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濱州
❶ 水活濱州城
王少青
(山東省濱州市水利局)
一、濱州市的基本情況
濱州市位於黃河下游,黃河三角洲地區,屬山東魯北平原,轄六縣四區,面積9600平方千米,人口374萬人,有耕地750萬畝 1畝=666.67平方米。
二、濱州水利基本情況
濱州市水系比較發達,黃河由西向東橫穿市境內94千米,各類河道長度為823.1千米。濱州多年平均降雨量為576毫米。全市當地水資源量為11.48億立方米,人均當地水資源佔有量307立方米。全市13處引黃閘,引水能力達466立方米/秒,平均年引黃河水量11億立方米。有山區水庫23座、平原水庫96座、河道蓄水閘壩60多座,全市一次性蓄水能力達8.7億立方米。
三、著力生態城市建設,創建水土保持示範城市
按照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在城區著力建設大綠地,加強城市水土保持,2005年11月,濱州市順利通過了水利部的復核驗收,被授予「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範城市」。這標志著濱州城市水土保持工作進入了全國一流水平。濱州城區水土流失控制率達到94.7%,水系兩岸綠化率達95%,林木覆蓋率達22%,人均綠地12.9平方米,榮獲「山東省園林城市」稱號。城市水系綠化率的提高,增強了水源涵養,減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城市水環境和周邊居住環境。
四、建設「四環五海」,水活濱州城市
濱州市城區各類供水主要靠引黃河水,由於蓄水供水能力低下,不能適應飛速發展的城市和工業用水的需求。城區河道淤積嚴重,水質污染,水環境惡化,形成了臟亂差的局面,極大地影響到城市排水、防洪、景觀和居民生活環境。
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城市防洪減災、蓄水、供水、水資源開發利用和優化配置、水污染防治和水環境改善等城市水問題與城市發展、城市居民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城市水問題已經變成制約城市可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在水與城市建設實踐中充分認識到,城市作為區域經濟、文化、人才資源集中的地方,水利工程在保障城市防洪排澇、蓄水供水、生態環境等方面應該統籌考慮,並與現代城市建設相協調。防治洪澇災害與防治水污染並重,水系整治與水環境改善並重,水利景觀建設與水生態環境改善並重;城市水系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相協調,黃河文化與城市文化相協調。力求通過城市水系建設,做足做活水文章,凸顯水特色,體現黃河文化與水文化特色,讓水活濱州城。
2002年以來,圍繞「建設四環五海、水活濱州城」,充分發揮城市緊靠黃河的優勢,進行濱州新城區建設和舊城改造,規劃設計「四環五海」城市水系,突出大水面、大綠地、大空間的城市特色,顯現黃河文化與水文化相融合的城市文化底蘊,開展以「四環五海、水活濱州」為重點的一系列城市生態水系建設。
(一)「四環五海」,生態城市
濱州的「四環五海」工程,由濱州市水利部門規劃設計,濱州市委、市政府決策建設,目的是為了突出濱州城市的水特色,體現大水面、大綠地、大空間的城市特色,打造濱州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品位,增強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化進程,打造黃河三角洲中心特色城市,促進濱州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
「四環五海」工程是一項集水利、交通、城建、林業、旅遊建設於一體的城市建設綜合系統工程,也是建設「碧水綠陰、生態園林型現代濱州」的重點工程。「四環」即環城水系、環城公路、環城綠化、環城景點;「五海」即中海、西海、北海、南海、東海,「五海」分別代表天、地、人、情、水的設計理念。「四環五海」工程建設總投資8億多元。從2002下半年到2006年年底,經過4年的時間,完成了總長度45.33千米的四環河和總蓄水量7000多萬立方米的5個海的建設任務,「四環五海」和城市水系的總水面已達15平方千米以上,蓄水量達到1億多立方米,居黃河流域城市之首,可稱謂「四環五海」、「黃河水都」。
(二)高起點規劃設計「四環五海」
為科學建設好城市四環五海工程,先後完成了「四環五海」城市水系及建築物的設計和南海、西海、北海、中海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和設計。編制完成了《「四環五海」水環境影響評價》和《四環五海建設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領銜的北京、天津、四川、南京、濟南等高等院校的國內知名專家進行了評審鑒定,評審結論:「四環五海」成果總體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兩項成果分別榮獲濱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三)高標准建設「四環五海」
