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基流

生態基流

發布時間: 2020-11-29 10:16:13

生態基流

生態基流就是維持河流生態系統運轉的基本流量

❷ 同德水電站為啥停工現在開了嗎

青海省同德縣的古檉柳林,由於正處於規劃中的羊曲水電站庫區,當2018年底大壩落成後,古檉柳林將會被全部淹沒。
工程公司雖提出移植保護方案,但有專家直言:「大樹如果活不了,單計活下來的小樹存活率有何意義?」又指當地的土壤獨特,強行移植很可能使該批古樹全軍覆沒。
據悉,該片古檉柳林地處海拔2660米以上的河灘潮濕沙地上,面積達78.5公頃,共有樹圍超過30厘米的666棵檉柳,當中包括了203棵百年古樹。然而有內地傳媒發現,該片古檉柳將於本月15日開始進行為期半年的移植保護工程,目標在2018年7月前完成移植及後期護養工作。
野生古檉柳林在河灘上已形成獨特的生物種群,與當地生態環境成為了一個整體,移植等於破壞了整個生態系統。
為進一步做好涉水環境保護督查問題整改,同德縣域內水電站生態基流在線監控裝置的安裝工作於6月中旬開始,現已全面完成了我縣轄區范圍內8座小水電站的生態基流在線監控裝置的安裝工作。

現在可隨時掌握全縣8座水電站生態基流下瀉流量情況;
下一步我們嚴格按照生態基流下泄指標,多舉措確保各水電站、水庫生態基流下泄流量。
一是強化責任落實,明確目標,細化要求,強力推進,確保任務到崗、制度到位、責任到人;
二是建立健全規章制度,要求制定水電站生態保護管理制度和生態基流下泄管理措施,按照制度和措施嚴格執行,實現生態基流管理工作的規范化、常態化;
三是要加強日常監測,實現24小時無間隙監測;四是要規范台賬記錄,製作水電站、水庫生態流量下泄記錄台賬,安排專人每天做好數據登記,確保台賬資料健全完善。

❸ 水庫的建設會對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哪些影響

一、對氣候的影響:

修建大、中型水庫及灌溉工程後,原先的陸地回變成了水體或濕地,使局答部地表空氣變得較濕潤,會增加降雨量、導致氣溫發生變化,年平均氣溫略有升高。
二、對水文的影響:
水庫修建後改變了下遊河道的流量,存蓄了汛期洪水,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會使下遊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斷流,並引起周圍地下水位下降,下游天然湖泊或池塘乾涸,入海口泥沙淤積,造成海水倒灌。
三、另外對水體、土壤、周邊漁業等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影響。

❹ 生態環境需水研究現狀和展望<sup>[5]</sup>

6.4.1生態需水研究是生態水文學的研究內容之一

從理論上講,生態水文學是繼工程水文學、資源水文學和環境水文學之後,水文學發展的第四個里程碑,因此,生態需水的研究必將促進生態水文學的發展。從應用上來說,生態需水研究是進行水資源合理配置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基礎。

6.4.2國外研究現狀

(1)國外對生態環境需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流生態系統,一般使用最小流量或最佳流量術語,對其他生態系統的需水研究則較少。最小流量或最佳流量只是一個范圍,這一范圍考慮河流系統恢復和保護的需要,以維持河流生態系統的功能。實際上,最小或最佳流量與生態環境需水類似,只是生態環境需水比最小或最佳流量有更廣泛的內涵,它不只局限於對水生生態系統的描述,也適用於陸地生態系統。

(2)國外對生態需水的研究始於河流生態系統,20世紀90年代以前對生態需水量(當時稱為河流流量需求)的研究主要側重於河道生態系統。研究主要集中在:根據河道物理形態、所關心的魚類、無脊椎動物等對流量的需求,來確定最小及最佳的流量。但大部分集中在所關心的個別魚類和河流流量關系的研究上。同時還提到了考慮洪泛平原等因素來綜合管理河流流量的思想,但未進行具體的研究。另外,在確定河流流量的過程中未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90年代以後的研究,不僅研究維持河道的流量,包括最小的和最適宜的流量,而且還考慮了河流流量在縱向上的連接,並充分認識到了洪泛平原流量在保護河流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從總體上講,考慮了河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及其可接受的流量變化。但研究的方向不再局限於河流生態系統類型,也擴展到了其他生態系統類型,但對其他生態系統的需水研究成果較少,僅僅是概念上的描述。此外,管理者和決策者也認識到了生態需水的重要性。

