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生態瓶
㈠ 改變生態瓶
1.材料用具
水草(如茨藻)、水生小動物(如椎實螺、環棱螺)、水、砂子、玻版璃瓶(如標本瓶權、大試管或醫用葡萄糖注射液瓶)、凡士林。
2.方法步驟
①瓶子處理:洗凈標本瓶,並用開水燙一下瓶子和瓶蓋。
②放砂注水:在瓶中放入1cm厚的砂子,再加水至瓶子容積的4/5。
③投放生物:待瓶內水澄清後,放入水草和水生動物。
④加蓋封口:瓶子加蓋,並在瓶蓋周圍塗上幾上林。
⑤粘貼標簽:在瓶上貼標簽,註明製作日期、製作者姓名.
⑥放置瓶子:將製作好的小生態瓶,放於陽面窗檯上(以後不要再隨意移動其位置)。
㈡ 你家附近的水塘有哪些生物他們為這個水塘做出了什麼貢獻
改變生態瓶並進行觀察和記錄:你改變的是什麼
㈢ 小學教材目錄
教育科學出版社
教科版
經全國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1年初審通過,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目前在全國上海、深圳、貴州、內蒙古等31個實驗區進行試教。
《科學》五年級上冊
第一單元 生物與環境
1. 設計種子發芽實驗
2. 種子發芽實驗
3. 從實驗中獲得信息
4. 秋冬季的生物
5. 動物的棲息地
6. 建立棲息地
7. 記錄動物的特徵
8. 觀察到了哪些特徵
9. 「原來是相互關聯的」
10. 討論會——生物的生活需要
第二單元 在陽光下
1. 我們知道的太陽
2. 陽光下的影子
3. 改變陽光的傳播路線
4. 美麗的彩虹
5. 陽光下的物體
6. 光強與光弱
7. 研究我們獲得的信息
8. 設計太陽能熱水器
9. 製作和評價太陽能熱水器
10. 利用太陽能
第三單元 材料
1. 研究材料的特徵
2. 雨天中的布料
3. 各種材料的「鍋」
4. 被「種下」的材料
5. 材料的選擇
6. 保護雞蛋
7. 材料進步的歷程
8. 材料的再利用
9. 新材料的暢想
第四單元 健康生活
1. 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
2. 飲食和健康
3. 選擇健康食品
4. 水——人體最重要的營養素
5. 我們每天應該喝多少水
6. 健康需要新鮮空氣
7. 關心我們周圍空氣的質量
8. 運動與健康
9. 讓我們的精力更充沛
10. 珍惜健康,珍愛生命
《科學》五年級下冊
《科學》封面
目錄
第一單元 運動和力
1. 我們的小車
2. 給小車裝上動力
3. 給小車安個螺旋槳
4. 像火箭那樣啟動小車
5. 小車載重
6. 運動與摩擦力(一)
7. 運動與摩擦力(二)
8. 控制小車的快慢
9. 設計我們的賽車
10.製作我們的賽車
第二單元 時間
1. 時間在流逝
2. 在時鍾發明之前
3. 夜間的計時器
4. 用水測量時間
5. 做一隻水鍾
6. 用擺計時的鍾
7. 測量擺的快慢
8. 調整鍾擺
9. 保持時間統一
10.尋找時間的痕跡
第三單元 生物與環境(二)
1. 薔薇花叢
2. 它們是什麼關系
3. 食物鏈和食物網
4. 做一個生態瓶
5. 觀察生態瓶
6. 顯微鏡下的生命
7. 改變生態瓶
8. 維護生態平衡
9. 保護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
10.愛護珍稀動物和植物
第四單元 地球的運動
1. 關於時間
2. 為什麼世界各地同一時刻的時間不一樣
3. 晝夜交替的解釋
4. 回顧人們認識地球的歷史
5. 怎樣證明地球在自轉
6. 是清晨還是黃昏
7. 誰最先迎來黎明
8. 極地的白天為什麼那麼長
9. 地球上為什麼會有四季
10.晝夜、四季與動植物
《科學》六年級上冊
《科學》封面
目錄
第一單元 機械和工具
1. 我們常用的工具
2. 打開蓋子的工具
3. 杠桿的研究
4. 螺絲刀里的科學
5. 動滑輪和定滑輪
6. 起重機
7. 在斜坡上
8. 我的自行車
第二單元 形狀與結構
1. 抵抗彎曲
2. 增強抗彎曲能力
3. 拱形的力量
4. 找拱形
5. 框架結構
6. 塔的研究
7. 橋的研究
8. 設計建造我們的橋
第三單元 熱和燃燒
1. 熱起來
2. 哪杯水溫度高
3. 熱是怎樣傳遞的
4. 讓水涼得慢一些
5. 著火了
6. 蠟燭能燃燒多久
7. 把火熄滅
8. 火與我們的生活
第四單元 能量
1. 各種各樣的能量
2. 能量的轉化
3. 電和磁
4. 電磁鐵的磁力
5. 水的變化與熱的傳遞
6. 永不停步的旅行家
7. 存儲了億萬年的太陽能
更多信息請查閱 http://blog.kxsy.net/user1/446/archives/2007/15165.html
㈣ 冀教版五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教材分析:
1、知識方面,劃分為四個教學單元:
《生物與環境》單元,通過對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的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系。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群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通過對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態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系。通過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引領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著指導學生認只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系。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系。最後通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結實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教學內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地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光煥發分為四部分,讓我們了解重力、彈力、反沖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系。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太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拭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製作一個小車。
2、能力方面
實驗能力:實驗操作方法,對比實驗,模擬實驗.
