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大鯽魚
Ⅰ 求教大型水庫釣鯽魚用什麼餌料最佳
昨天一發帖晚上就有收獲了,用酒米打窩加菜籽餅在用黃泥土捏成一個個獅子頭一樣打窩的,哈哈,謝謝大家!
Ⅱ 夏天水庫怎樣釣大鯽魚
釣大鯽魚遵循的要點
1、深水淺窩
大鯽魚大多棲身於水體較深的水域里,所以垂釣之前,首先要找水體較深的池塘,而且是有水草和其他能使大鯽魚喜歡的生活環境的水域。然後,要在距離池塘岸邊3——5米的地方,水體不深不淺處打上誘魚的窩子,最好多打幾個,並以次作標記。因為,深水塘中較淺的地方,是大鯽魚經常嬉戲覓食的地方。
2、物色多年未請過塘的老池塘
經常垂釣的釣友,最好多找幾個有大鯽魚生活的池塘很有必要的,大鯽魚並非隨便在什麼池塘中都有。因為鯽魚生長的速度很慢,一般0.5千克的鯽魚,需要3年左右,才能長成,再大的鯽魚需要更長的時間。所以釣大鯽魚之前,必須先作了解,摸清池塘底細,只有多年不清塘的水域,才能達到釣大鯽魚的目的。要想釣大鯽魚,不要在每年清塘的水域花費時間和魚餌。
3、掌握垂釣季節
較大的鯽魚並非任何季節都能釣到,即使能釣到,也不會太多.必須掌握在每年的春末夏初和秋季後期,才是大鯽魚開始產卵時節,魚兒必須攝入較多的食物、積蓄較多的營養。或生兒育女,或准備越冬,這兩個季節是釣大鯽魚的最佳時節。
4、隨草打窩
撒餌打窩時,要弄清池塘什麼地方有水草,打窩要選定靠近水草的水域。因為鯽魚膽子小,不喜歡在光照很強的地方停留,總要找有些水草或其他比較隱蔽、可以藏身的水域安心生活。
5、除小雜魚的干擾
在釣鯽魚時經常遇到的一件事,那就是小雜魚的干擾,經常在釣餌上觸觸碰碰,使得浮標不斷跟著上浮下沉,害得釣者心煩意亂,令人討厭。一般可採取如下方法進行排除:
(1)
用酒米打窩,小雜魚鬧得較差。
(2)
釣餌用素餌,小雜魚對素餌,有排食性。
(3)
用螺獅肉、蚌肉等腥餌搗碎後投在窩子附近,可把小雜魚引開。
(4)
在較渾的水中垂釣,小雜魚很少干擾。
(5)
用最小的魚鉤,裝上最小的蚯蚓,把小雜魚釣除。這就看你嘍!哈哈
Ⅲ 在水庫釣鯽魚用什麼餌最佳
鯽魚餌料製作:棒子麵1份,黃豆面0.5份,用溫水將兩勺蜂蜜稀釋開,用蜂蜜水開制准備好的兩種基礎料。將和好的面團放入蒸或內,開鍋轉中火蒸15分鍾,晾涼後揉至均勻。
餌料使用說明:野釣鯽魚時,將餌料搓成黃豆粒大小的顆粒掛鉤。此款餌料釣鯉魚的效果也同樣很出色。
鯽魚餌料製作:花生末800克,玉米面500克,白麵粉200克,麩皮50克,芝麻20克。玉米面需求在鍋里微火炒至4香味出來,麩皮也是一樣的微火炒制出香味即可。然後將以上一切材料混合在一同中止攪拌均勻,運用前可以添加一些形狀粉中止調試。
餌料使用說明:這款自製魚餌穀物的香氣很贊,而且霧化會很好,在運用之前可以在餌料里添加一些酒米,釣鯉魚和鯽魚的效果會很好。在剛末尾作釣時需求勤抽竿打頻率,盡快把魚引誘過來。
鯽魚窩料製作:將麥麩40%、粗玉米面20%、黃豆粉20%、小米10%、麵粉10%,拌勻後用文火炒香,出鍋前趁熱加入1勺白糖,香噴噴的釣鯽魚窩料的底料就大功告成啦!冷卻後放入塑料袋中扎緊。
窩料使用說明:釣鯽魚打窩時,取出底料加入適量的酒泡小米和玉米,在滴入數滴香油,加些釣點的水拌勻後捏成團撒到釣點,15分鍾不到,釣點已經是鯽魚成群了!
