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基礎學
1. 生態學專業學習內容,能力要求
生態專業學習內容:1、分子生態學;2、個體生態學;3、種群生態學;4、群落生態學;5、系統生態學。要求學員能夠通過生態現象,運用生態理論解釋、尋找自然規律,運用到我們的環境改良、重大決策中,服務於大眾,造福於世界。
2. 生態學基礎的目錄
序
前言
致謝
第1章 生態學的范疇
1.1 生態學的歷史及與人類的關系
1.2 生物組織層次
1.3 涌現性原理
1.4 超越性功能和控制過程
1.5 生態交叉學科
1.6 生態學模型
1.7 學科還原論到跨學科整體論
第2章 生態系統
2.1 生態系統和生態系統管理的概念
2.2 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2.3 梯度和生態交錯帶
2.4 生態系統實例
2.5 生態系統多樣性
2.6 生態系統的研究
2.7 地球化學環境的生物控制:蓋亞假說
2.8 全球生產和分解
2.9 微宇宙.中宇宙和宏宇宙
2.10 生態系統控制論
2.11 人類技術生態系統
2.12 生態足跡的概念
2.13 生態系統分類
第3章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
3.1 與能量相關的基本概念:熱力學定律
3.2 太陽輻射和能量環境
3.3 生產力的概念
3.4 食物鏈及食物網中的能量分配
3.5 能質:能值
3.6 新陳代謝和個體大小:3/4冪法則
3.7 復雜性理論.能量學的尺度及收益遞減規律
3.8 承載力及可持續性的概念
3.9 凈能的概念
3.10 以能量為基礎的生態系統分類
3.11 能量的未來
3.12 能量和金錢
第4章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4.1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基本類型
4.2 氮循環
4.3 磷循環
4.4 硫循環
4.5 碳循環
4.6 水循環
4.7 周轉與滯留時間
4.8 流域生物地球化學
4.9 非必需元素的循環
4.10 熱帶的營養循環
4.11 循環途徑:循環指數
4.12 全球氣候變化
第5章 限制與調節因子
5.1 限制因子的概念: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5.2 因子補償作用與生態型
5.3 作為調節因子的生存條件
5.4 土壤:陸地生態系統的組分
5.5 火生態
5.6 其他物理限制因子
5.7 毒性物質的生物放大
5.8 人為脅迫是工業社會的限制因子
第6章 種群生態學
6.1 種群的特性
6.2 有關率的基本概念
6.3 內稟自然增長率
6.4 環境承載力的概念
6.5 種群波動和周期性振盪
6.6 種群調節的密度制約和非密度制約機制
6.7 種群分布格局
6.8 群聚的阿利氏規律與庇護
6.9 巢區和領域性
6.10 復合種群動態
6.11 能量分配和優化:r-選擇和K-選擇
6.12 種群遺傳學
6.13 生活史特性和策略
第7章 群落生態學
7.1 兩個物種間相互作用的類型
7.2 協同進化
7.3 共同進化:群體選擇
7.4 種間競爭與共存
7.5 正/負相互作用:捕食.食草.寄生和化感作用
7.6 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7.7 棲息地.生態位和同資源種團的概念
7.8 生物多樣性
7.9 古生態學:古代群落結構
7.10 從種群和群落到生態系統和景觀
第8章 生態系統發育
8.1 生態系統發育的策略
8.2 頂極的概念
8.3 生物圈的進化
8.4 與宏觀進化.人工選擇和基因工程相比的微進化
8.5 生態系統發育與人類生態學的相關性
第9章 景觀生態學
9.1 景觀生態學的定義及其與組織水平概念的關系
9.2 景觀要素
9.3 群落和景觀水平上的生物多樣性
9.4 島嶼生物地理學
9.5 中性理論
9.6 時空尺度
9.7 景觀幾何學
9.8 景觀可持續性的概念
9.9 人類主導的景觀
第10章 區域生態學:主要生態系統類型與生物群區
10.1 海洋生態系統
10.2 淡水生態系統
10.3 陸地生物群區
10.4 人類設計和管理的系統
第11章 全球生態學
11.1 從年輕到成熟的過渡:走向可持續文明
11.2 生態-社會差距
11.3 全球可持續發展能力
11.4 情景方案
11.5 長期轉變
第12章 面向生態學專業學生的統計學思維
12.1 生態系統和尺度
12.2 理論.知識和研究設計
12.3 生態學研究單元
12.4 推理方法及可靠性
12.5 生態學實驗與觀測方法的比較
12.6 生態學中的統計學思維
12.7 證據的性質
12.8 證據與假說的檢驗
12.9 正確問題的明確表述
12.10 出版還是「出家」?
