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破壞生態平衡

破壞生態平衡

發布時間: 2020-11-29 21:14:11

A. 什麼是破壞生態平衡

在生態系統中生產、消費、分解之間地保持穩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過於劇烈地發生改變,都可能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如果某種化學物質或某種化學元素過多地超過了自然狀態下的正常含量,也會影響生態平衡。

B. 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水災、旱災、地震、台風、山崩、海嘯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一環境問題。人為因素是生態平衡失調的主要原因。由人為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二環境問題。
人為因素造成的第二環境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使環境因素發生改變
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廢物,不斷排放到環境中,使環境質量惡化,產生近期或遠期效應,使生態平衡失調或破壞。此外,是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利用,譬如盲目開荒、濫砍森林、草原超載等。

使生物種類發生改變
在生態系統中,盲目增加一個物種,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受破壞。例如美國於1929年開鑿的韋蘭運河,把內陸水系與海洋溝通,導致八目鰻進入內陸水系,使鱒魚年產量由2000萬㎏減至5000㎏,嚴重地破壞了水產資源。在一個生態系統中減少一個物種,也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受破壞。中國大陸50年代曾大量捕殺過麻雀,致使一些地區蟲害嚴重。究其原因,就是由於害蟲的天敵麻雀被捕殺,害蟲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

信息系統的破壞
生物與生物之間彼此靠信息聯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為向環境中施放某種物質,干擾或破壞了生物間的信息聯系,就有可能使生態平衡失調或遭受破壞。例如自然界中有許多雌性昆蟲靠分泌釋放性外激素引誘同種雄性成蟲前來交尾,如果人們向大氣中排放的污染物能與之發生化學反應,則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誘雄蟲的生理活性,結果勢必影響昆蟲交尾和繁殖,最後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消失

C. 破壞生態平衡對人類將會有什麼影響

全球氣溫升高的原因是什麼?
在冬冷夏熱四季分明的我國大部分地區,人們普遍反映近些年冬季氣溫越來越高了,好像冬天不像以前那樣冷得難熬了。其實不僅是我國這樣,全球的氣溫都在升高;也不是這幾年,自80年代以來氣溫連續升高。由於全球變暖,使得冬季降水量增加,夏季出現異常高溫和嚴重乾旱,某些地區暴雨次數增加,世界各地冰川減少,北半球冰雪覆蓋面積縮小,而且海平面平均每年大約上升2.5毫米。1995年夏季,美國出現了百年未遇的酷熱,不但使許多人在熱浪中喪生,還造成兩起因鐵軌受熱變形而導致火車出軌的事故。歐洲大部分地區也出現酷夏,不少地方最高氣溫達40℃。
全球氣溫的升高,將會給人類帶來直接的破壞性影響:海平面升高將會淹沒許多城市和土地,生態平衡的破壞將導致農業減產,昆蟲和其他傳染病症的動物的遷移更會給人類健康帶來危害。
氣候為什麼會變暖呢?科學家們多年來已經做了大量觀測和研究。不少科學家認為,是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人類生產活動中排放大量大量二氧化碳及甲烷、氧化氮等氣體,使得大氣層像溫室一樣吸收更多的熱,使溫度升高。不過也有的科學家提出不同觀點,他們指出,地球歷史上出現過多次冷時變化,現在的升溫也不過是地球氣溫自然變化罷了。到底是人類影響還是自然變化,一時還難以定論

最新《自然》:關注全球氣溫升高
在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志上,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發表研究報告稱,全球變暖將導致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陸地動植物在未來50年內滅絕。也就是說,100多萬個物種將在半個世紀後從地球上消失。
來自8個國家的科學家對歐洲、南非、澳大利亞、巴西、墨西哥和哥斯大黎加6地的1103個物種進行了研究。其中包括植物、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和昆蟲等。他們以聯合國估計的全球氣溫到2050年可能比現在升高0.5至3攝氏度的標准為依據,利用電腦模型計算氣溫升高對每一物種的影響。這是迄今最大規模的類似研究。
全球氣溫升高迫使大部分陸地物種向兩極和高山地區遷徙,但許多動植物無法實現這一點。據科學家保守估計,這6個地區的物種到2050年將消失15%至37%,即平均有26%的物種將因為氣溫升高、無法尋找到適宜的棲息地而滅絕。

