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敏感性
① 吉林3歲孩子,小兒過敏性鼻炎吃什麼好,哪些食物能夠有助緩解
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應性鼻炎, 有數據顯示,全球約有6億人患有過敏性鼻炎且呈流行增加的趨勢。因此,過敏性鼻炎已成為主要的呼吸道慢性炎性疾病之一,尤其是近年來,兒童過敏性鼻炎的人群在增加。
孩子過敏是指身體對環境中某種物質做出的特殊免疫反應。當一個過敏的寶寶接觸到任何一種被稱為過敏原的物質,不論是碰到、呼吸到、吃了或者注射了這種過敏原,他的身體都會把這些過敏原視為危險的入侵者,釋放出組胺和其他化學物質來對抗過敏原。這些化學物質會刺激寶寶的身體,導致諸如流鼻涕、打噴嚏、發癢和咳嗽等症狀。
而為什麼有些寶寶會過敏,有些不會,原因就在於「過敏體質」。過敏體質的遺傳概率高達50%!如果寶寶對某種過敏原過敏,你可能不會很快發現,因為每個過敏的人都需要等過敏原達到一定限度才會發生過敏反應,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至於花粉、草等過敏原造成的季節性過敏現象,則通常要等到寶寶三四歲左右才會顯現。
面對寶寶過敏性鼻炎,這些治療方法一定要牢記於心
1、避免接觸過敏原
小兒過敏性鼻炎在生活中應當遠離過敏原,常見過敏原有動物皮毛、塵蟎等,所以應當遠離寵物、室內環境應當趕緊整潔避免使用地毯容易導致塵蟎的滋生。
2、抗過敏益生菌欣、敏、康糾正過敏體質
抗過敏益生菌從改善體質著手,通過促進機體免疫力發育成熟來對抗各種過敏性疾病,安全可靠。腸道內益生菌環境是否健全與人的免疫系統的發育成熟息息相關,現代醫學發現過敏體質與嬰幼兒腸道菌群不成熟、缺陷或不健全關系密切,免疫系統在發育成熟過程中缺乏相應益生菌的刺激和營養,導致免疫反應異常而至過敏。近二十年來,微生物免疫學家先後發現幾種具有抗過敏功能的益生菌菌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菌株就是唾液乳桿菌、副乾酪乳桿菌、羅伊氏乳桿菌、嗜酸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嗜熱鏈球菌。嬰幼兒直接補充欣、敏、康抗過敏益生菌,可促進免疫系統的發育成熟,將過敏遏制在搖籃里。抗過敏益生菌對過敏性鼻炎的改善作用已經得到充分證實,展望未來,微生態制劑將會有更大的發展。
3、避免抗生素濫用保護人體微生態
建議使用抗生素後及時補充欣、敏、康抗過敏益生菌,可以修復被破壞的人體微生態,保護免疫系統。過敏性疾病發生後有時容易合並細菌感染,有感染就要用抗生素,抗生素應用過度或者應用年齡過小對人體內微生態環境都是一種破環,而且應用年齡越小破壞力越大,會使過敏更加難以痊癒,尤其是1歲以內正直人體微生態初始化成型期,也是人體後天免疫系統發育的關鍵期。人體內微生物構成人體內的微生態,這些微生物的數量是人體細胞數量的10倍左右,其中大部分都是有益菌,而腸道菌群就佔70%左右,全面參與人體的新陳代謝、免疫系統發育成熟,與人的生老病死共存亡。
小兒使用抗生素後以及反復呼吸道感染並發喘息後補充抗過敏益生菌的重要性:通過降低因過敏 而導致的TH2免疫反應,增強TH1型免疫功能 ,調節Treg免疫細胞,成為腸道菌可以對抗過敏 性疾病新發現的有利科學支持,兒童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咳嗽 ,咳嗽變異性哮喘,甚至被診斷為喘息性支氣管炎以及反復的呼吸道感染引發的哮喘患兒都可以及早的補充抗過敏益生菌來干預腸道微生態介導的IgE通路,來抑制IgE過敏抗體的生成,從而改善兒童過敏性鼻炎的病程及愈後,減少鼻炎、哮喘復發率。
4、小兒推拿治療
針灸治療過敏性鼻炎有比較明顯的療效,應用范圍主要是成人,嬰幼兒可選擇小兒推拿有一定的療效,但不能解決腸道微生態的問題。
5、外洗療法
一般來說,使用生理鹽水洗鼻非常舒適,不會出現灼痛感,尤其是孩子使用時容易忍受。如果自己配比鹽水,配比方法是500毫升水裡加4.5克鹽,就得到0.9%的鹽水。
② 城市生態敏感性的目的,意義和內柔分別是什麼
建設生態城市的目的是:1.在城市建設中,要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城市各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2.使城市景觀盡可能與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循環。
