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村
Ⅰ 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鄉村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的概念,其意義非同尋常、極為深遠。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基本單元,要建設美麗中國,首要任務是全面提升農村生態環境,努力把農村打造成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底蘊深厚、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並積極推動社會物質財富與生態財富共同增長、社會環境質量與農民生活質量同步提高。
一、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優化農村空間布局
規劃是龍頭、是發展的大綱。要高起點編制鎮村布局、生產力布局、水資源、土地利用、農民集中居住區等規劃,科學確定城鎮規劃區、工業生產區、農業發展區、農民居住區和生態保護區,統籌安排城鄉建設、基本農田、產業集聚、生活居住、生態保護等空間布局。
一是推進農村工業向園區集中,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要堅持與工業產業規劃、本地資源利用和產業優勢相結合的原則,高起點、高標准抓好園區規劃,加快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完善交通、供水、供電、通訊等配套設施,積極鼓勵村集體在工業園區內建造標准廠房,吸引農村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以工業園區集聚建設為抓手,加快發展產業集群,帶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
二是推動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促進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步伐,推動農地連片集中,根據農業產業布局規劃,整合項目資金,結合土地復墾整理、農田水利建設、農業資源開發,加快高標准農田建設,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的田園化格局。
三是引導農民向社區集中,促進生活空間宜居適度。加強農民集中居住區的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吸引農民向設施配套、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的新型社區集中,促進人口集聚、要素集約,讓農民享受到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幸福指數。
二、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提升農業生態環境
要把農業產業生態化、發展清潔化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根本舉措,積極發展生態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嚴格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改善和提升農業生態環境。
一是控「源」。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大力擴種綠肥與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實施農葯化肥減量工程,著力提高化肥農葯利用率。推進農村面源氮磷生態攔截系統工程建設。加快建立農葯集中配送體系,實行農葯統一配送、統一標識、統一價格及統一差率,杜絕高毒高殘留和假冒偽劣農葯流入市場,從源頭上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二是治「污」。按照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要求,以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為切入點,推廣種養相結合、循環利用的生態健康種養生產方式。科學合理地制定養殖業發展規劃,推進規模化養殖場建設,推廣發酵床生態養殖,建立持續、高效、生態平衡的規模化畜禽養殖生產體系。採取粉碎還田、漚肥還田、過腹還田等省工、省時、實用的秸稈還田技術和方法,大力推廣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增加土壤肥力,積極開展秸稈飼料、秸稈發電、秸稈造紙、秸稈沼氣、秸稈食用菌等多渠道綜合利用秸稈試點示範與推廣,提高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率。加快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在規劃布點村莊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
三是活「水」。水是生態之基,貫徹落實「人水和諧」理念,建立農村河道定期輪浚機制,實施拆壩建橋,打通斷頭河浜,改造束水河段和束水建築物,暢通水系,加快河道輪浚和水系調整步伐,提高河道自然功能。理順和完善管理體制,加強河道長效管理,提升長效管理水平,實現「清水暢流」。
四是植「綠」。大力推廣應用鄉土樹種、珍貴樹種造林,因地制宜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作為綠化重點,做到見縫插綠、應栽盡栽,加快構建「綠色通道、綠色水廊、綠色基地、綠色村莊」,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村莊綠化格局,構築綠色生態屏障。
