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規劃生態

規劃生態

發布時間: 2020-11-30 23:45:15

景觀生態規劃格局

( 一) 重點生態保護區

中北部護岸及水源涵養林區,規劃面積為 17876. 16hm2,具體面積見表 6-14。松花江、古洞河、二道江兩岸的第一層山脊內的林班,以護岸、護路為目的,劃為重點保護區; 頭道、二道、五道白河、奶頭河兩岸大部分地區,以及大片跳石塘,以水源涵養為目的,兼有護岸和水源涵養作用的林班劃為重點保護區; 局址內頭道林場的長白赤松母樹林因已被延邊州規劃為「長白松保護區」,故本次也劃為重點保護區內,本區地跨兩江、二道、春雷、寶馬、光明、勁松、紅石林場,沿河流兩岸呈帶狀分布。

表 6-14 景觀規劃各類型面積

( 1) 南部生態極端脆弱重點保護區

( 2) 高海拔地帶生態脆弱區域,以生態保護為目的,區劃為重點生態保護區,區劃面積為 40038. 14hm2。東方紅林場的 132 林班作為國防林劃本區。東方紅林場的五道白河兩岸以護岸及水源涵養為目的,也劃入本重點保護區。本區分布於東方紅、黃松蒲兩林場,沿局界呈「U」形帶狀分布。

1. 規劃重點生態保護區是疏通景觀廊道的需要

廊道是景觀中能夠通過某種物質流、能量流、或信息流而調節某些重要景觀特性的景觀元素( 如: 道路、河流等) 。廊道能增強源地之間的連通度,是維護景觀整體生態功能的有效途徑,而它的構建則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在景觀樣區中,為充分構建生態廊道並兼顧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同時,又能以最小的人類利益損失為代價,應選擇兩「源地」間的最小通道建立廊道。廊道包括公路廊道和河流廊道。

( 1) 公路廊道 公路廊道具有分割基質、干擾和隔離自然生態斑塊的作用。本區的道路網如圖 6-8 所示。目前已修干線 7 條,支線 68 條,干支線合計 734. 7km,按林業用地面積計算路網密度為 4. 28m /hm2。干線為 1. 15m /hm2,支線為 3. 13m /hm2

( 2) 河流廊道 頭道、二道、三道、四道、五道白河及松花江形成連接各景觀區的河流廊道如圖 6-9 所示。

白河局位於二道松花江的上游,其下游就是白山湖。河流兩岸被侵蝕的泥沙將直接進入白山湖,對白山、紅石、豐滿電站造成將縮短電站的使用壽命,造成經濟損失。據此,對二道松花江、古洞河、二道江兩岸以林班為單位,以護岸為目的,將河流兩岸劃入重點保護區是十分必要的。僅此一項,經初步估算,每年可以阻止 28. 35 萬噸的泥沙直接流入白山電站,這對延長庫區壽命,增強三湖區域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白河境內的頭道、二道、三道、四道、五道白河等河流為松花江的源流和匯水區,保護水源頭的生態環境,對下游的社會經濟發展關系重大,必須對這些河流的兩岸、匯水區以及有大片跳塘的林班,鄉鎮飲用水源區等地區進行重點保護。重點保護區內的森林每年可以防止147. 5 萬噸的水土流失,攔蓄水量將達到983. 4 萬 m3。洪水期減少徑流量177 萬 m3。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洪澇等自然災害程度,減少對下游電站的威脅,而且對本區到松花江流域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圖 6-8 道路分布圖

圖 6-9 河流分布圖

2.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需要

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森林結構復雜性的前提條件,是森林多功能的基礎,是森林生態系統自穩定、自維持和維護環境能力的根本生物學動因( 楊軍等,1997)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維持森林生態系統的長期健康和持續活力、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可再生能力,以及持續發揮森林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基礎。森林類型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在景觀尺度上的一個等級層次,一個森林類型包含多個物種,保護森林類型也就保護了一批物種。現有的森林景觀是森林的自然演替及人為干擾下而形成的,自然形成的森林景觀類型需要保護是顯然的,對森林景觀而言,森林類型多樣性應列為第一個保護層次。