Ⅳ 再大型水庫怎麼掉鯽魚
來自網路資料,供參考:
鯽魚是一種生命力強,繁殖力強,適應能力也很強的魚類。可以生活在江河湖泊,山泉溪流等各種淡水水系,甚至在一些低溫、缺氧的惡劣環境下也能生存。鯽魚數量眾多,喜歡群居,索餌動作簡潔明快,在野外垂釣時也能享受到連竿上魚和雙飛的樂趣。鯽魚的肉味鮮美,煎燒烹炸,紅燒黃燜的口感都很不錯,用來做魚湯更是一絕。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味道鮮美,因此深得釣友喜愛。鯽魚喜歡群居,索餌時漂訊反映比較明顯,中鉤後不易逃脫。食性廣泛,對餌料不太挑剔,幾乎所有的葷素各式餌料都能釣到鯽魚。初次拿起魚竿的釣友,鯽魚是最容易釣的對象魚之一。
鯽魚的特點和生活習性已經有許多專門的文章加以闡述,在這里不再一一列舉。下面說說野釣鯽魚的幾個要點,供喜歡野釣的初學釣魚者借鑒。
一、如何在大水庫選擇釣鯽魚的位置
在養殖塘里,釣魚的位置對魚獲會有影響,但是差別不會太大。在大中型水庫湖泊釣鯽魚,釣位的選擇就是釣鯽魚的第一要素了。釣技、餌料一定會影響收獲的多少,位置卻決定是否會當空軍。關於釣魚選位的重要性和選位的方法,民間有許多著名的諺語,許多大師也有精闢的論述。然而,每當我們面對那煙波浩淼的水面的時候,還是會有些茫然,不知道在那裡下鉤為好。
其實,魚類沒有人類那麼豐富的情感,更沒有對事物的邏輯判斷能力,根本不具備和人類較量的智商。說簡單些,魚類每天的活動僅僅是圍繞著尋覓食物這一個主題。鯽魚生活在食物鏈的中下層,為了生存和繁衍,本能地會選擇最容易獲取食物,又比較安全的生存環境。這樣來看問題事情就再簡單不過了。
鯽魚的食物,以其生長發育的階段不同而不同。在幼魚期完全以水生的輪蟲、草履蟲等微小的水生生物為食。稍大以後攝食個體較大的枝角類和橈足類水蚤蟲。這些都是營養極為豐富的天然食物,有利於身體的迅速生長。個體長成以後,必須攝食可以提供更大量營養,食物來源更加廣泛的水藻、水草、昆蟲、軟體動物和小魚蝦等等食物來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
大型的水庫、湖泊,一般不會投喂餌料,幾乎完全依靠天然的食物鏈維系魚類的生存繁衍。水藻和微生物處在食物鏈的最下端,其上是水蚤蟲、昆蟲和水生軟體動物,小魚蝦在食物鏈的中間,最上層的是肉食性魚類。而食物鏈上層的魚類的排泄物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反過來促進低等水生生物的生長。
最適合水藻、輪蟲、草履蟲等微生物生長的環境是水流變化不大,深淺適宜,水草豐茂的水體。在這種地方因為水草的光合作用而含氧量較高,吸引了更多的魚類逗留。魚類排泄的有機物質多,創造了低等生物良好的生存條件。在這樣的環境里魚比較多就不奇怪了。而太深的水底缺少陽光,水生植物和水藻缺少良好的生存條件,也無法通過光和作用產生氧氣,使水太深的地方缺氧,魚類的生存環境惡劣,當然也難以釣到魚了。
鯽魚處在食物鏈的中間,既需要捕食大量的低等生物和小魚小蝦維持生命,繁衍後代,又要躲避翹嘴鮊、烏魚等多種肉食魚類的追捕。出於本能,會更喜歡餌料豐富,多水草,多障礙的水體。這樣進可以方便地攝食,退可以安全地逃避強敵。
