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監測方案
『壹』 如何使用植物對大氣污染進行生態監測呢
治理大氣污染,也需要重視末端、重視銜接、重視細節。解決好大氣污染治理「最後一公里」問題,體現的是環境保護工作的公平性和長效性。具體來說,應該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
強化大氣污染防治評價考核。一些地方環保壓力層層衰減的問題是在傳導過程中出現的,自然也要在傳導過程中解決。只有形成一級對一級負責、部門協調聯動的機制,才能確保環境保護工作責任和措施落到實處。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大氣污染防治評價考核制度,發揮考核的導向和激勵作用。要通過考核層層傳導壓力,傳導到「最後一公里」。
建立督導檢查機制。除了強化考核之外,還要在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中加強督導檢查工作,確保上級部署的工作能得到有效落實。比如,面對上級提出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要求和目標,基層既要與上級工作相銜接,又要考慮區域自身的特點,制定相對科學合理的方案。鎮(街道)和村(社區)要接上最後一棒,對發現的問題認真整改,將污染治理工作做嚴做實。
發揮網格化監管的作用。當前,很多地方都實現了網格化管理。要充分發揮鎮(街道)和村(社區)網格員的作用,對轄區內排污單位進行積極巡查,對違法排污、揚塵污染、秸稈焚燒等行為及時發現和制止。要通過網格化管理,摸清污染源底數,做好相關台賬,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大氣污染治理舉措。
提高重污染天氣應急的能力。重污染天氣對公眾健康、出行等帶來較大影響,地方尤其是基層應重點做好應對工作。重污染天氣成因復雜,存在地區差異,因此應急措施不可能完全一致。要結合基層實際,分析原因,找出應對重污染天氣的有效舉措。要制定科學的應急預案,提升應急調控措施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貳』 我想開一間水土保持和生態監測策劃類的咨詢公司 需要什麼條件 需要得到那些部門的審批跪求一高手指點。
水保咨詢公司首先取得水保行業資質,如果方案要有方案編制資質,如果監測要有監測資質。現在資質管理都在水土保持學會,如果當地沒有水保學會,需要取得當地水行政主管部門的許可;然後一層層申請,從地、市到省、自治區或直轄市學會,然後到中國水保學會。現在資質管理很嚴格,據悉2014年已有資質單位換證前不會新增資質單位。
『叄』 生態遙感監測系統建設的必要性
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河,世界第五大內陸河,流域總面積102×104km2。流域土地資源、光熱資源和石油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是我國重要的棉花生產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和21世紀能源戰略接替區;塔里木河流域歷史上形成的天然綠洲,是阻擋塔克拉瑪干沙漠風沙侵襲的天然綠色屏障,它被譽為塔里木盆地各族人民的「母親河」。但近幾十年來,隨著人口增加,社會經濟發展,水資源的無序開發和低效利用,水資源供需矛盾日漸突出,各源流向幹流輸送的水量連年減少,水質不斷惡化,下游近400km河道斷流萎縮,尾閭台特瑪湖乾涸;中下游地區植被衰敗,大片胡楊林死亡,沙質荒漠化擴大,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已成為制約流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塔里木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不僅關繫到流域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還關繫到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防安全的大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而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2001年6月27日國務院正式批准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與水利部聯合提交的《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規劃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根本,以水資源合理配置為核心,源流與幹流統籌考慮,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緊密結合」作為近期綜合治理的指導思想,用5~6年時間,投資107.39億元,通過綜合治理,力爭在5~10年時間內使塔里木河流域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生態管理非常薄弱,信息化建設基本空白,信息資源嚴重不足,信息共享困難,因此要達到上述目標,迫切需要能動態監測、高效管理、綜合分析生態環境的信息平台,適時發布生態環境信息,為流域水量調度決策、生態環境的規劃和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塔里木河流域生態環境遙感動態監測及輔助決策支持系統建設的總體目標是以數據採集、數據傳輸和數據存儲管理為基礎,以