白河局動植物資源豐富,經初步調查,植物有 1047 種,動物 200 余種。昆蟲 1000 余種。特別是它處於長白山天池腳下,有不少珍貴物種和特有物種,尤其是南部高海拔區,有許多特有的動植物物種。但是,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海拔高,氣溫低,土壤薄,地下有永凍層,其生態環境一旦被破壞,很難挽回。為此,在高海拔區劃出 40038. 14hm2的生態極端脆弱地區作為以維護生物多樣性為目的重點生態保護區。它將作為生物寶庫,在維護生物多樣性,保存生物基因等方面,發揮其特有的生態社會效益,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 二) 一般生態保護區

一般生態保護區的區劃面積為 70914. 3hm2,占總面積的 40. 36%。重點生態保護區與商品林經營區的緩沖地帶,中部波狀台地多沼澤地帶,母樹林、護路林,以及南部以採集越橘為目的部分林班,均劃入一般生態保護區。

一般生態保護區作為重點生態保護區與商品林經營區之間的緩沖區,要求三大效益兼顧,在發揮其生態效益的基礎上,經濟效益作為商品林經營區的補充。本區大片分布於寶馬、二道、紅石、光明、興隆、東方紅、兩江、黃松蒲等林場,其他勁松、春雷等林場有小片分布。本區地勢平坦,立地條件良好,適宜集約經營,符合商品林區劃條件。

( 三) 商品林經營區

商品林經營區區劃面積為 47086. 7hm2,占總面積的 24. 86%。劃分為兩個小區:

( 1) 北部山地商品林經營區

本小區區劃面積 13872. 23hm2,集中於兩江林場,立地條件好,地勢平坦,土質肥沃,交通方便,適宜發展速生豐產林。本區集中邊片、呈塊狀分布。

( 2) 中部台地商品林經營區

本區區劃面積為 33010. 6hm2,大片分布於興隆、勁松、紅石、光明林場、寶馬、春雷、東方紅、黃松蒲林場有小片分布。

建立商品林基地,解決企業發展和林區職工生存問題。為滿足木材生產的需要,區劃47086. 7 公頃的商品林經營區,作為木材生產基地。現有活立木蓄積為 8755251m3。白河林業局原設計木材產量為年 30 萬 m3。經估算,加上一般生態保護區的採伐量,年木材產量可達 18. 8 萬 m3

通過將森林分為生態林和商品林兩大類,將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森林資源合理配置,較好地解決林業作為物質生產部門和公益事業部門的雙重矛盾,滿足社會對森林不同功能的多樣性要求。總之,生態規劃充分體現了三大效益兼顧,生態優先的原則,在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森林資源,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社會效益的前提下,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國民經濟對林木產品的需求,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見圖 6-10。

圖 6-10 景觀生態規劃圖

㈡ 城市生態規劃的規劃原則

1.社會生態原則。這一原則要求生態規劃設計要重視社會發展的整體利益,體現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態規劃要著眼於社會發展規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公平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2.經濟生態原則。經濟活動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動之一,經濟的發展決定著城市的發展,生態規劃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要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持續性。這一原則要求規劃設計要貫徹節能減排、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及優化產業經濟結構,促進生態型經濟的形成。效率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3.自然生態原則。城市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一原則要求生態規劃必須遵循自然演進的基本規律,維護自然環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凈能力和穩定性、持續性,人類活動保持在自然環境所允許的承載能力之內。規劃設計應結合自然,適應與改造並重,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消極影響。平衡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4.復合生態原則。城市的社會、經濟、自然系統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規劃設計必須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三者兼顧,綜合考慮,使整體效益最高。規劃設計要利用這三方面的互補性,協調相互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間尋求平衡。協調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以上這些原則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區性的,地區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會文化兩方面的影響。因此,這些原則的具體應用需要與空間、時間和人(社會)的結合,在特定的空間中有不同的應用。

