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習性
Ⅰ 木波羅的生態習性是怎樣的
木波抄羅要求熱帶性氣候,以在年平均溫度超過22~25℃,無霜凍,年雨量1400~1700毫米以上的地區為適生。幼苗和幼樹對低溫敏感,通常當1.5~0℃時葉片出現凍害,降至-3~-4℃,則枝條或整株死亡。為抗旱性中等、最喜光樹種。對土壤的適生范圍較廣,從酸性至弱鹼性的黏壤土、沙質壤土或礫質土等均可生長發育正常,主要是要求土壤深厚肥沃,最忌積水地。
Ⅱ 鬱金香的生態習性是什麼
鬱金香原產於地中海一帶,由於地中海氣候使它形成了冬季濕冷和夏季乾熱的內特點。其特容性為夏季休眠、秋冬生根並萌發新芽但不出土,需經冬季低溫後第二年2月上旬左右(溫度在5℃以上)開始伸展生長形成莖葉,3~4月開花。生長開花適溫為15~20℃。花芽分化是在莖葉變黃時將鱗莖從盆內崛起放於陰冷的室外內度夏的貯藏期間進行的。其耐寒性較,但怕酷暑,因此在分化時的溫度要保持在20~25℃,最高要超過28℃,溫度太高會使其停止生長。
鬱金香喜歡日照,適應於冬季溫暖濕潤、夏季乾燥涼爽的氣候,注意要避風。鬱金香在8℃以上它即可正常生長,其耐寒性很強,一般可耐-14℃。在嚴寒地區如有厚雪覆蓋,鱗莖就可在露地越冬,但怕酷暑,如果夏天來的早,盛夏又很炎熱,則鱗莖休眠後難於度夏。對於土壤的要求它喜歡腐殖質豐富、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質壤土,切忌鹼土和連作對它都不好。
Ⅲ 荷花的生態習性是什麼
蓮藕性喜溫暖。
一般在土溫達到10℃以上時,種藕頂芽才可萌發,氣溫版達15℃以上時莖葉權開始生長,以20~32℃最適於莖葉生長和開花結果,20~25℃最適於結藕,當氣溫降至15℃以下時,植株停止生長。蓮藕不耐霜凍,必須在無霜期內生長。對水位的要求:生長初期宜淺,以5~10厘米為最適;生長盛期宜深,以20~30厘米為較好;及至結藕期水位又宜落淺,與生長初期相似。水位最大不宜淹沒立葉,且忌暴漲暴跌。要求土壤肥沃、深厚,以富含有機質達2%~5%的沖積壤土或黏壤土為最適。土壤pH在6~8之間均可栽培。生育期間要求光照充足,不耐遮蔭。
Ⅳ 豆瓣綠有哪些生態習性
株高20~30厘米,枝葉多汁而匍匐。葉互生或輪生,亦有對生,圓形;葉片肥厚,光亮碧綠,四季回常青。葉答面帶有鮮艷誘人的色彩或帶有斑紋,全緣,無托葉,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莖直立,或有蔓延的莖,很少無莖。花兩性,甚小,綠白色,花期6~7月。
豆瓣綠植物喜陰濕和半陰濕環境,宜在間接光線下生長,因而適用於室內觀賞。
Ⅳ 牡丹生態習性是怎樣的
牡丹屬於典型的溫帶型植物,喜溫和涼爽、陽光充足的環境,具有一定的耐寒性,稍耐半蔭,宜高燥,忌濕熱,要求土壤疏鬆、深厚。不同種、不同品種群之間由於具體生態環境的差異,其生態習性就有了一定的差別,如矮牡丹、紫斑牡丹和楊山牡丹的原產地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內,海拔在2000米以下,絕對最高溫度高於30℃,絕對最低溫度不低於-19℃,它們以及它們的後代子孫通常喜歡冷涼乾燥的氣候,耐寒性和耐旱性比較強,對炎熱的夏季也有一定的耐受性。其中矮牡丹和中原品種群的主產地山東菏澤、河南洛陽及北京的氣候比較溫和,相對比較寒冷,降水量較少,所以它們比較喜溫和氣候,宜高燥,忌酷熱,忌濕澇,具有一定的耐寒性;而紫斑牡丹和西北品種群主要分布並長久生長於西北寒冷乾旱的黃土高原和山地上,所以它們耐寒、耐旱、喜冷涼環境,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楊山牡丹和江南品種群中鳳丹系列品種長期生長在我國中部和南部低山丘陵地帶,冬季溫暖濕潤,夏季高溫多濕,空氣濕度高達80%以上,所以它們喜溫暖環境,能耐一定的濕熱。
紫牡丹、黃牡丹及四川牡丹一般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絕對最高溫度低於30℃,絕對最低溫度不低於-10℃的地區,它們及西南牡丹品種群更喜歡溫暖濕熱氣候,不耐寒,忌夏季炎熱和強光直射,要求較高的空氣濕度,更喜歡疏鬆微酸性土壤。總之,各牡丹野生種及其子孫後代有共同的基本生態習性,但由於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又有各自典型的生態習性和對環境的適應范圍。因此在引種栽培時,一定要根據本地氣候條件,選擇相應的栽培品種。
