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環境資料

生態環境資料

發布時間: 2020-11-29 06:41:57

生態環境破壞的資料

世紀十大環境災難

(1)1930年

Ⅱ 人們保護生態環境資料

1992年,全國廢氣排放量 l0.5萬化標立方米(不包括鄉鎮工業,下同)。廢氣中煙塵排放量 1111萬噸,比上年增長 7.6%;二氧化硫排放量 1685萬噸,比上年增長 3.9%;工業粉塵排放量 576萬噸,比上年下降 0.5%。

環境是人類生存的條件,也是人類發展的根基。當前,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已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識,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迫切任務。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指出,在「十一五」期間,要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各地區各部門都要把保護環境作為一項重大任務抓緊抓好,採取嚴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切實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問題。建議號召「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問題,並將之擺上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事關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重要戰略位置,為我國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一、環境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環境問題的出現,有大自然演化的因素,也與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進程相關。近代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活動深刻地影響了生態環境的變遷,從而成為環境問題變得突出的決定性因素。工業文明帶來了科技的巨大進步,推動了城市化的飛速發展,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然而, 當人們還陶醉在工業化的巨大勝利時,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問題已經不期而至,並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深入而加劇,甚而形成了大面積、全球性公害。從20世紀30 年代開始,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環境公害事件層出不窮,致使成千上萬的人身陷病魔,甚至死於非命。1930年,比利時「馬斯河谷事件」,在一周內60多人死亡。1936年,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有毒煙霧刺激人的眼、喉、鼻,引發眼病、喉頭炎和頭痛等症狀,致使當地死亡率增高。1952年,英國「倫敦煙霧事件」,短短幾天內,4000多人相繼死亡。1963年至1968年,日本「富山事件」,258人患上因中毒而引起的「骨痛症」,死亡人數達 128人…… 20世紀後半葉,全球性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和「酸雨沉降」,對人類賴以生存的整個地球環境造成了危害。環境問題帶來的慘痛現實,令國際社會開始反思已有的發展模式。20世紀50、60年代,一些工業發達國家開始組織專門性的環境問題調查與研究,聲勢浩大的環境保護運動逐漸興起。1972年,聯合國大會確定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強調經濟發展應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社會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我國環境問題的形成以及相關對策的制定,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20世紀50至70年代,由於當時的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我們選擇了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這一趕超型發展戰略,使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較快地步入工業化進程,但由此自然資源和環境也承受了過重的壓力,局部地區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環境破壞和污染問題。改革開放之後,經過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日漸合理,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依然比較突出。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經濟的加快發展,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總體上日益加劇,長期積累的環境危機逐步呈現,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受到威脅。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迫在眉睫地擺在了我們每一個人的面前。當星空不再蔚藍,當河流不再清澈,當土地變成荒漠,人類將何以生存,何以面對養育自己的地球母親? 保護生態環境,關系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中華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 保護生態環境,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關系國家的長治久安。
二、胡錦濤同志指出:「環境保護工作,要著眼於人民喝上乾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這是對我國整個環保事業的形象總結,也是對我們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的總體要求。保護生態環境,是解決當前環境問題、抓住大好機遇期實現戰略發展的必然要求。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必須緊緊抓住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由於目前我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環境法制建設尚未完善,環境管理力量比較薄弱,生態環境狀況在一些地區不容樂觀,國家環境安全已經受到威脅。在未來若干年內,我國的化工、造紙、冶金等行業在產業結構中仍佔有一定地位,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一時也難以改變,因而,結構性污染在短期內難以發生根本性轉變。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嫌滯後, 城市環境問題依舊突出,污染可能向農村轉移與蔓延。我國人口的持續增長和消費轉型,也將產生空前的環境壓力。因此,要抓住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部署及各種舉措,針對現實,對症下葯;面對未來,未雨綢繆。保護生態環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內容。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任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人類基本生活需要的供養,以及現代化建設所需的一切原材料,無不源自大自然的恩賜。自然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自然環境對人類廢棄物的吸納、凈化也是有限的,以浪費資源和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就不可能長久。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要高度重視環境對發展的重要性,追求經濟與環境的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要努力轉變以高資源消耗、高耗能、高污染排放為基本特徵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改變以生態環境破壞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速度的現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離開生態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便無從談起。保護生態環境,是中國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本著對國際環境與資源保護事務積極負責的態度,參加或者締結了多種環境與資源保護國際公約和條約,並把這些文件的精神引到國家的法律和政策之中。參與就是承諾,承諾意味著責任。我們改採取的保護生態環境的種種對策和措施,就是在落實已經簽署和批準的國際環境條約,承擔與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國際義務,從而為改善全球環境作出努力。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在環境保護上不能懈怠疏忽,不能無所作為。中國一定要為人類的和平與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環境保護,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三、今後一個時期,既是我國生態環境面臨巨大壓力的階段,也是環保工作大有作為的時期。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之後,黨中央、國務院將環境保護擺上重要位置。從「八五」開始,國家將環境保護納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實施了治理污染企業、保護天然林、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的根本性措施。我國發布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並以《環境保護法》為基礎,先後頒布了8部環境保護法律、30多件環保和核安全行政法規,以及70多件部門規章。近年來,我國環保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在一些城市和地區環境污染加劇的趨勢得到基本控制,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得到加強。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我們必須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充分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艱巨性和長期性,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大保護生態環境的力度,逐步改善生態環境,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保護生態環境,必須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提高生活質量和經濟效益為目標,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工業布局,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市場機制,加大環保資金的投入力度,促進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建設,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科學認識和自覺遵循自然規律,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為重點,強化對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從源頭防治污染和保護生態,堅決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污染的狀況。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加快環境保護的法治進程。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環境法律法規和標准,進一步建立健全環境監管體制,提高環境監管能力,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施排放總量控制、排放許可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政府部門要制定實行綠色發展政策,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將發展過重的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納入GDP核算范圍;要完善幹部政績考核機制,將環境績效納入其中,發揮其正面的激勵效應。保護生態環境,必須鼓勵公眾積極參與。要廣泛進行環保宣傳,提高全民環境憂患意識;要實行環境信息公開,加強公眾參與環境監督;要積極鼓勵、引導和整合各種民間環保組織,發揮其應有作用, 維護公眾的環保權益,積極發展環保產業。要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環境公約的談判,積極參與雙邊、多邊和區域合作,承擔相應的國際義務,既保障國家環境安全,又增強我國在國際環境事務中的影響。保護生態環境,事關人民安危,事關子孫禍福。新世紀新階段,保護生態環境,我們重任在肩。我們堅信,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一定能夠全面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團結一心,再接再厲,為全面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作出新的貢獻!

