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舞蹈
1. 哪些民族還保留原生態舞蹈
本人就是少數抄民族。少數民族基本上還保留原生態舞原生態舞蹈,只是遊客看到大多數是經過加工的。要看到原生態舞蹈也不難,只要在特定的節日到各少數民族地區去就能看到。如農歷7月涼山彝族火把節.傣族的傣歷新年潑水節(約新立4月).洞族苗族過年前的蘆笙節(月農歷10月到12月).還有景頗族.佤族.等等。在少數民族地區大多都還保留原汁原味的原生態舞蹈。
2. 怎樣理解原生態舞蹈
所謂「原生態」舞蹈,應當是古代先民們「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產生的,是較少受到「現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頭」意義的民間舞蹈。
一般認為,原生態舞蹈是廣場的而不是劇場的,是自娛自樂的而不是表演性質的,是參與的而不是觀賞的,是隨機的而不是規范的,是省力的而不是刻意的,是傳承的而不是創編的。原生態舞蹈是由普通民眾在民俗儀式或民俗活動中傳承的民間舞蹈。
從民族學、民俗學、民族和文化心理學的角度去把握,會發現原生態舞蹈有以下一些精神和文化內涵:以圖騰符號為神聖力量的崇拜性;以生命本體為主題的儀式性;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性;以民間生活為基調的大眾性。每一個舞蹈不一定完全包含,但都與其中一個或幾個內容有關。
以圖騰符號為神聖力量的崇拜性。圖騰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體的標記和象徵,圖騰文化作為形成民族文化心理深層結構的原始積淀層,具有民族文化之元、民族靈魂之源與人性之本真的元初意義。原生態舞蹈就是表現圖騰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種作為圖騰符號的動物動作為舞蹈動作,使其獲得群體認同的標記性,滿足和實現社會性集體意識和歸屬心理。例如,龍舞與漢族人民對龍的圖騰崇拜是分不開的。而少數民族中對銅鼓的崇拜、對竹的崇拜,許多民族的儺儀儺舞中對天地神靈的崇拜,是原生態舞蹈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圖騰崇拜性舞蹈,源於人們對神靈的崇拜和祖先信仰的需要。
以生命本體為主題的儀式性。儀式是人們的行為方式,儀式舞蹈在原生態舞蹈中佔有重要位置。儀式舞蹈產生於對超自然神靈的敬畏和依靠。在原始社會,原始宗教、圖騰崇拜、巫術祭奠等活動都離不開舞蹈。儀式舞蹈在行為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膜拜行為,一種是模擬行為。無論是對神靈的膜拜還是以神靈依附及裝神扮鬼,目的都是為了藉助神靈的力量來實現驅邪納吉,反映了他們對生命的追求和 生活的嚮往,寄託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願望。
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性。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耕社會,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佔主導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這種觀念反映在原始文化心理中,就是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對自然秩序的服從,並在此基礎上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的初始含義為「神」,人只能消極被動地順從。人們後來認為天即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規律。「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統一。表現在原生態舞蹈中,就是反映人們祈天禱地、求取風調雨順的各種儀式舞蹈,而具有原生態性質的民族民間舞蹈,也含有大量類似內容。
以民間生活為基調的大眾性。原生態舞蹈是作為人類活動的內容存在於民眾之中的,是民間生活與生產活動的一個部分,是以民間生活為基調,以大眾審美為旨趣的民間舞蹈藝術。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以人類體力活動形式為基本表現形式,形成反映勞動活動的原生態舞蹈,同時表現出勞動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
