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水庫
『壹』 翠亨村的保護規劃
1.以科學發展觀指導規劃編制工作。
2.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方針,科學處理遺產保護與社會綜合發展、城市現代化建設之間的關系
3.協調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和社會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環境保護、旅遊發展等各類專項規劃之間的關系。 1.歷史文化資源的全面、真實與整體保護原則。包括歷史遺產的真實載體及其環境整體保護的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相結合的原則。
2.保護與更新、利用、發展相結合的原則。 1. 以市域生態綠核-五桂山、生態岸線-南朗東南濕地灘塗和翠亨生態走廊(逸仙水庫-蘭溪-崖口紅樹林)構建翠亨片區的生態結構。
2. 限制自廣珠高速翠亨出口至翠亨村沿線西側的建設,條件允許時原有工業建築應逐步遷出。
3. 限制蘭溪沿岸的建設強度,依託原有村鎮建築建設分散型生態居住社區。
4. 廣珠公路(S111)改線至金檳榔山以東,利用廣珠高速公路西側輔道。原翠亨大道降級使用,其中中山紀念館前路段(自中山城入口廣場前至翠亨市場前蘭溪橋)可考慮建設為原岐關公路的紀念性景觀道路。
5. 近期重點發展金檳榔山以東,廣珠高速以西用地。
6. 翠亨規劃區作為翠亨生態走廊中重要的生態人文節點和歷史文化遺產地進行保護規劃。 1. 作為保護核心區的翠亨古村建築群,現狀主要為村鎮居住用地。規劃中定義為「文物古跡用地」,以加強保護的力度;
2. 皓東墓前控制用地(原中山城內部綠地)作為公共綠地,打通山-田-村之間的歷史景觀廊道;
3. 原翠亨大道西側沿線用地,作為紀念館發展備用地,主要內容為園林綠地和小型文化設施建築,配合岐關公路的恢復舊貌,該地塊以開放空間為主,創造古村和農田的開闊景觀;
4. 原翠亨市場所在地塊(3-05)及其對面停車場(2-05),以及原宇游科幻城地塊(2-03)作為公共綠地,成為保護區重要的門戶節點;
5. 遷出保護區內的少量村鎮或私人工業企業,將用地轉為居住用地或綠地;
6. 對翠亨古村和新村交界的少量建築改造帶來的局部調整。 1. 車行流線:使現有中山城以南的內部車行道路延續至石門路,在規劃區內形成環形的車行系統,以解決用地內部各主要功能區的車行需要。
2. 限制性車行流線:保留翠亨大道翠亨段的車行功能,並進行限流、限速等處理。恢復岐關公路歷史舊貌,作為保護地段。
3. 人行流線:各區塊內設置主要及次要二級步行系統,形成網狀結構,解決人行交通。
4. 停車場:主要依託現中山城前廣場停車;在規劃調整之後,通過岐關公路的保護性復原和沿線景觀設計,自中山城前廣場開始形成進入景區(歷史文化街區)的態勢。南側在蘭溪橋南,翠亨大道以東設停車場(規劃區界線外)。
5. 對於古村區內的歷史街巷,需要保護其斷面、空間比例和傳統鋪砌形式,應結合市政綜合溝的鋪設,恢復傳統麻石路面。 1.加強環繞翠亨村的片狀綠地(含耕地)。
2.保護紀念中學校道的綠化。
3.建設以蘭溪為中心的沿水帶狀綠化。
4.部分恢復歷史上岐關公路的舊貌,沿岐關公路形成帶狀綠化。 1.山體、古村、農田、蘭溪和岐關公路組成基本的景觀要素。
2.三處景觀節點:岐關公路兩端的公園綠地具有門戶景觀作用;中山城中段公園綠地是打通歷史景觀走廊的重要節點。
3.以翠亨村為觀景主體建立通往前後山體的景觀通廊。 1.加強對山體生態林地的保護,禁止挖山採石,已開挖山體做好復綠。
2.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佔用山地進行建設。
3.在山地的少量建設活動(道路和建築小品、文化游覽設施)必須嚴格按照規劃的控制要求,並且作為公共設施開放使用。
4.加強對蘭溪河水系的治理。應在水系整體的層面上統一規劃,分流截污,保護蘭溪的水質。對蘭溪沿岸用地應實行嚴格的退讓,形成親水的公共空間。 本規劃對翠亨規劃區周邊地段提出規劃建議:
1. 限制自廣珠高速翠亨出口至翠亨村沿線西側的建設,條件允許時原有工業建築應逐步遷出。現狀應加強沿路綠化,提升翠亨村門戶空間的景觀質量。
2. 規劃區外翠亨大道沿線的商業、住宅區(主要為竹頭園和石門兩片),應加強城市設計指引,保持風貌協調。建築的風格應考慮與傳統的嶺南民居風格相一致,建築色彩以白、灰、青三種顏色為主。
3. 金檳榔山西南角地段,現停工的房地產開發項目應支持其激活,但不應增加建設強度。同時限制增加新的建設項目。
4. 蘭溪上游至逸仙水庫沿線,規劃建議以原村落為中心,發展分散型生態居住社區,控制用地規模和建設強度。
5. 位於南朗鎮長沙埔村的中山烈士陵園,應保留周邊的山體環境,避免毗鄰的用地開發。
歷史文化保護體系 1. 規劃通過保護區劃,對歷史文化遺產保留豐富、完整的重要地段設定為保護區。保護區是是翠亨歷史文化名村的基本內涵。