意義:降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使人工環境已自然環境協調統一起來,保護自然環境並不斷拓展城市自然環境。所以說生態城市不能簡單地只理解為綠化好、空氣好的城市,而是空間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環境整潔優美,生活安全舒適,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資源永續利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保護三者保持高度和諧,人與自然互惠共生的最適宜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
③ 經濟產業敏感性和脆弱性有何差異
國際復貿易經濟產業相互依制存是指國際社會中不同角色之間互動的影響和制約關系,這種互動的影響和制約關系可以是對稱的或不對稱的,其程度取決於角色對外部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大小。如,A方對B方的原料,B方對A方的製成品,可能表現出相互依賴的關系。雙方都對對方的有關政策表現出某種敏感性,但由於雙方依賴程度可能不同,各自的敏感程度也有異。
A方的有關政策若不利B方,就會暴露其脆弱性。又由於雙方的應變能力不一,它們表現出的脆弱性也有差異。如果雙方敏感性和脆弱性相同或接近,那麼它們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呈對稱情況,否則即呈不對稱情況。
④ 生態環境敏感性與脆弱性有何區別
生態環境敏感性指在自然狀況下生態系統某一生態過程潛在的活動強度,用於標明其對人類活動反應的敏感程度,說明產生生態失衡與生態環境問題的可能性大小。採用GIS技術,做出各單項影響因子的敏感性空間分布圖,再按一定的規則進行疊加綜合,得到某一生態問題的綜合敏感性分布圖,進行敏感性等級評價和分區。敏感性分為5級,即極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輕度敏感、不敏感。
1.土壤侵蝕敏感性評價
⑤ arcgis怎麼做生態敏感性評價
你做什麼用?
如果做論文要看你選取的指標系統
然後根據指標系統來提取相關的指標進行評價
可以私信交流
記得及時採納回答!
⑥ 環境影響評價中敏感性分析的必要性是什麼
你好,規劃或者是建設項目的實施所產生的環境影響程度大小與其所處區域的環境條件敏感程度有很大關系。同一類型(規模、工藝、平面布置、環保措施、工作負荷等)的項目在不同環境條件下所產生的影響是有區別的。這在個環境因子環評技術導則分級判據中都有體現,如生態環評:不管佔地多少,只要是涉及到環境敏感區的,一律為一級評價;環境風險評價中:涉及到環境敏感區的一律為一級評價;地下水評價也是有同樣的規定等等,確定評價等級後才能進一步明確現狀調查范圍、工程分析詳盡程度、影響預測、環保措施的深入程度。
⑦ 水源區生態環境敏感性與生態功能評價
4.2.1 評價目的
生態環境敏感性評價是針對區域可能發生的生態環境問題,結合區域的現有自然環境特徵和人為干擾程度,確定敏感性評價指標,評價生態環境對人類活動干擾的敏感程度,即發生生態失衡與生態環境問題的可能性大小。通過對影響區域生態環境敏感性主要環境指標的綜合分析,確定生態環境敏感性級別,評價生態環境敏感性的地理空間分布。
生態功能評價是對典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能力和價值評估。結合區域的現有生態環境和人為干擾程度,確定重要性評價指標,對區域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作出評價。通過對影響區域生態系統功能主要環境指標的綜合分析,明確生態系統功能重要性級別,評價生態功能重要性的地理空間分布。
在生態環境敏感性與生態功能評價基礎上,進行生態功能區的劃分,分析各功能區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相應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維護區域生態環境安全,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4.2.2 評價內容
分析影響區域生態環境敏感性的主要指標,對研究區土壤侵蝕敏感性和生物多樣性敏感性進行評價。分析影響區域生態系統功能的主要指標,對生物多樣性、水源涵養、土壤保持、營養物質循環進行生態功能重要性評價。
4.2.3 評價方法
確定評價指標和分級依據,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評價單元選擇到鄉級。根據評價結果,將生態環境的敏感性程度分為極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輕度敏感、不敏感 5 個級別; 將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程度分為極重要、中等重要、較重要、不重要 4 個級別。
