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理論
A. 生態學專業考研方向有哪些
作為生態學專業的學生,個人認為比選學校更重要的是選老師,總的來說找大牛比較好找工作,找事業上升期的容易出成果,這個要自己來權衡。當然好的學校遇到好老師的概率更大一些,推薦北大城環,清華地學中心,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北師大,復旦,浙大,廈大,還有中科院下屬的各個研究所等,這個要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向具體來看。林科院總體實力還是要差一些,但也有很好很牛的老師,可以作為調劑的備選。
B. 恢復生態學主要運用哪些理論
恢復生態學應用了抄許多學科的理論,但最主要的還是生態學理論。這些理論主要有; 限制性因子原理(尋找生態系統恢復的關鍵因子)、熱力學定律(確定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特 征)、種群密度制約及分布格局原理(確定物種的空間配置)、生態適應性理論(盡量採用鄉 土種進行生態恢復)、生態位原理(合理安排生態系統中物種及其位置)、演替理論(縮短恢 復時間,極端退化的生態系統恢復時.演替理論不適用,但具指導作用)、植物入侵理論、生物多樣性原理(引進物種時強調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可能導致恢復的生態系統穩定)、 綴塊—廊道—基底理論(從景觀層次考慮生境破碎化和整體土地利用方式)等等(John— s恤e,1986;Fo抓sn,1995;Mid4le咖,19993餘作岳和彭少肋,1996)。
C. 什麼是景觀生態學理論
一般認為,景觀在自然等級系統中比生態系統高一層次,是指在一個相當大的區域內由許多不同的生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則是研究這個由許多不同生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即景觀的空間結構、相互作用、協調功能及動態變化的一門生態學新分支。景觀生態學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的歐洲,早期歐洲傳統的景觀生態學主要是區域地理學和植物科學的綜合。直到80年代景觀生態學才在北美受到重視,並迅速發展成為一門很有生氣的學科。景觀生態學以整個景觀為研究對象,強調空間異質性的維持與發展,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大區域生物種群的保護與管理,環境資源的經營管理,以及人類對景觀及其組分的影響,土地利用規劃和決策一直是景觀生態學的重要研究內容。景觀生態學給生態學帶來了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成為當今北美生態學的前沿學科之一。
景觀結構是景觀的組分和要素在空間上的排列和組合形式,景觀生態學用斑塊(patch)、廊道(corridor)、基質(matrix)這些基本模式來對其描述。斑塊是內部具有相對勻質性,外部具有相對異質性的景觀要素,是景觀尺度上最小的均質單元,它的大小、數量、形態和起源等對景觀多樣性有重要意義;廊道是指與兩側景觀要素顯著不同的線狀或帶狀的景觀要素,是聯系斑塊的紐帶,不同景觀有不同類型的廊道;基質是景觀中面積較大、連續性高的部分,往往形成景觀的背景。
D. 生態學專業都學什麼
我是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態學專業的在讀學生,希望我的回答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首先從生態學的概念和分支、研究方法上來解釋一下。生態學是研究「生活所在地」的生物,即研究生物和它所在地關系的一門學科;而學科分支主要有個體生態學(對個體生物或某一物種的生活史以及它們對其環境的反應進行研究的學科)、種群生態學(對單物種種群的多度、分布、生產力或動態進行研究的學科)、群落生態學(對由不同生物種形成的某一自然集合的某些方面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有關學科)、生態系統生態學(同時研究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環境的有關學科);從研究方法上來看,主要方法如有:野外觀察和定位站、實驗方法、數學模型和數量分析方法。以上表明生態學其實是相當龐大的一個學科。
E. 簡述生態學發展的理論與人類發展的關系
生態學的產生就是因為與人類發展的關系極為緊密,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包括個體、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及其作用機理的科學。自生命開始就存在生命活動與環境的生態學關系,生態學的發展經歷了植物、動物、人類、民族四個階段,在自然-社會-經濟復合模式下促進數時空序的研究。
1、19世紀初開展了對環境因子的研究,生態學的輪廓開始出現,這是由於農牧業的高速發展促使的。研究發現人類的任何行動對自然界都具有相應的效應,其中有許多是不可預料的,人類逐漸意識到健康的生態系統具有較高的生產力,能滿足人類物質的需求,進而發現人類隨意破壞環境消耗資源的發展是不可取的。
2、19世紀中到20世紀初由於環境等問題,又推動了農業生態學、水域生態學、野生動物種群生態學等方面的研究,發現生態系統相互聯系、相互交融,因而展開研究自然生態系統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有效利用和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意義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得到了人類憑借先進科技征服自然的錯誤觀念行為造成了許多後果的結論,認識到人類必須與自然和諧發展。
3、20世紀中後期,吸收了數學、物理、化學、工程技術等科學的研究成果,生態學向精確定量方向前進並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是穩定的和可持續的,在時間上能夠維持它的組織結構和自治、也能夠維持對脅迫的恢復力,健康的生態系統能夠維持它們的復雜性同時能滿足人類的需求。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滿足其發展需要的能力構成威脅的發展。」可持續發展觀念協調自然與人類發展之間的關系,包括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4、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自然、人口、糧食和環境等問題的日益突出,生態學的發展由定性趨向定量、由靜態趨向動態,研究資源的分類、配置和替代,逐漸趨向與其它學科的交叉研究。現代生態學向區域性、全球性發展,如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全球變化等,提出全球變化中應採取的對策和措施,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一致,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
