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地暖
『壹』 納康寶生態地暖怎麼樣費電嗎
還行吧,我沒裝,是朋友家裝的,正好去年冬天去他家住過兩晚,挺舒服的。電費吧,還好,這個東西隨開隨關的,熱的快,家裡長期沒人可以關掉,所以電費還不錯。
『貳』 納康寶生態地暖對比傳統水暖有什麼區別
納康寶生態地暖和傳統水暖雖然都是地暖,但是還是有區別的,特別是在制熱、節能、舒適度、佔用層高等方面。
制熱方面,水地暖沒辦法速熱,生態地暖可以做到近似即開即熱,30分鍾地面溫度迅速升至30℃,2h房間溫度達18℃。
費用方面,對於南方地區用戶,全天候使用的採暖費用是低於燃氣壁掛爐的,甚至低於北方地區的集中供暖;運行過程中,也沒有什麼廢氣排放,所以也沒有污染,也不需要維護,確實可以說是綠色節能了。
體感方面嘛,制熱原理不一樣,生態地暖是遠紅外線形式散熱,減少室內空氣對流,避免空氣污染,而且遠紅外線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提升免疫力啥的,確實挺舒服。
還有就是生態地暖的核心發熱體為薄薄的一層碳納米管發熱膜,相對水暖來講,可以說非常節省層高。
除了針對普通用戶,對於開發商等建造者來講,生態地暖相對質量較輕,可以減少樓層的承重等等。
『叄』 23度生態地暖你知道嗎
嗯 就是碳晶地暖 溫度調的低一些就是生態地暖,是一個比較炫的說法其實找到真正的碳晶地暖很難,國內多數都是濫竽充數,拆開裡面全是電纜,而不是什麼碳晶之類的高分子材料,建議裝碳纖維的,1mm厚,損害自動斷電且耐熱難燃安全系數高。保修50年
『肆』 什麼是生態地暖
通過多項測試,利用第三代生態地暖供熱,運行費用為每平米15利用毛細管網打造的第三代生態地暖,因其每平米高達135w的散熱量使利用「冷水採暖」成為現實,35度的低進水溫度提高了熱泵機組的COP值,開創了充分利用低品位能源的新紀元,符合國家提倡的「節能減排降耗,提升建築品質」的政策。獨特的並聯結構使得管道阻力大大降低,從而使溫度衰減降到最低(室內地表溫差控制在1度以內),徹底解決了傳統地盤管因水利損失大導致的始末端溫差過大的問題,室內溫度更加均勻,舒適度大幅提升。
輕、薄、柔的PP-R材質,克服了傳統地暖需要減少房間高度的問題(至少節約空間高度70mm)。安裝的輕便性和極高的散熱效率使得因地板蓄熱過多而產生的溫控失效問題得到更好解決,配以智能化控制、傻瓜式面板操作系統,即可實現真正意義的實時溫度控制(溫控延遲時間由傳統地板的4-6小時降為5-30分鍾)。結合裝飾面層安裝的便捷性和獨特的並聯結構,使用戶不必再因為漏水導致的「水漫金山」事故而頭疼(一旦有漏水,從裝飾層即可發現,此時只需將漏水的毛細管用打火機燒化捏死即可,不會影響系統的正常運行)。
初投資每平米(建築)100元左右的價格,與傳統地暖(地暖+豆石混凝土保護層)基本持平,是毛細管網真正能夠為民所用,全面普及的前提。
-20元/150天。如果結合水源熱泵,運行費用會降低到每平米5-10元/150天;
第三代生態地暖------毛細管網超薄地暖,必將以星火燎原之勢風靡採暖市場!
『伍』 求23度生態地暖發熱制熱原理
原理介紹
23℃生態地暖系統的地暖片是用非金屬材料經過特殊工藝而製成。其發熱原理是在電的激勵下,通過分子團在發熱材料中產生“布朗運動”,分子團間的互相撞擊和摩擦產生熱能。系統通電3秒後發熱,3分鍾左右達到熱態平衡。23℃生態地暖主要通過遠紅外傳導熱量,對室內物體、人體直接加熱,空氣是通過人體和物體釋放的熱量升溫,因此不會造成室內燥熱,異味,室內塵埃和污濁空氣對流等現象產生。經國家紅外產品質量檢驗中心測定,23℃生態地暖電熱轉換率達95%,波長集中在2~15μm波段,完全覆蓋在太陽光的遠紅外光波長之內,此段光在醫學上被稱之為“生命之光”。
23℃生態地暖片之所以能夠對物體起到迅速升溫的作用,就在於其100%的電
能輸入被有效的轉換成了超過60%的傳導熱能和超過30%的紅外輻射
能。這種雙重製熱原理,使被加熱物體:第一升溫更快,第二吸收的熱能更充足。總的電熱轉換效率在95%以上,是電熱轉換效率最高的取暖方式。
熱傳導制熱
平面23℃生態地暖片鋪設在地面飾材以下,23℃生態地暖片在電場作用下,通過
碳晶分子做布郎運動並摩擦產生熱能,使23℃生態地暖片面溫度升高,並不斷通過緊貼23℃生態地暖片的覆蓋物,以及碳晶電熱材料背面的隔熱材料,隔熱材料不斷地把熱能反射到發熱體表面的覆蓋物,使其表面溫度升高。
