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變化
❶ 我家鄉的生態環境作文
我家鄉的生態環境作文:
我的家鄉是個小城,它雖然沒有賽江南的美景,也沒有杭州西湖的妖嬈,但它卻散發著一種平凡的自然美,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鄉也在飛速地變化著,巨大的變化使原本美麗的小城更美了。
家鄉變凈了!看,這寬闊的馬路上多麼干凈啊!記得以前,灰塵滿天的土路上垃圾成片,人們隨手亂扔垃圾,在路邊自己設計垃圾池。夏天,經過太陽的暴曬,滿條街臭氣熏天。這一切使小城變得凌亂不堪。現在,路旁的一棵棵樹木長得濃密茂盛,就像一排排綠色哨兵,給小城增添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家鄉變亮了!夜晚的小城在燈光的裝點下是多麼嫵媚。以前,我最害怕走夜路了,漆黑的夜晚顯得那樣寂寞孤獨。可現在,夜晚的小城幾乎比白天更熱鬧。兩旁的路燈像軍人一樣筆直地站在那,似乎在為我們站崗放哨。公園里各式各樣的霓虹燈隨著音樂的旋律有節奏地變幻著,猶如進入了七彩美妙的世界一般。各個商城門前也掛著五彩的小燈,在小彩燈的點綴下,商場變得更加華麗耀眼。啊,家鄉的夜晚真美啊!
家鄉變綠了!現在人們提倡保護環境,我的家鄉在綠化方面可好啦!那美麗的森林公園,以前曾是雜草叢生的空地,經過修建後,現在變成了人們的天堂。那用花朵擺成的扇子,用草修剪成的圖案,構成了一幅美妙絕筆的風景畫。走在寬闊的柏油馬路上,一條條綠化帶綻放出綠的柔美,使整個城市朝氣蓬勃,富有生機。
家鄉變了,家鄉變凈了,一種干凈純潔的美充滿小城;家鄉變亮了,五彩繽紛的色彩使小城變得絢麗多姿;家鄉變綠了,勃勃生機使小城充滿了青春的活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家鄉會變得更加美好。
❷ 身體生態環境的變化作文800
朋友們,當你們坐在茂盛的樹木下看書時,當你們在青山綠水中泛舟時,當你們在青專草叢間嬉戲時,你屬想沒想過綠樹、碧水、青山……
這一切有一天會離我們而去嗎?當你在飛機上鳥瞰這一切,他們只是小綠點,而我們眼前的是驚心的沙漠和荒山。現在,我們的環境還算可以,天空還是蔚藍的,天上白雲朵朵,晚上可以看見星光閃爍。在這種環境下,每個人生活的都很舒適。
可內蒙古前幾天有2300萬人被沙塵暴害死。我們將會經常來沙塵暴,是人類正在不斷的砍伐樹木,使綠地變得沙化了,將會很糟糕。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高,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環保出現了大問題。整潔的街上綠樹蒼蒼,而以後會變得到處漂著白以塑料帶,一次性筷子,泡漠等等。如果咱們保護大地,她就會像慈母一樣對待咱們。如果咱們破壞大地,她就會像一個冷酷的屠夫一樣對咱們,對咱們冷冰冰的。
請大家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千萬不要讓咱們的生態環境再變化下去了,要保持現狀。
❸ 簡述東北生態環境變化的主要表現
東北地區生態抄環境的變化主要表現在:
①森林采育失調,可采森林資源枯竭,生態功能嚴重衰退;
②東北平原西部地區土地荒漠化嚴重;
③黑土區水土流失嚴重,質量退化;
④濕地大幅度萎縮退化,生態功能嚴重衰退;
⑤松遼流域水質污染嚴重,城市河段尤其突出;
⑥大城市空氣顆粒物污染嚴重,部分地區酸雨污染突出;
⑦部分資源型城市礦山環境問題嚴重。
❹ 簡述東北生態環境變化的主要表現
東北地區生態環境的變化主要表現在:
①森林采育失調,可采森林資源枯竭,生態功能嚴重衰退;
②東北平原西部地區土地荒漠化嚴重;
③黑土區水土流失嚴重,質量退化;
④濕地大幅度萎縮退化,生態功能嚴重衰退;
⑤松遼流域水質污染嚴重,城市河段尤其突出;
⑥大城市空氣顆粒物污染嚴重,部分地區酸雨污染突出;
⑦部分資源型城市礦山環境問題嚴重。
❺ 面臨生態環境的變化,為了不是我們失去棲息地,你有什麼感受
(一)在環境保護和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方面:1、擴大公民環境權利,建立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新機制。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環境保護,要承認群眾的環境信息知情權、環境決策參與權和環境政策監督權,確保公眾有效行使環境權利,建立政府監管、市場調節和公眾參與相結合的新型環境保護綜合機制,從而形成環境保護的最大合力。2、建立和完善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機制,維護污染受害者合法權益。環境損害賠償不僅體現了維護受害人的權益、維護公平和正義的需要,同時也是保護環境、恢復環境的需要。3、加強環境宣傳教育,使環境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二)在環境保護方面與經濟協調發展方面:1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增長,充分發揮環境保護參與宏觀調控的倒逼作用很先導作用。