參考資料
網路

Ⅲ 關於保護環境的資料

關於保護環境的資料:

中國國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污染物排放量還相當大,遠遠高於環境的自凈力;工業污染治理任務仍相當繁重,有些經過治理的地方又出現反復,城鎮生活污染比重明顯增加。

保護環境我們可以:

1、生活垃圾分類。許多國家都在倡導並施行生活垃圾分類,這樣可以回收一些可重復利用的廢品,而不可回收的就進行相應的處理,這樣可以減少污染。

2、節約用電。電器不用時,除了關閉電源外,一定要記得拔下插頭,因為即使電源關閉,其實還是會有電耗產生。

3、拒絕一次性用品。買菜的時候提個菜籃子或購物車,不要那些藍色、綠色的塑料袋,這些都是極難降解的。

(3)生態環境資料擴展閱讀:

保護環境是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並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

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做好綜合的治理,以創造出適合於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讓人們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概念。

保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特殊的自然發展史遺跡、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的保護。

Ⅳ 什麼是生態環境材料

傳統的材料研究、開發與生產往往過多地追求良好的使用性能,而對材料的生產,使用和廢棄過程中需消耗大量的能源及資源,並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危害人類生存的嚴峻事實重視不夠。生態環境材料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這類材料是對資源和能源消耗少、對生態和環境污染小、再生利用率高、可降解和可循環利用或者是能夠改善環境的材料。同時具有滿意的使用性能和優良的環境協調性,在盡可能滿足用戶對材料性能要求的同時,必須考慮盡可能節約資源和能源,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在研究、設計、製造材料以及使用、廢棄材料產品時,一定要把材料及其產品整個壽命周期中對環境的協調性作為重要評價指標,改變只管設計生產,而不顧使用和廢棄後資源再生利用及環境污染的做法。

Ⅳ 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什麼

1、自然環境先天不足

中國土地總量雖然較大,土地總量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佔有土地面積只有0.8公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山地、高原、丘陵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9.27%,所構成的復雜地形地質條件,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的外營力作用下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地質新構造運動較活躍,山崩、滑坡、泥石流危害嚴重。

2、水土流失仍很嚴重

據國務院公布的遙感調查結果,1989年底中國輕度以上的土壤侵蝕面積為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8.2%,其中水蝕面積179萬平方公里,風蝕面積188 平方公里,全國平均每年因人為活動新增水土流失面積達1萬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總量達50億噸,佔世界年流失量的19.2%,其中有33億噸是耕地土壤。

3、荒漠化面積呈擴大趨勢

中國是世界上荒漠面積較大、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62.2萬 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7.2%,其中風蝕荒漠化160.7萬平方公里,水蝕荒漠化20.5萬平方公里,冰融荒漠化36.3萬平方公里,土壤鹽漬化23.3萬平方公里,超過全國現有耕地面積的總和,有近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脅,全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40億元。

4、生物多樣性減少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豐富程度佔世界第9位。中國的野生動物和植物分別佔世界總數的9.8%和9.9%,中國陸地森林生態系統有16大類和185類,區系豐富,生態類型多,為野生動、植物棲息和繁衍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中國陸地的野生動、植物有80%以上物種在森林中生存。

(5)生態環境資料擴展閱讀:

一、保護措施:

1、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土地荒漠化

實施綠色工程,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土地荒漠化是當前一項緊迫的任務。保護長江黃河源頭,嚴禁在江河源頭採金、挖草(甘草、蟲草、發菜);加強長江黃河上中游森林植被建設、「三北」防護林建設;嚴格實施生態脆弱區的禁采禁伐、禁漁、禁獵,實施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湖還海,封山育林、風沙區造林植草。

2、建立適合現階段生態環境建設的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

自然保護區是近代人類為保護生態環境、野生動植物、生物多樣性、自然遺跡的一大創舉,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徵。自然保護區制度盡可能地保護了典型的生態,保護了動植物種質遺傳資源。

截至1997年底,中國已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區926個,總面積76.98萬k㎡,占國土面積的7.64%。其中14個自然保護區加入人與生物圈網路,6個被列人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因此,進一步加強適合中國國情的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必將為中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做出貢獻。

3、正確對待自然生態資源,實行綠色經濟。

發展模式生態環境的破壞是人類追求超額回報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付出的慘重代價。生態環境的恢復需要比所得回報數倍乃至數十倍的付出,同時還得忍受數十年甚致上百年的生態災難。為此,人類必須改變傳統的無償佔有、掠奪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實行綠色經濟模式。

