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化
㈠ 生態園和生態文化園的區別
生態園和生態文化園,雖然都是在園林的基礎上形成的園林地帶。但是它們的區別在於理念和表現形式是不同的。生態園是指在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針對城市化進程中導致的環境質量下降的問題,強調綠地對城市的滲透力和系統性,運用生物學、生態學規律建立綠色走廊,並以此引導城市的空間布局的集自然、人文於一體的園林地帶。而生態文化園是指在園林地帶或園區,展現以崇尚自然、保護環境、促進資源永續利用為基本特徵,能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和諧共進,促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文化。通過園區為全社會提供了一個挖掘、保護、研究、展示、演講、交流、體驗與弘揚文化的活動平台。
㈡ 什麼是生態文化旅遊
「生態旅遊」這一術語,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
㈢ 什麼是生態文化
生態文化是指以崇尚自然、保護環境、促進資源永續利用為基本特徵,能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和諧共進,促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生態文化的形成.意味著人類統治自然的價值觀念的根本轉變,這種轉變標志著人類中心主義價值取向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價值取向的過渡。
1、生態文化是一種價值觀,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和諧協調的精神力量。生態文化以文化的形式固化、傳承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優秀成果,它是人類思想認識和實踐經驗的總結。近代社會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僅關注人類的價值,漠視自然的價值,最終導致生態環境惡化、自然資源枯竭、生態災難頻繁,嚴重阻礙人類社會的繼續發展,於是人類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把人類自身價值和自然本體價值有機地融合起來,形成生態文化的基本價值觀。
2、生態文化是一種人文文化。生態文化把和諧、協調、秩序、穩定、多樣性以及適應等觀念納入自己的倫理體系,著眼於可持續發展,既關心人的價值和精神,也關心人類的長期生存和自然資源增值,體現了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度認識。
3、生態文化是一種先進文化。生態文化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念,是人類根據人與自然生態關系的需要和可能,最優化地解決人與自然關系問題所反映出來的思想、觀念、意識的總和。它包括人類為了解決所面臨的種種生態問題、環境問題、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改造環境、保持生態平衡、維持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和諧相處,求得人類更好地生存與發展所必須採取的手段,以及保證這些手段順利實施的戰略、策略和制度。可以說,生態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集成,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㈣ 如何舉辦生態文化講座
2003年夏,瀚海沙核心成員共赴藏、蒙草原考察。歷時兩個月的考察學習是瀚海沙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段經歷。他們看到了當地的傳統宗教文化與當地生態心息相依,也看到了當地在西方強勢文化和全球化經濟侵蝕下所面臨的重重危機。
他們在考察中,在與牧民們的交流中,發現了荒漠化的根源其實是在遠離自然、日漸荒蕪的人心裡。那次考察更加明確了瀚海沙的方向——必須從心靈的凈化入手,從文化的回歸開始,從自身的實踐做起。
回來之後,他們舉辦了草原生態與文化系列講座,講座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為了擴大宣傳范圍,讓更多的人了解草原荒漠化的狀態,他們還出版了《我從草原來》,書中記錄了他們草原之行的歷程,以及他們的所見所思。
2004年,瀚海沙有了一次全新的嘗試。這一年他們深入支持荒漠化和草原地區基層草根組織,幫助草根組織籌款和提高自身能力,並和當地社區一道,共同探索如何繼承發揚土著民族文化對本土生態的保護,及在全球化的現狀下社區可持續發展之路。他們還開設了「心靈環保」項目,翻譯聖雄甘地關於印度民族文化與鄉村發展的思想著作,編輯東方古賢關於心靈滋養的格言,引導志願者游覽充滿智慧的歷史古跡,組織觀摩賞析優秀影片。讓久居城市的我們重溫心靈經典,從歷史的智慧中找到鋼筋水泥困境的出路。
㈤ 解答 我國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中的生態文化元素________,挖掘並________我國歷史文化和
之心儒解答正確答案:C
解析
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該空搭配「生態文化元素」,A項「吸取」、B項「提取」和C項「汲取」均可以搭配。D項「記取」指記住,多搭配教訓、囑咐等,不搭配「生態文化元素」,排除D項。
第二步,再看第三空。該空搭配「許多」。A項「啟蒙」指使初學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門的知識;B項「啟動」指開始工作、開始實施或進行,皆不能搭配「許多」,排除A項和B項。C項「啟迪」指開導、啟發,置於此處搭配「許多」表示帶給我們許多啟發,符合語境。鎖定答案C項。
第三步,驗證第一空。「俯拾皆是」指只要低下頭來撿取,到處都是。填入該空表示我國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中的生態文化元素很多,符合文意。
因此,選擇C選項。
㈥ 工業企業生態文化建設指的是什麼
企業文化建設要想對企業經營管理績效真正起到推動與提升的作用,單單靠一個文化手冊以及後期的培訓宣導是做不到的。這需要企業要將更多的精力放到文化後期的「深植」過程中。通過與文化緊密相連的關鍵價值驅動要素的確立,一方面要建立關鍵業績指標與之對應,一方面要梳理文化價值倡導中的能力素質以作呼應。只有這樣,才能建立一套從文化價值觀確立,到能力素質提升,再到關鍵業績指標改善,最終提升企業經營績效的企業文化建設聯動機制。
㈦ 安發生物的古田生態科技園建設時提出的「三大文化」指的是什麼
安發(古田)現代農林示範園建於2012年,建設內容圍繞「四大產業」、「三大文化」、「二個提 升」展開。其中,「三大文化」指的是生態文化、慈善文化、孝道文化。望採納~
㈧ 中國館,向世界講述中國生態之美中中國生態文化展區的主題是和而共生嗎
