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生態環境
① 生態環境有哪些破壞
森林被砍伐、植被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河流、海水被污染(排放工業、生活污水)
土地肥力下降,開始鹽鹼化
動物被偷獵(藏羚羊等珍惜動物)
許多珍惜動物瀕臨滅絕的危險
溫室效應嚴重
空氣中含有大量對人有害的物質,造成酸雨等現象
過度使用地下水導致地面下降,塌陷
沙塵暴肆虐
沙漠面積擴大,土地沙漠化嚴重
② 破壞生態環境
人類社會活動引起的生態退化及由此衍生的環境效應,導致了環境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對人類生存發展以及環境本身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的現象。生態環境破壞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森林銳減、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的減少,此外還有湖泊的富營養化、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等。
③ 生態環境破壞帶來了什麼災難
生態環境破壞打破了生態原有的平衡,隨著植被的破壞、水土的流失、生物多樣性的銳減,空氣質量越來越差,氣候變化越來越難以預測,人類的生存也開始失衡。
植被是全球或某一地區內所有植物群落的泛稱。植被是生態系統的基礎,為動物或微生物提供了特殊的棲息環境,為人類提供食物和多種有用物質材料。植被還是氣候和無機環境條件的調節者、無機和有機營養的調節和儲存者、空氣和水源的凈化者。植被在人類環境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重要的環境要素,又是重要的自然資源。
植被破壞植被破壞是生態破壞的最典型特徵之一。植被的破壞不僅極大地影響了該地區的自然景觀,而且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的嚴重後果,如生態系統惡化、環境質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自然災害加劇,進而可能引起土壤荒漠化;土壤的荒漠化又加劇了水土流失,以致形成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由此可見,植被破壞是導致水土流失並最終形成土壤荒漠化的重要根源。目前,全球大面積的荒漠化已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存環境。
森林曾經覆蓋世界陸地面積的45%,總面積為60×108公頃。有人認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中心,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繁衍物種、動物棲息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還為人類提供豐富的林木資源,支持著以林產品為基礎的龐大的工業部門。若非森林的蔭庇,人類的祖先不知何以棲身。
雖然歷史上地球的森林廣闊,但到19世紀初全球森林面積已減少到55×108公頃,到1985年,全世界的森林面積為41.47×108公頃。據統計,全球每年平均損失森林面積達(1800~2000)×104公頃。目前,森林面積已經縮小了1/3,世界林地約占陸地面積的1/3,共40×108公頃。其中2/3為密林,1/3為由闊葉樹與草地組成的疏林。
造成森林破壞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人們只把森林看做是生產木材和薪柴的場所,對森林在生態環境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認識,長期過量地採伐,使消耗量大於生長量。其次是現代農業的有計劃墾殖使部分森林永久性地變成農田和牧場。由於森林的破壞,導致了某些地區氣候變化、降雨量減少以及自然災害(如旱災、鼠蟲害等)。
④ 破壞環境的十種行為
1、廢氣排放
是大氣環境 的嚴重的污染源,工業企業燃燒和生產工藝過 程中排放的各種廢氣。
拓展內容:
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
第一條 關注生態環境。關注環境質量、自然生態和能源資源狀況,了解政府和企業發布的生態環境信息,學習生態環境科學、法律法規和政策、環境健康風險防範等方面知識,樹立良好的生態價值觀,提升自身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生態文明素養。
第二條 節約能源資源。合理設定空調溫度,夏季不低於26度,冬季不高於20度,及時關閉電器電源,多走樓梯少乘電梯,人走關燈,一水多用,節約用紙,按需點餐不浪費。
第三條 踐行綠色消費。優先選擇綠色產品,盡量購買耐用品,少購買使用一次性用品和過度包裝商品,不跟風購買更新換代快的電子產品,外出自帶購物袋、水杯等,閑置物品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贈。
第四條 選擇低碳出行。優先步行、騎行或公共交通出行,多使用共享交通工具,家庭用車優先選擇新能源汽車或節能型汽車。
第五條 分類投放垃圾。學習並掌握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知識,按標志單獨投放有害垃圾,分類投放其他生活垃圾,不亂扔、亂放。
第六條 減少污染產生。不焚燒垃圾、秸稈,少燒散煤,少燃放煙花爆竹,抵制露天燒烤,減少油煙排放,少用化學洗滌劑,少用化肥農葯,避免雜訊擾民。
第七條 呵護自然生態。愛護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積極參與義務植樹,保護野生動植物,不破壞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不隨意進入自然保護區,不購買、不使用珍稀野生動植物製品,拒食珍稀野生動植物。
第八條 參加環保實踐。積極傳播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理念,參加各類環保志願服務活動,主動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建議。
第九條 參與監督舉報。遵守生態環境法律法規,履行生態環境保護義務,積極參與和監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勸阻、制止或通過「12369」平台舉報破壞生態環境及影響公眾健康的行為。
第十條 共建美麗中國。堅持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與工作方式,自覺做生態環境保護的倡導者、行動者、示範者,共建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