承認並正視生態環境資源的資本的屬性,在經濟成本核算中要提取「折舊」費,要提生態資源稅,還要分得相應紅利——即利潤中的台理分額,以保證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以及改善有充分的經濟基礎。

4、提倡綠色消費,節約物質資源。

綠色消費是人類在確保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提高生活水平的消費方式。綠色消費應盡快取代一味追求享樂的高消費而毫無節約的消耗自然資源的消費觀。當前,應提倡適度消費,要減少一次性消費,要加強資源的重復利用,要把地球上的其他生命物種看作維系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夥伴。

綠色消費就是不影響子孫後代的生存和發展,為他們留下青山綠水,留下豐富的可供永續利用的生態環境資源。

二、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其中生產者為主要成分。不同的生態系統有: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分為湖泊生態系統、池塘生態系統、河流生態系統等)、農田生態系統、凍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其中,無機環境是一個生態系統的基礎,其條件的好壞直接決定生態系統的復雜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豐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於無機環境,生物群落在生態系統中既在適應環境,也在改變著周邊環境的面貌。

各種基礎物質將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涼的裸地變為水草豐美的綠洲。生態系統各個成分的緊密聯系,這使生態系統成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Ⅵ 關於保護生態環境的資料

建設規劃

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組織有關部門編制《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通過,於1998年11月公布實施。《規劃》要求從現在起到2010年堅決控制住人為因素產生新的水土流失,努力遏制荒漠化的發展。生態環境特別惡劣的黃河長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點區以及嚴重荒漠化地區的治理初見成效。從2011年到2030年,在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基礎上,大約用20年的時間,力爭全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爭取全國60%以上適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黃河長江上中游等重點水土流失區治理大見成效,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積4000萬公頃,新增森林面積4600萬公頃,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4%以上,各類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國土面積達到12%,新增人工草地、改良草地8000萬公頃。重點治理區的生態環境開始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從2031年到2050年,再奮斗20年,全國建立起基本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系統,全國生態環境有很大改善,大部分地區基本實現山川秀美。
保護措施
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土地荒漠化
實施綠色工程,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土地荒漠化是當前一項緊迫的任務。保護長江黃河源頭,嚴禁在江河源頭採金、挖草(甘草、蟲草、發菜);加強長江黃河上中游森林植被建設、「三北」防護林建設;嚴格實施生態脆弱區的禁采禁伐、禁漁、禁獵,實施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湖還海,封山育林、風沙區造林植草。
建立適合現階段生態環境建設的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
自然保護區是近代人類為保護生態環境、野生動植物、生物多樣性、自然遺跡的一大創舉,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徵。自然保護區制度盡可能地保護了典型的生態,保護了動植物種質遺傳資源。截至1997年底。中國已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區926個,總面積76.98萬km2,占國土面積的7.64%。其中14個自然保護區加入人與生物圈網路,6個被列人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因此,進一步加強適合中國國情的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必將為中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做出貢獻。
正確對待自然生態資源,實行綠色經濟。
發展模式生態環境的破壞是人類追求超額回報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付出的慘重代價。生態環境的恢復需要比所得回報數倍乃至數十倍的付出,同時還得忍受數十年甚致上百年的生態災難。為此,人類必須改變傳統的無償佔有、掠奪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實行綠色經濟模式。承認並正視生態環境資源的資本的屬性,在經濟成本核算中要提取「折舊」費,要提生態資源稅,還要分得相應紅利——即利潤中的台理分額,以保證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以及改善有充分的經濟基礎。
提倡綠色消費,節約物質資源。
綠色消費是人類在確保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提高生活水平的消費方式。綠色消費應盡快取代目前一味追求享樂的高消費而毫無節約的消耗自然資源的消費觀。當前,應提倡適度消費,要減少一次性消費,要加強資源的重復利用,要把地球上的其他生命物種看作維系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夥伴。綠色消費就是不影響子孫後代的生存和發展,為他們留下青山綠水,留下豐富的可供永續利用的生態環境資源。

Ⅶ 關於保護環境的資料 簡單一點

一、我國生態環境破壞:

1、物種滅絕。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 生動物物種均佔世界的10%左右,基本約有200個特有屬。然而,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導致了動植物生境的破壞,物種數量急劇減少,有的物種已經滅絕。

據統計,我國高等植物大約有4600種處於瀕危或受威脅狀態,占高等植物的15%以上,近50年來約有200種高等植物滅絕,平均每年滅絕4種;野生動物中約有 400種處於瀕危或受威脅狀態。

2、植被破壞。

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一個良性生態系統要求森林覆 蓋率僅13.9%。盡管建國後開展了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但森林破壞仍很嚴重, 特別是用材林中可供採伐的成熟林和過熟林蓄積量已大幅度減少。同時,大量林地被侵佔,1984~1991年全國年均達837萬畝。

3、土地退化。

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較為嚴重的國家,土地沙漠化急劇發展,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積為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年 均擴大到2100平方公里,總面積已達20.1平方公里。40年來初步治理了50多 萬平方公里,而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79萬平方公里。

二、環境保護的方式:

環境保護方式包括:採取行政、法律、經濟、科學技術、民間自發環保組織等等。

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以求自然環境同人文環境、經濟環境共同平衡可持續發展,擴大有用資源的再生產,保證社會的發展。

三、環境保護的具體措施:

1、空調冬18夏26,全國節電上億度。

夏季的空調溫度調至26度或以上。大城市的空調負荷約占盛夏最大供電負荷的40%-50%,將空調的溫度從22-24℃提高到26-28℃,可以降低10%-15%的電力負荷,減少4-6億度以上的耗電量。

2、燈泡換成節能燈,用電能省近八成。

在相同光通量條件下,節能燈比白熾燈可節約電能80%,用於購買節能燈的費用,在(8~10)個月的電費節余中就可以收回。

3、不用電器斷電源,節電10%能看見。

在待機狀態下,電視機每小時平均耗電量8.07焦耳,空調3.47焦耳,顯示器7.69焦耳,PC主機35.07焦耳,抽油煙機6.06焦耳。

(7)生態環境資料擴展閱讀:

環境問題是中國21世紀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保護環境是保證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國家利益。環境問題解決得好壞關繫到中國的國家安全、國際形象、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及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

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資源環境基礎,使所有人都能獲得清潔的大氣、衛生的飲水和安全的食品,是政府的基本責任與義務。

Ⅷ 生態環境的保護的資料

1、不亂扔垃圾,費舊電池和電子產品及零部件。
因流入清水中,會造成水污染。
2、不燒紙、秸稈;不隨便燃放鞭炮;多步行或坐公交車,少開私家車,減少費氣排放量。
因費氣大量排放會造成空氣污染或霧霾。
3、不亂丟朔料袋、盒及包裝袋。
因是不易容解之物,會被其它生物吞噬,也影響到子孫後代。
4、為子孫後代造福,節約能源,多節約1度電、一滳用水。
5、多用有機肥,少用除草劑,不用劇毒農葯。
滲入土壤,危害水源。
善待環境是每個公民的義務,也是為後人造福。