6.4.3國內研究現狀

(1)總的來說,國內對生態需水的研究經歷了兩個階段:1988~1998年是對生態需水的認識階段。1998年之後才真正進入起步性的研究階段。

(2)1993年由水利部組織編制的「江河流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SL-4592)」行業標准中,根據1987年完成的新疆葉爾羌河流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實踐,將生態環境用水正式作為生態脆弱地區水資源規劃中必須考慮的用水類型。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國水資源管理模式只從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相互作用關系的角度來考慮,這種模式忽略了水資源管理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

(3)1998年長江和嫩江的大洪水、90年代以來黃河的頻繁斷流、北方地區沙塵暴的肆虐、江河湖泊污染等一系列事實,讓人們開始認識到水資源合理配置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密切關系。目前,在水資源配置中,生態系統用水配置已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4)在「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綜合報告」中,專家組指出,生態環境用水的計算應以生態環境現狀作為評價生態用水的起點,而不是以天然生態環境為尺度進行評價。因此,狹義的生態環境用水是指為維護生態環境不再惡化並逐漸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資源總量。生態環境用水研究的區域應當首先考慮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區域,如生態環境脆弱的乾旱、半乾旱和季節性乾旱的半濕潤區域。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的形成,推動了生態需水問題的進一步發展。目前,對生態需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流、濕地等生態系統,其中對乾旱區河流系統的研究較為深入。

(5)從國內對生態需水的研究上來看,定性描述較多,機理研究較少;另外,在確定生態環境需水量時,生態保護目標不明確,時空尺度模糊。在確定水生生態系統的需水量時,對水質的考慮較少,不同目標下(維持基流、沖沙、入海水量)的生態需水量重復計算,可操作性較差。

6.4.4存在的問題和研究展望

(1)尺度轉換,特別是尺度放大問題是水文學和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也是難點之一。由於下墊面因素、水文參數等空間的變異性,不同尺度的生態需水規律存在差異,而且這種規律不是簡單的線性外延或疊加,如何把小尺度的研究成果應用到大尺度上,理論依據是什麼?今後,生態需水的機理、不同尺度研究成果的轉化將成為工作重點。

(2)生態需水量是一個變數,隨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不同,同時也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密切相關。今後,在對植物和動物的水分需求機理深入了解的基礎上,應研究生態系統受水分脅迫最大的時段和在這一時段生態系統對水分需求的特性,合理地計算維持生態系統的需水量,以增加生態需水計算的實用價值。另外,還應該明確研究的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加強水量和水質的耦合研究。

(3)流域生態需水研究包括河流水生生物需水、防止河道斷流和河道淤積的流量、改善河流水質的稀釋用水及維持洪泛平原生態系統的水量等,這些水量是交叉的、重疊的,今後應分別計算和統計各個保護目標下的生態需水交叉部分的相互關系,及不同時間尺度與保護目標之間的關系,為更合理地確定生態水利調度方案提供依據。

(4)在不同保護目標下,建立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需水比例評判標准,即建立生態需水與生物多樣性、生境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相關聯的指標體系。這一指標的構建,需要建立在大量的野外試驗的基礎上。進而,在不同生態系統、不同保護目標下,實現對生態系統用水的合理配置。

參考文獻

[1]劉昌明.關於生態需水量的概念和重要性[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2,(2):25~29

[2]王西琴,張遠,劉昌明.河道生態及環境需水理論探討[J].自然資源學報,2003,(3):240~246

[3]左其亭,陳曦.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規劃與管理[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47~55

[4]鄭冬燕,夏軍,黃友波.生態需水量估算問題的初步探討[J].水電能源科學,2002,(9):3~6

[5]豐華麗,夏軍,占車生.生態環境需水研究現狀和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03,(11):591~598

❺ 世界河道治理經歷了哪些階段,我國河流生態治理現狀如何

因人們需求和社會經濟環境不同,我國的河道治理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依附自然被動階段,該階段基本是在原有自然條件下進行,河流防洪效益不高;與河爭地的階段,該階段是在國民經濟增長的同時修建了提水灌溉、河道治理、堤防建設等工程,但治理方法落後、單一、不科學;經濟治河階段,主要是利用有限的資金進行河道整治以保護耕地、道路設施和排放污廢水;和諧治理階段,在我國沿海地區和中心城市首先在經濟建設的同時,考慮到提高生活品質和創造優美環境,河道治理工程保持了河道的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然而坦白說,我國河道治理理念仍相對滯後,導致了我國的河道系統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防洪能力下降、堤防功能單一、基流減少、水質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等。可見,生態水利建設迫在眉睫。