生態環境遙感動態監測、預警、預測的業務流程為主線,通過數學模型、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等技術手段,構建塔里木河流域生態環境監測應用系統,建設塔管局業務處理與信息綜合服務系統,為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操作平台和決策環境,全面提高塔管局生態管理業務的處理能力,為流域水量統一調度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系統建設范圍為塔里木河幹流及與幹流有地表水聯系且對幹流生態環境有直接影響的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開都河-孔雀河,通稱「四源一干」;總面積25.86×104km2。系統的建設內容包括:
(1)數據採集、管理與資料庫子系統:結合塔里木河流域水文與環境監測系統,建立塔里木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數據採集、傳輸、存儲於一體的基礎信息平台,及時准確地為生態監測保護提供基礎數據支持。
數據採集:結合航空、航天遙感、通訊及地面遙測手段,採集流域內與生態環境、水資源調度管理有關的資源、生態、經濟等各方面的數據,具體包括衛星動態監測數據、「四源一干」GIS基礎地理數據、生態環境歷史專題數據、水利工程數據、流域社會經濟數據和取用水數據、多媒體數據的採集,「四源一干」區域的水文與環境監測系統監測數據、幹流區域生態斷面監測數據和重點水利樞紐視頻監控數據的獲取。
數據傳輸:建設塔管局水調中心和四個水調分中心的內部區域網。同時在現有的通訊網路基礎上,集成中國電信主幹網和塔里木河流域水文與環境監測網,實現塔管局水調中心到和田河水調分中心、葉爾羌河水調分中心、阿克蘇河水調分中心、開孔河水調分中心之間的廣域網連接,構建覆蓋塔里木河流域「四源一干」范圍的數據傳輸與通訊網路。
數據管理與資料庫:通過資料庫技術和數據挖掘技術,以GIS為載體,構建融生態監測數據、遙感及其解譯數據、數字攝影測量數據、水文數據、水資源利用數據、社會經濟等數據為一體的基礎數據管理系統,有效地管理塔里木河流域的基礎地理數據、專題圖形、遙感圖像、社會經濟和水資源利用等原始基礎數據。具體包括「四源一干」范圍遙感影像資料庫分系統、生態環境資料庫分系統、圖形資料庫分系統、水文資料庫分系統、社會經濟資料庫分系統、水資源利用資料庫分系統、多媒體資料庫分系統、元資料庫管理系統。
(2)生態環境遙感動態監測子系統:以遙感和GIS技術為主要手段,建立生態環境遙感動態監測系統,動態監測綜合治理工程實施中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利用、植被覆蓋度、沙質荒漠化和鹽鹼化的變化情況,水量調度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情況,應急輸水後塔里木河下游生態環境的恢復情況,為塔里木河水量調度方案優化和生態保護規劃、治理提供科學依據。開展1999年、2002年、2004年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研究。
(3)生態環境專業分析子系統:利用GIS強大的空間分析功能,開發建立塔里木河流域生態環境專業分析系統,從海量數據倉庫中挖掘出諸多有用的知識,進行生態要素預警分析、土地變化趨勢分析,進行GIS綜合制圖,為系統提供通用的空間操作和分析平台。
(4)業務處理和信息綜合服務子系統:圍繞塔管局日常業務,建立網路信息處理系統,將現代化技術融入塔管局的各項工作,建立水量調度、生態保護、工程管理、日常辦公等業務處理和信息綜合服務系統。實現電子辦公與信息綜合服務及對塔里木河流域各項生態環境信息、水資源信息的網路動態管理和查詢。
塔里木河流域生態環境遙感動態監測及輔助決策支持系統以「數字流域」建設為長遠目標,在數字塔里木河的框架下,採用組件、IDL語言開發和商用軟體相結合的方法,以數據流為樞紐集成建設數據採集、傳輸、資料庫管理、遙感應用和分析、業務處理、信息共享的綜合性系統。目前,數字流域還是一個新興概念,在構建方式上還沒有一個成熟的方案,在實現技術方面還有很多難點需要解決。「塔里木河流域生態環境遙感動態監測和輔助決策支持系統」作為「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調度決策支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數字流域這一新的領域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構建了「數字塔河」的基本信息平台和部分應用模型,為「數字塔河」的建設奠定了基礎。它可以為其他地區和領域的應用提供參考。
『肆』 生態學常規野外采樣監測的內容
(英美學派樣地是離散的,而且是同樣大小的,那麼需要考察兩倍樣地面積上的植被特點時,應如何處理呢?這和Arrhenius1921年的處理方式也許類似。)
種面關系的繪制:
樣方調查是野外生態學最常用的研究手段。首先要確定樣方面積。樣方面積應一般不小於群落的最小面積。所謂最小面積,就是只有這樣大的空間,才能包涵組成群落的大多數植物種類。最小面積通常是根據種-面積曲線來確定的。
① 樣方面積的確定
在研究群落中選擇植物生長比較均勻的地方,用繩子圈定一塊小的面積。對於草本群落最初的面積為10cm×10cm;對於森林群落則至少為5m×5m。登記這一面積中所有植物的種類。開始,植物種類隨著面積的擴大而迅速增加,爾後隨著面積增加的種類數目降低,直到面積擴大時植物種類很少增加或不再增加。
② 樣方面積擴大的方式
法國的生態學工作者提出巢式樣方法(圖1)。即在研究草本植被類型的植物種類特徵時,所用樣方面積最初為1/64m2,之後依次為1/32,1/16,1/8,1/4,1/2,1,2,4,8,16,32,64,128,256,512m2,依次記錄相應面積中物種的數量。把含樣地總和數84%的面積作為群落最小面積。