⑤ 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例(8個)
一、環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為的因素所造成。平時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排放的大量「三 廢」和某些工業、生活設施的突發意外事故,以及醫院未經處理的廢棄物等均可造成環境污染,嚴重時可引起危害。戰時由於大量使用各種武器對居民的殺傷和對居民區的破壞, 更能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
二、馬來西亞超過8萬平方公里熱帶雨林因油棕種植遭到破壞開采礦石百丈「夕陽照壁」被炸飛,青龍山自然景觀遭破壞騰沖雲峰山因開采礦石自然景觀遭破壞半年毀了二百畝 海南保命林成了養蝦塘像毀林開荒造成土地荒漠化,開發房地建築毀壞林田,工廠排放廢水使本來清澈見底的河流污濁不堪臭氣熏
三、馬斯河谷煙霧事件 1930年 比利時馬斯河谷工業區。在這個狹窄的河谷里有煉油廠、金屬廠、玻璃廠等許多工廠。12月1日到5日的幾天里,河谷上空出現了很強的逆溫層,致使13個大煙囪排出的煙塵無法擴散,大量有害氣體積累在近地大氣層,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一周內有60多人喪生,其中心臟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許多牲畜死亡。這是本世紀最早記錄的公害事件。
四、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1943年 夏季,美 國西海岸的洛杉磯市。該市250萬輛汽車每天燃燒掉1100噸汽油。汽油燃燒後產生的碳氫化合物等在太陽紫外光線照射下引起化學反應,形成淺藍色煙霧,使該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紅、頭疼病。後來人們稱這種污染為光化學煙霧。1955年和1970年洛杉磯又兩度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後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五、南極臭氧空洞,是因為過去氟利昂用量過多,排放到空氣中造成的,會有大量紫外線照射地球,皮膚癌等發率升高,地球溫度升高;許多水域會發生赤潮等是因為生活工業廢水進入水域,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營養化造成的,會導致魚蝦死亡,也會通過生物富集作用損害人們的健康;美國的原始森林遭破壞,是人為的,有很多樹木都是被砍伐的。造成很多動物流離失所,甚至有些物種滅亡。
六、破壞食物鏈:破壞食物鏈打破生態平衡的例子如:因過量捕殺害蟲的天敵引發林木病蟲害;印度曾大量捕殺水獺使病魚增多,魚產量下降;牧業發達的澳大利亞,因牛糞覆蓋草地成災引發蜣螂解救的例子更為新鮮。當然在生物圈內往往是幾種誘因並存的。
七、 日本有居世界前列、高達69%的森林覆蓋率,但每年消耗的250億雙一次性筷子全靠進口,而且他們還把用過的筷子回收製成紙漿。森林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卻「吝嗇」到全靠進口解決一次性筷子生產的程度;而森林資源緊缺(我國森林覆蓋率僅為13%,排世界第121位)的國家,卻大量砍伐林木生產一次性筷子換取外匯,這實在值得反思。
八、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說,羅布泊本是非常美麗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這是生態環境遭受人為破壞的悲劇。這篇報告文學以強烈的呼聲,警醒世人,要樹立全民環保意識,搞好生態保護
⑥ 生態環境遭到了哪些破壞
到目前為止,全球已有1.25億人口生活在污染的空氣中;12%的哺乳動物和11%的鳥類瀕臨專滅絕,每24小時就屬有150到200種生物從地球上消失;14億人口的生活環境中沒有污水排放裝置;全球每年土壤流失達200億立方米;每年全世界的森林正以460萬公頃的速度從地球上消失。大氣污染是誘發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害氣體是當今世界極重要的污染源。美國每年有5萬人死於空氣污染;在歐洲,二氧化硫每年奪走6000—13000人的生命,使20萬名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情惡化。此外,二氧化氮污染,今後幾年將使6000萬歐洲人肺功能減退;臭氧污染將使100萬兒童患感冒或眼睛發炎,全世界每天有800人因呼吸受污染的空氣而早亡。工業的發展已經嚴重威脅著人類的正常生活。人們應當牢記這樣一條警句:「即使沒有核戰爭,生態環境的破壞也足以毀滅人類自身。」
⑦ 人類對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例
傳染病的出現,若說與環境及生態息息相關,人們未必想到個中的關系。
港大發現花面狸(俗稱果子狸)身上的冠狀病毒,與引起人類SARS有關。在此之前,馬來西亞的「立百病毒」、紐約的「西尼羅病毒」,甚至本港的「禽流感H5N1病毒」,源頭都來自動物,而且與環境受破壞、全球暖化及人與動物距離太近的因素密不可分。
除了維持家居清潔外,要預防傳染病出現及擴散,還須把眼光放遠,保護環境。
SARS在香港造成的影響,近年少見。雖然1997年爆發過「禽流感」,但因殺雞及時,加上維持至今的街市清潔日,及為雞只注射疫苗等措施,當年這個傳染病帶來的沖擊,在港人心中已逐漸淡去。但是放眼四周,傳染病的威脅一直未停過,只是不在香港發生,港人沒有留意。
生態異變 病毒輾轉傳人
先進國家如美國,自1999年開始,爆發「西尼羅病毒」(West Nile Virus)。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的網頁指出,這種病毒本身早已存在於雀鳥身上(換言之,雀鳥是西尼羅病毒的宿主,host),蚊子叮過帶病毒的雀鳥後,病毒會留在它們的唾液腺,藉叮咬其它雀鳥及人而把病毒傳開去。
香港醫學會會長勞永樂指出,環境與人的疾病是息息相關的。另一種與動物有關的傳染病是由「立百病毒」(Nipah Virus)引起。自1998年起,個案陸續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出現。
它本身存在於森林中的蝙蝠身上,後來傳給豬,再由豬傳給人。追本溯源,一切源自森林大火。原本棲息在東馬來西亞沙巴的蝙蝠因森林大火而逃離出來,從東馬飛到西馬的馬來西亞半島,感染了豬場里的豬及人。若沒有該次東馬的大火,該不會因而感染了豬。
他稱,這次大火與當年天氣非常乾燥有關,而反常的天氣則受厄爾尼諾影響。由此可見,傳染病確與大環境及生態息息相關。而且,全球溫度上升,有利蚊子繁殖,於是也有利登革熱的傳播;海水溫度上升,促使水中的浮游生物生長,依附它們的霍亂菌,因?海產吃浮游生物而轉到這些海產上,人們未好好煮熟而吃的話,便患上霍亂。本港數年前爆發的霍亂,原因就在此。
