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治理

生態治理

發布時間: 2020-11-30 02:42:19

⑴ 網路信息內容生態治理以什麼為目標

營造良好網路生態,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

國家網信部門負責統籌協調全國網路信息內容生態治理和相關監督管理工作,各有關主管部門依據各自職責做好網路信息內容生態治理工作。地方網信部門負責統籌協調本行政區域內網路信息內容生態治理和相關監督管理工作,地方各有關主管部門依據各自職責做好本行政區域內網路信息內容生態治理工作。



(1)生態治理擴展閱讀

網路信息內容服務平台應當履行信息內容管理主體責任,加強本平台網路信息內容生態治理,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路文化。

網路信息內容服務平台應當建立網路信息內容生態治理機制,制定本平台網路信息內容生態治理細則,健全用戶注冊、賬號管理、信息發布審核、跟帖評論審核、版面頁面生態管理、實時巡查、應急處置和網路謠言、黑色產業鏈信息處置等制度。

網路信息內容服務平台應當設立網路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負責人,配備與業務范圍和服務規模相適應的專業人員,加強培訓考核,提升從業人員素質。

⑵ 生態-經濟綜合治理區

西峽位於豫西南伏牛山南麓,南陽盆地西部邊緣,介於北緯33°05′~33°48′,東經111°01′~111°46′之間,東臨內鄉縣,南依淅川縣,西與陝西省的商南縣和湖北省的隕縣為鄰,北以老界嶺為界和盧氏縣、嵩縣、欒川縣接壤。境內山脈起伏,峰巒疊嶂,河谷縱橫,地域遼闊。縣域形似楓葉,南北長約 78.3km,東西寬約 79km,總面積3453.9km2

按照自然環境條件基本相似、區域開發與發展水平基本相同、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方向基本一致、特色產業化與規模化相結合、區域主導產業與生態經濟綜合發展統籌五個原則,把全縣劃分為四個各具特色的生態經濟治理區,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林保護區、中低山林牧業綜合發展區、淺山丘陵林果葯立體開發區、河谷庫區沿岸林糧復合經營區(圖4.3)。

(1)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林保護區

該區是指丹江庫區上游西峽地段、土壤瘠薄的陡坡、水庫、河流源頭、砍伐嚴重、立地條件差的林分,海拔為1200m以上,土壤為棕壤,土壤厚度在30~60cm,主要包括已經劃定的國家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有兩個自然保護區和一個森林公園(即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峽煙鎮管理處和黃石庵管理處、西峽恐龍蛋化石群省級古生物遺跡自然保護區和寺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和其他特種用途林,以及灌河主要支流的源頭、支流兩側、路渠兩側、水庫周圍、石質山區、高山陡坡地帶、山脈山脊頂部、生物多樣性豐富地區和其他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從地域上覆蓋3個國有林場和北部山區9個鄉(鎮)深山、遠山區。本區森林的主要生態功能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為全縣經濟發展提供生態安全屏障。其經營保護措施是全面停止區域內的天然林採伐,對所有宜林荒山荒地及新造未成林、灌木林地實行封山育林為主,人工造林和飛播造林等多種形式相結合。造林樹種主要為櫟類、側柏、油松、刺槐等固土能力強的喬灌木,增加和全面恢復植被。

(2)中低山林牧業綜合發展區

該區分布在海拔800~1200m之間,土壤為黃棕壤,土厚在30~60cm或以上,坡度在16°~36°之間,總面積67046hm2,主要包括北部和西部11鄉(鎮)中山、淺山區。該區用材林多系以櫟類為主的中幼林,成熟林少,且林分質量較低,林相參差不齊。其經營措施以森林撫育、低產林改造和封山育林為主,逐步形成優質高效的速生豐產林基地。對野生經濟林品種實行以村為單位進行改接,逐步建成新的經濟林基地。同時,該區還存在著大量的荒草地,適宜發展畜牧業,主要以肉羊飼養為主,同時兼有特種養殖。

(3)淺山、丘陵林果葯立體開發區

該區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坡度在15°以下,土壤為黃棕壤厚土型的淺山、丘陵地帶,總面積59527hm2。該區生長的經濟林主要有板栗、核桃、獼猴桃等,還有山茱萸、杜仲、辛夷等木本葯材。該區地勢較為平坦,自然條件優越,適合發展速生豐產林、特色經濟林和中葯材。可以發展楊樹、火炬松、杉木為主的商品用材林基地。在退耕還林地,林果葯綜合發展,即以板栗、柿子為主的木本糧食,以核桃、油桐為主的木本油料,以山茱萸、杜仲、辛夷為主的木本葯材,以獼猴桃、美國黑李為主的水果和小雜果。