針對不同的群落類型,巢式樣方起始面積和面積擴大的級數有所不同,但可參考表6的形式進行設計。
表6巢式樣方法記錄表
順序
面積/m2
種類
1
1/64
2
1/32
3
1/16
4
1/8
5
1/4
6
1/2
7
1
8
2
9
4
10
8
11
16
12
32
13
64
14
128
15
256
┆
┆
將以上獲得的結果,在坐標紙上以面積作為橫坐標、種類數目為縱坐標作圖,可以獲得群落的最小面積。
樣方法:
樣方,即方形樣地,是面積取樣中最常見的形式,也是植被調查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種使用技術。當然,其它形式的樣地也同樣有效,有時甚至效率更高,如樣圓。樣方的大小、形狀和數目,主要取決於所研究群落的性質,採用的學術思路(如英美學派和法瑞學派)。一般地,群落越復雜,樣方面積越大,取樣的數目一般不少於3個。取樣數目越多,取樣誤差越小。
因工作性質不同,樣方的種類很多,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①記名樣方:主要用來計算一定面積中植物的多度、個體數等等。比較一定面積中各種植物的多少,就是精確地測定多度。
②面積樣方:主要是測定植物群落所佔生境面積的大小,或者各種植物所佔整個群落面積的大小。這主要是用在比較稀疏的群落里。一般是按照比例把樣方中植物分類標記到坐標紙上,然後再用求積儀計算。有時根據需要,分別測定整個樣方中全部植物所佔的面積(樣方面積),以及植物基部所佔的面積(基面樣方)。這些在認識群落的蓋度、顯著度中是不同缺少的。
③重量樣方:主要是測定一定面積樣方內群落的生物量。將樣方中地上和地下部分進行收獲稱重,研究其中種類植物的地下和地上生物量。該方法適應於草本植物群落,對於森林群落,多採用體積測定法。
④永久樣方:為了進行追蹤研究,可以將樣方外圍明顯的標記進行固定,從而便於以後再在該樣方中進行調查。一般多採用較大的鐵片或鐵柱在樣方的左上方和右下方打進土中深層位置,以防位置移動。
『伍』 生態監測有哪些實際應用
生態監測(ecological monitoring): 利用生命系統各層次對自然或人為因素引起環境變化的反應來判定環境質量。
生態監測的特點:
1.能綜合地反映環境質量狀況;
2.具有連續監測的功能;
3.具有多功能;
4.監測靈敏度高。
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協同進化。
生物與環境相互補償、協同發展是在自然界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生物的變化是某一區域內環境變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生態學上個體、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各組織層次的生物變化可以作為環境改變的指示和象徵。
方法:
個體和種群水平
指示生物法(indicator organism)
群落和生態系統水平
污水生物系統法(saprobien system)
PFU(聚氨酯泡沫塑料塊)法(polyurethane foam unit)
生物測試(bioassay)
指示生物法是指用指示生物來監測環境狀況的一種方法。指示生物(indicator organism)是一些對環境中的某些物質,包括污染物的作用或環境條件的改變能較敏感和快速地產生明顯反應的生物。通過其所作的反應可了解環境的現狀和變化,起「預警」功能。
指示生物的基本特徵:
對干擾作用反應敏感且健康;
具有代表性;
對干擾作用的反應個體間的差異小、重現性高;
具有多功能。
常用的指示生物:紫花苜蓿(SO2),地衣和苔蘚(SO2、氟化物),菜豆、煙草 (O3)等。
污水生物系統法是由Kolkwiz 和 Marsson 1909年提出,後經完善的一種用於河流污染、尤其是有機污染的一種監測方法。
由於河流受污染後,在污染源下游的一段流程里會發生自凈過程,即隨著河水污染程度的逐漸減輕,生物的種類組成也隨之發生變化,在不同的河段將出現不同的物種。
根據生物種類組成將河流劃分為多污帶、α-污染帶、β-污染帶和寡污染帶。各污染帶都有各自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特徵 。
亦可用群落中優勢種群來劃分污染帶。
PFU法是用取氨酯泡沫塑料塊採集水域中微生物和測定其群集速度來監測和評價環境質量狀況的一種方法。1969年由美國弗吉尼亞工程學院和弗吉尼亞州立大學環境研究中心的Cairns 等人1969年創立的。國內自80年代起將這種方法用於污染水體的監測和評價。
PFU法的原理是島嶼生物學原理,即原生動物集群過程實際上是集群速度隨著種類上升而下降的過程,二者的交叉點就是種數的平衡點。達到平衡點的時間取決於環境條件。
PFU法的優點:使監測水平提高到了群落層次,使監測更符合客觀事實和真實環境;簡便易行。
生物指數法是指用數學公式反映生物群落結構變化,以評價環境質量。常用的有:
生物指數(BI)=2nA+nB, n為底棲大型無脊椎動物的種類數, A為敏感種類數,B為耐污染種類數。
污染生物指數=顫蚓類的個體數量/底棲動物個體數量*100
硅藻指數=(2A+B-2C)/(A+B-C)*100,A為不耐污染的種類數;B為對有機污染耐力強的種類數;C為在污染區內獨有的種類數。
生物測試又稱生物測定或生物檢試,是利用生物受到污染物質的毒害所產生的生理機能等變化測試污染狀況的方法。
毒性試驗
急性毒性試驗
慢性毒性試驗
致突變檢測
微核技術: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進行復制時,如果受到外界誘變因子作用,就會產生一些游離的染色體片斷,形成包膜,變成大小不等的小球體,這就是微核。利用細胞減數分裂四分體時期出現的微核來指示環境污染的方法稱微核技術。