提供環境准入門檻,認真落實規劃環境評價要求,從決策源頭防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完善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全程跟蹤管理制度、環境保護評價與驗收管理機制、環保部門上下級聯合管理機制,充分發揮環境影響評價在宏觀調控的重要作用。2、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依據,加大積極結構調整力度。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依據,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促進環境保護參與綜合決策,科學制定社會經濟發展目標。3、創新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4、加強環境管理,實行環境保護問責制。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堅持既定的減排任務和目標,實行環境保護工作問責制,對違反國家產業政策、違反環境保護法規上的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項目的要堅決查處並懲罰。5、改變了以往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的「資源-產品-廢物」的線性發展模式,建立了一種「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式發展,是一種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經濟模式,是強調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從根本上緩解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
(三)在生態保護與建設方面:1、建立和完善法規、政策及標准體系。
2、落實生態功能區劃,以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保護區、生態脆弱區的建設和保護為主體,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3、加大資金投入。利用市場機制建立合理的、多元化的投入機制,不斷拓展生態保護和建設投資渠道,積極爭取財政投入,建立自然保護區專項資金。
❻ 科學進步生態環境發生了什麼變化
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空前迅速發展,創造出了無數的生產和生活物質,如飛機、DNA、核電站、人造衛星、電子計算機等。人和自然的關系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整個地球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服務於人類的人化自然。人化自然的產生和發展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人利用人化自然以改造、控制自然界時,也產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即明顯地干預了自然界的調節機制,同時也破壞了人類自身及其他生物生存的環境,加深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
在經濟全球化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成果卓越。它深刻而廣泛地影響著經濟和社會的各個方面:工業、農業、航空航天、信息技術、人類生產生活的環境要素等等,使科技、人類、環境三方面的聯系更加密切。人 利用人化自然以改造、控制自然界時,也產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即明顯地干預了自然界的調節機制,同時也破壞了人類自身及其他生物生存的環境,加深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可以為人類社會服務,滿足人們的物質與精神 需求,現代科技的產業化,創造了無與倫比的物質與精神財富,豐富了人類的生活,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結構,交通、通訊、電力、能源、宇航、醫療保健、居住環境等方面都有了質的變化,人類的物質生活對科技的依賴已到了不可分離的程度,現代科技也幫助人類成功地解決了許多理論和實踐問題,有力地推動了物質生產、經濟、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社會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這稱之為現代科技的建設性。