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⑴ 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1、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
2、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
3、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4、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建立資源環境領域的市場化機制;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1)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擴展閱讀: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1、進一步調整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內容,淡化GDP考核,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考核制度最引人矚目,最應予以重視。考核制度是轉變觀念、改變行為的指揮棒,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牽引和保障作用。
2、合理設置管理機構和劃分管理職責,優化行政資源及相應的財政資源配置,切實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健康和威脅資源、環境、生態安全的突出問題。
3、加強重點領域立法,進一步充實完善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
應更多地通過司法途徑追究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者的責任,索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維護公民環境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永續發展;需要對一些不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經濟政策和法規進行修訂,制定有利於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的經濟政策法規。
4、著眼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盡快建立操作性強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排污權交易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以體現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生態產品公平分配原則。
⑵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總體要求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⑶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一)我們應該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監督、管理、宣傳,對一切破壞生態文明的行為采 取相應的處罰措施,並對他們進行教育和指導,這就要求我們的相應政 府部門盡職盡責做好自己的工作,執法必嚴,不要徇私枉法,多徵求下 面的意見,主動接受群眾監督,積極回應群眾訴求,實事求是的處理問 題,政府部門領導及下屬也需要定時的做出工作總結,除此之外政府部 門應該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邀請相關專家給我們的相關部門做一 些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講座,爭取能夠使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普及到每 個角落,使人民迅速的形成一種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
(二)然而隨著 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措施的不斷完善,我們更加的能夠發現城市和農村在 這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因此我們的政府應該逐步的加大對農村生態文 明建設的投入,使生態文明建設體制在農村也建立起來,因為創建農村 生態文明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落實黨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的重大 舉措,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農村中的具體體現。隨著工業發 展由城市向農村轉變,農村的生態破壞也逐步的加劇,以前美麗的鄉村 也已經在逐步的轉變,所以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迫在眉睫。這就要求 我們的政府採取相應的措施,首先我們在農村的投入得加大,比如我們 可以定時的在農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積極引導農民群眾採取更加積極 的生產方式,要進一步完善農村的文化設施,健全農村公共文化系統。 我們需要堅持不懈的進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使現代文明觀念和生產方 式在農村更快的形成。另外我們需要在農村設立相應的基礎設施,比如 我們可以在農村設立垃圾桶和垃圾場,定期的對它進行處理,隨之而來 也就會出現鄉村整潔的現象,另外我們的政府在從外地招商引資的時候 也不能只顧著眼前給我們帶來的收益,我們需要考慮可持續發展。
(三) 國家在生態研究上的經費投入需要加大,這樣可以使我們的實驗儀器更 加的先進,促使我們的研究者研發出各種新型的環保材料 ,雖然現在 的一些「白色垃圾」的替換材料在不斷的出爐,但是筆者認為這些替換品 沒有完全解決問題,因為在普通群眾看來這些東西的消費還是有點偏 高,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因此他們在選擇的時候可能還是會選擇那些 欠環保材料。在我們還沒研究出更加完善的材料出來的時候,筆者認為 我們需要自覺的回收再利用東西,給我們的地球減輕壓力。
⑷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戰略舉措有哪些
1、是優。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2、是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中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
3、是保。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
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4、是建。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
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4)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擴展閱讀
政策方針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方針,十八大報告要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 。
途徑方式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途徑方式,十八大報告強調:「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重要目標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十八大報告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中指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
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強調:「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 。
⑸ 談談我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保護環境和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際上也是人類自身發展的一部專分!屬
長久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以犧牲環境、破壞自然為代價實現的,近年來,一系列突發性、惡性環境事故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震撼!癌症村、血鉛、矽肺等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生存!
因此,應正確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首先,認識到自然是人類的發展的基礎。因為,缺少適宜人類的自然環境,人類難以生存,保護環境也是在延續人類的發展!
其次,人類的發展應遵循自然規律。人類的發展應與自然規律相一致,人類發展的產物應在自然的承受能力之內!
再次,避免走先發展後治理的老路,應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的道路!