12.11 證據導向的選擇
12.12 兩條發現之路
12.13 證據力範式
術語表
參考文獻
鳴謝
索引
譯後記
3. 820基礎生態學考研復習資料新疆大學
以下一些復習方法和技巧,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回歸課本為主, 找准備考方向
學生根據自己的丟分情況,找到適合自己的備考方向。 基礎差的學生,最好層層追溯到自己學不好的根源。 無論哪個學科, 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層層關聯的, 希望基礎不好的同學以課本為主,配套練習課本後的練習題,以中等題、簡單題為輔、 逐漸吃透課本,也漸漸提高信心。只要把基礎抓好, 那麼考試時除了一些較難的題目, 基本上都可以憑借能力拿下,分數的高低僅剩下發揮的問題。
二、循序漸進,切忌急躁
在復習的時候, 由於是以自己為主導, 有時候復習的版塊和教學進度不同,當考試時會發現沒有復習到的部分丟分嚴重。導致成績不高。 但是已經復習過的版塊,卻大多能夠拿下。這就是進步,不要因為用一時的分數高低做為衡量標准,復習要循序漸進,不要急躁。復習就像修一 條坑坑窪窪的路, 每個坎坷都是障礙,我們只有認真的從起點開始,按照順序慢慢推平。哪怕前面依舊溝整,但是當你回頭的時候,展現在你眼前的是一條康莊大道。基本上, 如果純做題的話, 1 -2個月時間就能把各科的試題從第一章節到最後一個章節摸得差不多。
三、合理利用作業試題、 試卷
簡單題、中等題一方面可以印證、檢驗自己的基礎知識體系, 又一方面可以提升我們復習的信心。在選擇作業上,簡單題、中等題尤其是概念理解應用題一 定要自己動手做,還要進行總結。 難題可以參考答案, 但要認真思考其中的步驟推導思想和轉化思想,這些都是考試所考察的。語文要充分利用試卷,其中的成語、病句要注重收集,文言文虛實詞記得要摘錄。英語單詞注意把正確選項帶人念熟。 同時思考閱讀、完型題是如何找到有效的原文信息,他們有何特點和提示點? 要這么去利用每一次作業和試卷,那麼成績將會短期內提高。
四、建立信心, 不計一時得失
有些學生自認為自己是差生, 無可救葯了。但是事實上往往不是這樣。有些學生認為自己天生比別人笨, 不如別人聰明。也許在某一方面上確實是有自身的缺陷,但是卻忽略了自己的優勢所在。為了自己心中那份或許並不是十分確定的夢想,一定要打起精神。前面也說過,考試不要記一時得失,而是要不斷的總結歸納。中等生,只要你不放棄,找到自己的缺陷,嚴格給自己定下復習要求並認真執行,就能達到。
4. 求牛翠娟老師的《基礎生態學》電子版
求採納,採納以後我會把售價改成免費的。
5. 生態學基礎的內容簡介
Om E.P.是20世紀生態學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生態學基礎》(Fundamentls of Ecology )在出版後的50年內,始終是首選的教學參考書,它影響了全世界幾代生態學家。
本版(第五版)堅持了經典的整體論方法,強調基於等級理論的多層次方法,注重將生態學原理用於解釋人類面臨的問題。主要內容包括:生態學與環境科學的發展歷史,生態系統概念與系統能量學,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調節因素與過程,種群、群落、景觀、區域、全球生態學,生態系統發育,生態學專業學生的統計學思維。
6. 生態學專業都學什麼
我是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態學專業的在讀學生,希望我的回答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首先從生態學的概念和分支、研究方法上來解釋一下。生態學是研究「生活所在地」的生物,即研究生物和它所在地關系的一門學科;而學科分支主要有個體生態學(對個體生物或某一物種的生活史以及它們對其環境的反應進行研究的學科)、種群生態學(對單物種種群的多度、分布、生產力或動態進行研究的學科)、群落生態學(對由不同生物種形成的某一自然集合的某些方面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有關學科)、生態系統生態學(同時研究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環境的有關學科);從研究方法上來看,主要方法如有:野外觀察和定位站、實驗方法、數學模型和數量分析方法。以上表明生態學其實是相當龐大的一個學科。