『陸』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工作實施方案怎麼寫有範例嗎
陝西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工作方案
陝西省環境保護廳
陝西省財政廳
陝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二○一一年五月
一、適用范圍
本工作方案適用於我省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辦法》(以下簡稱《考核辦法》)中「附件3: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名單」中的41個縣區(見附件2)的生態環境質量考核評價。
西安市:周至縣
寶雞市:鳳縣、太白縣
延安市:子長縣、安塞縣、志丹縣、吳起縣
榆林市:綏德縣、米脂縣、佳縣、吳堡縣、清澗縣、子洲縣
漢中市:漢台區、南鄭縣、城固縣、洋縣、西鄉縣、勉縣、寧強縣、
略陽縣、鎮巴縣、留壩縣、佛坪縣
安康市:漢濱區、漢陰縣、石泉縣、寧陝縣 、紫陽縣、嵐皋縣、平利縣、鎮坪縣、旬陽縣、白河縣
商洛市:商州區、洛南縣、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鎮安縣、柞水縣。
其中試點縣:志丹縣、吳起縣、鎮坪縣、旬陽縣。
二、組織機構
為指導各市做好考核工作,省環保廳、省財政廳及省發改委聯合成立陝西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工作領導小組。
組 長:省環保廳廳長 何發理
副組長:省財政廳副廳長 韓中林
省發改委總工程師 樊維斌
省環保廳副廳長 李孝廉
成 員:省財政廳經建處處長 秦孝忠
省發改委規劃處處長 溫志剛
省環保廳監測處處長 李大虎
省環保廳規財處副處長 馬占斌
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 黃國全
領導小組下設陝西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省考核辦),辦公室設在省環保廳監測處,具體負責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各項日常工作。辦公室主任由李大虎兼任。
三、任務分工
省財政廳:負責對考核評價工作的全過程進行指導與監督。
省發改委:負責對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漢中、安康、商洛三市的28個縣(區)考核評價工作的過程進行指導與監督。
省環保廳:負責考核評價工作的組織實施,編制從2010年開始每年度的陝西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報告。
省環境監測中心站:負責考核評價的技術支持工作,整理匯總和審核各市縣區報送的數據資料,編寫技術審核報告,協助省環保廳完成考核評價工作。
有關市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組織轄區內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開展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工作,協調組織水質、空氣質量監測、數據整理和審核。
被考核縣域人民政府:按照環保部和財政部、省環保廳要求填報相關數據、編寫自查報告,完成縣域水質、空氣質量監測工作。
四、考核程序
(一)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名單中的縣級人民政府負責本縣生態環境質量考核的自查工作,於每年1月底前向省考核辦報送自查報告。
(二)省考核辦於每年3月底前將全省的審核報告和審核意見上報環境保護部,同時抄報省財政廳、省發改委(省漢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聯席會議辦公室)。
五、2011年工作計劃
以2009年為基準年,考核評價41個縣(區)2010年的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變化情況。
2011年4月20日前:省環保廳聯合省財政廳轉發環境保護部、財政部聯合印發的《考核辦法》。
省環保廳和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參加國家相關培訓,准備試點縣域生態遙感影像。
省環保廳組織全省7市41縣相關人員開展培訓,制訂陝西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工作方案。
2011年4月25日前:被考核縣級人民政府按照《考核辦法》及《實施方案》的要求,將自查報告(見附件1)、數據資料報所在市級環保主管部門,各市審核後統一報送省環保廳。
2011年4月30日前:省環保廳對省域內被考核縣域的數據進行匯總整理,對數據質量進行審核,形成省級數據審核表並報送環境保護部。
2011年6月30日前: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於5月15日前完成4個試點縣域遙感解譯工作。被考核縣級人民政府做好迎接環保部抽查准備工作。
六、指標解釋
(一)林地覆蓋率:指標解釋按照國家林業部門概念,數據由縣級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提供。
計算公式:林地覆蓋率=縣域內林地面積/縣域面積×100%
(二)草地覆蓋率:指標解釋按照國家農業部門概念,數據由縣級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提供。
計算公式:草地覆蓋率=縣域內草地面積/縣域面積×100%