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製作能力,創造能力.
3、德育方面
(1)通過講述我國的珍稀生物,我國古代在天文科學方面的成就,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通過自然知識的教學使學生體會到自然變化是有規律的,人可以了解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
(3)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和創造精神。
教學重點:
從上學期開始,學生對實驗非常感興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所以本學期的重點是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
各單元都要求學生親身經歷過程,這一過程也將延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如何引導學生展開主題研究,進行饒有興趣的研究,是本學期的難點。
四 、相關措施
1、根據自然學科的特點和高年級學生的特點,自然課仍然要加強直觀,重視課本上的圖畫和實踐操作.
2、重視指導學生認識各種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變化規律和原因.
3、不同的課型用不同的教學思路。如探究各種自然變化規律,原因的採用「問題――觀察實驗――思考――結論――應用」或」「問題――假設――觀察實驗――結論――應用」的結構;以培養學生技能為主的課多採用「認識構造,原理,方法――分步操作――反復練習」的結構。
4、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加強與生活生產社會的聯系。
5、注意發展兒童智力,培養能力。
6、注意與其它年級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
五 基本活動: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六、教學進度:
周次 起訖月日 教學內容 教時 執行情況
1 8月30日至
9月6日 1.1種子發芽的實驗
1.2種子發芽的實驗
2
2 9月10日至
9月14日 1.3觀察綠豆芽的生長
1.4蚯蚓的選擇
3
3 9月16日至
9月20日 1.5食物鏈和食物網
1.6做一個生態瓶
1.7改變生態瓶 3
4 9月22日至
9月26日 1.8維護生態平衡
2.1光和影
2.2陽光下的影子 3
5 10月1日至
10月5日 國慶節放假
6 10月6日至
10月12日 2.3光是怎麼傳播的
2.4光的反射 3
7 10月15日至
10月19日 2.5光與熱
2.6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
2.7做個太陽能熱水器 3
8 10月22日至
10月26日 2.8評價我們的太陽能熱水器
3.1地球表面的地形 3
9 10月22日至
11月2日 3.2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
3.3堅硬的岩石會改變模樣嗎
3
10 10月22日至
11月2日 3.4土地壤中有什麼
3.5雨水對土地的侵蝕
3
11 11月5日至
11月9日 3.6什麼樣的土地容易被侵蝕
3.7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3
12 11月12日至
11月16日 3.8減少對土地的侵蝕
4.1我們的小纜車
3
13 11月19日至
11月23日 4.2用橡皮筋作動力
4.3像火箭那樣驅動小車 3
14 11月26日至
11月30日 4.4測量力的大小
4.5運動與摩擦力 3
15 12月3日至
12月6日 4.6滑動與滾動
4.7運動與設計 3
16 12月10日至
12月14日 4.8設計製作小賽車 3
17 12月16日至
12月21日
18 12月24日至
12月26日
19 12月31日至
1月4日
㈤ 誰有人教版小學科學教案 五年級下冊生長與變化
生物與環境
單元教材分析
【單元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經歷「種子發芽實驗」,從提出問題、進行假設、選擇控制條件、設計實驗、制訂實驗計劃、按照計劃實施實驗、記錄實驗數據、整理和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科學結論的完整過程,懂得對比實驗中控制變數的重要意義。
