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生態
⑴ 什麼叫傳播生態
傳播生態這個概念在阿什德看來,就是我們的傳播形態已經遠遠超出它作為大眾媒介的范圍,和宗教、文化、政治、法律、商業、民間組織、戰爭、恐怖主義等等產生頻繁的符號互動。
"在最寬泛的意義上,傳播生態指的是信息技術的結構、組織和易接近性,各種論壇、媒介和信息渠道。"
也就是說,所謂傳播生態其實就是傳播行為發生的具體環境,這種環境除了人自身的因素外,最重要的是信息技術媒介的特性,信息技術的開放性和易接近性使得人們能夠非常容易地獲取信息、交流信息,在人與信息技術的互動過程中,傳播生態環境逐漸形成,而一旦這種環境成為另一種"實在",它就對現實環境產生影響。
⑵ 誰能介紹下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的「受眾與傳媒生態」這個研究方向
新聞學分為理論新聞學、歷史新聞學、新聞業務三塊。就業方面,主要是為媒體(報紙、廣電、網路等)輸送新聞記者和編輯。當然,也有學生去企業當企劃、文案、外宣之類。
傳播學分為理論傳播學、應用傳播學(又有網路傳播、廣告學、公共關系等分類)兩類。理論傳播學與上述的新聞學中的新聞史學,應該是新聞傳播學學理方面最重的學科,而應用傳播學則是就業面最廣的學科。當然,就我國的實際情況,實際上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畢業生就業情況不會分的這么清晰的。新聞傳播學本身的學科壁壘就很低(後面再詳述)。
如果放眼世界,就學科來說,我國的新聞學和傳播學都是舶來品,外國的情況又不一樣,比如歐洲的大學,新聞學和傳播學多半是不在同一個院系的,而在美國,新聞學和傳播學有些就在同一院系裡面,這方面看,我國的新聞傳播院系還是類似於美國同類院系。但另一方面,美國的傳播院系的學理研究更深,對數學、統計學等科學精確度上要求更多,而美國的新聞系則有更多的實用和業務導向。
說完學科,然後說一下中國大陸高校較強的新聞傳播學院系的情況吧。
當前新聞傳播學的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也就是覆蓋新聞學、傳播學等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有: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這兩所的新聞學院為當之無愧的南北兩強,辦學歷史悠久,在新聞學界和傳媒業界都聲望卓著。
而中國傳媒大學的新聞學為國家重點學科,傳播學則為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因此中國傳媒大學要獲得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也僅有一步之遙。
目前擁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的大學有:
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廣電學界和廣電傳媒業界最強者)、清華大學(新銳,銳不可當)、武漢大學(在非廣電、網路的紙媒界,素有「武老三」之稱,僅次於人大與復旦)、華中科技大學。
如上,目前中國大陸高校中,一共6所大學擁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點,覆蓋新聞學和傳播學等二級學科博士點。
目前擁有新聞學二級學科博士點的高校及科研院所有:
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這6強的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覆蓋新聞學二級學科博士點);暨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政治學院、四川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如上,目前中國大陸高校及科研院所中,共有11個新聞學二級學科博士點。
目前擁有傳播學二級學科博士點的高校及科研院所有:
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這6強的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覆蓋傳播學二級學科博士點);北京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
如上,目前中國大陸高校及科研院所中,共有10個傳播學二級學科博士點。
實際上新聞傳播學的考研並不好考——因為新聞傳播學科目前每年報考者都很多,一般熱門新聞院系的競爭都在20:1的考錄比,甚至更難。對這一現象,就我個人理解,主要是有兩方面決定的:
一方面,新聞傳播學類的院系近年來在各高校開設的越來越多,很多非重點大學也紛紛上馬開設了這個專業,而這些非重點大學的新聞系畢業生顯然在求職就業上困難較大,不得不進一步爭取考名校新聞院系的研究生;
另一方面,新聞傳播學的自身學科壁壘(也就是跨學科學習的難度)很低,又不用考數學,這為許多對自己本科專業不滿意的外專業考生提供了跨專業考研的機會,再加上很多考生都誤認為新聞傳播學是當今顯學,便於就業(其實這都是幻覺^_^),於是就對新聞傳播院系趨之若鶩了。但事實上——當今各類大牌傳媒(包括紙媒和廣電媒體,也許網路還稍好些)的人才儲備基本上都處於飽和狀態,很少招記者或編輯。而另有些經常招聘的媒體,顯然是留不住人的媒體,這種經常招聘的單位,流動性太強,等於是「鐵打的媒體流水的記者」了,這種單位不去也罷,因為別人都留不住,你多半也早晚會走人。
況且,目前媒體招聘,大多不僅要新聞傳播類的畢業生,更要很多外專業的畢業生(如外語類、法學、中文、經濟類等等)。而一旦跳出媒體,新聞傳播學的畢業生,其競爭力甚至不如很多外專業的畢業生(這也是新聞傳播學學科本身淺薄、專業性較差所決定的)。
那麼,做老師呢?首先,目前中小學教師招聘,一般大多是不會要新聞專業的,如果說媒體招聘,新聞專業可以考,中文專業也可以去考,但中小學招老師,人家多半是要中文畢業生也不會要新聞畢業生。
如果要做大學教師,那顯然,你必須在讀完研究生之後還要讀博士。而如果你要做名校老師,那麼就一定要讀最好的幾所(如人大、復旦、清華等)新聞院系的博士,甚至有些新聞院系是要你具備媒體從業經歷或者留學海外經歷的。
實際上目前的媒體已經不是新聞傳播學類畢業生的最好選擇了!