三、創新農庄建設舉措,塑造中國美麗鄉村
環境就是資源,生態就是資本。要堅持把建設美麗鄉村與發展農村旅遊業有機結合,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在塑造美麗鄉村的過程中,要注重把保護鄉村鄉野農耕文明和自然原始純朴之美作為第一追求,創新思路和舉措,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優勢,力求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塑造出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重點要做好以下五篇文章:
一是做好「山」的文章。充分利用山區生態資源優勢,靠山生財、靠山致富,發展種植業、林業、畜牧業,開發山區休閑旅遊農業,建成一批以山村體驗、民俗風情、自然景觀為特色的山村休閑旅遊群落,推出一批精品山村旅遊點。
二是做好「水」的文章。將漁業生產與綠色生態、休閑觀光、娛樂餐飲、度假購物結合起來,發展賽龍舟民俗水上運動、休閑垂釣中心、水上餐船等休閑鄉村旅遊項目。注重開發濕地資源,走濕地生態旅遊發展之路,打造高質量濕地旅遊產品,讓遊客在觀賞到「孤鶩與落霞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原生態美景的同時,了解自然生物知識,增加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使生態旅遊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以充分發揮。
三是做好「民居」文章。要注重傳承和提升傳統民居建築特色,打造各地建築風格各異、造型絢麗多姿的特色民居,充分體現濃郁的地域特徵和民族文化。要加大古建築保護修繕力度,讓古建築融入「美麗鄉村」,並挖掘其背後的商業價值,整合歷史文化資源,開發旅遊特色線路,結合農村生態環境及生活文化,發展如介紹民風民俗、品嘗農家菜、體驗農家生活等具鄉土味的觀光特色旅遊。
四是做好「花果」文章。充分利用大自然賦予的豐富的花卉、林果資源,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在已有的基礎上,引入創意農業,對花卉、林果進行資源整合、規模培植、巧妙布置,打造「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四季花園,形成奼紫嫣紅、碩果累累的獨特鄉村美景。通過發展花卉和蔬果採摘體驗項目,讓遊人漫步其中觀花品果,享受從中的美感和樂趣。
五是做好「農耕」文章。依託豐富的農耕文化資源,著力挖掘至今稀存於世的農耕器具、戲曲、民歌(山歌)、耕作傳統、民俗風情及各類祭祀活動等資源,發展農耕文化旅遊產業,讓遊客親身體驗扶犁耕作、推磨碾米、踩水車灌農田、製作農家酒、腌制農家菜、住農家屋、吃農家菜、干農家活等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鄉村生活。
四、准確把握推進要素,加快美麗鄉村建設
建設美麗鄉村、把農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好家園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城鄉經濟社會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讓全體農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筆者認為:
科學合理的規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前提。建設美麗鄉村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要高度重視規劃的引領作用,加強統籌推進。結合地理地貌、自然資源、文化積淀、民俗習慣、產業結構、自身特色等,因村制宜開展研究策劃,做好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既要注重與周邊環境的協調配套,又要塑造村莊自身的特點、特色,還要傳承歷史民俗文化,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充分彰顯農耕文化、秀美特色,讓「農村更像農村」,避免「千村一面」。
優化提升農村生態環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農村生態環境好與否直接關繫到美麗鄉村的建設程度,因此要把優化提升農村生態環境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抓緊抓實抓好。首先,要以推進「三個集中」為抓手,不斷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其次,要組織實施村莊環境整治工程,加大對自然村莊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再次,要積極發展規模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有機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保證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創新舉措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關鍵。只有堅持創新舉措,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增強內生動力,才能確保美麗鄉村建設順利有序推進。一是創新組織管理體系。美麗鄉村建設面廣量大、內涵豐富,涉及到各級各部門,必須要建立健全組織協調機制、分工合作機制,加強部門溝通、上下溝通,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創新建設投入機制。