2. 規劃設定了翠亨古村保護區(面積為29.8公頃)和中山紀念中學保護區(面積為3.8公頃)兩處保護區並進行紫線劃定。紫線即為保護對象的建設控制地帶界線;保護對象的風貌協調區界線即為本規劃的界線。對保護對象的規劃管理通過地塊規劃控制要求(詳見分圖圖則)和規劃控制准則來實現。
3. 翠亨村核心區是古村歷史風貌最為完整、歷史建築最為集中、保存狀況最為完好的區域,是保護的重點區域。核心區用地面積為35643平方米;現存歷史傳統建築面積14400平方米;核心區內全部建築面積17000平方米。核心區內現存歷史建築佔地面積33743平方米(含歷史建築基底面積10200平方米和歷史環境用地面積23543平方米)。 1.紫線的規劃控制原則:對在紫線內(即保護區內)的工程建設活動必須按照《城市紫線管理辦法》進行建設管理。
2.核心區內的規劃控制原則:在核心區內,除了本規劃確定的保護建設活動之外,不得進行新的工程建設。 規劃根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參照建設部關於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的評選辦法,對翠亨規劃區(主要是核心區)的建築進行分類評估。規劃劃定文物建築、保護建築(優秀歷史建築)、歷史建築、傳統建築(一般建築、與歷史風貌無沖突)、一般建築(與歷史風貌沖突)共五大類,細分為8類。
(1) 文物保護單位:(國保、省保、市保)被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建築、古跡。
(2) 文物建築:被中山市列為不可移動文物,作為准備報批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建築、古跡。
(3) 保護建築(優秀歷史建築):具有很高的建築質量、豐富的建築細節,保存完整,能夠體現翠亨村建築藝術和時代特徵的歷史建築。
(4) 歷史建築(一般歷史建築):具有較好的建築質量,保存完整,能夠體現翠亨村村落特色和時代特徵的歷史建築。
(5) 歷史建築(風貌不完整歷史建築):建造年代較早,某一個或以上的立面被用現代材料改造,但建築的其餘部分仍能夠體現村落的歷史特徵的建築。
(6) 歷史建築遺址:僅存建築的基址或某一部分,有記錄記載,但其餘部分均已不存在的年代久遠的建築。
(7) 傳統建築(風貌協調一般建築):體量、材質都與村落傳統風貌相協調,但建造年代相對較晚的建築。
(8) 一般建築(風貌不協調一般建築):體量形式或立面材質與村落傳統風貌差異較大(如大體量的工廠、立面貼了彩色的馬賽克等)的現代建築。
上述1-4類建築應嚴格保護,禁止拆除或改造。 1.翠亨村內歷史街巷均形成於清末民初,其街巷格局應得到保護。各街巷連續景觀起始和結束位置之間的路段(包括其斷面)應重點保護(表5)。
2.保存較為完整的、景觀連續的主要歷史街巷:和興街、中亨街、眾興街應得到嚴格保護。
『貳』 中山逸仙水庫旁有小竹筍嗎
有的哦 不過比較小
『叄』 翠亨村的基本概況
翠亨村是中山市南蓢鎮轄村,位於中山市境東南部,也是在南蓢鎮東南部。東臨珠江口伶仃洋,與珠海市淇澳島隔海相望,南連珠海市金鼎鎮,西靠五桂山,東北與崖口村相鄰。京珠高速公路經村東穿過。中拱公路縱貫村內。翠山路東連中拱公路,西接城桂公路,經逸仙水庫邊穿過。是中山市東南部水陸交通要塞之地。
2002年4月,由翠亨、下沙、石門三個村民委員會合並為翠亨村民委員會。全村面積27.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580畝。1992個徵收後剩餘耕地面積815畝。2004年全村總戶數1164戶,人口為3786人,另海外華僑593人,港澳同胞2351人。外來務工人口達20000人。
翠亨村民委員會駐沙園路東段南側,下轄翠亨、竹頭園、長沙埔、平頂、下沙、新村、攸福隆、蘭溪、練屋、書房坳、後門坑、楊賀、田心、白石崗、劍首、張落坑、木子埔、大象埔、峨嵋、龍田等20個自然村。
翠亨,據傳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蔡姓人在此建村,地處山坑旁,名蔡坑。後人見該村山林蒼翠,坑水潺潺,風景優美,且方言:「蔡」與「翠」、「坑」與「亨」諧音,又寓意萬事亨通,清道光初年改稱翠亨,沿用至今。
『肆』 想知道: 中山市 從廣東理工職業學院中山校區到長江水世界怎麼坐公交
途徑長江水世界的公交車有006路 030路!
在校門口,坐047 直接到了富華酒店 走一段路就到了! 如果嫌麻煩就走到五桂山市場前面,坐66路就直接到了
你可以在搭車去富華酒店轉車、006路公交車終點站就是長江水世界!始發站為中山汽車總站!
『伍』 中山的崖口海鮮值得嘗試嗎
早在來中山之前,就對崖口海鮮街略有耳聞,當然,除了這里的海鮮美食令人垂涎,其獨樹一幟的風俗習慣更讓人耳目一新,這座靜謐的村莊至今仍保留著人民公社制度,也就是大家熟稱的“吃大鍋飯”,這在市場經濟繁喧的珠三角,崖口村無疑是一股清流。
除此之外,這里的扇貝做法同樣讓人耳目一新,相比於傳統的扇貝粉絲,這里的扇貝做法更加精緻,肉與殼完全分離,色香味俱全,讓人大快朵頤,喜歡吃海鮮的朋友一定不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