至於令人聞之色變的「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勞永樂稱,則由於人們砍伐樹木,破壞了原本在森林居住的猿猴的家,迫使它們與人類接觸而起。
捕殺動物、破壞棲息地 病毒傳播
中國科學院院士及病毒學家毛江森接受內地媒體訪問時表示,許多野生動物體內存在大量病毒,無論捕殺、馴養、用在實驗用途,都使得原本只在動物身上的病毒,侵入人群。伊波拉病毒、愛滋病毒及黃熱病,對它們的宿主猿猴影響不算大,致死率也非常低,但人類破壞它們的棲息地,活動范圍擴及原始森林,病毒傳給人,在人身上的致死率便很高。
立百病毒、登革熱、霍亂及伊波拉病毒等等的例子,在在說明人如沒有好好保護自然環境及生態,會帶來我們意想不到的災害——傳染病。
SARS病毒與果子狸有關,至於是否由它傳給人,截稿時還未完全確認。勞永樂指出,廣東省其中一個早期出現「非典型肺炎」個案的河源,修築了大水壩。通常水壩興建了,水位上升,人搬走時,動物也搬走。他認為,值得調查的是,會否因而迫使動物離開原本棲身地,增加與人接觸的機會,人看見了又捉來吃,才把它們身上的冠狀病毒傳播出去。
保護環境 防傳染病擴散
勞永樂稱,要防止傳染病發生,大處要注意減低溫室效應,減少海水水溫上升,小處要注意各自的居住環境,愛護環境,保護樹林,多管齊下。
SARS未出現時,大家都沒有察覺傳染病仍然對現代化地區如香港有威脅。
勞永樂稱,相比以前,兒童營養良好,加上推行免疫注射計劃,就算患上麻疹,它的殺傷力已減低不少;水源充足及干凈,減少了霍亂的流行。傳染病逐漸不被重視,醫學界的焦點轉移在心臟病等慢性疾病及癌症上,病房的規劃也以「大房」為主,但對傳染病來說,卻會增加交叉感染的危機。
「有SARS,也會有其它傳染病出現。」勞永樂稱,是時候為此做好准備。
(1)大氣環境正在惡化。主要表現為:氣候災害增多、加劇,全球氣候變暖,冰川消融,海平面相應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沒的威脅; 大氣成分發生不利於人的變化,二氧化碳增加,緩解紫外線輻射的臭氧層濃度降低,地球兩極上空臭氧層出現空洞並在加大,還有多種有害於人類的成分也在增加。據1997年美國里奇國家實驗室的報告,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自工業革命以來已增長了30%,甲烷增長了一倍,氮氧化物增長15% 。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都是能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其濃度的增加導致氣溫升高 。
大氣圈中發生的這些變化,有自然本身的原因,火山噴發,森林大火都能把污染物送入大氣。但是人類使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釋放出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其他有害氣體和粉塵,對大氣的污染更為嚴重。燒煤產生的污染物最多。由此形成的毒霧和酸雨,是大氣污染的突出表現。「殺人的煙霧」於1930年首次出現在比利時,1948年至1962年,又四度籠罩倫敦,煙霧中二氧化硫和粉塵的濃度,大大超過人所能承受的程度,累計導致6000餘人死亡。這種記錄雖不多見,但污濁的空氣,普遍充斥於許多工礦區和城市的空間中。
普通雨水中本常含有微量的碳酸,受到污染的大氣,增加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成分,使雨水的酸性增強,現在人們把pH值低於5.6的雨水定為酸雨。它看起來與普通雨水無異,但所含酸性物質進入陸地表面土壤和水中,依靠這些水土生存的生物,受到了不利影響,特別是對森林的破壞作用很大。1939年第一次作為酸雨記錄下來的pH值是5.9(純水的pH值是7)。到50年代,酸雨的pH值已降到3-5,最低還有2.1的記錄,和醋的酸性差不多甚至更強了。說明隨著工業的發展,大氣受到污染的程度越來越厲害。由於含有污染物的大氣是在流動的,它可以飄洋過海,日本排放的酸性成分可以跑到美國再形成酸雨降下,加拿大的酸雨源出美國更不足奇。科學家測出,雲集在瑞典和挪威上空的二氧化硫氣體,有2/3是來自英國和德國的工業區。
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也使酸雨覆蓋面積急劇擴大,到1999年已成為僅次於歐洲和北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區;我國至今仍以煤為主要燃料,是大氣污染嚴重的一個原因。
大氣污染所帶來的損害,極其廣泛,許多時候並不表現為毒霧酸雨這類形式,但各種生物無不經常受其影響,對森林和農作物的損害尤為顯著。經常呼吸污濁的空氣,對人體的健康也是威脅,特別是呼吸道疾病,由此增加,長期生活在被嚴重污染的大氣環境中,猶如慢性中毒。
大氣圈的臭氧入不敷出,濃度降低。科學家在1985年首次發現: 1984年9、10月間,南極上空的臭氧層中,臭氧的濃度較20世紀70年代中期降低40%,已不能充分阻擋過量的紫外線,造成這個保護生命的特殊圈層出現「空洞」,威脅著南極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存。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1994年發現北極地區上空平流層中的臭氧含量,也有減少,在某些月份比20世紀60年代減少了25-30%。而南極上空臭氧層的空洞還在擴大,1998年9月創下了面積最大達到2500萬Km2的歷史記錄。*
臭氧層為什麼會出現「空洞」?許多科學家認為,是使用氟利昂作製冷劑及在其他方面使用的結果。氟利昂由碳、氯、氟組成,其中的氯離子釋放出來進入大氣後,能反復破壞臭氧分子,自己仍保持原狀,因此盡管其量甚微,也能使臭氧分子減少到形成「空洞」。我國科學家新近提出,僅僅是氟利昂的作用還不夠,太陽風射來的粒子流在地磁場的作用下向地磁兩極集中,並破壞了那裡的臭氧分子,這才是主要原因。(楊學祥,1999)而無論如何,人為地將氯離子送進大氣,終是一種有害行為。
在大氣圈中,物質分布鬆散,運動快速,極微小的外來干擾,也可能就打破原來的平衡,因此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影響不可低估。
大氣中已經產生危害或被人們注意到的污染物約有100種左右,其中影響范圍廣,對人類環境威脅較大的主要有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氧化物、硫化氫、氟化物、光化學氧化劑和微粒物質等。
(2)水圈污染嚴重
水圈中最大的問題是淡水資源不足,地理分布又不均,成為一些國家和地區持續發展的障礙(見第12章),而水圈被污染更已威脅著人類的生存。1999年舉辦「世界水日」之際,聯合國的專家發布,在當今的世界上,還有14億人在飲用不安全的水,每年因此致病死亡的超過500萬人。在我國,經濟建設大發展後,大部分河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別的國家也是工業越發達,水的污染越嚴重。被污染的大氣經過流動擴散,可以很快稀釋沖談;被污染的水雖也可以流動,但常存在相對穩定的水體中。對以水為生的人和生物,影響長遠深刻。