Ⅵ 鬱金香的生態習性是什麼
鬱金香生長在夏季乾熱、冬季嚴寒環境中,成為春季開花、入夏休眠的多年生植物。耐寒性極版強,冬權季可耐-35℃低溫,在冬季最低溫8℃的地區也可生長,適應性強。幾乎所有品種的花朵都在陽光充足時開放,陰天及傍晚時閉合。1朵花一般只能開5~6天。如果天氣冷涼、濕度大,可延長到10~14天。花謝時,6個花瓣脫落,雌蕊發育成蒴果;成熟時頂端開裂,內有200~300粒扁平種子,但許多栽培品種不結種子。隨著炎熱天氣的到來,鬱金香地上部分開始枯萎,並在老枯乾鱗莖基部逐漸又發育成1~2個新的能開花的鱗莖和2~4個或6~7個小的繁殖鱗莖。鱗莖的多少因品種而異。隨後,地下鱗莖似在休眠,實則鱗莖內部正在進行莖、葉和花芽分化。
Ⅶ 熊掌木的生態習性是怎樣的
熊掌木別名五角金盤,是八角金盤與常春藤雜交育成。其葉片大小居於前二者之間,葉全緣,且僅為掌狀5裂葉(八角金盤為掌狀7~11裂)。
熊掌木為常綠性藤蔓植物,高達1米以上,必須立支柱以撐持,初生莖革質而後漸轉木質化。單葉互生,葉端漸尖,葉基心形,全緣波狀,葉面波浪狀或有扭曲,新葉密被毛茸,老葉則濃綠而光滑,柄長8~10厘米,柄基成鞘狀與莖枝連接,葉片徑寬12~16厘米。成年植株在秋天會開出淡綠色的小花。
多用扦插法繁殖,水插亦能生根。剪下10厘米長的插穗進行扦插,新葉長出後,可將3株種在一盆內,在其生長期間應多次予以摘心,促使產生更多分枝,使莖葉更加繁茂。
熊掌木耐寒力強,可耐3℃之低溫,尤其是放置戶外讓它慢慢習慣寒冷環境,則更可增強其耐寒力。生長旺季須勤澆水,冬季則不須澆太多的水。耐陰性好,在光線極差之場所亦可生長良好。
喜冷涼環境(10~16℃),在太熱的情況下,枝條下部的葉片易脫落。冬季最好移至光線較明亮的場所,但在陽光直射下,葉片仍會受傷或黃化。
放置在室內,空氣若過於乾燥,葉片亦會乾枯,故可噴霧提高空氣濕度。
除盆栽外,亦可做地被栽植,因其莖節處極易生根,故當其長至30~40厘米以上時即可壓入土中,使其節處生根,而鋪滿地面。
另有斑葉熊掌木,葉緣有不規則之乳黃色鑲邊,觀葉性更佳。但耐寒性較弱,生長勢亦稍差。但若以熊掌木為砧進行嫁接,則可增強其生長勢。
Ⅷ 植物的生態習性是怎樣的
植物生態習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指植物長期進化過程中和生態環境之間所形專成的多種多樣的生態屬適應性以及植物群落、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化。植物生態適應性使得它們在各自的生態系統中占據了一定的生態位,讓它們能夠穩定地生存在各自特定的環境條件。如寄生植物、腐生植物、共生植物、食蟲植物以及熱帶雨林中的絞殺植物等。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生態系統通常是以植物的物種獲生活型來命名的,因此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離不開植物。我國國土遼闊,氣候和地貌類型復雜,南北跨越熱帶、溫帶和寒帶三帶,高原山地約佔4/5,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棋布,海岸線漫長,復雜的自然條件使得我國的生態系統極其豐富多樣。我國的陸地生態系統中有森林212類、灌叢113類、草甸77類、沼澤19類、紅樹林18類、草原55類、荒漠52類、凍原及高山墊狀植被17類;在水生生態系統中有各類河流生態系統、湖泊生態系統以及海洋生態系統等;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農田、果園、防護林等農田生態系統,不勝枚舉。
Ⅸ 瓜栗的生態習性
瓜栗又名發財樹,原產墨西哥。喜高溫多濕和陽光充足,不耐寒,怕強光直射,較耐陰,有一定耐旱能力,土壤以肥沃、疏鬆的壤土為好,耐修剪,冬季溫度不低於10℃。
繁殖
常用扦插繁殖。以梅雨雨季為好,將修剪下來的成熟枝條,長10-15厘米,插於沙床,約10周生根。
栽培
盆栽的瓜栗要求盆土不宜過濕,所以澆水量要適當,寧少勿多。盛夏適當遮陰,避免強光暴曬,為保持低矮茂密株形,可用修剪來控制需要的高度或造型。
病蟲害
常見葉斑病危害,用50%多菌靈1000倍液噴灑防治。蟲害有介殼蟲、粉虱和卷葉螟危害,可用25%亞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噴殺。