圖4.3 生態經濟綜合治理區不同下墊面條件下水土保持治理模式

(4)河谷、庫區沿岸林糧復合經營區

該區位於灌河、丁河、丹水河、淇河、峽河土層深厚的河谷兩岸,總面積 36568hm2。該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有一定的灌溉條件,以種植業為主。發展方向以特色農業為重點,進行林糧間作,建立以南抗楊、107楊、108楊等速生豐產林立體開發基地,為本縣中密度板廠和造紙廠提供原料。在提供木材的同時,使森林成為保護河谷水利設施和減少輸入丹江的泥沙量的有效屏障。

模式特點:根據這一區域人地關系、水土流失特徵以及對丹江水庫影響程度,採用適當強度的人為干擾措施,進行不同下墊面條件下水土流失治理,劃分不同地貌類型區,對不同區域採取相應的生態經濟綜合治理措施。

⑶ 環境保護法規規定用於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提取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關於「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責任規定,在生態環境治理中各級政府應當做到:

(一)樹立生態政績觀念

這是政府職能向生態文明建設回歸的關鍵。生態政績觀要求地方政府把資源、環境的成本效益納入考核目標,對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污染、污染治理等全部指標進行核算,增強政績成本意識,提高科學決策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決策失誤、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形成科學合理的生態建設模式。中央政府需要制定更加嚴格而明確的環保政績標准,提高生態建設權重,把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結果作為官員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實行重大生態破壞、重大環境事故等一票否決制,有效激勵地方政府積極履行環保職能。

(二)落實生態問責制度

強化政府生態職能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建立生態問責制。

第一,明確生態考核指標體系,量化和細化考核條款。將嚴格的節能減排考核指標、生態評價指標和環境測評指標納入政績考核范圍。

第二,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堅持遵循權責統一、有錯必究、過錯與責任一致、教育和懲戒結合的原則。

第三,加強制度建設,使生態問責有章可依、有法可依,改變環境責任集體負責而實際無人負責的狀況,建立離任官員生態環境責任跟蹤制度。

第四,以事前督責為主。實行生態問責制的目的不僅僅是追究官員的事後責任,更是事前督促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履行職能,做到事前督責和事後問責相結合。

(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水平

第一,完善生態環境立法的指導原則。生態環境立法實行可持續發展原則,通過制定科學的環境立法規劃,用生態系統方法促進環境法向生態法轉變,實現我國環境法的生態化,實現人類、社會和自然的協調發展。

第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法規體系。合理有效的法律體系以及運作制度是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礎。因此生態立法工作中必須明確生態權利,保護公民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權益。另外,在立法實踐中研究通過多方參與平衡相關方的利益,規范生態補償機制等,結合現行生態公益林地補償金政策出台生態補償規范,現行試點取得成熟經驗後,在更大范圍內逐步推廣。

第三,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建立科學有效的監督機制。在已頒布的《信息公開條例》和《環境信息公開辦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及其相關環境,保障公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力度,引導社會力量理性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暢通社會組織和公民對生態環境事件的監督渠道。規范公眾參與環境決策的制度,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政策和立法條款、規劃建設項目必須充分聽取公眾意見。落實「環保監督員制度,研究和探索企業環境行為審核審計制度」。協調執法機制和監督機制,強化各級執法部門監督責任,落實生態環境監管機制,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水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六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

第七條 國家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鼓勵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促進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財政投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環境保護志願者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營造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第十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等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第十一條 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⑷ 現在水生態治理主要用什麼

傳統的做法就是清抄淤、曝氣、浮島之襲類的,還有一些使用的生態治理措施,而江達生態,除了一些必備設備,會使用更加生態的水生動植物構建健康的水生態系統來治理水體污染問題,不但治理效果好,二期相對較穩定,持續時間長,價格反而還會更低。

⑸ 生態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

一、生態地質環境特點

在對區內三大生態地質環境類型的遙感解譯和綜合分析後認為,本區生態地質環境類型具有以下4個特點。

1.淺層地下水的地域分配不均衡

據ETM7、ETM4、ETM3合成圖像對淺層地下水的解譯結果對比分析,區內淺層地下水包括的高含水率區、中等含水率區、低含水率區和多層結構含水區的地域分配很不均衡,分布面積相差很大。

高含水率區分布面積僅佔全區總面積的3.57%,基本上分布在勘查區北部阿克蘇河流域、南部和田河流域和西部喀什市—葉城縣—皮山縣的昆侖山北麓山前地帶,東南部且末縣附近只有少量分布,其他大面積區域沒有分布。中等含水率區和多層結構含水區佔全區總面積的49.22%,是區內主要的淺層地下水分布區,除東部的塔里木河下游地區和東南部的車爾臣河流域地區沒有分布以外,全區大部分區域均有分布。與中等含水率區和多層結構含水區的區域分布相反,低含水率區分布面積僅佔全區總面積的26.7%,基本上分布在東部和東南部地區,而西部和西南部地區則很少。

