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影響類
❶ 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有何影響
一、人類對自然不合理的利用,工農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等都是人類對生態平衡的破壞因素。
1、改變物種(有意無意造成物種的消失或引入物種)
如1859年有農民從英格蘭帶了25隻野兔到澳大利亞,由於沒有天敵,造成澳大利亞生態系統嚴重破壞。
又如,1906年美國亞利桑那洲的卡巴森林為保護鹿群,捕殺肉食動物,導致鹿群大量繁殖最後沒有食物,瀕臨滅就等。
2、環境因素的改變(大量污染物質進入環境)
3、信息交流系統的破壞(破壞生物釋放的驅趕天敵、排斥異種、吸引異性等的信息素)等。
二、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災、旱災、地震、台風、山崩、海嘯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一環境問題。由人為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二環境問題。人為因素是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的主要原因。 人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使環境因素發生改變。如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垃圾等,不斷排放到環境中;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奪性利用,例如盲目開荒、濫砍森林、水面過圍、草原超載等,都會使環境質量惡化,產生近期或遠期效應,使生態平衡失調。 (2)使生物種類發生改變。在生態系統中,盲目增加一個物種,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受破壞。例如美國於1929年開鑿的韋蘭運河,把內陸水系與海洋溝通,導致八目鰻進入內陸水系,使鱒魚年產量由2000萬公斤減至5000公斤,嚴重破壞了內陸水產資源。在一個生態系統減少一個物種也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我國曾大量捕殺過麻雀,致使一些地區蟲害嚴重。究其原因,就在於害蟲天敵麻雀被捕殺,害蟲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所致。 (3)對生物信息系統的破壞。生物與生物之間彼此靠信息聯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為地向環境中施放某種物質,干擾或破壞了生物間的信息聯系,有可能使生態平衡失調或遭到破壞。例如自然界中有許多昆蟲靠分泌釋放性外激素引誘同種雄性成蟲交尾,如果人們向大氣中排放的污染物能與之發生化學反應,則雌蟲的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誘雄蟲的生理活性,結果勢必影響昆蟲交尾和繁殖,最後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消失。
三、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開始注意保護環境可以說是人類的重大進步。
在古代,人類和自然是不平等的關系,人類是弱者,處處受到大自然的限制卻無力改變自然。於是人類把大自然視為敵人,戰天斗地成為一項難得的品質,愚公精神千百年來受到不斷頌揚。
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逆轉,人成了強者,而「溫和的自然」卻成了容易受傷的對象。高度提純的化學制劑,如殺蟲劑、油漆、洗滌劑等對自然環境構成了重大威脅;大規模的能源消耗改變了大氣的構成,進而改變了地球氣候;衛生條件的改善使人口急劇增加,人類活動大量破壞了地球的森林和濕地資源。於是,「溫和的自然」變為「凶惡的自然」,人類施加給它的,它最終都要歸還人類。被高度提純的化學制劑污染了水和土壤的地區,畸形兒和絕症的出現比率大大高於正常;石油資源一旦枯竭,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的正常運轉必定遇到問題;氣候異常必定帶來水災或乾旱,飢荒也將伴隨著種種天災降臨人間。「凶惡的自然」將再一次讓人類成為弱者,人類和自然的關系又將回到起點。
要想改變這種狀況,人類就必須保護「溫和的自然」,不讓它繼續惡化,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身,這是人類經歷工業化,在自信心極端膨脹之後的可貴共識。
世界各國也都意識到這個問題。10年前,178個國家的領導人在巴西城市裡約熱內盧聚集,共同商討保護環境的問題。與會領導人計劃保護地球環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人類的福利和發展。1997年,160個國家在日本京都簽訂了旨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議定書》。但由於減少排放阻礙經濟發展,美國這個二氧化碳頭號排放國卻拒絕執行。去年,在南非城市約翰內斯堡舉行的「地球峰會」上,各國領導人和科學家繼續商討改善環境的計劃。
10年過去了,人類在保護環境問題上雖取得了一些進步,但分歧仍然嚴重。地球現在到底處在怎樣的狀態呢?我們又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去迎接未來呢
