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的內涵

生態的內涵

發布時間: 2020-11-28 07:53:34

生態文明的內涵是什麼

生態文明的核心問題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大自然本身是極其富有和慷慨的,但同時又是脆弱和需要平衡的;人口數量的增長和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不可阻擋,但人類歸根結底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活動不能超過自然界容許的限度,即不能使大自然出現不可逆轉地喪失自我修復的能力,否則必將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生態文明所強調的就是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獲取有度,既要利用又要保護,促進經濟發展、人口、資源、環境的動態平衡,不斷提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程度。
生態文明的本質要求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尊重自然,就是要從內心深處老老實實地承認人是自然之子而非自然之主宰,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報恩之意,決不能有凌駕於自然之上的狂妄想法。順應自然,就是要使人類的活動符合而不是違背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當然,順應自然不是任由自然驅使、停止發展甚至重返原始狀態,而是在按客觀規律辦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保護自然,就是要求人類在向自然界獲取生存和發展之需的同時,要呵護自然、回報自然,把人類活動控制在自然能夠承載的限度之內,給自然留下恢復元氣、休養生息、資源再生的空間,實現人類對自然獲取和給予的平衡,多還舊賬,不欠新賬,防止出現生態赤字和人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態災難。
生態文明的特徵包括兩個方面。在空間維度上,生態文明是全人類的共同課題。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生態危機是對全人類的威脅和挑戰,生態問題具有世界整體性,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必須從全球范圍考慮人與自然的平衡。在時間維度上,生態文明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人類發展的各個階段始終面臨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永恆難題,生態文明建設永無止境。人類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認識的解決矛盾的過程,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會產生,循環往復,促進生態文明不斷從低級向高級階段進步,從而推動人類社會持續向前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就是要求人們要自覺地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形成人類社會可持續的生存和發展方式。
我們黨所追求的生態文明,就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走出一條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產出、能循環、可持續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它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和諧共處、良性互動、持續發展的一種高級形態的文明境界,其實質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㈡ 生態自然觀的內涵與實質是什麼

生態自然觀是系統自然觀在人類生態領域的具體體現,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現代形式之一;本文闡述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思想是生態自然觀的理論來源;揭示了當代全球性的「生態危機」是生態自然觀確立的現實根源和生態科學基礎;論述了生態自然觀的基本思想及其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的重大意義。
生態學中的整體的觀念、循環的觀念、平衡的觀念和多樣性的觀念,以及它所揭示的生態規律,構成了生態自然觀的重要理念和科學根據。
整體的觀念,是說生物(包括人在內)與其環境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任何生物均不能脫離環境而單獨存在;循環的觀念,是指作為生產者的植物、消費者的動物、分解者的微生物,它們互相耦合,形成由生產、消費和分解三個環節構成的無廢棄物的物質循環;平衡的觀念,認為生物之間的食物鏈關系、金字塔結構和循環體系處在一個動態的平衡之中;多樣性的觀念,即「多樣性導致穩定性」的生態原理,它強調保護生物物種的多樣性,認為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直接威脅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陳昌篤認為生態學的一般規律,可以概括為「物物相關」、「相生相剋」、「能流物復」;「協調穩定」、「負載定額」、「時空有宜」等幾條規律。「物物相關」和「相生相剋」的規律,揭示了自然事物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存共生的生態關系。自然界任何生物物種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這是生態系統維持其動態平衡的動力之網,因而保持物種多樣性,使人與生物夥伴協同進化,才能確保生態系統的穩定發展。而「能流物復」和「協調穩定」的規律是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內在保證。物質循環、能量流動把生態系統進而把生物圈聯成一個整體,雖然各系統、系統的各部分有它們獨特的運動形式,但都遵循整體性的原則。
「負載定額」規律揭示了任何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承載能力都是有限的。它由生物物種(包括人類)自身的特點及可供它利用的資源和能量決定。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實際上都是由於人類的活動接近或已超過生態系統的「負載定額」的限度而造成的?。「時空有宜」規律揭示了生態系統動態變化的特徵,使人類在構建區域社會生態系統,規劃人的生產二消費理念和行為時,能既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又因時因地制宜,與時俱進。