造成水和水體污染,固然有自然的因素。但工業的發展,化肥、農葯以及生活中大量化學製品的使用,才使水圈中的污染發展到現今的危害程度。
工業生產排出的廢水,生活污水和農業退水,常成為今天的主要污染源。水中污染物包含金屬、非金屬物質和有機物,種類繁多,其中許多對人體有害甚至是劇毒 雖然經過人工處理可以將它凈化,但現在多是僅稍作處理,甚至是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天然水體中。
50-60年代日本的水俁市和新舄縣發生的水俁病,其原因是工廠排放的廢水中的汞經過生物食物鏈(硅藻-飛蛄-石斑魚-鱔魚)的逐漸富集,使鱔魚體內含汞量達10-20毫克每升(最高達50-60毫克每升),比原廢水中汞濃度高出1萬至10萬倍。當地居民捕食鱔魚等之後,汞在人體內積聚,以致造成中樞神經的嚴重損傷。水體污染對人體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質的污染會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體是傳染疾病的淵藪。水體污染對人體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質的污染會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體更是傳染疾病的淵藪。
絕大數河流最終都是流入海洋的,不管是有害的,還是無害的物質都隨河流向海洋集中;油輪破裂或沉沒,更在把能嚴重污染海洋的石油帶進海里。在一些地方,人們還向海里傾倒垃圾。海洋本是自然界的聚寶盆和自凈池,有些人卻在把它當成污水池和垃圾桶。靠近工業發達地區的地中海,早已無漁業可言,很多物種已在此絕滅。我國的渤海由於周圍城市的擴大和工業的興起,也出現了這種發展趨勢,據監測部門在1998年報告,1995年時,渤海已有56%的面積被污染,比十年前擴大了一倍,而且還在擴大。河流、湖泊、海洋這些水體本來都有自凈化作用,所以大自然中的水總是那樣晶瑩清澈,現在受到污染而且還在發展,完全是人類行為不慎造成的後果。 水圈是一個系統,污染物隨著水的運動在其中傳播,所以在南極企鵝的組織中也發現了殺蟲劑;而波及廣大海域的紅潮(赤潮),其源來自城市的污水。這些污水富含生物營養所需的磷、氮等元素和有機物。紅潮是因一些紅色或褐紅色藻類得到豐富營養,迅速生長、數量激增的現象。由於它們過量的繁殖,並在死亡後腐敗、消耗大量氧氣,影響到別的生物,特別使魚類不能在此生存。
⑧ 近年人類破壞生態環境有哪些事例
一: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燃料中含有各種復雜的成分,在燃燒後產生各種有害物質,即使不含雜質的燃料達到完全燃燒,也要產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為燃料燃燒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破壞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發「溫室效應」,致使地球氣溫上升。
二:臭氧層破壞
大氣被污染後,由於污染物質的來源、性質和持續時間的不同,被污染地區的氣象條件、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差別,以及人的年齡、健康狀況的不同,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也不盡相同。大氣中的有害物質主要通過下述三個途徑侵入人體造成危害:
(1)通過人的直接呼吸而進入人體;
(2)附著在食物上或溶於水中,使之隨飲食而侵入人體;
(3)通過接觸或刺激皮膚而進入到人體。其中通過呼吸而侵入人體是主要的途徑,危害也最大。
大氣污染對人的危害大致可分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種。
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是地球最好的保護傘,它吸收了來自太陽的大部分紫外線。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學研究和大氣觀測發現:每年春季南極大氣中的臭氧層一直在變薄,事實上在極地大氣中存在一個臭氧「洞」
這種臭氧損耗現象是一種反常現象,這是否表明這一紫外線吸收層正處於全球性災難呢?通過不斷的科學研究,人們發現人類社會活動釋放的物質嚴重的破壞了臭氧層,當然這種現象還受到這一地區獨特的氣象狀態(極渦、寒冷的平流層溫度、極地平流層雲)的影響。
所以我們要保護臭氧層。
地下水污染
與地表水一樣,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的威脅,主要來自於地表或土壤水的下滲,農用氮肥以及垃圾中的油、酚污染著地下水,氮肥中的硝酸鹽一旦進入地下,便轉變為亞硝酸鹽,它在人體中能夠轉變成致癌物質。地面植被的破壞和濕地的排水減少了地表水的滲透,從而降低了潛水面。由於城市和工業的過度需要,淡水不斷被抽出作為生活和工業用水,然後作為地表污水重新排放,因而還會導致潛水面的進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大量頻繁的灌溉可以增強滲透作用,使潛水面一直升到地表。而在乾旱地區,被水滲透的土地由於異常的蒸發作用,引起地下水中鹽類的沉澱,遲早會變成不能耕作的鹽鹼地。
所以我們要保護地下水。
海水污染
污水、廢渣、廢油和化學物質源源不斷地流入大海。在許多海域,傾倒混有石油的污水是非法的,但這種事仍時有發生,而真正的石油災難是在巨型油輪泄漏或沉沒時發生的。如今我們設法用化學品使水中石油沉澱以達到清除石油的目的。
向海洋傾倒化學和放射性廢物的作法已持續多年。容器總有一天會腐蝕掉,有害物質便將進入海水中。我們對深層水與表層水的循環情況還了解不多,其過程或許比我們以前所想的要快。
因此有害物質就會擴散到生物活動的水層中去。
水土流失
土地資源是三大地質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之一,是人類生產活動最基本的資源和勞動對象。人類對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但同時也造成對土地資源的直接破壞,這主要表現為不合理墾植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鹽鹼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水
土流失尤為嚴重,乃當今世界面臨的又一個嚴重危機。據估計,世界耕地的表土流失量約為230億噸/年。
因此我們要多種樹來避免水土流失。
⑨ 人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摘 要:人類影響氣候,氣候也影響人類。氣候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任何變化都會對自然生態系統、社會經濟系統以及人類健康產生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層次的,既包括正面影響,同時也包括負面效應。但目前它的負面影響更受關注,因為不利影響可能會危及人類社會未來的生存與發展,以及人類生活和健康。研究表明,氣候變化會給人類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適應氣候變化會花費不小的代價。因此,關注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顯得十分重要。
