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維護生態平衡

維護生態平衡

發布時間: 2020-11-29 06:25:27

㈠ 維護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內兩個方面的穩定:一方面是生物種類(即生物、植物、微生物)的組成和數量比例相對穩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環境(包括空氣、陽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對穩定。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比如,生物個體會不斷發生更替,但總體上看系統保持穩定,生物數量沒有劇烈變化。
生態系統一旦失去平衡,會發生非常嚴重的連鎖性後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國曾發起把麻雀作為「四害」來消滅的運動。可是在大量捕殺了麻雀之後的幾年裡,卻出現了嚴重的蟲災,使農業生產受到巨大的損失。後來科學家們發現,麻雀是吃害蟲的好手。消滅了麻雀,害蟲沒有了天敵,就大肆繁殖起來、導致了蟲災發生、農田絕收一系列慘痛的後果。生態系統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經過了很長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一旦受到破壞,有些平衡就無法重建了,帶來的惡果可能是人的努力無法彌補的。因此人類要尊重生態平衡,幫助維護這個平衡,而絕不要輕易去破壞它。

生態平衡是生態系統在一定時間內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在外來干擾下能通過自我調節(或人為控制)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當外來干擾超越生態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初狀態時謂之生態失調或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動態的。維護生態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穩定狀態。生態系統可以在人為有益的影響下建立新的平衡,達到更合理的結構、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態效益。上述定義表明:

(1)自然生態系統經過由簡單到復雜的長期演替,最後形成相對穩定狀態,發展至此,其物種在種類和數量上保持相對穩定;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即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能較長時間保持平衡狀態。此時,系統中的有機體將所有有效的空間都填滿,環境資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熱帶雨林就是一種發展到成熟階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層現象明顯,結構復雜,單位面積里的物種多,各自占據著有利的環境條件,彼此協調地生活在一起,其生產力也高;

(2)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內部調節能力(「見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條);

(3)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在生物進化和群落演替過程中就包含不斷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過程。人類應從自然界中受到啟示,不要消極地看待生態平衡,而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維護適合人類需要的生態平衡(如建立自然保護區),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舊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綠洲),使生態系統的結構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㈡ 維護生態平衡要從哪幾個方面做起

維持一個動態的平衡.生態平衡是生物維持正常生長發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條件,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會使各類生物瀕臨滅絕.生態系統一旦失去平衡,會發生非常嚴重的連鎖性後果。
維持生態平衡就是維持生態系統內兩個方面的穩定:一方面是生物類的組成和數量比例相對穩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環境保護相對穩定.應該多種樹,不用化學物質及材料,少用塑料袋,合理運用不可再生的資源,保護動物等等.
為了維持生態平衡,人類需要做到:第一,熱愛大自然,大自然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第二,愛惜動植物,保護生態平衡.第三,優化生產方法,防止環境污染.第四,發展科學技術,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㈢ 為了維護生態平衡我們應該做什麼

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災、旱災、地震、台風、山崩、海嘯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一環境問題。由人為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二環境問題。人為因素是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的主要原因。 人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環境因素生改變
如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垃圾等,不斷排放到環境中;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奪性利用,例如盲目開荒、濫砍森林、水面過圍、草原超載等,都會使環境質量惡化,產生近期或遠期效應,使生態平衡失調。
生物種類改變
在生態系統中,盲目增加一個物種,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受破壞。例如美國於1929年開鑿的韋蘭運河,把內陸水系與海洋溝通,導致八目鰻進入內陸水系,使鱒魚年產量由2000萬公斤減至5000公斤,嚴重破壞了內陸水產資源。在一個生態系統減少一個物種也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曾大量捕殺過麻雀,致使一些地區蟲害嚴重。究其原因,就在於害蟲天敵麻雀被捕殺,害蟲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所致。
生物信息系統的破壞
生物與生物之間彼此靠信息聯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為地向環境中施放某種物質,干擾或破壞了生物間的信息聯系,有可能使生態平衡失調或遭到破壞。例如自然界中有許多昆蟲靠分泌釋放性外激素引誘同種雄性成蟲交尾,如果人們向大氣中排放的污染物能與之發生化學反應,則雌蟲的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誘雄蟲的生理活性,結果勢必影響昆蟲交尾和繁殖,最後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消失。
故小學生應該以保護環境為主的目的來開展一些活動,節約用水,例如在家貯存洗衣後的水,以便再次利用沖廁所。洗菜後的水也可用來貯存用於此目的。盡量勸說家長和親朋好友少坐公交車,走向自行車。盡量做到小事方面不含糊,比如不隨地扔垃圾,盡量不損壞路邊的小樹,他可是我們正常呼吸的重要保證,有時間和其他同學或自己的家長去山上種植樹苗等活動。不要傷害身邊的益鳥或其他有益的昆蟲動物等,最好不要傷害身邊的每一株草,每一處綠景。