❷ 環境中影響生物的______和______的因素叫生態因素.生態因素分為______因素和______因素兩大類
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稱為生態因素,可以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種內關系和種間關系. 種內關系又分為種內互助和種內競爭;種間關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種間競爭幾種方式. 故答案為:生活;分布;生物;非生物. |
❸ 請教生態影響類驗收規范「75%」的問題
你再看導則,75%不是針對這些路的,如果路沒有達到75%是以實際情況驗收。水利、輸變電、礦山開發、油氣田在正常運行下可以驗收。75%還是針對偏工業項目一點。
❹ 垃圾填埋場場地修復治理工程屬於生態影響類嗎
垃圾場填埋場吸附功能當然屬於生態影響力,做好這個需要資金投入,而且要重視環保。
❺ 什麼是生態影響類建設項目
舉例來說,如水利工程項目、環保工程項目、電子工程工廠等。
❻ 生態如何破壞影響人類生存
環境對健康的影響是復雜的,從環境對人類健康的作用大小看,有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如地震、洪水、海嘯、泥石流、火山爆發、高溫、低溫等可直接導致人的死亡;而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則導致人的生存環境惡化,或使致病因素增加,或使人體抵抗力下降,從而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健康。
從人對環境影響的大小看,有自然本身的因素和人為的因素,或人與自然共同作用。自然本身的因素,包括地質、地理環境條件惡劣,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如果人類居住在這些地方,則對生命安全和健康構成威脅,或出現某些與地質地理有關的地方性疾病;人為因素包括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它們既可直接損害人的生命,也可間接破壞人體的健康,它們是當今環境對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
生態破壞是指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興建工程項目而引起的生態環境的退化、原有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及由此而衍生的有關環境效應,從而對人類的生存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的現象。如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變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鹼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等。
由於人類大量砍伐森林,過多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以及汽車大量排放尾氣等使溫室氣體排放增加而產生溫室效應。溫室效應使全球氣溫升高,出現氣象異常,某些地區雨量增加,某些地區出現乾旱,颶風力量增強,出現頻率提高,自然災害加劇。更令人擔憂的是,由於氣溫升高,將使兩極地區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許多沿海城市、島嶼或低窪地區將面臨海水上漲的威脅,甚至被海水吞沒。除這些災害事件直接損害人的生命、增加傷亡外,也可間接使某些疾病的發病增加。如氣象異常的高溫導致「中暑」病人增加,而低溫則使「凍傷」病人增加。據有關報道,2007年7月席捲歐洲中部和南部的熱浪在匈牙利造成將近500人死亡,僅在中部就有230人喪生。持續高溫還造成羅馬尼亞30人死亡,另有860人在街上昏厥。另據中新網2009年1月8日報道,受到來自西伯利亞和北歐的冷空氣影響,歐洲主要地區連日來受到一股寒流侵襲,東部和中部主要地區冷到零下31℃至零下10℃度低溫,連日來有十多人凍死。
全球變暖使萬億年的冰川融化,可能使冷凍在冰川中的不知名病毒復活,從而爆發難以控制的不知名的疾病,猶如2003年爆發流行的「SARS」一樣。SARS是英文的縮寫,中文名「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征」,是非典型肺炎(AtypticalPneumonia)的一種,在中國俗稱為「非典」,2003年2月首次發現於中國廣東、香港以及越南的河內等地,並迅速蔓延到世界27個國家和地區。開始由於不知道疾病原因,故名「SARS」。後來發現,SARS是一種由變異的冠狀病毒引起的高傳染性呼吸綜合征,大部分感染者表現出急性呼吸困難綜合征()和急性肺損傷(AcuteLungInjury)。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截至2003年4月23日,在短短的2個多月時間內,全球已有4288人遭到感染,其中251人死亡。由於最初不知道疾病的原因,曾一度引起全球的恐慌。
2009年3月起,由墨西哥發端的甲型H1N1流感,在世界范圍內迅速傳播,成千上萬人受到感染。
此外,氣候反常還會造成人體抵抗力下降、誘發或加重原有疾病。
