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生態
Ⅰ 青島市自然生態環境
一、自然環境
1.地理位置
青島市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位於東經119°30པ″~120°57འ″,北緯35°34″~37°09༼″。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台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全市總面積10654km2,其中市區(含市南、市北、四方、李滄、嶗山、城陽、黃島7個區)1102km2,所轄膠州、膠南、即墨、平度、萊西5市9552km2。
2.地形
青島為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陷,其中山地約佔全市總面積的15.5%,丘陵佔25.1%,平原佔37.8%,窪地佔21.7%。全市海岸分為岬灣相間的山基岩岸、山地港灣泥質粉砂岸及基岩砂礫質海岸等3種基本類型。淺海海底則有水下淺灘、現代水下三角洲及海沖蝕平原等。
3.水文
青島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條,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較大河流33條,其中流域面積在500km2以上的5條,即大沽河、北膠萊河、南膠萊河、小沽河、澤河。大沽河是全市最大的河流,發源於招遠市阜山,流經萊西、平度、即墨各市和城陽區,於膠州市營房鎮碼頭村南入海,流域面積6131.3km2,總長179.9km,青島市境內流域面積4850.7km2,是目前市區汲取徑流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水源地。
至2002年青島市共有大型水庫3座、中型水庫21座,另有小(一)型水庫73座,小(二)型水庫397座,塘壩376座,大小攔河閘167座,機電井7.2萬眼,地表攔蓄能力總計為10.2×108m3(其中引黃1.1×108m3)。
二、生態環境
1.土壤環境
青島地區地形復雜,土壤類型較多,但主要有五大類,即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鹽土。青島市土壤總面積82.55×104hm2,占土地總面積的74.35%。
2000年青島地區全市水土流失總面積40.64×104hm2,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36.6%,其中中等水力侵蝕面積佔44.2%,中等以上程度的水力侵蝕面積佔10.83%。耕地水土流失總面積22.92×104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56.4%;耕地中度水力侵蝕面積9.65×104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23.8%,佔耕地水土流失總面積的42.1%。草地水土流失面積880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0.22%。
2000年青島地區鹽漬化土地總面積為3885hm2,占國土總面積的0.35%,比1986年減少了4607hm2,但耕地鹽漬化面積增加到2085hm2,占鹽漬化土地總面積的53.7%。近10年來,由於連續乾旱和治理,青島地區膠萊河谷平原、即墨西北窪、萊西姜山窪地等砂姜黑土已基本擺脫了澇、漬的危害,目前鹽漬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即墨市的藍村、王村、溫泉、嶗山王戈庄、流亭、膠州營房等以及大沽河下游的濱海低窪地區,造成鹽漬化土地的直接原因是海(咸)水入侵,如即墨市周瞳河下游、濱海地帶的海水入侵,造成大批機井報廢,大片良田荒蕪。
2000年青島地區沙化土地總面積714hm2,占國土總面積的0.06%,主要分布於萊西市的孫受及膠河、白馬河河床附近以及膠南寨里等地的海灘近岸處,總體危害不大。
2.濕地狀況
調查數據顯示,青島的濕地總面積為17.76×104hm2,約占青島市總面積的16%,是沿海地區濕地資源比較豐富的區域,其中面積最大的濕地是膠州灣。青島的濕地可以分為5類:①海岸濕地,包括青島灣、金沙灘、即墨的丁字灣、沙子口灣、靈山灣等海灣;②河口海灣,包括膠州灣的河流入海口等;③河流濕地,主要有大沽河、小沽河、洋河等大小河流;④湖泊,主要包括嶗山水庫、產芝水庫等大小水庫和池塘;⑤沼澤濕地,主要分布在城陽區的棘洪灘、膠州營海等處,以蘆葦叢濕地為主要表現特徵。
3.森林狀況
青島市現有林地總面積360122.1hm2,其中有林地面積247404hm2,灌木林地面積3773.9hm2,疏林地面積2550.6hm2,未成林造林地18368.3hm2,苗圃地面積6864.7hm2,無立木林地303.3hm2,宜林地80817.3hm2,輔助生產林地40hm2;另有潛在林地55200.9hm2;林木總蓄積量556.03×104m3;森林覆蓋率(林木綠化率)31.37%。
4.植被
青島市天然植被較少,多為人工栽培或通過封山育林次生形成的喬、灌、草植被資源。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地瓜、蔬菜等,主要果樹有蘋果、梨、桃、葡萄等,主要喬林有松、槐、楊、柳等,主要灌林有棉槐、胡枝子等,此外還有眾多草本植物。
三、城市環境質量狀況
就各年的三廢排放情況而言,總的趨勢是逐年增加,自2000年到2004年,工業廢水排放總量增加了20.27×104t,年平均增加5.07×104t;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增加了4924259×104m3,年平均增加1231064.75×104m3;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增加了145.49×104t,年平均增加29.1×104t。三廢的增加,加重了生態環境的負荷,但各區的排放情況不盡一致。
從分區的資料看,黃島區的情況比較嚴重,各項指標的單位GDP排放量基本居全市之首,應加強重點管理和治理。