2、用生態瓶實驗探究如何維持一個小生態系統內的平衡,觀察這個小生態系統內的生物失去平衡以後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3、能夠通過調查、討論、查閱資料等形式,研究人類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意義,並能利用恰當的詞語包括正確的科學術語(如生長環境、生態環境、生物群落、食物鏈等)來描述自己參加的調查、探索和觀察活動,與同學進行交流。
核心概念
植物對環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氣、水、空間等。
動物對環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氣、水、空間和食物等。
植物和動物都會對它們需要的環境進行選擇。不同的生物對環境都有著自己所特有的需求。如光照強度、水分多少、食物種類等。植物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有著非常復雜的關系。如食物關系等。
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
在一定范圍內的生物必須和平共處,生態平衡受到破壞,生物的生存就會受到威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夠梳理關於生物的觀察資料,了解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同它們的生活環境之間的關系。深化對生物與環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等重要觀念的理解。
2、願意通過觀察、動手製作、查閱資料、討論等形式參與研究活動,並願意與同學就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交流與分享。
3、意識到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環境保護問題已經日益嚴峻,我們應該追求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平衡發展,初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
【本單元教學內容分析】
整個單元的教學由8個主題活動組成。第一部分(第1-3課) 由「種子發芽實驗(一)」、「種子發芽實驗(二)」、「觀察綠豆種子的生長」 三個活動,組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種子發芽實驗(一)」開始、將引導學生從提出問題——綠豆發芽需要什麼條件,到進行假設、選擇控制條件、制訂實驗計劃、觀察記錄現象、分析整理數據、作出解釋的科學研究的完整過程。在此同時,三個活動又各自承載著不相同任務,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題。教材沒有採取以往以逐一研究各種環境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方法,而是直接從實驗入手,讓學生研究陽光、溫度、水對綠豆種子發芽的影響,盡管這樣的研究種子的活動已經在前面出現過,但是學生在這里經歷的是比較嚴密的一整套控制實驗的過程,這對學生科學的思維、科學的方法的訓練是很有幫助的。學生經歷了設計種子發芽實驗、觀察記錄控制條件下的種子發芽過程和整理分析實驗結果三項活動,從中了解綠豆種子發芽的基本條件,觀察實驗現象、收集數據、整理數據,並用實驗數據說明問題的科學方法。
第二部分(第4課) 「蚯蚓的選擇」通過對蚯蚓與環境的研究,認識動物與無生命環境的關系,了解動物是會根據自身生存的需要對環境條件進行選擇的.
第三部分(第5課)」 食物鏈與食物網」通過學習認識和研究食物鏈和食物網,將植物和動物聯系起來,認識到生物之間是互為生長環境的,它們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
第四部分(第6、7、8課)通過設計和建造生態瓶的模擬實驗,觀察生態瓶內的動植物及微生物;研究改變生態瓶的控制條件,推測和觀察條件改變後的生態狀況,初步感受生態平衡的意義。最後將研究推廣到真實的大自然中,推測草原上某種動植物增減或某種環境改變後生態平衡狀態的變化,進而認識引發沙塵暴的原因;在了解學習國家《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基礎上,通過上網、訪問、實地考察等多種形式認識了解野生生物及其棲息地;進一步關注自然界的珍稀動植物,在此基礎上進行調查研究,做一個某種珍稀動植物生存現狀和保護措施的調查研究報告,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教材與教學問題研討】