高起點科學規劃設計和研究水與濱州城市建設相結合,為高標准建設「四環五海」城市水系打下了良好基礎。
1.南海
南海體現「情」的理念,突出黃河文化、黃河風情和黃河三角洲風情。設計南海佔地4600餘畝,蓄水量1200萬立方米,水面2.9平方千米。主要功能是為市區生態供水、工業居民供水。同時建有南海觀音、黃河艄公、大河風帆、黃河文化廣場等景點,供旅遊觀光。
2.西海
西海體現「地」的理念,突出挖海造地堆島、形成水中有島、半島環繞的景觀。西海佔地3800畝,蓄水量1500萬立方米,水面面積2.5平方千米。主要功能為濱州新區提供工業居民供水、旅遊觀光。
3.北海
北海體現「人」的理念,瘦水環繞,碧波盪漾,兔嶺浮波,綠地林陰,形似瘦西湖。北海佔地3700畝,蓄水量1000萬立方米,水面面積2.4平方千米,主要功能是水上娛樂、旅遊觀光。
4.中海
中海體現「天」的理念,突出日月星辰,景點和建築大多以天像命名。北極星理念的五角星造型的濱州國際會展中心,北斗七星理念的濱州中海賓館,天、地、人三橋,象徵濱州占據天時、地利、人和之勢,太陽島、月亮灣、月宮、航母等景點布局周邊;中海全部佔地8000畝,其中水面面積4000畝,海島和綠地面積4000畝,蓄水量1100萬立方米。主要功能為水上娛樂、觀光旅遊。
5.東海
東海規劃設計體現「水」的理念,浩渺水面配有周邊的綠樹林帶,形成大水面、大綠地的生機景象。東海又稱東郊水庫,佔地4700畝,庫容1390萬立方米,主要功能為濱州老城區和東區工業居民供水。
6.四環河開挖整治工程
四環河規劃設計環濱州城市一周,總長45.33千米,分東環河、北環河、東環河、南環河全部連接溝通,河寬20~80米,河坡植草生態自然型,水深3米左右。河道外側是一級環城公路;路外側和河內側布設150米左右的綠化帶;圍繞城市水系建設了許多觀光景點,有古井琉璃、蓮池月夜、榆林晚照、兔嶺浮波、秦台曉月、清河橫流、蒲湖古渡、黃河樓、黃河公園等。主要功能是供水排水和蓄水觀光。
(四)城市河道水系綜合治理
1.新立河綜合治理工程
新立河是濱州市區的排水泄洪河道,全長31.2千米。由於新立河20多年未治理,致使河道淤積嚴重、排水不暢、雜草叢生、水質污染嚴重,水環境惡劣,成為市區內的一條臟河、臭河。
2003~2005年,實施新立河綜合治理,全河進行清淤疏浚,城區河道14千米進行綜合治理。工程主要建設內容為開挖疏浚河道、砌石與混凝土護砌河坡、駁石護岸、花崗岩欄桿和碎石板砌築人行道、河坡及河岸180米綠化帶等。在14千米的河道兩邊布設40處景點,按照春夏秋冬的理念,分別設立春園、夏園、秋園、冬園。新開挖河道寬50米,水深3.5米,總投資9000多萬元。治理後的新立河,成為濱州城區的一條綠化帶、景觀帶、旅遊帶,沿河同時成為宜居地帶,周邊房地產迅速大幅升值。
2.秦台河綜合治理工程
秦台河穿越濱州城區,全長33千米,原是為農田灌溉和城市排澇而開挖的一條河道,治理前是濱州城區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主要排放河道。河道水質污染嚴重、雜草叢生、污泥淤積、垃圾漂浮,是一條名副其實的「臭水溝」。為提高城市防洪排澇能力,改善秦台河兩岸人民的生活條件和城市生態環境,對全河進行清淤疏浚,城區9.7千米的秦台河進行綜合整治。主要建設內容為清淤疏浚、污泥外運填埋、河道護砌、人行道布設、沿河兩側綠化,設置大理石欄桿等。新開挖河道寬30米,水深3~4米,工程總投資7800萬元。經過治理後的秦台河在濱州城區形成了一條景觀帶,改善了水環境,美化了市民的居住環境。
3.張肖堂乾渠治理
張肖堂乾渠穿過市區,長34千米,城區沿河企業和村莊的污水、生活廢水和固體垃圾直接排入渠道,造成乾渠水質污染,環境極差。綜合治理城區段7.5千米,投資7000萬元。治理內容為渠道砌石與砼板護坡,河口設花崗岩欄桿,兩側布設人行道,道路交叉口處設綠化景點,橋梁兩側布設親水平台,下游建設橡膠壩1座。治理後的張肖堂乾渠,成為城區的一條綠化帶、景觀帶,是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五、水與城市建設相結合成效良好
濱州市通過實施「四環五海」工程和城市水系建設,水與城市建設有機結合,城市與水結合的文章做得好,城市水系得到完善,水環境得到修復改善,城市凸顯水特色,水使濱州活了起來,大大提升了濱州的知名度,提升了城市品位。濱州四環五海和城市水系的建成完善,使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城市經濟社會得到快速健康發展。
(一)實現了水資源的綜合利用
