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市建設
1. 試述生態城市建設應包含的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1、發展生態經濟是生態城市建設的中心任務。
2、保護生態環境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基礎條件。
3、培育生態文化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
2. 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穩步推進都有哪些城市
31日在北京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珠海市、廈門市、廣州市在生態城市建設方面保持在前列。
生態城市綠皮書課題組採集相關數據,得出了中國284個城市2015年生態健康狀況的綜合排名。
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284個生態城市中排名前100名的城市成分比較復雜,4個直轄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全部保持在前30名以內。
比較分析2010-2015年六年間中國生態城市健康指數排名發現,珠海市、廈門市、廣州市三城市的排名一直保持在前十名之內,表明三個城市的
排名呈現出相對平穩性,其中珠海市和廈門市排名穩中有升,2013年、2014年、2015年珠海市均排名第一,廈門排名也較為靠前。
多發展幾個生態城市。
3. 生態建設的例子 生態失敗的例子
國外生態城市建設經典案例
作者 : 鞠美庭 2007年第十期
從20世紀70年代生態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國對生態城市的理論進行了不斷地探索和實踐。目前,美國、巴西、紐西蘭、澳大利亞、南非以及歐盟的一些國家都已經成功地進行了生態城市建設。這些生態城市,從土地利用模式、交通運輸方式、社區管理模式、城市空間綠化等方面,為世界其他國家的生態城市建設提供了範例,研究這些生態城市的規劃和管理經驗,無疑會對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產生積極的指導意義。
巴西庫里蒂巴
巴西庫里蒂巴是南美國家巴西東南部的一個大城市,為巴西第7大城市,環境優美,在1990年被聯合國命名為「巴西生態之都」、「城市生態規劃樣板」。該市以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受到世界的贊譽,尤其是公共交通發展受到國際公共交通聯合會的推崇,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也給予庫里蒂巴極高的評價。該市的廢物回收和循環使用措施以及能源節約措施也分別得到聯合國環境署和國際節約能源機構的嘉獎。
美國伯克利
國際生態城市運動的創始人,美國生態學家理查德·雷吉斯特於1975年創建了「城市生態學研究會」,隨後他領導該組織在美國西海岸的伯克利開展了一系列的生態城市建設活動,在其影響下美國政府非常重視發展生態農業和建設生態工業園,這有力地促進了城市可持續發展,伯克利也因此被認為是全球「生態城市」建設的樣板。
根據理查德·雷吉斯的觀點,生態城市應該是三維的、一體化的復合模式,而不是平面的、隨意的。同生態系統一樣,城市應該是緊湊的,是為人類而設計的,而不是為汽車設計的,而且在建設生態城市中,應該大幅度減少對自然的「邊緣破壞」,從而防止城市蔓延,使城市回歸自然。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
「影子規劃」是在理查德·雷吉斯特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的。1992年他在阿德萊德參加第二次生態城市會議的時候,驚奇地發現澳大利亞政府的部長和內閣被稱為「影子部長」和「影子內閣」,於是提出了「影子規劃」的設想。「影子規劃」向我們展示了在具有非常清楚的城市生態規劃和發展框架情況下,應該如何創建生態城市。
阿德萊德就是「影子規劃」一個成功的實踐案例,它的時間跨度為300年,從1836年早期的歐洲移民來到澳大利亞,到2136年的生態城市建成,描述了300年來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地區的變化過程。整個「影子規劃」由六個板塊組成。
瑞典馬爾默
馬爾默是瑞典第三大城市,很早就是一個工業和貿易城市,但是由於受到了高科技產業的沖擊,舊有工業面臨關停並轉,使得整個馬爾默面臨城市轉型。基於馬爾默市政府和瑞典政府對「生態可持續發展和未來福利社會」的共同認識,他們希望通過改造,使馬爾默西部濱海地區成為世界領先的可持續發展地區。1996年,由馬爾默、瑞典、歐盟等有關公共和私營機構一起組織了一次歐洲建築博覽會,通過地區規劃、建築、社區管理等進行持續發展的超前嘗試,這個項目稱為B001,也被稱為「明日之城」,該項目2001年獲歐盟的「推廣可再生能源獎」。
日本北九州
日本北九州市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以減少垃圾、實現循環型社會為主要內容的生態城市建設,提出了「從某種產業產生的廢棄物為別的產業所利用,地區整體的廢棄物排放為零」的生態城市建設構想,其具體規劃包括:環境產業的建設(建設包括家電、廢玻璃、廢塑料等回收再利用的綜合環境產業區)、環境新技術的開發(建設以開發環境新技術、並對所開發的技術進行實踐研究為主的研究中心)、社會綜合開發(建設以培養環境政策、環境技術方面的人才為中心的基礎研究及教育基地)。
市民積極參與,政府鼓勵引導,是北九州生態建設的經驗之一。為了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北九州開展了各種層次的宣傳活動,例如,政府組織開展的汽車「無空轉活動」,製作宣傳標志,控制汽車尾氣排放;家庭自發的「家庭記賬本」活動,將家庭生活費用與二氧化硫的削減聯系起來;開展了美化環境為主題的「清潔城市活動」等。