美麗鄉村建設資金投入量大,必須要建立健全以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美麗鄉村建設投入機制。三是創新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積極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加快土地規范有序流轉的步伐,實現土地連片集中。四是創新經營體制機制。通過大力發展社區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勞務合作、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特別是要創新發展合作農場,鼓勵其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建立健全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讓更多的農民分享建設成果,充分調動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合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Ⅱ 自然村建生態文明建設項目的原因我的養殖場要拆遷我怎麼辦
拆遷有補償,按補償標准你還是賺的。
Ⅲ 如何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
農村經濟基礎薄弱,技術和人才匱乏,基礎設施建設不充分、不平衡,很難在農村內部尋求解決鄉村振興的良方,應尋求城鎮的反哺、支持和帶動。
城鎮化是現代文明社會發展的必然途徑,部分鄉村空心化將成為今後一段時間需要解決的問題。鄉村振興不是強迫進入城鎮的人口返回「空心村」,而是促進鄉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鄉風文明。為此,可以結合鄉村產業的發展狀況和人口居住情況,合理撤村並點,在發展中解決「空心村」問題。來源:光明網
Ⅳ 怎麼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近日資訊,「廁所問題」一直是城市建設中的「短板」,在廣大農村,特別是西部貧困地區,更是「老大難」問題。「不僅氣味難聞,更重要的是衛生隱患很大。」中國疾控中心農村改水技術指導中心研究員付彥芬說,人畜共患病的問題在農村地區十分常見,農村地區80%的傳染病是由廁所糞便污染和飲水不衛生引起,其中與糞便有關的傳染病達30餘種。
為此,付彥芬建議:第一要注重公平,精準改廁。在項目規劃、資金投入和設施設計等方面重點關注貧困落後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第二是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介,開展各種「廁所革命」宣傳,普及改廁認知,樹立廁所「凈」文化,充分激發每個人對社會對衛生、安全廁所需求。第三是制定改廁配套政策,發揮財政資金的引領作用,合理整合相關項目資源,形成多方投入的改廁籌資模式。第四是政府領導強化協調,整體推進,同時推動農村戶廁以及公廁的全面改善。第五是堅持因地制宜,技術和模式上不搞一刀切,保證衛生及生態友好,推進廁所入室,只有這樣廁所才能更舒適、更衛生、更方便。第六是加強改廁後續服務和管理,建立建、管、用並重的長效管理機制,鼓勵糞肥利用,研究探索利用抽糞車等集中收集利用新模式。第七是堅持市場方向,建立企業改廁組織與用戶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使好的改廁產品盡快推廣應用。第八是建立健全督導考核機制和監測評估體系,科學指導改廁工作,做好改廁的效益和效果的研究分析,及時監測並反饋無害化效果。
Ⅳ 生態文明村創建標准中五改五有是指什麼
生態文明村建設以「五改」和「五有」為具體內容。
「五改」包括改水:農專村自來水普及屬率需達98%以上;改廁:村民家庭衛生廁所普及率要達80%以上;改路:環村道路和村內巷道的硬底率達80%以上;改灶:家庭使用節柴爐灶或煤氣灶普及率達90%以上;改造住房:住房按規劃進行建設,並完成對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低的茅草房、泥磚屋的改造。
而「五有」則是每村要建有籃球場、垃圾填埋場、生態小公園、禽畜飼養欄和建設規劃。
Ⅵ 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如何才能更好發展
如果區域缺乏現代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支撐,則政府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難以到位;鄉村缺乏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支撐,即使在政府的幫助下硬化道路、整治村容、粉刷一新,凋敝仍然很難避免。
在第三產業方面,可借鑒江蘇崑山、浙江湖州的鄉村建設經驗,依託大城市需求,加強快速化的交通網路建設,實施觀光園區、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在嚴格保護中把「綠水青山」轉化為老百姓能夠得到實惠的「金山銀山」,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來源:光明網
Ⅶ 農業農村工作當中哪個部門負責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宏偉工程,涉及多個行業和部門,而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應發揮主力軍的作用。其中,基層環保部門的作用不可小覷。
一是積極為黨委政府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決策出好主意、當好參謀。要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研究謀劃增強本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問題,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積極參與政府行動規劃和計劃的制定,將環保指標、工程、項目納入政府改革發展總體規劃之中。