4.2.4 生態環境敏感性評價
4.2.4.1 土壤侵蝕敏感性評價
以降水侵蝕力 (採用徑流深值)、土壤質地、地形起伏度和植被等因素為土壤侵蝕敏感性的評價指標,分級依據見表 4.3。
表 4.3 土壤侵蝕敏感性影響分級
土壤侵蝕敏感性評價結果見表 4.4,結果表明,水源區屬於土壤侵蝕中度敏感區,符合研究區實際情況。
4.2.4.2 生物多樣性及生境敏感性評價
根據評價地區國家與省級保護物種的級別來評價生境敏感性,分級標准見表 4.5。
表4.4 水源區生態環境基礎資料及生態環境敏感性評價綜合
續表
注:數據來源於南陽市環保局,032,南陽市生態功能區劃報告。
表 4.5 生物多樣性及生境敏感性分級
生物多樣性及生境敏感性綜合評價結果見表4.6。由表可以看出,水源區生物多樣性及生境敏感性的區域分布:極敏感區面積1782.38km2,占水源區土地總面積的28%,主要分布在西峽縣;高度敏感區面積2491.39km2,占水源區土地總面積的39.2%,主要分布在西峽縣和淅川縣;中度敏感區面積1506.13km2,占水源區土地總面積的23.7%,主要分布在淅川縣和內鄉縣;輕度敏感區面積582.04km2,占水源區土地總面積的9.1%,內鄉縣、淅川縣和鄧州市均有分布。
表4.6 水源區生物多樣性及生境敏感性評價
4.2.5 生態功能評價
4.2.5.1 生物多樣性維持功能重要性評價
依據評價區域生物多樣性敏感程度,確定評價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級別。
生物多樣性維持功能重要性評價結果見表4.7,綜合評價結果見表4.8。水源區生物多樣性極重要區面積4273.77km2,占總面積的67.2%,主要分布在西峽縣涉及的全部鄉(鎮)和淅川縣西部的部分鄉(鎮);中等重要區域面積1506.13km2,占總面積的23.7%,主要分布淅川縣的中部地區;較重要區面積582.04km2,占總面積的9.1%,淅川、內鄉、鄧州均有分布。西峽縣山區面積達到80%,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區內有老界嶺自然保護區,動(植)物物種豐富,生物多樣性整體表現為極重要。
表4.7 水源區生態功能重要性評價
表4.8 水源區生物多樣性重要性評價
4.2.5.2 水源涵養重要性評價
根據評價地區在對區域城市流域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對整個流域水資源的貢獻來評價區域生態系統水源涵養的重要性。水源涵養功能重要性評價結果見表4.7,綜合評價結果見表4.9。
表4.9 水源區水源涵養功能評價
由表4.9可以看出,水源區生態系統水源涵養功能重要性分布情況:水源涵養極重要區域面積2371.2km2,占總面積的37.3%,主要分布在淅川縣,西峽縣也有分布;中等重要區域面積3485.46km2,占總面積的54.8%,主要分布在西峽,內鄉,淅川也有分布;不重要區域面積505.28km2,占總面積的7.9%,西峽、淅川和鄧州均有分布。
淅川縣既是丹江口庫區所在地,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因此,是極重要的水源涵養功能區,水源涵養功能極重要區域面積占該縣土地總面積的77.3%。
4.2.5.3 土壤保持重要性評價
土壤保持重要性的評價是在考慮區域土壤侵蝕敏感性的基礎上,分析其可能對下遊河流和水資源造成的危害程度,評價結果分為極重要、中等重要、較重要和不重要4項。
土壤保持重要性評價結果見表4.7,綜合評價結果見表4.10。
表4.10 水源區土壤保持功能評價
由表4.10可以看出,土壤保持功能極重要區域面積1967.87km2,占總面積的30.9%,只在淅川縣分布;土壤保持功能中等重要區域面積1514.15km2,占總面積的23.8%,主要分布西峽,內鄉和淅川也有分布;土壤保持功能較重要區域面積2862.31km2,占研究區土地總面積的45.3%,研究區各縣(市)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峽;該研究區不存在土壤保持功能不重要區。
4.2.5.4 營養物質循環功能重要性評價
營養物質保持的重要性主要是根據評價地區氮、磷流失可能造成的富營養化後果與嚴重程度,確定評價區域營養物質保持重要性級別,即以評價區域相對河流的位置及所影響目標的重要性程度為評價指標,將評價結果分為極重要、中等重要、較重要、不重要4項。
