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安全格局
① 試析如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將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作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主要方法
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主題。在這一大背景下,超越零和博弈、你輸我贏的思維,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這是我國外交理論的重大創新,也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怎麼建」這個問題提出的具體方案。
二、將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作為優先方向,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周邊經濟戰略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關系。
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減少摩擦和沖突,增加合作和交流,有利於減少對我國戰略資源的牽扯和消耗,使我國能夠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是拓展延伸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首要前提。
三、將打造「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作為重點任務,關鍵是加強「一帶一路」的機制建設和規則構建功能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
作為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和頂層設計,「一帶一路」建設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深化雙向投資合作;要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突破沿線發展瓶頸;要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增強發展新動力;要推動開放合作,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
四、將構建公正合理的規則體系作為制度保障,核心抓手是推動完善全球經濟治理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有效運轉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作為制度基礎。著眼於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應按照構建包容聯動的世界發展治理格局、開放合作的全球貿易投資治理格局、安全高效的國際金融和市場治理格局的要求,促進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堅實的制度和規則保障。
(1)生態安全格局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世界形勢作出清晰的判斷。面對霸權主義、零和思維對國際格局的長期負面影響,面對世界前途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面對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等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
唯有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意識形態分歧、價值觀念差異、文明之間隔閡、社會制度矛盾,以更加包容的姿態迎接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樣化大潮,
需要世界各國從夥伴關系、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文明交流、生態建設等方面作出共同努力,建設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享全球發展的成果和收益。
② 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內涵
3.1.2.1 礦區土地利用安全內涵
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和旅遊資源構成評價礦區資源承載力指標,其中礦區土地資源是礦區自然資源中重要的組成之一,也是礦產開發對礦區資源環境破壞最直接最嚴重的對象之一,水資源、礦產資源和旅遊資源是在土地實體基礎上發生演化的。土地資源是礦區生態安全研究的實體,是礦區各類經濟活動和人們生活的基本載體,土地資源提供了地表比較完整的自然地理單位體系和空間結構[93]。土地類型空間結構是地表的「原生態」結構,也是自然界最穩定或安全的生態格局,因而將它作為研究區域生態安全的標准指標體系,對礦區社會經濟和人們生存與發展意義重大。
