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修復
1. 生態工程修復
生態工程修復就是將復墾工程技術與生態工程技術結合起來,運用生態學、環境學、農業科學、工程學的理論及生態系統的物種共生、物質循環再生等原理,對損毀的土地環境進行多層次修復的過程。由於災毀土地生態修復不同於其他類型,受損地區土地不僅損毀嚴重,往往還存在地質災害隱患,依靠自然演替恢復或其他修復都難以使生態系統恢復到原始狀態,對這樣的區域就必須進行人工生態設計,實行生態重建,因此生態工程修復在滑坡、泥石流和崩塌損毀土地的生態修復中使用較多。常見的生態工程有生態袋防護工程、格構防護工程、客土噴播技術、生態壩工程、掛鍍鋅鐵絲網客土噴播植草技術等。同時,自然保護區也是生態工程中很重要的技術手段,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對瀕危物種的保護、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對景觀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保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水生態修復的措施有哪些
水生態作為地球生態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說是生命萬物的源泉。但近些年來水生態被破壞的情勢已經是危在旦夕了,對水生態的恢復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在我看來,落實水生態修復需要從上到下齊心協力,要態度夠堅決,措施夠到位,才能完成這個目標。
最後就是對大型流域的專項治理工作,這些生態修復需要全國人民乃至的世界人民的共同參與。前面提到的長江治理就是典型的例子,從四川到重慶、再到湖北、安徽等省,所有人都要為水生態修復做貢獻。然後就是防止物種入侵,部分物種可以使用人工繁殖重建,對水藻等微生物污染要有相應的技術治理。最後就是海洋水體的治理,這也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這就需要全球共同的努力了。
3. 生態修復措施
規劃區降水量較多、水熱條件較好,只要消除人為因素干擾,絕大多數水土流失地都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恢復植被。在植被較好、輕度水土流失為主的典型小流域,開展水土保持治理應以生態修復為主,工程措施為輔,側重於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生態修復措施主要包括封育管護、能源替代、舍飼養畜、生態移民等。
5.5.4.1 封育管護
封育管護是恢復林草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按《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溝壑治理技術》(GB/T16453.3—2008)標准,在有水土流失的疏幼林地、新造未成立林、灌木林地實行封禁管護措施,通過封禁治理,恢復林草植被,提高林草效益。
項目區封禁治理措施主要包括:落實管護人員,設置網圍欄,設立封禁標牌,對現有疏林地進行補植。封育管護措施還包括:按1km2落實1名管護人員,在每個小流域封禁區域顯著位置按2km2設置1個封禁標牌,並在適當地段設置網圍欄,劃定禁伐禁牧區,有效地阻止人畜進入,真正起到封禁預期效果。並有計劃加強管護人員技術培訓,提高撫育管理水平,保證封禁治理成果。同時要發展沼氣,以氣代燃料,進行生態移民等措施,減輕人為活動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壓力,加快封禁區域內植被的恢復速度,改善整個項目區的生態環境。
5.5.4.2 能源替代
農村可利用的能源有農作物秸稈,薪柴、煤炭、電能和太陽能,要因地制宜地發展沼氣等能源保護現有植被,為生態修復創造條件。
根據南水北調中線河南水源區調查,建一座8~10m3的沼氣池,戶均年產沼氣300m3,一年可節約柴草2.5 t,相當於0.33hm2薪炭林一年的生長量,使用清潔的沼氣能源,可有效地解決農村因燒柴而毀樹伐木的問題,保護森林資源,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山川秀美。故本規劃能源替代措施主要為發展沼氣池和省柴灶,主要布設在封育管護區內以薪柴為主要生活用能的農戶,同時在該規劃區要加強封育管護措施,以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5.5.4.3 舍飼養畜
舍飼養畜是改變傳統生產方式的重要內容之一,要解決好水源區牲畜的安置問題。
根據項目區養畜習慣和畜群結構調整方向,結合規劃養畜規模,採取聯戶或單戶的方式統一標准建設畜舍。畜舍主要布設在封育管護和項目區內有散養牲畜習慣的自然村莊。
以小流域為單元建設小流域水保治理措施防治標准體系,對水源區水源涵養、保持良好水質、保持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確保南水北調工程效益充分發揮具有重要意義。
但小流域水保治理工程是一項涉及面廣、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要保證規劃目標的實現,規劃區各縣市必須加強領導和組織協調;制定並完善水源地保護法規,嚴格制度建設;加強項目建設的協調和運行管理;各級執法部門加強執法監督;提高科技支撐力量,做好技術培訓;依託省級水土保持監測部門進行生態監測等多項規劃保障措施,以確保小流域防治措施治理效益的發揮和治理目標的實現。
4. 礦山生態修復主要可以分為哪幾類
1、由剝離表土、開採的岩石碎塊和低品位礦石堆積而成的廢石堆積地 ; 2、礦體采完後留下的采空區和塌陷區形成的采礦廢棄地 ;3、開采礦石經選出精礦後產生的尾礦堆積形成的尾礦廢棄地 ; 4、 采礦作業面、機械設施、礦石輔助建築和道路交通等先佔用後廢棄的。
5. 生態修復中生態康復學指的是什麼