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發展也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當人們對科技成果的客觀作用估計不全面或將一些高技術用於軍事目的時,就會造成生態環境危機,嚴重地危害人類的健康與生存,由於人類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片面地發展生產力,而忽視了自然生產力的自我修復,同時無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並且向自然界排泄、拋棄廢物,惡化了自然環境,構成一連串的生態危機、資源危機。現在,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CO2大約為230億噸。比20世紀初增加20%。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遞增,每年生產有毒化合物50萬種共400×104t,這些物質近一半滯留於大氣和江河湖海內,每年還有大約18×104t的鉛、磷和3000t重金屬、4000t汞進入水體,200×104t石油流進海洋,更可怕的是未被人類發現的污染源不計其數。1986年4月,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13萬人被疏散,經濟損失達150億美元;海灣戰爭造成了千萬噸原油傾人海中,造成海洋大面積污染:有100~200萬只海鳥慘遭厄運,科威特油田大火,對區域性氣候產生了很大影響;中國「98特大洪災」令世人震驚,也給我國現代化建設帶來很大損失,氣候異常同然是水災的主要原因,但森林植被的破壞使洪水流量及泥沙含量增加,造成河床抬高,泄洪區淤積,無疑對洪災的形成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全球土地面積的15%已因人類活動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地退化中,水侵蝕佔55.7%,風侵蝕佔28%,化學現象(鹽化、液化、污染)佔12.1%,物理現象(水澇、沉陷)佔4.2%。土壤侵蝕年平均速度為每公頃約0.5—2噸。全球每年損失灌溉地150萬平方公頃。70%的農用乾旱地和半乾旱地已沙漠化,最為嚴重的是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亞洲。在過去的20年裡,因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使全世界飢餓的難民由4.6億增加到5.5億人。現代科技的傑出成就創造了發達的醫學,延長了人的平均壽命,同時降低了新生嬰兒的死亡率,世界人口以每年8700萬的速度遞增,1960年為30億,1974年為40億,1986年為50億,現已超過60億。人口劇增,土地面積減少,使人口從各種渠道湧向城市,由於城市開發、工業建設、住宅建設,改變了地面太陽光反射率,形成城市特別氣候,形成熱島效應。如此眾多的人口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加劇了環境污染,致使自然資源短缺,甚至因為資源問題而引起戰爭。當代人類與現存生物已生活在一個被各種有毒物質毒化的環境中,這種局面不僅影響著當代人的生活,而且潛藏著摧殘子孫後代的危險,說明由於科技的異化,人類所遭受的報復是廣泛而慘重的。其造成的後果是:①二氧化碳增加和氣候變化(溫室效應);②臭氧層空洞,遺傳資源減少;③酸雨,水資源短缺和污染嚴重;④有害廢棄物質的國際間流動;⑤ 「厄爾尼諾」現象;⑥森林資源日益減少,水土流失與沙漠化。2 科技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可持續發展是21世紀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正確處理和協調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相互關系的共同發展戰略,是人類尋求持久生存和發展的唯一途徑,生態環境惡化一方面是由於人們盲目地掠奪性地對待自然,另一方面是 T 農業生產工藝過程的不完善造成的。只要人類能自覺地按照自然規律來規劃自己的活動,並利用現代科技去認識和消除工農業生產所帶來的副作用,就可以調節人和自然間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社會廣泛參與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保證,廣大發展中國家要藉助於大眾媒體,廣泛宣傳,培育普及這種新的環境文化,提高公眾環境意識與公眾參與的積極性。