補充:另外,全球變暖會導致各種疾病、病毒的傳播速度加大、范圍擴大,最終還是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

全球氣溫升高對人類利少弊多

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如何應對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挑戰,是正在北京召開的氣候變化國際科學討論會的主題之一。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奧巴西教授指出,氣候變化讓我們又多了一個立即採取緊急行動的理由。

當前最急迫的是我們對於全球變暖還缺少基本的認知,氣溫升高到底會改變些什麼。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說,氣候變暖將會帶來一些有利的影響,如:溫度升高使中緯度的一些地區存在著作物增產的可能;全球木材供應可能會增加;對某些缺水地區的居民來講,可用水量可能增加;中高緯度地區居民因冬季寒冷的死亡率降低;由於出現暖冬,取暖所需能源減少。但是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將是以負面影響為主。

———種植業首當其沖受到沖擊。氣候變暖使蒸發加大,如果降水量不明顯增加,將會使我國農牧交錯帶南擴。東北與內蒙古相接地區農牧交錯帶的界限將南移70公里左右,華北北部農牧交錯帶的界限將南移150公里左右,西北部農牧交錯帶界線將南移20公里左右,草原的面積將因此增加。但農牧過渡帶是潛在的沙漠化地區,沙化威脅巨大。

氣候變暖後,土壤有機質中的微生物分解將加快,造成地力下降,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氣候變暖同樣對昆蟲、雜草有利,這使得農葯和除草劑的施用量增大。

———農業生產成本將大幅增加。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產量在總體上因全球變暖可能會減少5%~10%左右,其中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減產為主。年平均溫度增加1°C,大於10°C積溫的持續日數全國平均就延長15天,冬小麥的安全種植北界也將由目前的長城一線北移到沈陽-張家口-包頭-烏魯木齊一線。到2050年,氣候變暖將使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公里之多,從長江流域移至黃河流域;而兩熟制地區將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區的中部,一熟制地區的面積將減少23.1%。

———水將變得更少更臟。全球變暖會影響整個水循環過程,可能使蒸發加大,改變區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極端異常事件的發生,導致洪澇、乾旱災害的頻次和強度增加,以及使地表徑流發生變化。

我國七大流域天然年徑流量整體上呈減少趨勢。其中,長江及其以南地區年徑流量變幅較少;淮河及其以北地區變幅最大,以遼河流域增幅最大,黃河上游次之,松花江最小。全球變暖還使得我國各流域年平均蒸發增大,其中黃河及內陸河地區的蒸發量將可能增大15%左右。

在乾旱年份,氣候變暖引起的缺水量將大大加劇我國華北、西北等地區的缺水形勢,對農業灌溉用水的影響遠遠大於對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影響,尤其是在降水減少和蒸發增加的地區。預計2010——2030年西部地區缺水量約為200億立方米,2050年將缺水100億立方米。全球變暖將使降水變率隨著平均降水量的增加而發生變化,蒸發量也會因全球平均溫度增加而增大,這可能意味著未來旱澇等災害的出現頻率會增加。

由於蒸發量加大,河水流量趨於減少,河流原有的污染程度可能會加重,特別是在枯水季節。同時,河水溫度的上升,也會促進河流里污染物沉積、廢棄物分解,進而使水質下降。

———個人生活質量將會下降。氣候變暖對人類健康的直接影響將更加明顯,高溫使得病毒、細菌、寄生蟲、敏感原更活躍,同時它也會損害人的精神、人體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高溫熱浪的增加將使與熱有關的疾病和死亡增加。全球變暖對人類健康造成的不利影響對貧窮地區的人口將是最大的。

氣候變暖對人居環境產生影響,居住在河邊和海岸帶的居民受氣候變暖最普遍、最直接的威脅是洪澇和滑坡。人類居住目前正遭遇包括水和能源短缺、垃圾處理和交通等環境問題,這些問題因高溫、多雨而加劇。人口居住密度很高的低海拔海岸區的城市,更是經常處於海岸氣候極端事件的威脅之中。在我國,居民收入大部分來源於受氣候支配的初級資源產業,氣候變暖對我國的不利影響將更嚴重。

科學家質疑

現有遏制全球變暖的方法

科學家對近 20 年來地球陸地生態系統的碳排放與吸收情況進行研究之後認為,所謂的"碳沉降"效應可能只是暫時的,不能依靠它來長期遏制全球變暖。

"碳沉降"是指植被吸收的二氧化碳多於它們釋放的二氧化碳,這有助於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緩解全球變暖的趨勢。

