0.28立方米,達到4.23立方米。每公頃株數增加30株,平均胸徑增加0.1厘米,近成過熟林面積比例上升3個百分點,混交林面積比例提高2個百分點。隨著森林總量增加、結構改善和質量提高,森林生態功能進一步增強。全國森林植被總生物量170.02億噸,總碳儲量達84.27億噸;年涵養水源量5807.09億立方米,年固土量81.91億噸,年保肥量4.30億噸,年吸收污染物量0.38億噸,年滯塵量58.45億噸。

三是天然林穩步增加。天然林面積從原來的11969萬公頃增加到12184萬公頃,增加了215萬公頃;天然林蓄積從原來的114.02億立方米增加到122.96億立方米,增加了8.94億立方米。其中,天保工程區天然林面積增加189萬公頃,蓄積增加5.46億立方米,對天然林增加的貢獻較大。

四是人工林快速發展。人工林面積從原來的6169萬公頃增加到6933萬公頃,增加了764萬公頃;人工林蓄積從原來的19.61億立方米增加到24.83億立方米,增加了5.22億立方米。人工造林對增加森林總量的貢獻明顯。
五是森林採伐中人工林比重繼續上升。森林年均採伐量3.34億立方米。其中,天然林年均採伐量1.79億立方米,減少5%;人工林年均採伐量1.55億立方米,增加26%;人工林採伐量占森林採伐量的46%,上升了7個百分點。森林採伐繼續向人工林轉移。
清查結果表明:我國森林資源進入了數量增長、質量提升的穩步發展時期。這充分表明,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林業發展和生態建設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實施的一系列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

二.存在的問題
我國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森林覆蓋率遠低於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積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積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森林資源總量相對不足、質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改變,林業發展還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一是實現2020年森林增長目標任務艱巨。從清查結果看,森林"雙增"目標前一階段完成良好,森林蓄積增長目標已完成,森林面積增加目標已完成近六成。但清查結果反映森林面積增速開始放緩,森林面積增量只有上次清查的60%,現有未成林造林地面積比上次清查少396萬公頃,僅有650萬公頃。同時,現有宜林地質量好的僅佔10%,質量差的多達54%,且2/3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區,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越來越大、成本投入越來越高,見效也越來越慢,如期實現森林面積增長目標還要付出艱巨的努力。

二是嚴守林業生態紅線面臨的壓力巨大。5年間,各類建設違法違規佔用林地面積年均超過200萬畝,其中約一半是有林地。局部地區毀林開墾問題依然突出。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速,生態建設的空間將被進一步擠壓,嚴守林業生態紅線,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底線的壓力日益加大。

三是加強森林經營的要求非常迫切。我國林地生產力低,森林每公頃蓄積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131立方米的69%,人工林每公頃蓄積量只有52.76立方米。林木平均胸徑只有13.6厘米。齡組結構依然不合理,中幼齡林面積比例高達65%。林分過疏、過密的面積占喬木林的36%。林木蓄積年均枯損量增加18%,達到1.18億立方米。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強森林經營,提高林地生產力、增加森林蓄積量、增強生態服務功能的潛力還很大。

四是森林有效供給與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我國木材對外依存度接近50%,木材安全形勢嚴峻;現有用材林中可采面積僅佔13%,可采蓄積僅佔23%,可利用資源少,大徑材林木和珍貴用材樹種更少,木材供需的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同時,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脆弱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改變,生態產品短缺的問題依然是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

㈧ 森林生態系統還有哪些生態效應

野生動物和植物是陸生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要素,其中尤以森林生態系統佔有重要地位。動植物間存在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作用,野生植物為動物提供了棲息場所。例如,由於箭竹的成片死亡,給大熊貓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威脅著它們的生存;野生動物中有很多都是害蟲害獸的天敵。燕子;蝙蝠在空中啄食各種害蟲;啄木鳥能啄食樹干里的害蟲,被稱為森林衛士;貓頭鷹、老鷹能捕食田間的嚙齒類害獸,堪稱農家良友;蛙和蟾蜍能捕食危害稻麥的害蟲,被譽為農業上的功臣。