二是加強環境執法,為提升生態文明水平提供法制保障。尤其是要加強對化工企業、涉鉛等重金屬企業、信訪較多的重點行業,危險廢物的非法轉移等重點污染源的環境監管。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凡是環保手續不全的、凡是污染治理不達標的、凡是未通過環保「三同時」驗收的,一律實行停產整治。
三是強化能力建設,提高環境監管能力。認真研究環保政策與改革發展、部門與全局、環保業務與經濟建設的關系,站在保持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這個大局上思考問題,研究解決問題,切實提高宏觀思維能力。要學法、懂法、用法,敢於執法、嚴於執法、善於執法,通過嚴格執法錘煉隊伍,增長才幹。要勇於創新,順應環保工作日新月異的形勢要求,努力建立有利於創新的機制和制度,旗幟鮮明地鼓勵創新,倡導創新,在創新中提高人員素質,提高環保隊伍的戰鬥力。
在行政服務方面發揮作用。環保工作的優質服務,不僅內強素質,外樹形象,更要提高環保部門的行政效率。因此,環保部門在依法行政、嚴格執法的同時,還應該高質量地做好服務,勇當服務標桿。
一是強化文明服務理念。堅持把文明服務作為環境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經常開展文明服務意識教育。通過對禮儀知識、文明用語進行規范化培訓,不斷強化服務理念。
二是建立和完善文明服務制度。制訂文明服務標准和服務制度,把服務要求融入每個環保工作者的績效考核中,尤其要對環境監察、環境監測的服務質量進行嚴格考評,考核結果與績效工資掛鉤。建立領導接訪、帶案下訪、招商引資聯系人定期聯系等制度,把服務觸角前移,提前了解、主動介入項目引進的前期工作。
三是優化服務方式。設置文明服務標兵崗位,營造人人爭做服務標兵的良好氛圍。建立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評估驗收管理平台,對重點項目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加強服務,開辟綠色通道。跟蹤服務重大項目,幫助出謀劃策,把關引導。堅持對違法排污的重點企業負責人開展集中約談,變簡單處罰的「冷麵孔」為促進整改的「熱心腸」,積極協助解決企業污染問題。
在生態理念傳播方面發揮作用。生態理念傳播對生態文明建設有顯著的引領、促進和推動作用。環保部門尤其環境宣教部門要充分認識生態理念傳播的重大意義,在全社會生態理念傳播中發揮示範作用。
一是把提高全民環境道德素質作為生態理念傳播的核心內容。實踐證明,僅僅熟悉環境法律法規,掌握環保科技知識,但缺乏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道德觀,就難以形成保護環境的內在動力。
二是大力開展環境形勢與政策宣傳。環境宣教部門要大力宣傳我國政府在解決環境問題中的決心和信心,宣傳國家環保政策和取得的成效,統一思想,振奮精神,引導人們用發展的、辯證的、歷史的、建設性的眼光看待我國的環境形勢,以必勝的信心共同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三是著力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積極營造綠色生活的輿論氛圍,運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讓人們懂得生態文明、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生活方式的真正含義,引導人們自覺樹立綠色消費理念。
Ⅷ 加強建設鄉村生態文明應以哪些方面為抓手
對於生活垃圾,要按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的要求,深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整治垃圾圍村現象,基本實現農村生活垃圾處置體系全覆蓋。
由於農戶支付能力整體有限,推廣建設運營和維護經濟成本低廉的可復制技術和模式是必要的。要探索低成本的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的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機制,確保各類設施建成並長期穩定運行,防止治理設施「曬太陽」,建設資金「打水漂」。來源:光明網
Ⅸ 覃榜村,寫成覃榜生態文明村。語法通嗎
這沒啥錯的吧
Ⅹ 發展鄉村生態文明的主體是人才嗎
調研發現,凡是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好的地方,都是村集體經濟發達的地方,也是村黨建工作做得好的地方,更是鄉賢輩出的地方。因此,在鄉村振興的生態文明建設中,除了發揮黨和政府的主導作用外,首先地方黨委組織部和統戰部要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引導品德高尚、有經濟頭腦的鄉賢以各種形式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和投資,發揮其對於鄉村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帶動作用。
再次,沒有人才和智力的支持,美麗鄉村和鄉村振興難以持久,為此要立足本土扶持培養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發揮他們在鄉村產業鏈脫貧中的帶頭作用。只有這樣,示範引領、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鄉賢出智、村民自治的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模式才能形成。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