5、由於人類活動而造成大量的生態系統處於不良狀態,超負荷的環境負擔、水資源枯竭、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因而生態學更具廣泛的社會性,經濟與生態相互交織形成龐大的系統,生態學是自然與人類的交匯點,與人類的意識觀念和道德規范有密切的關系。
F. 生態學理論基本觀念是什麼
生態位理論是生態學的經典理論,也是目前的基本觀念,簡單說的意思就是要適應生境
G. 簡述景觀生態學的重要理論有哪些
1、生態進化與生態演替理論
達爾文提出了生物進化論,主要強調生物進化;海克爾提出生態學概念,強調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開始有了生物與環境協調進化的思想萌芽。
應該說,真正的生物與環境共同進化思想屬於克里門茨。他的五段演替理論是大時空尺度的生物群落與生態環境共同進化的生態演替進化論,突出了整體、綜合、協調、穩定、保護的大生態學觀點。
2、、景觀異質性與異質共生理論
景觀異質性的理論內涵是:景觀組分和要素,如基質、鑲塊體、廊道、動物、植物、生物量、熱能、水分、空氣、礦質養分等等,在景觀中總是不均勻分布的。由於生物不斷進化,物質和能量不斷流動,干擾不斷,因此景觀永遠也達不到同質性的要求。
(7)生態學理論擴展閱讀
主要表現:
第一是從景觀的直觀景象來認識。這是景觀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應用於景觀建築學,這里寓有美學因素。盡管現代景觀建築學對景觀的理解不限於此,但它依然是景觀建築學的主要目標。
第二是從個體的屬性結構上理解景觀。在地質學、地貌學、土壤學和植被科學中,景觀原理用以說明個體各屬性在地表的結構格局,這個屬性是這些學科的研究對象,如岩石、地表形態、土壤個體、植物群落等。地質景觀、地貌景觀、土壤景觀和植被景觀常被用來描述格局。
第三種觀點是景觀為一復合生態系統,這是最為綜合的概念,包括了上述兩種觀點。這種觀點認為:景觀是地球表層自然的、生物的和智能的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復合生態系統。景觀這一生態系統有別於一般生態系統,它們有著不同的邊界。
一般生態系統是生物和環境以及生物各種群之間長期相互作用形成的繼往開來整體,著重研究生產者、消費者和環境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而景觀生態系統是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間以及與人類之間作用、制約所構成的統一整體。
H. 生態學定理
我隨便總結的……湊合著用吧。qj
葛洛格規則 Gioger'rule:
溫血動物在溫暖地區的個體黑色素增多,在乾旱地區則紅,黃,棕色為多,在寒冷地區色素逐漸減弱.
利比希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低於某種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決定該種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元素。
1918年霍普金斯提出的生物氣候定律:
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條件下,北美溫帶地區,每向北移緯度1°向東移經度5°,或上升約122米,植物的階段發育在春天和初夏將各延期四天;在晚夏和秋天則各提前四天等等。
貝格曼定律
貝格曼定律由Bergman提出,其原始定義為:「在相等的環境條件下,一切定溫動物身體上每單位表面面積發散的熱量相等。」
阿倫定律
阿倫定律是生態學的一條定律,具體內容是:生活在寒冷地區的恆溫動物,其體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趨於縮短,有利於防止熱量散失,如圖所示的兩種狐狸(請注意它們的耳朵,白色為北極狐,棕色為非洲狐)。而生活在熱帶地區的恆溫動物,其體表的突出部分相對較長,有利於熱量散失。
1、霍普金斯定律
1918年霍普金斯提出的生物氣候定律: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條件下,北美溫帶地區,每向北移緯度1°向東移經度5°,或上升約122米,植物的階段發育在春天和初夏將各延期四天;在晚夏和秋天則各提前四天等等。
2、葛洛格規則(Gioger's rule):
溫血動物在溫暖地區的個體黑色素增多,在乾旱地區則紅,黃,棕色為多,在寒冷地區色素逐漸減弱。
3、謝爾福德耐性定律
耐受性定律亦稱為謝爾福德耐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是美國生態學家V.E. Shelford 於1913年提出的。生物對其生存環境的適應有一個生態學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處於這兩個限度范圍之間生物才能生存,這個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稱為生物的耐受性范圍。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存在耐性限度的法則稱為耐受性定律。具體可定義為:任何一種環境因子對每一種生物都有一個耐受性范圍,范圍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種生物的機能在最適點或接近最適點時發生作用,趨向這兩端時就減弱,然後被抑制。這就是耐受性定律。
謝爾福德耐性定律
在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所需要的眾多生態因子中,任何一個生態因子在數量上的過多過少或質量不足,都會成為限制因子。即對具體生物來說,各種生態因子都存在著一個生物學的上限和下限(或稱「閥值」),它們之間的幅度就是該種生物對某一生態因子的耐性范圍(又稱耐性限度)。
E. P. Om ( 1973 )等對耐性定律作了如下補充:
( 1 )同一種生物對各種生態因子的耐性范圍不同,對一個因子耐性范圍很廣,而對另一因子的耐性范圍可能很窄。