營養物質循環功能重要性評價結果見表4.7,綜合評價結果見表4.11。由表4.11可以看出,南陽市營養物質循環功能重要性分布情況:極重要區域面積1260.62km2,占總面積的19.8%,只在淅川縣有分布;中等重要區域面積2731.78km2,占總面積的42.9%,主要分布在西峽和淅川;較重要區域面積2369.54km2,占總面積的37.3%,各縣(市)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峽。
表4.11 水源區營養物質循環功能評價
4.2.6 生態功能分區研究
分區以生物多樣性、水源涵養、土壤保持、營養物質循環、礦產資源開發等生態功能為指標,以鄉域為最小區劃單元進行分區。分區結果見表4.12和圖4.7。
圖4.7 生態功能評價圖
分區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為依據,對嚴重退化的特殊生態功能區實施搶救性保護,對重點資源開發生態功能區實施強制性保護,對良好的生態功能區實施示範性保護。在此基礎上,對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飲用水源區、水文調蓄區和水土保持區等作為特殊生態功能區標識出來。資源開發性生態破壞是當前生態破壞的突出問題,尤其是對礦產資源開發區、生態旅遊資源開發區、森林草地資源開發區和土地資源開發區等重點資源開發區也明確標識出來,加強監管並實施強制性保護;在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地區,以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物種特別豐富區及生態示範區等標識成生態良好功能區,實施示範性保護。
表4.12 水源區生態功能分區與生態環境保護內容
⑧ 為什麼旅遊是一項敏感性行業
文化生態旅遊的敏感性特點 美國人類學家克羅伯和克魯克洪在其《文化:概念內的批評考察》容中提出一個對於文化的綜合性定義:「文化是通過符號而獲得,並通過符號而傳播的行為模型,這類模型有顯形的和隱形的;其符號也像人工製品一樣體現了人類的成就;在歷史上形成和選擇的傳統思想,特別是其所代表的價值關系,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統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進一步行動的制約因素。」 文化在文化生態旅遊中處於核心和中心的地位,但是文化極易受外來因素和內在變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文化生態旅遊中不可避免的面臨著旅遊者和旅遊地居民在文化層面上的交鋒和沖突。 同時旅遊地文化也要遵循文化現代化的原則和規律,在原有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完善。因此文化生態旅遊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文化在動態發展中所表現出的敏感性
⑨ 生態黑山豬過敏性紫癜恢復期能吃嗎
在出現過敏性紫癜的時候,主要就是以清淡飲食為主,並且適當的吃一些版豬肉也是可以的。
但是權千萬不要吃的過多,以免引起身體的不適。
並且過敏性紫癜的患者也應該到醫院去做一下過敏原的檢測,平常的時候遠離過敏原,這樣是有利於身體健康的,就算吃豬肉的時候,也不要放一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或者是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
⑩ 基於「3S」技術的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以三峽庫區豐都縣生態敏感性分區為例
敖A鰁 劉秀華
(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重慶,400715)
摘要:本文在介紹「3S」技術在土地利用規劃應用的基礎上,以三峽庫區豐都縣為例,並通過豐都縣生態敏感性分區來進一步闡述「3S」技術在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應用,為合理地進行土地利用規劃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3S」技術;豐都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該法中第2章第7條規定「國務院有關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其組織編制的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區域、流域、海域的建設、開發利用規劃,應當在規劃編制過程中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編寫該規劃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該法規正式將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確立為我國的一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以往我國開展的環境影響評價多是圍繞建設項目進行的,土地利用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研究在國內仍屬空白。