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各國超越種族、文化和意識形態等各方面的差異,在環境與發 展的領域中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共同努力,促進社會全面、協調、持續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關鍵在於加快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切實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未來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的素質競爭,沒有人的素質提高,就不可能有可持續發展,要大力普及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提倡科學精神與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同時通過開發人力資源,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對生態環境進行綜合治理,最終把人口壓力轉化為生態效應和經濟效應。
科學技術發展與人類生態環境
科學技術發展給我們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同時,也在人類慾望和利潤的驅使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人類今天所面臨的危機與過去所經歷的危機相比,其發生的原因和對人類威脅的嚴重程度有很大的不同,在過去的危機中,除去外族入侵外,主要來自天災,如洪水、地震、瘟疫等,而現在,對人類威脅最大的危機,恰恰是人類自己造成的,人類正是通過科學技術,才能使自己獲得如此巨大的破壞能力。正如愛因斯坦所言:「原子裂變改變了世界的一切,但沒有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因此,人類正在走向空前的災難。」
生態環境與科學技術的相互作用
在人類發展初期,人們的生產資料是直接從自然界中找到的,所以自然環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物質方式,從而對社會的發展起著決定的作用,自然環境和人類群體相互作用這一動力機制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逐步決定於不斷形成並發揮作用的社會基本矛盾。社會基本矛盾發展得越充分,社會發展越迅速。人類的物質需求是科學技術進步的永久動力。原始人類在地表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通過自己與環境作斗爭,從其它動物中分化出來,與此同時,地表自然界也進入了人類參與和干預下發展的新階段—人類與環境發展辯證發展的新階段。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把自然環境變為新的生存環境,而新的生存環境反作用於人類。在這一反復曲折的過程中,人類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有區別於自然環境,體現著人類和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自然環境為人類提供了廣泛的物質基礎和活動舞台,但人類在誕生以後很長的歲月里,只是自然食物的採集者和捕食者,過著原始的採集和漁獵生活,主要是利用環境而不是有意識地改變環境,環境對人類活動有巨大的制約力。雖然這時的原始社會是公有制,然而生產力發展很低,生產規模較小,生產過程簡單,人的視野狹隘,在很大程度上處於盲目地濫用資源的狀態。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開始馴化動物、培育植物,有了種植業和畜牧業,這不僅是生產史上的一次大改進,人類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但是新的進步也帶來了新的問題。人們對自然環境的不良改造,有時帶來了文明的毀滅而不是繁榮,森林破壞,土地不合理地利用使得曾經是生態條件良好、人類和自然和諧生存的系統遭到破壞。這種情況更深刻地體現在偉大的工業革命之後,基於科技成果之上的大生產代替了過去的小生產,勞動生產率大幅度地提高,環境中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傳遞大規模地改變,人類對質量的需求遠勝於對數量的要求。人類的活動域擴大了,與環境的關系更加密切。人類不斷地燃燒固體和液體的各種能源,不停地向大氣釋放熱量與二氧化碳,致使溫室效應成倍地增加,全球氣溫急劇上升。據1999年10月25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五次締約會議公布:全球氣候在近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平均氣溫在9℃~16℃之間波動。
科易專利為您解答,希望能幫助到您!
❼ 生態環境現狀評價
9.5.2.1 評價方法