( 2 )不同種生物對同一生態因子的耐性范圍不同。對主要生態因子耐性范圍廣的生物種,其分布也廣。僅對個別生態因子耐性范圍廣的生物,可能受其它生態因子的制約,其分布不一定廣。
( 3 )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對生態因子的耐性范圍不同,通常在生殖生長期對生態條件的要求最嚴格,繁殖的個體、種子、卵、胚胎、種苗和幼體的耐性范圍一般都要比非繁殖期的要窄。例如,在光周期感應期內對光周期要求很嚴格,在其它發育階段對光周期沒有嚴格要求。
( 4 )由於生態因子的相互作用,當某個生態因子不是處在適宜狀態時,則生物對其它一些生態因子的耐性范圍將會縮小。
( 5 )同一生物種內的不同品種,長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態環境條件下,對多個生態因子會形成有差異的耐性范圍,即產生生態型的分化。
任何一種生物,對自然環境中的各理化生態因子都有一定的耐性范圍,耐性范圍越廣的生物,適應性越廣。據此,可將生物大體劃分為廣適性生物和窄適性生物。
4、利比希定律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是由德國化學家利比希(Liebig,1840)在《有機化學及其在農業和生理學中的應用》一書中首先指出:作物的產量一般不是受到水、CO2之類本身大量需要而自然環境中也很豐富的營養物質的限制,而是受到需要量雖少但在土壤中也非常稀少的元素(硼、鐵等)的限制。據此他提出的「植物的生長取決於處於最小量狀態的營養物質」觀點,被稱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也就是說,生物基本的必需物質隨種類和不同情況而異,在穩定的情況下,其所能利用的量緊密地接近所需的最低限度時,就起到限製作用,成為限制因子
I. 生態學研究內涵的三個層次是什麼
中文名:農業生態學英文名: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
主要是運用生態學和系統論的原理和方法,研究農業生態系統中的相互聯系、協同演變、調節控制和持續發展規律的學科。農業生態學是生態學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屬於應用生態學的分支之一。 農業生物的生存、活動、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間、物質與能量。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對周圍環境某些物理條件和化學成分,如空氣、光照、水分、熱量和無機鹽類等的特殊需要。各種生物所需要的物質、能量以及它們所適應的理化條件是不同的,這種特性稱為物種的生態特性。
運用農業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研究農業領域中的生態問題,探討協調農業生態系統組分結構及其功能,促進農業生產的持續高效發展,是農業生態學的根本任務。農業生態學不僅要進行基礎性的理論研究,更要為發展農業生產提出切實可行的技術途徑,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
農業生態學是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及系統論的方法,研究農業生物與其自然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的應用性科學。農業生態學是生態學在農業領域應用的一個分支學科。主要研究由農業生物與其環境構成的農業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調控和管理途徑等。學習農業生態學的目的意義一方面要了解有關生態學的一般知識及理論與方法,另一方面要運用農業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分析農業生態系統的資源生態問題與系統優化途徑。
J. 生態學的五個原理是什麼
以下是生態學的五個原理。
1、物質循環再生原理。例如:無廢棄農業,沼氣利用。
2、物種多樣性原理。例如:
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
3、協調與平衡原理。例如:
三北防護林,沙漠防護林,需適應當地地區情況。
4、整體性原理。例如:人類與自然整體性,動物與自然整體性。
5、系統學和工程學原理。例如:稻田養魚養鴨,草原放牧。
以下是生態學的概念。
一、生態學(Ecology)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及其作用機理的科學。
1、生物的生存、活動、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間、物質與能量。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對周圍環境某些物理條件和化學成分,如空氣、光照、水分、熱量和無機鹽類等的特殊需要。
2、各種生物所需要的物質、能量以及它們所適應的理化條件是不同的,這種特性稱為物種的生態特性。
二、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和人類活動干擾對環境與資源造成的極大壓力。
1、人類迫切需要掌握生態學理論來調整人與自然、資源以及環境的關系,協調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關系,促進可持續發展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
2、同種個體之間有互助有競爭;植物、動物、微生態學。
三、生物之間也存在復雜的相生相剋關系。
1、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要,不斷改造環境,環境反過來又影響人類。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與多樣化。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問題越來越突出。
2、近代生態學研究的范圍,除生物個體、種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擴大到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多種類型生態系統的復合系統。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幾大問題都是生態學的研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