新加坡
一提到「花園城市」,人們最先反映在腦海中的就是新加坡。新加坡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矚目的「花園城市」,與人們對自然的關愛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追求天人合一的觀念是分不開的。「園林城市」和「花園城市」的本質應是「天人合一」,而非人為第一位,無限制地向自然索取。人類社會的繁榮發展應同自然界物種的繁衍進化協調進行,最終創造一個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城市。新加坡人深深地感到,城市化高度發達的新加坡留給自然的空間越來越少,因此更要珍視自然,讓他們的後代能夠看到真正的動植物活體而不僅僅是標本。
新加坡城市規劃中專門有一章「綠色和藍色規劃」,相當於我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該規劃為確保在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的條件下,新加坡仍擁有綠色和清潔的環境,充分利用水體和綠地提高新加坡人的生活質量。在規劃和建設中特別注意到建設更多的公園和開放空間;將各主要公園用綠色廊道相連;重視保護自然環境;充分利用海岸線並使島內的水系適合休閑的需求。在這個蓬勃發展的城市,是植物創造了涼爽的環境,弱化了鋼筋混凝構架和玻璃幕牆僵硬的線條,增加了城市的色彩,新加坡城市建設的目標就是讓人們在走出辦公室、家或學校時,感到自己身處於一個花園式的城市之中。
4. 生態城市應該如何建設
生態 城市是未來 城 市建 設的發 展方向, 其中 既 包 含了城市建 設, 也 有自 然 保護 ,比如城市建 設 中的 海 綿城 市, 以及城 市 自 然 生態 ,比如城 市濕地 、城 市 水 系的保 護 ,這 方面可 以 關注 下 環 保 企 業 東方 園 林, 他 們在 這 方面 很有 經 驗
5. 生態城市的建設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長,世界城市化的進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全世界到2012年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預計2025年將會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城市生態環境將成為人類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是社會生產力和商品 經濟發展的產物。在城市中集中了大量社會物質財富、人類智慧和古今文明;同時也集中了當代人類的各種矛盾,產生了所謂的城市病。諸如城市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礎設施落後、水資源短缺、能源緊張;城市的人口膨脹、交通擁擠、住宅短缺、土地緊張,以及城市的風景旅遊資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壞等。這些都嚴重阻礙了城市所具有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功能的正常發揮,甚至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今後10年是我國城市化高速發展的階段,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環境問題是否處理得好是涉及全球環境問題改善的重要方面。因此,如何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協調統一,就成為國內外城市建設共同面臨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
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在世界范圍的傳播,可持續發展理論也開始由概念走向行動,人們的環境意識正不斷得到提高。當今世界一些發達國家,伴隨著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和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使現代人對生態需求與消費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顯得重要。有關專家認為,21世紀是生態世紀,即人類社會將從工業化社會逐步邁向生態化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講,下一輪的國際競爭實際上是生態環境的競爭。從一個城市來說,哪個城市生態環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資金和物資,處於競爭的有利地位。因此,建設生態城市已成為下一輪 城市競爭的焦點,許多城市把建設「生態城市」、「花園城市」、「山水城市」、「綠色城市」作為奮斗目標和發展模式,這是明智之舉,更是現實選擇。