Ⅸ 關於生態環境的資料

一、自然經濟社會簡況
撫順市位於遼寧東部山區,地處遼寧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位置。市內交通基礎設施完善,具有較發達的公路、鐵路網。是全國重要的礦產資源生產、消費大市及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規劃基期,國內生產總值為257.9億元, 居全省第五位。完成工業總產值589.7億元(現價),居全省第4位。
礦業經濟是我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石油加工、煤炭和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是全市經濟發展支柱。規劃基期,全市採掘業產值為18.9億元,占工業生產總值的3.2%。後續加工產值250.8億元,占工業生產總值的42.5%。
撫順的發展史是礦業開發史,礦業開發不僅帶動本市經濟發展,而且拓寬了本市的工業結構。撫順工業由煤而興,因油發展。20世紀50-60年代,煤炭產量一直居全國前列,素有「煤都」之稱。目前,撫順煤礦雖進入中晚期,煤炭工業需要轉型,但煤、油頁岩、煤層氣等可利用資源仍然比較豐富,撫順礦區仍呈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景。20世紀60年代開始,撫順石化工業發展壯大,是全國重要的石化工業基地。石油化工工業的產值佔全市工業產值的三分之一。撫順的煤、油頁岩、黃金、鐵、銅等礦產的開發,帶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目前,形成了以石油加工、煤炭和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為主體,機械、電子、化工等門類齊全工業體系。
市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撫順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提出: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提高工業整體競爭能力,重點發展石化、冶金、機械、建材產業;加快礦區產業轉型,推進煤炭工業戰略轉移,充分開發利用油頁岩、煤層氣等資源,發展接續產業,重點抓好東露天開發、頁岩煉油、頁岩電站及煤層氣開發等項目,實現傳統能源工業向新型能源工業轉化。因而,從我市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看,礦業仍將是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要的基礎性產業,礦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基礎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礦產資源特點及優勢
撫順市礦產資源豐富,曾經是全國著名的「煤都」。銅、鋅、油頁岩、泥炭、鈮鉭等礦產保有儲量居全省首位,煤、煤層氣、金、銀、硫化鐵等礦產在全省居重要地位。目前,已發現的礦產52種,佔全省已發現礦種的47.3%,產地500多處,其中,區內大型礦床3處,中型礦床6處,小型礦床80多處。現已開發的礦種24種,其中優勢礦產18種。全市已探明礦產總儲量60.04億噸,保有儲量 48.11億噸,佔全省保有儲量的17.7%。
撫順礦產資源的特點是:(1)能源礦產儲量豐富,區位條件優越,優勢突出。油頁岩、煤層氣儲量大,前景可觀。(2)銅、鋅資源豐富,成礦地質條件優越。基礎地質研究和紅透山銅礦十幾年生產探礦的經驗表明,老礦山外圍和深部找礦前景廣闊;(3)共伴生礦產多,綜合利用潛力大;(4)礦產資源規模小,分布面廣。但水泥用灰岩、油頁岩、煤、菱鎂礦等礦產地相對集中,礦床規模大,埋藏淺,適宜礦業開發。
優勢礦產是油頁岩、煤層氣、煤、銅、鋅、金、鐵、菱鎂、水泥用灰岩、泥炭等10個礦種。
油頁岩 規劃基期保有資源儲量38.9 億噸,居全省首位。
煤層氣 預測資源量66億立方米,佔全省的16.7%。
煤 規劃基期保有資源儲量7.5億噸(其中基礎儲量5.9億噸),佔全省資源儲量11.6%。
銅 規劃基期保有資源儲量(金屬量)22.8萬噸。居全省首位。撫順紅透山銅礦保有資源儲量(金屬量)22.16萬噸。
鋅 規劃基期保有資源儲量(金屬量)38.4萬噸,佔全省39%。
金 規劃基期,伴生金保有資源儲量(金屬量)10.32噸,為全省首位;岩金保有資源儲量(金屬量)10.59噸,佔全省12%。
鐵 礦山規模小,分布分散,除小萊河、傲牛鐵礦等9個礦區外,其它礦區保有儲量不足100萬噸。規劃基期,保有資源儲量8831萬噸。
泥炭 規劃基期,保有資源儲量164.5萬噸,為全省首位。
菱鎂 規劃基期,保有資源儲量242萬噸。
水泥用灰岩 規劃基期,保有資源儲量7091萬噸。勘查程度低,但遠景儲量非常豐富。
三、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和勘查現狀
撫順市的勘查工作開始於20世紀初,迄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尤其建國以來,區內的地質礦產勘查工作有了大規模的發展,完成了大量的地質調查、礦產勘查和科學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地質找礦成果。
(一)基礎地質研究程度
⒈區域地質調查:區內已全部完成1:200000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工作。先後完成了營盤—南雜木、北三家—英額門、張甸子、鄭家堡子、南口前、木奇、大蘇河、灣甸子、永陵鎮、新賓縣、都督村、紅廟子等13個圖幅4200餘平方千米的1:50000區域地質調查工作。
2.區域物化探工作:已完成全市域內的1:200000水系沉積物和重砂測量;完成1:50000—1:100000航空磁測;完成1:200000—1:1000000區域重力測量;完成了救兵—三塊石地區、北崴子—草市地區、營盤—南雜木、北三家—英額門重點成礦區1:50000水系沉積物測量。
⒊科研工作:完成了全區范圍內的地質礦產總結,編制了1:200000撫順地區地質礦產圖和1:100000撫順市礦產資源分布圖。進行了撫順地區渾南金礦成礦規律及找礦方向研究、渾北綠岩帶中金礦類型及找礦遠景評價,南口前地區1:50000成礦預測,完成了遼北—吉南太古宙地質與成礦等大型專題的科研工作。
通過基礎地質研究,為我市礦產資源勘查提供了基礎資料。
(二)礦產資源勘查程度
先後開展了撫順煤田的勘探和馬架子煤田普查工作,其中撫順煤田控制深度已達1000米以上;對撫順、清原、新賓縣內150多處鐵礦床(點)進行普查與勘探,發現了傲牛鐵礦、小萊河鐵礦、洋湖鐵礦、毛公鐵礦等具一定規模中小型鐵礦;發現並評價了紅透山銅礦、清原縣下大堡金礦、王家大溝金礦、撫順縣二伙洛金礦、新賓縣下營子金礦、撫順縣佟家街菱鎂、北四平泥炭礦、草市泥炭礦、大四平石灰石礦等一大批礦產地。截止2000年底,累計探明儲量的礦產地500多處,基本查清了市內主要金屬、非金屬和能源礦產的分布。