本單元第1課時,提出問題後即引導學生設計種子發芽實驗,完善實驗方案明確實驗方法,安排學生每人回家進行實驗,同時以組為單位在學校進行實驗,做好標簽,明確分工管理。本單元的第4課時進行教學,大約在種子發芽實驗進行了一周時間的時候,安排第2課教學進行分析,在此之前的教學過程中注意督促了解實驗的進展情況,及時進行指導。
本單元探究活動多,真正落實好每一個觀察、實驗活動,做到不走過場,落在實處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切實明確每一個觀察實驗的方法、步驟,如何操作,怎樣觀察,觀察什麼,記錄什麼,在指導學生設計實驗的過程中考慮完整,使每一位學生清楚觀察實驗的具體方法。如:設計種子發芽試驗,我打算作種子在黑暗中發芽快,還是在光照的情況下發芽快這一項實驗。必須讓學生明確這個實驗只有一點不同,即一個是在黑暗的環境里不需要光照,一個是在明亮需要光照的環境下。其它條件都相同,同時下種、同時在自然的溫度情況下,掌握好水量,指導好學生怎樣選擇黑暗的環境(放在什麼位置)。如果環境沒有選擇好實驗現象可能會出現不太明顯的現象,看似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往往由於疏於指導或強調得不夠,造成實驗不成功。同時還要明確怎樣做記錄,記錄下哪一天下的種,哪一天萌發出芽,量一量每天長多高。告訴學生注意保留原始數據,以備對比時整理研究。
要聯系當地實際情況進行教學,不要認為當地的條件不夠,或者與教材上的設想不同而放棄實際操作的機會,要學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例如蚯蚓的棲息地也可以用其他的動物來代替,代替的動物最好是當地常見的動物。可以在教室里或者實驗室里建立一個研究生物棲息地的環境,幫助學生學習。 本單元對收集資料、整理數據、分析資料和數據是重點要求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知道如何看待數據、尊重數據、引用資料、鑒別資料,並使自己的結論更加接近真實,更加接近事實。關於控制實驗的研究,教師最好自己對此方面的內容進行補課,以便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實施這方面的研究。
科學教學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學過程中重點要體現在這兩個環節上:
一是設計實驗的環節,實驗前要把實驗方法想周全,培養學生設計實驗、虛心接受同學的正確意見,完善實驗設計的能力。
二是按照實驗設計的步驟實施實驗的能力。認真做好記錄、收集實驗數據,實事求是不偽造數據。在潛移默化之中培養學生科學地思考,科學地操作的行為習慣。
㈥ 教科版小學五年級科學「改變生態瓶」的課應該怎麼上
一、物質存在復的空間形式有2種:制1、實體性物質(氣、液、固態物體乃至社會組織)。2、能量性場物質(電場、磁場、引力場、電磁場等)。實體性物質佔有排他性空間,而能量性場物質可以共享空間但同樣具有方向性等空間屬性。二、物質存在的時間形式也有2種:1、靜態存在、可以觀測的,產生「力」(如引力、電力、斥力,乃至如權力等影響力)作用的各類場、物及其一切高級形態(包括貨幣、社會組織等等)。2、動態存在、發生、發展著,可以觀測、記錄下來,現實存在的事物、事件及其過程、現象。
㈦ 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
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實驗基本操作
1—1種子發芽實驗(一)
一、實驗內容:
種子發芽實驗
二、器材:
(每生)放大鏡1個、綠豆種子4粒、塑料盒2個、標簽4張、紙巾1塊
(每組)水1杯、滴管1個
三、規范操作要點:
按照教材第4頁的圖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實驗。
四、操作建議:
1、實驗前要先觀察種子形狀,記錄下相關的特徵和數據,並把它們畫下來;
2、按照實驗計劃用標簽給種子分組編號;
3、要告訴學生隔一段時間就去觀察一次,及時做記錄。
五、還需要配什麼器材:
盒子或黑色塑料袋1個、一些潮濕的土壤、(冰箱)。
1— 2種子發芽實驗(二)
一、實驗內容:
整理分析實驗記錄的信息
二、器材:
(每組)實驗後發芽的和不發芽的種子、放大鏡1個。
三、規范操作要點:
略。
1—4蚯蚓的選擇