城市「四環五海」和城市水系的水源,主要是黃河水,其次是地表雨洪水、淺層地下水、處理後污水。這些水在流路上:首先進入「五海」、路邊小溪,然後進入河道,最後用於農田灌溉、水生態維護。在使用上:首先用於景觀、水上娛樂、旅遊用水、城市生態維護,再進入河道、渠道,用於河道、渠道的生態維護和農田灌溉。在功能上:首先蓄水、供水;其次能蓄洪、滯洪、減洪,消減了城市洪水的下泄速度和下泄流量,減輕了對下游排水泄洪的壓力和災害,雨洪水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再次用於景觀、水上活動、水上旅遊業、水上養殖、三產服務業等。城市水系的貫通和各類水的聯合運用,實現了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和優化配置,發揮了水資源的綜合效益。
(二)改善了人居環境
城市水系建設和水環境的修復改造,大大改善了城市水環境和居民生活環境,幾乎每個居民居住小區都有水面相鄰,「人在湖畔住,夜聞蛙鳴聲」就是這座城市真實寫照。當你晚上漫步在中海邊,會呈現「海岸燈光拂楊柳,天上銀河落濱州」的美景。城市水系建設後,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生存條件得到根本改善,生活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濱州已經變成最適宜人居住的城市之一。
(三)顯現了黃河文化底蘊
濱州是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黃河橫穿城區,沿河建城,城市巧妙地利用黃河水,引水進入城市的各個水系,在水系的周邊建設黃河文化的眾多景點,建設了全國唯一的濱州水文化館,建成全國最大的漢白玉大禹雕像和大型花崗岩黃河母親雕像,大型綜合建築濱州文化中心設計理念為「水印」等,都散發出了黃河文化的韻味,體現黃河文化、水文化和黃河三角洲風情,顯現了獨特的、民族的、個性化的城市文化與形象。濱州整個城市因水而興,因水而活,因水而發展,這是水與城市建設巧妙結合的獨到之處。水與城市的建設,把黃河文化、水文化、黃河三角洲文化體現得淋漓盡致,充分展示了濱州富含黃河三角洲城市文化底蘊的風采。
(四)完善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四環五海」水系的建成,完善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防洪能力得到顯著提高,減輕了洪澇災害威脅;改善了水資源條件的,提高了供水能力,足以支撐未來10~20年經濟快速發展的用水需要;改善了投資環境,有利於招商引資和項目落戶濱州;開發完善了旅遊業,推動了三產服務業的發展;城市基礎設施的配套完善,促進城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五)實現了人水和諧和生物多樣性
「四環五海」城市水系的建成,整體上凸現了濱州水的優勢,配合城市綠化景觀,顯示出濱州城市的生態效應與水環境特色,體現了「人水和諧」,展現「秀水、綠脈、新城」的生態園林型城市整體形象。城市水系大多是土坡、泥質海(河)底,有利於地表水的入滲和地下水的相互轉換。海中有島,島上有林,林中有鳥;水裡有各種水鳥,水中有著名的黃河三角洲大閘蟹、黃河鯉魚等;採取了橡膠壩攔蓄調控和適時補充水量,有效保證生態水量,有利於青蛙、蓮藕等各種水生動物和水生植物的繁衍生長,體現了生物的多樣性,實現了人水和諧。
(六)促進了城市快速健康發展
濱州市規劃建設「四環五海」、「五縱六橫河道」、「36橋」、「72湖」、「108園林景點」等城市水系和綠化工程的建設,配套完善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成區由2000年21平方千米,增加到現在的83平方千米;城區人口由2000年的20萬人,增加到現在的60餘萬人;土地價值由2000年的2萬元/畝,提高到現在的200多萬元/畝。2009年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9.51億元,新增集中供熱面積155.5萬平方米,燃氣普及率達到100%,用水普及率100%,市區路燈總數達2.44萬盞;城市居民生活得到大幅度改善,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3850元,比上年增長15.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0元,增長9.6%,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879元,增長9.8%;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為34.7平方米。
❷ 濱州生態環境情況
確切的說,是濱州市濱城區(原來叫濱州地區濱州市,現在劃地為市了,我還不大習慣呢)
濱州一共分(大概)博興,陽信,無棣,沾化,惠民,還有濱城區,其中市政府就在我們濱城區啦。
別的你可以從網上搜到,現在我給你講講搜不到的。