一方面,如我前面所說,好的媒體目前人才儲備已飽和,不招人;而較差的媒體才會不斷招聘,結果是人家來了又走,走了又招新人。
另一方面,媒體的生存環境、記者編輯的生存環境已經遠不如往昔了:媒體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而編輯記者們的社會受尊重程度也越來越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面對記者始終處於強勢地位,且越來越甚;而一般社會民眾面對媒體和記者也越來越輕視和不信任(當然有些也是記者自身的問題)
那麼新聞傳播類的畢業生還有哪些好前途呢?最好的就是考公務員了!但公務員的競爭更是激烈無比,每年只有少數幸運兒可以如願。這是一條光明大道,但同時進門的關口極為狹窄。
除了媒體、高校教師和公務員這三類,那麼新聞傳播院系的畢業生就只能走跨行的就業途徑了,也如我前面所述,可以進企業做一些文秘、創意、宣傳策劃等工作。也就這些路了。
⑶ 傳播綠色文化共建生態校園作文用什麼題目好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木和樹人,都是一個國家基礎性的、長遠性的事業。校園綠化,既是樹木,又是育人。我們要通過校園綠化,讓學校綠樹成陰、校在林中,為師生營造優美宜人的學習生活環境;我們要通過校園綠化,讓廣大學生積極參與綠色實踐,培養同學們熱愛勞動的品質、熱愛自然的情趣和改善環境的意識;我們要通過校園綠化,大力推動生態文明教育,使學校和廣大師生成為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實踐者。綠化與美好同在,綠色與文明同步,讓我們的校園綠起來、美起來,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使每一所學校都成為城市和鄉村的美麗風景。
師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
綠色是生命的象徵、是文明的標志。有了綠色,我們的世界就會生機盎然,我們的環境就會更加優美,我們的未來就會充滿希望。然而,隨著人類對森林和濕地的過度利用,氣候變暖、土地沙化、濕地縮減、水土流失、乾旱缺水、洪澇災害、物種滅絕等全球生態危機日益加劇,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攜手應對生態危機,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共建人類綠色家園,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追求。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建設。通過實施重點生態工程,廣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全國森林面積已達到26億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21%,人工林保存面積達到8億畝,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森林資源增長最快和人工林吸收二氧化碳最多的國家。但從總體上看,我國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國土綠化工作任重道遠。黨的十七大報告作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決策,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使我國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廣大校園是國土綠化工作的重要領域,廣大師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全國綠化委員會、教育部、國家林業局、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決定聯合在全國開展「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活動,就是要引導廣大師生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做好校園綠化,努力營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加速實現綠化祖國的目標。這是繼綠色奧運之後的又一次大型綠色行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一項生動實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衷心地希望,通過開展「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活動,廣大師生把校園裝扮得更加美麗,讓綠色延伸到學校的每一個角落。同時,我也衷心地希望廣大青少年通過參加這項活動,牢固樹立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的生態文明觀念,自覺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積極投身校園綠化,讓樹木與樹人在每一所學校完美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和樹木一起健康成長,將來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為我國生態建設指明了方向。全國綠化委員會、教育部、國家林業局、中國生態文化協會聯合在全國開展「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活動,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有利於提高廣大青少年的生態文明意識,在全社會形成植綠、愛綠、護綠、興綠的良好社會風尚。
