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的城市
1. 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穩步推進都有哪些城市
31日在北京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珠海市、廈門市、廣州市在生態城市建設方面保持在前列。
生態城市綠皮書課題組採集相關數據,得出了中國284個城市2015年生態健康狀況的綜合排名。
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284個生態城市中排名前100名的城市成分比較復雜,4個直轄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全部保持在前30名以內。
比較分析2010-2015年六年間中國生態城市健康指數排名發現,珠海市、廈門市、廣州市三城市的排名一直保持在前十名之內,表明三個城市的
排名呈現出相對平穩性,其中珠海市和廈門市排名穩中有升,2013年、2014年、2015年珠海市均排名第一,廈門排名也較為靠前。
多發展幾個生態城市。
2. 什麼叫生態城市它與田園城市的概念有何聯系與區別
生態城市從廣義上講,是建立在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更深刻認識的基礎上的新的文化觀,是按照生態學原則建立起來的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社會關系,是有效的利用環境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狹義的講,就是按照生態學原理進行城市設計,建立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居環境。
田園城市,它與一般意義上的生態城市有著本質的區別。是19世紀末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提出的關於城市規劃的設想。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羅伯特·歐文(Robert Owen 1771-1858)提出的。 霍華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認為應該建設一種兼有城市和鄉村優點的理想城市﹐他稱之為「田園城市」。田園城市實質上是城和鄉的結合體。
田園城市是十九世紀四大城市設計(田園城市,1903;工業城市,1904;帶形城市,1882;方格形城市,1811)理念之一。
3. 生態城市的提出
前蘇聯生態學家)首次正式提出生態城市概念,認為生態城市是一種理想城模式,其中技術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
從生態學的觀點,城市是以人為主體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由社會、經濟和自然三個子系統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一個符合生態規律的生態城市應該是結構合理、功能高效、關系協調的城市生態系統。這里所謂結構合理是指適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環境質量,充足的綠地系統,完善的基礎設施,有效的自然保護;功能高效是指資源的優化配置、物力的經濟投入、人力的充分發揮、物流的暢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關系協調是指人和自然協調、社會關系協調、城鄉協調、資源利用和資源更新協調、環境脅迫和環境承載力協調。概言之生態城市應該是環境清潔優美,生活健康舒適,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利,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生態良性循環的城市。
「生態城市」作為對傳統的以工業文明為核心的城市化運動的反思、揚棄,體現了工業化、城市化與現代文明的交融與協調,是人類自覺克服「城市病」、從灰色文明走向綠色文明的偉大創新。它在本質上適應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標志著城市由傳統的唯經濟增長模式向經濟、社會、生態有機融合的復合發展模式的轉變。它體現了城市發展理念中傳統的人本主義向理性的人本主義的轉變,反映出城市發展在認識與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繫上取得新的突破,使城市發展不僅僅追求物質形態的發展,更追求文化上、精神上的進步,即更加註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密聯系。
「生態城市」與普通意義上的現代城市相比,有著本質的不同。生態城市中的「生態」,已不再是單純生物學的含義,而是綜合的、整體的概念,蘊涵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內容,已經遠遠超出了過去所講的純自然生態,而已成為自然、經濟、文化、政治的載體。
生態城市中「生態」兩個字實際上就包含了生態產業、生態環境和生態文化三個方面的內容。生態城市建設不再僅僅是單純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生態城市建設內容涵蓋了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與建設、生態產業的發展(包括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人居環境建設、生態文化等方面,涉及各部門各行業;這正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因此在本質上,生態城市建設是在區域水平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平台和切入點。生態城市建設是全面提升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載體,是全民參運動,通過生態城市建設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為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4. 什麼是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原理,應用生態、社會、系統等工程技術建設的社會、經濟、自然可持續發展和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類聚居地。生態城市應滿足以下標准:(1)廣泛應用生態學原理規劃建設城市,城市結構合理、功能協調;(2)保護並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資源與能源,產業結構合理,實現清潔生產;(3)採用可持續的消費發展模式,物質、能量循環利用率高;(4)有完善的社會設施和基礎設施,生活質量高;(5)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環境質量高,(6)保護和繼承文化遺產,尊重居民的各種文化和生活特性,(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覺的生態意識和環境道德觀念,(8)建立完善的、動態的生態調控管理與決策系統。
5. 生態城市的內涵
「生態城市」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生態城市是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社會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生態良性循環四者保持高度和諧,城市環境及人居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安全,失業率低、社會保障體系完善,高新技術佔主導地位,技術與自然達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有利於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穩定、協調、持續發展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
所謂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簡單地說就是社會——經濟——自然人工復合生態系統,蘊涵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和整體生態化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具體地說,社會生態化表現為,人們擁有自覺的生態意識和環境價值觀,人口素質、生活質量、健康水平與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有一個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接受教育、人權和免受暴力的社會環境。經濟的生態化表現為,採用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消費、交通和住居發展模式,實現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推廣生態產業和生態工程技術。對於經濟增長,不僅重視數量的增長,更追求質量的提高,提高資源的再生和綜合利用水平,節約能源、提高熱能利用率,降低礦物燃料使用率,研究開發替代能源,提倡大力使用自然能源。