當前我國正在啟動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開展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研究,建立科學的環境影響評價體系與方法。
「3 S」技術指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GIS)、遙感(RemoteSensing,RS)和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一體化技術。20 世紀90年代以來,「3 S」技術發展迅速並得到廣泛應用。「3 S」技術是實現土地利用規劃工作信息化,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工作的現代化的主要手段。然而,由於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原因,過去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僅在圖件編制等方面採用「3S」的部分技術,離國土資源信息化工作要求差得很遠,因此,規劃工作完成後又開始建立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本文旨在思考新一輪土地利用規劃工作開展時應充分利用「3S」技術,提高土地利用規劃的信息化水平,充分適應新形勢對土地利用規劃的需求。
1 區域概況
豐都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和重慶直轄市版圖中心。縣境內地貌為一系列褶皺山系構成,長江橫貫中部。全縣面積2904.07 km2,其中丘陵占 31.7%,低山占 39.4%,中山佔28.9%。氣候隸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常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熱量豐富,立體氣候明顯,年均氣溫 18.5℃,年均降水量為 1123.4mm,無霜期為318天,日照時數1311.8 h。豐都縣位於長江三峽旅遊熱線上,旅遊發展為先導的經濟戰略的實施,使全縣社會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隨著三峽工程的完工,豐都縣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地位都將發生重大的變化。由於特定的地質構造和縣境內的公路建設、中小型水利工程、移民城鎮建設、採石采礦等人類工程活動,使區內地質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和破壞,地質環境條件日益惡化,土地利用發生較大的變化。同時成庫後,水體自凈能力將大大減弱,易造成泥沙淤積和水體污染,對庫區廣大人民生命財產帶來不利的影響。豐都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長江流經境內47km,其環境狀況直接關繫到三峽工程長治久安和整個庫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2 基於 「3S」 技術的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分析