區內淺層地下水地域分配的不均衡性,反映了本區地下水資源中西部多東部少的狀況,從而為進一步尋找地下水,特別是可供飲用的地下淡水及微鹹水,提供了總體的找水方向。

造成這種地域分配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一是地下水補給條件的差異,中西部地區地表水系發育,阿克蘇河、台蘭河、渭干河、塔里木河、和田河等多條主幹河流流經區內,為地下水的補給提供了較為充足的轉化補給量。據孫曉明等的資料,平原區的地下水轉化補給量可占總補給量的75.27%。東部地區的主幹河流(如塔里木河下游)自1972年斷流,孔雀河大部分河段處於無水狀態,因此東部地區轉化補給水量遠不如中西部地區。二是人為的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由於人工綠洲的建設、工業用水等,人工渠系代替了部分自然水系,有的在源流又新修了水庫,源流和幹流的中、上游用水量增加,而下游水量減少,水資源的地域分配更加不平衡。

2.植物種類較少,但抗逆性強

以林地和草地佔主導的本區植物種類較少。林地主要有胡楊、灰楊、沙拐棗、白楊、柳樹、榆樹等。與較大面積紅柳混生的植物除索索、駱駝刺之外,其他種類也不多。草地中,蘆葦占草地總面積的80%以上,其他如芨芨草、甘草、麻黃草、胖姑娘等草本植物也不過5~6種。

雖然植物種類較少,但抵禦外界侵襲的能力卻較強。由於這些植物對乾旱氣候環境的長期適應,形成了具有抗旱、耐鹽和抗風沙的能力。如胡楊和紅柳均有發達的根系,而且還具有較高的耐鹽能力;紅柳的葉子含鹽量達400~500g/kg,胡楊樹葉含鹽量也在80~150g/kg之間;蘆葦、羅布麻、甘草等也有一定的耐鹽能力。此外,許多植物抗風沙能力也很強。胡楊的莖枝有韌性,根系發達,有較高的抗倒伏和抗剪切能力;紅柳被沙埋後,還可長出新枝。羅布麻、甘草的根系發達,莖有韌性,都有一定的抗風沙能力。

3.植被的覆蓋度低

在實地調查過程中,區內草地和林地的覆蓋度均較低,一般都小於20%。在紅柳灌叢生長較密集的地段,覆蓋度也小於50%。在山前傾斜平原區的戈壁礫質帶,紅柳灌叢的覆蓋度多小於5%。草地的覆蓋度高於林地,但大多也低於40%。只有在湖泊或沼澤地生長的蘆葦,長勢強勁,小部分地段覆蓋度大於50%。

勘查區中部的細土平原與塔里木河沖積平原區內,在大多數固定沙丘上植被覆蓋度小於20%,半固定沙丘植被覆蓋度小於15%,流動沙丘植被覆蓋度小於10%。

在把MSS7、MSS5、MSS4合成圖像與ETM7、ETM4、ETM3合成圖像進行解譯對比後發現,當區內植被的覆蓋度小於20%時,圖像上基本顯示不出植物的綠色色彩。當植物的覆蓋度達到20%~35%時,圖像上則能顯示出綠色色彩,但總體色彩較淺。當植被覆蓋度達到35%~50%時,圖像上圖斑色彩清晰,與非植被區的顏色差異明顯。

4.生態的穩定性差,平衡易遭破壞

利用ETM7、ETM4、ETM3和MSS7、MSS5、MSS4合成圖像對區內生態地質環境13種評價因子的解譯和實地調查結果充分表明,勘查區內總體生態地質環境脆弱,穩定性很差。主要表現為沙化土地和鹽漬化土地分布面積廣,沙化程度和鹽漬化程度較重,植被覆蓋度較低。

據樊自立等的資料,區內植物除沿塔里木河兩岸分布的喬、灌、草,博斯騰湖西南部生長的蘆葦和湖泊、水庫周邊的草本植物長勢較好外,其餘大部分地區分布稀疏,結構簡單,抗干擾能力弱,在人為活動的影響下極易遭受破壞,而且破壞後不易恢復。

二、生態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措施

生態地質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環境的優劣直接關繫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們的生活質量。在勘查區內切實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和改善生態地質環境,已經是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保護和改善生態地質環境並不意味著原封不動地維護目前的自然生態,因為荒漠自然生態生產力水平很低,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人們只有依靠不斷地創造高產的人工生態系統來養活自己,經濟才能不斷發展,生活水平才能不斷提高。

在利用ETM7、ETM4、ETM3和MSS7、MSS5、MSS4合成圖像對區內淺層地下水、生態地質環境詳細解譯和對生態地質環境變化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以下保護和治理措施。