明白了這個道理,對釣位的選擇就不難了。在水庫、湖泊釣鯽魚,一定要根據當時的季節,選擇那些適合微生物生長,水流變化不大的水域。找那些多水草,多水下障礙,水下地形喲有起伏變化的位置。尤其是要找地形高低變化的結合部。這種地方有鯽魚賴以生存的豐富的天然餌料,還給弱小的鯽魚安全感。一個這樣的位置有時候光憑眼睛看是不行的,需要在魚鉤上掛重物耐心地大面積地逐一試探,找出最佳點。有條件時還要下水摸索一番,弄清楚水下地形和收獲的關系,這就是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湖水消退後要留神記住各處地形,今後肯定會更輕松地幫助你找到理想的釣位。在野釣中常常發生這樣的情況:兩人相隔不遠,一處頻頻上魚,另一處卻收獲甚少,那往往就是地形差異的影響造成的。
釣鯽魚要靠近水草,這個道理誰都明白,需要弄清楚的事,靠近水草是指靠近金魚草等天然水生的水草才有好的效果。靠近紫藤澤蘭(俗稱水花生,革命草)等陸生草的效果則較差。這種植物常常是在水面蓬蓬勃勃地一大片,水下則是空盪盪的。表面上距離水草很近,實際上還遠著呢。需要設法真正地靠近水下的水草,有時得撥開水面的藤蔓,從縫隙中間垂釣。至於剛剛被水淹沒的蒿草等雜草,那就要敬而遠之,那種地方釣到鯽魚的可能性很小,損失魚鉤的可能性倒是很大。
有人喜歡在別人反復垂釣的地點下竿,那裡肯定能夠釣到魚。但是這種地方由於反復垂釣,魚的密度大大減少,而且久而久之招來一大群小雜魚,收獲往往不盡如人意。尋覓到一個很少有人垂釣的地方,往往大獲豐收,那種成就感帶來的喜悅,正是野釣的魅力所在。
二、如何在大水庫使用釣鯽魚的餌料
在競技池和魚塘,天然的餌料不能滿足高密度放養魚群的生長需要,幾乎安全依靠飼料喂養,這樣就形成了這些魚的口癖——對經常喂養飼料的偏好。然而,大中型水庫湖泊里的鯽魚,幾乎完全依靠天然的食物來源,食物的變化有它自己的規律,有時使用進口的高檔魚餌垂釣的效果也並不好,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弄清楚天然水域鯽魚的食性和人工飼養鯽魚的食性不同之處。
天然水域的魚類,在幼年期幾乎無一例外地以輪蟲、水蚤蟲為食。然而,它們在長成後對食物需求各自有了明顯的變化:有的以植物為主食,有的以魚蝦為主食,不再食用幼年期的食物。而鯽魚長成後的食性廣泛,鮮嫩的植物、植物的種子,水藻、昆蟲、軟體動物和小魚小蝦等都是它的食物來源。水蚤蟲的營養豐富,更是它終生喜歡的食物。
有實力的餌料生產廠家,有自己的科研機構,經過對魚類食性的科學研究,制定科學的配方,使餌料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都可以滿足高效率上魚和環保的需要。而實力較差的生產廠家,科研受到條件的限制,得出的結論自然有時也會有些偏差。還有的廠家根本沒有科研條件,完全依靠模仿、抄襲別人的配方謀利。這樣生產出來的餌料適口性、鬆散度、膨化性極不理想,釣魚的效果當然就無從談起。甚至有的使用了污染環境的添加劑,對水體和魚類造成危害。與其使用劣質的餌料,還不如自己用天然穀物配製的餌料管用。
