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經濟區
1.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區域情況
鄱陽湖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北部,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是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沒有富營養化的湖泊,同時也是具有世界影響的重要濕地。該區域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功能保護區,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承擔著調洪蓄水、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等多種生態功能。鄱陽湖又是長江的重要調蓄湖泊,年均入江水量約占長江徑流量的15.6%。鄱陽湖水量、水質的持續穩定,直接關繫到鄱陽湖周邊乃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用水安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還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峽西岸經濟區等重要經濟板塊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區正在加速形成的重要增長極,是中部製造業重要基地和中國三大創新地區之一,具有發展生態經濟、促進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良好條件。
同時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中國南方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位於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九江、景德鎮3市,以及鷹潭、新余、撫州、宜春、上饒、吉安市的部分縣(市、區),共38個縣(市、區)和鄱陽湖全部湖體在內,面積為5.12萬平方公里 。 南昌市:南昌縣、新建縣、進賢縣、安義縣、東湖區、西湖區、青雲譜區、灣里區、青山湖區
九江市:九江縣、彭澤縣、德安縣、星子縣、永修縣、湖口縣、都昌縣、武寧縣、潯陽區、廬山區、瑞昌市、共青城市
景德鎮市:浮梁縣、珠山區、昌江區、樂平市
鷹潭市:余江縣、月湖區、貴溪市
新余市:渝水區
撫州市:東鄉縣、臨川區
宜春市:豐城市、樟樹市、高安市
上饒市:鄱陽縣、余干縣、萬年縣
吉安市:新干縣
2. 生態經濟綜合治理區
通過對小流域各項治理措施的配套完善,基本控制水土流失,到項目實施完成後,內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容到 90%。入庫泥沙有較大幅度減少,泥沙攔截面達到 70%以上。大力開展造林種草,加大生態修復力度,使林草面積達到宜林宜草面積的80%以上,林草措施保存率達到90%以上。因地制宜,建設基本農田,使人均基本農田達到0.045hm2以上,人均糧食達到400 kg以上,基本實現正常年份糧食自給有餘。
表4.1 不同類型區社會經濟特徵
續表
進行土地利用結合調整,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發揮土地資源潛力,在保障生態建設的條件下,多途徑增加農民收入,適當發展林果林等經濟作物用地面積,使農民人均收入提高30%以上。
3.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位於哪裡
鄱陽湖是世界來自然基金會劃定的源全球重要生態區,是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的世界六大濕地之一,也是我國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網成員,集名山、名水、名湖於一體,其生態環境之美,為世界所罕見。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我國南方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位於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鎮、鷹潭三市,以及九江、新余、撫州、宜春、上饒、吉安市的部分縣和鄱陽湖全部湖體在內
鄱陽湖日出美景
4. 生態-經濟綜合治理區
西峽位於豫西南伏牛山南麓,南陽盆地西部邊緣,介於北緯33°05′~33°48′,東經111°01′~111°46′之間,東臨內鄉縣,南依淅川縣,西與陝西省的商南縣和湖北省的隕縣為鄰,北以老界嶺為界和盧氏縣、嵩縣、欒川縣接壤。境內山脈起伏,峰巒疊嶂,河谷縱橫,地域遼闊。縣域形似楓葉,南北長約 78.3km,東西寬約 79km,總面積3453.9km2。
按照自然環境條件基本相似、區域開發與發展水平基本相同、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方向基本一致、特色產業化與規模化相結合、區域主導產業與生態經濟綜合發展統籌五個原則,把全縣劃分為四個各具特色的生態經濟治理區,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林保護區、中低山林牧業綜合發展區、淺山丘陵林果葯立體開發區、河谷庫區沿岸林糧復合經營區(圖4.3)。
(1)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林保護區
該區是指丹江庫區上游西峽地段、土壤瘠薄的陡坡、水庫、河流源頭、砍伐嚴重、立地條件差的林分,海拔為1200m以上,土壤為棕壤,土壤厚度在30~60cm,主要包括已經劃定的國家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有兩個自然保護區和一個森林公園(即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峽煙鎮管理處和黃石庵管理處、西峽恐龍蛋化石群省級古生物遺跡自然保護區和寺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和其他特種用途林,以及灌河主要支流的源頭、支流兩側、路渠兩側、水庫周圍、石質山區、高山陡坡地帶、山脈山脊頂部、生物多樣性豐富地區和其他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從地域上覆蓋3個國有林場和北部山區9個鄉(鎮)深山、遠山區。本區森林的主要生態功能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為全縣經濟發展提供生態安全屏障。其經營保護措施是全面停止區域內的天然林採伐,對所有宜林荒山荒地及新造未成林、灌木林地實行封山育林為主,人工造林和飛播造林等多種形式相結合。造林樹種主要為櫟類、側柏、油松、刺槐等固土能力強的喬灌木,增加和全面恢復植被。