㈣ 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是什麼

要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就必須了解環境內動物和植物間的營養關系,以及食物鏈中數量的調節。否則,憑人的好惡或私慾對某類動物濫加捕殺,就會影響整個食物鏈,破壞自然的平衡與協調。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生物和它們生活的環境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生態系統。這些系統相互結合,構成了奧妙無窮的自然界。它們在太陽能的驅動下,不停地運轉。植物利用太陽能生產有機物,植物被動物當作食品,草食動物被肉食動物當作食品,所有動、植物的遺體被微生物分解,然後又向植物提供養料。物質和能量按照縱橫交錯的線路有規律地流動著。生態系統和整個自然界就在這樣的流動中達到了相對的穩定,也就是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相對的和動態的,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不可能存在絕對平衡的。當生態系統中加入新的物種,或改變其環境條件,就會打破舊有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當生態系統的組成或某一成分發生變化,超過其調節能力時,生態平衡便會逆轉,生態系統便會受到破壞。

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失調是經常發生的。這種現象的出現,常常危害人們的利益。然而自然界本身有自動調節的機能,通過自身調節,可以使生態平衡得以恢復。但超出了一定的界限,自然恢復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的活動要非常謹慎。要認識生態規律。一方面對人類活動自覺地加以限制,以保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另一方面,一旦平衡失調,可以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調節食物鏈關系,建立新的平衡,以適應人類的需要。

㈤ 維護生態平衡

樓主可以參考一下這個
http://..com/question/74959786.html?si=6

㈥ 為了維護生態平衡,我們人類應該做些什麼

1、愛護動植物,不傷害它們。

2、保護森林,不亂砍濫伐。

3、多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珍稀的動植物。

4、保護草原,合理放牧。

5、熱愛大自然;愛惜動植物;防止環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建立自然保護區等。

(6)維護生態平衡擴展閱讀:

維護生物群落里的每一種生物平衡非常重要,每種生物之間都存在著聯系,我們要維護生物群落的平衡;其實自然界和生態瓶一樣,如果環境條件受到破壞,生物的生存也會受到影響。

建立生物群落和生態系統的概念;通過模擬、閱讀等方法,理解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之間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規律和關系;認識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㈦ 為什麼說維護生態平衡至關重要

說兩句我最近的新感受。
其實不光是生態平衡的問題。

先說平衡本身。平衡這個詞,用在各個領域,我最重要的一層意思就是「不要顧此失彼,要維護既有系統或形態的總體穩定」,在自然學科裡面,平衡的意思大家都懂。在社會學科裡面,平衡的意思就是咱們中國文化的「和」,也就是現在的「和諧」。

再說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地球已經存在了46億年,從無機到有機,生命從無到有,地球的演變一直在沿著利於生命存在和延續的方向進行,地球整體像是一個可以自我進化的智能系統,在內部維持著各種元素的平衡、各種物質的平衡、各種生命的平衡等等無數種大小平衡,目的只有一個讓地球變得越來越適合生命存在。這樣一套系統,在正常情況下每個時刻都已經是系統能做到的最好了。——這個不是我說的,是「蓋婭假說」,現在可能已經是理論了,就跟最初的板塊假說變理論的過程一樣。而人類出現以後,短短幾百萬年(相對於46億年),我們已經破壞了地球系統內多種平衡,碳元素、硫元素循環被破壞、很多食物鏈、局部環境被破壞,類似這樣的破壞行為已經嚴重威脅了整個系統的良好運轉,已經危及到了罪魁人類自身。實際上,就算明天地球就會變得和46億年前一樣,全部歸於零蛋。再過46億年地球還是和今天一樣,並將繼續存在直到太陽耗盡氫元素。——這一句也是「蓋婭假說」中的意思,讓我想起「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類終究不是在破壞環境而是在自殺,因為地球扛得住環境變化,而人類自己肯定扛不住。這樣看來,類似維護生態平衡這樣的環保行為,其實是在幫助地球糾正人類自己的錯誤,你說重要嗎?