就市區城市污水處理廠而言,情況大不一樣。各處理廠年度內處理污水的量相差較大,各自的負荷也不同,壓力最大的為團島污水處理廠和海泊河污水處理廠,2004年能力利用在87%以上。據最新資料顯示,海泊河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已經不能滿足污水處理的要求,必須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就空氣質量而言,情況也大不一樣,郊區各區市的空氣質量狀況明顯好於市內4個區。
Ⅱ 青島市地質-生態環境與GDP的關系分析
一、青島市2000~2005年的地質-生態環境隸屬度值的確定
選取了16個評價指標,構造了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包括地質環境子系統、生態環境子系統及人為環境子系統。
用模糊評判方法來評價地質-生態環境質量的關鍵是隸屬度函數,即用隸屬函數來確定每一個評價指標對地質-生態環境質量等級的隸屬程度。本節採用線性關系確定評價指標的隸屬函數。
根據制定的上述指標體系,從基礎圖件中提取相應的信息,量化形成單因素分區圖。這些單因素分區圖包括:青島市地下水資源分布圖、地下水開采現狀與開采潛力分區圖、青島市環境地質問題及生態環境質量綜合分區圖、青島市地殼穩定性評價分區圖、青島市地貌類型圖、青島市岩土體工程地質分區略圖、青島市植被分布圖、青島市地下水質量分布圖、青島市平均降水量等值線圖、山東半島地質災害易發區圖等。在這些圖上提取部分指標數據,再從青島市統計年鑒上找出部分指標數據,本節所進行的地質-生態環境現狀評價是在以上基礎上將評價區劃分為2664個2.0km×2.0km評價單元,根據統計數據計算方法如下:
1)對所有單元進行編號;
2)利用C++對隸屬度函數進行編程,計算出隸屬度函數的值,確定模糊矩陣(紀愛華等,2006);
3)利用matlab計算軟體對模糊矩陣和權重矩陣進行計算(謝花林等,2005;黃潤秋,2001;韓再生,2003;黃潤秋等,2002;孫葉等,2001);
4)得出單個單元的評價結果,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確定評價等級。
二、地質-生態環境與GDP的關系
由於目前沒有完善的核算綠色GDP的方法,本節也是將地質-生態環境與GDP的關系作一個探索性的研究,利用上面的評價方法得到青島市2000~2005年的地質-生態環境隸屬度值。
由分析可以看出,青島市的地質-生態環境損益度與人均GDP成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表明目前青島市的地質-生態環境與GDP存在著較強的相互依賴性,人均GDP增長了,地質-生態環境損益度也在增長。
2000~2005年人均GDP以年均41.2%的速度增長,但地質-生態環境損益度也以9%的速度增大,2001~2002年生態環境損益度的變化比較平緩,曲線的斜率比較小,只有0.047,但2003~2005變得越來越陡,曲線的斜率越來越大,達到了0.062,表明損益度增加的比例越來越大,如果不加以控制,後果將會很嚴重。所以在加強經濟建設的同時,要利用和保護好地質-生態環境,不能以犧牲地質-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求得低質量的短暫的發展。
三、結論與建議
為充分體現青島「山海城」的特色,實現自然與人類的和諧發展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合理開采地下水。超量開采地下水是造成海(咸)水入侵的主要和直接的原因,因此合理開采地下水是防止海(咸)水入侵的重要措施。需據補給資源量決定開采量,可在一定期限內調用部分儲存資源量,但應在短期設法盡快給予補償,要避免長期超采,控制降落漏斗擴展,劃定近海地帶開采邊界,嚴禁在入侵前緣與漏斗邊緣之間過渡帶超量、超深取水。
2)循環經濟發展。努力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在生態工業發展方面,構建生態產業網路,發展循環經濟,利用循環經濟和工業生態理論,促進生態工業園建設。在生態農業方面,積極推廣有機肥和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飲用水源區內嚴格限制農葯、化肥施用量,減少對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
3)水土流失治理。以水源地、入海河流幹流為主要控制對象,進行水土流失治理。對平度、萊西、膠南、膠州、即墨五市和嶗山、城陽、黃島三區的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強度較大的區域,或位於水源地匯水區內的中強度水土流失區進行重點治理。
4)產業結構調整。依據生態學原理和循環經濟理論,以市場為導向,由政府引導,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以及能源、資源、物質的梯級利用和副產品的循環利用,進行一、二、三產業內和產業間的循環經濟建設,建立起產業結構協調、布局合理、生產高效的產業體系。
5)產業發展布局。中心城市產業發展以「東抑、西移、北改、南優」為布局原則。嚴格控制製造業向東部擴張,在城市西部形成青島市新的經濟重心,把城市北部作為中心城市工業轉移的主要空間,優化南部產業結構,發展旅遊業、商業、金融等服務業。
Ⅲ 青島市生態環境保護局網站哪個板塊下載標准
具體他網站有一個內部搜索功能,你可以在這里邊搜索你想要的標准
Ⅳ 青島市資源開發與地質-生態環境的保護對策
一、地下水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總結20多年來青島市地下水資源開發過程中的實際經驗和體會,結合青島地區的具體自然條件和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對青島地區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提出以下幾點方案:
1)地表水、地下水並重;
2)合理調配、節約用水;
3)合理利用地下水儲存量;
4)增大天然補給量;
5)防治污染。
二、土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從青島地區的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現狀出發,結合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土地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與開發利用和保護,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使資源綜合效益最大化,以有利於環境質量的改善和生態平衡,以便推動地區社會經濟的穩定、協調發展。