1.控制源流引水,使塔里木河等幹流水量不再減少

塔里木河、渭干河、孔雀河、葉爾羌河、和田河等多條幹流不產流,主要是依靠源流補給。近年來,源流引水增加,用於擴大灌溉面積,使幹流的來水量顯著減少。如果源流不控制引水,補給幹流的水量還會繼續減少,從而使塔里木河等規模較大的河流幹流區地下水位繼續下降,地下水資源更加不足,造成本來已經脆弱的生態環境再進一步惡化。要通過節水和開發地下水來滿足源流區用水,達到向幹流輸水的目標。以塔里木河的三源流區(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為例,目前源流區的水資源利用主要是依靠引蓄地表水擴大灌溉面積,所以今後只有加強水利建設,大力開發利用地下水,實行渠、庫、井聯合灌溉,並採取綜合措施杜絕引洪淹灌或漫灌,發展節水灌溉,推廣滴灌或膜上灌,才能達到向塔里木河幹流輸水而使幹流水量不再減少的目的。

2.加強主幹河流上、中遊河段的工程整治,嚴格水資源管理

塔里木河、孔雀河、葉爾羌河、和田河等主幹河流的上、中遊河段,由於隨意打壩、堵水、扒口,亂引亂排,耗水量劇增,下游水量顯著減少,引發了下游地區生態地質環境的逐步惡化。葉爾羌河及和田河的下游分別有170km及200多千米穿行沙漠的河道,與塔里木河幹流類似,亦屬自然耗散性河道,起著向塔里木河幹流輸水的作用。目前,沙漠侵佔、河道萎縮、輸水不暢的現象,直接影響到向塔里木河幹流的供水。因此,加強主幹河流中、上遊河段的工程整治,嚴格水資源管理,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對主幹河流應採取必要的治理措施對河道進行整治。如修建堤坊,以減少兩岸過量的漫溢,在耗水過大的中遊河段尤為重要;修建護岸堤壩,疏通河道,增加輸水能力,減少水分的無效消耗;修建必要的控制性引水閘口等,以維護主幹河流水量穩定、河道暢通。

嚴格實行幹流、源流水資源一體化管理,完善現行的水資源管理體制,逐步減少以至杜絕人為堵壩、扒口造成漫流等無控制的引水現象。

3.維持合理的生態地下水位,保證一定數量的生態用水

勘查區無論是自然生態還是人工生態都依靠地表徑流轉化為地下徑流來維持,沒有地表徑流,就沒有地下水的來源,生態就難以維持。目前,對地表水包括地表徑流缺乏有力的管理和合理的規劃,工作措施不到位,到處掘口,隨意亂引亂排,自然漫流,大部分水量被蒸發、滲漏,造成了地表水的極大浪費,起不到改善生態的作用。要使有限的地表水水量在改善生態地質環境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把地表水轉化為地下水,儲存在土壤中供植物利用,就必須為植物的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地下水位。

據宋郁東等的資料,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位對生態地質環境的影響有下述5種。

1)沼澤地生態水位:地下水水位埋深小於1m或有季節性地表積水。

2)鹽漬化土地的生態水位:地下水水位埋深1~2.5m,地下水通過毛管作用可達到地表,土壤上層濕度較大,植物生長良好。但地下水中的鹽分可向地表聚積,易使土壤發生鹽漬化,在一定程度上又會影響植物生長。

3)適宜的生態水位:地下水水位埋深在2~4.5m之間,毛管上升水流可達植物根系供利用,土壤水分基本可滿足喬、灌、草等各類植物需要,潛水的無效蒸發很小,幾乎全部被植物吸收利用。

4)可忍耐地下水位:地下水水位埋深在5~8m之間,潛水停止蒸發,上層乾燥,淺根系的草本植物無法利用地下水而衰敗或死亡,喬灌木由於根系較深,主根能向下延伸吸收地下水,還可忍耐土壤乾旱,但長勢不良,一些幼灌木枯萎或死亡。

5)沙漠化地下水位:地下水水位埋深大於8m,很難為植物利用,深根系植物吸收地下水也較困難,喬、灌木衰敗,有的乾枯死亡,地面從而失去保護,風蝕風積嚴重,出現荒涼的地貌景觀