㈢ 生態農業的內涵是什麼

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環境」與「經濟發展」並立,從這層意義上說,21世紀是環境保護與經濟發燕尾服的世紀,而生態農業是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一環。生態學一詞是指包括人在內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生態農業就是遵循自然生態規律,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理論來指導、組織和發展生產的農業;農業生產在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方面具有生態色彩。它的特徵是:「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環境生態不受破壞,實現經濟、生態與社會三大效益。當前我國農林環境問題不容樂觀,保護農林環境勢必成為人們關注的緊迫任務,而發展生態農業是擺脫當前環境與資源狀況的一條可行之道。本文從五個方面論述了生態農業建設的問題。
一、 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的立體種植
立體種植是在半人工或人工環境下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原理進行生產種植。它巧妙地組成農業生態系統的時空結構,建立立體種植和養殖業的格局,組成各種生物間共生互利的關系,合理利用空間資源,並採用物質與能量多層次轉化手段,促使物質徨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時進行生物綜合防治,少用農葯,避免重金屬污染物或有害物質進入生態系統。依靠農學上的精湛技術投入,通過高技術與勞動密集相結合的途徑,使農業結構處於最優化狀態,最終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結合,發揮系統的整體性與功能整合性。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已創造出幾十種類型的「立體農業」組合模式,有的已在生產中推廣應用。其主要特點之一是「多層配置」,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和產品商品率。如高效立體種養形式----稻田養魚、稻萍魚多層次立體種養,已在我國南方稻區普遍推廣,並列入國家「豐收計劃」。
海南省東方黎族自治縣:魚、鴨、豬立體養殖。東方黎族自治縣利用當地淡水資源豐富的有利條件,引導農民發展魚、鴨、豬立體養殖業,昔日荒蕪的山塘水庫和低窪田塊,如今呈現一派鴨歡魚躍豬兒壯的喜人景象。目前該管區已發展魚鴨豬混養水塘面積1000多畝,佔全縣1/3,同時形成了從種苗供應、飼料加工、防病治病到產品銷售的一條龍生產服務體系。
湖北農村立體生態奇觀。湖北新州縣漲渡湖畔有一片池杉林地,這就是全球環境500窪之一、國家級立體林業濕地生態系統試驗基地。基地有21公頃的池杉林,常年棲息著白鷺、斑鳩、灰喜鵲等十多種鳥類幾十萬只。科技人員在我國首創了林地灌水養魚法,水面放養鴨鵝,形成水陸空立體循環生態系統。
武漢東湖區柏泉農場,建成精養魚池5000畝,池上有豬、池面有鴨、池中有魚,形成立體生態奇觀。
湖北省天門市石河鎮境內的萬畝荒灘,現已建成林、魚、鴨、鳥「生物鏈」。
甘肅張掖:喬、灌、草植被封護。張掖地區天然沙生被封護,已成了瓜果飄香的綠洲。全區累計封護的60萬畝沙生植被鬱郁蔥蔥,景色十分宜人。
二、 發展節水旱作農業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緊缺的國家,按耕地面積計算,畝倖免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國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左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降水時空分布不均。
解決乾旱缺水問題,發展節水旱作農業是世界趨勢。美國普遍採用了秸桿覆蓋,少耕免耕等旱作農業技術。水資源極度貧乏的以色列,採用噴灌和滴灌技術,其中滴灌的比例達70%。鯿在荒坡旱地上,採取在上部開挖魚鱗坑,低窪處打壩蓄水,緩坡上實行等高種植,平坦地帶採用寬畦壟等方法,提高了旱地生產水平。要使我國農業再上一個新台階,必須加強農田基本建設,發展節水旱作農業。