(三)水域濕地覆蓋率:指標解釋按照國家水利、林業部門概念。數據由縣級人民政府水利、林業主管部門提供。
計算公式:水域濕地覆蓋率=(縣域內河流面積+湖庫面積+灘塗面積+沼澤面積)/縣域面積×100%
(四)耕地和建設用地比例:指標解釋按照國家農業、國土資源、城建主管部門概念。數據由縣級人民政府農業、國土資源、城建主管部門提供。
計算公式:耕地和建設用地比例=(縣域內耕地(水田、旱地)面積+建設用地(城鎮用地、農村居民地及其他建設用地)面積)/縣域面積×100%。
(五)坡度大於15度耕地面積:縣域內山區、丘陵地區耕地及坡度≥15°的耕地面積。由縣級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提供。
(六)未利用土地面積:縣域內沙地、戈壁、裸地、鹽鹼地等未利用地面積。由縣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提供。
(七)SO2排放強度:指單位面積SO2的排放量,單位:千克/平方公里。
計算公式:二氧化硫排放強度= SO2排放量/縣域面積
數據來源:環境保護部門環境統計數據,縣域面積由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提供。
(八)COD排放強度:指單位面積COD的排放量,單位:千克/平方公里。
計算公式:COD排放強度=COD排放量/縣域面積
數據來源:環境保護部門環境統計數據,縣域面積由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提供。
(九)固體廢物排放強度:指單位面積固體廢物排放量,單位:千克/平方公里。
計算公式:固體廢物排放強度=固體廢物排放量/縣域面積
數據來源:環境保護部門環境統計數據,縣域面積由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提供。
(十)污染源排放達標率:污染源排放達標率包括工業污染源排放達標率和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放達標率。污染源主要是指縣級以上重點污染企業,包括國控、省控、市控和縣控的重點排污單位;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指縣城、鄉鎮工業區、開發區等的污水集中處理設施。
計算公式:污染源排放達標率=達標排放的污染源數量/區域內污染源總數或縣域內污染源監測達標次數總和/縣域內污染源監測次數總和
數據來源:數據來自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環境監測數據。採用污染源監督性監測數據,嚴格按照地方或者國家頒布的行業污染物排放(控制)標准規定的項目進行監測,暫時沒有針對性排放標準的企業,監測項目按地方或國家頒布的污染物綜合排放標准規定中的項目進行,具體監測項目由監督管理的環境保護部門確定。未按照《考核辦法》要求監測的,未監測頻次按不達標次數計算。
(十一)水質達標率:指達到Ⅰ-Ⅲ類水質要求的斷面佔全部監測斷面比例。數據來自環境保護部門環境監測數據。
計算公式:水質達標率=認證斷面達標頻次之和/認證斷面監測總頻次×100%。
數據來源:環境保護部門環境監測數據。未按照《考核辦法》要求監測的,未監測頻次按不達標次數計算。
(十二)空氣質量達標率:指縣域城鎮空氣質量優良以上的監測天數佔全年監測總天數的比例。空氣質量評價使用API指數法,用污染物日均值評價。
計算公式:空氣質量達標率=優良質量天數/全年監測總天數×100%。
數據來源:環境保護部門環境監測數據。未按照《考核辦法》要求監測的,未監測頻次按不達標次數計算。
七、自查報告
自查報告由被考核縣級人民政府完成。自查報告包括被考核縣域「數據指標匯總表」和「上報指標與2009年指標比較情況的說明」兩部分。
(一)數據指標匯總表
數據指標匯總表分為考核指標匯總表和副填報表兩部分。考核指標匯總表主要用於計算被考核縣域2009年、2010年EI值以及EI的年際動態值(△EI)。數據副填報表作為判別縣域生態環境保護效果的輔助依據。
各縣按照各自所屬生態功能類型,填寫匯總表中特徵指標的相關項目。
(二)數據填報要求及注意事項
1.縣級人民政府要認真准備,及時收集相關材料,客觀填報數據,編寫自查報告,保證數據填報規范性、可靠性及報送材料完整性。
2.縣級人民政府填報的數據需具有相關部門(如環保、農業、水利、林業、城建等)加蓋公章的證明。數據填報表、自查報告及相關的監測報告、數據提供證明報送省級環保主管部門。對於無法收集或獲取的數據,需說明原因。
3.填報數據時須注意數據量綱的轉換,避免填報出現差錯。
4.副填報表中C表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填報表,若為手工監測應逐次填寫監測日的日均值,不得填報月均值或年均值。
八、有關考核指標環境監測方案
被考核縣級人民政府每年度按照以下監測方案開展環境監測工作。本縣不具備環境監測能力的,應當委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或市環境監測站進行監測。
(一)環境質量監測
1.水環境質量監測
水環境監測主要監測地表水。
地表水監測以手工監測為主,自動監測作為補充。
(1)監測斷面布設 地表水監測斷面的設置應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要求。評價縣域內至少布設2個監測斷面,已有2個水質監測斷面(包括國控、省控或市控)的,則按照已有點位開展監測,不足2個監測斷面的,應在縣域范圍內選擇最大的河流(水系)和第二大河流(水系)各布設一個監測斷面。縣域范圍內無地表水體的不監測。
(2)監測項目 手工監測項目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中表1的指標(糞大腸菌群指標不監測),並增加流量和電導率項目。