四、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我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歷史悠久、強度高、規模大,礦業基礎雄厚。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高。規劃基期,探明52種礦產,已開發礦產24種。按累計消耗儲量占累計探明儲量比例計算,主要礦產開發利用程度為:煤礦47%,鐵礦6%,銅礦59%,鋅礦52%,金礦40%,菱鎂礦51%。
——礦產資源利用水平較高。大中型礦山企業「三率」指標完成較好,撫順礦務局西露天礦開採回採率95%,老虎台開採回採率70%,紅透山銅礦開採回採率94%;1998年我市結合礦山的實際情況,經過專項調查和專家指導,制定了礦山企業「三率」考核指標。從規劃基期的完成情況看,開採回採率有所提高。
——礦業產量平穩,產值穩中有升。全市共有礦山企業302個,特大型礦山1個,大二型礦山2個,中二型礦山2個,小型礦山297個,小型以下礦山佔全市礦山總數的98.3%。實有礦業職工人數3.5萬人,97年實有6.9萬人,減少3.4萬人。礦業總產值為18.9億元,比97年的16.9億元多2億元,增加11%。年產主采礦種礦石量1048萬噸,比97年的1021萬噸增加了27萬噸,其中,煤686.2萬噸,鐵礦石150.8萬噸,銅金屬量0.9萬噸,鋅金屬量1.2萬噸,金礦石2.1萬噸,菱鎂礦石量8.3萬噸,泥炭礦石量0.35萬噸,水泥用灰岩礦石量22.4萬噸,油頁岩產量為307萬噸,煤層氣6432萬立方米。
我市礦產品貿易的物流量相對穩定,主要礦產產銷平衡。物流方向相對固定,煤炭主要銷往鞍鋼;鐵粉主要銷往新鋼、本鋼;金粉運往阜新排山樓金礦和山東招遠黃金公司;銅粉銷往天津大通銅業公司、山東東贏銅業公司;輕燒鎂銷往遼寧省外貿公司或大連五礦公司。
五、礦山生態環境現狀
(一)西露天礦采坑給城市帶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撫順西露天礦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露天煤礦,在礦山長期的生產過程中形成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縫等地質災害,造成周邊企業廠房和居民建築破壞,目前,地面變形仍在繼續加劇,並有逐年增大的趨勢。撫順西露天礦將於2007年閉坑,閉坑後礦坑對城市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危害將進一步顯化和惡化,礦坑充水,邊坡將失去人工維護,邊坡岩層浸水後強度將弱化,岩土移位、地面變形加劇,給相鄰的大型企業、商業區和居民區留下較為嚴重的隱患。
(二)採煤剝離物造成周邊地區環境污染。撫順西露天礦九十多年的開采,形成了三座較大的外排土場,佔地面積20.2平方公里,累計排放量為16億立方米。這些露天堆積的煤矸石在長期的風化、降雨淋濾作用下,發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產生大量的污染物並向外排放,造成周圍地區空氣、土壤、地下水嚴重污染。同時,煤矸石堆放佔地面積很大,造成城市土地的浪費,限制了城市建設的發展空間。
(三)採煤沉陷區逐年擴大,造成土地利用率低下。老虎台礦和龍鳳礦長年的井下煤炭開採在我市城區形成了一個面積16.89平方公里的橢圓型沉陷盆地,地面平均沉陷值超過1米,最大沉陷值超過10米。在此范圍內,居民住宅、大中型企業遭到巨大破壞,經濟損失幾十億元。目前,隨著老虎台礦的繼續開采,地表破壞將進一步加重,沉陷區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居民住宅和一些大中型企業的安全將面臨更大威脅。
(四)礦震頻繁直接威脅城市安全。我市礦震自1933年開始發生,礦震頻次由70年代每年300——500次增至2001年的7051次;最大震級由2.5級升至3.7級,2002年達到6843次。據專家預計礦震震級將逐步達到3.8—4.2級,威脅將更大。其危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礦震給井下安全生產帶來了很大的危害;二是礦震對地面設施構成破壞和威脅;三是加劇了採煤沉陷和邊坡失穩。
(五)縣(區)部分地區礦山生態環境破壞較為嚴重。突發性降水引發的泥石流主要發生在丘陵山區,撫順縣為地質災害易發區。山體滑坡和崩塌主要發生在新賓永陵啟運山、撫順縣三塊石、清原202國道兩側和新賓東南公路路段,新賓鎮郊區為易發區。撫順縣鐵礦、菱鎂礦資源豐富,由於多年來的過量開采,造成了礦山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有的已不可恢復。清原縣金礦、新賓縣煤礦開采也不同程度地破壞了生態環境。
根據對全市12家礦山企業抽樣調查統計,目前礦山生態環境恢復率為5%。土地復墾率為3.9%。
六、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及開發利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礦產勘查工作滯後,找礦成果不顯著。我市基礎地質程度高,但完成時間較早,尚需更新、補充;地勘費投入銳減,使勘查工作停滯不前;勘查結構和勘查布局不合理,重金屬,輕非金屬礦產勘查,相同礦種各縣區的勘查程度相差較大。
——礦產勘查資本市場尚未建立,社會資金難以進入勘查領域,外商投資進展不大,商業性投資勘查機制尚未形成。
——大宗礦產資源形勢嚴峻,轉產任務艱巨。我市煤炭受「保城限采」政策影響,可采儲量嚴重不足,撫順礦業集團老虎台礦和西露天礦的保有儲量分別為8857、1719萬噸,可采儲量分別為6199、1536萬噸,進入中後期開采,急需發展接續產業,調整產業結構。
全市金礦資源日漸萎縮,王家大溝金礦和下大堡金礦的保有資源儲量(金屬量)分別僅為3.81噸、0.94噸,後備資源嚴重不足,影響我市黃金產量的穩定。
——礦山規模結構不合理,生產集中度低。全市中型以上規模礦山僅5家,其餘礦山規模小,分布散。
——礦產品結構不合理,技術含量低。礦山設備簡陋,技術陳舊,工藝落後,技術人才缺乏。產品多為原礦石,技術含量低,缺乏精深加工、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經濟效益低,資源利用率低。
——礦政管理需繼續加強,礦業權市場急待培育。礦產資源管理粗放,監督管理還沒有完全到位,不按設計施工,以探代采、邊探邊采、無證采礦,亂采濫挖,浪費資源問題仍然存在。礦業權市場處於啟動階段,發育很不完善,完整的市場體系尚未形成。
