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生態
1. 生態資源有哪些
*市花市樹
A、月季
又名長春花、月月紅、斗雪紅。屬薔薇科,容易繁殖,開花期從5月中旬直到10月底,極富觀賞價值。
B、菊花
又名日精、周盈、延年、帝女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花期在10月之後(亦有夏菊和冬菊),是我國國粹之一,唐代之後傳入日本和歐美。
A、國槐 又名紫槐、家槐、豆槐、白槐。大喬木豆科,是長壽樹種之一,生命力極強。在北京地區,其樹齡有高達千年以上者。
B、側柏 亦名扁柏,柏科,常綠喬木,耐寒耐旱,其高可達20餘米。在北京可彌補冬季綠色不足,宜山宜水、宜城鄉宜庭院,有很強的適應性。
*名花古木
據近年調查,北京有維管植物169科,869屬,約2056種和177個變種、變型。其中以北京為模式產地的有56種,如花楸、白蠟樹、七葉樹、文冠果、黃連木等。用北京作為學名種加詞的植物15種,如北京水毛莨、北京鐵角蕨、北京黃芩、北京堇菜等。在浩繁的植物名種中,北京有特殊的名花古樹。
*銀杏: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樹種,有活化石之稱。2億多年前曾遍生世界,第四季冰川後,惟獨我國的銀杏生存下來。銀杏俗稱白果樹,公孫樹、鴨腳樹,為高大喬木,雌雄分株。雌株種子成熟時,橙黃如杏,外種皮為肉質,中種皮白而硬,故稱白果,種仁可入葯,有潤肺、平喘、行血、利尿之功效。銀杏樹姿優美,是良好的美化庭院樹種。目前北京地區保留古銀杏樹的地方有大覺寺、潭柘寺、卧佛寺、玉泉山、五塔寺、紫竹院、五棵松、上方山、溝崖等處。這些銀杏樹均有數百年、上千年的樹齡。
*娑羅樹:正名七葉樹,喬木,葉如手掌,稱掌狀復葉,5、6月間開花,花為寶塔狀圓錐花序。據載,釋迦牟尼在印度七葉樹下"涅磐",故七葉樹被看成是佛門寶樹。北京卧佛寺之娑羅樹最為著名,有"京師七奇樹之一"的稱謂。目前北京除卧佛寺外,在潭柘寺、八大處、大覺寺、上方山等廟宇中亦能見到。
* 紅葉:正名黃櫨、屬漆樹科,灌木。高二三米。北京香山紅葉,數百年前已負盛名,乾隆年間已廣植其樹。目前香山現存9萬余株。此外在八大處、十三陵、慕田峪等處,均可見到。
* 蠟梅:落葉灌木,高三四米,葉為單葉對生,花色蠟黃,隆冬12月至次年2月開花,花氣芳香宜人。根、莖、葉均可入葯。其花經濟價值更高,除葯用外,還可用於香水、化妝品、香精、制皂等工業產品。北京卧佛寺內一株蠟梅,據說有1300多年的歷史。
*柘樹:屬桑科植物,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又名柘桑。樹皮纖維細軟,是造紙的好原料,根、莖、葉均可入葯,木材可制傢具,亦為黃色染料。柘樹通身皆是寶,為北京少見樹種,潭柘寺之柘樹最為著名,歷史上曾有"柘樹千章"之稱,後連被破壞,新中國成立初期又新植若干供觀賞。
* 紫竹:單子葉禾木科,木本植物。新桿綠色,漸為褐,後為紫黑色。紫竹是名貴品種,此外還有斑竹、金鑲玉竹、佛肚竹、壽星竹等。竹是我國南方產品,北京之竹全部系引種而來。目前在上方山、潭柘寺、八大處、香山、櫻桃溝、大覺寺、玉泉山、紅螺寺等處,均可見到瑩瑩綠竹。
* 玫瑰:薔薇科,灌木,高約2米。5、6月間開花,香氣經月不散。玫瑰花經濟價值極高。北京地區以妙峰山澗溝村最負盛名,其他如高崖口、上葦甸、田莊等處亦有種植。
*玉蘭:原為南方花木,北京的栽培歷史亦很悠久。木蘭科,落葉小喬木,早春先葉後花。花大型、芳香、純白色(亦有少量為紫色者),花瓣可食。頤和園樂壽堂庭院的玉蘭最有名。
* 芍葯:毛莨科,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初夏開花,似牡丹,花大型、美麗,是著名的觀賞花木,塊根可入葯,為我國十大名花之一。 北京有"豐台芍葯甲天下之稱"。目前黃土崗花鄉新建的花鄉路,每年春暖花開吸引著大批遊人。
三、珍禽異獸
北京的山區是珍禽異獸棲息的場所。復雜多變的地貌、林木茂密的植被,為這些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過去有一段時間,由於人們對生態環境不夠重視,對林木的濫砍亂伐,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平衡,使一些動物瀕臨滅種的危險。近年來,情況改變,大力綠化,又使動植物恢復生機。
北京地區的珍稀動物有:
*金錢豹:主要生活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區。它們在森林中獨往獨來,晝伏夜出,尋覓食物,隆冬季節,一般遷到較低的山區,但很少主動傷人,以食草動物為主要獵獲目標,有時也傷家畜。北京的北山、西山深處,均可見其蹤跡。
*狍子:鹿的一種,主要生活在山區的混交林或樹稀多草的地區,行動成群,很少單獨活動,以嫩葉、樹芽、樹皮等為食。它們的聽覺、嗅覺很靈敏,奔跑迅速。這是它們主要的自我保護手段。雄狍角每年11、12月脫落,次年生新角。
* 獾:生活在山坡灌叢、田野、湖泊岸邊等處,挖洞而居,各洞相通,交杈甚多。獾的活動一般在夜晚,有半冬眠習性,食物較雜,植物根莖、昆蟲、小動物均可為食。獾皮、毛、油等都有經濟價值。
* 狐:常居於森林、丘陵等處的土穴中,晝伏夜出,嗅覺、聽覺極靈,行動敏捷、輕巧,可無聲息地接近食物目標,被人們認為是狡滑的動物。食性亦較雜,常以鼠類、昆蟲等小動物和野菜為食。狐皮為珍貴皮毛之一。
* 野豬:常在山區的林中生活,一般以早晨、黃昏時為活動時間,無一定的進食時間。野豬膽小,但防禦時卻很兇猛。除大雄野豬外,一般成群活動。野豬是農業害獸。 青羊:多在高山的林中或岩石堆處活動,善行陡峭山路。早晚覓食,以植物為食。
* 氂牛:本是高原動物,近年來引進北京,放牧在百花山。
* 麋鹿:俗稱四不像,曾絕跡,近年由英國引回,放養在南苑海子。這里原是麋鹿生活之地,故稱其為:麋鹿還家。
* 梅花鹿:是葯源之一,北京以人工圈養為主。
上述動物已日趨稀少,除害獸外,應大力保護,嚴禁狩獵。 北京地區的鳥類亦很豐富,尤其是近年來在人們的大力保護下,京城地區的湖泊水域,不時能有珍貴野禽光顧,平添了不少生機,北京地區的禽類有264種,主要有:
* 大天鵝:是一種大型珍禽,全身潔白,飛行或浮泳時,體態相當優美。天鵝在自然界中的數量,已相當稀少,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
*金雕:又叫潔白雕。羽毛褐色,翅下有一白斑,飛行迅速,常翱翔於高空。這是一種較大的猛禽,常捕食大型鳥類和獸類。其羽毛有經濟價值,是保護動物之一。
*松雞:是京東北霧靈山區中倖存的珍禽,這里森林生態較好,有生存條件。由於它常棲於松林,故有松雞之稱。雄鳥頭部暗綠,冠羽黑色,頸部有白斑,體羽灰色和有黑色縱紋。
* 啄木鳥:又叫
2. 環境 資源 與生態三者之間的關系
生態范圍最大涉及面最廣,其次環境,最後資源,他們有著從屬關系。
3. 生態資源的概念意義