來自歐洲和美國等多個地區的 30 名科學家在將於 8 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說,地球植被的碳沉降效果並不穩定,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氧氣含量的數據證實,陸地生物圈在 20 世紀 80 年代期間吸收和排放的二氧化碳數量基本相當,沒有出現碳沉降,20 世紀 90 年代則有一定的沉降效果。

數據表明,20 世紀 90 年代的碳沉降效應主要出現在北半球的非熱帶地區,包括北美、中國、歐洲等。科學家認為,出現碳沉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上述地區的退耕還林。此外,森林和草場火災減少,使植被釋放的碳減少,對碳沉降也有幫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蟲災等其他因素的變化可能導致樹葉、枯死植物和土壤微生物釋放的碳減少。

科學家說,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可以提高植物生長速度,從而吸收更多的碳,暫時增強碳沉降效果,但這一效應終將達到飽和。影響碳沉降的不穩定因素很多,長期來看,全球陸地生物圈並不一定能夠持續起到碳沉降的作用,特別是在溫暖而乾燥的年份。

森林救不了地球變暖

《環球時報》 (2001年06月08日第十六版)

進入夏季,在人們苦惱於氣溫"一年更比一年高"時,美國一群科學家又給了人們當頭一棒,他們的最新研究表明:要想阻止氣溫逐年升高的趨勢、化解溫室效應的威脅,人類還得另想辦法,而不能像從前那樣寄厚望於森林。因為森林吸收的大量二氧化碳,最終幾乎會如數奉還給地球。 溫室效應被列為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它除了讓天氣變得越來越熱外,還給全球的濕地沼澤、沿海低地、珊瑚礁、溫帶寒帶大量物種帶來毀滅性打擊。 追根溯源,溫室效應是過量的二氧化碳在大氣中聚集而產生的一種天氣現象。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這已是人們長期以來的共識,因而一直以來,森林被認為是解決溫室效應的利器。 5月24日出版的《自然》雜志發表了美國著名杜克大學的幾位植物學家和生態學家的一份最新實驗報告。7年前,這幾位科學家在杜克大學校區附近選擇了兩片森林,開始了評估樹木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實驗。據推算,到2050年,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將比現在增加35%-50%。於是,他們就在第一組森林中不斷施放二氧化碳濃度為560ppm(ppm為百萬分之一)的氣體,以模擬50年後的濃度水平;第二組森林則保持目前正常的二氧化碳水平,即濃度在365ppm左右。 在實驗開始的前兩年裡,第一組森林的樹木在高濃度二氧化碳下生長明顯加快,生長速度比第二組森林的樹木大約快25%。但兩年後,生長速度卻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下降,最終和第二組森林的樹木的生長速度基本持平。分析原因,主要是土壤中的養分,特別是氮養分隨著樹木的迅速生長而消耗殆盡。 實驗結果顯示,樹木生長需要陽光、水分、養分等多種因素,缺一不可,森林可以在短期內加速吸收二氧化碳,但因為土壤中的養分無法配套供應,所以從長期來看,無法指望森林會消化掉50年後增加的50%的二氧化碳。另外,科學家們在跟蹤觀察二氧化碳在樹木生長過程中的作用後發現,樹木吸收的二氧化碳主要是對樹葉的生長起作用,對樹乾的作用則不明顯。這樣帶來的最要命的後果是,樹葉脫落以後會慢慢腐爛,它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在3年內將幾乎全部回到大氣中,而並非像以前人們所說的那樣,會留在土壤里。 主持這項實驗的杜克大學生物學教授戴維·埃斯沃斯對這一結果評價說:"如果這一結果在全球植被生態中被普遍證實,人們就不得不對環境問題進行再思考了。"目前,已經有實驗表明,熱帶樹木與其他地區的樹木相比,對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相對更低一些。 外界對這份報告給予了極大關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一位植物學家說,這一結果的"潛在重要性"會越來越明顯,它徹底推翻了人們的傳統觀念。 盡管森林在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調節氣候等方面都有無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大量消化二氧化碳的能力上,人們不能太樂觀。參與這項實驗的另一位生態學教授拉姆·奧林認為,這一實驗結果的重要性就在於此。他說,也許人們只能從減少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量入手來解決溫室效應問題了,這將使全球的環保問題變得更為復雜,利益沖突更為尖銳。 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一直是國際間一個極為敏感的問題。去年的海牙國際環保會議不歡而散,美歐之間爭執的關鍵問題就是二氧化碳排放標准。美國堅持認為,對發達國家排放量的限制應當考慮到森林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因素。如果考慮這一因素,對50年後的前景就不必過於悲觀,對發達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標準的要求就不必過於苛刻。現在,這項最新的實驗成果可以說正擊中了美國的要害。果真如此,美國將不能以森林為借口來逃避自己的責任,而全球只能進一步嚴格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這又將直接影響到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