一個群落中的種類多樣性是群落生態組織水平的獨特的、可測定的生物學特性,是反映群落功能的組織特性,種類的多樣性指數能夠反映水環境污染造成群落結構的明顯變化。藻類的污染指數是從藻類的生態學特性來指示水環境污染程度的,根據需要,這里採用了多樣性指數和硅藻指數法進行評價 (葉文虎等,1994; 金嵐等,1992) 。
Margalef 多樣性指數 (Karydis M et al.,1996) 為:
煤礦塌陷塘環境生態學研究
式中: S 為藻類種群數; N 為藻類總個體數; D 的取值以 2.5 為界,小於 2.5 者為環境受到嚴重干擾。
硅藻指數 (葉文虎等,1994) 為:
煤礦塌陷塘環境生態學研究
式中: A 為不耐有機污染的種類數; B 為對有機污染無特殊反應的種類數; C 為污染區內獨有生存的種類數。
9.5.2.2 評價結果及分析
由表3.2 可知,春、秋兩季大通塘、謝二塘和潘三塘水體的 pH = 7.01 ~ 8.72,表明水都略呈鹼性。葉綠素含量的次序為: 大通塘 < 潘三塘 < 謝二塘,這與水域中浮游植物的多少有關,3 個塌陷塘中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也證實了這一點。橫向比較可以看出,在溫度較高的 9 月份,謝二塘和潘三塘對應的浮游植物葉綠素 a 含量都較 4 月份高 2 倍多,大通塘 9 月份和 4 月份葉綠素 a 含量基本接近 (參見表3.6) ,說明浮游植物的生長受溫度的直接影響 (王振紅等,2005) 。
氮、磷是浮游植物生長所需的主要營養鹽,水體中富含磷、氮營養物質會造成水體中浮游植物的異常繁殖,帶來的後果就是水體的富營養化 (蔣因梅等,2004) 。
縱向比較可以發現,謝二塘的總磷和總氮都遠遠超過營養化指標值,處於富營養化水平,而潘三塘總磷和總氮濃度基本在營養化指標以下,大通塘則只有總氮超過營養化指標,並且潘三塘和謝二塘都是中心的總磷和總氮高於邊緣的,這是水深不同的緣故。只有大通塘的東岸邊采樣點的磷和氮的含量高於中心采樣點,這是由於附近有小型煤窯、塑料廠等在東岸邊排放工業污水的緣故。
對照表9.15 可以看出,大通塘中藻類種類與個數均為中等,浮游植物中硅藻和綠藻較多,還有相當數量的甲藻,浮游動物中常見針棘匣殼蟲 C.aculeata,都表現出寡污帶的生物學特點。謝二塘中藻類的種類和數量均較多,說明該水域中營養物質豐富,含量較多,水中浮游植物以藍藻、綠藻和硅藻居多,浮游動物中缺刺秀體溞 D.aspinosum、螺形龜甲輪蟲 K.cochlearis 常出現,該水域屬於中污帶—寡污帶。潘三塘中藻類種類和數量均較多,綠藻和藍藻占相當大的比例,浮游動物中萼花臂尾輪蟲 B.calyciflorus 較多,呈現出中污帶—寡污帶的特點。
依據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 (GB3838—2002) 中幾個指標的標准限值 (表9.16) ,結合 3 個塌陷塘的理化指標數據對評價區進行水質分級: 大通塘和謝二塘屬於Ⅴ類水質標准,適用於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 潘三塘達到Ⅳ類水質標准,主要適用於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
表9.16 湖泊水庫特定項目標准值
Margalef 多樣性指數是衡量種類多樣性的基於藻類種群數與藻類個體總數的對數之間線性關系的一個指標 (式 9.30) 。從塌陷塘藻類多樣性指數 (表9.17) 可以看出,大通塘、潘三塘的藻類多樣性指數無顯著性差異,均屬輕度污染水域。謝二塘中藻類多樣性指數相對偏低,表明此水域污染較重,屬於中度污染。根據硅藻指數劃分污染帶的標准(表9.18) ,結合表9.17 中塌陷塘的藻類硅藻指數,可以將 3 個塌陷塘水體大體劃分為兩個污染帶: 潘三塘和謝二塘屬於β - ms (乙型中污帶) ,大通塘屬於 os (寡污帶) 。
表9.17 3 個塌陷塘中藻類多樣性指數與硅藻指數
(據辛曉雲等,2000)
表9.18 硅藻指數劃分污染帶標准
葉綠素 a 是水體中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綜合指標,是富營養化水體監測中一個重要的生物學參數。分析其含量則可以了解水域中生物量的狀況及其富營養化程度,是治理水體富營養化的基礎,對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水體具有重要的作用。參照 OECD 湖泊營養狀態的chla 的劃分 (Environment Assessment Report NO.4,1999) 和選用標准,再結合 3 個塌陷塘中葉綠素 a 的含量 (參見表3.6) ,分析得出: 大通塘屬於貧營養化; 謝二塘富營養化狀態; 潘三塘屬於中度營養型。這與灰色局勢決策法對 3 個塌陷塘營養狀態評價結果是一致的。
通過對 3 個塌陷塘測定指標的縱橫向比較分析,得出評價區的水質特徵:
(1) 各塌陷塘中葉綠素 a 含量: 大通塘 < 潘三塘 < 謝二塘,葉綠素 a 含量與溫度成正比關系,說明適宜的溫度是浮游植物生長的重要因素。
(2) 3 個塌陷塘的水質分級: 大通塘和謝二塘屬於Ⅴ類水質標准,潘三塘達到Ⅳ類水質標准。
(3) 塌陷塘的污染狀況: 大通塘屬於輕度污染,謝二塘屬於中度污染,潘三塘屬於中輕度污染。