礦區的土地利用安全是指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尺度內,其自然、經濟、社會所構成復合生態系統,在提供能源、動力的前提下,土地資源系統維持其組織結構,仍然能夠實現其自身正常的承載和服務功能,以承受人類各種正常的社會經濟活動,同時在受到外界一定的脅迫和壓力的情況下,能夠自我恢復的能力和程度。
張大超、汪雲甲等認為礦區土地資源安全是保持礦區居民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土地資源,維持礦區土地資源生態環境服務功能。礦區土地資源系統安全狀態是一個與時間空間范圍內的土地資源量、土地生態環境的綜合體現、是動態的,它隨其系統組分、過程的不同時刻的狀態變化而轉化;同時其安全狀態應該是一個人類可以接受的狀態,而不是極限理想的安全狀態[93]。
3.1.2.2 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
對於礦區景觀來說,非常重要的生態特徵是土地利用結構及格局,采礦對景觀的干擾表現為用地結構的變化及格局調整[52]。
目前,礦區土地利用關注的是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注重的是土地資源數量,重視廢棄地復墾及其質量、對塌陷區的治理、廢棄石山的復墾、廢棄地先鋒物種的選育等。礦區土地資源安全是從區域整體發展出發,改善區域整體的生態環境、區域景觀以及重新利用破壞的土地[106],是對礦區的生態、環境和景觀全面的整治和重塑,即重新設計和塑造已存在的采礦跡地[131],尋求其同自然景觀的融合,並從經濟、生態和美學的角度,創建具有較高價值的景觀。因此,遵從生態學原理對礦區區域進行景觀格局及其生態過程研究,將礦區的生態重建與區域規劃連接起來,做到整體的考慮、局部的治理[107]是很有必要的。
生態學家王如松提出將「最嚴格的土地數量管理」改變為「最有活力的土地功能管理」的觀念[132]。同時,生態工程方法論的研究已從物理過程的量化走向生態過程的序化,從工程結構的優化走向生態格局的進化;從機器的人工智慧走向人的生態智能[133]。因此,研究關系礦區土地功能的安全格局,構築合理的對於維護和控制生態過程具有關鍵性作用的局部、點及位置關系構成的安全格局意義重大。
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即確保礦山建設活動對環境景觀的損害最小的狀態,不僅需要一定數量和質量組分,它還需要具有合理的格局,同樣的組分由於其格局的合理性不同,可以加強或減少其生態功能的有效發揮。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是礦區土地利用安全從土地數量安全轉向土地功能安全的實現途徑。
因此,通過優化礦區土地利用結構及格局,能夠保住礦區土地利用的安全底線,為礦區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了新的視角,構建礦區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從理論走向實踐的有效途徑,促進區域土地可持續利用意義重大。
③ 為什麼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
1、對自然岸線的開發和利用直觀地表現在原有自然景觀的改變。一方面,在短時間內高強度地改變了自然景觀原有的水文、地貌、沉積和生態系統結構;另一方面,由於自然岸線地帶生態系統穩定性差,易受外界干擾。因此,自然岸線的改變是永久的和不可逆的。
2、自然岸線一旦破壞,則無法恢復,再恢復也不會是原來面貌了。自然岸線經過幾千年甚至幾萬年形成,經過漲落潮、烈日、台風等侵蝕,自然賦予了它特殊的生態意義。人為去破壞、干擾、變動自然岸線,不但會引起自然災害,而且紅樹林、珊瑚、魚類可能也會消失。有時為了生活和發展的需要,在一定范圍內進行了某些改變也是沒有辦法的。但我們要尊重自然,不能無序、無休止、不講規律地開發,不要太貪婪,講究一個度,要可持續發展。
3、自然岸線是一種可以造福人類的資源,是一種獨特、有價值、不能替代的資源,它為維持生態安全、地球穩定性提供基礎。范志勇呼籲更多的人關注濱海濕地、長江和黃河沿岸,這些地方開發非常嚴重,對自然周期性變化以及極端天氣變化缺少了適應能力。
④ 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要素
基於對土地自然演變規律的認識,為確保礦區自然生態系統景觀結構的有效性,在土地利用安全格局中,確定自然生態系統的景觀格局是首位的,人工生態系統應該受到一定的引導和限制。
景觀生態中存在著某種潛在的空間格局,它們由一些關鍵性的局部、點及位置關系所構成,這種格局對於維護和控制某種生態過程具有關鍵性作用,稱為安全格局(簡稱SP)。通過對景觀中的這些關鍵性組分的設計和耦合,可以實現主動優勢、空間聯系優勢、高效優勢3個方面的戰略優勢。高效優勢是SP的總體特徵,也包含在主動優勢和空間聯系優勢之中,SP組分的鑒別和耦合是土地安全格局構建的核心內容[155]。研究影響土地利用安全的要素及其原理,識別安全格局中關鍵性的部位,是構建合理的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基礎。
4.1.1.1 格局組分
景觀組成要素按其空間結構特徵,可分為斑塊、廊道和基質三類景觀結構成分和景觀邊界(表4.1)。在區域景觀模式中,分為自然性質和人工性質[155]。
表4.1 區域景觀體系分類
另外,邊界也是景觀結構中重要的組成要素,是「景觀的皮膚」,具有過渡性和阻滯功能[121]。