走進北京世園會園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座半環形的標志性建築——中國館。青山綠水間、梯田花海旁,這座建築宛如一柄溫潤的「如意」,金色的屋頂勾勒出蜿蜒柔和的曲線。中國館匯聚了中華園藝精華,向人們講述中國園藝的傳統文化和歷史故事。走進中國生態文化展區,「天地人和」「惠風和暢」「山水和鳴」「祥和逸居」「和而共生」等主題依次布局,通過傳統園藝場景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多方位詮釋中國傳統生態觀和生活哲學。「天地人和」展項以甲骨文、《詩經》中的植物等為素材,展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惠風和暢」展項以精美的押花、插花等工藝再現秀麗多姿的綠水青山;「祥和逸居」展項通過紗幔、光影、數字影像與實物相結合的形式,營造「風拂花開、崇尚自然」的動態互動效果……
㈨ 生態文化
生態文化是人類的文化積淀—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區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構成的具有獨立特徵的結構和功能的文化體系,是代代沿襲傳承下來的針對生態資源進行合理攝取、利用和保護,以致能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的知識和經驗等文化積淀。
通過認識和實踐,形成經濟學和生態學相結合的生態化理論。生態化理論的形成,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逐步增加生態保護的色彩。
生態文化是新的文化,要適應新的世界潮流,廣泛宣傳,提高人們對生態文化的認識和關注,通過傳統文化和生態文化的對比,提高人們對生態文化的興趣,有利於資源的開發,保護生態環境良性循環,促進經濟發展,造福於子孫。
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其中,可持續發展觀在科學發展觀中處於基礎的、前提的、決定性地位,換言之,沒有可持續發展,既不可能有人的全面發展,也不可能有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
可持續發展,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而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化建設。
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是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實際出發,努力把握發展的客觀規律,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而提出來的一個嶄新的指導思想。
一、生態文化是從人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
文化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生存方式。人用文化來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不斷改善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狀態,並通過認識自然,探索自然和改造自然,創造和發展了多種形式的文化。這種文化就是我們迄今為止的傳統文化。
生態文化是從人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這是人的價值觀念的根本轉變,是人類中心主義價值取向向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價值取向的轉變。生態文化重要的特點在於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去觀察現實事物,解釋現實社會,處理現實問題,運用科學的態度去認識生態學的研究途徑和基本觀點,建立科學的生態思維理論。通過認識和實踐,形成經濟學和生態學相結合的生態化理論。生態化理論的形成,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逐步增加生態保護的色彩。
生態文化起於生態意識的覺醒。其主旨強調,人類只不過是復雜的自然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雖然擁有無與倫比的能動性,但是不可能超脫自然生態關系的制約。20世紀70年代以後,在生態科學的帶動下,在生態環境現實問題的促使下,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為特徵的生態文化開始逐漸形成。在此之前,人類文化無非是兩種類型:一是自然中心主義的原始文化;二是人類中心主義的人本文化。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生態文化是前所未有的文化類型。它起於現代,屬於未來。
二、可持續發展將人與自然視為共同體,從而形成新的生態文明觀
「可持續發展」最早是由環境學家和生態學家提出來的。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可持續發展概念,是1987年布倫特蘭夫人在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作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提出的定義,即「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包括人類與自然界共同進化思想和生態文明思想。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核心問題就是資源的永續利用。沒有資源的永續利用就不可能有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包涵經濟、社會、文化、技術及自然環境的宏觀概念。
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重點在於認為生態危機是人類社會內部危機在人與自然關系中的表現。可持續發展理念成為一個新文明的路標具有深刻的哲學根基。它將人與自然視為一個共同體,自然作為人發展的自身要素納入人類發展的內涵,自然不再是一個被征服的對象或客體,不再僅僅是供使用的工具或手段。自然是與人類生存和發展休戚相關的「夥伴」和「同行者」,因而,其意義與價值不再只屬於人類,自然也具有自己內在的價值具有生存的權利。
可持續發展是生態的基石和理論基礎,也是目前正在形成的新型生態文明觀的理性內核,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按生態學的原則,文化是「人類對所處環境的一種社會生態適應。」而文明則是「某一文化對環境的社會生態適應的全過程」。這樣一來,人類文明的進程即成為人類文化與不斷變化的環境協同進化的進程。