㈧ 怎樣維護生態平衡

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利益關系。自然以它的過程、力量影響社會,直接、間接地由它自身或在人的參與下對社會發生作用。人的生存資料不是從自然界現成得到的,而是通過改造自然對象的活動來獲得。人由於受自身的認識能力和社會條件的限制,造成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人類應該調節自身行為,積極尋找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法和途徑,使自然界能長久、充分地為人類的文明進步服務。
長期以來,人們都把道德認識與調節的范圍局限在人與人或人與社會的關繫上。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大大增強了人類影響自然的能力,使人與自然的沖突空前尖銳起來。因此,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各國都在日益重視一個新的道德課題——人與自然關系的研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原理,探討新技術革命條件下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價值,對於我們把握人類道德發展的新趨勢,提高我國人民的道德素養,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人與自然關系道德價值的現實基礎
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價值,是指人們在處理與自然關系問題上人的意識和行為具有的道德意義。從根本上說,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之所以具有道德價值,反映並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之所以有產生和發展的必要和可能,是根源於人與自然之間的利益關系。
唯物史觀認為,「自然」這一概念有兩個基本含義:廣義上是指萬物,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世界,與物質、宇宙同屬一個概念;狹義上是指與人及人類社會相對應的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自然物質條件。「人」這一概念,是指處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進行實踐活動的具體的人及人的總體「人類」。人既是「自然的直接存在物」,又是「社會的存在」物,我們是從這兩者的統一,並著重從人的社會屬性來探討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價值的。
人與自然之間的利益關系表現在哪裡呢?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必須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交換。「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參加自然界的生活」①。而人要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就必須服從自然規律,在自然界中確定自己的恰當位置。
第二,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影響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條件中,不論是對整個人類歷史發生永久作用的自然因素(如宇宙現象、地理、氣候和生態平衡等),還是在人類歷史的不同時期以不同的效能發生作用的自然因素(如礦產、燃料、水資源等),都對人類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起著重要作用。自然條件首先是以它的過程、現象、力量來影響社會,直接間接地由它們本身或在人的參與下對社會發生作用,自然界為人類的生產勞動和文明進步提供所需要的資源,保證社會能夠長期存在和發展。在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積極的方面永遠是人,是人以自己的活動決定著這種相互關系的性質。例如,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正按照自己的目的越來越有效地利用太陽能、引力、潮水漲落等,對礦產、燃料、動植物資源的利用程度越來越高。社會的進步是與社會對自然現象利用的不斷增加相聯系的。但是,這本身也就增加了人對自然條件(如儲藏的煤、石油、金屬、保存完整的生物層等等)的依賴。因而,在社會進步的條件下,人們能更加清醒地意識到自然環境,如生態平衡、自然資源等,對人類社會長久存在和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離開這些必要的自然條件,人類社會便無法生存和發展。
第三,人通過自己的勞動與自然界發生聯系,並協調與自然的關系。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首先必須能夠生活,而為了生活必須進行物質生產勞動來滿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需要。人類是從自然界獲得自己生存資料的。不過許多重要的資料不是從自然界現成得到的,必須以改造自然對象的活動,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來獲得。因而,生產勞動是人作用於自然界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影響和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
但是,人們在具體條件下的生產勞動,由於受自身的認識能力和社會條件的限制,往往存在著只顧追求眼前利益,忽視人類長久利益,盲目損壞和浪費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造成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當代社會人與自然沖突的情況就證明了這一點。這就要求人們在生產勞動,乃至全部社會生活中,應當有意識地控制自己對待自然的盲目行為。牢記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明確提出過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要進行「合理調節」的重要思想:「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把它置於他們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交換。」