現代景觀生態學的發展,已經總結了許多關於斑塊、廊道等景觀模型的基本原理[156],為「斑塊-廊道-基底」模式的建立提供操作依據。
4.1.1.2 土地利用組織
良好的生態環境質量不僅需要具有景觀組成要素,還需要具備合理的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由於其布局的合理性不同,同樣組分可以加強或減少其生態功能的有效發揮。一般認為,合理的土地利用組織應當是自然斑塊保持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空間格局,即包括幾個大型的自然斑塊和多個分散的小型自然斑塊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組成的結構,可以最好地發揮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維持生態環境質量的作用。
考慮物種從源向外擴散過程中遇到的累積阻力,不同的土地覆蓋類型會產生不同阻力。土地覆蓋類型的生態阻力等級排序如下:濕地、水體生態服務價值最大,林地<灌木林、竹林<經濟林、草地<水田<旱地<建成區<高速道路[140]。
農田作為最大的區域景觀基質,是建立生物緩沖區的主體。保護對生物過程具有戰略意義的農田和經濟林,避免被侵佔,在破碎化景觀中,可以作為跳板的棲息地斑塊,要嚴格保護。
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要按照景觀生態學原理,在宏觀上設計出合理的景觀格局,在微觀上創造出合適的生態條件[157],把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建立在良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
⑤ 生態網路體系整合
河流藍線、山脊線、道路綠線、生態通道四線所組成的生態網路廊道體系是保護區域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最低底線,構成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包括連續完整的山水格局、濕地系統、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態、綠道體系,生態綠道等。它是一個多層次的、連續完整的網路,它可以保持區域的整體性,是人與土地的和諧關系,是持續發展的根基。
5.2.4.1 生態網路廊道體系整合
武安市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如山、水、田、林、草,這些生態基礎設施是建設生態礦區的物質載體和基礎。對於武安市來講,建立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就是建立「以太行山、洺河水及其周邊生態控制區域為生態鏈,地質公園、森林公園、礦山公園、水利風景區為生態源,以農田、林地為共生體」的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是實現武安市生態城市發展戰略目標的空間安全保障。使武安市區「兩環兩帶六斑塊」綠色空間向外延伸,與山水生態鏈、地質公園、森林公園、礦山公園生態源、農田、林地等區域生態基礎設施連通,形成區域土地利用安全保障。
對礦業用地來說,在礦區建設中保持生態網路廊道的連通性,在大規模建設之前給生態用地留出空間,並在礦區建設中利用大好時機改進建設生態廊道。
5.2.4.2 土地利用空間組織
以生態網路為先導,採用「安全格局」指導土地利用配置,確保空間布局的生態合理性。採用生態網路為先導,指導區域土地利用配置,目標是基於區域中關鍵或重要生態環境組分及其空間配置方式的識別和保護,調整礦區的空間布置,使重要生態環境組分在空間上能夠實現相互滲透,在保證經濟、信息暢達的同時,能夠充分尊重自然生態過程,使自然生態過程暢通有序,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193]。
礦區是區域山水基質上的一個斑塊。礦區於區域自然山水格局,猶如果實之於生命之樹。背離山水格局的連續性,就切斷了自然的過程,包括風、水、物種、營養等的流動。在區域發展過程中,維護區域山水格局和大地肌體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是維護區域生態安全格局的一大關鍵。因此,基於生態網路指導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配置,對傳統礦業用地遺留下的大量廢棄地在進行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以及環境治理中分類指導,使局部問題有了可操作性的實現途徑。主要考慮功能分區組織(圖5.5),網路廊道體系組織。
圖5.4 基於生態網路體系指導的武安市礦區廊道恢復格局
(1)生態網路體系組織修復。
根據武安市整體生態功能分區要求,在綠色生態礦業發展區中合理組織生態網路體系。
根據武安市各主要礦區的位置與狀態,結合所處生態網路位置(圖5.4),將主要礦區依據廊道恢復種類歸類,共分為4類,以指導其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以及環境治理工作。
道路廊道單一廊道恢復建設主要包括:暴庄煤礦,賀庄煤礦,薛村煤礦,玉泉嶺鐵礦、上泉鐵礦,廣平鐵礦。
道路廊道、綠色通道2類廊道恢復建設主要包括:縣團城鐵礦。
圖5.5 武安市生態功能分區