學校擔負著培養和造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代新人的神聖使命,更是弘揚生態文明的主課堂、主渠道和主陣地。老師和學生作為生態文明的宣傳者、實踐者和監督者,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力量。創建綠色校園,既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生態文明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我們一定要積極響應全國綠化委員會、教育部、國家林業局和中國生態文化協會的號召,大力弘揚生態文明,攜手共建綠色校園,為打造青山綠水的優美環境作出積極貢獻。我相信,在全省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大力開展「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活動,綠色校園、生態校園建設一定會取得圓滿成功!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達到的社會進步狀態。生態文化是反映人與自然關系的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取向。
我國古代哲學思想家老子2000多年前就倡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態文化哲理。近代著名生態思想史家唐納德??沃斯特亦警示人們:「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全球性生態危機,起因不在生態系統本身,而在於我們的文化系統。」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從廣大青少年抓起,引導大家從小樹立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生態文明觀念。中國生態文化協會將積極參加「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活動,堅持以「弘揚生態文化,倡導綠色生活,共建生態文明」為宗旨,努力將生態融入生活,用文化凝聚力量,進一步增強生態文化對青少年的親和力與吸引力,壯大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力量。為此,我談兩點設想:第一,深入開展中國生態文化體系研究。中國生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涵蓋森林文化、濕地文化、荒漠與綠洲文化、草原文化、海洋生態文化等。通過對中國生態文化體系的研究,形成一部具有科學性、權威性和創新性的專著。在此基礎上,改編成普及版教材,為學校提供深入淺出的生態文化教材。
⑷ 關於「傳播綠色文明,共建生態家園」為主題的環保徵文
參考: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
我熱愛地球,熱愛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愛她的青山綠水,愛她的碧草藍天……
在四野飄香的花叢中,我和蝶兒一起嬉戲、歡笑;在鬱郁蔥蔥的森林裡,我與小鳥一起追逐、歌唱;清晨,我邁著輕盈的步履去原野上踏青,霧靄繚繞著、白紗般的柔柔地漂浮在空中。吮吸著花草的芳香, 欣享著陽光的沐浴,我被陶醉在這如痴如醉的夢幻里;夜晚,我坐在稻穀飄香的農家小院里,仰望著璀璨的星空,聆聽著蟬鳴嘹響,蛙聲如潮,彷彿置身於一個童話般的王國。春天,我坐在牛背上,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聽那牧歌婉轉,牧笛悠揚。 夏天,我坐在小船上,任雙槳拍打著那碧綠的湖水, 看海鷗輕盈地掠過遼闊的湖面;秋天,我站在樹下,凝神矚望著那金黃的葉子一片片地落下;冬天,我站在窗前,欣賞著如絮的雪花在空中翩翩飛舞。在這如詩如畫的仙境里,我的心都醉透了!
曾幾何時,人們亂砍亂伐,使大自然的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沙丘吞噬了萬頃良田,洪水沖毀了可愛的家園,大自然的報復讓人類尷尬啞然。梅水溪曾經說過,沒有自然,便沒有人 類,這是世界一大樸素的真理。一味地掠奪自然,征服自然,只會破壞生態系統,咎由自取,使人類瀕於困境。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錯,人不給自然留面子,自然當然也不會給人留後路,98洪水、2000年的沙塵暴,其實,這就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警示。
曾幾何時,人們亂捕亂殺,使人類的朋友慘遭塗炭。"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就是對捕殺動物後果的最真實的寫照。從大學生的傷熊事件到愚人們的瘋狂捕獵,人類是否也將要把槍口對准自己?切記,保護動物就等於保護我們自己。
曾幾何時,戰爭的爆發,使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滿目瘡痍。炮火對植被的破壞,核輻射對生命的摧殘,盡管廣島、長崎上空的蘑菇雲已經散去了半個多世紀,可那裡依然還是不毛之地。由此可見,和平是全人類綠色環保的重要前提。
真不敢想像,我們如果再這樣繼續下去,這個世界將會是一幅怎樣的慘景呢?地上寸草不生,天空塵沙彌漫,人類將在魔鬼般的尖叫聲中化成堆堆白骨。到那時我們只能說,人類曾經屬於過地球,但地球將永遠不會再屬於人類了。
顧炎武曾經說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保護環境與維護生態平衡的歷史重任要落到我們跨世紀一代的肩上。讓我們都來關愛自然,熱愛地球吧,手挽手、肩並肩、心連心地鑄起一道綠色環保的大堤,捍衛資源、捍衛環境、捍衛地球、捍衛我們美好的家園吧!