本輪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任務是:①調查區域生態環境問題,分析資源供給狀況和環境容量。調查區域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特別是土地生態環境問題,分析重要生態環境問題的嚴重程度、分布、范圍和危害;調查區域主要限制資源的供給狀況;調查區域環境容量。②分析區域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關系。分析區域土地利用規模、結構與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土地開發整理、生態建設工程等土地利用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③提出有利於區域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土地利用調控指標和空間管制措施。根據區域生態環境、土地利用等條件和特點,提出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從環境保護和生態改善的角度出發,提出合理布局;根據區域生態環境問題及自然、經濟、社會條件,提出合理地生態建設原則、標准、目標、用地安排和政策保障建議。基於此,在進行此輪土地利用規劃環評時,考慮使用生態敏感性分區來合理地規劃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期為保護生態環境提供有益的參考。而這一部分的細化主要是通過「3S」技術來實現的,主要包括遙感技術,即多光譜衛星遙感數據、雷達遙感數據、航測遙感數據,全球定位系統與野外實地觀測,以及地理信息系統,從而客觀、准確地提供土地類型、土地利用、地貌類型、植被覆蓋、城鎮分布等數據,對規劃范圍進行生態分區。
2.1 基於 「3S」 的土地利用規劃
土地利用規劃是一種空間規劃,藉助「3S」技術不僅能夠進行基本的數據處理工作,而且還能在空間分析模型的支持下,建立土地適宜性評價空間數據模型,輔助編制土地時空最優利用方案。
2.1.1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空間分析模型
(1)基於GIS 的土地適宜性評價 土地適宜性評價是評定土地在一定的經營管理水平下對確定利用類型適宜狀況的過程。通過評價土地單元對不同利用類型的適宜程度,可以明確土地對每一種利用類型的適宜程度及適宜程度的數量、質量和結構特徵,揭示出影響確定利用類型的限制性因子及其限製程度,從而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提供依據。傳統的土地適宜性評價是評價者根據收集到的有關數據,利用自己的經驗,依據一定的原則進行定性評價,因此,評價結果帶有很大的主觀性,且評價成果圖件均需手工繪制,相關的面積計算、統計分析等工作也費時、費力又容易出現誤差,利用GIS技術進行土地適宜性評價可以克服上述問題。藉助GIS技術,依據一定的數學模型,充分利用已有的數據資源,對土地適宜性進行單因素評價和多因素綜合評價,實現評價區土地適宜性的分等定級。它具有相關的統計、分析、規劃和管理功能,集數據管理、土地評價、辦公自動化於一體,有力地促進了土地適宜性工作的規范化、系統化和現代化。
(2)空間預測模型 土地利用規劃具有戰略性,需要較准確地預測一段時間內的土地供需狀況。科學的預測模型和方法是進行成功預測的前提。傳統預測多選用經濟數學模型,如回歸、平滑、曲線擬合、灰色預測四大類近20 種。這些模型以行政單元為基本單位,把空間實體看成點狀,計算結果與實際情況有所偏離。
(3)基於 GIS 的土地空間配置模型 利用 GIS 的空間分析功能,可以幫助在空間上最大效益地利用土地資源。有如下准則可以用來指導土地利用規劃的土地配置:①在滿足城市發展的同時,能兼顧到保護優質的農業用地;②城市發展用地的選擇要有合理性,要先開發最具有發展適宜性的土地;③要妥善地解決各種不同用地類型之間的矛盾;④土地開發要有規劃,要防止出現零亂的空間布局。上面的最大空間效益准則就是為了要節省土地資源,首先通過土地資源的評價來獲得研究地區的農業適宜性以及城市發展適宜性的空間分布情況。土地適宜性的計算考慮了土壤、地形、交通和土地利用等要素,如果不考慮其他制約因素,土地利用方式應該與土地適宜性是一致的。在土地規劃中,最常碰到的難題就是如何解決城市用地與農業用地的沖突,適合於城市開發的土地往往也是最適合於農業生產。根據土地的適宜性,可以利用GIS來合理地解決城市發展與農田保護的矛盾,這是一個多目標空間決策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可採用Eastman 等提出的一種線性分割的方法。
2.1.2 基於 GIS 制定規劃方案
GIS 支持下的土地規劃方案編制具有模型化、定量化、多元化、動態化等特點,編制出來的規劃方案更科學。規劃方案的確定總是涉及到不同方案的模擬、評價與比較。GIS 可以根據已有信息、規劃模型、上輪規劃情況等自動生成不同參數條件下的規劃方案,採用圖形、表格等形式將不同的方案表現出來,並可模擬執行不同方案的結果。值得提出的是,土地利用規劃涉及到每個公民的切身利益,也關繫到社會可持續發展大計,公眾參與對規劃方案的科學性和最終方案的實施都十分重要,有鑒於此,規劃方案通過Web GIS、電子地圖、虛擬地理環境等可視化手段表達,讓不同用戶群深入了解方案,提出修改建議。土地利用規劃專家和管理、決策部門可以在GIS等技術支持下進行協同規劃。在協同規劃環境下,不僅規劃方案可視化,而且提供研討環境,設置修編規劃方案的操作工具。