生態康復學是旨在研討生態退化和生態康復機理與進程的科學。生態康復的進程,也便是在人們充分認識了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機制之後,有意圖地對退化的、受損的或者受破壞的生態系統進行活躍干擾以使其結構與功用得到修正,然後實現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用回復到挨近其受干擾前的狀況的實踐進程。
6. 常見的生態修復方法
幾種常見的生態修復技術方法:
1. 建設生態護坡
對於河流來說應改變以直立石駁岸為主的河道形式,有條件的河涌 (段) 應盡可能利用木樁、竹籠、卵石等天然材料修建河堤,種植草坪或灌木,重新建立土壤、生物、水體之間的生態關系。對於湖泊來說建設適當寬度的生態岸邊緩沖地帶,種植濕生植物也是控制面源污染的常用方法。岸邊帶是水- 陸之間的過渡和緩沖地帶,是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岸邊帶對攔截徑流中的固體顆粒,吸收營養鹽,減少入河污染負荷有重要作用。
2.種植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和藻類是湖泊生態系統的兩大初級生產者。它與藻類競爭營養、光照和生態位,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還能分泌出某些尚不知的化感物質,直接干擾藻類的生長。水生植物的修復對富營養化水體來說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它具有低投資,低能耗,有助於重建和恢復良好水生態系統等優點,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
3 水中建濕地。 目前人工濕地被廣泛應用於處理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礦山及石油開采廢水、農業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以及水體富營養化問題的治理。與天然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相比,因為人工濕地部分採取了人為控制措施,從而優化了系統去除bod、cod、營養元素和細菌性污染物的性能。它不僅可以為昆蟲和其他動物提供生境,也可以作為一種美學景觀,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進行水力條件的控制和濕地植物的管理。
4 建設生態浮床
生態浮床主要是採用現代農藝等措施集成的水面無土種植植物技術,把水生植物或改良馴化的陸生植物移栽到水面浮床上,通過植物扎在水中的根系吸收大量的氮、磷和懸浮物等物質,對有機污染物起到促進降解的作用,並釋放出抑制藻類生長的化合物,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5 構建水生動物群落
從生物鏈的連接出發,在水流條件較好的河道放養魚類和螺獅、蚌等底棲動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水中植物和浮游生物的密度,是恢復和維持健康水生態系統所必需的
6 微生物技術
利用微生物的代謝作用在污染場所投加成品菌株或篩選馴化的現場菌株,迅速提高污染介質中的微生物濃度,在短期內提高污染物生物降解速率。
7. 礦山生態修復的作用有哪些
礦山生態修復既是緩解土壤流失、荒漠化的重要步驟之一,也是通過礦山生態修復及改造利用,挖掘其蘊含的價值重要手段之一。
8. 生態修復區
通過對小流域各項治理措施的配套完善,基本控制水土流失,到項目實施完成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80%。大力開展造林種草,加大生態修復力度,使林草面積達到宜林宜草面積的70%以上,林草措施保存率達到90%以上。因地制宜,建設基本農田,使人均基本農田達到0.06hm2以上,人均糧食達到300 kg以上,基本實現正常年份糧食自給有餘。
進行土地利用結構調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發揮土地資源潛力,在保障生態建設的條件下,多途徑增加農民收入,擴大發展林果林等經濟作物用地面積,使農民人均收入提高30%以上。
9. 生態修復的基本形式是什麼
答:一、生態修復的基本形式
生態修復的基本形式是植物修復。
二、生態修復的基本方式
根據生態修復的作用原理,生態修復可以有以下幾種修復方式:
1、生物修復:是生態修復的基礎,生物修復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以下3個方面,即微生物活性、污染物特性和環境狀況。
2、物理與化學修復:是生態修復的構成要素,通常,為了節省環境治理的成本,物理修復或化學修復往往作為生物修復的前處理階段。
3、植物修復:是生態修復的基本形式,總的來看,植物修復幾乎包括了生態修復的所有機制,是生態修復的基本形式。
10. 礦山生態修復需要做什麼
礦山的種類很多,有能源礦山、金屬礦山、非金屬礦山,不同種類礦山的修復方法不一樣,下面就介紹一下礦山的修復方法。
一、能源礦山生態修復方法能源礦山開采一般會引發地面塌陷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問題。因此修復地質災害問題是能源礦山的第一步,在人口稠密的能源礦區,一般利用煤矸石、尾礦等回填治理地面塌陷、地裂縫,待回填完成後平整土地,然後因地制宜開展土地復墾,利用本地植物、灌木實施礦區復綠工程,恢復地表植被。
因此,首先利用削坡、卸載、砌牆、續坡等工程手段,消除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隱患。其次,加強廢石廢渣、尾礦等固體廢物的綜合處理利用,減輕對土地資源佔用破壞。然後,利用本土植物進行綠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