用天然的玉米粉、麵粉等穀物、土豆紅薯粉等薯類和胡豆粉、黃豆粉等豆類作餌就很好,易於保管,使用方便,一般合上就地取來的水就能使用,而其成本低廉,長年使用也不會有經濟負擔。如果加上一點蝦粉,增加鯽魚喜歡的腥味,使其更加接近水蚤蟲和水生軟體動物的味道。加一些雪花粉改進霧化程度,完全可以取得和良好的效果。
蚯蚓和紅蟲的營養豐富,味道對鯽魚的誘惑力也很大,加上它們的生命力強,掛在魚鉤上也能保持長時間地蠕動,引起鯽魚的食慾,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魚餌。當然,鍾情於它的魚類絕不止鯽魚一種,在魚類活躍的季節,蚯蚓會招來大批的小雜魚,在魚塘里人們往往不敢使用蚯蚓作餌。而在大的自然水域里,小雜魚耐寒性較差,冬季都會潛入水溫較為恆定的深水。鯽魚的耐寒能力較好,所以在氣溫較低小雜魚活動較少時,使用紅蟲和蚯蚓有更好的效果,往往浮標一動,釣上來的都是大鯽魚。即使在魚類活躍的季節,人們也一般在打窩後先掛上蚯蚓釣魚,待窩子里的鯽魚成群後再換成更加衛生方便的餌料。
在大中型水庫、湖泊釣鯽魚,圖的是那份閑適的心情,上魚的效率遠不如在競技時那麼重要。在長期的實踐中證明,使用50%的玉米粉,30%的麵粉,20的黃豆粉,摻上適量的水,使其盡量軟一點兒,上籠屜蒸八九成熟,使用時再充分揉勻,就是一種極好的餌料,往往還可以同時收獲幾條鯉魚,草魚作為點綴。胡豆粉作釣鯽魚的餌料效果更好,但是製作稍顯困難。這些都是以其穀物特有的天然芳香引起鯽魚的食慾,有很好的效果。由於霧化慢,可以有效地減少小雜魚的干擾,完全適合水廣魚稀的水體。
至於必不可少的窩料,盡量採用穀物薯類粉料,還可以摻上大量的麥麩等成本更低的穀物下腳料,盡量少用粘合劑,加上點兒骨粉、蝦粉等誘魚劑就可以了。調和的窩料既要盡量散,又能夠順利地掛在鉤上達到釣點或者送到釣點為度。鯽魚的食量和鯉魚草魚相比要小很多,所以窩料要少,不能讓它在短期內就吃飽,它吃飽了就會離開,也就釣不到它了。在窩料里摻上等量的當地泥土,讓它能聞到味兒,能吃到嘴兒,又不能吃飽,久久在窩子里徘徊覓食,往往能收到奇效。
在交通便利,旅遊開發較好,釣魚人群密集的大型水庫湖泊,魚類養成了口癖,某些商品餌料效果更好。或者你和使用商品餌的釣手距離過近,那自然又當別論了。
三、適合在大水庫釣鯽魚的方法
鯽魚的食性決定了它是一種底棲魚類,垂釣自然要根據它的這一習性選擇最有效的釣法。關於懸墜釣法和傳統釣法在野釣中孰優孰劣的問題,歷來爭議已久。我認為需要根據釣點的情況靈活運用。
在大中型水庫、湖泊釣鯽魚,絕大多數地點和時間都適合懸墜釣法。鯽魚和鯉魚、草魚比較而言,索餌的動作較輕。如果懸墜釣法的釣組調試得當,有經驗的高手甚至可以區別不同魚類在索餌過程中間每一步的各種極其細微的差別,非常適合垂釣鯽魚。
但是,鯽魚等小型魚類喜歡在水底地形比較復雜,或者在水草叢生的草縫藏身覓食,那裡溶氧量高,水生生物豐富,特別適合小型魚類生存。在水底地形復雜的地方,位置相差十來厘米,水深往往相差三、四厘米之多,懸墜釣法雖然有竿架定位,仍然難以精確到次次使魚鉤落到完全相同的地點,勢必造成第一下浮標正好露出兩目,第二下浮標卻平躺水面的情況出現。尤其是在水草豐茂的水域,而懸墜釣的浮標體積較大,其重心和主線不一致,易被水草拌住而影響標訊,有時甚至掛壞、刮掉,損失浮標。在這里釣組的靈敏度已經不那麼重要,如何順利地在密集的草縫中間下鉤,正確反映魚汛,盡快地將魚拽出水面才是首要考慮的問題。傳統釣的星漂直接穿在主線上,不易掛住水草,所以更具優勢。有經驗的釣手在密集的水草中間只撥開一個十公分左右的小洞,長竿短線,往往獲得豐收。在地形復雜,水草豐茂的水域,傳統釣法顯然更有優勢。