微生物能"吃掉"溫室氣體 地球變暖有物相剋
《江南時報》 (2002年08月12日第十五版)

本報綜合消息 幾位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宣稱他們在黑海中發現了一種以甲烷為食的生命體,並稱這種生命體可以用來抑制全球變暖問題的繼續惡化。 這些科學家稱他們這次發現的生命體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已經有40億年的歷史。他們是在黑海中沒有光線、沒有氧氣的深度中發現這種微生物的,並發現這些微生物是以甲烷為食的。 在此之前,科學家們一直認為甲烷只能夠通過與氧氣進行反應而消耗掉。這些德國科學家希望這些微生物可以用來"吃掉"目前還儲存在地球表面以下的溫室氣體,許多甲烷目前還凍結在兩極地帶的冰層以下,但是隨著全球變暖問題的加劇,它們很有可能被釋放出來,使污染問題變得更為嚴重。這次研究活動的發起人之一的AntjeBoetius教授說:"這些在黑海中發現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居民。我們可能要依靠他們來阻止氣候災難的發生。"

減緩全球變暖新招

--往海水中撒鐵
《中國環境報》 2001年1月13日

紐西蘭科學家最近提出了解決全球變暖的新途徑:提高南太平洋海水的鐵含量。海水的鐵含量升高,浮游生物和浮游植物就會快速生長。紐西蘭水和大氣研究所(NIWA)把此項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很久以前,科學家就曾想用增加鐵含量的辦法使南太平洋水生植物快速生長,如同陸地上的森林和草原,這些植物在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方面起重要作用。於是,科學家把2噸分解鐵撒在南太平洋50多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把水中的鐵含量提高了10倍。兩周之內,浮游生物比播撒區外的增加了10倍之多。 南太平洋面積佔世界海洋面積的15%,對全球氣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它的鐵含量偏低。 NIWA撒鐵之後,美國航空航天局隔6個星期拍攝的畫面表明,浮游植物的擴散面積已達1100平方公里。浮游植物持續生長時間之長超乎人們的預料,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浮游植物具有把特殊物質釋放到海水中的能力,以便於吸收鐵。衛星圖像生動地展示了南太平洋生態圈對鐵含量些許增加的敏感性。

D. 破壞生態平衡的例子

1、自然因素如水災、旱災、地震、台風、山崩、海嘯等。

2、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垃圾等,不斷排放到環境中。

3、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奪性利用,例如盲目開荒、濫砍森林、水面過圍、草原超載等。

4、在生態系統中,盲目增加一個物種,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受破壞。例如美國於1929年開鑿的韋蘭運河,把內陸水系與海洋溝通,導致八目鰻進入內陸水系,使鱒魚年產量由2000萬公斤減至5000公斤,嚴重破壞了內陸水產資源。

5、人為地向環境中施放某種物質,干擾或破壞了生物間的信息聯系,有可能使生態平衡失調或遭到破壞。

例如自然界中有許多昆蟲靠分泌釋放性外激素引誘同種雄性成蟲交尾,如果人們向大氣中排放的污染物能與之發生化學反應,則雌蟲的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誘雄蟲的生理活性,結果勢必影響昆蟲交尾和繁殖,最後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消失。

(4)破壞生態平衡擴展閱讀:

人類對生物圈的破壞性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大規模地把自然生態系統轉變為人工生態系統,嚴重干擾和損害了生物圈的正常運轉,農業開發和城市化是這種影響的典型代表;

2、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種資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森林砍伐、水資源過度利用是其典型例子;

3、向生物圈中超量輸入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產品和廢物,嚴重污染和毒害了生物圈的物理環境和生物組分,包括人類自己,化肥、殺蟲劑、除草劑、工業三廢和城市三廢是其代表。