應用
瓜栗株形美觀,莖干葉片全年青翠,是目前十分流行的室內觀葉植物,幼苗枝條柔軟,耐修剪,可加工成各種藝術造型的樁景和盆景。在南方常作行道樹和風景樹。
發財樹
發財樹,常綠喬木,喜高溫高濕氣候,耐寒力差,幼苗忌霜凍,成年樹可耐輕霜及長期5-6C低溫,中國華南地區可露地越冬,以北地區冬季須移入溫室內防寒,喜肥沃疏鬆、透氣保水的沙壤土,喜酸性土,忌鹼性土或粘重土壤,較耐水濕,也稍耐旱。
Ⅹ 植物有哪些生態習性
第一,會受麻醉的「神經系統」。誰都知道,病人動手術之前要進行葯物麻醉,使神經系統失去應有的敏感性,這樣開刀時就不會感到痛苦。最近科學家們發現,植物也有「神經系統」,既然如此,用在人體中的麻葯,是否也會使它失去感覺呢?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法國和德國的幾位生理學家,選用乙醚和氯仿等普通麻醉葯,對含羞草進行麻醉實驗。結果那些「服用」麻醉葯的含羞草,不論怎樣用手觸摸,那原來很敏感的葉片,這時卻像著了魔似地無動於衷。過了一段時間後,也許是麻葯效果消失,它才重新恢復敏感性。看來植物也會被麻醉,而且在麻醉劑的濃度、麻醉起作用和消退的時間方面,與動物的反應很相似。
後來科學家又發現,許多其他植物也有類似情況。比如一種小櫱屬植物的雄蕊有敏感的「觸覺」,但經過嗎啡處理後,就會變得麻木不仁。還有眾所周知的食蟲植物捕蠅草,經過乙醚麻醉葯的噴灑,雖然知道可口的小蟲子已進入自己巧設的陷階,但卻無力合攏「牢門」,只能眼睜睜地瞧著美味佳餚在眼皮下逃生。
植物是怎樣被麻醉的呢?植物麻醉過程與動物很相似,它們都是通過細胞膜的離子來傳遞電沖動。當植物受到麻醉後,細胞膜結構被破壞,「神經」傳遞就被阻斷了。
目前,有關植物麻醉還有許多謎沒解開,特別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本身充滿麻醉劑的罌粟(製造鴉片的植物),為什麼不被自己的麻醉劑所麻醉呢?
第二,預測災禍的警報系統。植物生理學家最近發現,有些植物不僅能對外界變化作出相應反應,而且還具有一套預測災禍降臨的獨特本領。
有一位名叫鳥山的日本學者,專門研究植物如何預測地震。他選擇合歡樹作為對象,用高靈敏度的記錄儀器,測量合歡樹的電位變化。經過幾年的努力,他驚奇地發現,在打雷、火山爆發、地震等自然現象發生之前,合歡村內會出現明顯的電位變化和突然增強的電流。例如,他所研究的那棵合歡樹,1978年6月10日~11日突然出現極強大的電流,結果6月12日下午5點14分,在附近地區發生了7.4級的地震。10多天後餘震消失,合歡樹的電流才開始恢復正常。1983年5月26日中午,日本海中部發生了7.7級地震,鳥山教授在震前20多小時,又一次觀察到合歡樹異常電流變化。實驗表明,合歡樹能預測地震,具有相當的可靠性,這給我們准確預報地震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第三,辨別方位的定向系統。人和動物知道上下左右,東西南北,植物也不例外,具有相當精確的定向能力。
美國有一種萵苣植物,它的葉面總是和地面垂直,而且幾乎無一例外地朝著南北方向,因此人們把它稱作「指南針植物」。指南針植物的葉片為什麼會有這種獨特的習性呢?有兩位植物學家發現,指南針植物只要一遮蔭,葉片的指南特性就消失了。因此他們斷定,葉片指南一定與陽光密切相關。後來他們又進一步發現,葉片的指南特性對植物生長很有利。因為中午陽光最強烈,垂直葉片的受光面積極小,能大大減少水分蒸騰;而在清晨和傍晚,葉片又可以在耗水少的情況下進行較多的光合作用。這樣,指南針植物能在乾旱的環境條件下,得到較好地生長。
好多年前,曾有人提出一個古怪的問題:植物的根為什麼只朝地下生長?這個問題看來很簡單,但要仔細回答還真不那麼容易。最近,幾位美國科學家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對玉米、豌豆和萵苣的幼苗進行了專門的研究。他們發現,植物根冠的細胞壁上積累著大量的鈣,尤其在根冠的中央區密度最大,因此他們認為,除了地球重力場的影響外,鈣對控制植物的根向地面生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於植物方位定向能力的例子舉不勝舉,只要留心,你也一定會發現許多這方面的有趣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