自動監測項目為水溫、pH值、溶解氧、電導率,濁度,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7項指標。
(3)監測時間及頻次 手工監測每年監測12次,每月監測一次。
自動監測時間為每日的0:00、4:00、8:00、12:00、16:00、20:00時采樣監測。
2.空氣質量監測
空氣質量監測以自動監測為主,尚未具備自動監測條件的採用手工監測或流動監測。
(1)監測點位 已開展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的,按已有點位開展監測;尚未開展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的,在縣城人口密集區布設監測點位,至少布設1個點位,開展手工或流動監測。
(2)監測項目 監測項目為總懸浮顆粒物(TSP)、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
(3)監測時間及頻次 手工監測和流動監測每月監測1次,連續監測5天;自動監測為每小時監測1次,手工監測方法按《環境空氣質量手工監測技術規范》(HJ/T194-2005)所規定的方法和技術要求進行。
3.污染源排放達標率
污染源監測按污染源監督性監測有關規定執行,對國控、省控和市控和縣控污染源每季度至少監測一次。
(二)質量保證
水、空氣環境質量監測,執行相關的技術規定和標准,建立全程序的質量管理措施。
1.水質監測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 3838—2002)、《地下水質量標准》(GB/T14848-93)、《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HJ/T 91—2002),《環境水質監測質量保證手冊(第二版)》及《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第四版)的有關要求。
2.空氣質量監測執行《環境空氣質量手工監測技術規范》 (HJ/T194—2005)、《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技術規范》(HJ/T193—2005)、《環境空氣質量標准》(GB3095—1996)及《空氣和廢氣監測分析方法指南》的有關要求。
3.水、空氣監測從樣品採集、樣品流轉、樣品分析到數據審核都有完整的記錄,並三級審核,同時建立電子或紙質檔案。
九、質量控制
質量控制工作要貫穿整個考核評價工作。相關參與單位或部門都必須開展嚴格的質量控制工作。
(一)被考核縣域抽查
環境保護部負責組織開展結果抽查工作。抽查方式包括現場核查、高解析度遙感核查、以及無人機監測等。重點檢查具有以下情況的縣域:
(1)與2009年及上一年度相比,報送的指標數據或計算獲得的指標發生明顯變化的縣域;
(2)數據來源不明確,未能提供有效證明的縣域;
(3)未能按照《考核辦法》或實施方案要求提供數據材料的縣域。
(4)工作組織不力,數據填報不規范,存在胡填、亂填嫌疑的縣域;
(二)數據搜集質量控制
被考核縣域在收集數據資料或組織開展監測時,要嚴格執行相關的技術規范及規定。各部門提供的數據(如自然生態指標數據),均需有相應部門加蓋公章的證明文件;對於SO2、COD、固廢等指標數據必須是上級環保部門文件認定的數據;水質、空氣質量監測嚴格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HJ/T 91-2002)、《環境水質監測質量保證手冊(第二版)》及《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第四版)、《環境空氣質量手工監測技術規范》(HJ/T194-2005)、《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技術規范》(HJ/T193-2005)、《環境空氣質量標准》(GB3095-1996)及《空氣和廢氣監測分析方法》(第四版)的有關要求,同時從樣品采樣、流轉、分析測試、數據審核、監測報告都有完整的記錄,建立電子或紙質檔案。
十、縣級人民政府數據報送
(一)報送對象:省環境保護廳
(二)報送內容:自查報告、水質、空氣質量監測報告、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報告等,以及有關數據提供說明和證明材料(按此順序裝訂成冊)。
(三)報送時間:被考核縣級人民政府於每年1月底前,向所在地的市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報送自查報告,由市級環保部門審核後統一報送省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
(四)報送方式:電子版(光碟)和紙版一式兩份同時報送。附件:1.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自查報告
2.陝西省41個縣(市)生態功能區類型表
『柒』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基本方法
(一)生態環境監測網站體系
生態環境監測網站建設是生態環境評價工作的基礎,基本方法為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網站,建立相關資料庫,為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數據基礎。
監測網站的布設應符合「控制中心—監測站」的構建模式。監測站和監測點的布設遠離控制中心,負責完成信息的採集和響應控制中心發出的控制命令,及時有效地反饋系統運行的狀態。圖6-1為生態環境監測網站體系示意圖。