為了維持合理的地下水位,保證一定數量的生態用水,需要採取以下措施。

1)進一步完善排水系統,合理規劃並實施引水渠、灌溉渠和排鹼渠的渠系網路,降低地下水水位,使地下水水位維持在2m以下,以保證植物的良好生長。

2)加強大河主河道兩岸節水用水管理,杜絕盲目引水,造成水資源浪費,維持主河道兩岸一定范圍的適宜地下水水位。

3)在山前傾斜平原區和塔里木河沖積平原區,應利用喬灌木耐旱的特性,擴大種植面積,在雨季適時營造人工林,使廣大平原區的地下水水位維持在3~5m適宜的生態水位。

4)在地下水水位下降劇烈而生態退化嚴重、生態地質環境質量低劣的地區,應進行人工引水,增加地表水水量,使地下水能恢復到適宜的或可忍耐的水位。

4.穩定發展人工綠洲,制止盲目開荒

發展人工綠洲,一是擴大綠洲的面積,要積極穩妥地按規劃進行。要通過灌區改建、完善水利設施,進行渠道防滲,改進灌溉方式等挖掘現有水資源潛力,擴大灌溉面積。擴大綠洲面積主要是通過開墾撂荒地、棄耕地和灌區邊緣土地來實現。二是進一步改善現有綠洲的環境,重點是加大防風固沙和土壤改良的力度,把綠洲建成高產穩產的農、林、牧基地。同時,要堅決制止亂開荒。開墾土地,必須嚴格地按開發程序進行,根據不同的開發規模,報請相應主管部門審批,並由國土、水利、林業部門監督,依法有序地進行。對較大面積的開發,必須以現有水利設施為依託,按規劃在灌區中進行,使灌區中的耕地連片,實行水資源的集約利用。

5.保護天然林地和草地,充分發揮其優化生態地質環境的作用

天然林地和草地在維護生態平衡、優化生態地質環境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保護地面、防止風蝕、抵禦風沙、穩定河岸、調節氣候等多種生態功能。例如,塔里木河沿岸的天然胡楊林是新疆三大林區之一,對於塔里木河沿岸的防風固沙、保護河岸、凈化空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通過建設防護林責任區,很好地保護所有林地。同時採用灌溉、伐樁、種子繁殖等方法促進更新。此外,還要大力發展人工胡楊林,在撂荒地上種植片林,沿公路干線和風沙前沿地帶栽植以胡楊林為主的基幹林。

草地主要用作放牧。由於產草量不高,草質不好,載畜量有限。為了維護放牧,要耗用大量水資源進行灌溉,經濟效益很低。應通過發展綠洲畜牧業,來減少天然草地的載畜量,使草地由放牧轉向以維護生態為主,發揮其保護地面、防止沙化、優化生態地質環境的作用。

6.改善和保護一定范圍的濕地

20世紀70年代以前,區內沿主幹河流兩側分布有很多濕地,現在幾乎消失殆盡。濕地雖蒸發滲漏損失水量較大,但對維護生物的多樣性和候鳥、野生動物的遷移棲息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濕地的銳減使水域濕地動物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據宋郁東等的資料,一些魚類、鳥類已經消失,有的動物已經滅絕。到90年代,在塔里木河流域興建了部分平原水庫,形成了新的人工水域和濕地,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對這些人工水域和濕地連同棲息的鳥類,作為勘查區內一個重要的生態地質環境類型,必須要很好保護。通過建立野生動物、人工水域和沼澤濕地三位一體的自然生態保護區等方式,防止人為干擾破壞,以改善野生動物、魚類、水鳥等遷移棲息的生態環境。

⑹ 雜訊污染的生態治理有哪些

目前,國內外綜合防治雜訊污染主要從2個方面進行:①從雜訊傳播分布的區域性控制角度出發,強化城市建設規劃中的環境管理,貫徹土地使用的合理布局,特別是工業區和居民區分離的原則;②從雜訊總能量控制出發,控制各類雜訊源機電設備的製造、銷售和使用,即對污染源本身直接採取限制措施。

科學規劃

制定科學合理的環境規劃和城市區域環境規劃,劃分每個區域的社會功能,加強土地使用和城市規劃中的環境管理,規劃建設專用工業區,組織並幫助高雜訊企業實施區域集中整治,對居住生活地區建立必要的防雜訊隔離帶或採取成片綠化等措施,縮小工業雜訊的影響范圍。為了減少交通雜訊,應加強城市綠化,必要時在道路兩旁建立雜訊屏障,並制定限制鳴笛、限速行駛等規定,使城市雜訊降到最低。

控制雜訊源

城市管理職能部門要有組織有計劃地調整、搬遷雜訊擾民嚴重的中小企業;對於未列入搬遷計劃的雜訊源企業或機械設備,應加強管理,督促其使用隔音、消聲等設施,減輕雜訊危害;市區和城郊嚴格執行有關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指污染企業必須與其配套的污染治理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項目的審批制度,以避免產生新的雜訊源。

加強監測管理

使用雜訊污染現場實時監測技術,對企業、鬧市區和交通要道進行雜訊污染跟蹤監測監督,及時有效地採取防治措施;建立雜訊污染申報登記管理制度,充分發揮社會和群眾的監督作用,積極消除雜訊擾民事件。對不同的雜訊源機械設備實施必要的產品雜訊限制標准和分級標准,加強對製造廠商的管理,使機電產品的雜訊控制有據可依採用高科技