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根據我國國情、順應社會發展規律而做出的正確決策,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理論的豐富,是國家治國理念的新發展。它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新世紀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的科學判斷和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生態文明的提出,涉及到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變革,是不可逆轉的發展潮流,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進行的一次新選擇,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的重大進步。它將通過多種渠道對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進行重大的引導和調整,進而指引我國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
何謂生態文明?從廣義角度看,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物質世界,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建設人類社會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生態環境的過程中,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總和。這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所必然要求的社會進步狀態,是人類社會繼工業文明之後出現的一種新型文明形態,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它涵蓋了全部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關系以及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全部內容。從狹義角度看,生態文明是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並列的文明形式,重點在於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所達到的文明程度,核心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在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構成的現代文明體系中,生態文明更具有基礎性和普遍性。
生態文明是在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礎上產生的,它與全球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密切相關。人類社會的資源是有限的,資源與環境的可再生能力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三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自然為主要特徵。在原始文明和農業文明時期,人類主要靠天吃飯,改造客觀自然的能力非常弱,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和影響微乎其微。而在社會化大生產的工業文明時代,人類改造生態環境的能力和范圍不斷擴大,改造客觀世界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費,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威脅,使地球出現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物種滅絕、資源短缺等生態災難。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及其資源、環境能力已經難以支持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於是,生態文明應運而生,被納入了人類文明體系。因為生態文明的前提就是尊重和維護自然,維護人類自身賴以生存發展的生態平衡;生態文明的實質就是要擺正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引導人們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在我國,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也是基於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資源環境保護壓力不斷加大的新形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巨大,也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問題。突出表現為我國經濟發展主要依賴投資和增加物質投入,這種粗放型增長方式使能源和其它資源的消耗增長過快,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日益突出。這種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了。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不論對於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還是對於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是至關重要的。建設生態文明,既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又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具有極其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4. 生態資源的簡介
生態環境資源可以分解為2個方面:一是什麼是「生態環境」;二是什麼是「資源」。
生態環境回是指由生物群落答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組成的各種生態系統所構成的整體,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並間接地、潛在地、長遠地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終會導致人類生活環境的惡化。