大力提倡建設生態型城市,這既是順應城市演變規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城市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一是搶占科技制高點和發展綠色生產力的需要;發展建設生態型城市,有利於高起點涉入世界綠色科技先進領域,提升城市的整體素質、國內外的市場競爭力和形象。二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黨中央把「可持續發展」與「科教興國」並列為兩大戰略,在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當然要貫徹實施好這一重大戰略。三是解決城市發展難題的需要;城市作為區域經濟活動的中心,同時也是各種矛盾的焦點。城市的發展往往引發人口擁擠、住房緊張、交通阻塞、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反映,建立一個人與自然關系協調與和諧的生態型城市,可以有效解決這些矛盾。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需要;隨著經濟的日益增長,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對生活的追求將從數量型轉為質量型、從物質型轉為精神型、從戶內型轉為戶外型,生態休閑正在成為市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 1 城市生命
支持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的生存與發展取決於其生命支持系統的活力,包括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光、熱、水、氣候、土壤、生物等)的承載力、生態服務功能的強弱、物質代謝鏈的閉合與滯竭程度,以及景觀生態的時、空、量等的整合性。 重點在於:
1.1 水資源利用
市區:開發各種節水技術節約用水;雨、污水分流,建設儲蓄雨水的設施,路面採用不含鋅的材料,下水道口採取隔油措施等。並通過濕地等進行自然凈化。
郊區:保護農田灌溉水;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禽畜牧場污染,在飲用水源地退耕還林;集中居民用地以更有效地建設、利用水處理設施。
1.2 能源
節約能源,建築物充分利用陽光,開發密封性能好的材料,使用節能電器等;開發永續能源和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制氣。能源利用的最終方式是電和氫,氣使污染達到最小。
1.3 交通
發展電車和氫氣車,使用電力或清潔燃料;市中心和居民區限制燃油汽車通行;保留特種車輛的緊急通道。通過集中城市化、提高貨運費用、發展耐用物品來減少交通需求;提高交通用地的利用效率;發展船運和鐵路運輸等。
1.4 綠地系統
打破城郊界限,擴大城市生態系統的范圍,努力增加綠化量,提高城市綠地率、覆蓋率和人均綠地面積,調控好公共綠地均勻度,充分考慮綠地系統規劃對城市生態環境和綠地遊憩的影響;通過合理布局綠地以減少汽車尾氣、煙塵等環境污染;考慮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為生物棲境和遷移通道預留空間。
2 人居環境
城市的表現形式是社區的格局、形態,人作為復合生態系統的主體,其日常活動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好壞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生態城市規劃中強調社區建設,創造和諧優美的人居環境。
2.1 生態建築
開發各種節水、節能生態建築技術,建築設計中開發利用太陽能,採用自然通風,使用無污染材料,增加居住環境的健康性和舒適性;減少建築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廣泛利用屋頂、牆面、廣場等立體植被,增加城市氧氣產生量;區內廣場、道路採用生態化的「綠色道路」,如用帶孔隙的地磚鋪地,孔隙內種植綠草,增加地面透水性,降低地表徑流。
2.2 生態景觀
強調歷史文化的延續,突出多樣性的人文景觀。充分發掘利用當地的自然、文化潛力(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以滿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建設健康和多樣化的人類生活環境。
3 生態產業
生態產業是按生態經濟原理和知識經濟規律組織起來的基於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具有高效的經濟過程及和諧的生態功能的網路型、進化型產業。它通過2個或2 個以上的生產體系之間的系統耦合,使物質、能量能多級利用、高效產出,資源、環境能系統開發、持續利用。
生態產業注重改變生產工藝,合理選擇生產模式。循環生產模式能使生產過程中向環境排放的物質減少到最低程度,實現資源、能源的綜合利用。
生態產業規劃通過生態產業將區域國土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生態環境規劃和社會經濟規劃融為一體,促進城鄉結合、工農結合、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結合;為企業提供具體產品和工藝的生態評價、生態設計、生態工程與生態管理的方法。
4 環境教育
城市活動的最終主體是人,強調人人參與,普及對各層次、各行業市民的環境教育是創建生態城市的重要保障,也是生態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方面。典型做法是:
(1) 為市場運作創造條件,通過與經濟利益相結合,將環保事業推向市場;
(2) 創造合作的機會,如學校、機關和社區等,擴大社會影響;
(3) 深入宣傳生態思想,轉化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切實行動;
