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移民
⑴ 生態移民的概念是什麼
什麼是生態移民
從導致人口移動的因素來看, 生態移民主要不是由於生產方式、產業結構變動、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新地區的開發等經濟因素引起,也不是戰爭、宗教活動等非經濟因素等所致;而是由於遷出區的人口規模遠遠超過區域生態環境容量和承載能力, 因生態環境因素所致。從移民的目的來看, 生態移民通過將生活在惡劣環境條件下的居民搬遷到生存條件更好的地區, 一方面可以減輕人類對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的繼續破壞, 使生態系統得以恢復和重建; 二是可以通過異地開發, 逐步改善貧困人口的生存狀態; 三是減小自然保護區的人口壓力, 使自然景觀、自然生態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生態移民定義
生態移民是指為了保護或者修復某個地區特殊的生態而進行的人口遷移,如三江(長江、黃河、瀾滄江)之源地區的大規模移民。三江之源是中國最大的生態功能區和水源涵養地,對廣大中下游地區乃至全國的可持續發展起著生態屏障作用,由於人類活動加劇了這個地區生態的退化,採取自然修復的辦法,將當地居民移往他處。
生態移民也指因自然環境惡劣,當地不具備就地扶貧的條件而將當地人民整體遷出的移民,如貴州省麻山地區,因水土資源不斷流失而呈現「石漠化」(石質荒漠化)現象,當地人民失去生存的基本條件,因而不得不遷往他鄉。
中國是從2000年開始實施生態移民的,僅西部地區約有700萬農民已實現了移民。
生態移民意義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1992年裡約熱內盧宣言中指出:「為了實現可持續的發展,使所有人都享有較高的生活素質,各國應當減少和消除不能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並且推行適當的人口政策」。同時,聯合國1982大會宣言也指出:「因人類活動而退化的地區應予恢復,用於能配合其自然潛力並符合受損害居民福利的用途」。
生態移民是指為了保護某個地區特殊的生態或讓某個地區的生態得到修復而進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環境惡劣,不具備就地扶貧的條件而將當地人民整體遷出的移民。
在三峽工程庫區5000多公里的庫周帶(規劃庫周綠化帶2000多公里),庫周壩前蓄水175米水位加2米風浪線接20年一遇回水線至第一道分水嶺脊線之間,除庫區搬遷建設的城集鎮、工礦企業和後靠的農村移民外,還有部分貧困人口居住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或生態環境脆弱區、敏感區。由於庫區貧困區縣較多,部分農村貧困人口生活在生態環境惡劣的地方,人多地少、資源貧瘠、經濟落後、水土流失嚴重是偏遠山區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重要原因。
三峽生態移民的意義及目的。生態移民規劃研究的主要內容。有關對策:加強政策研究,依法生態移民;及時規劃設計,推進工作實施;注意整合資源,多方籌集資金;強化宣傳教育,創造輿論環境;健全組織機構,強化管理職責;科技幫扶發展,促進安穩致富。
長江三峽工程庫區生態移民(以下簡稱生態移民)是為了保護三峽地區生態環境,確保三峽水庫水資源環境和水質安全而進行的移民。進行生態移民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加快建設庫區生態屏障帶、保護和改善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證三峽水庫水資源環境和水質安全的戰略性措施;是堅持以人為本和構建和諧社會執政理念,調整貧困山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實施空間轉移戰略,把三峽庫區不適宜人口居住地區以及生態環境脆弱區、敏感區的居民遷移到生產、生活條件較好的地區,解決生存條件差、環境惡劣的農民反貧困、走向全面小康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性出路。生態移民對於解決三峽庫區人口超載和自然環境條件惡劣、敏感,快速提高移民區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加快三峽庫區城鎮化的步伐,促進三峽庫區移民、經濟、社會、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確保三峽水庫水資源環境和水質安全,建設庫區和諧社會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極其深遠的歷史意義。
為了搞好生態移民工作,必須根據三峽工程庫區水庫管理總體規劃綱要及重慶市、湖北省三峽庫區建設小康社會發展有關規劃,及時開展生態移民規劃研究工作。
生態移民原則
生態移民堅持自願原則,並充分尊重民意、民俗。移民新村的建設不但生活條件齊全,而且教育、衛生等均須統籌考慮,讓移民「遷得出、穩得下、富得起來」。具體有如下幾項原則:
⑴市場引導的原則。生態移民以市場引導為主,政府幫助為輔。