E. 破壞生態平衡具體是哪些

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自然因素指火山爆發、水旱災害、地震、台風、流行病等自然災害;人為因素主要指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造成的生態破壞,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人為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主要有三種情況(1)物種的改變。人為地使生態系統中某一種生物消失或往其中引進某一物種,都可能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影響。(2)環境因素的改變。大量污染物質進入環境,改變了生態系統的環境因素。(3)信息系統的破壞。許多生物都能釋放出某種信息素以驅趕天敵、排斥異種、繁衍後代等,假如信息系統受到干擾和破壞,就會改變種群的結構,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F. 破壞生態平衡對人類將會有什麼影響

走向死亡。創造了惡劣的自然環境。

破壞生態平衡,將會導致生態環境破壞,動植物數量失衡,人類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食物減少,疾病增加,嚴重的將導致人類無法生存。

人類破壞森林,製造沙漠。

我們不要浪費資源,學會節約。生態平衡被破壞後 這塊地方的生物最終都會死去 包括人類。如果人類對生態的修復技術比較先進的話 可能還可以恢復但是 一般不可能恢復到以前的狀態 因為這是幾十億年來不斷演化形成的。

G. 破壞生態平衡導致的惡果的事例

就我國來說,森林破壞:黃土高原,黃河斷流,沙塵暴。
世界來說:撒哈拉沙漠。
另外如果在水資源方面說話比較方便:
給你看個帖子:

黃河源於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長5464千米,多年平均徑流總量574.50億立方米,黃河屬我國第二長河、世界第八長河。

黃河是華夏民族的母親河之一,黃河文明馳名中外。但受諸多因素的制約,時至今日,黃河也呈現了幾多的尷尬與無奈,黃河下游的季節性斷流便是其中一個重要難題。

一、黃河將成為世界上最長的內流河
歷史上的黃河一瀉千里、氣勢恢宏,古化有「奔騰到海不復回」的豪放詩句,詩仙李白何曾想到,漫漫黃河居然也有「奔騰而不到海」的斷流景觀

黃河頻繁的季節性斷流始於本世紀70年代之初,從1972年山東利津斷面斷流開始,至今已有19年斷流,累計斷流57次,進入90年代之後,斷流現象更為嚴重。

從斷流天數看,黃河斷流的天數已逐年增多,1972年首次斷流僅歷時15天,1996年斷流136天,截止於今年8月7日,1997年黃河已斷流181天(8月7日復流後8月9日再次斷流);從斷流河段看,黃河斷流河道向上游延伸,斷流河段逐年增大,1972年斷流僅產生於山東利津的下游,1995年斷流上溯至河南開封附近,斷流683千米;從斷流始發時間看,斷流時間也逐年提前,過去斷流一般始於五六月份,近幾年來提前到三四月份,1997年2月7日黃河即開始斷流。

水利專家預測,到2000年後,黃河會每年斷流,斷流最長歷時可達140~200天,山東利津水文站每年將有半年左右半涸。

黃河頻繁的季節性斷流將使黃河演變成世界上最長的內流河、季節河。

二、黃河斷流之影響
1.黃河斷流對沿岸自然生態環境的危害
黃河斷流能夠引起河道萎縮,原來輸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在沿岸地區沉積,由此抬高河床,不利於汛期洪水下泄,容易誘發更大的洪澇災害。

乾涸河道中泥沙的驟然增多使河道潛在著演變成一條巨大沙帶的可能,久而久之,昔日黃河故道風沙彌漫、荒涼凄愴的悲劇就可能會重現,沿岸土地缺乏水源保護,土地沙化、荒漠化的可能性增大。

黃河季節性斷流後,黃河三角洲地區缺乏足夠的泥沙沉積與水量輸入,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浸,土壤鹽鹼化速度加快,生物種群多樣化的優勢將喪失殆盡。

總之,黃河斷流使黃河下流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趨向惡化,生態平衡失調,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2.黃河斷流對沿岸人類活動的影響
因黃河斷流,黃河下游地區1972年~1996年累計造成工農業損失約268億元,每年平均損失14億元以上,受旱農田累計500萬公頃,減少糧食100億噸,單是1995年的黃河斷流就使山東東營3萬公頃稻田未能插秧,河南新鄉2萬公頃稻田改種其他農作物,山東德州100多家企業缺水癱瘓。