青島地區的土地資源規劃可分為工業城鎮區、開發區及工業園、農業區、對外交通用地區、旅遊度假區及海水養殖區,現從地質環境角度,對各類區土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簡述如下:
1.工業城鎮區
工業城鎮區土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城鎮規模不宜過大,人口規模要適當控制,生產、生活用水應以引客水和本地開源節流相結合。
2)嚴格控制企業排污,加大治理力度,盡量減少排污對土壤、水體等環境造成的環境污染。
3)耗水量較大的工業項目應盡量安排在遠離青島市區和距離水源較近的城鎮地段。
4)地勢低窪地段應考慮防風暴潮和洪水的侵害。
2.開發區及工業園
開發區及工業園土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開發區及工業園的開發建設對土地資源的破壞較為嚴重,植被缺乏,對自然風貌影響較大,建議加強綠化及建造人工景點,加強水土保持工作。
2)開發區建設過程中應注意道路邊坡、原有採石場邊坡及建築基坑和場地邊坡的穩定性,防止崩塌、滑坡的發生。
3)嚴格控制企業排污,盡量減少對土壤、水體等環境的污染。提高海水利用量和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
3.農業區
農業區土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農業布局應合理配置,結合當地土地資源狀況,選擇適宜的種植模式。
2)盡量減少農葯、化肥施用量,嚴禁使用高殘留的劇毒農葯,提倡使用有機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3)積極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既可使農業高產、豐產,又可減少水土流失,保護土地資源。
4.對外交通用地區
對外交通用地區土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地形坡度較陡的岩質岸區,應注意軟弱結構面和邊坡的穩定性,防止崩塌、滑坡的發生;海相淤泥質土發育地段,不宜作為建築物天然地基,應進行適當處理。
2)地勢低窪區應注意防範風暴潮和洪水的侵害。
3)沿海鹹水區應注意防範海(咸)水對建築材料的腐蝕性侵害。
5.旅遊度假區
旅遊度假區土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嚴禁在規劃區內採石、采砂,關閉已有採石、采砂場,加強復墾、植樹造林,保護自然風景資源。
2)詳細調查區內危岩體分布情況,防止產生岩體崩塌與滑落。
3)生活垃圾、污水、旅遊垃圾應集中處置,減少旅遊污染。
6.海水養殖區
海水養殖區主要位於沿海灘塗地帶,均處於高潮灘分布區,地勢平坦,海水鹽度適中,營養豐富,溶解氧含量較高,污染輕微,地形和底質條件優越。海水養殖區的開發與保護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養殖區及附近應杜絕污染源的存在,防止海水污染。
2)養殖區應避開河流河道,以免影響汛期行洪。
3)預防風暴潮及洪水侵襲。
4)養殖區距離海岸不宜過遠,尤其在砂層分布區不宜修建養殖區,以免引起海水倒灌。
5)養殖區與旅遊度假區應統一安排,合理規劃,以免影響整體結構。
三、礦產資源開發應預防次生地質災害的發生
青島市石墨礦儲量居山東省之首,另有金礦、花崗岩、大理岩、建築用砂等,以露天開采為主,主要分布於萊西、平度等地。露天採掘礦坑及堆土,除占據大量土地破壞植被、地表形態外,嚴重的甚至引起工農業爭地的矛盾,露采排土增加了地面的水土流失量。據有關資料分析,采區比未采區水土流失量增大約1000倍,由於機械排土能力差,還易產生滑坡和岩崩。
1.復墾
露天開采嚴重破壞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和生態平衡,礦區復墾日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如農業種植、植樹造林等,還可用於養魚,實現山地農業結構的立體布局。因地制宜,統一規劃,杜絕各自為政,進行綜合治理,這是解決工農業爭地矛盾的好辦法,是重建生態平衡、控制水土流失的重大戰略措施。
至2000年,青島市歷年采礦佔用土地總面積1830hm2,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尾礦產生,今後要注意將尾礦作為礦坑的充填物料進行復墾造田,對已有的尾礦山(堆)要推平覆土,恢復耕種或造林綠化、杜絕新的尾礦堆出現,將單純的排尾系統改造為排尾覆田系統,變害為利,形成良性循環,但對面積、深度較大的礦坑也不必過分強調復墾,可進行修整用以發展漁業或旅遊業,還可以調節局部小氣候。
2.嚴格控制礦山排污
青島地區的礦山企業雖然規模、總量不大,但分布比較集中,大多集中分布在萊西、平度等地,礦山污染、侵佔耕地、過度開發等現象日益嚴重,為防止或減少污染,首先要嚴格管理,嚴格控制工礦企業的發展規模,對礦山污染大戶應限期達到排放標准要求,嚴格執行有關礦產、土地管理法規,工礦企業的新建、擴建,都必須充分考慮環境容量,切不可只顧眼前的經濟利益,忽視長遠的生態效益。
3.確定合理的排水系統
大氣降水、地表徑流與礦坑、礦渣堆的關系是影響水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特別是露天采礦,防止地表徑流流入采場顯得尤其重要,要採取好防滲、排水措施,設立專門性的排水系統。對已停採的礦坑,應採用封閉的方法,進行密封處理,不使地表徑流進入礦坑,阻止或減少對水環境的污染。
4.尾礦的綜合開發利用
為了減少尾礦石堆放對礦山環境的影響,要充分利用尾礦石,在各種可能的利用途徑方面進行研究,推廣、開發新的利用途徑,除用於鋪路材料、製造建築材料的原料(如預製件、磚瓦等)外,還可在化工、機械行業利用方面進行綜合利用研究。
5.崩塌預防