一、 實驗內容:
探究蚯蚓生長環境實驗
二、 器材:
(每組)長方形扁紙盒2個、蚯蚓10條左右、干土和濕土若干。
三、 規范操作要點:
1、學生先談談對蚯蚓生活環境的了解,做出自己的猜測。
2、分組設計對比實驗方案,並驗證自己的猜測。
1—6做一個生態瓶
一、 實驗內容:
生態瓶的設計和製作
二、 器材:
(每組)做生態瓶的容器1個、半桶水、一些洗凈的沙和小石子、一些捕撈工具。
三、 規范操作要點:
1、討論建造生態瓶所需的的生物和非生物自然環境。
2、准備材料,做一個生態瓶。
四、 操作建議:
1、討論時要考慮生物和非生物的種類、數量、食物和其他關系等。
2、建造好的生態瓶要進行管理和長期的觀察、記錄。
1—7改變生態瓶
一、 實驗內容:
改變生態瓶的生態環境實驗
二、 器材:
(每組)已建造好的生態瓶1個、小魚若干、水草若干、漏網1個。
三、 規范操作要點:
每個小組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其中一個內容進行預測、實驗、觀察記錄和分析。
2—1光和影
一、 實驗內容:
研究影子變化的規律的實驗
二、 器材:
(每組)手電筒1個、4K白卡紙1張、長方體小木塊1個、鉛筆1枝、尺子1根。
三、 規范操作要點:
按照教材25頁的圖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實驗。
四、 操作建議:
1、活動1要控制手電筒到木塊的距離不變,只改變照射的角度和方向。這個活動難度較大,教師要演示實驗和記錄的方法。其中,手電筒垂直照射在物體的上面時,要提高物體,才能看到影子。
2、活動2中屏最好垂直豎起來,屏和手電筒的位置保持不變,只改變木塊到手電筒的距離。
3、實驗時要求學生先在屏上用鉛筆畫下實際的影子,再把結果畫在課本上。
2—2陽光下的影子
一、 實驗內容:
觀測陽光下的影子及變化
二、 器材:
(每組)10厘米長的筷子1根、平滑的木板1塊、白紙1張、橡皮泥1塊鉛筆1枝、尺子1根。
三、規范操作要點:
1、 做一個簡易的日影觀測儀,並把它放在校園能照到陽光的地方。
2、 記錄時,先看看太陽的位置和方向,再量出影子的長度,然後在白紙上描下影子。
四、操作建議:
課堂上每10分鍾觀察1次,課後每1小時觀察1次。
2—3光是怎樣傳播的
一、 實驗內容:
探究光是怎樣傳播的實驗
二、器材:
(每組)手電筒1個、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3張、無孔卡紙1張、票夾4個。
三、規范操作要點:
按照教材28-29頁的圖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實驗。
四、操作建議:
1、 每張卡紙之間距離最好為15厘米左右,並保持卡紙上的小孔在同一高度上;
2、 教材要求畫出光前進的路線有一定難度,第一次需在教師指導下進行;
五、還需要配什麼器材:
空心彎管2個、直管3根等。
2—4光的反射
一、 實驗內容:
光的反射實驗
二、器材:
(每組)手電筒1個、小鏡子1面、書1本。
三、規范操作要點:
按照教材30頁的圖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實驗。
四、操作建議:
同時將手電筒和小鏡子提供給學生,特別是在活動2時,提示學生使用小鏡子。
五、還需要配什麼器材:
自製潛望鏡1個。
2—5光與熱
一、 實驗內容:
研究光的強弱與溫度關系的實驗
二、器材:
(每組)小鏡子5面、溫度計1支、白紙1張。
三、規范操作要點:
1、先用鏡子將陽光投射到紙上,觀察比較使用一面鏡子和多面鏡子時反射光的強弱並記錄。
2、用溫度計分別測量紙上光斑處的溫度,比較用一面鏡子和多面鏡子時溫度計顯示的溫度並記錄。
四、操作建議:
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
1、手拿溫度計的上端,且要拿穩。
2、鏡子的反射光斑調整集中到溫度計的玻璃泡部位。
3、讀數時,視線與溫度計的液面持平。
4、在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時再讀數。
5、靠近溫度計讀數時,盡量屏住呼吸,因為呼出的熱氣能使溫度計中的液柱上升,影響測量的准確性。
2-6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
實驗1——
一、 實驗內容:
物體的顏色與吸熱關系的實驗
二、器材:
(每組)白色紙、粉色紙、黑色紙、黑色蠟光紙、鋁箔紙(學具中有)對折做成的紙袋各1個、每個紙袋配溫度計1個。
三、規范操作要點:
1、把不同顏色和材料的紙袋分別插上溫度計平放在陽光下。
2、每隔一定的時間觀察、記錄、比較一次。
四、操作建議:
除了紙的顏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外,擺放的地點、方式、時間和觀察的時間、方法等盡量要保持一致。
實驗2——
一、 實驗內容:
陽光直射、斜射與吸熱關系的實驗
二、器材:
(每組)黑色紙袋3個、每個紙袋配溫度計1個。
三、 規范操作要點:
1、把三個同樣的黑色紙袋分別插上溫度計,按照與地面水平、垂直、與陽光垂直這三種方式擺放在陽光下。
2、每隔一定的時間觀察、記錄、比較一次。
四、 操作建議:
除了擺放時的角度不同外,擺放的地點、時間和觀察的時間、方法等盡量要保持一致。
2—7做個太陽能熱水器(講解原理,但要求學生都要做)
一、 實驗內容:
設計並製作太陽能熱水器
二、器材:
(每組)帶蓋大紙盒1個、泡沫塑料若干、飲料瓶1個、塑料薄膜1張、黑色紙1張、鏡子或錫箔紙若干。
三、規范操作要點:
按照教材40頁的圖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進行設計和製作。
四、操作建議:
1、引導學生弄清教材中的設計方案的思路,在此基礎上完成本組的設計和製作;
2、升溫措施有:塑料瓶直接吸熱、盒子內外塗成黑色、盒內瓶子背面貼錫紙、盒蓋用塑料薄膜、盒子裝上支架、盒子後面用鏡子或錫箔紙反光照射等;
3、保溫措施有:盒子加蓋、瓶子加蓋、瓶子周圍放泡沫塑料等。
2—8評價我們的太陽能熱水器
一、 實驗內容:
展示並檢驗太陽能熱水器
二、器材:
(每組)自行設計製作的太陽能熱水器1個、溫度計1個、冷水1小桶。
三、規范操作要點:
1、各組展示製作的太陽能熱水器;
2、在各組熱水器的瓶子中裝好相同溫度的冷水200毫升;
3、各組同時將熱水器放到指定的場地中;
4、每隔5分鍾測出水溫並如實記錄。
四、操作建議:
1、教師事先對活動日期、場地的選擇、布置、劃分、活動的程序、方法等方面要作充分的考慮和准備;
2、比競賽更重要的是每個組的自我評價和各組間的交流、反思和改進。
3—3岩石會改變模樣嗎
一、 實驗內容:
探索岩石變化原因的實驗
二、器材:
1、(每組)較小的岩石塊1塊、酒精燈1盞、火柴1包、鑷子1個、燒杯1個(裝半杯水);
2、帶蓋的塑料瓶或玻璃瓶1個、碎磚塊若干。
三、規范操作要點:
實驗1——
1、點燃酒精燈,用鑷子夾著岩石塊在酒精燈上加熱。(注意捏的方法)
2、將加熱的岩石塊立即放入冷水中進行冷卻。
3、如此反復進行數次,直至岩石塊分裂成更小塊的岩石為止,才熄滅酒精燈。
實驗2——
1、在瓶子中裝上大半瓶水,放入一些碎磚塊,蓋好瓶蓋。
2、兩手分別握緊瓶蓋和瓶底部分,用力搖晃瓶子,讓磚塊互相摩擦、碰撞。
3、取出磚塊觀察,並與原磚塊進行比較。
四、操作建議:
1、酒精燈應用火柴點燃,用外焰加熱,用燈蓋熄滅,蓋兩次為好。
2、搖晃瓶子的時間要稍長一些,最好是磚塊明顯變小為宜。
3—4土壤中有什麼
一、 實驗內容:
尋找土壤成分實驗
二、器材:
(每組)一些新鮮濕潤的土壤和乾燥的土壤、小鏟子1個、塑料盒1個、報紙1張、放大鏡1個、塑料杯、鑷子1個、筷子或小棍1根、水半瓶、牙簽1根。
三、規范操作要點:
按照教材52到53頁的圖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進行三個步驟的實驗並觀察。
四、操作建議:
做沉積實驗時,土壤倒入水中時應該先觀察一下,再攪拌靜置、觀察。
3—5雨水對土地的侵蝕
一、 實驗內容:
雨水對土地侵蝕模擬實驗
二、器材:
(每組)一側有小孔的長方形塑料水槽1個、濕潤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報紙1張、塑料薄膜1張、小鏟子1個、臉盆1個、噴水器1個、水1瓶。
三、規范操作要點:
按照教材55頁的圖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進行實驗並觀察。
四、操作建議:
1、造斜坡時要將土拍緊,防止噴水時整體滑坡。
2、噴水時應離開斜坡一定距離,保持較大的噴水面積,也不宜過高,防止沙土濺出太遠。
3、提醒學生對土坡和徑流都要仔細觀察。
五、 對一些實驗器材的替代:
噴水器可用瓶蓋上扎有一些小孔的飲料瓶替代。
3—6探索土地被侵蝕的因素
一、 實驗內容:
探索土地侵蝕原因的模擬實驗
二、器材:
(每組)一側有小孔的長方形塑料水槽1個、濕潤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有植物生長的土壤若干、報紙2張、塑料薄膜2張、小鏟子1個、臉盆或水桶2個、噴水器2個(孔有大小之分)、水2瓶。
三、規范操作要點:
按照教材58到59頁的圖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進行實驗並觀察。
四、操作建議:
1、噴水器噴水的高度要相同,噴水的量也要相同。