3. 自舞蹈家楊麗萍領銜的《雲南映象》走紅之後,「原生態」一詞使用率陡增。所謂「原生態」,就是指那些
示例:①「原生態」景點 我喜歡「原生態」景點,因為它們古樸自然,渾然天成版,人為痕跡少。權不像那些人造景點,不論修得多麼漂亮,多麼現代,多麼巧奪天工,總缺少那種天然之美。 ②「原生態」公僕 我喜歡「原生態」公僕,因為他們作風淳樸,平易近人,心口如一,有一顆赤子之心。不像那些「官油子」,被各種潛規則打磨得爐火純青,高高在上,頤指氣使,令人作嘔。(答案不唯一) |
4. 保留原生態舞蹈有什麼好處啊
傳承的人越多,那麼我們對於原生態舞蹈的保留,發揚越好。我不是專業人員回,只是自己答覺得應該會有為這些而努力的人們,或是擴大教學把中國古老的文化傳承下去,或是記錄下來,保存成媒體文件。
至於好處啊……是咱自己的東西,那麼博大精深,保存,繼承,是我們應該做的。
5. 原生態民間舞和劇場民間舞蹈的區別
所謂「原生態」舞蹈,應當是古代先民們「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產生的,是較少受到「現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頭」意義的民間舞蹈。
一般認為,原生態舞蹈是廣場的而不是劇場的,是自娛自樂的而不是表演性質的,是參與的而不是觀賞的,是隨機的而不是規范的,是省力的而不是刻意的,是傳承的而不是創編的。原生態舞蹈是由普通民眾在民俗儀式或民俗活動中傳承的民間舞蹈。
目前舞蹈界所指稱的民間舞,是一個容易引起除舞蹈界以外、國內藝術界和國際同行產生誤解的概念。因為民間舞的含義原本是由民眾自發興作,並在民間歷代承傳發展的舞蹈(比較恰當的名稱應該叫「土風舞」)。而今天我們所稱的「民間舞」,實際上是舞台上表演的由各專業藝術團體創作和學院派訓練體系下的劇場民間舞,這兩大板塊的「民間舞」已經決然形成了獨立於民間文化之外的文化屬性和審美屬性,成為帶著強烈的上層文化性質的舞蹈品種,呈現著鮮明的文化人和藝術家的理性思考、藝術思維和審美情趣。
嚴格意義上的民間舞(以下稱「原生態民間舞」)具有濃郁的農民文化的特徵,本色、直白、鮮活、朴實,喜逗樂、少格局,並且滲透著較強的族群意識和來自生命本體的感召力,與劇場民間舞存在著文化性質上的顯著差別。下面擬從三個方面簡要地對其差別進行舞蹈本質的理性觀照:
從舞蹈構成的物質基礎一人體著眼。原生態民間舞在體態上習慣於使身體處於平素的自然狀態,這一點,從許多采風錄像和實地民眾的舞蹈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而劇場民間舞,舞蹈的物質基礎儲備精良,舞者無一例外地接受過嚴格、系統的訓練,表演時其身體隨時處在一種規定狀態。
從舞蹈的本體—動作形態審視。原生態民間舞,其動作姿態相對隨意,表演中盡管也有一些相應的要求甚至固有的規定,但原生態民間舞畢竟不受太多的約束,自由度較大,即興性較強。而劇場民間舞則是將某一民族、某一地區舞蹈的風格性因素(包括動作、體勢、形態、韻律)提取出來進行改造發展—或留其形、揚其神,或變其形、存其神,招招式式都要求規范化。因此,與原生態民間舞相比,劇場民間舞是對原生態民間舞動作形態的抽象變形和風格韻律的極致性強化。
從舞蹈的功能和目的剖析。原生態民間舞是各族民眾生活中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具有全民參與性和自發性。像藏、蒙、苗、傣、維等民族,其隨時隨地即興舞蹈是司空見慣的事,這也是我國其他少數民族所共有的特點。所以,原生態民間舞對於老百姓來說,主要是一種娛樂手段,一種自發的活動和宣洩方式。因此原生態民間舞中單純的情感釋放或插科打渾的內容佔多數,舞蹈所表現的也多是民眾日常生活所聞所見,淺顯明白,接近人民。此外,原生態民間舞在迎神賽社活動中,擔負著迎神祭神的任務,成為民間祭禮儀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而劇場民間舞除了其非功利的審美屬性外,與原生態民間舞還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使命。也就是說,作為「藝術」,劇場民間舞必須反映現實,反映時代精神,必須有自己獨立的文化思考和文化象徵,這便決定了它與原生態民間舞的本質區別——一種自覺的理性行為和高層次的藝術創造。因此,它提倡表現形式上的創新和文化內涵的挖掘。表現形式上的創新涉及到對不同舞種和創作手法的借鑒,文化內涵的挖掘涉及到對不同地域環境、族類傳統和現實生活的了解、學習與研究。正因為這樣,才有了把黃土升華為象徵民族精神依存之「根」的《黃土黃》;有了尋求秧歌涅之生命境界的《一個扭秧歌的人》;有了感傷時光流逝的《殘春》;有了贊美母親情懷的《摩梭女人》;有了敬畏生命輪回的《阿姐鼓》;有了靈魂與社會沖撞的《好大的風》;有了直面人生滄桑的《扇骨》;有了……毫無疑問,諸如民族精神、生命境界,或者人生、社會、命運、靈魂等深層文化的命題和思考,顯然都不是農民文化或者民間文化固有的自覺追尋—盡管這些東西作為文化的積淀會不同程度地從原生態民間舞中折射出來,但卻絕非原生態民間舞自覺表現的內容,而無疑是文化人的種種哲理思考和文化情結,是藝術家對人類歷史和社會人生的深層次的探微,充分體現著上層文化的屬性。