(4) 通過政策、法令強制執行。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生態環境建設的探索。1999年海南率先獲得國家批准建設生態省,2001年吉林和黑龍江又獲得批准建設生態省,陝西、福建、山東、四川也先後提出建設生態省。約有20多座城市如天津、廣州、上海、寧波、昆明、成都、貴陽、長沙、揚州、威海、深圳、廈門、銅川、十堰等都先後提出建設生態城市的奮斗目標。
6. 生態建設包括哪些內容
生態基礎設施(文明支撐體系)、城市人居環境(文明彰顯體系)、城市生態代謝網路(文明運作體系)、城市生態文明的能力建設。
7. 生態城市建設的意義是什麼
大力提倡建設生態型城市,這既是順應城市演變規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專進城市的持續快速屬健康發展的需要。一是搶占科技制高點和發展綠色生產力的需要;發展建設生態型城市,有利於高起點涉入世界綠色科技先進領域,提升城市的整體素質、國內外的市場競爭力和形象。二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黨中央把「可持續發展」與「科教興國」並列為兩大戰略,在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當然要貫徹實施好這一重大戰略。三是解決城市發展難題的需要;城市作為區域經濟活動的中心,同時也是各種矛盾的焦點。城市的發展往往引發人口擁擠、住房緊張、交通阻塞、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反映,建立一個人與自然關系協調與和諧的生態型城市,可以有效解決這些矛盾。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需要;隨著經濟的日益增長,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對生活的追求將從數量型轉為質量型、從物質型轉為精神型、從戶內型轉為戶外型,生態休閑正在成為市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
8. 景觀生態規劃和城市規劃生態市建設的區別和聯系
景觀生態規劃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是指對城市或者公園進行景觀生態的一體化建設。城市規劃生態城市建設是較為微觀的概念,它可以包括生態設施的建造調高綠化率等以達到生態城市的要求指標。
9. 什麼叫生態城市建設
生態城市ecological city 從廣義上講,是建立在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更深刻認識基礎上的新的文化觀,是按照生態學原則建立起來的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社會關系,是有效的利用環境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狹義的講,就是按照生態學原理進行城市設計,建立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居環境。
10. 青島市生態環境分析與生態市建設
一、青島市生態系統分析
1.青島市生態系統的特徵及總體框架
(1)生態系統的總體特徵
1)海陸交互作用,生態敏感性強。青島市陸地總面積107×104km2。海岸線總長730km。港灣眾多,海陸交互作用強烈,對外界干擾的敏感性很強。
2)生態系統的結構較為復雜。青島是低山、丘陵、平原交錯,生態功能互補性強。濕地生態系統面積較大,且類型多樣。此外,河網系發育良好,成為海陸物質、能量交換的重要廊道。因此生態系統優化協調的潛力較大。
3)生態系統的生產潛力大。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域,由於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水熱資源充足,水熱同季,生物活動頻繁,生態系統的自然生產潛力較高。
4)人類活動強烈、景觀破碎性嚴重。青島市位於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人口密集,經濟發展迅速,自然生態景觀破壞嚴重,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喪失嚴重(謝花林等,2005)。
(2)海陸生態系統總體構架
海陸兩大生態系統的交互作用維持著青島市生態系統的平衡,山地和丘陵形成陸地的基本構架,是陸上物質的主要來源,即是重要的水土保持區域。陸上河流和近岸地區是海陸相互作用的重要通道,也是海洋與陸地的物質交流網路。河流三角洲、海灣和潮間帶濕地區是維持海陸兩大生態系統能量交換、保持其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的生態敏感區。
(3)海陸通道與重點生態區
大澤山、大小珠山地區和嶗山是青島市重要的陸上物質來源區,構成青島市重要的陸源生態區。大、小沽河是青島市具有大尺度空間范圍的海陸物質交換通道,幾乎貫穿全市,其次是膠萊河及其支流。近海海域、潮間帶濕地和河流三角洲是陸上物質匯集區,構成本區重要的海匯生態區。因此,陸上重要的陸源區、物質交換通道和海匯區是需要保護的重點生態區。
2.青島市的主要生態問題
1)海陸交互地帶的喪失;
2)生物多樣性減少;
3)河湖萎縮;
4)水土流失加劇。
二、青島市生態系統可持續利用與生態市建設
1.青島市生態系統持續利用
地理條件是城市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是城市演化的保證。這二者不僅為城市發展提供空間載體和維持正常運轉的各種物質與能量,並使其在城市內良性流動,而且還容納、消減城市系統產生的廢棄物,減輕城市壓力。復雜多樣的生態系統結合多元的城市自身系統交互作用為城市發展創造了優美的環境條件和蓬勃發展的動力源泉,這是區域城市可持續發展和良性循環的物質基礎。近年來,城市的發展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致使原有生態平衡遭受破壞。這種影響已經滲透、影響、危及到了產業體系、自然生態系統、區域可持續發展,甚至人類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因此,需要科學認識區域生態系統的特徵,合理地管理區域生態系統,確定其發展的方向。生態系統管理正是管理者與科學家之間的橋梁,可以實現生態系統多個產出目標及其整體性(或可持續性)。運用生態系統管理的相關理念,青島市區域生態系統持續管理的對策建議如下(謝花林等,2005):