關鍵詞:氣候變化;全球變暖;人類健康;
氣候變化是長時期大氣狀態變化的一種反映,是一個多變的、復雜的過程。它主要表徵大氣各種時間長度的冷與暖或干與濕變化,冷與暖或干與濕相互交替組成了不同的變化周期。這些變化周期並不是嚴格的,一個周期內前後階段往往不具有對稱性,而且,不同周期的長度也可以相差很大。氣候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人類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異常天氣現象,如乾旱、洪澇、凍害、冰雹、沙塵暴、城市暴雨瀝澇災害、雷電災害等,造成的嚴重自然災害,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給人類生態環境、人類社會以及人類健康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不僅如此,全球氣候變暖直接影響到地球的生態系統,給人類生存環境和人體健康帶來危害。而人類健康狀況水平是國家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物質生活水準以及公共福利水平的綜合反映。
一 關於全球變暖的問題
近百年來全球和中國的氣候正經歷一次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它對世界和我國的生態系統、社會經濟以及人類健康產生了,並將繼續產生重大的影響。
2001年,由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建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英文簡稱IPCC)發表了它的第三次評估報告。報告指出:從1860年以來全球地表平均升溫0.6℃±0.2℃,最近20年是過去100年來最暖的。而90年代是1000年來最暖的10年。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我國近百年來的氣候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主要表現在:近百年來我國氣候變化的趨勢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總趨勢基本一致,近百年來,我國氣溫上升了0.4℃–0.5℃。從地域分布來看,我國氣候變暖最明顯的地區在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從季節分布看,我國冬季增溫最明顯。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最新資料顯示:2004年以來,我國氣溫普遍較常年同期偏高,成為暖冬已成「定局」,這意味著我國在近50年來將連續經歷第19個暖冬。
(一)全球變暖帶來的負面效應(與人類健康關系密切的)
1.高溫熱浪的頻率和強度增加
據日本的科學家統計,近100年來,整個地球的年平均氣溫上升了0.7℃,而大城市的平均氣溫上升了2~3℃,這一期間東京市的氣溫竟上升了7℃。在日本,氣溫不低於25℃的夜晚稱為「熱夜」。50年前,東京的「熱夜」每年不到5個;而1961~1970年平均有14.9個;1981~1990年,「熱夜」增加到23.8個。大阪在1991~2000年的10年中,年均「熱夜」數達38個。
從北京1940~2002年的極端最高氣溫的變化來看(見表1),40年代北京夏季極端最高氣溫較高,為42.6℃。然後出現下降的趨勢,到80年代最低,為38.5℃,進入90年代又開始升高,為41.9℃。
表1 北京夏季極端最高氣溫
1940~1949 1950~1959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90~2000 2000~2002
極端最 42.6 39.6 40.1 40.3 38.5 41.9 41.1
高氣溫
我國科學家對上海和廣州氣溫變化的分析表明,由於氣候變暖,上海每年的熱日(最高氣溫≥34℃),將由現在12d/a,增加到未來15.7d/a;廣州每年的熱日,將由現在24.7d/a,增加到未來36.0d/a。
2.厄爾尼諾現象
IPCC第三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指出,與過去100年相比,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厄爾尼諾-南方濤動事件更頻繁、更持久且強度更大(IPCC第三次氣候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2001)。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兩次嚴重的厄爾尼諾事件期間,全世界各地極端天氣事件頻發,使人類蒙受了巨大的災難。
3.城市熱島更明顯
據有關資料顯示,1997年觀測到全國最大熱島強度(城鄉溫差),北京為9℃(高於上海6.8℃,僅次於加拿大溫哥華11℃的德國柏林13.3℃)。熱島效應的產生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非一個方面的原因。全球氣候變暖就是造成城郊溫差加劇的原因之一。
(二)全球變暖給人類健康帶來的影響
1.氣候變暖對疾病流行性的影響
人類健康和人類生存息息相關。氣候環境、氣候災害和氣候變化直接影響人類健康,極端氣候事件的危害更為驚人。由於全球變暖,極端氣候事件將會更為頻繁,氣候災害對人類生命和健康的危害也會增大。許多通過昆蟲傳播的傳染性疾病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例如全球變暖將加劇瘧疾和登革熱的傳播,據有關部門統計,伴隨全球變暖,僅瘧疾和登革熱兩種疾病就將禍及世界人口的40%。最不可忽視的是,氣候變化造成部分舊物種滅絕的同時必然產生出新的物種,物種的變化可能打破病毒、細菌、寄生蟲和敏感原的現有格局,產生新的變種。如2003年春季,相繼在我國廣東、北京、山西等地爆發的SARS病毒傳染病一樣,給社會和人民的健康及生命帶來極大的危害。
全球變暖影響生態系統,帶來另一種危險是可能激活某種新病毒。世界衛生組織一份研究報告證實,至少有30種新的傳染病在過去20年裡出現。對新興病毒研究的大部分研究人員認為:各種新病毒的出現有可能是人類破壞環境、氣候變化擾亂了病毒巢穴的結果,這些原本寄居在野生動物身上,活動於封閉世界中的未知病毒,在人類活動的進程中,新的病毒在今後將不斷地被發現。