河流廊道、道路廊道、綠色通道3類廊道或河流廊道、道路廊道、山脊廊道3類廊道恢復建設:其中恢復河流廊道、道路廊道、山脊廊道包括周庄煤礦、臨漳煤礦、礦山村鐵礦、成安煤礦、曲周煤礦、萬年煤礦;其中恢復河流廊道、道路廊道、綠色通道包括雲駕嶺煤礦、小汪鐵礦、東河灣鐵礦、平頂山鐵礦、縣團城鐵礦、玉石窪鐵礦、北洺河鐵礦、團城鐵礦。
山脊廊道、河流廊道、道路廊道、綠色通道4類廊道恢復建設包括:西石門鐵礦、邱縣煤礦、衡水煤礦、陶一煤礦、郭二庄煤礦、陽邑煤礦、康二城煤礦、漳村煤礦、顯德汪煤礦、51002部隊煤礦、車網口煤礦、小店煤礦、石板坡鐵礦、玉石窪鐵礦、馬甲腦鐵礦。
(2)西石門鐵礦生態網路廊道修復內容詳見4.3.3.3。
在區域和礦區尺度上,構建出和諧的網路體系格局,以及土地利用安全框架,僅僅是美好的藍圖。通過對殘缺的山體、阻斷的河流等生態通道的修復及農林牧景觀生態元修復,實現景觀現實整合。經過對礦業用地整合後,武安市景觀的連續性和整體性顯著提高,對改善武安整體安全格局起到積極的作用。
⑥ 構建生態安全格局從哪兒入手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
我國遼闊的內陸地國土和海洋國容土,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續發展的家園。為了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
⑦ 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模式
根據景觀生態學安全格局理論,格局和過程的相互作用是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命題,景觀格局決定著資源和物理環境的分布形式和組合,制約著各種生態過程,與干擾能力、恢復能力、系統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區域生態安全能夠通過優化景觀格局達到實現[90,158~159]。
俞孔堅1995年提出了「景觀安全格局理論」,認為景觀中各個點、線、面在景觀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存在著某些關鍵點(或稱戰略點)以及某些特定格局,對景觀過程起到潛在的決定性影響,從而構成了控制景觀的安全格局[160]。
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構建原則是遵循自然演進思想,注重維持和恢復景觀生態過程及格局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結合礦區廢棄地復墾建設格局完整、自然界面延伸、生物通道連接、景觀干擾有限、生態足跡減小、規劃建設健康的內部共生,外部協調的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
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模式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結合考慮礦區的綜合生態特點及具體的目標要求,構建一個空間結構和諧、生態穩定、社會經濟效益理想的礦區生態系統。在礦區土地利用的景觀生態模式中,典型的有集聚與分散結合的模式、生態網路構建模式。
4.1.2.1 集聚與分散結合模式
它是進行土地利用空間格局優化的主要理論依據,是美國景觀生態學家Forman[161]基於生態空間理論提出的景觀生態規劃格局,被認為是生態學上最優的景觀格局。該格局包括以下景觀生態屬性:①大型自然植被斑塊用以涵養水源,維持關鍵物種的生存;②粒度大小,既有大斑塊又有小斑塊,滿足景觀整體的多樣性和局部點的多樣性;③小型自然植被斑塊作為臨時性棲息地或避難所;④廊道用於物種的擴散及物質和能量的流動。這一模式強調集中使用土地,保持大型自然植被斑塊的完整性,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引導和設計自然斑塊以廊道或小型斑塊形式分散滲入人為活動控制的地段或農耕地段;同時在人類活動區沿自然植被斑塊和廊道周圍地帶設計一些小的人為斑塊,通過景觀空間結構的調整,使各類斑塊大集中、小分散,確立景觀的異質性來實現生態保護,以達到生物多樣性保持和視覺多樣性的擴展。
4.1.2.2 生態網路模式
自然生境的破碎化形成了許多自然生境斑塊,這些彼此隔離的自然斑塊之間破碎化程度與隔離程度的增加導致某些動植物種群滅絕。生態網路概念是在人們研究自然生境的破碎和隔離時提出的。生態網路把各種彼此分離的生態系統連接起來,是景觀中最常見的一種結構。物種沿著生態網路移動,並對周圍景觀基質和斑塊群落產生影響。
在生態網路模式中,連通性、踏腳石、核心區、異質種群等都是重要因素[162]。一般來說,生態網路常常由核心區、生態緩沖區和連接區組成。核心區是具有較高生態價值的區域,屬於絕對保護區域;生態緩沖區是為了對核心區進行保護,以資源保護或景觀恢復為目的的緩沖區域;連接區是為了維持和促進核心區內部及核心區之間某些物種進行遷移的區域。
⑧ 武安市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評價
根據以上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對武安市進行礦業用地生態安全格局評價。隨著武安市礦產資源大規模開發利用,加速了資源的枯竭,開發利用條件惡化,生態環境破壞加劇,土地破壞嚴重,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隨之衰退,選其作為研究區域對驗證礦區的生態安全評價體系是否合理具有指導意義。
應用前述建立的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全市及典型礦區進行土地安全格局評價。