生態環境監測站包括地下水式地源熱泵、地埋管式地源熱泵和地表水式地源熱泵生態環境監測站。本書重點介紹地下水式地源熱泵和地埋管式地源熱泵生態環境監測站建設方法。地源熱泵系統監測站應根據地層結構、當地水文地質特徵安置溫度感測器、流量計、液位感測器等,長期監測地源熱泵系統運行時項目所在地及其周邊地溫場、地下水水質、水位動態等的變化情況,對傳回來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評價各個因素的變化情況。
圖6-1 生態環境監測網站體系示意圖
監測站點的選擇應根據區域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具有代表性,結合在施熱泵項目的實際情況具有可操作性,並考慮行政區劃統一管理以及參考淺層地溫能資源適宜性分區特點。典型熱泵系統監測點常採用在系統進水、回水總管以及鑽孔內安置溫度感測器兩種方式,監測評價系統所在區域地溫場的變化情況。
信息控制中心是整個系統運作的核心,負責收集各監測站、監測點上傳的監測信息。監測站、監測點數據通過GPRS或SMS方式傳輸到終端處理中心,實時動態監測各個監測站和監測點的數據變化規律。
(二)地下水式換熱方式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
地下水式換熱方式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目的是監測評價整個熱泵系統的換熱功效,計量評價系統運行能效,監測評價地下水換熱系統在運行時對區域地溫場影響情況。由於抽水井抽取的是原始地下水,溫度變化較小,所以重點監測評價回灌井周圍溫度場的變化情況、回灌井停運後溫度的恢復情況、抽水井與回灌井相互影響情況,長期對回灌水水質進行監測,評價水質變化情況。
建立一個理想的監測站,需要全面地考慮各種因素對監測對象的影響。所以,監測的范圍要固定,監測點的數量要適量,監測元件的測試精度要適當。一個理想的地下水式地源熱泵系統監測站主要開展以下五項監測評價工作:
(1)在水源井總管上安裝流量計。在進/出水總管上分別安裝溫度感測器,長期記錄監測數據,用於計算分析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水源的排、取熱量情況。
(2)對地源熱泵系統的主要設備要安裝用電計量裝置,評價熱泵系統的能效情況。
(3)在回灌井及抽水井中不同深度安裝溫度感測器,監測評價系統運行過程中溫度變化情況。
(4)在抽水井與回灌井之間布置監測點―溫度感測器,監測評價它們相互間影響情況。根據不同的地層情況,監測點要布置在地層的主要含水層中,監測點的間距為10m。
(5)在回灌井的周圍按一定間距向四周延展布置監測點―溫度感測器,可以根據與井孔的距離遠近決定感測器布設的疏密,在至少兩個方向的測線上監測評價地下水回灌溫度對區域地溫場的影響。觀測點要布置在地層的主要含水層中,監測點的間距為5~10m。
按照以上布置方式,同時考慮到不同深度的水井,監測點的數量為20~50個。考慮到地下水徑流的四個方向,監測點的平面布置如圖6-2所示。
圖6-2 地下水式地源熱泵系統監測站測點布置平面示意圖
由於監測站是用於監測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的運行情況及系統連續運行後地下溫度場變化的,所以,建立監測站的前提是有長期穩定運行的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顯然只能依託已建或待建熱泵項目建立監測站,而且需要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的抽水井和回灌井周圍都有足夠的區域可布置一定的監測點。但是,多數新建或待建的水源熱泵系統項目只能在有限的空間,比如某一個方向上布設觀測點(孔),建立簡易的熱泵系統監測站。
(三)地埋管式換熱方式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
地埋管式換熱方式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是在換熱孔周圍的土壤中布置測溫元件來採集其溫度場,監測評價土壤溫度受土壤換熱器、地下水流動等多種因素影響的變化規律,為土壤換熱器的設計及地源熱泵系統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實驗數據。特別是在大型的綜合系統中,通過對地溫場的監測評價,隨時掌握地下地溫場的變化,分析冬/夏季取熱量與排熱量是否平衡的問題,以合理調節各種設備的運行,使系統真正做到安全、可靠、低能耗運行。
建立地埋管熱泵系統監測站,同樣需要全面考慮各種因素對監測對象的影響。所以監測的范圍要全面,監測點的數量要多,監測元件的測試精度要適當。我們以豎直埋管群監測站為例,介紹地埋管式換熱方式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一個理想的地埋管熱泵系統監測站主要開展以下七項監測評價工作:
(1)監測評價土壤換熱器對周圍岩土體溫度的影響情況,包括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水平方向的研究集中在分析單孔換熱器的影響半徑與土層內的含水飽和度的關系;垂直方向的觀測擬在分析不同岩土層、不同深度對換熱效率的影響。
(2)監測評價埋置的換熱孔群對周圍岩土層全年溫度的影響情況,同樣包括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
(3)監測評價地下水流動對土壤換熱器換熱性能的影響,包括地下水對單孔換熱器以及孔群的影響。
(4)通過長期對地埋管熱泵系統運行的數據採集與分析,監測評價地下水流動對土壤換熱器周圍岩土層夏季蓄熱、冬季蓄冷的影響。
(5)在熱泵機組進水口及出水口安裝溫度及流量裝置,連續記錄熱量數據,用於計算分析地埋管熱泵系統的換熱功效。針對熱泵機組安裝用電計量裝置,監測評價熱泵系統能效比。
(6)監測評價岩土體恆溫層的深度。