環境的生態化表現為:發展以保護自然為基礎,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自然環境及其演進過程得到最大限度地保護,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和保護生命支持系統,開發建設活動始終保持在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6. 生態城市的特徵包括什麼
生態城市的特徵:
①健康、和諧:具有和諧的生態秩序,區域生命支持系統能提供正常和穩定的生態服務功能,具有健康的人類生命支持系統,生產資料呈持續積累和盈餘趨勢。
②高效、活力:生態城市將改變現代城市「高消耗」「非循環」的運行機制,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地盡其利、各得其所,物質、能量得以多層次分級利用,廢棄物得以循環再生,各行業各部門關系協調,呈現發達的生產力和先進的生產關系。
③持續、繁榮: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兼顧不同時間、空間,合理配置資源,公平地滿足當代與後代在發展和環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奪」的方式促進城市暫時的繁榮,城市呈現持續、繁榮發展態勢。
④高度的生態文明:生態城市是具備高度生態文明的人文環境系統,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型生態社區為基本單元,居民具有強烈的生態倫理意識,社會安定祥和。
⑤整體性:生態城市不是單單追求環境優美或自身的繁榮,而是兼顧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的整體利益,不急重視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相協調,更注重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是在整體協調的新秩序下尋求發展。
⑥區域性:生態城市是在一定區域空間內人類活動和自然生態利用完善結合的產物,是城鄉融合、互為一體的開放系統,是建立在區域平衡基礎之上的,而且城市之間是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只有平衡協調的區域才有平衡協調的生態城市。
7. 生態城市要達到哪些標准
(1)廣泛應用生態學原理規劃建設城市,城市結構合理、功能協調。
(2)保護並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資源與能源,產業結構合理,實現清潔生產。
(3)採用可持續的消費發展模式,物質、能量循環利用率高。
(4)有完善的社會設施和基礎設施,生活質量高。
(5)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環境質量高。
(6)保護和繼承文化遺產,尊重居民的各種文化和生活特性。
(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覺的生態意識和環境道德觀念。
(8)建立完善的、動態的生態調控管理與決策系統。
8. 生態城市的標準是什麼
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原理,應用生態、社會、系統等工程技術建設的社會、經濟、自然可持續發展和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類聚居地。生態城市應滿足以下標准:
(1)廣泛應用生態學原理規劃建設城市,城市結構合理、功能協調。
(2)保護並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資源與能源,產業結構合理,實現清潔生產。
(3)採用可持續的消費發展模式,物質、能量循環利用率高。
(4)有完善的社會設施和基礎設施,生活質量高。
(5)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環境質量高。
(6)保護和繼承文化遺產,尊重居民的各種文化和生活特性。
(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覺的生態意識和環境道德觀念。
(8)建立完善的、動態的生態調控管理與決策系統。
生物圈中最普遍的特徵之一是生物體的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指某一區域內遺傳基因的品系、物種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總和。它包括了種內基因變化的多樣性、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三個層次。
9. 什麼是生態文明城市
生態文明城市是一個以人的行為為主導、自然環境為依託、資源流動為命脈、社會體制為經絡的「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系統,是資源高效利用、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社會和諧、發展持續的人類居住區。
生態文明城市,是揭示當今世界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加速增長的背景下,地球、城市、人三個有機系統之間關聯和互動創造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的關鍵所在。從生態哲學角度看,生態文明城市實質是實現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這是生態文明城市的價值取向所在;從開展循環經濟,創建低碳經濟,拓展綠色經濟,形成生態產業體系和發展生態經濟學的角度看,生態文明城市的經濟增長方式是內涵增長模式,更加註重對低碳、綠色和生態技術的運用;從生態社會學角度看,生態文明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將「生態化」;從系統學角度看,生態文明城市是一個與周邊城郊及有關區域緊密聯系的開放系統,不僅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態系統,如空氣、水體、土地、綠化、森林、動物生命體、能源和其他礦產資源等,也涉及城市的人工環境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
生態文明城市,立足於推動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關系,努力建設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生態安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型城市,統籌考慮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統籌考慮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統籌考慮當前利益和長遠戰略,全面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切實走出一條發展低碳經濟,促進節能減排的新路子,既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應對氣候變化、參與國際競爭的客觀需要,還是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主攻方向。
10. 生態城市的特徵有哪些
(1)城市抄居民素質高。「生態城市」是指在該城市中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人們受著良好的教育;科技事業比較發達並且能夠有力、持續地推動經濟、社會、人文和環境事業的發展。
(2)天藍、地綠、水清。在生態城市中,人們善待自然、注意保護環境成為社會公德和人們的自覺行為准則,到處是綠茵草地、青山綠水的城市景觀。
(3)資源高效利用。生態城市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所有的原材料和能源得到合理、高效率的利用;在生產和消費的源頭就嚴格控制廢物的產生,廢物一旦產生就必須按設定的方案進行回收、再生和再利用。
(4)產業結構優化。在生態城市中發展的產業都必須以不破壞生態平衡為前提,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利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生態城市的產業中必定有三個共同點:一是應用先進技術發展生態農業和都市園林;二是旅遊業以生態旅遊為特色;三是環保產業發達並有一定的帶動性。
(5)城市規劃科學。生態城市的建設和管理必須重視建築布局合理;嚴格控制建築密度;大力提高建築物的傳統個性和文化品位;城市配套設施和基礎設施充足而且先進;城市管理納入法治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