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是兩個在含義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時人們將其混用,但嚴格說來,生態環境並不等同於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外延比較廣,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都可以說是自然環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態關系構成的系統整體才能稱為生態環境。僅有非生物因素組成的整體,雖然可以稱為自然環境,但並不能叫做生態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環境僅是自然環境的一種,二者具有包含關系。
資源則是指一切對人類有用的事和物。
從上述2方面的定義看,生態環境資源似乎可以理解為是自然資源的組成之一。
5. 什麼叫資源生態系統
礦產資源。不可再生資源。
動植物資源是可再生資源。
。。。兩者構成的動態平衡的系統是資源生態系統
6. 什麼是生態資源
在人類生態系統中,一切被生物和人類的生存、繁衍和發展所利用的物質、能量、信息、時間和空間,都可以視為生物和人類的生態資源。
7. 生態資源的主要特徵
如今,人類邁開了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步伐,開始進入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過渡期。在我國,生態文明已經成為在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領域內具有共同指導作用的一個重要的治國理念。認識和分析生態文明的主要特點和基本內容,對於在過渡期內順利實現生態文明所要求的目標,使人類文明朝著生態文明的方向更好更快發展;對於逐步糾正一切不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思想觀念和政策制度,促進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政策不斷出台,並有效地貫徹落實,具有重要意義。
一、生態文明的主要特徵
1.生態文明的自然性與自律性
生態文明具有自然性。與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一樣,生態文明也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區別在於,生態文明突出自然生態的重要,強調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強調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而不能隨心所欲,盲目蠻干,為所欲為。
生態文明又強調人的自律性。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在於人類真正做到用文明的方式對待生態。追求生態文明的過程是人類不斷認識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也是人類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改善與自然的關系和完善自然的過程。人類應該認真定位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生態問題的根源在於人類自身,在於人類的活動與發展。解決生態安全問題歸根到底須檢討人類自身的行為方式、節制人類自身的慾望。要認識到,人類既不是自然界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界的奴隸,而是不能脫離自然界而獨立存在的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尊重自然、愛護生態環境、遵循自然發展規律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
2.生態文明的和諧性與公平性
生態文明是社會和諧和自然和諧相統一的文明,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文化倫理形態,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生態的穩定與和諧是自然環境的福祉,更是人類自己的福祉。
生態文明是充分體現公平與效率統一、代內公平與代際公平統一、社會公平與生態公平統一的文明。與工業文明相比,生態文明所體現的是一種更廣泛更具有深遠意義的公平,它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公平、當代人之間的公平、當代人與後代人之間的公平。當代人不能肆意揮霍資源、踐踏環境,必須留給子孫後代一個生態良好、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與地球。把生態文明納入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之中,就顯示出中國共產黨人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反映出為中華民族子孫後代著想的意願。
3.生態文明的基礎性與可持續性
生態文明關繫到人類的繁衍生息,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它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關繫到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繫到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和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關繫到事業的興旺發達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作為對工業文明的超越,生態文明代表了一種更為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代表了一種更為美好的社會和諧理想。生態文明應該成為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基礎,人民享受幸福的基本條件。
作為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建設生態文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只有追求生態文明,才能使人口環境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保證一代一代永續發展。生態文明是保障發展可持續性的關鍵,沒有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就沒有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就是保護可持續發展能力,改善生態就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只有堅持搞好生態文明建設,才能有效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新挑戰,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4.生態文明的整體性與多樣性