綜上所述,國內舞蹈界之所指稱的「民間舞」(實為劇場民間舞),其實並不「民間」。因為正像前文所述,劇場民間舞已經具有了獨立於民間文化之外的文化屬性和審美屬性,是一種取自民間,經過提純化、高雅化、理性化、規范化、技術化、審美化的產物。在這個改造過程中,原生態民間舞經受了一個文化過濾和異文化輸入的過程,過程之後,原生態民間舞實質上已脫胎換骨,變成與民間原始狀態有相當距離、純舞台表演性的一種藝術審美形式—劇場(含學院派)民間舞。可見,中國舞台上的「民間舞」,最終沒有將民間文化作為自己的文化依靠,而是在「時代精神肖像」的藝術創造使命下有意無意地改變了原有的農民文化屬性。從舞蹈品種建立的視角,這種改變無可厚非。
6. 藏族原生態歌舞簡述
藏族民間自娛性舞蹈可分為「諧」和「卓」兩大類。「諧」主要是流傳在藏族民間的集體歌舞形式,其中又分為四種:《果諧》、《果卓》(即《鍋庄》)、《堆諧》和《諧》。 後來增加了簡單的上肢動作、原地旋轉和隊形變換,成為一種男女交替、載歌載舞的勞動歌舞形式。這種勞動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為歷史上勞動藝術的紀念。
主要特點:
在白面藏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藍面藏戲」,不但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而且繼承和保留了在古格王朝時已有的《布馬》等民間舞蹈形式。使民間的廣場舞蹈進入了程式化的藏族戲劇,同時還引用了藏民喜愛的民間音樂,使藏戲流傳於藏族民間長盛不衰。
為符合藏族「多神崇拜」的信仰特點,人們在祭祀禮儀中,創編了使用各種神祇面具,並含有大量藏族土風舞成分的程式舞蹈。這種祭祀舞蹈被後來盛行的藏傳佛教黃教教派所採用,稱其為《羌姆》,流行於西藏、內蒙、甘肅、青海、四川等省區信仰黃教的廣大地區。《羌姆》舞蹈多由《擬獸舞》、《法器舞》混雜而成。在表演時,很少歌唱,氣氛庄嚴、肅穆。
每逢重大宗教節日,喇嘛寺都要舉行「跳神」活動。在嗩吶、蟒筒、長號、鼓鈸齊鳴之中,表演者頭戴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裝扮成眾神列隊繞場一周,揭開序幕。然後陸續表演《凶神舞》、《骷髏舞》、《牛神舞》、《鹿神舞》、《喜樂神舞》和《護法神舞》等,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內容。在各段舞蹈之間,還穿插喇嘛們表演的摔跤、角斗等,以娛樂觀眾。有時還表演「捨身飼虎」之類的佛經故事和表現樂善好施、長命富貴的《壽星舞》、《仙鶴舞》等。今天,黃教的祭祀舞蹈《羌姆》與清代、民國時期的《羌姆》,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沒有大的改變。《羌姆》的最後一場是驅鬼,眾神兵天將把用酥油和糌粑製做成想像中的鬼首——「朵瑪」押送到寺外曠地點火焚燒,以此逐一年之邪,祈一年之福。
7. 為什麼要強調傳承和保護原生態舞蹈和次生態舞蹈
講到傳承和保護,首先要了解舞蹈的起源,尤其是咱們國家中國舞的起源,這個可內以在容網路搜索更詳細的介紹。
時下年輕人更多的喜歡日韓風格,歐美風格,比如爵士舞,街舞等快節奏的,節拍節奏比較明顯的舞蹈,主要還是隨著當下音樂的流行跟風而來。
為了弘揚中華文化的傳統,古典舞,名族舞,民間舞等等,其實也有很多歡快的,表達氣氛的舞蹈值得我們去發現,去展示。
8. 什麼叫「原生態舞蹈」
舞蹈是我國最古老的藝術,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禮樂」中「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認為,「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