濱州在山東,老實說算窮的,除了博興和濱城,別的地方據說比較困難,但是我不很確定。不過這些地方的特產很有名,陽信鴨梨,沾化冬棗,無棣蜜棗。。。很多。我家是濱州市裡(濱城區)的,原來一直感覺不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但是這兩年換了市委書記(還是市長?不大清楚)變化確實太大了。市政府西遷之後,那邊太漂亮了,號稱是「四環五海,生態濱州」。我看了中海,真美。我現在在濟南工作,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比濟南好的太多了,就是人比較少,8車道的馬路沒車跑,我都去那裡練車。不過我相信種好梧桐樹,鳳凰自然來。而且濱州的房子現在最好的地方也就2000左右,一般1千6,7就差不多,而且都是新房。物價不算高,收入也不算低,我爸媽一個月都是兩千多。環境很好,前些年一隻是全國50大衛生城市。總的來說,如果想來定居,濱州應該是不錯的。
肯的回答是不錯的,因為近一兩年濱州確實發生了大變化。定居環境也不錯,人文地理天時地利,確實是居家過日子的最佳選擇。慢悠悠的不緊張,就是好日子。
興縣、鄒平縣、濱州經濟開發區兩區六縣
2004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2.45‰,死亡率6.21‰,人口自然增長率6.24‰。年末全市總人口368.90萬人,較上年增加2.29萬人。
2002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有少數民族39個,17589人,分布全市各縣區。主體少數民族是回族,15278人,其他超過百人的少數民族是:滿族435人、彝族410人、蒙古族273人、苗族273人、白族107人、拉祜族106人。 濱州市位於黃河下游、魯北平原,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北臨渤海,東與東營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鄰,西同德州市和濟南市搭界,是山東的北大門。1950年建惠民專區,幾經沿革,1992年改稱濱州地區,2001年撤地設市。現轄濱城區、惠民縣、陽信縣、無棣縣、沾化縣、博興縣、鄒平縣六縣一區和經濟開發區,版圖面積9600平方公里,人口369萬人。
濱州歷史悠久,文化淵源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是黃河文化和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商朝時建有蒲姑國,秦朝開始建縣,從西漢起至民國先後設有郡(國)、州、府、道等地方行政建置,五代時期置濱州,以瀕臨渤海而得名。傳統民間藝術異彩紛呈,發源於博興的呂劇、惠民的胡集書會、泥塑、木版畫及濱州剪紙具有深厚的鄉土氣息,獨具藝術風格。濱州民風淳樸,人傑地靈,惠民縣是古代著名軍事家中國武聖孫武的故里。鄒平縣是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的生長地。博興縣是漢孝子董永的故鄉,中國「孝」文化的發源地。濱州還是中國呂劇的發源地。革命戰爭年代,是中央渤海區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
濱州交通便利。濟青高速、濱博高速、京濱高速和205、220國道穿越境內,是連接蘇、魯、京、津的重要通道。津汕高速大高至魯冀界段、威烏高速辛莊子至鄧王段、濱德高速、黃大鐵路濱州段、黃河公鐵兩用橋、中國濱州大高通用航空城、濱州萬噸級港口等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正在加緊建設。
濱州市自然資源豐富。擁有土地94.5萬公頃,其中已開發的耕地46.7萬公頃,人均佔有耕地0.13公頃。自2003年底開始的以防潮堤為屏障的「北帶」開發扎實推進,新增土地61萬畝。黃河貫穿東西,淡水資源充足。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26種,已開發15種。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豐富,是全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的主采區。海岸線長240公里,是山東省重要的原鹽生產基地。
濱州農業基礎良好。農、林、牧、漁各業發達,現已建成棉花、蔬菜、冬棗、水產、牧草「五個百萬畝」基地。無棣金絲小棗、沾化冬棗、惠民蜜桃、鄒平水杏、陽信鴨梨等各具風味,馳名中外。沾化縣被國家命名為「中國冬棗之鄉」和「冬棗原產地」,成為中國最大的冬棗生產基地。渤海文蛤、梭子蟹等名優水產品名揚海內外。
濱州工業發展迅猛。紡織家紡服裝、油鹽化工、汽車和發動機及零部件、造船及零部件、飛機及機械零部件製造、電子信息、糧油果蔬食品深加工、生物工程、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十大產業(鏈)集群初具規模。「汽車上路、輪船下海、飛機上天」目標基本實現,陸、海、空立體化高科技產業框架正在形成。魏橋創業、濱化集團進入中國企業500強。盟威製造公司主要經濟指標連續19年奪得國內同行業之冠。魯北企業集團是國內第一批「環境友好型企業」、第一家無「三廢」綠色化工企業。全市已有上市公司6家,累計募集資金59.2億元,其中境外上市2家,募集資金4.89億美元,列山東省第1位。 濱州剪紙歷史悠久,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其結構嚴謹、古樸渾厚、拙中蘊靈、題材廣泛,多豪放粗獷之作,與黃河流域的文化遺產一脈相承,堪稱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藝術的結晶。