生態文明具有系統性、整體性,要從整體上去把握生態文明,把自然界看成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把人類看作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自然界蘊有萬物,萬物各有自己的運演規律,萬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地球生態是一個有機系統,其中的有機物、無機物、氣候、生產者、消費者之間時時刻刻都存在著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每種成分、過程的變化都會影響到其它成分和過程的變化。一般說來,生態問題是全球性的,生態文明要求我們具有全球眼光,從整體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例如,保護大氣層、保護海洋、保護生物多樣性、穩定氣候、防止毀滅性戰爭和環境污染等,必須依靠全球協作。另外,生態文明對現有其它文明具有整合與重塑作用,社會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都與生態文明密不可分,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生態文明的價值觀強調尊重和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強調人、自然、社會的多樣性存在,強調人與自然公平,物種間的公平,承認地球上每個物種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多樣性是自然生態系統內在豐富性的外在表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一定要承認並尊重、保護生態的多樣性。建設生態文明,要始終以一種寬闊的胸懷和眼光關懷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切忌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犧牲自然界本身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5.生態文明的開放性與循環性
自然界既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又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循環系統。開放性意味著此事物與眾多彼事物的聯系性,具有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系。開放性、循環性是自然生態系統客觀的存在方式,這就要求人們在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把自然界作為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努力認識和把握能量的進出、交換和循環規律。人在從自然界中攝取能量時,一定要考慮其承受力,保證自然生態循環系統的順利進行。
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大規模開發和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需要逐步形成以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再利用為特點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要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建立起一種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經濟發展方式,使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能夠在一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6.生態文明的倫理性與文化性
生態文明是生態危機催生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更進步、更高級的文化倫理形態。化解人與自然關系的危機,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首先應該實現倫理價值觀的轉變,以生態文明的倫理觀代替工業文明的倫理觀。傳統哲學認為,只有人是主體,自然界是人的對象,因而只有人有價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沒有價值,只能對人講道德,無需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這是工業文明人統治自然的基礎。生態文明認為,人不是萬物的尺度,人類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種類一樣,都是組成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個要素。不僅人是主體,自然也是主體;不僅人有價值,自然也有價值;不僅人有主動性,自然也有主動性;不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類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承認自然界的權利,對生命和自然界給予道德關注,承認對自然負有道德義務。只有當人類把道德義務擴展到整個自然共同體中的時候,人類的道德才是完整的。
生態文明的文化性,是指一切文化活動包括指導我們進行生態環境創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組織、規劃等意識和行為都必須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培育和發展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應該圍繞發展先進文化,加強生態文化理論研究,大力推進生態文化建設,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形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文化氛圍,建立有利於環境保護、生態發展的文化體系,充分發揮文化對人們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8. 什麼是自然資源生態過程
就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蝦吃草;水變雨 雨養樹 樹生氣 氣養你我....