7. 生態學基礎的介紹
生態學基礎,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動物學博士Eugene P.Om (E P.奧德姆),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Om E.P.是20世紀生態學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生態學基礎》(Fundamentls of Ecology)在出版後的50年內,始終是首選的教學參考書,它影響了全世界幾代生態學家。
8. 基礎生態學與普通生態學 差別
其實,各類生態學的書如果不是很專的話,都差不多。你說的那個完全可以。我當時考研的時候就考的生態學。建議你看一下林育真的《生態學》,寫的條理非常清楚,認真看完了,在翻翻其他的書都是大同小異,在看一下孫濡泳的《基礎生態學》,上面介紹了很多比較新的理論,如果你還想提高可以看一下宋永昌的《植被生態學》,裡面有大量的公式計算。
認真看完一本其他的都會看的快很多,此外李博、尚玉昌的書都可以大體翻一下。我當時考的時候就看了這幾本,希望我的回答大對你有幫助。
9. 生態學基礎的前言
《生態學基礎》是生物學領域中一部標志性的教科書——以閱讀本書進入生態學領域並成為研究者和教師的學生數量為依據,本書是最有影響力的。這本經典著作的新版與前面的版本相比,有很大的修改,但仍沿用先前的書名
即使在20世紀早期,生態學被認為不過是對自然歷史的描繪和思想派系,它也已經具備了作為一門學科的必然性。生態學一直都是關於生物群體的最高和最復雜層次的學科。生態學始終研究整體論和涌現論,是一門自上而下研究生命特性的科學。即使是在實驗室工作的倔強的科學家們,他們關注最簡單的(更易接近的)分子和細胞層次,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也深知生物學家最終還是要到達生態學這個層次。為了徹底理解生態學,就要了解生物學的所有方面,而要做一個徹底的生物學家就是做一名生態學家。但在《生態學基礎》出第一版的時候,生態學還是最受冷落的學科,被封圍在一個知識的角落裡,除了一些分散碎片外,難以進行描述。Om這本書猶如一張地圖,讓我們得以辨明方向。我們仍需要它來學習生態學的范疇和主要特徵。2002年,美國生物科學研究所對《生態學基礎》早期幾個版本的效果進行了一項調查,表明本書引導了最多的專業人士進入個體和環境生物學領域(Barrett和Mabry,2002)
與第一版相比,第五版展現了我們在有關復雜的理論和模型方面實質性的進步和實驗研究進展。最初的基本主題——生態系統分析、能量和物質循環、種群動態、競爭、生物多樣性等——已經成為學科分支。它們相互之間以及與個體生物學的相關性不斷增強
此外,生態學如今被認為不只是一門生物科學,還是一門人類科學。人這個物種的未來取決於我們對其的理解程度,以及我們利用生態學來明智管理自然資源的程度。我們以市場經濟(我們的日常福利所必需)為生,同時也以自然經濟為生,後者是我們的長遠福利(甚至關乎我們的生存)所必需的。可以說對公共健康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態學的一個應用。這絲毫沒什麼令人吃驚的。畢竟我們是生態系統里的一個物種,適應這個星球表面特有的條件,和其他生物物種遵循相同的生態學原理。
這一版《生態學基礎》提供了生物組織較高層次間的一個平衡方法。它可以作為大學主修課的一個基礎生態學課本——不僅是生態學和普通生物學,還包括保育生物學和自然資源管理等新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