推廣十大技術,實施「五措」、「五水」。在「九五」期間,我國重點推廣了十大節水旱作農業技術:1、抗旱新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2、秸桿或薄膜覆蓋技術;3、培肥地力,以肥調水技術;4、秸桿還田過腹還 田技術;5、少耕免耕保墒綜合耕作技術;6、抗旱「坐水種」等點澆保苗技術;7、水稻間歇灌和補充灌溉等模式化灌溉技術;8、機械化節水旱作農業技術;9、噴灌、滴灌、微灌技術;10、抗旱、保水化學制劑使用技術。
發展節水旱作農業總的要求是: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藝措施、、機械措施、高技術措施「五措」並舉;蓄水、保水、節水、管水、科學用水「五水」齊抓;山、水、林、田、路「五字」統籌。
節水種植的塑棚栽培。用塑(塑料地膜)棚(塑料大棚)技術,已經在乾旱區造就出用少量水高效轉化太陽能的微環境、小環境,變高耗水的小麥、玉米栽培為節水種植,變冬閑為冬忙,取得「一家農戶,一畝塑棚豐衣足食,兩畝塑棚左小康」的效益,展示了沙產業在乾旱區發展的良好前景。
乾旱的河西走廊張掖地區,充分利用大棚和節水技術,發揮沙漠地區陽光優勢,克服水分短缺,已經發展為全國最大的西菜東運基地,譜寫了「戈壁鮮菜外運」的新篇章。
用苦鹹水在沙丘上種菜
塔里木油田位於我國第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腹地。1994年,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和中科院蘭州沙漠研究所,開始進行蔬菜和綠草栽培試驗。
沙漠生態科學家已經總結出沙漠苦鹹水溫室種植的栽種技術,以及生物脫鹽、沙土施肥等農用新技術。試驗區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上,如今已建起溫室菜園、有護牆的露天菜地,以及植物固沙防護林,建立起鹹水灌溉體系。
三、 施用農家肥,推廣生物肥
我國農業的特色之一,就是充分施用有機肥料,正因為如此,耕種了上千年的土壤,地力長久不衰。保護耕種的最重要一環,就是要施用農家肥。
興辦生物肥料廠,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山東大學聶延富教授曾用植物生長激素處理由愈傷組織分化出來的小麥幼苗根部,培養出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小麥根瘤。近年來,聶教授又與澳大利亞科學家合作研究,在小麥、水稻、向日葵等非豆科作物所結根瘤中測出的固氮活性,已接近或達到大豆根瘤的固氮水平。
四、 治標又治本的植物農葯
植物農葯治標又治本,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西葯、抗生素、強效消殺劑使病原菌產生抗葯性,人菌斗爭越來越復雜,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厲害。其實,理想的消殺劑來自葯性溫和的中草葯。
五、 白色農業----生態農業的希望
中國農科院研究員包建中經過長期研究,提出了創建可高度潔凈的工廠內生產、節土、節水、不污染環境、資源可循環利用的工廠化「白色農業」--微生物資源農業,以蛋白質工程、細胞工程和酶工程為基礎,以基因工程綜合利用組建的工程農業。它具有生態農業的特徵,即保護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大力開發微生物資源,創建「白色農業」是切實可行的新路子。所謂白色農業,就是微生物農業。由於這項新型農業是在高度潔凈的工廠內進行,人們都穿戴白色工作服、帽從事生產勞動,所以稱為「白色農業」。
1996年8月,全國首家白色農業研究所在北京市延慶縣成立,為京郊農業尋找到了新資源。
1998年8月,北京三福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微生物工廠已建成並投產,廠內分菌種車間、化驗車間、發酵濃縮車間等,18名職工身穿白色工作服、頭戴白色工作帽從事農業勞動。這表明真正意義上的微生物工廠已在京郊出現。
微生物資源開發有著巨大的潛力。據測算,我國農作物秸桿每年約有5億噸,如果其中有20%的秸桿,即1億噸通過微生物發酵轉化為飼料,可獲得相當於400億公斤的飼料糧,佔全國每年飼料用糧的1/3.微生物工業是節省土地型的工廠化生產,一座佔地不多的年產10萬噸單細胞蛋白微生物工廠,能相當於180萬畝耕地生產的大豆蛋白質,或3億畝草原飼養牛羊生產的動物蛋白質,這有力地顯示,生態農業可以解決食物問題。
大力發展秸桿養殖業是加快我國畜牧業發展的戰略性舉措。麥秸還田,既可減少環境污染,還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減輕對化肥的依賴。所謂免耕覆蓋,就是收完麥子、麥秸粉碎拋撒後不再耕地,直接播種。這樣做,不僅省去翻地一大工序、大大減少作業量,而且能防旱蓄水、防澇防倒伏,改良了土壤。精播就是精密播種,確定好行距、顆距後,一顆顆的播種,不僅省種子,而且能最大限度利用光、水、氣、養分,保證穩定、高產。