9. 生態資源的基本內容
1.生態理念文明
生態文明建設中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生態理念,是人們正確對待生態問題的一種進步的觀念形態,包括進步的生態意識、進步的生態心理、進步的生態道德以及體現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的價值取向,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等。講究生態文明,意味著確立一個新的價值尺度或價值核心。建設生態文明,在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是首要工作。要逐步形成尊重自然、認知自然價值,建立人自身全面發展的文化與氛圍,從而轉移人們對物慾的過分強調與關注。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思想意識上實現從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轉變;從把增長簡單地等同於發展、重物輕人的發展理念,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發展理念轉變。建設生態文明,就要人人樹立資源有限、環境有限的理念,樹立人與天地一體的理念,像愛惜保護自己的身體那樣去愛惜保護自然。
應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的價值觀,使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態保護成為公眾的價值取向,生態建設成為公眾的自覺行動。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將生態文明理念擴展到社會管理的各個方面,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成為廣泛的社會共識。
2.生態經濟文明
建設生態文明,要求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平衡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下,經濟發展將致力於消除經濟活動對大自然自身穩定與和諧構成的威脅,逐步形成與生態相協調的生產生活與消費方式。目前,我國已經把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些要求視為發展的基本要素,提出了通過發展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社會環境與生態環境平衡的目標。
建設生態文明,前提是發展。只有發展,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傳統的工業文明固然使一些地方因經濟的快速增長而帶來了物質上的富裕,但毫無節制地消耗自然資源的生產方式,已經使經濟社會的發展受到了極大制約,如果不能按生態文明的要求及時予以矯正,經濟社會發展就不能持久。這就需要在發展的同時,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生態文明的現代化道路;需要把經濟發展的動力真正轉變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上來。
要防止重經濟發展輕生態保護的現象。必須徹底摒棄靠犧牲生態環境來實現發展,先發展後治理等傳統的發展觀念和發展模式。我們也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以停滯經濟發展來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從根本上說,生態環境保護是為了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我們強調保護生態環境,是要求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充分考慮到環境承載力,充分考慮到給後人發展留有一定的餘地,充分考慮到老百姓接受的程度。我們的目標是把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統一在可持續發展上,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
3.生態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的功能是通過制度的安排和國家公共權力的運用來維系社會秩序,通過公平分配社會資源來保障個人權益,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政治文明,要求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種關系,避免由於資源分配不公、人或人群的斗爭以及權力的濫用而造成對生態的破壞,由公共權力限制損害生態環境行為的發生,維護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黨和政府要重視生態問題,把解決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一項重要任務,把維護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作為工作價值判斷的重要標准,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製度基礎、社會基礎以及相應的設施和政治保障。
建設生態文明,必然會對國家的民主和人權、社會經濟制度等方面產生影響。環境保護的實質是維護人的環境權益。就民主建設而言,必須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權利。政府要進一步公開各類信息,暢通人民群眾監督、投訴、管理生態事務的渠道,保證人民群眾生態文明建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讓人民群眾從生態文明建設中深切體會和明確認識自己的利益所在,從而激發其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情。
4.生態科技文明
生態科技文明是對近現代科學技術反思之後的科技生態化轉向。它以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為最高准則,以不斷解決人類發展與自然界和諧演化之間的矛盾為宗旨,以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為目標。應該認識到,科技是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直接手段和重要工具。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要能夠促使整個生態系統保持良性循環,能為優化生態系統提供智力支撐。科學技術活動,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服從自然本身的屬性,接受自然科學所認識規律的限制。
對於生態文明來說,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20世紀以來傳統工業化對自然資源高強度、掠奪性的開發使用,所造成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與現代科學技術的推動有關;另一方面,科學技術在節約資源、保護生態、改善環境等方面,也不斷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我們應該積極預防科技應用可能引發的負面效應,著力突破制約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大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不斷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要系統深刻地認識自然規律,認識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規律,認識我國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現狀及其變化的趨勢,認識社會復雜系統的演化和調控規律,以便及時自覺地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積極推動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轉變。要樹立綜合的科技評價體系,避免用單一的經濟指標來評價科技的優劣,應該從生態、人文、美學等各方面建立起合理的科技價值體系,引導科學技術健康、持續發展。