野外環境中碰上一斤以上的大鯽魚的幾率並不大,所以採用0.6—0.8 #的主線0.4#的子線就足可以應付。在冬季釣鯽魚的線組還可以更細一些。魚鉤也要盡量小,特別是冬季,用最小號魚鉤的效果更好。鉤小線細,使魚在吃食時放鬆警惕,張嘴直吞而下,幾乎每條魚都鉤在咽喉部位。在競技釣時鉤在這個部位,那將是致命的,摘魚頗費周折,會大大影響釣魚的效率。而在野外釣魚時,釣魚的成功率才是最重要的。被鉤住咽喉的鯽魚掙扎的力道要小很多,幾乎不可能中途跑魚。摘魚比較麻煩,但是你有充分的時間使用摘鉤器。
採用懸墜釣法時要使用浮標體積較小,反映較為靈敏的釣組,以便迅速捕捉提竿的時機。使用七星漂時,墜子要用較輕的空心墜,一般和四粒浮漂的浮力相當即可。只在墜子下面裝一顆太空豆,便於根據需要隨時調節腦線的長度。釣鈍時墜子著底,腦線要短,一般15毫米左右,在有淤泥和短草的水域則要留得稍長一些。要知道,腦線越短,魚訊反映的時間越短,釣組就越靈敏。釣靈時讓墜子懸空,鉤餌觸底,腦線留150毫米左右,這樣整個釣組處於較為靈敏的狀態,可以反映更加細微的魚訊。
和其它大型魚類相比,鯽魚的體型小,食量不大,所以釣鯽魚的時候打窩餌料要散,要少,補窩要勤。目的是要能夠盡快地誘魚進窩,又不讓它吃飽。最好採用可搓可拉的釣餌,上魚勤時用拉餌,上魚間隔時間長時改用手搓,減少餌料的霧化時間。
對於提竿時機的掌握,各種說法都有。比較一致的說法是要盡早提竿,防止鯽魚將餌吐出逃脫。其實野外生活的鯽魚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高的智商。由於野外食物並不十分充裕,迫使其食性變得多樣化,養成了到口的食物絕不輕易放棄的習性。所以提竿時機的早晚對釣魚的成敗影響不大。特別是鯽魚捕食蟲類時,一旦將螞蚱、蚯蚓等吃到嘴裡,無論蟲子怎樣掙扎,鯽魚只擔心食物逃脫,絕不肯輕易鬆口。因而在浮標下頓、上浮和黑標時提竿都是有效的。就是在黑標後,你再等上一小會兒提竿都還來得及。在以蚯蚓為餌時,鯽魚往往一口咬住就奪路而逃,將自己牢牢地掛在魚鉤上無法逃脫。所以鯽魚是初學釣魚時最好的對象魚之一。
四、適合釣鯽魚的季節
鯽魚在一年四季都攝食,當然一年四季都可以垂釣。,但是也有一個相對好和差的時期。早春時節許多魚類還在深水越冬,而鯽魚已經率先到處尋找食物,為即將到來的產卵期做好體能營養蓄備。這時在大的水庫湖泊釣鯽魚,很少有小白鰷,小麥穗等小雜魚的干擾,浮漂一動,往往是份量不輕的大鯽魚。隨著氣溫的不斷升高,水生生物(水蚤蟲等)、水藻等類和水生植物大量繁殖,鯽魚的產卵期也即將臨近,索餌更加積極,甚至可以用瘋狂來形容。而到了產卵期,魚類都忙於繁殖,特別是太陽出來後,是鯽魚產卵的高峰期,進食量相對減少,再加上產卵期釣魚會對水生魚類資源造成破壞,是絕對不適合釣魚的。鯽魚產卵期一般都比較集中,產卵過後需要大量補充營養,會形成另外一個攝食高峰期,產卵前後都是釣鯽魚的黃金季節,容易獲得豐收。