(2)中低山林牧業綜合發展區
該區分布在海拔800~1200m之間,土壤為黃棕壤,土厚在30~60cm或以上,坡度在16°~36°之間,總面積67046hm2,主要包括北部和西部11鄉(鎮)中山、淺山區。該區用材林多系以櫟類為主的中幼林,成熟林少,且林分質量較低,林相參差不齊。其經營措施以森林撫育、低產林改造和封山育林為主,逐步形成優質高效的速生豐產林基地。對野生經濟林品種實行以村為單位進行改接,逐步建成新的經濟林基地。同時,該區還存在著大量的荒草地,適宜發展畜牧業,主要以肉羊飼養為主,同時兼有特種養殖。
(3)淺山、丘陵林果葯立體開發區
該區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坡度在15°以下,土壤為黃棕壤厚土型的淺山、丘陵地帶,總面積59527hm2。該區生長的經濟林主要有板栗、核桃、獼猴桃等,還有山茱萸、杜仲、辛夷等木本葯材。該區地勢較為平坦,自然條件優越,適合發展速生豐產林、特色經濟林和中葯材。可以發展楊樹、火炬松、杉木為主的商品用材林基地。在退耕還林地,林果葯綜合發展,即以板栗、柿子為主的木本糧食,以核桃、油桐為主的木本油料,以山茱萸、杜仲、辛夷為主的木本葯材,以獼猴桃、美國黑李為主的水果和小雜果。
圖4.3 生態經濟綜合治理區不同下墊面條件下水土保持治理模式
(4)河谷、庫區沿岸林糧復合經營區
該區位於灌河、丁河、丹水河、淇河、峽河土層深厚的河谷兩岸,總面積 36568hm2。該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有一定的灌溉條件,以種植業為主。發展方向以特色農業為重點,進行林糧間作,建立以南抗楊、107楊、108楊等速生豐產林立體開發基地,為本縣中密度板廠和造紙廠提供原料。在提供木材的同時,使森林成為保護河谷水利設施和減少輸入丹江的泥沙量的有效屏障。
模式特點:根據這一區域人地關系、水土流失特徵以及對丹江水庫影響程度,採用適當強度的人為干擾措施,進行不同下墊面條件下水土流失治理,劃分不同地貌類型區,對不同區域採取相應的生態經濟綜合治理措施。
5.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提出背景
繼長株潭、大湘南、大湘西發展進入國家戰略層面之後,湖南省區域經濟發版展版圖的第四大板權塊——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編制工作正式啟動。打好洞庭湖這張湖南最響的名片,爭取將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有利於進一步完善湖南區域發展總體布局,推動和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對於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保障國家糧食生產安全、長江流域水資源生態安全和構築長江黃金水道發展軸線,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具有重大意義。
6. 什麼是洞庭湖生態經濟區
中國政府網22日消息,國務院原則同意《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批復要求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立足保障生態安全、水安全、國家糧食安全,著力構建和諧人水新關系、現代產業新格局、統籌城鄉新福地、合作發展新平台,加快解決血吸蟲病、城鄉飲水安全等突出民生問題,加快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加快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努力把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成為更加秀美富饒的大湖經濟區。批復還指出,推動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是深入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重大舉措,對於探索大湖流域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新路徑,促進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和長江全流域開發開放具有重要意義。
7.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介紹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包括岳陽、常德、益陽3市,長沙市望城區和湖北省荊州市,共33個縣市區。規劃總面積6.05萬平方公里,常住總人口2200萬。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5964.9億元。現有22個商品糧基地縣、9個商品棉基地縣、13個水產基地縣、5個國家級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糧食種植面積和糧食、棉花、油料、淡水魚產量分別佔全國的1.5%、2.3%、6.4%、4.7%、7.8%,是我國重要的大宗農產品生產基地。
8.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介紹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以江西省鄱陽湖為核心,以鄱陽湖城市圈為依託,以保護生態、發展經濟為重要戰略構想的經濟特區。國家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成為世界性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經濟示範區和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先行區。國務院已於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標志著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西省第一個納入為國家戰略的區域性發展規劃,是江西發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對實現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9.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規劃