建立有關研究和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機構,為各類雜訊源設備製造商提供技術指導;加強吸聲、消聲、隔聲、隔振等專用材料的研究和開發,為有效控制雜訊提供物質保障。

⑺ 病害的生態治理策略是什麼樣的

有害生物生態治理(EPM)是建立在IPM的基礎上,針對IPM無法解決的一些生態經濟問題而提出的,同樣遵循IPM的經濟學原則,但其與IPM最主要區別之處在於對生態學原則的高度遵循,即把生態學原則提高到與經濟學原則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EPM的主要目的是恢復失衡的生態系統和保護日益惡化的環境資源,維護人類在生態、資源、環境上的長遠利益。EPM強調從植物生態系統的整體水平上對植物病害進行調控,強調系統自我調控能力的作用,遵循物質循環再生、協調共生與和諧高效、相爭相剋協同進化、物種的抗逆性和變異性、系統的自組織自協調持續調控原則。植物病害生態治理可以分為宏觀生態治理和微生態治理。其出發點是保護好生態系統內的植物,在生態學的基礎上以自然調控為主要方式,協調好植物、有害生物、有益生物及其環境的關系,保護生態物種多樣性,使各生物群落做到合作共生、互相制約,並引入生物學進化規律,淘汰不利於環境的有害生物,使植物病害防治的方向朝著植物保護和有利於生態環境的方向發展,將有害生物危害程度控制在一定的閾值之內。總之,EPM遵循生態學和生態、社會與經濟多重效益的原則,既吸收了IPM合理的部分,又充分體現了有害生物持續控制的思想是IPM的發展方向,也是21世紀植物病害可持續管理發展的取向。

⑻  生態環境恢復、保護與治理的方針和主要對策

1.人口

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現行生育政策,提倡優生優育,保持低生育水平,2010年後人口增長率低於5‰。2030年前人口數量實現零增長,人口總量不高於1.21億。

以農村和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為重點,堅決抑制農村和流動人口出生率。

城市二胎率有上升趨勢,應嚴格依政策控制。

建立和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實行更嚴厲的獎懲制度,杜絕計劃生育工作中的「人情」失控和腐敗現象。大力開展農村社會保障與社會保險工作,解決獨生子女、雙女戶與老齡人口的後顧之憂。

發展農村教育,提高人口素質和在不破壞環境前提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富裕程度是解決農村人口問題的必要途徑。

2.土地資源

堅持保護耕地基本國策,堅決貫徹執行「土地管理法」及系列配套法規,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保護耕地總量基本動態平衡。既保證國家重點建設用地,又要注重保證我省糧食與食品供給安全。我省實現小康水平需人均耕地0.08 hm2,警戒水平人均0.073 hm2(據王國強),聯合國最低警戒線人均0.053 hm2。依此標准,我省2010年達1.03億人口時所需耕地分別為8240000 hm2、7550000 hm2和5490000 hm2。長遠而言,我省人均耕地不宜小於0.066 hm2,人口總量不可突破1.21億,依此計算,我省耕地總量不宜小於8050000hm2,其中基本農田不小於6900000 hm2

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關系,切實搞好土地利用規劃。統籌安排各類建設用地,合理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近期嚴格執行耕地「佔一補一」規定。積極探索建立耕地儲備制度。大型、重點建設工程用地單項審批,城、鄉新增建設用地主要通過提高土地利用質量、盤活存量。要整頓回收城市閑置與低效建設用地,嚴防小城鎮建設一哄而起,大片圈地。城市綠地不宜無限制擴大,尤其不宜大片建設空間利用率低的草地,建議城市建成區綠化率不超過35%。全省林木覆蓋率不宜大於34%,土地綠化率不宜大於37%。主要交通干線兩側林地建設要適度,不可佔用或蔭蔽大量耕地,影響耕地質量。農村建設要消除「空心村」,提倡城鎮化、高層化,壓縮人均建設用地。

耕地總量穩定或增加的主要途徑應通過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水平實現。要加大城鄉和工礦用地的整理、復墾力度,土地整理要實施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要正確處理耕地開墾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生態用地不宜計入後備耕地。在開墾後備耕地時不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或生態破壞,禁止在15°以上較陡坡地和濕地、灘塗、沙丘地開墾耕地。

3.礦產資源

堅決貫徹《礦產資源法》及配套系列法規,堅持開源與節流並舉,保護與開發並重。依照「有序有償,供需平衡,結構優化,集約高效」原則,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控制礦產資源開發總量,遏止無序違法開采及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障資源供給安全。