在濱州剪紙的傳統題材中,表現較多的有葫蘆和鳥、雞狗鵝鴨、花草魚蟲、豬羊騾馬等,無不蘊涵著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和追求,洋溢著創作者自然、淳樸的真摯感情,其主要題材,多與古時黃河下遊人民的生活和中華民族的一些神話有關。
濱州剪紙藝術新人輩出,許多名作被中國民間藝術博物館收藏,並作為中國剪紙藝術的優秀代表出國展出。 【 礦產資源 】
全市已探明的礦產有26種,已開發15種。鄒平南部山區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銅礦儲量約56.9萬噸,同時伴生有金、銀、鉬等貴重稀有金屬; 已探明可開采利用的建築石料儲量約1.3億立方米,麥飯石儲量約1億噸左右。
除鄒平南部山區外,轄區內整個平原及北部海灘、淺海地下都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石油總儲量約6億噸,天然氣總儲量約164億立方米。
無棣、沾化兩縣海岸帶有兩條寬數百米、綿延數十公里的貝殼梁,可開采利用儲量約1600萬噸,是生產水泥、飼料添加劑、化工添加劑、貝瓷等理想原料。
沾化縣東北部地下蘊藏煤層,埋深約2000米,儲量約25億噸。
全市已發現礦泉水4處,鄒平縣2處已開發利用,博興、惠民各1處,尚未開發;發現熱水出露點18處,已開發利用7處。
無棣、沾化海岸地帶盛產原鹽,是山東省重要的原鹽生產基地,地下鹵水儲量豐富,分布廣、儲量大、產量高。濱州市礦產潛在總值1400億元,居全省第六位。
【 土地資源 】
全市土壤共分褐土、潮土、鹽土、砂姜黑土、風沙土5個土類。全市土地總面積1416.7萬畝,其中農用地919.1萬畝 (包括耕地面積674.9萬畝、園地面積41.5萬畝、林地24.3萬畝、牧草地10.4萬畝、其他農用地168.0萬畝), 建設用地206.4萬畝(包括居民及工礦用地174.9萬畝、交通用地8.8萬畝、水利設施用地22.6萬畝),未利用土地291.1萬畝。全市人均土地面積4.20畝,人均耕地1.86畝,略高於全國水平。
【 海洋資源 】
濱州海岸線長239公里,約佔山東省的8%;灘塗17萬公頃,約佔山東省的31%;負十五米淺海20萬公頃,宜鹽面積9.6萬公頃, 是山東省第二大海鹽生產基地和全國四大漁場之一。沿海灘塗、淺水海域發展水產養殖和制鹽業潛力巨大。
【 淡水資源 】
全市水資源總量平均13.1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7億立方米,地下水7.42億立方米,人均佔有水資源326立方米,低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全市可供利用的黃河過境客水資源比較方便,黃河過境長94公里,多年平均過境水量為303.5億立方米,穿過鄒平、惠民、博興、濱城4縣區,全市黃河總引水量為14.79億立方米。 引黃供水是全市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全市有庫容超千萬立方米的平原水庫9座,中小型庫塘248座,全市蓄水能力達4.64億立方米。 濱州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一個中心-一個龍頭-南北城市帶」組團式、連帶型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規劃設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四環五海」工程(即環城公路、環城水系、環城綠化帶、環城風景帶和東、西、南、北、中五座平原水庫)順利完工,集園林與湖水於一色,融產業、生態、文化為一體,初現「四環相連」、「五海」呼應、72湖點綴的生態城市特色。濱州經濟開發區建設步入快車道,道路、廣場、綠地等公用設施逐步配套完善,為項目建設、產業配套提供了良好載體。
現代服務業迅速成長。濱州現代物流中心初具規模、國際會展中心竣工使用,奧林匹克公園動工建設。家紡文化節、中美明星水上對抗賽、沾化冬棗節、博興國際小戲節等節賽活動相繼舉辦,會展經濟方興未艾。誠信濱州建設逐步深化,連續四屆銀企合作懇談會成果豐碩,共簽約資金1067億元。同時,以「四環五海」、武聖孫子為品牌,大力整合旅遊資源,形成了具有濱州特色的「兩山(鶴伴山、碣石山)兩帶(沿黃、沿海)一聖人(孫子)」的旅遊格局。