江西在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著力建設「三個基地、一個典範」——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打造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有重要影響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成長基地、重要的先進製造業生產基地、獨具特色和極具優勢的資源型產業重要加工基地,走出一條經濟快速發展、資源高效利用、環境有效保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規劃近期為2009年至2015年,遠期展望到2020年。2009年—2015年的任務是創新體制機制,夯實發展基礎,壯大生態經濟實力,初步形成富裕的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新模式。
近期規劃
到2015年實現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位居全國前列,率先構建生態產業體系,生態文明建設處於全國領先水平,實現經濟的高速發展,達到富裕的現代化水平,努力打造輻射中東部的中國經濟重要增長極。
鄱陽湖區規劃范圍內38個縣(市、區)將努力實現以下目標: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達到4500億元,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60%;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30%,達到22750億元,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65%;利稅年均增長30%,達到2100億元,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的60%。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占區內工業經濟總量50%左右。力爭10個優勢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過千億元。39個工業園區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6000億元,80%以上的工業園區建成省級或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區。
中長期規劃
到2020年實現地區構建保障有力的生態安全體系,形成先進高效的生態產業集群,建設世界級生態宜居、經濟發達的新型城市群,打造中部崛起的象徵,中國現代化的縮影標志性區域。為到2025年前後基本實現高等現代化打下良好基礎。 光電產業基地:以南昌、九江為中心,重點建設硅襯底發光二極體(LED)晶元及器件項目、LED照明光源項目、高亮度LED顯示屏項目、LED背光源項目、有機發光器件(OLED)項目、計算機等終端電子產品項目、第三代移動通信產品研發及產業化項目。
新能源產業基地:以南昌、九江為中心,重點發展高性能且資源高效利用的高純硅材料、太陽能電池組件與發電系統、兆瓦級以上風電設備和螺桿膨脹發電機組等項目。
生物產業基地:以南昌、九江、宜春樟樹為中心,依託南昌生物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和樟樹中葯產業傳統優勢,重點推進中葯現代化,建設治療艾滋病新葯、抗癌原料葯、新型功能糖、血細胞分析儀器、磁共振成像系統等產業化項目,積極培育生物醫葯、生物農業等新興產業,形成從生物醫葯到生物醫療器械、生物醫學工程、生物農業的完整產業鏈。
銅冶煉及精深加工產業基地:以鷹潭為中心,以江銅集團為龍頭,提高銅冶煉水平,重點開發銅引線框架、銅板帶、銅箔、特種漆包線等高精度、高性能產品。
優質鋼材深加工基地:以超量或等量淘汰省內落後鋼鐵產能為前提,依託新鋼、萍鋼、南鋼現有生產能力,以區域市場需求為導向,重點發展船板、彈簧鋼、建築用鋼、線材等鋼材深加工產品,提升鋼材深加工水平。
煉油及化工產業基地:以九江為中心,實施九江石化油品質量升級工程,適時實施化肥原料路線改造項目,落實環保措施;以永修為中心,重點發展有機硅單體和有機硅系列深加工;以樟樹、新干為中心,積極開發離子膜燒鹼、純鹼以及無機氯產品和有機氯產品。航空產業基地:以南昌、景德鎮為中心,積極參與民用飛機製造,承擔國際航空轉包生產任務,重點建設南昌中國國家航空工業城。
汽車及零部件生產基地:以環湖中心城市為重點,重點開發乘用車、商用車、特種車、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以及小型高速柴油機、汽油發動機、變速器、柴油車超低排放後處理裝置。 南昌:全面提升中心城區的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文化引領和綜合服務功能。強化昌北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出口加工區的引領作用,重點發展汽車、航空、醫葯食品、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等產業,全面提升先進製造業基地水平;加快發展金融、商貿、物流、會展、旅遊、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建設全球商貿物流、金融、旅遊集散中心,全球重要的服務外包示範基地。加快形成以南昌為中心的一小時經濟圈,聯動發展新建、安義、進賢、余干、余江、南昌縣城和豐城、樟樹、高安市區。
九江:進一步發揮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加快臨港產業開發,積極發展商貿旅遊業,建成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江西省次中心城市、贛北區域中心城市、現代化港口旅遊城市、區域性物流樞紐和長江沿岸重要工業基地。以九江城區為中心,聯動發展瑞昌、沙河、湖口、彭澤沿江城鎮板塊以及德安、共青、永修、星子、都昌南部城鎮板塊。
景德鎮:依託千年瓷都的產業基礎和品牌優勢,積極推進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大力發展功能陶瓷、結構陶瓷、生物陶瓷、工藝陶瓷和精品建築陶瓷,培育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建設世界瓷都、贛東北工業重鎮和文化生態旅遊城市。以景德鎮城區為中心,聯動發展浮梁、鄱陽、萬年縣城和樂平市區,形成以鷹潭、景德鎮、上饒為中心的贛東北城鎮群。
鷹潭:發揮銅產業基礎、交通樞紐、旅遊資源優勢,建設世界銅都、贛東北物流中心和道教文化旅遊城市;依託中心城區,向東逐步與貴溪城區連接成片,向南逐步建成寶山片區,進一步建設余江縣城。
新余:著力發展光伏、鋼鐵和旅遊產業,建設光伏產業基地、特種鋼材製造基地和贛西區域中心城市;以主城區為依託,重點建設下村、羅坊工業基地。
撫州: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醫葯輕紡和文化產業,創建工業新城和文化生態旅遊名城;以新城區為依託,聯動建設東鄉縣城,加快融入南昌一小時經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