露天采礦區山體的開裂以致崩塌破壞,影響到地表山體的穩定。露天開采塑造了邊坡,隨著開挖的深度不斷增大,嚴重地破壞了地應力的自然平衡,可導致人工邊坡的變形、破壞和滑移。露天礦邊坡破壞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沿具有明顯滑面的邊坡失穩、破壞;二是蠕變坍塌變形直至破壞,這首先是產生裂隙,然後邊坡上的岩體發生傾倒破壞、膨脹,局部出現滑移,最後導致崩塌,其發展的危險程度隨開挖加深而加劇,嚴重的甚至導致滑坡、渣石流。為預防崩塌的發生,首先應查明礦區及附近的地質條件,特別是要查明軟弱結構面的性質、產出狀態以及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程度,有預防地進行開采;再就是在開采過程中要使邊坡坡度做到經濟、合理、可行,以防邊坡產生蠕變破壞。
四、地質-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對策
青島地區地貌類型復雜,環境地質問題較多,不同地段影響生態地質環境質量的問題也不同,為了確定切實合理可行的地質-生態環境保護對策,供有關決策部門參考,根據不同地段存在的主要地質-生態環境問題將青島地區劃分為3個大區,即重點保護區、治理保護區和重點治理區,進一步劃分為7個重點保護亞區、7個治理保護亞區和5個重點治理亞區。其中治理保護區和重點治理區保護對策如下:
1.治理保護區地質-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對策
治理保護區為地質-生態環境質量中等—較差區,分布於重點保護區和重點治理區的中間地帶,主要位於膠萊盆地和山前平原區及部分低山丘陵區,根據存在的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的不同劃分為7個治理保護亞區,分別提出治理保護對策。
(1)嶗山東南部崩塌治理與旅遊資源保護亞區(Ⅱ1)
該亞區位於嶗山東南部中低山區,生態地質環境質量中等。該亞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地表切割深度較大,坡度較陡,在風化作用、水流動力影響下,具有潛在的崩塌等環境地質問題。該亞區的治理保護對策是在景點建設時應注意潛在崩塌的危害,繼續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減少旅遊污染等。
(2)大澤山外圍礦山地質災害治理保護亞區(Ⅱ2)
該亞區位於平度、萊西北部大澤山外圍,呈環帶狀,地貌類型屬低山丘陵區,生態地質環境質量較差。該亞區分布有石墨、金、花崗石、大理石等多種礦產資源,開采過程中形成了較多采礦坑、礦渣堆,為潛在礦山地質災害易發區,采選礦過程中排放的大量廢水使地表水、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該亞區的治理保護對策是規范采礦採石點,礦區復墾植樹造林,嚴格控制礦山排污及開展尾礦的綜合開發利用等。
(3)北部平原農業生態治理保護亞區(Ⅱ3)
該亞區位於大澤山外圍山前沖洪積平原、萊西—姜山—太祉庄—馬店—膠州及河套—樓子疃一帶剝蝕堆積準平原區,生態地質環境質量中等。該亞區內植被以農作物為主,沖洪積平原部分地段地下水遭受污染,地下水質量稍差,局部剝蝕堆積平原區有少量采礦採石坑及高氟區分布。該亞區的治理保護對策是嚴格控制鄉村企業排污,嚴格控制農葯化肥施用量,高氟區宜引用客水等。
(4)大沽河下游西側地下水高氟治理保護亞區(Ⅱ4)
該亞區位於蘭底、郭庄—北王珠一帶,地處平度南窪東段、大沽河中下游西側,地貌類型屬沖洪積平原區,生態地質環境質量中等。該亞區內植被以農作物為主,地下水中含氟量較高,地下水質量較差。該亞區的治理保護對策是引用客水資源,嚴格控制農葯化肥施用量等。
(5)小珠山、鐵钁山外圍自然生態治理保護亞區(Ⅱ5)
該亞區位於膠南及膠州的小珠山、鐵钁山外圍和即墨店集—王村丘陵殘山及山前沖洪積平原區,生態地質環境質量中等。該亞區存在少量采礦採石坑,沖洪積平原區部分地段地下水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質量稍差。該亞區的治理保護對策是關閉采礦採石點,嚴格控制鄉村企業排污,復墾植樹,加大植樹造林力度等。
(6)青島城郊地下水污染治理保護亞區(Ⅱ6)
該亞區位於青島市城區、高科園及李村—城陽—即墨一線,地貌類型屬丘陵殘山、剝蝕堆積準平原和山前沖洪積平原,生態地質環境質量中等。該亞區多為城區建築所覆蓋,地表水、地下水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區外圍有少量采礦採石坑。該亞區的治理保護對策是嚴格控制各類企業的排污,將已關閉的採石坑復墾植樹,進一步加大植樹造林力度等。
(7)濱海地帶地下水資源治理保護亞區(Ⅱ7)
該亞區位於各個河流的下游沿海地帶,從膠南、黃島、膠州到城陽一帶及金口—王村附近,地貌類型屬濱海沖積平原,生態地質環境質量較差。該亞區存在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為地表水、地下水均有一定程度的污染,距離海(咸)水區較近,地下水開采易引起海(咸)水入侵。該亞區的治理保護對策是嚴格控制鄉村企業排污,嚴格限制或杜絕地下水開采等。
2.重點治理區地質-生態環境治理對策
重點治理區為生態地質環境質量差區,主要分布於工作區西北部的平度市西部、濱海地帶海(咸)水入侵區,根據其存在的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的不同劃分為5個重點治理亞區,分別提出不同的治理對策。
(1)膠州灣北岸濱海地帶海(咸)水入侵重點治理亞區(Ⅲ1)
該亞區主要位於膠州灣北岸及大沽河下游地帶,地貌類型屬濱海平原。該亞區多為原生鹹水區和海(威)水入侵區,近海地帶地表多分布有鹽田,土壤鹽漬化和沼澤化較重。該亞區的重點治理對策是合理開采地下水、引用客水資源、進行地下水人工回灌、擴建地下截滲牆等。
(2)大沽河中上游孫受-朴木段地下水污染重點治理亞區(Ⅲ2)
該亞區位於大沽河中上游孫受-朴木段沿河兩岸,地貌類型屬沖洪積平原區,生態地質環境質量較差。該亞區內地下水污染是最重要的環境地質問題,大沽河接收上游萊西市和沿途各鄉鎮排放的污水,並通過河床滲漏補給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污染較重。該亞區的治理保護對策是嚴格控制萊西市及沿河各鄉鎮企業的排污、加大治理力度、嚴格控制農葯化肥施用量等。
(3)平度南窪地下水高氟、漏斗重點治理亞區(Ⅲ3)
該亞區位於北膠萊河東岸,平度市蓼蘭、中庄及周圍地區,地貌類型為山前沖洪積平原。該亞區地下水含氟量高,地方性氟中毒症明顯;由於過量開采地下水,形成平度南窪降落漏斗,這是青島地區現有的唯一降落漏斗;該亞區部分地段還存在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潛在礦山地質災害和潛在沙化。該亞區的重點治理對策是引用客水資源,嚴格控制企業污水排放,嚴格控制礦山開采,植樹造林防風固沙等。