近年來,濱州市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圍繞「堅持『五個統籌』,打造系統『九州』」(小康濱州、開放濱州、生態濱州、誠信濱州、科教濱州、人才濱州、文明濱州、民本濱州、平安濱州)的戰略部署,堅持「發展是主題,調整是主線,招商是重點,實干是關鍵,穩定是基礎、廉政是保證」的工作方針,解放思想,科學實干,經濟社會持續呈現出速度快、效益好、後勁足、變化大的良好態勢。2005年,全市地方生產總值實現665億元,同比增長17.8%,完成地方財政收入32.1億元,同比增長45.9%,增幅居全省第1位,總量列全省第11位;農民人均純收入3800元,同比增長12.5%。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年,也是濱州由「追趕戰略」向「趕超戰略」的轉折年、關鍵年。站在新起點、謀劃新發展、實現新跨越,濱州市委、市政府將以科學發展觀總攬全局,繼續執行「30字」工作方針,突出超越發展「一個主題」,沖刺2006,鎖定到2007年經濟總量進入全省中游、人均指標進入上中游從而徹底改變欠發達面貌「兩個目標」,抓住班子實干、招商投入、環境整治「三個關鍵」,狠抓強勢工業、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循環經濟「四個發展」,扎實推進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南北一體化、環境生態化、社會和諧化「五個加快」,加速形成十大產業(鏈)集群,推進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努力建設民富市強、碧水綠蔭的生態園林型現代濱州。 濱州市轄濱城區、無棣縣、陽信縣、沾化縣、惠民縣、博興縣、鄒平縣、濱州經濟開發區兩區六縣。全市18個鄉,57個鎮,9個辦事處,各縣區所轄鎮、鄉、街道辦事處
❸ 濱州市金天地生態農牧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濱州市金天地生態農牧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02月23日,主要經營范圍為農產品種植(種子生產版經營除權外)等。
法定代表人:曹文濱
成立時間:2011-02-23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71602200007912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濱州市黃河浮橋路南首
❹ 濱州撤地建市徵文
濱州是一個淡水資源非常缺乏的地區,常年平均降雨量為560多毫米,蒸發量卻高達1800多毫米。因此,作為最大客水來源的黃河,成為全市吃水、用水的主要依靠。然而,濱州雖然緊靠黃河,但由於蓄水設施不足,長期以來用水非常緊張。
數據顯示,2005年,濱州市區僅有蒲城水庫和東郊水庫,一次性蓄水容量不足2000萬立方米,僅能勉強維持當時二十多萬濱州市民的生活用水和現有企業生產用水。每遇黃河斷流或引水緊張,則經常是為保生活用水而減少工業用水,嚴重製約了濱州經濟的發展。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水資源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
全媒體記者 姚行彬
實習生 劉萍
創四環五海速度
在這個背景下,濱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建設「四環五海」工程。這是一項集交通、水利、城建、林業、旅遊建設於一體的綜合系統工程,預算總投資5.32億元。
自2002年下半年以來,濱州市委、市政府圍繞高起點、高標准、高水平規劃建設濱州新城,組織規劃設計部門及有關專家,在深入調查研究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立足濱州的區位優勢、資源條件,以創新精神進行城市形象設計,描繪了建設濱州「四環五海」的宏偉藍圖。
2002年5月,「四環五海」還只是個想法;2002年8月,「四環五海」也還只是一個初步實施方案;2003年正月,「四環五海」變成了市委、市政府的決定;到了2005年,「四環五海」工程已基本完成。濱州人創造了可與「深圳速度」相媲美的「四環五海速度」,也初步築起了「四環五海」大框架。
經過三年多時間,濱州市完成了總長度為45.33公里的四環河和總蓄水量為7000多萬方的五海建設任務,「四環五海」和城區水系的總水面已達15平方公里,蓄水量達到1億方。同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對淤積、污染嚴重的城市河道和水系進行了綜合治理,先後完成了投資9000多萬元的新立河綜合治理工程;完成了投資8500萬元的秦台干溝治理工程,新立河、秦台干溝已成為城區的綠化帶、景觀帶。
而完成這一聲勢浩大的工程並非易事。在工程運作過程中,按照政府啟動,公司運營,社會化和市場化運作的思路,多渠道籌資建設。成立了南海、西海等水務公司,資金籌措時按照市場化運作,工程佔地由農民用土地入股,按年分紅,一定50年;四環河建設採取河道取土築路、挖土填基等賣土變現的辦法,緩解了工程急需資金問題。