黃河斷流嚴重地擾亂了沿岸人民的生活,山東境內10萬余居民長期供水不足,當地政府被迫限時限量總供水,公用水龍頭前排隊等水者彼彼皆是。

黃河季節性斷流使其下游地區水源減少,而排入黃河的工業污水與生活廢水卻逐年增多,黃河的自凈能力減弱,地下水水質惡化,威脅著人們的健康。

黃河的季節性斷流極大地制約了華北地區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三、黃河斷流成因探索
1.黃河斷流的自然原因
黃河流域近年來降水量減少是黃河斷流的主要自然原因。

長期以來,我國的氣候呈現出寒冷期與溫暖期交替的變化規律,到20世紀,我國進入氣候溫暖期,氣溫逐年上升,降水量逐年下降,黃河河南花園口以上流域1990年~1995年間平均降水量減少12%。

黃河徑流主要來自於上中游以降水補給為主的地表與地下徑流,流域內降水量的下降直接減少了徑流的水源補給量。

黃河流域屬於半濕潤、半乾旱地區,降水量本來就不充沛,水資源不足,進入溫暖期後蒸發加強,降水減少,旱情加重,水資源供求關系更加吃緊。

2.黃河斷流的人為原因
從某種意義上講,黃河斷流與其說是天災,不如說是人禍,人類對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黃河斷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

歷史上植被狀況的惡化對黃河斷流影響很大,原有的茂密森林在唐代、宋代之後遭到人為的毀滅性破壞,直到今天,黃河流域的森林覆蓋率仍然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其生態破壞的趨勢遠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甚至於有所發展。水土流失量驚人,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生態環境的惡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黃河洪災與斷流並存的歷史原因。

②人口、經濟迅速發展,耗水量劇增。

本世紀50年代以來,黃河流域人口猛增,人類生產與生活規模無節制擴大,耗水量呈現急劇上升態勢。

50年代時,黃河下游灌區灌溉140萬公頃農田,90年代灌溉面積上升到500萬公頃,工業生產用水也數十倍地增長。

50年代初期,黃河供水地區年均耗水量122億立方米,90年代初達到300億立方米,而同時年均降水量反而有所下降。

與50年代相比,90年代黃河下游非汛期來水減少24.5億立方米,同期耗水量反而增加81.5億立方米,水資源供需矛盾尖銳,黃河水資源供遠小於求,斷流在所難免。

③缺乏統一、健全的水資源管理體制
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節,黃河沿岸各地只從自身利益考慮,紛紛引水、蓄水、爭水、搶水,水資源管理混亂,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政府在黃河上中游興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預計到2000年時,黃河上中游地區水庫的總庫容量將達到660億立方米左右,大大超過了黃河河南花園口水文站的多年平均徑流總量,上中游巨大的截流能力固然有利於上中游地區的水土保持與經濟建設,但也導致了下游地區水量的大量減少,加重了下游水資源匱乏的程度。

④水費價格偏低,農業灌溉方式原始,水資源浪費驚人。
黃河流經了我國北方重要的農業產區,農業灌溉用水即佔全河流用水總量的90%以上,而引黃渠每立方米水費僅為3.6厘錢,遠遠低於供水的生產成本,如此低廉的水價自然難以喚起人們的節約用水意識,只能促使人們利用水資源時的放縱、毫不吝惜。

目前,黃河流域共有水澆地500萬公頃,農業灌溉仍然主要採用大畦漫灌、串灌等原始灌溉方式,一些灌區每公頃地年均毛用水量竟然高達60立方米,粗放經營的農業生產方式使黃河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及40%,水資源浪費程度令人觸目驚心。

⑤水體污染嚴重,水體質量不佳。
隨著人口的劇增、經濟的發展,黃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體質量的明顯下降既影響了人體的健康,也降低了黃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銳。