(4)平度明村七日潭礦山地質災害重點治理亞區(Ⅲ4)
該亞區位於平度市明村—張舍—灰埠一帶,地貌類型屬剝蝕堆積準平原,局部有剝蝕殘山。該亞區石墨礦比較豐富,並有大理石礦、螢石礦等,由於礦山開采造成該亞區礦坑、礦渣堆密布,植被、山體破壞,並伴有地下水污染,為潛在礦山地質災害易發區。該亞區的重點治理對策是規范采礦點、礦區復墾、嚴格控制礦山排污及開展尾礦的綜合開發利用等。
(5)平度灰埠-新河重點治理亞區(Ⅲ5)
該亞區位於平度市灰埠—新河及以南沿北膠萊河東岸一帶,地貌類型屬沖海積平原區。該亞區原有淡水資源比較貧乏,由於過量開采地下水導致鹹水入侵,並伴有地下水水質污染。該亞區的重點治理對策是合理開采地下水、進行地下水人工回灌等。
Ⅳ 青島市生態環境分析與生態市建設
一、青島市生態系統分析
1.青島市生態系統的特徵及總體框架
(1)生態系統的總體特徵
1)海陸交互作用,生態敏感性強。青島市陸地總面積107×104km2。海岸線總長730km。港灣眾多,海陸交互作用強烈,對外界干擾的敏感性很強。
2)生態系統的結構較為復雜。青島是低山、丘陵、平原交錯,生態功能互補性強。濕地生態系統面積較大,且類型多樣。此外,河網系發育良好,成為海陸物質、能量交換的重要廊道。因此生態系統優化協調的潛力較大。
3)生態系統的生產潛力大。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域,由於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水熱資源充足,水熱同季,生物活動頻繁,生態系統的自然生產潛力較高。
4)人類活動強烈、景觀破碎性嚴重。青島市位於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人口密集,經濟發展迅速,自然生態景觀破壞嚴重,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喪失嚴重(謝花林等,2005)。
(2)海陸生態系統總體構架
海陸兩大生態系統的交互作用維持著青島市生態系統的平衡,山地和丘陵形成陸地的基本構架,是陸上物質的主要來源,即是重要的水土保持區域。陸上河流和近岸地區是海陸相互作用的重要通道,也是海洋與陸地的物質交流網路。河流三角洲、海灣和潮間帶濕地區是維持海陸兩大生態系統能量交換、保持其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的生態敏感區。
(3)海陸通道與重點生態區
大澤山、大小珠山地區和嶗山是青島市重要的陸上物質來源區,構成青島市重要的陸源生態區。大、小沽河是青島市具有大尺度空間范圍的海陸物質交換通道,幾乎貫穿全市,其次是膠萊河及其支流。近海海域、潮間帶濕地和河流三角洲是陸上物質匯集區,構成本區重要的海匯生態區。因此,陸上重要的陸源區、物質交換通道和海匯區是需要保護的重點生態區。
2.青島市的主要生態問題
1)海陸交互地帶的喪失;
2)生物多樣性減少;
3)河湖萎縮;
4)水土流失加劇。
二、青島市生態系統可持續利用與生態市建設
1.青島市生態系統持續利用
地理條件是城市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是城市演化的保證。這二者不僅為城市發展提供空間載體和維持正常運轉的各種物質與能量,並使其在城市內良性流動,而且還容納、消減城市系統產生的廢棄物,減輕城市壓力。復雜多樣的生態系統結合多元的城市自身系統交互作用為城市發展創造了優美的環境條件和蓬勃發展的動力源泉,這是區域城市可持續發展和良性循環的物質基礎。近年來,城市的發展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致使原有生態平衡遭受破壞。這種影響已經滲透、影響、危及到了產業體系、自然生態系統、區域可持續發展,甚至人類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因此,需要科學認識區域生態系統的特徵,合理地管理區域生態系統,確定其發展的方向。生態系統管理正是管理者與科學家之間的橋梁,可以實現生態系統多個產出目標及其整體性(或可持續性)。運用生態系統管理的相關理念,青島市區域生態系統持續管理的對策建議如下(謝花林等,2005):
1)維護和強化區域整體山水格局的連續性;
2)保護和恢復區域濕地生態系統;
3)以循環經濟理念推行工業生態化策略;
4)進行基礎生態環境保護建設;
5)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環境保護工程;
6)實施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
總之,在區域生態系統中,資源開發和產業布局與自然生態環境息息相關,以自然要素為主的自然生態環境在區域中的發展與保護應受到重視,因此,區域空間的生態系統管理要有利於自然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完善調整,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有害沖擊,同時應根據景觀生態學的相關原理,保持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促使系統結構完整多樣,保證自然生態系統的空間規模和空間關聯。生態系統管理在我國尚處在探索階段,這里以青島市為例初步探討了區域生態系統持續利用管理的框架和對策,但區域生態系統持續利用管理的理論與方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2.青島生態市建設規劃
(1)生態市建設的基礎條件
1)優勢條件:優越的地理位置,明顯的區位優勢;良好的經濟基礎、穩定的社會保障;扎實的工作基礎、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豐富的自然資源、優良的生態環境本底。
2)制約因素:社會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還相當大,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制約青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生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