臭氧層是高空大氣中臭氧濃度較高的氣層,它能阻礙過多的太陽紫外線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護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長。臭氧層的破壞主要是現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學物質氟利昂進入平流層,在紫外線作用下分解產生的原子氯通過連鎖反應而實現的。
最近研究表明,南極上空15—20千米間的低平流層中臭氧含量已減少了40%—50%,在某些高度,臭氧的損失可能高達95%;北極的平流層中也發生了臭氧損耗。臭氧層的破壞將會增加紫外線β波的輻射強度,而β紫外線則可導致皮膚癌。據資料統計分析,臭氧濃度每降低1%,皮膚癌就增加4%,白內障發生則增加0?6%。到21世紀初,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層已減少了5%—10%,使皮膚癌患者人數增加了26%。
森林植被的破壞,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巨大。由於過度的放牧、耕作、濫墾濫伐等人為因素和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致使土地森林面積和植被面積減少,土地質量退化,並逐步沙漠化,加之全球暖化,氣象反常,使沙塵暴天氣頻繁發生。除前面已經談到的沙塵暴可以直接導致人的傷亡外,還會對人體的健康帶來嚴重的損害。
在沙塵暴天氣時,大量的塵土被吸入氣管和肺,不僅會損害氣管和肺組織,破壞呼吸功能,而且還由於塵土中常常含有大量的有害微生物,如果被吸入呼吸道和肺中,則可導致呼吸道和肺部的感染,使呼吸道疾病增加。在醫院中可發現,每一次沙塵暴天氣過後,患呼吸道疾病的病人都會大量增加。
由於濫砍濫伐、過度開墾使森林植被大量減少,特別是熱帶雨林的減少,使其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氣的功能削弱,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這不僅導致溫室效應,也導致空氣質量下降。另外森林中含有對人體健康很有好處的負氧離子,森林的減少,導致環境空氣中負氧離子下降,使人們感到清新的空氣越來越少。空氣質量的下降,使呼吸系統疾病發病增加。
森林植被的減少不僅使某些植物物種減少,也導致某些依賴森林的動物物種減少。加上人們的濫捕濫殺、環境污染和引進外來物種等原因,使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在內的所有生物物種不斷減少,這種生物物種不斷減少的現象即為生物多樣性減少。
據估計,地球上的物種約有3000萬種。自1600年以來,已有724個物種滅絕,目前已有3956個物種瀕臨滅絕,3647個物種為瀕危物種,7240個物種為稀有物種。多數專家認為,地球上生物的1/4可能在未來20—30年內處於滅絕的危險,1990—2020年內,全世界有5%—15%的物種可能滅絕,也就是每天消失40—140個物種。生物多樣性的存在對進化和保護生物圈的生命維持系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不僅可能使具有某種潛在葯物作用的植物減少,同時也可能破壞動物原來已經平衡的食物鏈關系。
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蝦,蝦蝦吃泥巴。」這就是一種食物鏈關系。對於食物鏈上任何一種生物來說,上鏈生物就是下鏈生物的天敵,下鏈生物就是上鏈生物的食物。天敵的減少或滅絕,必然導致其下鏈生物的大量繁殖。比如由於人們對老鼠的天敵之一——蛇的大量捕殺,使老鼠現在越來越猖獗。
生物多樣性的減少,還使原本五彩繽紛的世界變得單調、灰暗;動物物種的減少,使人類的朋友越來越少,人類變得越來越孤獨。這也許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患上「孤獨症」和抑鬱症的一個可能的原因吧。
❼ 破壞生態平衡對人類將會有什麼影響
走向死亡。創造了惡劣的自然環境。
破壞生態平衡,將會導致生態環境破壞,動植物數量失衡,人類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食物減少,疾病增加,嚴重的將導致人類無法生存。
人類破壞森林,製造沙漠。
我們不要浪費資源,學會節約。生態平衡被破壞後 這塊地方的生物最終都會死去 包括人類。如果人類對生態的修復技術比較先進的話 可能還可以恢復但是 一般不可能恢復到以前的狀態 因為這是幾十億年來不斷演化形成的。
❽ 生態環境改善之後,對人類哪些方面有何影響具體說明是哪方面的影響
人類活動對生態的影響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於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環境;二是不利於或破壞其它生物的生存環境.從目前看,大多活動都是破壞性的.這種破壞又可分為二大類:一是直接破壞,如過度的砍伐,開墾,放牧,狩獵,捕撈等.二是間接地破壞,如:工業的排污,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大氣變暖,海平面上升,等等,破壞了生物的生存環境.而地球上所有生物間又是以各自的生物圈相互串成一個共同的生態系統,生物愈是進化,抵抗環境變化的能力就愈差,(非典的肆虐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說,自然界中的生物最終將要消亡,人的消亡肯定不是最後一個.
❾ 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
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了哪些影響?