⑵群眾自願的原則。生態移民必須自始至終堅持群眾自願,不搞強迫命令。
⑶政府幫助的原則。實施生態移民,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加強領導,積極組織協調,給政策,給幫助,充分發揮政府對生態移民工作的領導作用和幫助作用。
⑷資金多方籌措的原則。生態移民資金要多方籌措,實行國家補助,地方配套,受益地區生態補償,群眾自籌相結合,實現多方式、多渠道、多層次的資金投入。
⑸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的原則。實施生態移民,不搞統一模式,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要根據各地具體情況及群眾意願,採取農業、二三產業、自謀職業、勞務、教育等多種形式進行安置。
⑹統籌安排、政策保障的原則。生態移民要全面考慮,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統籌安排,研究和制定相關政策,確保生態移民工作逐步實施,穩步推進。
⑺生態移民與生態建設相結合的原則。生態移民要與庫區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資源保護、小流域水土治理、地質災害治理、生態屏障帶建設、生態環境重點治理工程等各項治理措施相結合,努力實現人口減載、生態環境治理等多重目標。
⑻屬地管理的原則。生態移民必須實行一頭落戶,屬地管理,確保生態移民群眾生產生活正常有序、安置穩定。
生態移民范圍
根據三峽水庫管理的基本要求,為保證庫區水資源環境安全和水庫水質安全,長江三峽庫區20個縣區市庫周區域淹沒線上至第一道分水嶺脊線以下都是生態移民的范圍。
生態移民對象
⑴國家規劃的三峽庫區壩前175米蓄水位接5年一遇回水線上斜坡300米范圍內的庫周生態屏障建設帶,其間的移民遷建區、集中居住區的農村村民不考慮,只考慮5戶及其以下的散居農戶人均耕園地面積不足0.7畝,耕地質量較差且水利不配套的村民。
⑵庫周生態屏障帶至第一道分水嶺之間生產生活條件極其惡劣的部分村民:一是住房結構差、人均面積少;二是生產條件差,人均耕園地不足1畝,且水利不配套;三是村民子女上小學超過3公里,就醫超過5公里的村民。
⑶水庫蓄水後成為孤島,庫區規劃孤島上沒有納入搬遷安置的村民,且生產生活條件較差的村民。
⑷庫區少數就地後靠安置質量較差的農村移民。人均耕園地在0.3畝以下,且土地質量差,水利難配套,搬遷後生活水平顯著下降的移民,需二次搬遷安置。
規劃年限及目標
根據三峽庫區實際情況,結合庫區移民積累的經驗,本著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則,為與重慶市、湖北省「十一五」發展規劃相協調,生態移民建設規劃年限為2007-2010年,共4年。
力爭經過4年努力,納入規劃的生態移民基本搬遷完畢,庫區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生態循環經濟有較大發展,移民人口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顯著提高,三峽庫區初步形成城鎮布局合理、規模適度、經濟繁榮的集鎮和農村結構體系,城鄉和區域發展步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
⑵ 生態移民是什麼,應該如何補償
不合理!你應該向有關部門反映,追回更多的補償金,祝你能夠取得滿意的結果!加油哦!
⑶ 生態移民的移民分類
分為自發性生態移民與政府主導生態移民。
所謂自發生態移民是指由於生態環境惡化造成生產、生活困難而不得不離開原居住地到外地謀生的一種遷移活動以及遷移人口。這種類型的移民主要體現了生態移民 的原因。
政府主導生態移民是指政府有組織地把生態惡化地區或自然保護區的人口遷移出來, 以恢復和保護生態環境為主要目的, 同時兼顧扶貧和提高經濟收入的遷移活動以及遷移出來的人口。這種類型的移民, 既體現了生態移民的原因, 也體現了生態移民的目的。如果我們分為廣義和狹義的生態移民的話, 廣義的生態移民包括了這兩種類型, 而狹義的生態移民就是政府主導的生態移民。 ⑴農業土地資源較為豐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較為齊全,生態移民有安穩致富、可持續發展的物質條件;
⑵有安置容量的功能轉換區或專業功能區;
⑶有就業安置容量或潛力的中小城集鎮。 ⑴重慶市庫區的長壽、渝北、巴南、江津、重慶城區,湖北省庫區的夷陵區等區縣的生態移民的農業安置主要採取就地就近安置和在本區縣的鄉鎮內進行調劑安置。
重慶市庫區的涪陵、武隆、豐都、忠縣、石柱、萬州、開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等區縣的生態移民的農業安置主要採取在重慶市內外進行外遷安置;湖北省庫區的秭歸、興山、巴東等區縣的生態移民的農業安置主要採取在湖北省內進行外遷安置。
⑵重慶市內生態移民外遷的農業安置地初步定為江津、合川、銅梁、墊江、梁平、永川等6個區縣;湖北省內生態移民外遷的農業安置地初步定為草埠湖、江漢等國營農場。
⑶重慶市外生態移民外遷的農業安置地,建議通過國務院協調,將其安置在受益三峽工程的長江流域的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安徽、浙江、上海等7個省市的國營農場或農村。
⑷進重慶市、湖北省內有就業安置容量或潛力的中小城集鎮安置。