2、作為對比實驗,實驗時不能再動土坡的模型,而且只能改變實驗計劃中所選的那一個條件。
3、實驗後觀察、比較的重點是土坡被侵蝕的程度(被侵蝕的土壤的多少、所接的水的多少和清澈程度、土坡的變化情況等)。
五、對一些實驗器材的替代:
2個噴水器可分別用瓶蓋上扎有一些小孔或大孔的飲料瓶替代。
3—7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一、 實驗內容:
河流對土地侵蝕原因的模擬實驗
二、器材:
(每組)一側有小孔的長方形塑料水槽1個、濕潤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報紙1張、塑料薄膜1張、小鏟子1個、臉盆1個、大飲料瓶1個、杯底側邊扎孔的塑料杯1個、高10厘米的木塊1塊、水1瓶。
三、規范操作要點:
按照教材58到59頁的圖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進行實驗並觀察、測量、記錄。
四、操作建議:
倒水是要保持帶孔塑料杯中的水始終是滿的,即保持河道中的水量和水的流速基本一致,無較大的變化。
3—8減少對土地的侵蝕
一、 實驗內容:
設計和建造模擬家園
二、器材:
(每組)長方形塑料水槽1個、濕潤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報紙1張、塑料薄膜1張、小鏟子1個、噴水器1個、水1瓶、小泡沫塊10塊左右、小草4棵左右。
三、規范操作要點:
按照教材63到64頁的圖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進行設計、交流、實驗、觀察。
四、操作建議:
實驗前的設計和交流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可將目標明確指向設計的意圖、目的。
4—1我們的小纜車
實驗1——
一、 實驗內容:
安裝一輛小纜車
二、器材:
(每組)實驗用小車1輛、粗線或細繩1根、掛鐵墊圈的小鉤(可用回形針彎制)1個、兩大盒鐵墊圈(五金店買)。
三、規范操作要點:
按照教材70頁的圖示的方法和樣子進行安裝。
四、操作建議:
1、拴繩線的位置一般在車頭的正中,否則小車容易跑偏。
2、繩線的長度應約等於桌子的高度。
3、桌子的邊緣可用鉛筆袋或夾子攔住,避免小車沖出桌面掉下桌子。
實驗2——
一、 實驗內容:
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關系實驗
二、器材:
(每組)實驗用小車1輛、粗線或細繩1根、掛鐵墊圈的小鉤(可用回形針彎制)1個、鐵墊圈若干、秒錶1個。
三、規范操作要點:
按照教材71頁的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進行實驗、觀察和記錄。
四、操作建議:
1、小車動起來之前要一個一個地增加墊圈,才能發現不是任何小的力都能使小車運動起來,也才能比較准確地找到使小車運動起來的最小的力。
2、小車動起來之後要多個多個地增加墊圈,才能更容易用秒錶測量或目測出小車運動的快慢。
4—2用橡皮筋作動力
一、 實驗內容:
橡筋圈數與小車行駛距離關系實驗
二、器材:
(每組)帶車軸套的實驗用小車1輛、橡皮筋4根、測量距離的皮尺1根。
三、規范操作要點:
1、推測橡皮筋纏繞圈數與小車行駛距離的關系,並根據推測設計實驗。
2、安裝小車後,觀察和感覺橡皮筋產生的彈力大小和作用在小車上的時間因纏繞圈數的多少而不同。
3、到室外平坦的場地上進行實驗,驗證推測。
四、操作建議:
1、安裝時,車軸套應位於後車軸的中間部位,使產生的力量均勻作用於車輪。
2、如果沒有車軸套,可在軸上纏上幾圈膠布或膠帶來解決。
3、室外實驗場地要平坦但不很光滑,並用尺子在地上畫好表示距離的格子。
4、實驗後可以讓學生討論怎樣使小車行駛得更遠,並讓學生實施自己的設想。
4—3像火箭那樣驅動小車
一、 實驗內容:
氣球驅動小車的實驗
二、器材:
(每組)實驗用小車1輛、支架1個、噴嘴1個、氣球1個。
三、規范操作要點:
1、按照教材75頁的圖示的方法和樣子安裝一輛噴氣小車。
2、試一試:給氣球吹足氣,放開氣嘴,小車能否運動起來。
3、到室外平坦的場地上進行實驗,測量行駛的距離。
四、操作建議:
1、氣球吹足氣安裝到小車上時,要避免與碰到車輪,否則會影響小車的運動。
2、想辦法將氣球固定在小車上,以保持小車在運動時基本處於一條直線上。
4—4測量力的大小
一、 實驗內容:
測力計測量物體重力的實驗
二、器材:
(每組)彈簧測力計1個、鉤碼1盒、用於測量重力的小物體若干。
三、規范操作要點:
1、學生拿起測力計,檢查指針是否在「0」位置,不準的話請教師調整。
2、測量物體重力時,要求學生先估計再實際測量,作好記錄進行比較。
3、測量拉文具盒勻速前進要用多大的力,為下一課做技能准備。