評價指標量化的情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人口密度(C1):武安市2006年人口為71.2×104人,人口密度為391人/km2,1996年人口為61.0×104人,人口密度為335人/km2。河北省人口密度指標范圍為300人/km2~400人/km2。
擾動強度指數(C2):指礦業用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比例。2006年武安市獨立工礦用地是5168.54hm2,1996年獨立工礦用地是4735.18hm2,1996年、2006年礦業用地所佔總面積百分比分別是2.60%,2.84%。
自然框架的整體性(C3):生態網路格局整體性指采礦引起網路破壞,生態網路體系構成區域網路安全框架。武安四條生態廊道總長230428m,其中洺河河流廊道153468m,公路廊道23060m,太行山山脊廊道30820m,生態廊道23080m,1996年、2006年采礦引起網路破壞長度占總廊道長的百分比分別為10.26%,8.00%。
自然過程的完整性(C4):有生態價值的土地佔總面積的比重,計算時取耕地的一半(由於耕地春種秋收,其土地生態價值按1/2計)、林地、水域用地為有生態價值的土地(表3.4)。
表3.4 武安市具有生態價值的景觀類型比例
自然界面的延伸性(C5):礦業用地界面長度與總界面(邊緣)長度之比,1996年礦業用地界面長度17450m,總界面長度981650m,占總界面長度百分比1.778%;2006年礦業用地界面長度29790m,總界面長度2794810m,占總界面長度面積百分比1.065%。標准值取武安市主要景觀類型中最大的耕地景觀界面長度與總界面(邊緣)長度百分比(表3.5),1996年為37.8%,2006年為33.1%。
表3.5 武安市主要景觀類型界面長度與總界面(邊緣)長度比例
生態足跡(採用生態足跡和承載力之差與承載力的比值,C6):武安市2006年人均生態承載力0.55059,人均生態赤字(生態足跡與承載力之差)6.3964,人均生態赤字與承載力的比值11.62,1996年生態赤字與承載力的比值7.57[153]。
河北省歷年人均生產足跡:1995年2.7629,2000年2.9922,2003年3.4670,計算結果1996年2.8088,2006年3.7519。人均生態承載力:1995年0.3892,2000年0.3234,2003年0.3169,計算結果1996年0.3760,2006年0.313[154]。
武安市人均生態赤字1996年2.43272,2006年3.43888;人均生態赤字與承載力的比值1996年6.47,2006年10.98。
景觀多樣性(C7):1996年Shannon-Winener多樣性指數(SHDI)1.32;2006年多樣性指數1.45。
景觀破碎度(C8):1996年和2006年獨立工礦周長面積破碎度分別為1.4106和1.3715。
景觀聚集度(C9):1996年獨立工礦斑塊集聚度為0.8894;2006年斑塊集聚度為0.6661。
景觀分維數(C10):1996年獨立工礦用地景觀平均分維數1.12,2006年景觀平均分維數1.10。
礦產資源回採率(C11):根據武安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1996年平均為75%,2006年煤礦平均78.5%,鐵礦平均80%;取均值79.25%。河北省平均為85%。
土地復墾率(C12):當前,武安市已經展開「千礦萬畝」綜合治理工程,預計共復墾土地1846.66hm2,其中,恢復為耕地1113.33hm2,恢復為林地733.33hm2,共投資1.7億元。一期選出26個已經閉坑和即將閉坑的礦區礦段進行恢復治理,恢復治理耕地和林地共746.67hm2。其中16個礦區計劃恢復耕地440hm2,10個礦區計劃恢復林地為306.67hm2,2006年復墾率42.21%。
礦產綜合利用率(C13):全國平均30%,2010年為35%。
科技投入(環境)(C14):環境治理投資佔GDP百分比,根據1996,2006年投資額度計算。
表3.6,表3.7顯示出,1996年武安市土地利用安全評價綜合系數為50.42%,2006年為46.24%,礦區土地利用總體安全狀態處於下降趨勢,這與20世紀末大規模采礦、小礦山上馬相吻合。
1996年壓力、狀態、響應對安全狀態的貢獻程度分別為53.87%,34.93%,11.20%;2006年壓力、狀態、響應對安全狀態的貢獻程度分別為32.07%,51.93%,16.00%;對比數值可以說明礦業用地總體「壓力」下降,礦業用地「狀態」趨於向好的方向轉變,礦山環境治理、礦區土地復墾使「響應」機制對土地安全格局貢獻程度增加。但「響應」程度尚不足以使礦業用地達到安全「狀態」,局部得到改進但總體趨勢惡化的狀態沒有從根本上改變。
表3.6 1996年武安市土地利用安全評價
表3.7 2006年武安市土地利用安全評價
續表
礦業用地整體處於臨界安全狀態。因此,必須遵循礦業用地利用安全模式的規律,按照整體考慮,局部治理原則,從根本上採取措施構建礦業用地安全格局,加大投入,修復被破壞的環境,使礦區土地利用處於安全狀態。
⑨ 阿壩州在我國生態安全格局中的地位是什麼
阿壩州山清水秀,草原遼闊,雪山聳列,江河縱橫,融氣勢磅礴、廣袤寬闊、俊秀幽深內於一體。這里容,地形地貌復雜、溝谷交錯、氣候多樣,構成獨特的地理環境。保留了世界上別的地方早已絕跡的動植物資源,如熊貓、珙桐等活化石;保留了在工業文明中難以找到的靜謐、古樸的壯麗自然景觀,如九寨溝、黃龍等世界自然遺產。阿壩州被世界旅遊專家譽為世界生態旅遊最佳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