所謂「原生態」舞蹈,應當是古代先民們「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產生的,是較少受到「現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頭」意義的民間舞蹈。
一般認為,原生態舞蹈是廣場的而不是劇場的,是自娛自樂的而不是表演性質的,是參與的而不是觀賞的,是隨機的而不是規范的,是省力的而不是刻意的,是傳承的而不是創編的。原生態舞蹈是由普通民眾在民俗儀式或民俗活動中傳承的民間舞蹈。
從民族學、民俗學、民族和文化心理學的角度去把握,我們會發現原生態舞蹈有以下一些精神和文化內涵:以圖騰符號為神聖力量的崇拜性;以生命本體為主題的儀式性;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性;以民間生活為基調的大眾性。每一個舞蹈不一定完全包含,但都與其中一個或幾個內容有關。
以圖騰符號為神聖力量的崇拜性。圖騰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體的標記和象徵,圖騰文化作為形成民族文化心理深層結構的原始積淀層,具有民族文化之元、民族靈魂之源與人性之本真的元初意義。原生態舞蹈就是表現圖騰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種作為圖騰符號的動物動作為舞蹈動作,使其獲得群體認同的標記性,滿足和實現社會性集體意識和歸屬心理。例如,龍舞與漢族人民對龍的圖騰崇拜是分不開的。而少數民族中對銅鼓的崇拜、對竹的崇拜,許多民族的儺儀儺舞中對天地神靈的崇拜,是原生態舞蹈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圖騰崇拜性舞蹈,源於人們對神靈的崇拜和祖先信仰的需要。
以生命本體為主題的儀式性。儀式是人們的行為方式,儀式舞蹈在原生態舞蹈中佔有重要位置。儀式舞蹈產生於對超自然神靈的敬畏和依賴。在原始社會,原始宗教、圖騰崇拜、巫術祭祀等活動都離不開舞蹈。儀式舞蹈在行為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膜拜行為,一種是模仿行為。無論是對神靈的膜拜還是以神靈依附及裝神扮鬼,目的都是為了藉助神靈的力量來實現驅邪納吉,反映了他們對生命的追求和生活的嚮往,寄託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願望。
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性。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耕社會,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佔主導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這種觀念反映在原始文化心理中,就是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對自然秩序的服從,並在此基礎上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的初始含義為「神」,人只能消極被動地順從。人們後來認為天即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規律。「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統一。表現在原生態舞蹈中,就是反映人們祈天禱地、求取風調雨順的各種儀式舞蹈,而具有原生態性質的民族民間舞蹈,也含有大量類似內容。
以民間生活為基調的大眾性。原生態舞蹈是作為人類活動的內容存在於民眾之中的,是民間生活與生產活動的一個部分,是以民間生活為基調,以大眾審美為旨趣的民間舞蹈藝術。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以人類體力活動形式為基本表現形式,形成反映勞動活動的原生態舞蹈,同時表現出勞動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我州的苗族板凳舞、彝族「阿妹戚托」等便是這種源於生產生活的舞蹈。
把握了以上要點,我們在挖掘整理原生態舞蹈時就能更好地有的放矢了。
9. 民間舞與原生態民間舞的區別
所謂「原生態」舞蹈,應當是古代先民們「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產生的,是較少受到「現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頭」意義的民間舞蹈。