——礦山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恢復治理任務艱巨。撫順市礦區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經調查,「一區一坑三場」(採煤沉陷區、西露天礦坑、西排土場、東排土場、汪良排土場)土地總面積為47.96平方公里,這些廢棄的土地及由此引發的地質災害頻發、生態環境惡化問題,使我市恢復治理工作面臨沉重的壓力。
六、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有利條件與不利因素
(一) 有利條件
——國家實施全球資源戰略、開拓資源戰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我市的礦業發展帶來機遇。隨著國家資源戰略的調整,國家對銅、鋅等具有戰略意義礦種的勘查力度加強,這將為我市優勢礦產資源的調查評價和紅透山銅礦深部和外圍找礦工作創造十分有利的條件。我國加入WTO後,資源在全球優化配置,我市石油、鋁及鋼鐵加工企業可在國際市場進口所需原料。同時有利於我市大中型礦山企業在境外建立開采、加工基地,擴大礦山企業規模,增強國際市場競爭能力。
——國家實施能源結構調整戰略、支持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調整和改造,支持以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持續產業的政策為我市煤炭工業轉型、石化工業跨越性發展帶來機遇。
在國家政策、資金的支持下,以恢復東露天礦開采為龍頭,開發油頁岩、煤層氣資源,充分利用油頁岩、煤矸石進行煉油、發電、燒磚,搞好煤炭深加工和潔凈煤項目,進行資源綜合利用。
我市在「十五」計劃中,石化與精細化工是撫順「十五」時期和以後超常發展的主導產業。兩大產業將完成大規模的技術改造,生產規模、技術水平、經濟效益都將實現翻番升位,位居國內前列。國家對老工業基地調整和改造的支持和支持以開采資源為主城市發展持續產業的政策,在政策、資金和利用「兩個資源,兩個市場」方面為我市建設「北方石化城」帶來機遇。
(二)不利因素
——區內大部分地區工作程度較高,特別是一些大中型礦山及其周邊地區,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地質普查勘探工作,許多地表礦點進行了預查,找礦進入「攻深找盲」階段,工作難度較大。
——國家投資減少,重點成礦地段的高精度大比例尺物化探工作開展較少,加之探礦設備落後,深部找礦成果不顯著。
——由於礦產資源全球優化配置,廉價優質礦產品的進口增加,對我市開采、加工成本高的及規模小、技術落後的礦山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較大沖擊。
七、礦產資源需求預測和可供性分析
(一)礦產資源需求預測
根據我市「十五」計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礦產資源消耗必然呈現增長態勢。我市的產業結構也決定了礦產資源的高消耗性。預測2005年我市煤需求量為900萬噸,石油1500萬噸,鐵礦石400萬噸,銅1 萬噸,鋅1.2萬噸,鋁10萬噸,金礦石3萬噸,水泥用灰岩100萬噸,菱鎂礦石8萬噸,油頁岩1100萬噸,煤層氣3億立方米。其它金屬、非金屬礦產需求量也表現為持續增長。
(二)礦產資源可供性分析
從我市礦產資源現狀分析,大宗礦產資源可采儲量不足,礦產資源供需形勢不容樂觀,貴金屬和有色金屬可供性趨向嚴峻。
針對我市主要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和具有潛在優勢的礦產資源進行可供性分析:
難以滿足經濟發展需求的礦產 石油、鋁土礦為我市沒有的礦產,全部需要外購;金、鉛、鋅、耐火粘土等4種礦產,如不新增資源,現有保有儲量到2010年基本枯竭。
部分滿足經濟發展需求的礦產 鐵受規模小開發受到限制等因素影響,只能部分滿足需求。
滿足經濟發展需求的礦產 銅、菱鎂、油頁岩、煤在規劃基期能夠滿足需求。煤受「保城限采」政策影響,可采儲量只能維持到2010年左右。
具有潛在優勢的礦產 受技術、交通條件或市場因素等限制,尚沒有開發利用或大規模開發利用,有油頁岩、煤層氣、石灰石、泥炭等。
到2005年,我市煤炭預測產量為700萬噸,自給率77.8%;鐵礦石200萬噸,自給率50%;銅1萬噸,自給率100%;鋅1.2萬噸,自給率100%;金礦3萬噸,自給率100%;水泥用灰岩石100萬噸,菱鎂礦石8萬噸,油頁岩1100萬噸,煤層氣3億立方米,基本滿足要求。
第三章 規劃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規劃目標
一、規劃指導思想
本《規劃》的編制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切實貫徹中央關於人口、資源、環境的基本國策和「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原則;堅持我市實施的「建設經濟強市,爭創文化名城」及建設「綠都撫順」和「北方石化城」方略,在服從省礦產資源規劃前提下,發揮區域優勢,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為實現資源主導型城市加速轉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二、規劃原則
緊密結合撫順國民經濟發展實際 ,按照我市「建經濟強市、創文化名城」和建設「綠都撫順」的指導思想,統籌規劃礦產資源,發揮資源優勢,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基本要求,開發與保護並重,把節約放在首位 加強資源保護,節約使用資源;綜合勘查,綜合評價,綜合利用,合理開采。
——經濟、資源、環境與社會效益相互協調統一 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注重資源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堅持以保護為前提,以開發為手段,以發展為目的,使保護與發展互為促進;綜合運用法律、行政和經濟手段,改善礦山生態環境,確保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社會效益的明顯提高。
——發揮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 在法律、法規的規范和規劃、政策的調控引導下,充分發揮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調控資源利用總量,優化資源利用結構和布局,實現礦業的可持續發展。
——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 依靠科技進步和科學管理,生產精深加工、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礦產品,提高采選綜合回收率和共、伴礦產的綜合利用率。 &,amp;,amp;,nbsp;