⑸有計劃有序地組織大批生態移民勞務輸出到沿海沿江地區安置。 農業安置主要有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及外遷安置三種安置模式:
⑴集中安置
①建設農村居民點。採取徵用、租用、調劑土地等方式,將土地承包給生態移民經營,繼續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使移民有長期穩定的經營權。
②在國有農業企業安置。國有農林牧場及農墾系統企業佔地面積較大,土地產權又屬於國家,便於安置生態移民。
③「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國家徵用或租用土地後承包給企業,由企業進行開發,建立生產基地,在基地內安置生態移民。國家對開發企業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
計劃集中安置約5萬人。
⑵分散安置
對生態移民採取插花分散安置。國家通過徵用、租用、調劑土地等方式,將土地承包給生態移民長期經營。
根據三峽庫區淹沒特點和受淹程度,對湖北省庫區夷陵區及重慶市長壽區以上區縣需要搬遷安置的生態移民,原則上以區縣為單位實行就地後靠安置,盡可能在原有行政村基礎上,選擇地勢平坦,交通便利,人口較少,耕地較多的地方建設移民新居。
計劃分散安置約3萬人。
⑶外遷安置
對庫區生態屏障帶及第一道分水嶺脊線以下剩餘需要生態移民的農戶,以及庫區孤島、滑坡避讓的農戶,通過國務院協調,將其安置在受益三峽工程的長江流域的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安徽、浙江、上海等7個省市的國營農場或農村。
計劃外遷安置4萬人。 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齡在30歲以下的生態移民,經過相關職業培訓或技能培訓,進工礦企業、商貿、旅遊、餐飲等二三產業安置。
計劃二三產業安置2萬人。
對具有一定市場經濟意識及條件或勞動謀生技能的生態移民,可以採取進城集鎮自謀職業方式進行安置。通過市政府和地方政府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鼓勵他們進城集鎮經商,這些移民戶通過政府引導,利用自身特長,發揮集鎮商品集散地的優勢,依靠務工經商走上致富道路,以加快小城鎮規模的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加快城鎮化建設進程。
計劃進城集鎮自謀職業安置3萬人。 有計劃有序地組織符合條件的大批生態移民勞務輸出到沿海沿江地區安置。
計劃勞務輸出安置2萬人。 國家採取適當補助的方式,組織安排符合條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輕生態移民進入中等、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通過2-3年的學歷培訓或技能培訓,使其擁有勞動謀生的技能,靠自己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自主擇業。
計劃教育培訓後自謀職業安置1萬人。
⑷ 生態移民有哪些權益
生態移民主要有生存發展權、社會福利權、公眾參與權及財產補償權等權益。回生態移民補償機制答的缺陷,特別是對移民非經濟成本補償的缺失、對安置區資源的佔用以及其他導致社會不公的因素,是生態移民過程中社會沖突的根源。政府需要構建利益協調機制、准確定位、注重法制建設以及構建參與與申訴機制,緩解社會沖突和利益沖突,承擔相應的政府責任。
⑸ 生態移民和環境移民的區別是什麼環境移民包括生態移民嗎
環境移民指由於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惡化而引起的人口遷移;其原因包括自然災害、生態環境退化、環境污染等環境因素。因洪澇、乾旱、泥石流、滑坡和地震等災害性環境事件導致的環境移民稱為「環境災害移民」;因沙漠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態環境退化引起的環境移民可稱為「生態移民」;因環境污染事件導致的環境移民可稱為「環境污染移民」。
環境移民的過程就是人口從人口壓力大的區域向人口壓力低的區域流動的過程。同時,人口對環境資源(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大地資源和森林資源等)的分配也相應的得到了調整。因此,環境移民是指是人口分布結構的調整和環境資源的再分配。
移民若繼續破壞遷入地的生態環境,這使得環境移民的輸出不僅是人的輸出,也是生態環境惡化和貧困的輸出,環境移民就像環境災害一樣,把惡劣的環境隨著移民帶到一個個新的區域。例如,在衣索比亞,隨著環境移民由北向南的推進,水土流失、環境惡化和貧困也隨之向南推進。
生態移民(eco-migration)就是從恢復生態、保護環境、發展經濟出發,把原來位於環境脆弱地區高度分散的人口,通過移民的方式,使他們集中起來,形成新的村鎮,在生態脆弱地區達到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生態移民 - 自願原則
堅持自願原則,充分尊重民意、民俗。移民新村的建設不但生活條件齊全,而且教育、衛生等均須統籌考慮,讓移民「遷得出、穩得下、富得起來」。生態移民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物色接受地和解決安置問題。