(7)監測評價岩土體凍土層深度。
以上第(6)、第(7)項觀測應在換熱區域以外布設。
如圖6-3所示,需要監測的位置大致可以分為圖中顯示的中心區、邊緣區(含拐角區)兩種區域。這些區里除了換熱孔本身兼作觀測孔外,還有內部孔間、邊緣孔間和外側三類觀測孔。作為孔群內部和邊緣上的觀測孔,建議放在相鄰的兩孔中間,或對角線的中點上。因為這里是受埋管溫度影響最小的地方,或是受兩個孔共同影響的位置。它的溫度變化可以反映單孔熱影響半徑相交的情況和管內外實際換熱溫差的情況。在換熱孔中埋放溫度感測器,受埋管內水溫影響最大,雖埋放容易但監測意義不大。
圖6-3中A1~A2為孔群的中心區的孔間觀測孔,可以代表熱量最不易散發的區域。分別沿深度30~60m(孔深120m的中上部)范圍內的兩孔之間(中點上)布置觀測點―溫度感測器,以研究孔群中部不同深度土壤受地源熱泵系統運行的影響。
B1~B4分別為在孔群邊緣區和拐角區鄰孔之間布設的觀測孔,可在中等深度范圍布置觀測點,這里代表熱量較容易散出的地方,以研究埋管群邊緣上的地溫場受系統長期運行的影響(圖6-4)。
C1~C2分別為在距孔群外側一個孔距處布置的觀測孔,代表受換熱影響較微弱的地方,用來研究在地源熱泵系統運行過程中外圍土壤溫度的變化情況。另外可在C1,C2孔內分別沿深度0.5m,1.0m,1.5m和2.0m處布置溫度測點,以監測岩土體凍土層深度及變化;也可在C2孔內5m,10m,15m,20m,25m處布置溫度測點,進行全年的定期(至少每月一次)觀測,以了解當地變溫帶的演化過程。
大型地埋管系統的孔群形狀可能較為復雜或有很多片,但每片都不外乎中心和邊緣這兩種區域。對於邊緣區除了線狀的和外角的,可能還有內角形的,沒必要都設觀測孔,只要抓住每片孔群中受熱影響最強和最弱的兩個區就行了。除了專門的科研,一般沒必要在距埋管群邊緣更遠的地方布設地溫觀測孔,因為這種季節性應用的熱影響半徑一般不會超過6m。
圖6-3 豎直埋管換熱系統監測點平面布置示意圖
圖6-4 兩孔之間不同深度溫度的監測示意圖
(四)淺層地溫的可恢復性與淺層地溫場變化趨勢評價
1.從地溫的可恢復性評價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程度
通過長期、大范圍的系統監測,可從地溫的可恢復性來評價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程度。一個連續數年正常運行的地源熱泵系統,如果提取和分析它的運行數據,它本身就成為處於生產階段的群孔熱響應實驗;如果能得到運行期間的溫度影響半徑,就可以作為資源評價的繼續和換熱能力的核實。目前這種資料很少,因為大多數熱泵系統沒有運行記錄,或沒有安裝計量儀表,使得這項工作無法進行。這在地下水資源評價中叫開采試驗法,它可以是單井或多井長時間的有水位影響觀測的抽水試驗,是最可靠的資源評價方法之一。
經過連續多個運行季的監測,可以從運行記錄中求出該地區淺層岩土單位體積可提供的熱量。如果某系統在已知換熱強度和總換熱量情況下,地溫在運行季之前可以與往年同期相同,特別是和運行初年相比變化不大,說明其實際開采量適當。如果有持續變化,說明某個季節的開采量偏大,超出了地層單位體積的承受(恢復)能力,需要調整開采強度或總換熱量。用這種以實際運行為基礎的計算量可以進一步評價資源能力,指導本地區其他類似工程的設計工作。這就是通過地源熱泵系統長期運行監測得到的淺層地溫能可持續利用量。只有在這個開采強度限度內開發利用,地溫資源才是可再生的。
2.從地溫場的變化評價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程度
通過長期、大范圍的系統監測,可監測評價地溫場變化對換熱區土壤和地下水中微生物的影響,開展地下水位變化對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和地裂縫等地質環境影響的評價,評價開發淺層地溫能的過程中對地下空間利用的影響,評價循環介質泄漏對地下水質的影響及回水對水環境的影響。
『捌』 智慧環保生態系統監測雲平台對於保護環境有哪些方面的貢獻呢
為了深化生態雲平台的應用推廣,加快推進環境管理全方位轉型,福建省生態環境廳從去年年底開始,在全省持續開展生態雲平台應用典型案例評選活動。其中,廈門市立足智慧環保平台,綜合運用Esri的ArcGIS地理信息系統平台技術和ENVI遙感應用解決方案形成的兩大典型案例——「廈門市空氣質量應急調度指揮系統」和「廈門市隘頭潭國控斷面水環境質量管理應用」先後在兩輪評選中獲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展現了該市在智慧環保平台建設方面的突出成效。
上述兩個案例的充分應用和推廣,正引領廈門市生態環保工作全方位轉型,切實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玖』 重慶環投生態環境監測網路與工程治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重慶環投生態環境監測網路與工程治理有限公司是由重慶環保投資有限公司聯合多傢具備行業優勢的民營資本共同投資創建的一家致力於環境生態保護的全產業鏈營運管理平台,公司旨在通過環境監測,融合大數據技術,結合物聯網技術創新,規劃綜合治理方案,通過工程建設與營運服務,實現環境的修復、改善。公司經營范圍:環境信息系統集成及軟體開發、數據服務以及設備研發;環境監測、環境工程監理、環境保護咨詢;水、大氣、雜訊環境污染防治工程及其運維等相關業務。
法定代表人:錢忠明
成立時間:2016-09-14
注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50011200903093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外商投資企業投資)
公司地址:重慶市渝北區龍溪街道冉家壩旗山路2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