全球氣候變暖以及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出現,給生態平衡,尤其是微生態平衡帶來了強烈也影響,突出地改變了傳染病病原體的存活、變異、媒介昆蟲孳生分布及流行病學特徵,會對某些傳染疾病的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當蚊子叮咬一個帶有傳染病毒的人時,這種病毒就會隨血液進入某個健康人體內。而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體內病毒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將隨之提高。例如,在20℃時,P.falciparum病菌需要26天才能成熟,而在25℃時則只需13天。攜帶這種病菌的虐蚊生存周期只有幾周的時間,這樣以來高溫就會大大提高該種病菌的傳播概率。同時,由於高溫現象使得夜晚和冬季溫度上升,大大延長、擴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靠它傳播的瘧疾、猩紅熱、黃疸、腦炎等惡性傳染疾病的發病率提高,
氣候變暖還會導致氣候帶的改變,熱帶的邊界會擴大到亞熱帶,原熱帶地區傳染病的發病區域擴大到溫帶。例如,我國江南一帶的恙蟲病,80年代以來流行的地理區域向北推進,1986年山東省有流行報告,1989、1990年天津恙蟲病流行地區的地理區域向北推進了4個緯度,向天津恙蟲病流行地區年平均氣溫上升1.3~1.7℃。據此估計,我國恙蟲病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有可能出現全國分布的趨勢。2002年的夏天,「西尼羅河」病毒在美國再次爆發,專家分析,病毒傳播速度如此之快,主要原因是乾燥炙熱的天氣。西尼羅河病毒是在1937年從烏干達西尼羅河區的一位婦女身上分離出來的,近年來出現在歐洲和北美洲的溫帶區域。另外,由於氣候變暖,攜帶鼠疫病的黃胸鼠的活動范圍,已不僅僅限於17°N以南地區。
2.高溫熱浪與死亡率
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健康最直接的影響是極端高溫產生的熱效應,它將變得更加頻繁、更加廣泛。高溫熱浪強度和持續時間的增加,導致以心脹,呼吸系統為主的疾病或死亡率增加。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夏季高溫日數明顯增多,高溫熱浪的頻率和強度隨之增加。特別是濕度和城市空氣污染的增加,進一步加劇了夏季極端高溫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熱浪對人體健康最直接的影響是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
2003年入夏以來,熱浪席捲全球,各地氣溫破紀錄地高達38~42.6℃。許多老年人而因此傷生。熱浪波及印度、巴基斯坦、歐洲、中國,僅印度就有1000多人被熱浪奪去了生命。隨著高溫熱浪的增加,心臟病和高血壓病人的發病人數也在不斷增加。此外,全球變暖還將導致對流層大氣臭氧濃度增加,平流層臭氧濃度下降。
高溫使得病菌、細菌、寄生蟲、敏感原更為活躍,同時也會損害人的精神、人體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全球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數超過10萬人。上海1998年經歷了近幾十年來最嚴重的熱浪,(7月8—20日、8月1—3日、8月7—17日、8月21日—23日),熱浪期間的總死亡人數可達非熱浪期間的2—3倍,以65歲以上老年人死亡率增加更為明顯。熱浪對嬰幼兒的威脅也很大,如果嬰幼兒患有某些疾病如腹瀉、呼吸道感染和精神性缺陷,在熱浪期間最易受高溫危害。熱浪除中暑死亡這種直接影響外,還將導致以心臟、呼吸系統為主的疾病或死亡。研究表明,隨著全球變暖,夏季高溫日數將明顯增加,心臟病和高血壓病人發病和死亡率都將增加。
我國夏季,35℃以上高溫各地時有發生,38℃、40℃或以上的高溫也時常出現。2003年6月下旬到8月下旬,受副熱帶高氣壓影響,江南、華南一帶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高溫天氣。日最高氣溫高於或等於35℃的日數持續了40餘天。江南、華南日最高氣溫一般為35℃—38℃,部分地區達到38℃—40℃,局部地區高達40℃—43℃。生理學家研究表明,一旦氣溫升至38℃,人體汗腺排汗已難保持正常體溫,不僅肺部急促喘氣以呼出熱量,就連心臟跳動也要加快速度,輸出更多的血液至體表,參與散熱。這對於心臟病人來說,是孕育著生命危險的溫度。氣溫生至39℃,由於汗腺疲於奔命的工作,已經無能為力並趨於衰竭,這時,很容易出現心臟病導致猝死的危險。氣溫生至40℃,高溫已直逼生命中樞,大腦已經顧此失彼,以致頭暈眼花。可見,在高溫情況下人體對氣溫升高的生理反映是很敏感的。2004年,我國南部省份由於受台風「蒲公英」和副熱帶高壓的影響,從6月底開始,廣東大地被酷熱天氣所籠罩,7月1日,廣州最高氣溫高達至39.7℃,超過了廣州歷史最高氣溫38.7℃的最高記錄。6月28日,廣東東莞大嶺山鎮台生傢具八廠的一名工人,因工作疲勞加之車間氣溫太高而暈倒,送到醫院後半小時死亡。據廣州「120」急救中心負責人介紹,進入夏季以來,僅廣州市因高溫誘發其它疾病而死亡的人數就達39人,每天比平時日均派出急救車次數(約200次)增加66%,創急救中心成立10多年以來日出車最高記錄。以北京為例,因高溫發病到醫院就診的患者,7月比6月增加了40%。上海和甘肅等地,高溫病人增加導致臨床用血量居高不下,出現了用血緊缺的局面。露天工作者,如交警、公共汽車司機、建築工人,更是受到了熱浪的嚴重威脅。高溫使人們容易疲勞駕駛,爆胎、汽車自燃等重大交通事故屢屢發生。
高溫酷熱還直接影響人們的心理和情緒,容易使人疲勞、煩躁和發怒,各類事故相對增多,甚至犯罪率也有上升。如紐約1966年7月的熱浪期間,兇殺事件是平時的138.5%。北京2003年7月高溫期間交通事故增多,據北京急救中心資料顯示:交通事故增加與天氣炎熱有很大關系。氣溫高、氣壓低時,人的大腦組織和心肌對此最為敏感,容易出現頭暈、急噪、易激動等,以致發生一些心理問題。
3.尼爾尼諾事件與疾病
新的實驗結果表明,尼爾尼諾與疾病的傳播有密切的關系。尼爾尼諾出現往往會造成某些地區氣候異常,進而引發疾病。例如,1982~1983年尼爾尼諾事件期間,在巴基斯坦北部由於乾旱造成的高溫天氣,引發了瘧疾流行;而在南美的玻利維亞,厄瓜多和秘魯,由於暴雨災害,也發生了瘧疾的流行。據科學家分析,發生厄爾尼諾現象後的第一年,委內瑞拉瘧疾病例增加35.1%。在如,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活動高潮期,在索馬里和尼肯亞,感染上裂谷熱病的人數為8.9萬,死亡人數近250人;在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里斯蘭卡、東非、委內瑞拉和巴西等地,大面積的乾旱造成瘧疾病和猩紅熱爆發。另外,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報告,1982~1983年的厄爾尼諾事件期間,全球大約10萬人患上了憂鬱症,精神病的發病率上升了8%,交通事故也增加了5000次以上。
4.空氣污染與健康