㈢ 景觀生態規劃的原則

按照 Forman 和 Gordon 的觀點,景觀設計工作是六大設計原理的合理應用,即形狀、尺度、多樣性、可視性、個性及地方特徵( Forman,Godron,1986) 。而景觀規劃有五個一般性的原則,即: 自然優先原則、持續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多樣性原則、綜合性原則( 傅伯傑等,2002; 劉茂松等,2004) 。在實際的景觀規劃中針對不同的景觀在以上原則的基礎下,確定相應的規劃原則。就森林景觀而言,由於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上林業或森林經營管理不同的目標,景觀規劃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和保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這需要為森林景觀規劃制定既不失原則性,又明確、具體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導原則,具體為提高異質性原則、繼承自然原則、關鍵因子調控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和社會滿意原則。總體來說,景觀生態規劃應該包括 8 個原則( 肖篤寧,李曉文,1998; 賈寶全,楊潔泉,2000; Forman,1986) 。Forman 認為,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原則包括: ①考慮規劃區域外較廣闊的空間背景; ②考慮保護區較長的歷史背景包括生物地理史、人文歷史和自然干擾狀況; ③設計中要考慮對未來變化的靈活性; ④未來 5 年、10 年或 20 年內可預料的保護區面積變化是規劃關鍵部分; ⑤規劃應有選擇餘地,其中最優方案應基於規劃者明智的判斷,而不涉及現實政策,這樣其他可供選擇的交易性( trade-off) 方案才能清晰明確。因此,景觀生態規劃設計中有 5 個要素必不可少: 時空背景、整體景觀、景觀中的關鍵點、規劃區域的生態特性和空間屬性。總結前人的各種原則,本文提出以下原則作為景觀生態規劃的原則( 曾輝等,2003) 。

( 1) 整體優化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指在景觀生態規劃過程中,應從整體觀、系統觀出發,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景觀生態規劃,以維護生物多樣性賴以生存、繁衍的景觀生態系統的地域完整性與各種生態過程的完整性。

( 2) 異質性與多樣性原則: 異質性是景觀的最重要特性之一,景觀空間異質性的維持與發展應是景觀生態格局優化的一個重要原則。景觀多樣性是描述景觀中鑲嵌體復雜性的指標,同時要兼顧異質性與多樣性。

( 3) 生態關系協調與可持續原則: 景觀規劃應該注重規劃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景觀利用的人力結構與自然結構以及生態系統之間的協調。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為前提,開發利用必須服從於環境保護和生態改善的需要。

( 4) 綜合性原則: 在全面和綜合分析景觀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同時考慮社會經濟條件、經濟發展戰略和人口問題,對景觀進行有目的的調整,增強規劃成果的科學性和應用性。

( 5) 突出重點原則: 將大江河流源頭、庫湖周圍、水系幹流兩側及主要山脊部,以及地帶性頂極群落等區域環境、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生態重點區與生態脆弱區作為區劃重點。

( 6) 因地制宜原則: 依據各地不同自然條件和特點,生態環境脆弱程度,防火減災對森林生態系統的不同需求,因害設防、因地制宜、因需施策。

( 7) 社會滿意原則,人類是整個森林系統的主導成分,其能動性調動和負面影響控制是景觀規劃得以順利實施的關鍵,因而景觀是否得到當地人群的滿意,美學、生物多樣性等綜合景觀生態功能和社會教育意義等都是規劃中必須考慮的,如生態恢復區模擬自然頂級群落時應注意以用材林種、薪炭林種、果樹、牧草種類與其他物種構成復合景觀,並盡可能為更多物種的繁衍提供適宜棲息地。