人類本來就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近幾百年來人類社會非理性超速發展,已經使人類活動成了影響地球上各圈層自然環境穩定的主導負面因子。森林和草原植被的退化或消亡、生物多樣性的減退、水土流失及污染的加劇、大氣的溫室效應突顯及臭氧層的破壞,這一切無不給人類敲響了警鍾。人類必須善待自然,對自己的發展和活動有所控制,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就成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之一。
例如:濕地被稱為地球的腎,應該嚴格保護,但相當數量已經開墾為耕地,特別是水稻田——人工濕地( 如在黑龍江三江平原 )。森林是地球之肺,也是應該嚴格保護的。但森林同時又是以木材為主的一系列林產品的生產基地,這些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是可以也應該合理經營利用的,而且應該通過科學的培育措施,越用越好。除了少數需嚴格保存的自然保護區之外,合理的採伐利用,仍是必要的森林經營措施,要把森林的保護和經營利用更好地協調起來,否則的話,森林的調節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嚴重,會加劇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的危害。在一些江河上(特別是西南地區)修建水電站,這是我國能源產業發展的需要,也有利於改善能源結構,減少 C02排放,但水電站的建設也必然帶來一些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有可能破壞某地區的生態環境。
據聯合國報告:稱人類活動嚴重影響生態系統
聯合國在倫敦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過去50年間世界人口的持續增加和經濟活動的不斷擴展對地球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壓力,嚴重影響了國際社會為削減貧困和抵抗疾病所做的努力。人類活動已給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農耕地、河流和湖泊帶來了消極影響。近幾十年中,地球上五分之一的珊瑚和三分之一的紅樹林遭到破壞,動物和植物多樣性迅速降低,三分之一的物種瀕臨滅絕。另外,疾病、洪水和火災的發生也更為頻繁,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
2002年9月,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提出「到2015年使未能飲用衛生水和無基本衛生保障人口數量減少一半」的發展目標。報告稱,如果各國政府不採取更有利於環境的政策,人口增加所帶來的對衛生飲用水、食品和燃料的需求將對該目標的實現形成巨大障礙。
所以要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規律,不要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來搞發展。這就要適度限制發展的行為,選好發展的領域,改變發展的方式,充實發展的科技含量,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來取得最大的效益。實際上,要充分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事,但面對我國自然資源緊缺,生態環境惡化的現實,必須採取有效的措施。實際上,如果按目前許多不可持續的方式搞發展,連當代人的生存也會受到嚴重威脅。各級主持發展工作的決策者實在應該在作出決策之前為此而三思。
❿ 環評中生態影響包括哪些
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後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
1 基本簡介
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擬議中的建設項目、區域開發計劃和國家政策實施後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後果)進行的系統性識別、預測和評估。環境影響評價的根本目的是鼓勵在規劃和決策中考慮環境因素,最終達到更具環境相容性的人類活動。
環境影響評價的過程包括一系列的步驟,這些步驟按順序進行。在實際工作中,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過程可以不同,而且各步驟的順序也可變化。
1.1 環評的重要性
(1)為開發建設活動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1)為經濟建設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學依據;
(1)為確定某一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向和規模、制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及相應的環保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1)為制定環境保護對策和進行科學的環境管理提供依據;
(1)促進相關環境科學技術的發展。
1.2 環評的目的
環境影響評價鼓勵在規劃和決策中考慮環境因素,最終達到更具環境相容性的人類活動。(註明:任何環境影響評價書,沒有注冊環評工程師簽名蓋章均不產生法律效應。)
1.3 環評的作用
環境影響評價明確開發建設者的環境責任及規定應採取的行動,可為建設項目的工程設計提出環保要求和建議,可為環境管理者提供對建設項目實施有效管理的科學依據。
1.4 環評的定義
環境影響評價的意義,環境影響評價是一項技術 ,是強化環境管理的有效手段。對確定經濟發展方向和保護環境等一系列重大決策上都有重要作用。
1、保證建設項目選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2、指導環境保護措施的設計
3、為區域開發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導向
4、促進相關環境科學技術的發展
1.5 環境影響評價流程
環境影響評價流程