夏季大中型水庫湖泊一般不會像魚塘一樣頻繁發生缺氧等情況,因而各種魚類的生長迅速,活動量也相對較大。釣鯽魚的線要稍粗,鉤要稍大,防止碰上鯉魚草魚,損失釣組。但是,這時再以鯽魚為對象魚,白鰷、小麥穗魚等小雜魚將會對你的釣餌甚至浮漂發起集群攻擊,讓你的耐心受到嚴重考驗。甚至小鯽魚也會來搗亂,有時連續釣上來一大群眼睛連著尾巴的小鯽魚,讓你煩不勝煩。遠不如大鉤粗線,追尋與大鯉魚大草魚搏鬥的激情來勁。
秋天是釣鯽魚的又一個旺季。特別是深秋時節,在水流變化不大的湖灣和水草茂密的水域,水生生物繁殖較快,在這些地方的密度明顯大於其它水域。魚類有追逐餌料而居住生活的天性,在天然餌料豐富的地方自然聚集著更多的魚類。鯽魚為了儲備養分越冬,索餌的慾望依然十分強烈。鯽魚喜歡群居生活,由於食物的引誘,密度比夏天高出許多,很容易連竿上魚,雙飛的機會也很多。成為最容易釣到的魚類。
冬季來臨,氣溫大幅下降。魚類是變溫動物,體溫隨著水溫的下降而下降,活動量明顯減少,所以釣魚的收獲也會大打折扣。然而魚類不象黑熊那樣會冬眠,雖然進食量隨著活動量的減少而減少,還是會每天進食以補充體能的消耗和熱量的散失。南方冬季的氣溫一般都在零度以上,水溫的變化更小,一般保持在4℃以上,今冬氣溫更高,一般水溫都在7℃以上。白鰷等小雜魚和鯉魚草魚等大型魚類都因為寒冷潛入溫度較為恆定的深水,鯽魚比較耐寒,這樣的水溫鯽魚攝食的需求還很旺盛,尤其是體型較大的鯽魚,活動量和進食量都明顯比其它魚類要大,是比較容易釣的對象魚。找到一個好的位置,往往大鯽魚頻頻上鉤,收獲甚至比春天的還要多。
在南方的大中型水庫、湖泊,一年四季都可以釣到鯽魚,最好的季節是春、秋、冬三季。
Ⅳ 在有蘆葦的水庫怎麼引大鯽魚
蘆葦塘的特點是來草多,且水一般源都不深。如果是釣草洞,最好選用較硬些的長竿,採用七星漂傳統釣,盡量不用朝天鉤,而用伊勢尼、伊豆。丸世之類的有倒刺的鉤。這種鉤的特點是穿上動物餌後,不會因小蟲的入冬而脫鉤,當遇到小雜魚截食時,可免去頻繁換餌的煩惱。更重要的是當釣獲之魚個體較大、且掛在水草上時,不易脫鉤跑魚。採用傳統釣法還有一大優點就是能適應不斷變化的水深需要,哪怕水再淺,也可以隨心所欲。
Ⅵ 釣魚:春天在水庫釣魚,大鯽魚喜歡在什麼地方
再過幾天基本就在淺水了,因為要甩籽了,淺水有草根,水草的地方
Ⅶ [頂][轉載]如何在大水庫選擇釣鯽魚的位置我要推薦
在養殖塘里,釣魚的位置對魚獲會有影響,但是差別不會太大。在大中型水庫湖泊釣鯽魚,釣位的選擇就是釣鯽魚的第一要素了。釣技、餌料一定會影響收獲的多少,位置卻決定是否會當空軍。關於釣魚選位的重要性和選位的方法,民間有許多著名的諺語,許多大師也有精闢的論述。然而,每當我們面對那煙波浩淼的水面的時候,還是會有些茫然,不知道在那裡下鉤好。 n; l3 F1 }# L' g 其實,魚類沒有人類那麼豐富的情感,更沒有對事物的邏輯判斷能力,根本不具備和人類較量的智商。說簡單些,魚類每天的活動僅僅是圍繞著尋覓食物這一個主題。鯽魚生活在食物鏈的中下層,為了生存和繁衍,本能地會選擇最容易獲取食物,又比較安全的生存環境。這樣來看問題事情就再簡單不過了。 鯽魚的食物,以其生長發育的階段不同而不同。在幼魚期完全以水生的輪蟲、草履蟲等微小的水生生物為食。稍大以後攝食個體較大的枝角類和橈足類水蚤蟲。這些都是營養極為豐富的天然食物,有利於身體的迅速生長。