⑹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方針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方針有:
1.節約優先
2.保護優先
3.自然恢復為主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⑺ 簡述我國為什麼要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對於我們深刻理解建設生態文明的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構成部分
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一項戰略任務明確提了出來。這次會議上,胡錦濤同志描述了生態文明的主要目標,即「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
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
兩個月後,胡錦濤同志又進一步對建設生態文明的具體內涵做了清晰的界定,即「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
其實,早在2005年召開的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胡錦濤同志就已經使用了「生態文明」這一術語。他提出,我國當前環境工作的重點之一便是「完善促進生態建設的法律和政策體系,制定全國生態保護規劃,在全社會大力進行生態文明教育」 。在當年年底出台的《國務院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中也明確要求環境保護工作應該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依靠科技進步,發展循環經濟,倡導生態文明,強化環境法治,完善監管體制,建立長效機制」。
那麼生態文明在我國的現代文明體系中究竟處於什麼地位呢?大家知道,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至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便更加明確地由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體發展到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四位一體。到了黨的十七大,在界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時仍是以「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來涵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的。兩個月後,胡錦濤同志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提出的是,「貫徹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必須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 。在這次會議上,他特意就建設生態文明的理論內涵、主要工作做了具體的闡發,但是生態文明建設至此還沒有明確地與其他四項建設並列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一個重要方面。
不過,十七大還是在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建設的關繫上做了一些探索,這也成為我們後來相關思想的重要起點。在十七大上,胡錦濤同志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這說明,在描述今後幾年的工作任務時,實際上已經賦予了生態文明與其它文明同等的地位。這一定位在十七大後逐漸變得明確。
2008年1月29日,胡錦濤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提出「貫徹落實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必須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 。對比他2007年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研討班上講話的相關內容,我們可以看到,在其他表述基本一致的前提下,生態文明建設開始與其他四項建設一起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構成部分。此後,類似的提法一再出現。2008年9月19日,他在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強調「我們必須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加快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 ;2008年12月15日,《在紀念中國科協成立五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他提出「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更好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好應對來自國際環境的各種風險和挑戰,迫切需要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水平」 ;2009年9月29日,《在國務院第五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他強調在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問題上,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顯著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顯著加快民族地區保障和改善民生進程,全面推進民族地區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維護各族人民根本利益,讓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
當然,用五個建設統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並非是說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四個建設只是簡單的並列關系。實際上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一方面,「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和人們生存質量不斷提高的重要基礎」 。一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必須依賴一定的自然環境,如果我們居住的生態環境不能提供基本的能源資源、不能提供清潔的空氣和水等環境要素時,生存都難以為繼,更遑論進行文明建設。由於自然環境的惡化,古巴比倫文明、瑪雅文明、古樓蘭文明等等許多盛極一時的古代文明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我們為此而扼腕嘆息之時,也更要以史為鑒。恩格斯曾告誡人類「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正如胡錦濤同志所說,「如果不能有效保護生態環境,不僅無法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人民群眾也無法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我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能源資源瓶頸、環境污染對群眾健康的危害等問題,正是從反面印證了生態文明對其他四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另一方面,建設生態文明,也需要以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為重要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在經濟社會活動中自覺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支持和保障。因此,「我們必須把推進現代化與建設生態文明有機統一起來,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加快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必須把宣傳環境保護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全社會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必須把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製作為政治文明的重要著力點,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製度保證;必須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切實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治理工作。
總之,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文明體系。
二、建設生態文明適合中國現實,順應時代潮流
胡錦濤同志曾提出,社會的深刻變革和發展,總是要求人們在思想觀念上進行深刻的轉變,而思想觀念的轉變往往又成為社會發展的先導,如此循環往復,引導社會前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關系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同時,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業已成為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與西方發達國家早期現代化的歷史條件不同,我國實現現代化不僅要著力把產業做大做強,而且要注重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只有從思想觀念上深刻認識到在新形勢下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意義,轉變思想觀念,才能凝聚力量,同心同德,扎扎實實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一)建設生態文明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規律,有利於解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反復強調人口資源環境工作的重要意義,並將建設生態文明確立為我黨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是從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做出的科學決策。
我們常說,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這是從總量上說的。如果考慮到我國龐大的人口規模,形勢就要嚴峻得多。例如,我國人均國土面積0.8公頃,人均草地0.33公頃,人均森林面積0.128公頃,分別為世界人均值的29%、50%、20%,人均耕地0.095公頃,也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原油可采儲量2.6噸,人均天然氣可采儲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儲量90噸,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1%、4.3%、55.4%。與此同時,環境與發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環境突發事故增多,環境隱患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尖銳,目前,我國七大水系中劣5類水體約佔三成,已失去使用功能。一些地區地下水下降、河湖萎縮、濕地減少、生態功能下降等生態問題已經嚴重製約當地的生產生活。據統計,2004年,全國669座城市中,相當部分城市水源短缺,全國有700萬農村人口存在飲水困難,3.4億人存在飲水不安全問題。但是,我國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和環境監管體制仍未形成。有鑒於此,胡錦濤同志在2004年的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要求全黨同志「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人口多、資源人均佔有量少的國情不會改變,非再生性資源儲量和可用量不斷減少的趨勢不會改變,資源環境對經濟增長制約作用越來越大,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也必然越來越高。從長遠看,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可持續發展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