Ⅹ 地球的生態環境資料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先後實施「三北」防護林、大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等一系列林業生工程,開展黃河、長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加強草原和生態農業建設,使中國的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並對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但是,應當清醒認識到,中國的生態環境仍很脆弱,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未得到遏制,生態環境問題仍很嚴重,主要表現在:
(1)自然環境先天不足
中國土地總量雖然較大,土地總量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佔有土地面積只有0.8公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山地、高原、丘陵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9.27%,所構成的復雜地形地質條件,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的外營力作用下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地質新構造運動較活躍,山崩、滑坡、泥石流危害嚴重。同時,還有分布廣泛、類型多樣、演變迅速的生態環境脆弱帶,如沙漠、戈壁、冰川、永久凍土及石山、裸地等面積就占國土面積的28%,此外還有沼澤、灘塗、荒漠、荒山等利用難度大的土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中國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季,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中國降水量地區有效期異和年內、年際變化大,導致全國范圍內旱澇災害頻繁,嚴重影響工農業生產。中國暴雨強度大、分布廣,是易造成洪澇、水土流失乃至泥石流、山崩、塌方、滑坡的重要在原因。在中國獨特的地質地貌基底上,一旦植被破壞,水熱優勢則立即會轉化為強烈的破壞力量。
(2)水土流失仍很嚴重
據國務院公布的遙感調查結果,1989年底中國輕度以上的土壤侵蝕面積為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8.2%,其中水蝕面積179萬平方公里,風蝕面積188 平方公里,全國平均每年因人為活動新增水土流失面積達1萬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總量達50億噸,佔世界年流失量的19.2%,其中有33億噸是耕地土壤。隨著地表沃土的流失,帶走了大量的有機質和碳、磷、鉀養分,土層越來越薄,直接導致土壤肥力降低,耕地面積減少。建國以來因水土流失而毀掉的耕地已達4000千多萬畝。經過建國50年來的治理,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局部地區生態環境發生了明顯的好轉,但總體上中國水土流失仍然嚴重的形勢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80年代末到1997年底,中國七大江河治理水土流失仍然嚴重的形勢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80年代末到1997年底,中國七大江河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共12.49萬平方公里,只佔七大江河水土流失面積的7.76%。
(3)荒漠化面積呈擴大趨勢
生態環境
中國是世界上荒漠面積較大、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62.2萬 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7.2%,其中風蝕荒漠化160.7萬平方公里,水蝕荒漠化20.5萬平方公里,冰融荒漠化36.3萬平方公里,土壤鹽漬化23.3萬平方公里,超過全國現有耕地面積的總和,有近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脅,全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40億元。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地區,涉及18個省(區、市)470個縣(旗、市),形成萬里風沙線。中國荒漠化不但影響范圍大,類型多,而且程度嚴重。據綜合評價,中國輕度荒漠化為95.1萬平方公里,中度64.1萬平方公里,重度103.0萬平方公里,分別占荒漠化總面積的36.3%,24.4%和39.3%。該程度類型構成比例與全球相應的41.3%、56.5%和2.2%的構成比例相比,重度荒漠化治理雖然取得一定成就,但荒漠化的發生、發展並未得到有效控制,總體面積仍在擴大,且呈愈演愈劣的趨勢,荒漠化擴展速度由50年代的每年1560 平方公里,增至70年代的2100 平方公里和80年代的2460 平方公里,相當於每年損失一個中等縣的土地面積。據衛星遙感監測,從1983年到1995年,內蒙古自治區草地面積擴大了近1倍,共凈增17.4萬平方公里。
4.水資源緊缺,污染嚴重
中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降水資源總量約6億噸,平均年徑流總量為27115億立方米,扣除重復計算量,中國的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8124 立方米。按水資源總量考慮,中國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國人口眾多,人均水資源不到世界人均水資源的1/4,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在世界各國1997年排名中僅列第121倍,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國際上認為人均水資源量2000 立方米,為嚴重缺水邊緣,人均水資源量1000 立方米。為人類生存起碼條件,如果按照這個標准,中國有15個省(市、區)的人均水資源量低於嚴重缺水線,有7個省(市、區)的人均水資源量低於生存地起碼條件。到21世紀中葉,中國人均水資源量將降為1700 立方米,水資源緊缺的形勢將更加嚴重。而且中國水資源量地區分布嚴重不協調,東南水量佔全國總水量的82.2 %,西北水量僅佔17.7%。據有關專家預測,中國缺水高峰將在2020年至2030年出現,據估計中國將缺水2000億立方米,預計中國最大國發經濟需水量約為7600億立方米。此外,城市缺水也相當嚴重,據1995年建設部的調查分析結果,1993年統計的5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333座缺水,其中49個是由於水源缺乏,19個是由於污染導致可利用水資源緊缺。
5.森林覆蓋率低,增長緩慢
自然保護區分布圖
中國生態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繁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覆蓋率低,且分布不均。中國森林面積為134萬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分布在東北和西南地區,華東、華中、華南地區的森林面積只佔全國森林面積17.96%,華北和西北地區森林則更少。中國森林覆蓋率只有13.92%(按郁閉度0.3計),為世界平均覆蓋率的60.5%,人均佔有森林面積和蓄積僅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6和1/8,位於世界120位。廣大的西部乾旱、半乾旱地區大片森林退化,覆蓋率還不到1%。雖然中國每年都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但由於成活率低,加上管理水平、亂砍濫伐等問題,森林覆蓋率增長緩慢,從1993年到1996年一直是13.92%,某些局部地區森林覆蓋率不斷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長江流域森林覆蓋率幾十年來一直呈降低趨勢,占長江流域上游面積56%的四川省,覆蓋率有50年代的20%下降到80年代的13%;三峽庫區從50年代到80年代森林面積減少了一半以上。據清查,1975年中國天然林面積為98.17萬 平方公里,到1985年面積降為86.75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減少1.14萬平方公里。即使按照《全國生態環境規劃(林業部分)》實現封山植樹、退耕還林,禁止亂砍濫伐等破壞森林人為活動,到2050年實現宜林地全部綠化,中國森林覆蓋率也才達到26%。
6.生物多樣性減少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豐富程度佔世界第9位。中國的野生動物和植物分別佔世界總數的9.8%和9.9%,中國陸地森林生態系統有16大類和185類,區系豐富,生態類型多,為野生動、植物棲息和繁衍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中國陸地的野生動、植物有80%以上物種在森林中生存。然而由於天然林生態系統的破壞,致使野生動物棲息繁衍地日益縮小,加上人為亂捕濫獵,導致物種數量減少和瀕臨滅絕。據有關資料,中國有15%~20%的物種處於瀕危和受威脅狀態,包括4600多種高等植物和400多種野生動物。近幾十年已絕跡的高等植物就有200多種,野生動物有10餘種,還有20多種瀕臨滅絕。
-----------------------------------------------------------選自網路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