生態文明以尊重和保持生態環境為宗旨,以未來人類繼續發展為著眼點,強調人的自覺和自律以及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存共榮。這種生態文明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具有共同點,那就是在改造自然中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類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但它們之間又有明顯的不同,即生態文明突出強調在改造自然中要保持自然的生態平衡,要尊重和保護環境,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取得經濟的暫時發展。把現代經濟發展建立在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的基礎之上,是實現21世紀我國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可持續發展呼喚生態文化建設
今天,當人類面臨環境和生態危機的時候,在人們重新審視人和自然關系的時候,認識到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時,還必須承擔人對自然進行保護的道德義務和道德責任。而這種義務和責任的形成關鍵在於建立一個全新的文化,即生態文化。把傳統文化調整人和人之間關系擴展到調整人和人以及人和自然關系,重視生態文化保護環境、保護自然的功能,從而建設嶄新的生態文化。生態文化的構建,標志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完善,是新時代人類處理環境和生態問題的新視角、新思想,是人類文明的新境界。
在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我們要大力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喚起人們對自然的「道德良知」和「生態良知」,使人們全面認識人和自然的關系。要建立起全新的生態文化理念:人既有改造自然的權利和自由,同樣也有保護自然的義務和責任。人有責任有義務尊重自然和其它物種存在的權利。因為,人與其它物種都是宇宙生物鏈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享用自然並非人類的獨有特權,而是一切物種共有的權利。要使人和自然共同邁向未來,人類要在維護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合理地開發自然把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規范在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范圍內,倡導在熱愛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和維護生態平衡的基礎上,積極能動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生態文明已經成為全球的共識。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中國國情與現代化的惟一選擇,也是全球人類共同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把生態文明作為核心目標。作為人類文化發展的新階段和總趨勢,生態文化的形成是必然的。作為文化模式,從人類的長遠發展來說,它被各個國家、地區和民族所選擇也是必然的。只有選擇生態文化模式,文化發展才能真正實現主體選擇與歷史客觀規律的統一,人類才能真正擺脫生態危機,走出困境,走向光明。
㈩ 生態文化節是什麼時候
2005年,「三江源協會」在瀾滄江源地青村成功舉辦了首屆藏族綠色生態文化節。並於2007年7月再次在措池村舉辦了生態文化節。文化節以傳統神山祭祀活動為平台,通過綠色服飾表演、賽馬、放生、話說山川、土著游戲、講解宗教生態思想、評選最具慈悲之心的村民、播放瀕危物種影視宣傳片等形式,宣傳綠色消費理念,推崇綠色服飾,並向主流社會展示,開創了在藏區不穿瀕危動物製品服飾的生態文化活動先河。
2006年年初,「三江源協會」與國家瀕危野生動物保護成都辦事處、雲南辦事處、西藏辦事處和保護國際、國際愛護動物保護基金會一起對西藏、四川和雲南進行了野生動植物保護宣傳。
三江源地區位於我國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是亞洲大河長江、黃河及瀾滄江的發源地,世稱「亞洲冰塔」,它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擁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森林、高寒灌叢、草甸、草原和星羅棋布的湖泊、沼澤,是我國江河支流最多,濕地資源以及植被類型最為豐富的區域。它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生動物——野氂牛、藏野驢、藏羚羊、雪豹、黑頸鶴的原始棲息地,其生態環境仍然保持著原始自然的狀態。然而,隨著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開發進程的加快,這里的生態環境和土著文化面臨各種挑戰。因此,保護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弘揚傳統優秀的生態文化,推動高原生態文明的建立,促進當地社區的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
2006年,「三江源協會」參與了世界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和青海省林業廳合作開展的野生動物考察工作,完成了從新藏線到青藏線、從長江源到黃河源的大藏北羌塘無人區野生動物考察工作。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是由中國近百名知名企業家出資成立的非政府非營利性的環保組織,成立於2004年6月5日。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成立後,以阿拉善地區為重點,通過社區綜合發展的方式解決阿拉善地區荒漠化問題;通過「SEE生態基金」項目,資助不同類型的環保組織實施環境項目;組織與環保相關的講座、論壇、參觀等企業家交流活動,為企業家參與環保事業提供平台;協助企業建立環境保護體系,從工藝、產品、品牌和文化等方面實現環境友好與可持續發展;通過與國際組織的合作,引進國際環保資金、技術和項目,並進行最大限度的本土化操作,使其在中國產生良好的實際效果。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推動了中國企業家承擔更多的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推動了企業的環保與可持續發展建設,推動了中國民間環保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