空氣污染與氣象條件的關系十分密切。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背景下,由於異常天氣的出現,如夏季高溫、冬季變暖,乾旱等,往往會造成局地空氣質量下降。特別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由於城市熱島環流的存在,導致空氣污染物不易擴散,造成嚴重的污染。
大城市的污染物質進入人體後,會引起人體感官的和生理機能的不適反應,產生亞臨床的和病理的改變,出現臨床體征或存在潛在的遺傳效應,發生急、慢性中毒或死亡等。比利時馬斯河谷(1930年)、美國多諾拉(1948年)和英國倫敦(1952年)的煙霧事件就是大氣污染影響的典型事例。
二 氣候變化引發的自然災害與人類健康問題
自從1960年以來,世界人口加倍,但災難損失上升了30倍,從1960年的30億美元到1995年的1000億美元。氣候災害時導致這一增長趨勢的一部分,例如,1992年安德魯台風在邁阿密南市郊造成了240億美元的損失。由於氣候變暖,自然災害的潛在影響可能增加。假定在溫度變化或降雨分配上沒有變化,全球變暖將導致洪水和高溫發生率增加,由於洪水經常同南方濤動聯系起來,因此不能排除增加乾旱的可能性。這些氣候災害將誘發剛更多的森林大火、泥石流。這些災害對健康和社會的影響包括死亡、身體傷害、心靈創傷、社會混亂等。
(一)洪水
歷史上,洪水是各種自然災害中導致最大死亡損失的災害。到目前為止,受害最嚴重的地區是中國的黃河。1332年,700萬人被淹死,在隨後的飢荒和疾病中超過1000萬人死亡。1887年洪水破環了22m高的築堤,淹死100萬人。最近的洪水發生在1930年,有100萬中國人淹死,另有可能1100萬人死於隨後的飢荒。美國密西西比河洪水不斷不斷地破環商業,最近的最大洪水發生在1973~1974年和1993年。中世紀暴風雨在北歐河流產生極端洪水事件,在幾個事件中死亡人數超過10萬。1995年在北歐發生的冬季洪水使過去200年較嚴重的一次。在澳大利亞,大型洪水在20世紀後50年變得更通常。在1988~1990年的拉尼娜事件中,嚴重的洪水淹沒了澳大利亞東部1× 的土地。除了這些,洪澇的發生不僅會增加溺死、爆發腹瀉和呼吸疾病的風險,在發展中國家,還會增加飢餓和營養不良的風險。
(二)乾旱
乾旱是所有與氣候相聯的自然災害中最嚴重、最廣泛的自然災害。1769、1790、1866、1876~1977年以及1943年發生在印度次大陸的乾旱殺死了幾百萬人。1878年在中國有1000~1300萬人死於與乾旱相聯的飢荒。許多乾旱事件與ENSO事件相聯。如果飢荒在乾旱期發生,營養不良和疾病能導致永久的智力、身體損害。不是所有的飢荒由於乾旱引起,也不是所有的乾旱導致飢荒。乾旱無處不在,它對發達和發展中國家都有沖擊。盡管乾旱能導致長期的病態,但對人口的增長影響不大。由於全球大部分地區乾旱的准確周期性質,氣候變暖能否減少乾旱強度和頻率熱存有疑問。例如,盡管澳大利亞東部自從1950年以來濕度增加了30%,但乾旱的強度和頻率並沒有減少。事實上,最嚴重的乾旱發生在1982~1983年和1991~1995年。
(三)森林火災
翻閱歷史可以看到,歷史上發生過許多森林火災。在北美洲,歷史紀錄至少有13次燒掉4萬公頃森林的大火。威斯康星州和密歇根州1871年森林大火毀掉了170萬公頃森林,殺死2200人。在1894年威斯康星州、1910年在愛達荷和蒙大拿西北部發生像是程度地區大火。1881年密歇根大火殺死幾百人;1894年的明尼蘇達州欣克利大火奪走了418人的生命;1918年明尼蘇達州克羅奎特大火燒死551人。大火是如此普遍,以致於居民聽到火警像對待自己損失失物一樣採取冷淡態度。
森林大火發生的決定性因素是火源、極易燃燒燃料的數量、有助於燃燒及傳播的氣候條件。後兩個因素首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大火危險期前幾個月內的降雨是一個重要參數。春季和初夏的適量降雨將減少森林火災,但卻為以後高火險提供了充足的下層叢林。嚴重的前期乾旱將使這種植被被干透,增加可燃物的數量。最近,洪水與極端乾旱事件是一些國家發生火災,如澳大利亞,、每種情況都有利於火災發生。相對低的濕度和大風也在決定森林大火發生可能性和強度方面起關鍵作用。任何大強度火災不僅僅取決於氣候條件,而且它也取決於由疾病(或昆蟲傳染病)、風暴、先前大火或陸地開拓產生的干屑殘渣。在高濃度二氧化碳的「施肥」作用下,高燃料量與較暖、濕氣候條件相關聯。
三 減緩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的對策:
人類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同氣候環境相適應的生存史。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挑戰是不容迴避的,為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的生存環境,保護地球的氣候,並阻止其繼續惡化,是我們的共同責任。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大力開展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的關系研究,建立健全影響公眾健康的疾病監測和預警系統,是當務之急。
1、 要在目前人體健康生活、常見病、多發病的氣象指數預報和服務的基礎上,將研究和服務領域伸展到傳染病領域,開展短、中、長期的傳染病預測、預警服務,形成系列產品。
2、 對主要流行病、傳染病開展氣候風險評估和氣候區劃研究。主要研究內容有:研究疾病滋生、傳播、爆發過程與氣候的關系,確定有利和不利的天氣、氣候條件;研究疾病氣候評估模式;應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集成疫情、氣候和其它環境資料庫,進行疾病氣候區劃,確定各季節、各地區傳染病防治的重點;建立疾病的氣候監測、預警實時業務系統;建立為公眾服務的信息產品製作、發布系統,為社會提供內容豐富、准確、及時、權威的疾病監測、評估、預測、預警,以及疾病預防等各類服務產品。
3、 開展居室或交通工具中小氣候與疾病滋生、傳播的研究。加強對氣候資源變化的開發利用,減輕自然災害損失,提高對氣候變化的研究和預測能力。熱浪是可以監測和預測的,目前,在國內和世界上的許多城市都發布高溫或熱浪警報,按照中國氣象局的規定,日最高溫度大於35℃,發布高溫預報。廣東省氣象台在2004年6月28日至7月3日期間,共發布紅色預警信號23次,如此頻繁地發布高溫預警信號,在廣東省氣象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這樣,當熱浪來臨時,人們能夠有效地採用各種適應措施來大大地減少熱浪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逐步完善熱浪的預警系統。
四 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研究的不確定性
關於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的研究進行的相對不多,初步結論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這給科學家提出了嚴重的挑戰。
1. 關鍵是從影響健康的諸多因素中提取氣候的影響