個體長成以後,必須攝食可以提供更大量營養,食物來源更加廣泛的水藻、水草、昆蟲、軟體動物和小魚蝦等等食物來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 大型的水庫、湖泊,一般不會投喂餌料,幾乎完全依靠天然的食物鏈維系魚類的生存繁衍。水藻和微生物處在食物鏈的最下端,其上是水蚤蟲、昆蟲和水生軟體動物,小魚蝦在食物鏈的中間,最上層的是肉食性魚類。而食物鏈上層的魚類的排泄物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反過來促進低等水生生物的生長。 最適合水藻、輪蟲、草履蟲等微生物生長的環境是水流變化不大,深淺適宜,水草豐茂的水體。在這種地方因為水草的光合作用而含氧量較高,吸引了更多的魚類逗留。魚類排泄的有機物質多,創造了低等生物良好的生存條件。在這樣的環境里魚比較多就不奇怪了。而太深的水底缺少陽光,水生植物和水藻缺少良好的生存條件,也無法通過光和作用產生氧氣,使水太深的地方缺氧,魚類的生存環境惡劣,當然也難以釣到魚了。# b# ?. m* O% Z( J" u; H5 }/ v5 l+ G 鯽魚處在食物鏈的中間,既需要捕食大量的低等生物和小魚小蝦維持生命,繁衍後代,又要躲避翹嘴鮊、烏魚等多種肉食魚類的追捕。出於本能,會更喜歡餌料豐富,多水草,多障礙的水體。這樣進可以方便地攝食,退可以安全地逃避強敵。 4 R3 b) V, P( o$ T 明白了這個道理,對釣位的選擇就不難了。在水庫、湖泊釣鯽魚,一定要根據當時的季節,選擇那些適合微生物生長,水流變化不大的水域。找那些多水草,多水下障礙,水下地形喲有起伏變化的位置。尤其是要找地形高低變化的結合部。這種地方有鯽魚賴以生存的豐富的天然餌料,還給弱小的鯽魚安全感。一個這樣的位置有時候光憑眼睛看是不行的,需要在魚鉤上掛重物耐心地大面積地逐一試探,找出最佳點。有條件時還要下水摸索一番,弄清楚水下地形和收獲的關系,這就是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湖水消退後要留神記住各處地形,今後肯定會更輕松地幫助你找到理想的釣位。在野釣中常常發生這樣的情況:兩人相隔不遠,一處頻頻上魚,另一處卻收獲甚少,那往往就是地形差異的影響造成的。 釣鯽魚要靠近水草,這個道理誰都明白,需要弄清楚的事,靠近水草是指靠近金魚草等天然水生的水草才有好的效果。靠近紫藤澤蘭(俗稱水花生,革命草)等陸生草的效果則較差。這種植物常常是在水面蓬蓬勃勃地一大片,水下則是空盪盪的。表面上距離水草很近,實際上還遠著呢。需要設法真正地靠近水下的水草,有時得撥開水面的藤蔓,從縫隙中間垂釣。至於剛剛被水淹沒的蒿草等雜草,那就要敬而遠之,那種地方釣到鯽魚的可能性很小,損失魚鉤的可能性倒是很大。 有人喜歡在別人反復垂釣的地點下竿,那裡肯定能夠釣到魚。但是這種地方由於反復垂釣,魚的密度大大減少,而且久而久之招來一大群小雜魚,收獲往往不盡如人意。尋覓到一個很少有人垂釣的地方,往往大獲豐收,那種成就感帶來的喜悅,正是野釣的魅力所在。q, g
Ⅷ 水庫十米水深怎麼釣大鯽魚
首先選擇釣位然後撒誘餌做窩,觀察浮漂動靜即可。