1)維護和強化區域整體山水格局的連續性;
2)保護和恢復區域濕地生態系統;
3)以循環經濟理念推行工業生態化策略;
4)進行基礎生態環境保護建設;
5)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環境保護工程;
6)實施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
總之,在區域生態系統中,資源開發和產業布局與自然生態環境息息相關,以自然要素為主的自然生態環境在區域中的發展與保護應受到重視,因此,區域空間的生態系統管理要有利於自然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完善調整,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有害沖擊,同時應根據景觀生態學的相關原理,保持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促使系統結構完整多樣,保證自然生態系統的空間規模和空間關聯。生態系統管理在我國尚處在探索階段,這里以青島市為例初步探討了區域生態系統持續利用管理的框架和對策,但區域生態系統持續利用管理的理論與方法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2.青島生態市建設規劃
(1)生態市建設的基礎條件
1)優勢條件:優越的地理位置,明顯的區位優勢;良好的經濟基礎、穩定的社會保障;扎實的工作基礎、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豐富的自然資源、優良的生態環境本底。
2)制約因素:社會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還相當大,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制約青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生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
3)形勢與任務:「大而強、富而美」宏偉目標的構想,為青島生態市建設提供了有利契機,生態市建設是青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是青島提高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2)規劃目標與規劃實施戰略部署
為加快生態型城市建設步伐,青島市政府將生態市建設列為一項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系統工程,科學規劃生態市建設,確立了三步實施目標。第一步:2007年以前,完成重點區域和重點項目的生態環境保護及基礎設施建設,集中解決對生態環境質量至關重要的問題,使生態市建設的各項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第二步:2008~2015年,用8年左右時間,使生態環境質量全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生態型產業體系初見規模,基礎設施和生態法制建設基本完善,形成基本適應可持續發展需要的良性生態系統。第三步:2016~2020年,全面實現生態市建設規劃目標,形成合理的經濟結構和城市布局結構,具備完善的環境基礎設施和污染預防控制系統,環境質量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建成比較完善的城市生態系統。
(3)生態功能區劃
生態功能區劃採用三級分類體系。一級區劃分為「三區一線」,即山區丘陵結構性控制區、環膠州灣及兩翼沿海產業重點發展區和中部平原生態農業發展區3個一級區,一線為海岸線。二級區劃將3個陸域一級區劃為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保護性利用區、引導性開發區和建設開發區;將近岸海劃分為開發利用區、治理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特殊功能區、預留區。三級區劃是在二級區的基礎上,將青島劃分為11類、53個三級區。
(4)其他
1)生態經濟體系建設。
2)資源保障體系建設。
3)生態環境體系建設。
4)人居環境體系建設。
5)可持續發展安全體系建設。
6)生態文化體系建設。
7)重點建設項目。以規劃近期為重點,開展10項重點綜合建設項目,包括生態文明建設項目、膠州灣沿線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嶗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項目、中心城市自然生態體系建設項目、區域自然生態體系保護與建設項目、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綜合整治項目、水庫水源地面源污染防治項目、採石場恢復治理項目、小流域水土流失控制恢復項目、海洋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生態工業示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