一般認為,原生態舞蹈是廣場的而不是劇場的,是自娛自樂的而不是表演性質的,是參與的而不是觀賞的,是隨機的而不是規范的,是省力的而不是刻意的,是傳承的而不是創編的。原生態舞蹈是由普通民眾在民俗儀式或民俗活動中傳承的民間舞蹈。
目前舞蹈界所指稱的民間舞,是一個容易引起除舞蹈界以外、國內藝術界和國際同行產生誤解的概念。因為民間舞的含義原本是由民眾自發興作,並在民間歷代承傳發展的舞蹈(比較恰當的名稱應該叫「土風舞」)。而今天我們所稱的「民間舞」,實際上是舞台上表演的由各專業藝術團體創作和學院派訓練體系下的劇場民間舞,這兩大板塊的「民間舞」已經決然形成了獨立於民間文化之外的文化屬性和審美屬性,成為帶著強烈的上層文化性質的舞蹈品種,呈現著鮮明的文化人和藝術家的理性思考、藝術思維和審美情趣。
嚴格意義上的民間舞(以下稱「原生態民間舞」)具有濃郁的農民文化的特徵,本色、直白、鮮活、朴實,喜逗樂、少格局,並且滲透著較強的族群意識和來自生命本體的感召力,與劇場民間舞存在著文化性質上的顯著差別。下面擬從三個方面簡要地對其差別進行舞蹈本質的理性觀照:
從舞蹈構成的物質基礎一人體著眼。原生態民間舞在體態上習慣於使身體處於平素的自然狀態,這一點,從許多采風錄像和實地民眾的舞蹈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而劇場民間舞,舞蹈的物質基礎儲備精良,舞者無一例外地接受過嚴格、系統的訓練,表演時其身體隨時處在一種規定狀態。
從舞蹈的本體—動作形態審視。原生態民間舞,其動作姿態相對隨意,表演中盡管也有一些相應的要求甚至固有的規定,但原生態民間舞畢竟不受太多的約束,自由度較大,即興性較強。而劇場民間舞則是將某一民族、某一地區舞蹈的風格性因素(包括動作、體勢、形態、韻律)提取出來進行改造發展—或留其形、揚其神,或變其形、存其神,招招式式都要求規范化。因此,與原生態民間舞相比,劇場民間舞是對原生態民間舞動作形態的抽象變形和風格韻律的極致性強化。
從舞蹈的功能和目的剖析。原生態民間舞是各族民眾生活中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具有全民參與性和自發性。像藏、蒙、苗、傣、維等民族,其隨時隨地即興舞蹈是司空見慣的事,這也是我國其他少數民族所共有的特點。所以,原生態民間舞對於老百姓來說,主要是一種娛樂手段,一種自發的活動和宣洩方式。因此原生態民間舞中單純的情感釋放或插科打渾的內容佔多數,舞蹈所表現的也多是民眾日常生活所聞所見,淺顯明白,接近人民。此外,原生態民間舞在迎神賽社活動中,擔負著迎神祭神的任務,成為民間祭禮儀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而劇場民間舞除了其非功利的審美屬性外,與原生態民間舞還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使命。也就是說,作為「藝術」,劇場民間舞必須反映現實,反映時代精神,必須有自己獨立的文化思考和文化象徵,這便決定了它與原生態民間舞的本質區別——一種自覺的理性行為和高層次的藝術創造。因此,它提倡表現形式上的創新和文化內涵的挖掘。表現形式上的創新涉及到對不同舞種和創作手法的借鑒,文化內涵的挖掘涉及到對不同地域環境、族類傳統和現實生活的了解、學習與研究。正因為這樣,才有了把黃土升華為象徵民族精神依存之「根」的《黃土黃》;有了尋求秧歌涅之生命境界的《一個扭秧歌的人》;有了感傷時光流逝的《殘春》;有了贊美母親情懷的《摩梭女人》;有了敬畏生命輪回的《阿姐鼓》;有了靈魂與社會沖撞的《好大的風》;有了直面人生滄桑的《扇骨》;有了……毫無疑問,諸如民族精神、生命境界,或者人生、社會、命運、靈魂等深層文化的命題和思考,顯然都不是農民文化或者民間文化固有的自覺追尋—盡管這些東西作為文化的積淀會不同程度地從原生態民間舞中折射出來,但卻絕非原生態民間舞自覺表現的內容,而無疑是文化人的種種哲理思考和文化情結,是藝術家對人類歷史和社會人生的深層次的探微,充分體現著上層文化的屬性。
綜上所述,國內舞蹈界之所指稱的「民間舞」(實為劇場民間舞),其實並不「民間」。因為正像前文所述,劇場民間舞已經具有了獨立於民間文化之外的文化屬性和審美屬性,是一種取自民間,經過提純化、高雅化、理性化、規范化、技術化、審美化的產物。在這個改造過程中,原生態民間舞經受了一個文化過濾和異文化輸入的過程,過程之後,原生態民間舞實質上已脫胎換骨,變成與民間原始狀態有相當距離、純舞台表演性的一種藝術審美形式—劇場(含學院派)民間舞。可見,中國舞台上的「民間舞」,最終沒有將民間文化作為自己的文化依靠,而是在「時代精神肖像」的藝術創造使命下有意無意地改變了原有的農民文化屬性。從舞蹈品種建立的視角,這種改變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