但是,即使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我們的經濟增長方式很大程度上仍是粗放型的。2004年,我國單位能源消耗量(千克石油當量)所創造的GDP不到0.7美元,而世界平均為3.3美元;2004年中國GDP增長為9%,而能源消耗增長為15%。此外,中國礦產資源利用率也與發達國家有明顯的差距。這種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情況依然普遍,加劇了能源資源的緊張狀態和環境壓力。資源環境約束和經濟快速增長的矛盾,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過度消耗能源資源和破壞生態環境不僅直接影響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也嚴重製約長期可持續發展」。 因此,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適應建設生態文明要求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二)建設生態文明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必然要求,順應了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十六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的新要求。十七大上,以人為本更是明確地被定義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建設生態文明順應了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是以人為本的必然要求。
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不僅基本解決了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而且使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更加美化、人與自然關系更加和諧已經成為更多人對於未來生活的新期待。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於未來生活的新期盼,我們必須建設生態文明,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使人民群眾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
早在2003年,胡錦濤就要求全黨同志都必須認識到,切實做好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對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對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在2004年的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胡錦濤更是明確地強調了必須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要求在人口資源環境工作中「一定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著眼於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著眼於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素質,切實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為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2005年,胡錦濤在青海考察時強調,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不僅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發展,而且嚴重危害了群眾健康和公共安全」。為此,他要求加大環境污染防治力度,「切實維護生態環境安全,使廣大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活」 。2006年,在與首都各界群眾代表參加義務植樹活動時,胡錦濤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著力解決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要通過全社會長期不懈的努力,使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潔凈,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和諧」 。
由此可見,將建設生態文明確立為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是黨在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前提下,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做出的一項科學決策。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⑻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樹立什麼樣的理念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理念
黨的十八大報告創造性地提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一理念高屋建瓴、內涵豐富,為我們指明了建設生態文明必須遵循的總體原則,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升華,體現出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一生態文明理念的確立,是我們黨在認真反思和深刻總結過去發展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傳統粗放式發展方式的有力反撥,對工業文明種種弊端的堅決揚棄,對未來中國發展路徑的明確校正.昭示出我們黨力求通過調整和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發展方式的根本跨越,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全面和諧.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順應了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隨著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良好的自然環境已經成為人民群眾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要素.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在經濟建設不斷取得新發展的同時,保持良好的環境和完備的生態系統,為當代和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順應了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現實需要.經濟發展離不開資源環境等生產要素的有力保障.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有效維護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平衡,使經濟建設能在良性循環下,源源不斷地獲得資源環境的有效供給,實現可持續發展.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順應了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根本要求.美麗中國,不僅要有健康的發展模式、豐富的物質成果,更要有先進的思想理念、優美的自然環境.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讓我們的物質生產與自然協調,生活空間與自然融合,道德素養與自然融洽,行為方式與自然和諧.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一生態文明理念的確立,是站在促進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的高度,對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基本要求、統籌兼顧根本方法的具體遵循,進一步豐富了發展理念,完善了決策坐標,規范了實踐行為.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要求我們在發展理念上,要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對等互惠的思想.尊重自然,是科學發展的理念要求.人是自然之子,在尋求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要對自然保持必要的尊重.我們的發展,既不能走向人與自然的尖銳對立,更不能肆無忌憚地把自己凌駕在自然之上.要始終以平視的眼光、敬重的姿態,考量人與自然的關系,尊重自然存在和發展的權利,使我們的發展能和自然相互惠益、相互和諧.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要求我們在發展決策上,要堅決恪守遵循和順應自然規律的方針.順應自然,是科學發展的決策原則.傳統的工業文明在先進科技和強大資本的驅動下,對自然進行毫無節制的攫取甚至掠奪,違背自然演化規律對資源無序開發利用,罔顧環境承載能力進行經濟建設和城市擴張,使我們在急功近利中與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猝然遭遇.歷史的深刻教訓告訴我們,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在發展決策中把自然規律作為認真衡量的要素,主動遵循、積極契合.可放則放,宜收則收;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要求我們在發展實踐上,要堅定秉持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准則.重經濟輕環境、重增長輕保護的「先污染後治理」發展模式,給我們帶來了慘痛的教訓,一些地方以犧牲環境利益換取經濟增長,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污染治理,結果增長所得遠遠不抵治理付出,短期的經濟發展成為暫時的繁榮.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就要在發展的行為過程中,堅守保護環境的准則,通過保護環境,為我們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不竭的動力.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對環保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下,積極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努力推動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並重,把加強環境保護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護環境中求發展;從環境保護滯後於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自覺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水平.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的貫徹落實,必將推動在全社會形成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的良好風尚,必將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社會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必將推動實現天藍、地綠、水凈的建設美麗中國目標.
⑼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⑽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要堅持什麼發展道路
可持續發展觀。
建設節約型社會。
堅持依法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