❻ 開采資源評價

地下水的開采資源在數量上等於總補給量減去不可奪取的總排泄量,其中不可奪取的排泄量有兩層含義:一是目前經濟技術條件下難以奪取的排泄量,例如無效蒸發蒸騰量、側向流出徑流量、越流排泄量等;第二層含義是指受生態和環境條件約束而不可奪取的排泄量,例如為保證地表生態正常生存而必須存在的蒸發蒸騰量、為保證河道生態而必須存在的基流排泄量、為避免海水入侵而必須存在的側向排泄量等。

(一)開采資源與外部環境關系

在天然狀態下,地下水系統在長期水均衡過程中,補給量基本上全部轉化為排泄量。正是這些排泄量維持著下游的泉、地表水基流量和生態用水量(圖3-12a)。若將地下水的補給量全部作為可利用量從地下水系統中抽取出來,就意味著奪取了天然狀態下向下游的排泄量,可能導致下游的泉消失、地表水乾涸和地表植被消亡(圖3-12b)。

因此,不能將補給資源量完全作為可采資源量,還要考慮環境約束條件。

圖3-12 地下水系統可采資源量與地表水體生態的關系

(據Sophocleous,2000)

(二)可能的約束條件

1)維持河流基流的最低需水量;

2)維持濕地、草場、天然林等生態系統的最低水量(或水位);

3)維持與地下水有關的獨特水文地質景觀(如月牙泉)的最低水量(或水位)。

在實際評價時,以上各約束條件並不一定同時出現,需要根據工作區實際情況確定。目前,有關地下水開采資源約束條件中的最低水量尚無統一的標准,需要根據工作區具體情況而定。

(三)開采資源量計算

在平原或盆地區,主要針對淺層地下水開展開采資源評價,而深層承壓水因循環更新緩慢,多以消耗儲存資源為主。所以,地下水開采資源評價的主要對象是淺層地下水。

對於生態或地質環境問題突出的地區,需要考慮前面所提到的各種約束條件。計算方法:對有條件的地區,最好採用數值法,在考慮前述約束條件下進行評價。對於應用數值法比較困難地區,採用補給資源量減去相應約束條件下的最低難以利用量的方法計算。

對於資料缺乏,難以用數值法或均衡法,而生態環境問題又不突出的地區,可採用以下比較簡便的方法。

1)對含水層比較好、開采程度比較高的平原地區,用補給量減去不可奪取的消耗量作為可利用量。

2)在開采和觀測歷史較長的地區,可採用地下水水位變幅穩定時段的開采量作為可利用量。

3)通過群井抽水實驗或較長時間的單井開采抽水實驗所取得的開采資源,可作為可利用量指標。

4)在資料較少地區,現狀開采量加上規劃水源地的可開采量,是可利用量評價依據。

5)用代表性地區取得的開采系數,類比到相似地區計算可利用量。

❼ 流域的生態環境需水量計算

生態需水與環境需水雖相互聯系,但有不同,前者偏重於自然方面,後者側重污染與水環境容量[1]。流域生態環境需水量主要分為河道內需水與河道外需水兩大部分。

(1)河道內的生態用水可從河流功能的各方面來分項計算。包括:

——河道基流。根據多年最小徑流Rmin與多年平均最小月徑流Rmin,a,確定求取Rmin/Rmin,av=α,在只有多年月系列的情況下,河道生態最小基流量用a確定。

——沖沙水量(Rsid)。從河流多年流量與泥沙系列中選擇實測大斷面與相應的流量、泥沙進行定量。

——河道環境需水量。主要是保持河流水環境容量的需水量,可參照以下方法計算:①Tennant法;②月流量保證率設定計算;③100%保證率最小月流量等方法。

——與河流相連接的湖泊、濕地的生態需水量。前者用設定水位來計算,後者由濕地水量平衡來確定。

——河流生物需水量。綜合考慮水量與水質。簡單的方法採用歷史資料鑒別。

——城市生態環境需水量。主要是綠化植被的需水量。面積按城市規劃計算。

(2)河道外的生態用水。從河道引出的水量,主要是生活與生產用水,過去並未專門提供生態用水的計算,但是河流中的水量來自河道外的流域面積。流域內的土地覆蓋與土地利用實際要影響匯入河道中的水量。主要是綠化——林草、農田及水土保持(含少量的雨水利用)需用(耗)的水量,可按生態環境保護的規劃(規劃部門提供)分別在計算河道內、外各種生態系統環境需水的基礎上進行匯總。