㈣ 我國生態景觀規劃面臨哪些問題

1、城市河道整治中的「渠道化」問題。       
目前我國25.4%的城市是臨河設置的。80年代初,我國許多城市開始規劃城市河岸,但由於規劃思想落後,規劃的城市河岸功能單調,且人工痕跡累累,在許多城市,城市河岸往往被渠道化,甚至把河流變成暗渠。渠道化的河岸大多隻注重防洪,重改造輕保護,破壞鄉土植被,不能體現河岸的綜合功能。景觀設計多採取傳統的工程措施,即拓寬河道、裁彎取直、水泥襯地、石砌護坡、高築河堤等。這些措施雖然能夠立竿見影,使河道景觀看上去「整潔」、「漂亮」,但是卻忽略了許多緩慢的或不易察覺的負面影響。          
2、城市綠化建設中的「造假化」問題。       
近幾年,為了追求所謂的「異域風情」和施工管理上的簡便,北方許多城市的綠化建設中出現了嚴重的「造假」現象。這種現象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蔓延且愈演愈烈,嚴重影響了城市生態建設的進程。          
3、 城市景觀建設中的「奢侈化」問題。       
城市景觀環境的建設正在被一種「急功近利」的思想所左右,很多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設者了為了片面追求所謂的「政績」而「大興土木」,把大量的財力物力投入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上。這種被稱作「城市美化運動」或「城市化妝運動」的城市景觀建設行為,是一種沒有遠見的趕時髦現象,其結果造成了今天我國城市發展中的「特色危機」。           
4、城市生態建設中的「急進化」問題。       
城市生態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是目前絕大多數的城市都存在「急進化」 問題。雖然近幾年由於北方城市的水資源短缺,人們對大規模種植草坪的現象提出了質疑。但是很多城市為了在短時間內取得綠化的效果,仍然熱衷於大規模發展草坪,尤其是公共綠地、住宅小區的建設。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形成中佔主導地位的樹木、尤其是鄉土樹木的種植比例較低,影響了城市綠地綜合生態效益的發揮。       
5、城市生態建設中的「崇洋化」問題。       
城市生態建設中的「崇洋化」問題使得我們的城市在逐步失去民族性。在我們一些城市,建設者為自己城市的所謂「輝煌建設成就」沾沾自喜時,國外某城市規劃專家卻說他不想看中國的任何一個現代城市,因為大多數的現代城市景觀可以在歐美任何一個地方的任何一個城市看到。他說中國的城市已經越來越沒有文化了。這不是聳人聽聞。

㈤ 生態規劃的方法

以生態學原理和城鄉規劃原理為指導,應用系統科學、環境科學等多學科的專手段辨別、模擬和設計人工復合屬生態系統內的各種生態關系、確定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生態適宜度,探討改善系統結構與功能的生態建設對策,促進人與環境關系持續協調發展的一種規劃。

㈥ 景觀生態規劃方案

森林景觀規劃必須考慮到其生態穩定性和經濟合理性,在提高景觀生態系統生產力、資源的再生速率的基礎上,還要提高森林景觀資源的利用強度。森林景觀資源不僅包括木材,而且包括所有的其他森林產品、服務和價值,森林景觀的可持續利用要建立在生態系統整體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對於本地生態穩定、經濟效益好的森林類型,要盡可能的擴大,以充分發揮區域森林景觀的生態經濟效益( 高洪文,1994; 姜萍等,2003; 蔡曉明,2000; 愈孔堅等,1997) 。

依據區劃原則和標准,結合本區實際,將全區劃分為兩類三大區五小區,具體如圖 6-7。

1. 重點生態保護區

重點生態保護區應包含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生態地位極端重要地區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圖 6-7 景觀生態規劃圖

①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集中分布的原生地「長白赤松保護區」,②國防林,③轄區內主要江河匯水區,本局北部二道松花江兩岸、兩江口、富餘河、頭道、二道、五道白河幹流兩岸應劃為護岸林、水源涵養林河段及上次二類調查已區劃的水源涵養林、護岸林的林班,④水庫、湖泊、水電站周圍的林地,⑤城鎮飲用水源區兩側的水源涵養林。

第二,生態極端脆弱地區的森林、林地、林木:

①山體坡度在 25°以上,②岩石裸露、跳石塘、土壤侵蝕嚴重及其他需要重點保護的地類,凡符合上述條件標準的面積占林班 20%以上( 含 20%) 的林班。

2. 商品林經營區

商品林經營區的區劃,必須符合下列標准:

①立地等級三級以上或林分蓄積生長量大於6m3/ 公頃,②山體坡度小於 15°,③土層厚度在中、厚標準的,④適宜培育速生豐產林、工業原料林面積或適宜培育速生豐產林、工業原料林面積加現有速生豐產林、經濟林面積之和大於或等於林班面積 60% 以上的林班,⑤離飲用水源一層山脊或平坦地區 500m 以外,⑥大江河發源地原則上不區劃商品林經營區,⑦距河流兩岸及庫湖周圍一層山脊或平坦地區 250m 以外。

3. 一般生態保護區

除上述兩種區域以外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均劃為一般生態保護區,包括特用林中需撫育經營和防護林中需要更新措施的林種,如母樹林、實驗林、護路林等。具體規劃面積如表6-14。

㈦ 景觀生態規劃的目標

( 1) 確定群落生境、瀕危物種群體及娛樂生境,景觀和文化團體及居民住地等。

( 2) 設計生態廊道以保證種擴散。為了進一步保證生物多樣性,保持一些具潛在價值的林分,保存重要的群落生境,以保證種擴散的機會。天然的廊道包括林分邊的小溪和河流,雲杉沼澤地和原始林,這些廊道位於被保護地區和重要生物立地之間。

( 3) 通過模擬自然演替來控制森林的結構。重視高度生物多樣性的林分發展階段。為林分確定經營目標,增加計劃火燒來改進火燒木中生存物種生存的機會,在主要生境、生態廊道及生物多樣性需加強地的周圍增加腐朽木的數量。

( 4) 確定特殊價值的立地。即在全面了解整個規劃面積的基礎上確定高保值的立地,使其保持自然狀態或用特殊方法經營。

( 5) 實現近自然林經營目標。保護自然景觀資源( 森林、湖泊、自然保留地等) 和維持自然景觀過程及功能,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及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前提,也是景觀資源持續利用的基礎。目前人類對長時間、大范圍自然控制仍無能為力,而無人工干擾下特定地域地帶性生態景觀的復雜性和穩定性是一般人工系統無法比擬的,如何合理繼承這種原生景觀,維持並修復景觀整體生態功能是景觀規劃的重要問題。在規劃實踐中應以環境持續性為基礎,用保護、繼承自然景觀的方法建造穩定優質持續的生態系統,有利於維持系統內穩態,強化森林景觀生態功能( 李曉文等,2005) 。

景觀生態規劃的優點在於,森林經營景觀生態規劃通過保持生態廊道的連續性來保證種的擴散,從而保證了森林的生物多樣性。森林經營景觀生態規劃強調了森林的休閑價值。在牢記林業目標的同時,規劃也考慮了生態目標和森林各種應用目標的和諧,考慮了社會公眾的參與。景觀生態規劃補充了老齡森林的保護,擴大了老齡天然林的保護面積( 歐陽志雲等,1999; 郭晉平等,2002) 。

㈧ 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意義是什麼

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意義是: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也付出了較大的資源環境代價。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全面開展生態城市建設,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新的發展階段,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完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重大部署,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全國上下一定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增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㈨ 生態規劃的原則

城市的社會、經濟、自然系統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規劃設計須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三者兼顧,綜合考慮,使整體效益最高。規劃設計要利用這三方面的互補性,協調相互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間尋求平衡。協調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以上三條原則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區性的,地區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會文化兩方面的影響。因此,這些原則的具體應用需要與空間、時間和人(社會)的結合,在特定的空間中有不同的應用。

㈩ 城市生態規劃、城市規劃和城市環境的關系是什麼

范疇不一樣
城市生態規劃是以生態學為指導,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活動和環境達到平衡為目的,力求為城市居民創造最優城市生活環境的一種規劃。
首先它是一種規劃,其次它規劃的目的是協調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再次是它的規劃是為了人與自然。可以淺顯地認為是對城市裡的生態要素來講
城市規劃是指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具體安排和實施管理。
城市規劃是個大概念,是針對城市這一個大范圍來講的一個總指導。
城市環境,就是一個小概念,小到是要落實到熱環境、濕環境、光環境、聲環境、空氣環境這些物理方面來講。
所以他們的關系就是前兩者是明確的城鄉規劃研究的范疇,後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隸屬於城鄉規劃的要素,但卻是屬於建築物理的研究范疇。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