只要2到4分鍾後,發熱體以及隔熱材料之間達到熱態平衡,以恆定
的溫度進行熱輻射。被加熱的地面再將熱能緩緩的向室內貼近地面的空氣傳遞。受“熱空氣輕、冷空氣重”這一熱工學原理的作用,
緊貼地面的空氣受熱後迅速上升,冷空氣不斷補充到地面被升溫加熱……如此循而往復。最終空氣的上下垂直對流作用帶動室內環境
溫度的提升。
遠紅外傳導制熱
23℃生態地暖片在電場作用下,23℃生態地暖片會大量產生向上的波長在2-15微
米遠紅外線,受體接受紅外線後,能被吸收轉化為熱能,使受體的溫度升高。其原理如同“陽光普照萬物”的道理一樣。
實踐證明
,在人體感到同樣舒適的環境下,紅外線採暖比空氣對流採暖所需的環境溫度低3℃左右。因此,通過碳晶地暖系統採暖的室內,人體感到的是“熱而不燥”,全身溫暖而頭腦清新。並且,碳晶地暖的紅外線輔助採暖作用,使採暖的能耗顯著降低。
相關概念
布朗運動——分子之間不停息、無秩序的運動叫做布朗運動。
熱傳遞——熱傳遞包括傳導、對流和輻射三種方式。
傳導:熱從物體溫度較高的部分沿著物體傳到溫度較低的部分。
對流:熱由液體或氣體的流動來傳遞。
輻射:熱由物體沿直線向外射出來傳導。
遠紅外線——通常把波長在2.5~1000微米的紅外線稱為遠紅外線。遠紅外線中90%的波長介於8~14微米之間,科學家稱之為“生命光線”,因為這段波長的光線,具有獨特的滲透力,能促進動物及植物的生長、改善人體微循環。
『陸』 23°生態地暖
本人建議,有水不用電!
『柒』 生態地暖常見的鋪設方式有哪些
生態地暖適用於各種地熱地板、瓷磚、大理石、硅藻泥。常見的鋪設方法有干鋪法和濕鋪法,二者均需要在地面找平後進行,干鋪法無需進行水泥回填,相對節省層高,對建築的承重要求相對較低。
干鋪法主要適用於木質地板,從下到上依次為:鍍鋁反射膜>保溫擠塑板>生態地暖>均溫層>地熱地板。
濕鋪法適用於大理石,瓷磚等材料,從下往上依次為:鍍鋁反射膜>保溫擠塑板>生態地暖>PE膜>硅晶網(鋼絲網)>水泥層>地磚。
『捌』 生態地暖與普通地暖有什麼區別
傳統水地暖復是將水管盤路放制置在地面保溫層上,然後用水泥灌注,這樣做不但存在了很多安全隱患,還佔用了大量的空間高度。使用時熱得非常慢,一般公寓房需要6個小時左右制熱時間,別墅則需要一天左右的制熱時間,而且燃氣鍋爐從第一次開啟後的三到四個月採暖季是不可以關閉的,造成使用費用非常昂貴。水地暖會佔用8厘米的層高,用戶每年還需支付1500元維護費。傳統電地暖是將發熱電纜線在房間地面做盤路,現場使用電焊施工連接,然後再灌注水泥層,施工工藝極其復雜,很容易造成虛焊、脫焊,甚至還會產生電火花,造成嚴重後果。由於是以傳統的電阻形式來制熱,使用費用也相當高。
普通地暖6小時升溫時間,而生態地暖20分鍾空間就熱。使用費是空調的三分之一,是傳統水暖的20%—30%。電熱轉換率達99%,能量幾乎無損耗。生態地暖層高只佔用2厘米(含保溫層),比傳統地暖節省了5厘米以上的高度空間。沒有鍋爐、沒有水管、無需現場焊接。地下再也見不到水管、電線,使用安全。三個小時完工,讓房屋升級變得如此簡單方便!設計壽命50年,5年包修,使用壽命最長。
『玖』 首舒生態地暖如何產生負氧離子紅外線
嗯 就是碳晶地暖 溫度調的低一些就是生態地暖,是一個比較炫的說法其實找到真正的碳晶地暖很難,國內多數都是濫竽充數,拆開裡面全是電纜,而不是什麼碳晶之類的高分子材料,建議裝碳纖維的,1mm厚,損害自動斷電且耐熱難燃安全系數高。
『拾』 我家房子層高低,想考慮使用不佔用層高得電地暖。朋友介紹納康寶生態地暖,請問這個地暖佔用層高嗎
如果想安裝地暖,但家裡房子層高較低,生態地暖確實是不錯的選擇。生態地暖不同於傳統地暖,其核心發熱體為碳納米管發熱膜,而非水管。
普通水地暖的管徑就有2.5厘米,算上輔材,水泥回填層,將近要佔6厘米,再加上地板或者地磚,豈不是要8-10厘米?樓層不是很高的業主家確實難以承受,此外還要預留出集分水器,水管以及燃氣鍋爐等空間。
相比之下,生態地暖就節省空間的多,僅占層高2.5cm。薄薄的碳納米管發熱膜大大節省了層高。無需鍋爐分水器管道等輔材,真正節約空間。
此外從宏觀角度來講,生態地暖供熱無需用水,節約了寶貴的水資源,而且不需要建鍋爐房,儲煤、堆灰、管網等設施,節約了佔地面積和供暖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