⑹ 生態移民會得到國家的補助是什麼
以靈武縣為例,對新規劃建設的奶牛、肉牛養殖園區場地平整、水、電、路等配套基礎設施,經驗收審定後給予一定補助。對流轉棗樹地的,給予田間灌溉管網設施一次性補助100元/畝。
對批准自打抗旱井的流轉大戶,經驗收審定後給予投資50%的補助,在土地流轉期內無償使用(電費、維護費等個人必須承擔的費用除外)。流轉協議期滿後,自願放棄土地流轉的,所打抗旱井設施歸村集體所有,由村集體另行處置。
對在移民區投資建設農副產品加工廠的,經審批後,政府解決「三通一平」(機械設備除外),同時對企業生產用電給予0.05元/度補助。將移民地區土地復平、地力培肥、農田水利骨幹工程維護、田間主幹道及生產道維修等建設項目給予一定補助。
規劃集中連片新建標准節能日光溫室,按照室內實際建設面積每畝補助10000元(按照施工進度撥付資金,完成土建、鋼架焊接安裝後撥付50%,完成作物定植後撥付下餘50%)。
(6)生態移民擴展閱讀:
2015年,白沙縣啟動生態扶貧移民工程,至今140多戶黎族同胞已經全部完成搬遷。搬到山下,每戶村民可以獲得一套住房,人均安排10畝橡膠林,每戶還提供一個護林員的工作崗位,預計他們的人均年收入將從原來的2000多元增加到1.5萬多元。
海南生態移民,在堅守生態紅線、立足綠色發展基礎上,將生活在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農村人口適度易地搬遷,按「美麗鄉村」標准重建。目前,海南省正在推進涉及11個自然村、541戶、2255人的扶貧移民工程,力爭3年時間完成搬遷。
⑺ 生態移民是什麼
生態移民是指為了保護或者修復某個地區特殊的生態而進行的人口遷移,如三江(長江、黃河、瀾滄江)之源地區的大規模移民。三江之源是中國最大的生態功能區和水源涵養地,對廣大中下游地區乃至全國的可持續發展起著生態屏障作用,由於人類活動加劇了這個地區生態的退化,採取自然修復的辦法,將當地居民移往他處。
⑻ 扶貧生態移民是什麼意思
在西部有一些人是跟隨煤礦的開采而定居下來,現在這個地區沒有了煤礦,人們的生活又沒有其他來源,政府組織他們整體遷移,而且遷移的地方是經過思考和科學討論後的。
三峽大壩建設的也叫生態移民,但不是扶貧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但與此同時,中國仍有2610萬人沒有解決溫飽(年人均純收入668元以下)。如果按照國際通行的標准,即年人均純收入924元人民幣,貧困人口將達到8000—1億人。 在這些貧困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生活在中西部不適於人類生存的地區。他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生態環境也遭到了極大破壞。
為此,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中國開始嘗試通過移民扶貧。2001年中國又啟動了生態移民工程。 2009年10月17日,在聯合國確定的第17個國際消除貧困日當日,在北京召開的「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國務院扶貧辦主任范小建發言介紹,國家正著手完善扶貧開發戰略和政策體系,其中重要的一項是制定未來十年的扶貧規劃,
即《中國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據了解,新規劃將在過去十年扶貧規劃的基礎上,調整目標、任務和政策重點。在扶貧瞄準對象上,中國的扶貧對象將增加到4000萬人以上;在政策瞄準點上,將把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結合起來,各種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區域開發將得到強調。
同時,在國家正在制定的「十二五」扶貧規劃中,「整村推進」和「扶貧移民」兩個專項規劃,已經過國家發改委原則同意,該規劃制定後,將納入國家「十二五」基本建設計劃中。
⑼ 生態移民搬遷和易地扶貧搬遷的區別
生態搬遷就是為了保護當地的環境而搬遷。
扶貧搬遷是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消除貧困,提高生產生活水平,實現安居樂業的重要途徑;是提高自我發展能力,解決溫飽和人居環境的重要措施
⑽ 國家對生態移民補助標准
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之和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16倍。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不能使需要安置的移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需要提高標準的,由項目法人或者項目主管部門報項目審批或者核准部門批准。
搬遷費以及移民個人房屋和附屬建築物、個人所有的零星樹木、青苗、農副業設施等個人財產補償費,由移民區縣級人民政府直接全額兌付給移民。
農村移民住房,應當由移民自主建造。有關人民政府或者村民委員會應當統一規劃宅基地,但不得強行規定建房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