「四環五海」水利工程是整個「四環五海」工程的關鍵所在。濱州市水利部門按照「四環五海」工程建設的總體規劃,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高質量地完成了「四環五海」工程水系的勘測設計任務和南海、西海、北海、中海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工作。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完成了《濱州市四環五海工程水環境影響評價》和《四環五海建設研究》,經評審鑒定,兩成果被評定為國內領先水平,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村村通上自來水
供水水質是否安全,既影響到農村飲水安全項目的實施效果,又影響著廣大農民群眾身體健康,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以濱城區為例,2003年12月,濱城區解決吃水的村莊有454個,19.64萬人,僅占總數的57%。其他村民則以本村小庫塘及受季節影響的淺水井解決飲水問題,缺水村莊和水質變差的村莊共有553個,23.05萬人。其他縣區的飲水情況更是糟糕。
據專家分析,造成農村飲水困難的主因,是地下淺層無淡水或淡水儲量少,水質易變,不能滿足人畜吃水需求,而建設水庫等其他水源工程在當時的經濟狀況下又負擔不起;因土地少不具備建水庫的條件,地下水被嚴重污染,原有吃水井不能飲用。
在吃水問題日益突出的情況下,濱州市委、市政府把農村供水安全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健全領導責任制。成立了各級行政一把手為飲水安全第一責任人的制度,對本地的供水水質進行全面檢查。對監測出水質不合格的認真分析原因,採取有效措施限期整改。對於供水水源水質不符合標準的,採取水廠改造、改進水處理工藝、完善消毒設施等措施進行整治,經整治仍不達標的停止使用。對使用機井為供水水源的縣,高度重視機井供水水質不穩定問題。並建立健全以水質為核心的質量管理體系,建立健全嚴格的取樣、檢測和化驗制度,完善檢測數據的分析和報告制度,做到水質監測經常化、制度化。同時,一系列的水利工程搞得熱火朝天。
到2005年,在濱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實現新增蓄水能力8100萬方,總蓄水能力達到6.1億方;解決和改善了520個村莊30.1萬人吃水問題,農村通自來水率已達到66%,全省村村通自來水現場會在濱州市召開推廣了濱州的經驗做法;共開工各類水利工程781項,累計投入資金2.93億元,完成土石方3788萬立方米,完成工日1581萬個。濱州水利局在該年兩次被市委、市政府給予記集體二等功獎勵,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單位」,被國家人事部、水利部授予「全國水利系統先進集體」,並受市政府通報表彰。
200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蓄水工程、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列為市政府2006年的十件大事和十大民心工程,並准備在三年內實現村村通自來水。「以前都是喝井水,水質很不好,後來村裡建了水庫,大家很高興,但還是要拿著水桶去挑水吃。最近這幾年,我們村裡安上了自來水,再也不用為吃水難犯愁了。」沾化縣黃升鄉62歲的劉學軍老人對政府的善舉贊揚不已。
到2007年,濱州市引黃總量達到了11.3億立方米,人均引水量305.4立方米、列全省第一位;總蓄水能力7.5億立方米,人均201.6立方米,均列全省第二位。村村通自來水普及率95.6%,列全省第一位,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6%,完成省政府三年規劃任務目標的139.6%,經省政府督察考核組考核驗收,濱州市總分列全省第一位。
開發旅遊新領域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建設水利風景區,推進現代服務業和文化旅遊業,已成為拓展水利產業空間的新領域。近年來,濱州市水利系統在水利開發建設中,把生態修復、環境治理和水源保護作為建設的重點,爭創「綠色景區」和「生態景區」。相繼建成了以文化古跡和河流景色為重點的「鄒平一河兩湖」和濱城區「三河湖」水利風景區;以平原水庫和周邊綠化為重點的秦台水利風景區;以寬闊水面和觀光旅遊為重點的中海水利風景區和毛家窪水利風景區;以城鄉供水和生態旅遊為重點的濱城區蒲湖、東郊水庫以及惠民孟家水庫風景區,為開展水利旅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創建旅遊品牌,濱州市水利局以「四環五海」水系為依託,積極組織申報創建中海為「國家級水利旅遊風景區」。2006年8月,中海水利風景區被命名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當年10月,全國水生態修復以及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工作會議在濱州召開,創建了濱州中海的國家級旅遊品牌。如今,各個水利風景區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今年我朋友結婚,婚車專門繞著中海走了一圈,在中海邊拍點照片和錄像再回去,去中海已成了一些人引以為榮的象徵。」在麗景小區居住的張先生如是說。