四、操作建議:
1、測量前只要求檢查而不調整,強調的是檢查計量工具的意識;請教師調整,目的是避免學生自行亂調指針。
2、在測量時要慢慢提起物體,不要用力過猛。如果指針已經達到最大數值還沒有提起重物,應停止測量,或改用測量范圍更大的測力計。
3、 讀數時,視線與指針相平,這一點與讀溫度計的要求是一樣的。
4、 要求學生盡量估計准確一些,促使學生建立實際的「牛」的大小的概念。
五、還需要配什麼器材:
幾種不同樣式的彈簧測力計。
4—5運動與摩擦力
實驗1——
一、 實驗內容:
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關系的實驗
二、器材:
(每組)彈簧測力計1個、線繩1根、紙盒1個、鉤碼1盒、砂紙1張、兩塊木板。
三、規范操作要點:
1、推測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關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設計實驗,討論要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條件並記錄。
3、在光滑程度不同的平面上分別用測力計拉動裝有相同數量鉤碼的紙盒,讀數、記錄、比較。
四、操作建議:
1、對比實驗時,光滑程度的差別要大些才好。可以同時把接觸的兩個面都弄粗糙,摩擦力就會大大增加。
2、這一個實驗做兩次也可以了。
實驗2——
一、 實驗內容:
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關系的實驗
二、器材:
(每組)彈簧測力計1個、線繩1根、紙盒1個、鉤碼1盒。
三、規范操作要點:
1、推測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的關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設計實驗,討論要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條件並記錄。
3、在同一平面上分別用測力計拉動裝有不同數量鉤碼的紙盒,讀數、記錄、比較。
四、操作建議:
1、對比實驗時,物體重量的差別要大些才好。
2、這一個實驗較容易,可以多做幾次再比較。
4—6滑動與滾動
一、 實驗內容:
測量滾動與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實驗
二、器材:
(每組)彈簧測力計1個、實驗用小車1輛、線繩1根、紙盒1個、鉤碼1盒、膠帶。
三、規范操作要點:
1、推測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運動方式的關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設計實驗,討論要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條件並記錄。
3、在同一平面上分別用測力計拉動輪子滾動前進和滑動前進的兩輛小車,讀數、記錄、比較。
四、操作建議:
1、在小車上加一些重物,測量滾動摩擦力就會容易些,兩種摩擦力的差別也會大一些。
2、小車運動的接觸面應粗糙些為好,若輪子與桌面打滑,就測不出多大區別了。
4—7運動與設計
一、 實驗內容:
觀察自行車上與摩擦有關的設計
二、器材:
(每組)自行車或兒童車的實物1輛。
三、規范操作要點:
1、觀察實物和教材85頁的圖示,確定應觀察的與運動密切有關的部件。
2、區分這些部件中需要摩擦力和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
3、從這些部件的設計特徵中找出增加和減少摩擦力的方法。
四、操作建議:
1、操作實物活動前要強調注意安全,不能快速轉動輪子。
2、研究時只要學生說得對就應給予肯定。
3、教學目的不是要找盡自行車上好的設計,可以適時中止討論。
4—8設計製作小賽車
一、 實驗內容:
設計並製作小賽車
二、器材:
(每組)製作小車的材料和工具。
三、規范操作要點:
1、利用教材87頁提供的設計任務和要討論的問題,指導學生進行設計。
2、分組進行設計,寫出方案,交流和反思、改進。
3、引導學生分析教材88頁提供的四個小車和一個製作流程圖,指導學生製作。
4、各組介紹交流製作好的小賽車,進行小賽車比賽。
四、操作建議:
1、設計時重要的是要增大動力,減少阻力,啟發學生在實際中運用已學的知識。
2、實際製作一般放在課後進行,教師的督促和及時指導極為重要。
3、小賽車製作和測試的過程中要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