3)形勢與任務:「大而強、富而美」宏偉目標的構想,為青島生態市建設提供了有利契機,生態市建設是青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是青島提高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2)規劃目標與規劃實施戰略部署
為加快生態型城市建設步伐,青島市政府將生態市建設列為一項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系統工程,科學規劃生態市建設,確立了三步實施目標。第一步:2007年以前,完成重點區域和重點項目的生態環境保護及基礎設施建設,集中解決對生態環境質量至關重要的問題,使生態市建設的各項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第二步:2008~2015年,用8年左右時間,使生態環境質量全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生態型產業體系初見規模,基礎設施和生態法制建設基本完善,形成基本適應可持續發展需要的良性生態系統。第三步:2016~2020年,全面實現生態市建設規劃目標,形成合理的經濟結構和城市布局結構,具備完善的環境基礎設施和污染預防控制系統,環境質量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建成比較完善的城市生態系統。
(3)生態功能區劃
生態功能區劃採用三級分類體系。一級區劃分為「三區一線」,即山區丘陵結構性控制區、環膠州灣及兩翼沿海產業重點發展區和中部平原生態農業發展區3個一級區,一線為海岸線。二級區劃將3個陸域一級區劃為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保護性利用區、引導性開發區和建設開發區;將近岸海劃分為開發利用區、治理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特殊功能區、預留區。三級區劃是在二級區的基礎上,將青島劃分為11類、53個三級區。
(4)其他
1)生態經濟體系建設。
2)資源保障體系建設。
3)生態環境體系建設。
4)人居環境體系建設。
5)可持續發展安全體系建設。
6)生態文化體系建設。
7)重點建設項目。以規劃近期為重點,開展10項重點綜合建設項目,包括生態文明建設項目、膠州灣沿線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嶗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項目、中心城市自然生態體系建設項目、區域自然生態體系保護與建設項目、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綜合整治項目、水庫水源地面源污染防治項目、採石場恢復治理項目、小流域水土流失控制恢復項目、海洋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生態工業示範項目。
Ⅵ 青島海芙特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青島海芙特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於2005年3月注冊成立,是青島鹼業股份有限公司、青島融通達投資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三方合作成立的一家生產經營「海芙特」牌水產養殖用品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致力於水產增氧劑,綠色環保水產飼料及海參養殖生態寶的研究開發。青島海芙特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專業生產海芙特生態寶、海芙特海參保苗生態寶、海芙特海參飼料、海芙特增氧劑,海洋紅酵母,成參顆粒料,海蜇飼料,貝類飼料,馬尾藻粉,鼠尾藻粉,扇貝粉,蠣殼粉,魚粉,誘食酵母粉,螺旋藻粉等海芙特公司在2007年獲得綠色采購環保產品證書。證明材料來自青島新聞網。海芙特公司生產的「生態寶」被青島市認定為高新技術產品。證明材料來自農化市場十日訊。
法定代表人:喬政鋒
成立時間:2005-03-22
注冊資本:3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70213018024552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青島市李滄區四流北路78號
Ⅶ 青島市地質-生態環境綜合分析與評價
一、青島市的地質-生態環境問題分析
(一)青島市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
1.礦山環境工程地質問題
青島地區的礦產主要以非金屬礦為主,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石材、砂類,包括花崗岩和大理岩及建築用砂,花崗岩主要分布在嶗山、大澤山、小珠山等地,大理岩則主要分布在平度、萊西等地的荊山群及粉子山群中,建築用砂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下游地帶;另一類是石材以外的非金屬礦,種類比較多,分布也比較廣,但以荊山群及粉子山群中的石墨為主。金屬礦產分布較少,以金為主,主要產在平度、萊西等地。
礦石環境地質問題主要由采礦造成,包括對植被和農田的破壞、雨季引起的渣石流及水的污染,采空區的崩塌、積水、礦山簡易道路引起的滑坡、采礦、采砂對風景區和自然保護區的破壞等。青島地區最為重要的礦石環境地質問題是采礦對植被和農田的破壞、礦區排污對地下水的污染,以平度石墨采區、萊西一帶最為嚴重。
2.崩塌
青島地區的崩塌主要指岩體的崩塌,多發生在嶗山、小珠山、大澤山等地勢陡峻地帶,該區險石林立,斷裂帶縱橫切割,裂隙發育,風化強烈,組成山體斜坡的岩體被若干組結構面切割成規模不等的多面體,在重力、地表水、震動作用下,岩體發生失穩快速下落,有岩塊滑動、崩落、坍塌等不同方式。近年來,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開山辟路、工程建設及廢氣的採石場,破壞了山體邊坡地應力的自然平衡,加大了崩塌隱患,在每年的雨季,大小不等的岩體崩塌、滑落時有發生,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公路交通及旅遊業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3.地裂縫