開辟多元化投資渠道,加強我省經濟急需大宗礦產(優質煤、油氣、富鋁礦)、後備資源不足礦產(金、銀、銅、鉛、鋅、銻、螢石)、資源短缺礦產(富鐵、氧化錳、富磷、鉀鹽、硫鐵礦、鉻、鎳、鉑族)、潔凈能源礦產(煤層氣、地熱)的勘查,尤其要加強資源面臨枯竭的大中型礦山周邊地區的勘查。滿足礦業發展與國民經濟建設需要。

對鉬(鎢)、銻、金、富鋁、螢石、重晶石等礦產實行保護性開發,避免無序競爭,保護資源價值。

鼓勵到省外、國外風險勘查,利用省外、國外資源彌補省內短缺。探索資源戰略儲備制度,逐步建立礦產資源可持續安全供應體系。

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益。提高煤、金、鋁土礦等大宗礦產采選回收率,節約利用資源。開展中低品位鋁土礦、鐵礦、金礦尾礦、煤矸石、粉煤灰、鉬礦中的鎢、鐵礦中的鈷與放射性礦產、鋁土礦中的鎵、粘土礦中的鋰等綜合回收利用技術開發,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強優勢非金屬礦產如沸石、膨潤土、珍珠岩、高嶺土、耐火粘土、高鋁耐火三石、含鉀岩石等深加工利用開發,提高資源利用效益。

處理好礦業開發與生態環境關系。搞好礦山和礦業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加強礦業塌陷區與礦業廢地復墾改造,推行礦區生態環境補償金制度。加大清潔能源開發力度,如水電、地熱、天然氣、煤層氣、太陽能、風能、煤制氣、煤制甲醇等;強化坑口電廠的消煤除塵技術,降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煤塵排放。禁止平原開采磚瓦粘土,切實保護耕地。禁止在交通干線兩側、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地質公園進行露天開采,保護地面景觀資源。適度開發地下水資源,減輕地面沉降及其損失。

4.水土保持、綠地建設與國土整治

堅決貫徹《水土保持法》。堅持中央「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方針。停止毀林草和濕地開荒,不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生產糧食。農業綜合開發由改造中低產田與開墾宜農荒地相結合轉到以改造中低產田為主和保護生態環境上來。「十五」內實現25°以上陡坡耕地與活動性、半固定性沙丘沙地的退耕綠化。15°~25°較陡坡耕地除小部分土質肥厚者改造成標准梯田外,應大部分退耕綠化。2°~15°緩坡耕地改造成標准梯田,實行林、草、田間作,大力發展用材林、經濟林和人工草地。處理好退耕與農民經濟利益的關系。

組織實施重點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如黃河中游生態治理工程,漢江水繫上中游防護林工程、太行山二期、大別山、桐柏山、伏牛山及黃土丘陵溝壑區等水土保持林及水源涵養林工程、農田防護林與農田林網恢復與建設工程、城郊生態防護林工程、農村「青山綠水」工程等。平原適度建設林地與林網,盡快扭轉我省山區山禿水枯、平原沙塵肆虐現象。

以科技進步促進水土保持與國土整治。加強天然林區生態恢復與重建技術、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和植被恢復技術、生態網路建設技術、林業品種與林產品開發技術、防沙治沙林草新品種開發技術、沙漠化監測與預警技術等。借鑒鄰省成功水土治理經驗、選育適宜林種、草種與先進種植技術和多種經營等措施,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贏。

認真編制國土整治規劃,合理調配土地利用結構,既保證青山綠水、生態環境好轉,又留足耕地與建設用地,保證人民生活與經濟發展。

5.濕地保護、恢復與建設

履行《濕地公約》簽字國義務。「通過國家行動和國際合作來保護與合理利用濕地」,「合理利用濕地是為人類利益而對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並能維持濕地生態系統的特徵」。

貫徹國務院「平垸行洪、退田還湖、以工代賑、移民建鎮、泄淤除障、疏浚河湖」的方針,正確處理濕地蓄洪行洪、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農業經濟發展間矛盾,有計劃開展大規模濕地保護與整治工程。

禁止在現有濕地開墾耕地和進行開發建設,為乾涸濕地引水補源,低窪易澇耕地與泄洪區腹地濕地化(建塘或培育濕地植被),適度發展濕地生態農業和旅遊業。建設良性濕地生態系統。

建立常設濕地保護機構,投入必要資金研究與保護濕地環境、珍奇禽、魚種類與生物多樣性。新建小浪底、丹江、宿鴨湖、南灣水庫、淮河幹流、淇河、小南海珍珠泉、鄭州花園口、商丘黃河故道等8個濕地自然保護區;規劃建設黃河下游灘地、淮河干支流谷地等大型國家級、世界級濕地保護區,提高濕地保護與建設力度。