據報道,在我國鼠害猖獗時期,鼠類數量達30億只,一年可吃掉糧食250億千克,超過我國每年進口糧食的總量,年經濟損失達100多億元。而一隻狐狸一晝夜可以吃掉20隻老鼠。一隻貓頭鷹一個夏天可消滅1000隻田鼠。青蛙的食物80%是昆蟲。一隻灰喜鵲一年可以吃掉15000條松毛蟲。但是;人們往往更多地重視野生生物的經濟價值,而較少地注意到它們的生態效益。如森林生態系統除了能直接提供木材外,更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防風固沙、調節氣候、防治污染、美化環境等多種生態效應。所以,野生生物是人類寶貴的財富,我們既要合理開發利用,又要全面規劃,保護和發展它們,為人類創造更多的財富。

㈨ 什麼是森林生態系統

森林生態系統是地球上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在維持地球與生態平衡中起著關鍵版的無法替代的作用,它是人類賴權以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環境條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認識的提高,人們發現森林的生態功能價值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顯現,是人類持續發展所必不可少的。

森林生態系統指以森林為主要生產者的陸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中面積最大、結構最復雜、功能最穩定、生物量最大的生態系統。其基本特徵如下:

(1)為濕潤氣候下演替所形成的頂極平衡狀態,生物種類及其生活型類別最豐富,系統最基本的成分是喬木和其他木本植物。

(2)層次結構、層片結構和營養結構復雜,食物鏈縱橫交叉構成復雜的食物網,環境空間以及營養物質利用充分。

(3)生產力最高、生物量最大(大約是陸地生物量的90%)。

(4)對自然環境具有很強的自然調節能力,特別是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凈化空氣、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吸煙滯塵、改變區域水熱狀況等方面有著突出的作用。此外,對人類生產和生活也具有重要意義。

㈩ 森林生態系統的現狀如何

1.對於人類來說,森林生態系統就是一個資源寶庫,森林不但為我們提供大量木材,而且還能生產松香、樟腦、桐油、橡膠等具有很大經濟價值的產品。森林中不但有大量的食用植物,比如棗、柿、栗、獼猴桃、荔枝等,而且還有很多油料植物,比如油茶、油桐、文冠果等,還有豐富的葯材資源。

2.森林生態系統能夠為人類帶來高質量的生存環境,它可以調節生物圈中氧氣與二氧化碳平衡,改善生態環境,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消除污染等。

對於在地球上生存的人類來說,森林是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的。不過,人類過度的開發已經造成森林面積的大面積減少。據統計數字,地球上每分鍾就有20hm2森林被毀掉,僅從1950年到1985年,全世界的森林面積就減少了一半。到了今天,我國已經從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的多林國家下降為覆蓋率為17%左右的少林國家。

很長時間以來,人類缺乏對森林作用的正確認識,只是把森林單純作為索取的對象,使森林生態系統遭到極大破壞,旱澇災害頻繁發生,不少江河泥沙俱下,造成土地貧瘠,生態環境惡化,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所以,如果能夠早日了解到森林的作用,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是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的。

森林生態系統的地位

總而言之,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生態系統」可以說是陸地上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組成結構最復雜、物質資源最豐富的生態系統,它也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的資源庫,生物基因庫,水、碳、養分及能源儲存調節庫,對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森林盡管只佔陸地1/3的面積,但森林的年生長量卻佔全部陸地植物年生長量的65%。所以,森林不但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更是人類的一個龐大的可再生自然資源寶庫。森林不但是一個多資源、多功能的綜合體,也是一個以社會、經濟、生態作為復合經營對象的生態、社會、經濟系統。所以,森林自身的價值就已經決定了它與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多渠道的聯系,也註定了森林要為社會綜合發展服務,人工造林事業也註定要成為人類社會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