地裂縫是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產生開裂,並在地面形成一定長度和寬度裂縫的地質現象,其形成原因復雜多樣。
1983年9月中旬一場大雨過後,青島市城陽去仲村西北沿青———即公路東側10多米處發現一條走向25°,長80m、寬約0.3~0.4m、深度大約1.5m的地裂縫,該地裂縫始於1981年初,後於1982年7月及1983年9月兩次出現,均發生在雨後,並逐次有所延長。
4.濱岸侵蝕
青島地區由於絕大部分海岸是基岩海岸,侵蝕災害主要發生在局部沙質海岸部位。眾所周知,沙質和粉沙質海岸是寶貴的旅遊資源。但由於前些年海岸帶地區的無計劃開發,特別是無限制的掠奪性挖沙給沙質海岸環境帶來一系列的災害。如青島流清河一帶的挖沙,使海岸侵蝕加劇,波及公路橋梁安全,迫使公路內遷。
(二)青島市的環境水文地質問題
1.原生環境水文地質問題
青島地區主要地方病為斑齲病(氟斑牙)及氟骨病,屬生物地球化學疾病之一,這主要是由於長期飲用氟含量高的水及食用含氟高的糧食、蔬菜,使過量的氟積存在體內導致,而其中飲水是人體氟的主要來源,約占總量的65%。青島地區的氟病發病區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中下游西岸至膠萊河之間的山前沖積平原低窪地區,氟含量最高區在平度市中庄鎮西北一帶,最高為國家標准飲用水標準的13.75倍,為高氟病重點防治地區,另外在萊西市夏格庄、姜山鎮、即墨太址庄等地附近也有零星分布。
高氟區地形主要為平緩或封閉的鹽鹼低窪區,上覆第四系粉質黏土中普遍夾有不規整的鈣質結核層,含氟量較高,底部基岩為白堊系清山群和王氏群碎屑岩類,氟含量達(545~600)×10-6,且易溶系數高。
高氟區地下水特點為:地下水徑流交替緩慢,偏鹼性,pH=7.5~8.3,陽離子中Ca佔主導地位。
2.人為環境水文地質問題
(1)海(咸)水入侵
青島地區的海(咸)水入侵,主要發生在地下水比較豐富、開採集中、開采量大且靠近海(咸)水的地區,也有因改變耕作方式或沿海灘塗開發不當造成的。
(2)區域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水質污染是指在人為活動影響下,地下水的物理、化學、生物特性發生不利於人類生活或生產的變化,其結果造成原本緊缺的地下水資源無法利用或因處理被污染的地下水而造成用水成本提高和資源浪費。地下水循環速度慢,一旦污染很難恢復,因此預防和治理地下水水質污染非常重要。
選取能夠代表青島地區地下水水質污染狀況的Cl-、SO2-4、礦化度、硬度、NO-3、NO-2、酚、錳等指標,進行地下水水質污染分析。結果表明,小沽河上游補給區為金礦和石墨礦集中分布區,工業污染比較嚴重,再加上農業污染,水質曾嚴重超標,近幾年通過治理整頓,污染勢頭得到控制;支流大沽河主要受萊西市排污影響,經過污染治理,Cl-有下降趨勢,但水質仍然超標,如孫受-朴木段;大沽河下游、白沙河-城陽河下游、張村-李村河、洋河、漕汶-島耳河及王戈庄河下游主要為城鎮工業污染及海水入侵,尤其近年的城市規劃多將該處劃為工業輻射區,隨經濟、城鎮的發展,污染速度較快,主要超標組分有Cl-、SO2-4、NO-3、礦化度及總硬度、酚、錳等,急需加強整治,遏制污染加劇趨勢。
(3)地下水降落漏斗
長期超量開采地下水資源,會使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青島地區現存主要的地下水開采漏斗位於平度市南窪區,漏斗中心位於蓼蘭-中庄附近,主要由蓼蘭新華造紙廠超采和農灌超采引起。平度南窪漏斗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逐漸發展起來的,80年代以來,乾旱持續時間較長,使地下水長期處於采大於補的狀態。該漏斗在長時間中面積有擴有縮,基本在多年調節允許范圍內,不是在無限擴展。該漏斗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工農業開采,漏斗呈箕形向膠萊河擴展並延至高密市境內,其主要特徵為:漏斗發育處於多年調節允許范圍,且范圍較小,深度較淺,另外距離海岸較遠,由此帶來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是地下水資源減少,取水深度及難度加大,大批淺井報廢,易引起地下水測向徑流污染。
2002年平度南窪漏斗現狀是:枯水期漏斗面積146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12.03m,最低水位標高-1.56m;豐水期漏斗面積199.7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12.94m,最低水位標高-2.37m。總的來看,平度南窪漏斗現狀處於收縮期,是蓼蘭新華造紙廠停產、開采量減少、區域地下水徑流向西補給的必然結果。
(三)青島市的生態環境問題
1.植被發育情況
青島地區的植被按其發育程度、種類可分為密林區、一般林區、稀疏林區、農田植被、沼澤植被、裸岩植被及其他植被等。
2.水土流失
(1)土壤類型
青島地區的地形復雜,土壤類型較多,但主要有五大類,即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鹽土。青島市土壤總面積82.55×104hm2,占土地總面積的74.35%。
(2)水土流失現狀
2000年青島地區全市水土流失總面積40.64×104hm2,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36.6%,輕、重、中等水力侵蝕面積佔10.83%。耕地水土流失總面積22.92×104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56.4%,耕地中中等水力侵蝕面積9.65×104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23.8%,佔耕地水土流失總面積的42.1%。草地水土流失面積880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0.22%。
3.農業污染情況