2 基本條件
(1)基本上適應所有可能對環境造成顯著影響的項目,並能夠對所有可能的顯著影響做出識別和評估,
(2)對各種替代方案(包括項目不建設或地區不開發的情況)、管理技術、減緩措施進行比較;
(3)生成清楚的環境影響報告書(EIS),以使專家和非專家都能了解可能影響的特徵及其重要性;
(4)包括廣泛的公眾參與和嚴格的行政審查程序;
(5)及時、清晰的結論,以便為決策提供信息。
環境影響評價分:環境質量評價、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環境影響後評價
環境影響評價的功能:判斷功能、預測功能、選擇功能與導向功能
3 基本分類編輯本段
按照對象分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戰略環境影響評價;
按照環境要素分為: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水環境影響評價,雜訊環境影響評價,固體廢物環境影響評價等;
按照時間分為: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環境影響預測評價,環境影響後評價。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
4 編寫格式
4.1 總論
1.1 評價目的
1.2 編制依據
1.2.1 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及有關政策
1.2.2 環境評價規范
1.2.3 建設項目有關資料
1.3 總體構思
1.4 評價原則與標准
1.4.1 評價原則
1.4.2 評價標准
1.5 環境影響識別與評價因子的確定
1.5.1 施工期環境影響因素識別
1.5.2 營運期環境影響因素識別
1.5.3 評價因子的確定
1.6 評價等級
1.6.1 環境空氣
1.6.2 地表水環境
1.6.3 聲環境
1.6.4 風險評價
1.7 評價范圍
1.8 評價工作重點
1.9 評價時段
1.10 保護目標及環境敏感點
1.10.1 環境保護目標
1.10.2 環境敏感點
4.2 項目所在地自然社會環境概況
2.1 自然環境概況
2.1.1 地理位置與交通
2.1.2 地形、地質、地貌
2.1.3 氣候、氣象
2.1.4 水文
2.1.5 自然資源
2.2 社會環境概況
2.2.1 社會經濟概況
2.2.2 文化教育與醫療衛生
2.2.3 交通
2.2.4 能源
2.3 區域規劃
2.3.1 城鄉總體規劃
2.3.2 城市總體規劃
2.3.3 項目園區規劃
2.4 項目工程依託設施概況
4.3 擬建項目概況
3.1 基本情況
3.2 建設內容
3.3 產品質量指標及原料理化性質
3.4 總平面布置及其合理性分析
3.5 主要原輔料及動力消耗
3.6 公用工程
3.6.1 給水
3.6.2 排水
3.6.3 供電、電訊及報警
3.6.4 供熱
3.6.5 儲運
3.7 主要生產設備
註:本章內容根據項目擬建工程不同需要做調整
4.4 工程分析
4.1 生產工藝及污染因素分析
4.2 物料平衡分析
4.3 環境保護
4.4 項目運行污染物排放匯總
4.5 非正常工況排污及處置
4.5 清潔生產分析
5.1 清潔生產概述
5.2 本項目清潔生產分析
5.3 清潔生產的措施
5.4 小結
4.6 環境影響因子識別
6.1 環境對擬建項目影響因素分析
6.2 環境影響要素識別、篩選
6.3 環境影響因子識別、篩選
6.4 評價因子確定(氣、水、聲、渣)
4.7 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
7.1 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
7.2 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
7.3 聲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
7.4 區域污染源現狀調查與評價
4.8 施工期的環境影響評價
8.1 施工期環境空氣影響分析
8.2 施工期的水環境影響分析
8.1 施工雜訊的影響分析
8.1 施工固體廢物的影響分析
4.9 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9.1 環境空氣影響預測與評價
9.1 水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9.1 雜訊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9.1 固廢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4.10 環境風險評價
10.1 環境風險評價的內容
10.2 風險識別
10.3 評價等級及評價范圍
10.4 潛在的風險因素識別
10.5 風險類型
10.6 事故概率分析
10.7 事故發生對環境的影響
10.8 環境風險防範措施
10.9 應急監測方案
10.10 應急預案體系
10.11 環境風險評價結論
4.11 總量控制
11.1 總量控制因子
11.2 總量控制建議
4.12 環境保護措施及其技術、經濟論證
12.1 三廢及雜訊治理措施
12.2 環保投資估算
4.13 環境影響經濟損益分析
13.1 概述
13.2 環境保護費用
13.3 環境保護效益
13.4 環境影響經濟損益分析
13.5 小結
4.14 環境管理與監測制度分析
14.1 環境管理
14.2 環境監測計劃
4.15 產業政策符合性及項目選址合理性分析
15.1 產業政策符合性分析
15.2 規劃符合性分析
15.3 總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15.4 環境容量
15.5 環境風險
15.6 小結
4.16 結論與建議
16.1 建設項目內容
16.2 規劃符合性分析
16.3 環境現狀
16.4 清潔生產
16.5 擬建工程污染物產生及治理情況
16.6 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16.7 環境風險評價
16.8 建設項目的環境可行性
16.9 總結論
5 目錄介紹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
第三章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
第四章法律責任
第五章附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