人與自然的利益關系,不僅表現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而且表現為人類通過勞動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促進人類與自然界的互補。人類的生產勞動,創造了「人化自然」,推動了自然界的進化,這種進化又反過來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但是,不論人類社會進步到什麼程度,科學技術發展到什麼程度,人類必須保護或再現人的生命所需要的多樣化的自然條件,必須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這就要求我們合理調節人類自身對待自然的態度和行為。在社會生活中,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加以「合理調節」的方式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道德調節。「人—自然」道德就是在上述人與自然關系與人類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在人類生產力還不十分發達的情況下,人們對人與自然之間存在的利益關系的認識具有歷史的局限性,對「人—自然」道德還處在比較零碎的、朦朧的認識中。 20世紀以來,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產能力,人的活動范圍和影響自然的能力空前擴大了,促進了人與自然之間利益關系的深化,使「人-自然」道德最終形成。當代科學技術革命時代的到來,把以往人與自然之間潛在的利益關系更充分地顯露出來,賦予人們對人與自然、勞動與道德、科學與倫理的關系以全新的目光,使人們更自覺地認識到,在人與自然之間建立一種新的和諧關系的迫切性,從而把道德調節的范圍擴大到人與自然的關系。
二、人與自然關系道德的特點和社會職能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積極的、佔主導方面的是人。道德活動的主體是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具有合理調節相互關系的全部責任和義務。在人與自然發生沖突時,人類不能把責任推給沒有知覺、沒有靈性的自然界,只能發揮人特有的主觀能動性,用積極的方法去認識和把握自然規律,尋找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法和途徑。
由於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是社會道德的一部分,它如同整個道德一樣,受社會精神生產一般規律的支配,使處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人—自然」道德觀念,受一定社會經濟、文化條件的制約,從而使人們的「人—自然」道德觀念受到一定的社會或階級利益的羈絆。但是,「人—自然」道德畢竟與一般社會道德或階級道德有區別,它比現有一切其他社會道德更具有人類共同性。第一,它合理調節人類自身的行為,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當今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共同道德責任。第二,「人-自然」道德所反映的現實關系,是人類在發展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過程中,人與自然發生沖突並加以調節的反映。第三,「人-自然」道德所反映的現實關系,要人們調節和維護的是「人類共同利益」。
「人—自然」道德的人類共同性,不僅表現在它所反映的人與自然關系中人類共同利益上,而且具體表現在它的共同道德准則、規范、戒律上。在「人-自然」道德准則、規范的共同性中,體現了人類在認識自然規律基礎上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生存智慧」。「人-自然」道德是人類用精神的形式認識和把握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方法,反映了人類認識和改造人與自然關系的智慧。「人-自然」道德總是從個人對他人、個人對社會整體的責任和利益關系,來認識人與自然交往過程中的利益關系和對人們行為的特定要求,並藉助於一定道德觀念來表達認識的成果。在這個過程中,人與自然交往的社會實踐是「人-自然」道德認識職能的基礎。「人-自然」道德的確立,把人與自然交往中的行為,區分為有利的和有害的、善的和惡的、應該的和不應該的。「人-自然」道德從實踐的意義上幫助人們認識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價值,以選擇正確的行為和文明發展的道路,一個人認識了「人-自然」道德的合理性 ,就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是非作出正確的判斷,並按照從善避惡的原則,在自己的實踐中為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和完善的自我人格而努力。
「人—自然」道德調節職能的實現,需要社會的整體活動,更需要社會個體的活動,並通過社會和個人的努力,成為人們的內心信念和外在行為。「人-自然」道德調節職能是通過社會輿論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以及傳統習慣的力量來實現的。社會輿論是影響和調節人們對待自然行為的外在力量,它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鼓勵或抑制人的行為方向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一個人的行為符合「人-自然」道德的要求,有益於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發展時,社會輿論就會激勵他保持和發揚這種行為;反之他的行為就會受到來自社會乃至全世界的批評和譴責,促使其糾正不道德的行為,重新認識和選擇合乎道德要求的行為,從而實現調節職能。人們在與自然交往中形成的內在道德信念,是基於個人對道德義務真誠的信服和強烈的責任感。個人深刻的道德認識, 灼熱的道德情感,頑強的道德意志鑄成的比較穩固的道德信念,是人們在與自然交往中據以進行道德行為選擇的內在動力,也是人們在生產勞動和社會活動中,評價自己和他人對待自然行為善惡的尺度。
「人—自然」道德還具有教育激勵的職能,它能通過「人-自然」道德的教育、評價、激勵等方式,樹立人與自然交往的行為標准和理想人格範型,形成熱愛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社會道德風尚,培養人們在與自然交往中應有的道德意識、行為和品質。「人-自然」道德的教育激勵職能,是在對人們對待自然的行為態度進行調節的過程中實現的。其目標,是使人們在與自然的交往中,超越自私或淺近的視野,以社會集體和全人類的長遠利益判斷行為價值,作出合理而高尚的自我選擇。
「人—自然」道德的教育激勵作用,在於它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喚醒並引起作為歷史主體的人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育人們懂得什麼是善德,什麼是惡行,什麼是有害的,什麼是有益的,分清是非美醜,自覺按照一定的善惡標准來調節自己的行為。充分發揮「人-自然」道德的教育激勵作用,有利於使人們揚善棄惡,積善成德,自覺成為大自然的善良公民。

㈨ 維護生態平衡,需要做哪些實事

主要的就是要做好實事,要保護環境,也要發展經濟

㈩ 森林在什麼和什麼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方面

森林在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減少洪澇災害等方面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方面。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