2000年青島地區耕地面積為54.6×104hm2,農葯施用總量達7451t,平均每公頃使用農葯18.7kg。化學農葯是農業生產中使用量最大、施用面積最廣、毒性最高的一類有毒化學品,如此高的施用強度,使青島市不少地區地下水受到污染,嚴重地破壞了農業生態的平衡,農林病蟲鼠害的天敵資源被大量滅殺,農產品品質令人擔憂。
本次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共採集地下水農葯污染樣品40件,測試項目為有機氯的六六六、滴滴涕兩項指標和有機磷的甲基對硫磷、對硫磷、樂果、馬拉硫磷4項指標,測試結果表明青島地區地下水農葯污染主要分布在大沽河、白沙河、洋河流域,以有機氯污染為主,尤以滴滴涕最為嚴重,檢出率高達22.5%,超標率達15%,最大超標倍數達80倍。
4.污廢水及垃圾排放
青島市工業廢水主要污染源排放區域為李滄區和四方區,主要行業為電力、化工、食品、造紙等。工業廢水中COD排放量最大,其次為氨氮、石油類及揮發酚、氰化物、砷等。
青島市飲用水源區范圍內有眾多的工業污染源(包括中、小企業),排放工業廢水直接或間接進入水源區的有70多家,年排廢水500多萬噸。排放污染物及廢水量進入水源區最多的是萊西市的工業企業,廢水量占總量的70%,納污最多的水源地是大沽河幹流江家莊以下河段,其次是小沽河、白沙河水源區內產生的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較多,全市生活污水中直接進入飲用水源區的為170多萬噸/年,占總量的1.2%,其餘污水就地排放蒸發或滲入地下。
青島市區地處膠州灣東岸,南臨黃海,市區工業廢水經處理後或經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後,大部分直接或間接進入膠州灣,少部分排入黃海或萊州灣。
隨著青島市區城區面積不斷擴大和流動人口的增加,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逐年增加,2001年生活垃圾產生量為125×104t,較上年度有所增加。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主要採取填埋方式,清運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100%。
二、青島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1.評價指標體系的選取
根據青島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特點和要求,制定較為詳盡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自然生態環境、地質環境和人為環境3個系統,地貌類型、土壤類型、植被發育程度、森林覆蓋率、平均降水量、地下水富水性、水土流失問題、海水入侵、面源污染問題、岩土體類型、地殼穩定性、地下水污染狀況、斜坡環境變異問題、礦山環境問題、人口密度、耕地面積比例、地下水開采程度、單位面積國民生產總值等具體指標。
本次評價范圍以青島市地質圖作為底圖,將評價區域劃分為2765個2.0km×2.0km評價單元,對每個單元根據相應指標進行賦值評價。
上述指標賦值的方法有3種:一是根據實測結果得來,如地下水富水性、地下水開采程度等;二是根據統計計算得來,如人口密度、單位面積國民生產總值等;三是根據實際情況,對Ⅰ、Ⅱ、Ⅲ、Ⅳ類工程地質環境質量分別用1、2、3、4標度。
2.評價模型與計算過程
評價模型仍採用神經網路BP模型,參照分區指標,確定40個樣本(單元)為學習樣本,輸入指標18個,輸出層神經元1個,隱層神經元1個,隱節點數20個,最大總誤差為0.01,最大個體誤差為0.001,訓練次數只需200次即可,正常系統誤差為0.00996,得到的結果要求保留小數點後6位,系統收斂情況很好。樣本學習結束之後,就可以判斷其餘樣本的歸屬問題,根據輸出結果,判定某一樣本屬於哪一類生態地質環境質量區。整個計算根據神經網路的BP模型,由計算機完成。根據該模型的計算結果,編制青島市地質環境質量分區圖(圖14-5)。
3.評價結果分析
計算結果表明,青島市分Ⅰ、Ⅱ、Ⅲ、Ⅳ類地質-生態環境質量區,它們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8%、25.6%、36%和10.4%。
1)地質-生態環境質量優良區(Ⅰ類區):分布在青島中東部嶗山中低山區,北部大澤山低山區,南部的低山丘陵,萊西北部丘陵等地區,佔全區面積的28%。該類區自然生態環境優良,植被發育,一般無明顯的環境地質問題,有少量崩塌點,采礦、採石坑少,局部有輕微的水土流失,地下水質量為Ⅲ級,人類工程活動強度不大。
2)地質-生態環境質量良好區(Ⅱ類區):分布在中北部沖洪積平原、剝蝕堆積準平原的大部分地區,膠南市東南地區,青島市區周圍等地區,佔全區面積的25.6%。該類區自然生態環境良好,植被比較發育,一般有較明顯的環境地質問題,如有少量采礦、採石坑分布,地下水質量為Ⅲ-Ⅳ級,有地表污染源,人類工程活動強度較大。
圖14-5 青島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分區
3)地質-生態環境質量中等區(Ⅲ類區):分布在青島市北部的平度-萊西一帶的采礦點,平度市西部,膠州灣沿海地區,嶗山北部,膠南東部、北部地區,佔全區面積的36%,在各類區中佔比例最大。該類區自然生態環境中等,植被不很發育,一般有明顯的環境地質問題,例如,采礦過程中,形成了采礦坑、礦渣堆,並在采礦過程中形成大量廢水,由此引起植被破壞,邊坡失穩、地下水污染等問題。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程度較重,平度西南部一般分布由於地下水高氟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症,地下水污染,地表水資源貧乏,地下水超采引起了地下水降落漏斗。人類工程活動強度大。
4)地質-生態環境質量較差區(Ⅳ類區):分布在青島市北部的平度-萊西一帶的采礦點,膠州灣沿海地區,膠南市北部地區,佔全區面積的10.4%。該類區自然生態環境較差,植被不很發育,一般有很明顯的環境地質問題,一是采礦引起比較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和地質環境破壞問題,二是海鹹水入侵。人類工程活動強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