⑸ 什麼是傳媒生態學
傳媒生態是傳媒開展傳播活動的。以媒介的網路化、信息的數字化、傳播的全球化形成了多元化的媒介環境為基礎。可以從內部矛盾環境和外部環境對其加以細分。內部環境為傳播科技的蓬勃發展推動著媒介變革,媒介變革改變著原有的媒介秩序和傳播系統,有線電視、衛星電視、計算機互聯網、獨立製作公司等新媒介的興起和傳統的大眾媒介廣播、電視、報紙、電影形成的激烈競爭更促進了媒介變革的深化,媒介的大裂變、大整合已經成為傳媒領域說不完的風景。外部環境為政治環境文化環境、經濟環境以及全球的傳媒勢力分布環境等等。
⑹ 生態旅遊傳播現狀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寫
生態旅遊從可持續上面,再從一些人文旅遊,綠色旅遊
⑺ 有一個叫做贏家生態佈道團的,他們一直在做區塊鏈正向傳播方面的東西
你說的是WEN生態佈道團嗎?他們最近在台灣有活動。而且內部消息,他們接下來會有百城活動。
⑻ 傳播綠色文明,共建生態家園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始終面臨和解決的問題。當今,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出現了緊張和對立,整個生態系統不斷受到破壞。由此,必須要建立人與自然和諧與共的新文明。為保障人與自然的和諧,保護生態平衡,除經濟和法律手段外,還必須依靠道德的力量。建立適應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的道德規范,有利於形成人們堅定的內心信念,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
生態環境道德是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這不僅反映了新階段道德建設的客觀實際和規律,也體現了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
生態環境道德的總體要求是:熱愛自然,保護生態,改善環境。對青少年生態環境道德的具體行為要求是:珍愛生靈,節約資源,抵制污染,植綠護綠。要努力使保護母親河行動成為廣大青少年學習生態環境道德、學習環境保護知識和技能的重要載體。
青少年要率先珍愛生靈、節約資源,植綠護綠、抵制污染。
青少年既是生態環境道德的重點教育對象,更是生態環境道德建設的積極推動者。廣大青少年要率先行動、開風氣之先,充分發揮生力軍作用。
與和諧與共的人與自然關系理想狀態和境界相適應,生態環境道德要求人們熱愛自然、保護生態、改善環境。對於青少年來說,要首先做到:
珍愛生靈。平等對待自然界中的其它生命體,不隨意損害它們,保持生態系統平衡。不踐踏草木,不攀折花葉,不虐待小動物,不吃珍稀動植物等都是珍愛生靈。
節約資源。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資源有限,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卻不斷增長。節約糧食、節約用水、節約紙張,使用可再生的資源、分類回收廢物,生活簡朴等等,都是節約資源。
植綠護綠。沒有森林和植被等綠色,便沒有人類,沒有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生命。多植一棵樹、多種一片草、多養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綠色,都是青少年應盡的義務。
抵制污染。不當的生產生活行為,會帶來很大污染。不亂扔垃圾、不用或少用難降解和難再生的物品、不焚燒秸稈、制止污染等都是抵制污染。
要把保護母親河行動等活動作為青少年傳播生態環境道德的舞台。發揮保護母親河行動的公益特性,動員青少年宣傳生態環境道德,用小手牽動社會這個大手。樹立踐行生態環境道德的模範,鼓勵青少年監督、抵制違背生態環境道德的行為
⑼ 現代廣告傳播生態發生了激烈變化,我國的廣告業應如何應對答案
LZ是做媒體和傳播這方面研究的吧?
我理解您提出的問題是指:
現代廣告傳播手段(傳統四大媒體的衰落以及新媒體的崛起)和媒體單位自身的巨大變革,引發圍繞上述核心進行廣告、傳播、營銷、公關活動以及人力推廣行為的從動變革吧?
很復雜很難一下講清楚,不過,有一點倒是可以作為思考的基礎。
廣告本身是社會政治、人文、文化背景以及經濟環境下的晴雨表;對於廣告的對象來說,上述大環境也是影響他們生活形態和意識形態表現的根源(這一點國家沒有足夠的認識,因此我國現在的廣告行業發展非常緩慢),無論媒體媒介如何推陳出新、無論傳播手段如何變化,廣告人或者從事傳播營銷方面研究的達人,應當清醒的認識到,萬變不離其宗的就是廣告對象(傳播受眾)的「習慣」。
將自己從學術位置放到一個純粹平凡生活者(市井)的角度,及很容易理解推動上述問題產生的原因,將自身看做一個「生活者」,認真觀察「怪怪粉絲」,就能找到答案,這也是日本博報堂廣告公司以及台灣林資敏《抓住怪怪粉絲》一書中主張的傳播觀點。
我的理解可能與LZ一時有些出入,但是希望能夠為你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