㈣ 生態城市的內涵

「生態城市」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生態城市是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社會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生態良性循環四者保持高度和諧,城市環境及人居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安全,失業率低、社會保障體系完善,高新技術佔主導地位,技術與自然達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有利於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穩定、協調、持續發展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
所謂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簡單地說就是社會——經濟——自然人工復合生態系統,蘊涵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和整體生態化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具體地說,社會生態化表現為,人們擁有自覺的生態意識和環境價值觀,人口素質、生活質量、健康水平與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有一個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接受教育、人權和免受暴力的社會環境。經濟的生態化表現為,採用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消費、交通和住居發展模式,實現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推廣生態產業和生態工程技術。對於經濟增長,不僅重視數量的增長,更追求質量的提高,提高資源的再生和綜合利用水平,節約能源、提高熱能利用率,降低礦物燃料使用率,研究開發替代能源,提倡大力使用自然能源。
環境的生態化表現為:發展以保護自然為基礎,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自然環境及其演進過程得到最大限度地保護,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和保護生命支持系統,開發建設活動始終保持在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㈤ 生態文明有什麼內涵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從廣義的角度講,生態文明是人類的一個而發展階段,是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發展的一個更高階段。廣義的生態文明包括多層含義。第一,在文化價值上,樹立符合自然規律的價值需求、規范和目標,使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生態文化成為具有廣泛基礎的文化意識。第二,在生活方式上,以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他人需求為目標,踐行可持續消費。第三,在社會結構上,生態化滲入到社會組織和社會結構的各個方面,追求人與自然的良性循環。
從狹義的角度講,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並列的文明形式,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文明。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xUGrmG6vg2h5lBobH4S5DKnG_-Xzq

㈥ 生態農業的內涵

中國生態農業的基本內涵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該根據土地形態制定適宜土地的設計、組裝、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體系。它要求把發展糧食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發展大田種植與林、牧、副、漁業,發展大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中國生態農業」與西方那種完全回歸自然、摒棄現代投入的「生態農業」主張完全不同。它強調的是繼承中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廢棄物質循環利用; 規避常規現代農業的弊病(單一連作,大量使用化肥、農葯等化學品, 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等); 通過用系統學和生態學規律指導農業和農業生態系統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如推行立體種植, 病蟲害生物防治), 改善其功能; 以及推進農戶庭院經濟等。在從村到縣的各級生態農業的試點上, 曾普遍取得良好的效果。

㈦ 生態教育的內涵

生態教育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涵蓋各個教育層面,包括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職業教育。其教育對象包括全社會的決策者、管理者、企業家、科技工作者、工人、農民、軍人、普通公民、大專院校和中小學校學生;教育方式包括課堂教育、實驗證明、媒介宣傳、野外體驗、典型示範、公眾參與等;教育內容包括生態理論、生態知識、生態技術、生態文化、生態健康、生態安全、生態價值、生態哲學、生態倫理、生態工藝、生態標識、生態美學、生態文明等。生態教育的行動主體包括政府、企事業、學校、家庭、宣傳出版部門、群眾團體等。通過生態教育使全社會形成一種新的生態自然觀、生態世界觀、生態倫理觀、生態價值觀、可持續發展觀和生態文明觀,實現人類、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㈧ 環境和生態環境的概念內涵為什麼有區別

環境既包括以大氣、水、土壤、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為內容的物質因素,也包括以觀念、制度、行為准則等為內容的非物質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會因素;既包括非生命體形式,也包括生命體形式。環境是相對於某個主體而言的,主體不同,環境的大小、內容等也就不同。狹義的環境,指如環境問題中的「環境」一詞,大部分的環境往往指相對於人類這個主體而言的一切自然環境要素的總和數生態環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就是「由生態關系組成的環境」的簡稱,是指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包括人工干預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質和能量)或作用的總和。生態是指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動物、真菌、植物五大類)之間和生物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在含義上十分相近,有時人們將其混用,但嚴格說來,生態環境並不等同於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外延比較廣,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都可以說是自然環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態關系構成的系統整體才能稱為生態環境。僅有非生物因素組成的整體,雖然可以稱為自然環境,但並不能叫做生態環境。

㈨ 如何理解新時期生態文明的內涵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其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分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文化和生態制度4個方面。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