另外這個地方你可能會用得著:
http://..com/question/6139961.html

H. 關於破壞生態平衡的故事

澳洲大陸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態系統,英國人在40年代引入歐洲野兔,結果繁殖成災,使草原破壞非常嚴重,當時的澳洲人常常談兔色變。
澳大利亞原本沒有兔子。
1859年,一個叫托馬斯·奧斯汀的英國人來澳洲定居,隨身帶來了24隻野兔,放養在庄園里,供他打獵取樂。後來,寵物兔子陸續逃亡到了野外,100年後,奧斯汀絕對沒有想到,這24隻野兔的上億「子孫」給整個澳大利亞帶來了無盡的煩惱。
野兔發現,這里簡直是它們的天堂:有茂盛的牧草,卻沒有鷹等天敵。它們與牛羊爭牧草,啃樹干,常常把數萬平方公里的植物啃吃精光,嚴重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導致其他種類野生動物面臨飢餓,甚至有滅絕的危險。
專家計算,這些野兔每年至少造成1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澳大利亞人開始想盡辦法控制兔子的擴散和繁殖——築圍牆,打獵,捕捉,放毒,引進天敵狐狸等。但是,兔子的繁殖力極為驚人,一對兔子一年可生下成百上千隻兔子。因此,至今澳大利亞的兔子仍是禍害。

I. 人類有哪些行為破壞了生態平衡

過度的開采化石資源,破壞了環境,過度的排放溫室氣體導致氣溫上升,導致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極端氣候頻發。
盡量控制開采量,進行有序合理的開采,盡力開發清潔能源,降低碳排放,直至0排放......

J. 破壞生態平衡有何危害

生態平衡是生態系統在一定時間內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在外來干擾下能通過自我調節(或人為控制)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當外來干擾超越生態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初狀態時謂之生態失調或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動態的。維護生態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穩定狀態。生態系統可以在人為有益的影響下建立新的平衡,達到更合理的結構、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態效益。上述定義表明:

(1)自然生態系統經過由簡單到復雜的長期演替,最後形成相對穩定狀態,發展至此,其物種在種類和數量上保持相對穩定;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即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能較長時間保持平衡狀態。此時,系統中的有機體將所有有效的空間都填滿,環境資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熱帶雨林就是一種發展到成熟階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層現象明顯,結構復雜,單位面積里的物種多,各自占據著有利的環境條件,彼此協調地生活在一起,其生產力也高;

(2)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內部調節能力(「見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條);

(3)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在生物進化和群落演替過程中就包含不斷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過程。人類應從自然界中受到啟示,不要消極地看待生態平衡,而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維護適合人類需要的生態平衡(如建立自然保護區),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舊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綠洲),使生態系統的結構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大自然是天然的資源,我們與大自然彼此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保持珍惜和愛惜的心態,適度的使用自然資源,不再讓大自然遭到破壞,使生活環境美好、自然資源無耗盡,讓後代子孫能享有一片凈土,我們的關系就像是母子一樣親密、和諧。
但是長久以來因為人類文明建設和工業開發等,過度使用自然資源以致森林被破壞和環境被污染,導致空氣和水源異變等現象,造成了生態不平衡,不只是破壞了動物的家園,也破壞了植物的生長環境。還有台灣以前曾經被荷蘭人稱作是美麗之島福爾摩沙,但經過人類的過度破壞,如河川的放養生物及排放污水,原生物種梅花鹿的瀕臨絕種等等…以經不再是以前的福爾摩沙了。地球上珍貴的自然資源熱帶雨林,以平均每一秒鍾有兩個足球場的速度消失,全球正因為人類的文明及武器的發展而威脅著地球的生命,生活在地球村的人們更應該為萬物的和諧盡一份心力。
假如我們持續破壞、污染環境,不再維護自然生態,一旦生態被破壞、自然資源即將殆盡,居住環境遭受到威脅、嚴重的惡化,就會如同我們的生命遭受威脅一般,這些現象會更嚴重蔓延至整個地球村,地球上這麼多動植物都是因為人為的過度破壞,而導致生病、死亡。總有一天我們人類也會面臨資源耗盡和滅亡的命運。
我們人類導致自然生態系的不平衡,又讓許多自然界小生命遭到摧殘,我們更應該為我們的行為負起責任,現今應該如何必免這些現象再繼續惡化,我們可以從自我開始,凈化空氣和做好資源回收和資源永續利用的環保概念,例如: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利用太陽能資源、風力發電,積極的提倡資源的分類、適度的利用自然資源、讓綠地有生長的機會,不與天爭地,讓萬物有所依,讓我們告訴大家,再讓大家再告訴大家做好維護自然的生態保育工作,使我們的環境能美好,再恢復生氣盎然的容貌。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