1、多找幾處垂釣水體,建議選擇深水區,水體歷史在5年以上,或從未清過底的水體中,必有鯽魚和其他大魚。0.5千克的野生鯽魚需要5年一7年才能長成,1千克的野生鯽魚需7年~10年時間才能長成。
Ⅸ 在水庫釣100克以上的大鯽魚用幾號漂
這可不一定,要看水深和魚情。拋開魚情先不管,
以棗核漂為例:水深達到4米甚至5米的話,那就5號漂。水深3米到4米之間用4號甚至3號。兩米以內用1號(也可用2號,但靈敏度有可能下降)。 專攻鯽魚。(這里假設大線為2號的情況下)。
挑選魚漂最主要的宗旨是,線組在水下一定一定...要讓鉛墜拉直,這點不能勉強,所以鉛墜的重量取決於浮漂浮力的大小,記住這點就好挑了。
記住,有一根好魚竿不如有一套好魚漂。
Ⅹ 水庫如何釣鯽魚、(建議參考)
水庫面廣魚稀,品種繁雜,大魚少小魚多,打一窩才上幾條魚,不補窩就沒有魚,雖然也有連續上魚的時候,但那多半是天時、地利、魚旺和運氣好諸多因素巧合的結果,是個別現象,偌大的河河湖庫,到哪兒去找魚窩呢?一般的情況下,鯽魚的群體大小都有差不多,很少見到大小鯽魚合群的,回憶近年來釣鯽找魚的經歷,獲豐收的次數不少,主要是通過以下五種途徑實現的釣魚。
一、選適溫時機:溫度是影響魚類活動最重要的因素。鯽魚除了在隆冬龜縮在深潭和盛夏活少以外,4-15度和30度以上的覓食行為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15-28度活動量大,食慾也旺盛,其中16-20度產卵繁殖,此時溫度最適宜,垂釣的效果也最好。有了天時地利,加上誘釣得當,招來魚群的幾率必然比其它時間高釣魚
二、看魚星釣:魚星是魚呼吸、覓食等活動形成的氣泡,它是反應魚的游動方向、品種、大小和密度的一種標志。有魚星的出現就意味著有魚群的到來,迅速撒一點誘餌把魚留住,形成魚窩,同時投入對口的釣餌,當然見效快,收獲大。釣魚
三、探洄遊路線:春、夏、秋,天氣正常時,鯽魚一般都遵循「一日三遷,早晚深邊」的規律洄遊,抓住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由暗變明和由明變暗的光照轉換時段,在鯽魚游動可能經過的路線上定位誘魚,往往就能碰到魚群或較多的魚,這個路線因不同水域有所差異,一般說,岸邊大片水草邊緣,深水與淺水交界處,主河道與支汊相連的部位,水下不平的溝坎處,流水靜水或有風與無風的結合位置,以及岸邊有大樹、陡坡可遮擋日照和大風的地方,都有可能是魚游動的必經之地。魚類有逆游的習性,因為有活水的地方溶氧足,食物多,順水捕食要費力追逐,逆水只要張嘴就能吃到食物,又便於控制方向和吸進氧氣,所以在進水口和有逆流的水域打窩,即使不滿載而歸也不會所獲無幾。釣魚
四、找魚棲息地:一般說,形成魚窩的條件是:環境水溫適合該魚種的生理需求;溶氧比較充足;窩點及周圍有較多的食物;水底地貌有獨特之處,利於眾多的魚藏身;水質、水色、深度、光照均符合魚的要求;距離人群較遠,少有陸生動物、飛禽或其它外界干擾。從釣魚實踐來看,釣魚人優選的小水灣、泉眼旁、水草洞、木樁樹叢和石堆等處,都可能成為魚的棲息領域,在這樣的場所釣,必然收獲不菲。
如往水中扔樹叢、草把或長期定點大量投放魚餌,使魚形成進食的習慣和條件反射等等,釣友們可因時因地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