三河湖旅遊於2003年9月28日正式啟動,現已開辟有水上游覽,旅遊觀光,垂鈞賞荷等項目。隨著鄒平「一河兩湖」水利風景區、惠民孟家水庫風景區、濱城區三河湖、新立河風景區創建省級水利風景區,水利旅遊事業逐漸成為水利產業中的生力軍。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水利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濱州水利工作將繼續完善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為動力,以效益為目的,建立滾動發展的水利產業良性運行機制,推動水利行業發展的新路子,為全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奠定水利基礎和保障。
從「54321」到「1155」
2004年底,根據中央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及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濱州市委、市政府結合濱州實際情況,提出了濱州水利工作總體奮斗目標,即「54321」工作目標。
這一目標包括建設統一的城鄉供水體系,完善的蓄水工程體系,高標準的防洪除澇體系,先進的水管理體系,精良的水利執法體系等「五大體系」;實現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的轉變,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的轉變,由農村水利向農村、城市和生態水利的轉變,由水利建設向水利建設、管理與經營的轉變等「四個轉變」;建成全市節水型社會,建成水土保持示範市,建成水務一體化市等「三個品牌」;搞好水利隊伍建設,搞好精神文明建設等「兩個建設」;創建濱州水利在全省水利行業一流水平。四年時間過去了,這一工作目標已經基本完成。
2008年,按照濱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遵循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治水思想,濱州市水利局黨委提出了濱州水利新的「1155」發展目標。即以「建設一流隊伍,爭創一流業績」為口號;以創建「人水和諧,惠澤濱州」為服務品牌;以打造「工程水利、資源水利、生態水利、科學水利、和諧水利」為目標;以構建科學的蓄水水網、完善的排水水網、合理的供水水網、優美的城市水網、和諧的生態水網「五大水網」體系為主線,實現濱州水利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水利實現新跨越
2010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也是搶抓國務院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山東省藍色半島經濟區戰略規劃實施的關鍵年。綜觀全國、全省水利發展大局,審視濱州經濟社會發展大勢,濱州水利已經站在了科學發展的新起點,正遇改革與發展的機遇期,處在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
濱州水利立足發展的大背景,著眼發展的大趨勢,置身發展的大格局,充分認識當前濱州市水利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進一步增強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牢牢把握千載難逢的發展新機遇,積極應對更加復雜的挑戰,在確保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任務的同時,乘勢而上,積極作為,開拓創新,加快發展,努力實現濱州水利發展新跨越。
今年中央1號文件再次強調,要突出抓好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濱州市政府也確定,2010年的林水會戰以獎代補資金由3200萬元增加到4000萬元,「五大工程」全部納入林水會戰獎補范圍。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對水資源供給、水生態保護、旱澇潮災害防禦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濱州正搶抓這一重大歷史機遇,全力打造「四環五海·生態濱州」、「糧豐林茂·北國江南」兩個品牌,在全市叫響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的主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