在流行病學研究中,由於氣候變化通常伴隨桌其他各種環境變化,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不是唯一的,還受其他如遺傳、自身素質、飲食、生活習慣以及環境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因此在進行氣候變化對健康的研究中,關鍵技術是在與從健康的諸多因素中分離車氣候的影響。
2. 健康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是很復雜的
對目前全球氣候變化及未來變化做出響應的某些人類健康的變化,可能正在或即將發生。另外在未來幾十年內,在氣候發生變化的同時,社會、經濟、人口、技術和健康保健等都將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在未來幾十年內很難准確預料,因此,人類健康對氣候變化響應的敏感度性相當復雜,這就給研究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帶來很大的困難。
只能保護環境,多種樹,節約地球資源,才能防止破壞環境的可怕
⑩ 生態環境被破壞的事例有哪些
中國的環境
1、 大氣污染問題
2000年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995萬噸,居世界第一位。據專家測算,要滿足全國天氣的環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現有基礎上至少削減40%。此外,2000年中國煙塵排放量為1165萬噸,工業粉塵的排放量為1092萬噸。大氣污染是中國目前第一大環境問題。
2、 水環境污染問題
中國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珠江、長江,其中42%的水質超過3類標准(不能做飲用水源),全國有36%的城市河段為劣5類水質,喪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庫)和城市湖泊水質普遍較差,75%以上的湖泊富營養化加劇,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 垃圾處理問題
中國全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達8.2億噸,綜合利用率約46%。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1.4億噸,達到無害化處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裝物和農膜導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國各地。
4、 土地荒漠化和沙災問題
目前,中國國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佔國土陸地總面積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積還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中國每年遭受的強沙塵暴天氣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內蒙古一些地區的居民被迫遷移他鄉。
5、 水土流失問題
中國全國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多億噸,每年流失的土壤養分為4000萬噸標准化肥(相當於全國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來,中國水土流失毀掉的耕地總量達4000萬畝,這對中國的農業是極大損失。
6、 旱災和水災問題
20世紀50年代中國年均受旱災的農田為1.2億畝,90年代上升為3.8億畝。1972年黃河發生第一次斷流,1985年後年年斷流,1997年斷流天數達227天。有關專家經調查推測:未來15年內中國將持續乾旱。而長江流域的水災發生頻率卻明顯增加,500多年來,長江流域共發生的大洪水為53次,但近50年來,每三年就出現一次大澇,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7、 生物多樣性破壞問題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破壞較嚴重的國家,高等植物中瀕危或接近瀕危的物種達4000-5000種,約佔中國擁有的物種總數的15%-20%,高於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聯合國《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列出的640種世界瀕危物種中,中國有156種,約占總數的1/4。中國濫捕亂殺野生動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動物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屢禁不止。
8、 WTO與環境問題
中國加入WTO將面臨兩方面新的環境問題。一方面是國際上的"綠色貿易壁壘"。由於中國目前的環境標准普遍低於發達國家的標准,中國的食品、機電、紡織、皮革、陶瓷、煙草、玩具、鞋業等行業的產品將在出口貿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於國際市場對中國的礦產、石材、葯用植物、農產品、畜牧產品的大量需求,可能會加重中國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破壞。同時,中國可能成為國外污染密集型企業轉移的地點和大量的國外工業廢物"來料加工"的地點,這將極大地加重中國的環境問題。
9、 三峽庫區的環境問題
三峽工程是中國目前正在實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該工程定於2003年開始發電。三峽建成後對地質環境、水資源環境、生態環境(涉及庫區兩岸和整個上游地區)的影響,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庫區污染是目前擺在三峽建設者面前的大課題。三峽工程已成為世界矚目的環境問題。
10、 持久性有機物污染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難降解的持久性有機物污染開始顯現。國際上今年簽署了《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其中確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中國的環境介質中多有檢出,中國是公約的簽字國。這類有機污染物具有轉移到下一代體內,並在多年後顯現其危害的特點,也被稱為"環境激素"或"環境荷爾蒙",危害嚴重。目前這類有機污染物廣泛存在於工農業和城市建設等使用的化學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