(4) 水質生物學評價結果: 大通塌塘屬於 os (寡污帶) ,潘三塘和謝二塘屬於β - ms(乙型中污帶) 。
(5) 富營養化程度劃分: 大通塘是貧營養型,謝二塘是富營養型,潘三塘是中營養型。
塌陷區水域的水質狀況是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礦井報廢後的塌陷區水域 (如大通塘) ,受外界的干擾逐漸減少,內含的有機物由於水體的自凈作用將有所減少,水體中浮游生物的種類與數量也將隨之減少。而正在受煤礦開采影響的塌陷區水域(如謝二塘、潘三塘) ,由於有生產、生活廢水的排入和塌陷前的農田作物腐爛,水中營養物質比較豐富,浮游生物種類和數量均較多。塌陷區水域中的浮游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還同塌陷區水域的面積、深度有關。塌陷區水域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為能有效地治理和利用這一特殊水體,加強對水體的監管勢在必行。
❽ 成都近年來的生態環境的變化
以成都市區為中心的成都平原及其毗鄰的岷江上游地區,共同組成了中國西部唯一的一片「森林-水田農業生態區」,也是中國西部最發達的經濟區。近50年來,這一地區生態環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成都平原缺水,天氣變得干而熱,岷江上游森林植被萎縮,乾旱河谷擴大,水量減少,水土流失加劇等等。在考察中發現了以下事實:成都市區近60年來,降水量減少25%;地下水位由1-3m下降到10-20m;都江堰供水區年缺水量達12億m3。而岷江上游地區森林覆蓋率則由40年代的39.5%下降到目前的29.6%;乾旱河谷擴大到流域面積的1/5,其中有30%的面積已出現荒漠化;
❾ 土地利用變化能對生態環境的哪些方面帶來影響
因土地利用而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
由於人類的一切社會經濟活動都要落實到土地上來,都要直接或間接通過土地利用來實施。因而,因人類活動因素而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也大多與土地利用有關。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人類需求的日益增大,土地資源壓力也日益突出,因土地利用而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這些生態環境問題可以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1)、土地退化,是指土地資源質量的降低,而土地資源的質量通常是以其生物生產力來衡量的,因此,土地退化也就是指土地生物生產力的降低。土地退化的表現是農田產量的下降或作物品質的降低、牧場產草量的下降和優質草種的減少從而導致載畜量的下降,而在一般的林地、草原或自然保護區則是生物多樣性的減少。根據退化性質,可將土地退化分為水土流失、風沙侵蝕、物理退化和化學退化四種類型。
(2)、土地荒漠化,它是土地退化的一種,它不是指一般的土地退化,而是指在脆弱生態環境下由人為活動過度主導的、人為和自然雙重作用協同下導致的土地質量全面退化和有效經濟用地數量減少的過程。1994年6月制定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將荒漠化定義為:「包括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乾旱、半干早和半濕潤半乾旱地區的土地退化。」這里的土地退化包括:風蝕和水蝕致使土壤物質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或經濟特性退化;自然生產力喪失。
(3)、林地和草地面積銳減。森林、草地等生態用地面積的銳減是目前全球生態環境問題中最為痛心的問題,它不僅影響到全球自然資產的存量,而且也會給全球可持續發展帶來致命的傷害。
(4)、土地污染嚴重。它是指各種有機物、污染物通過不同方式進入土地並在土壤中積淀,從而破壞土壤生物群體組成,破壞土壤結構,當其數量日漸增多,超過土地自我調節值,便使土地生態平衡被破壞,土地生產力下降。土地污染大致可以分為:礦業污染、重金屬污染、農葯和有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酸雨、核污染等多種類型。
(5)、生物多樣性快速喪失。生物多樣性是大自然恩賜於人類的最寶貴的財富,人類也依靠地球這一得天獨厚的生物多樣性資源,才得以產生、存在和發展。但是,人口的劇烈增長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正在迅速破壞生物賴以生存的生境,使眾多生物物種滅絕,生物多樣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❿ 近幾年來生態環境的變化
(1)物質循環 能量流動 信息傳遞 (2)抵抗力 小 (3)恢復力 (4)森林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