5.生態制度文明
人類自身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體,必須將生態文明的內容和要求內在地體現在人類的法律制度中,並以此作為衡量人類文明程度的標尺。建設生態文明,內在地包含著保護生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規。正確對待生態問題的制度形態,包括生態制度、法律和規范,強調健全和完善與生態文明建設標准相關的法制體系。為了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加強生態法制建設,通過國家立法的方式,提高人們對環境所承擔的責任。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的加快,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系統的法律和制度體系,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保障。當務之急是強化政策導向,形成激勵和約束機制,改革績效考評體系。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和人口、資源、生態環境的總容量,確定不同的發展目標,相應制定不同的考核評價體系,賦予不同的經濟政策,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職責、權利和義務。調動人民群眾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使社會公眾學會運用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來維護自身的生態環境權益,並敢於對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
6.生態行為文明
建設生態文明,人們應該將生態文明的內容和要求由內而外地體現在自己的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中,體現在各種活動實踐中。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深刻的社會變革工程,既需要自上而下的發動與貫徹,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參與和推動。就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而言,自下而上的公眾參與方面稍顯滯後和不足,往往導致一些法律難以有效執行,制度難以有效貫徹,政策難以有效落實。在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也由於生態意識淡薄,廣泛存在與生態文明不相適應的不良行為習慣。
目前,生態文明的觀念和機制正在形成,並日益深刻地影響到所有社會組織和個人的行為方式。建設生態文明,關鍵在於人的行動,在於形成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人的生活方式應自覺以實用節儉為原則,以適度消費為特徵,應該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作為物質產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人們應該在生產和生活中養成節約資源、善待環境、循環利用、物盡其用,降耗減排的良好習慣,主動抑制直至消除浮華鋪張、奢侈浪費等不良習慣。
生態文明人人有責,文明生態人人共享。要廣泛動員廣大公眾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逐步形成以生態文化意識為主導的社會潮流,形成文明、節儉、科學、和諧的社會風氣,形成有利於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消費生活方式,真正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
10. 資源與生態環境講了些什麼呢
自然資源無節制的不合理開發利用是產生嚴重的環境生態問題的直接原因。由於人口劇增,經濟發展規模的擴大,人類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向大自然索取;自然資源基礎的削弱,使下一代人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環境挑戰。世界銀行1992年發表的一份報告表明:1990~2030年,世界人口將增加37億,達到85億。因此,糧食產量需要翻番。全球的工業產出和能源使用量很可能增長2倍,而發展中國家增長更多,將增長5倍。伴隨這種發展而來的是嚴重的環境破壞。這些環境生態問題基本上是由於資源的不合理開發造成的。
全球沙漠化
全世界已有99個國家受到沙漠化的危害,沙漠化造成的全球性損失估計每年高達420億美元。其中受沙漠化損失最大的是亞洲,每年損失達210億美元;其次是非洲,為90億美元;美洲為80億美元;大洋洲為30億美元;歐洲為10億美元。可怕的是沙漠化還在全世界范圍內蔓延。
森林在呻吟
雖然今天熱帶雨林只覆蓋了全球面積的7%,但一半的生物物種棲息生長於此。從現在熱帶森林消失的速度看,不久的將來,將有百萬個品種陸續消失。非洲撒哈拉地區是全球有名的乾旱帶,生態結構十分脆弱,而當地毀林與造林之比為29∶1,生態主體系統的破壞,正是整個撒哈拉地區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的重要原因。
不言而喻,森林的破壞可以使自然災害在更大范圍內頻繁發生。在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地區,森林被砍伐,使陡峭的坡地上沒有保護的表土加速被侵蝕,水庫淤塞,並引起下游洪水泛濫。近幾年來,孟加拉國、印度、蘇丹、泰國以及我國相繼發生的嚴重水災,都與森林濫伐有關。水災給災區生命財產帶來嚴重損失。森林銳減引起氣候惡化,乾旱加劇,土地退化,糧食減產,全球氣候變暖。
水污染
水污染一方面造成淡水供應枯竭,另一方面直接威脅著成千上萬人的健康和生命。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200多萬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泊,污染了55000億立方米的淡水。換句話說,全球徑流總量的14%以上被污染了。水污染造成的飲水危機正席捲著全球,發展中國家約3/5的人很難獲得安全飲用水。被污染的飲用水導致每年成百萬人喪生和10億以上的人口患某些疾病,如傷寒和霍亂是通過帶菌的飲用水傳染的。
空氣污染
工業排放,特別是與礦產資源冶煉有關的工業排放,如燃煤汽油等使空氣中有害物濃度急劇增加,使得許多城市的環境空氣質量更加惡化,威脅著千百萬人的健康。酸雨降落的勢頭有增無減,南極臭氧空洞的范圍仍在擴大。
全球變暖
溫室氣體的排放源遍布全世界。礦物燃料的燃燒、砍伐森林等人類活動,造成了空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加上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逐年上升,從而使地球溫室效應增強,導致地球升溫,從而改變氣候。
氣象學家們擔心全球變暖將使阿爾卑斯山的積雪全部消融。專家們警告說,如果氣溫繼續升高,再過幾十年,阿爾卑斯山將不再有積雪。由於氣候變暖,生長在阿爾卑斯山的一些植物群正以每年大約0.9144米的速度向山頂退移,如果到了無處遷移之時,這些植物就可能面臨滅絕。科學家們還指出了今後50年中由於全球變暖的影響可能產生的一些變化。這些變化包括以下方面:如海平面升高,海洋風暴,熱帶風暴和土壤乾燥,大氣降水分布的變化,陸上海洋生態系統的破壞以及生物種滅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