6.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生物多樣性

依法進行自然保護。堅決貫徹《環境保護法》、《自然保護區條例》、《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等法規;履行《生物多樣性條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等國際義務,切實保護好已建各類自然保護區。

加大我省自然保護區建設力度。依照《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綱要(1996~2010)》和《河南省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1999~2010)》中提出的目標,至2005年自然保護區達全省土地面積3.29%,2010年達3.65%。重要的是要盡快使分散的珍稀動植物棲息地連片規模化管理,保證物種與生態系統的生存完整性,以利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建設伏牛山、太行山、桐柏-大別山、熊耳山、黃河下游與淮河幹流灘地濕地等大型自然保護區,給野生動植物提供足夠的生存繁衍空間。在近期爭取申報成功2~3處世界自然遺產、國際生物圈計劃和世界地質公園,提高保護級別與知名度。

實行加強動植物資源保護,積極馴養繁殖、合理開發利用政策體系。保護區內堅決禁伐、禁獵和限制葯材採集,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內以恢復原有物種正常繁衍為主,應保持自有特色,慎重進行新種引入和馴養,避免異種入侵造成生態災難。

完善自然保護區法規體系。出台生態效益補償辦法、濕地保護辦法等地方性法律法規。

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多方面開拓引資渠道,加強自然保護的物質基礎。

7.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

強化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建設IS014000環境管理體系。堅決貫徹《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系列環境法規,爭取城鄉環境質量的全面好轉。

建立節約資源、高效益、低污染型經濟。在工業結構改革中,徹底淘汰高消耗、高污染型企業與生產工藝,不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不僅單項工程建設要做環境評價,所有社會經濟發展計劃、規劃也應通過環境評價,從起點上杜絕產生新污染源的機制,以環境容量界定發展速度與規模。

改變污染監管治理觀念,從末端治理、濃度控制變為全過程總量、濃度雙控制;由單純行政手段變為自我約束、完善,主動發展生態工業,進行清潔生產;由單純防治污染變為防治污染與資源環境管理相統一,生態環境、社會、經濟三效益的統一。當前迫切需要調整我省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和控制輕工、化工等污染大戶的污染物質產生量,盡快減輕污染強度。

加強江河污染治理力度,協調與上、下游各省的治污規劃、措施,盡快實現地表水質好轉。「十五」期間除繼續加強淮河治理外,重點治理黃河水質,保障沿黃城市合格飲用水與灌區合格農灌水。

加強城市環境的綜合治理力度。切實限控機動車數量與排放標准,限期清理煙囪等點污染源;發展公交事業,提高集中供熱、供氣比例;改造城市結構,果斷關、遷有污染傾向的工廠與開發機構;實施最嚴格的城市水源保護辦法,讓人民喝上「放心水」;盡快實行污水集中處理與垃圾無害化處理;注重城市雜訊、電磁、光、熱污染等特有污染類型治理,創造舒適、安全、安靜的生活工作環境。

注意治理農村地區面源污染,實施生態農業,降低農葯、化肥施用量與地膜使用量,堅決制止鄉鎮企業污染回潮。查清地方病病因,對症採取治理措施,實行嚴格的肉、蛋、奶、糧食、蔬菜等的質量檢測標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研究制定環境價格及稅(費)政策,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經濟與環境關系的杠桿。

加大環境保護科技投入,盡快開發出有效治理造紙、製革、化工、印染等重污染廢水和煤矸石等礦山尾礦治理與綜合利用技術。

8.自然災害類防禦

最大限度減輕自然災害損失。堅決執行《防震減災法》、《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水法》、《防洪法》等法規,爭取切實提高自然災害預報和防治能力。

科學配置自然災害防治力量。制定全省《自然災害防禦規劃》,建設自然災害防災減災統一指揮機構,統籌協調民政、氣象、水利、地震、地礦、國土、建設、林業、農業、社會保障等各部門。以高技術綜合手段建設自然災害預期預警與中長期預報信息網路系統。加強自然災害風險管理,超前預報、實時監測、隨時監控、及時決策,促使自然災害防治手段現代化。

注意經濟建設、自然災害防治與自然規律與自然環境相協調。把「人定勝天」的意識變為「天人合一,和諧相處」。農業要停止山地開荒、圍湖造田;工程建設與礦山建設要進行地質災害評價,慎重選址,嚴格遵循地質規律施工,預防重大災害損失;水利建設要注意攔疏有度,留夠行洪滯洪空間與下游用水,要考慮洪水資源化利用,變害為利。

均衡投資政策,把過多強調的防洪抗洪投資部分轉移至植樹造林、水土保持、滑坡泥石流防治、氣象、地震預報等方面來。這樣可收到綜合防災減災效益,變被動防治為主動防治。

⑼ 為生態環境治理作出重要貢獻有何意義政治題

對生態環境的治理做出重要的貢獻,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有利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