文獻[4]綜合不同學者的觀點,認為生態需水量是生態系統中客觀存在的水量,是水資源的一部分,它是一個時間變數,隨生態系統的發展而動態變化;生態用水量具有一定的目標性,它是一個空間變數,根據不同需求,可將生態用水量劃分為最大、最小和適宜生態用水量。文中闡述了生態需水量估算的理論基礎和方法,並指出:對於流域而言,生態需水的計算分河道內和河道外。河道外的生態需水量應首次選定天然植被並進行本底分區,然後由區域天然植被生長的年降水量、氣溫及熱量平衡資料結合區域水量平衡算出植被的需水量(文獻[1]中也引用了國外Baird等的不同植被蒸騰量的確定與估算)。河道內按不同生態功能計算需水量。二者之和扣除重復才是整個流域的生態需水量。

王西琴等認為[2],根據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和影響程度,可以將地表水資源利用劃分為4個階段:①未被人類利用階段;②合理利用階段;③極限利用階段;④過度利用階段。由此分析得出:①雖然地表水能被人類利用,但是有一個限度。國際上認為,地表水合理的開發利用率應為25%。考慮到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實際情況,其合理利用率為40%。只有低於合理的利用率,才能保證河流系統的穩定和平衡。②河道內必須留有足夠的水量,以保證水體固有的生態和環境功能。③人類不能無節制地利用水資源和追求河道水體的功利性功能,而必須重視生態系統本身所需要的水,以保證水資源的良性循環,達到水資源的持續利用。

河流的功能有兩個方面。一是功利性功能,如為生產、生活提供用水,為航運、水上娛樂、養殖等提供水域,對水力發電提供能源等;二是生態環境功能,如為水生生物提供生存環境,對污染物的稀釋自凈作用,保證河口地區生態系統穩定,以及輸沙排鹽、濕潤空氣、補充土壤含水等功能。根據上述分析,河道環境需水是指為保護和改善河流水體水質、為維持河流水沙平衡、水鹽平衡及維持河口地區生態環境平衡所需要的水量。可以概括為河道基本環境需水、輸沙需水及入海需水。三者之間有重合部分,其中基本環境需水包含於輸沙需水和入海需水之中,輸沙需水和入海需水既有重合部分,又有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其主要決定於河流的主導功能。河道最小環境需水量是指為維系和保護河流的最基本環境功能不受破壞所必須在河道內保留的最小水量的閾值。河道生態需水是指維持水生生物正常生長及保護特殊生物和珍稀物種生存所需要的水量。如果以水資源開發利用階段衡量,其相當於水資源利用的第二階段河道內留有的水量。河道最小生態需水是指維系和保護河流的最基本生態功能不受破壞所必須在河道內保留的最小水量的閾值。如果以水資源開發利用階段衡量,其相當於水資源利用的第三階段河道內留有的水量。

事實上,生態、環境需水隨著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的不同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對生態環境功能的要求越高,則相應的生態需水量也越多,反之亦然。因此,生態(環境)需水不是一個定值。而最小生態(環境)需水是保證生態系統平衡所必須具有的最低閾值。因此,在一定階段,如果對生態環境功能的要求不變,則最小生態(環境)需水應是一個定值。

❽ 祁連山區環境整治現在進展如何

祁連山區環境整治追蹤:117項探采礦項目關停

中國西北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祁連山,經過一年多生態環境整改整治,目前,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甘肅張掖段內117項探采礦項目全部關停,工人正忙著栽樹種草,讓原本灰冷的廠區和因開采裸露的地表重新披上「綠裝」。

祁連山位於甘、青兩省交界處,自然生態系統多樣,野生生物資源豐富,是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內陸河的重要水源涵養地,是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優先保護區和生態服務功能區。

2017年以來,祁連山自然保護區連續被曝出存在無休止探礦采礦、截流發電、過度放牧、旅遊開發項目未批先建等現象,引發社會普遍關注。隨後,包括甘肅省3名副省級幹部在內,上百人因祁連山生態破壞問題被問責。

自去年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整治以來,保護區內因無序探采礦活動造成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地表塌陷等問題得到解決,礦區礦點生態環境逐漸治理恢復;水電站生態基流下泄設施和視頻監控全面覆蓋,保障了河道生態基流足額下泄;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生產經營項目全部退出,核心區農牧民全部搬遷,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張掖段草原基本實現草畜平衡等。

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整治牽涉利益關系多、施工條件差、技術難度大,是一項艱巨、復雜的長期性工程。

楊樹林說,該市將重點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將對退出保護區的部分礦業權項目和停建在建水電站進行資產核算,進行合理經濟補償。

甘肅張掖還制定了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礦業權分類退出、水電站關停退出、旅遊設施項目差別化整治工作方案,採取注銷式、扣除式、補償式三種方式推進項目退出工作。

此外,張掖市加快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啟動實施「一園三帶」生態示範建設,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建設以「一庫八網三平台」為主的天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加強對祁連山和黑河濕地等重點生態區域環境監管。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