2.1.3 編制規劃圖件
按國家有關規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主要圖件成果的基本圖件有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地利用規劃圖、基本農田保護圖和城市用地規模圖。GIS 具有強大的制圖能力,可按照規劃方案,輸出所需要的圖件。由於GIS的制圖功能在圖形符號、顏色分配等方面與土地利用規劃圖的要求不適應,因此必須按照土地利用規劃圖的有關規程對GIS的制圖模塊進行完善,或將相應的制圖軟體與GIS資料庫相連接,從GIS中獲取有關的信息進行制圖,輸出要求的各種規劃圖件。GIS 和RS 結合可以編制可視化程度更高的圖件,遙感數據比地圖數據具有更強的現勢性和可視性,把遙感數據作為土地利用規劃圖的背景數據更容易讓一般使用圖件成果的用戶理解規劃成果。基於「3S」的土地利用規劃還有許多中間成果,這些成果多數以圖形形式表達,盡管規程把這些作為必要的成果,但是,它們是土地利用規劃重要的資源和依據。GIS 也提供製這些圖的工具和符號庫,可以方便地編制這些成果。
2.2 生態敏感性分區實例
為保證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協調開發與保護的矛盾,基於「3S」技術,根據景觀價值、飲用水保護、坡度和用地使用狀況等四項因子(見表1),經單因素圖層加權疊加、聚類、數據處理,把豐都縣的土地分為最敏感區、敏感區、低敏感區和不敏感區4個類型(圖1)。
表1 豐都縣用地生態敏感性分析
圖1 豐都縣生態敏感性分區
2.2.1 最敏感區
一般為河流及其影響區和坡度大於 20%、生態價值高的成片林地,主要分布在方斗山東南一帶,高家鎮、興義鎮地區。該區域對城市開發建設極為敏感,一旦出現破壞性干擾,不僅會影響該區域,而且還會給整個區域生態系統帶來嚴重的後果,屬於自然生態系統重點區域。
2.2.2 敏感區
一般為平緩區域上的林地等,對人類活動敏感性較高,生態恢復難、對維持最敏感區的良好功能及氣候環境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開發時要慎重。它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的中山區域和長江以北的十直鎮以及丘陵低山地區的高產田如社壇鎮、保合鄉等長江西北各鎮。
2.2.3 低敏感區
一般為有荒山灌草林等經濟作物分布的區域,能承受一定的人類干擾,但嚴重干擾會產生水土流失及相關自然災害,生態恢復慢;低敏感區分布在許多鄉鎮,但不合理開發很容易向敏感區過渡。
2.2.4 不敏感區
主要是旱地荒廢農田等,能承受一定強度的開發建設,土地可作多種用途開發,主要分布在長江東北以及城區附近。
3 結語
一段時間以來,落後的土地信息技術手段一直是制約我國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發展的重要因素,特別是缺少實時動態信息,不能適時進行土地利用信息變更和規劃方案調整。「3S」技術是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理想技術支撐手段,並能有效地進行土地利用規劃分析。
參考文獻
吳次芳,葉艷妹.20 世紀國際土地利用規劃的發展及其新世紀展望[J].中國土地科學,2000,14 (1):15~20
張正福.應用遙感技術輔助更新縣級土地利用基礎圖件的方法研究[J].遙感技術與應用,2002,17 (6):381~384
李相一,趙繼成.遙感技術在我國土地管理中的應用[J].遙感信息,2003 (1):25~27
張雅彬,孫在宏,吳長彬.基於GIS 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與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7 (2):107~110
趙俊三,尹鴻俞,楊軍等.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技術方法研究[J].礦山測量,2003 (4):7~10
王迪雲.土地利用規劃信息系統——系統分析與框架設計[J].經濟地理,2003,23 (6):808~812
李滿春,陳剛,姚志軍等.縣級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的分析與設計[J].國土資源遙感,2003 (1):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