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與水利
⑴ 大型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第一,水資源承載力問題。長江流域雖然水資源豐富,但也經不起無節制地開發利用。長江流域水資源承載力到底有多大,對這個問題我們研究得還很不夠。因此,「十一五」規劃首先要研究透這個問題,否則,整個水利建設的布局就無從談起。在摸清楚水資源家底的基礎上,要對水資源配置有一個初步的說法。所謂配置,也不是計劃經濟下的「一平二調」,要按照市場機制來進行,不能無償調用一個流域的水資源。如果大家頭腦里都沒有經濟的概念,調水越多,越助長資源配置不公,也會助長資源浪費。而按照市場機制來配置,一個最根本的前提是要明確水權。現在,我們在這方面的工作可以說還沒有起步。許多同志總是對長江流域要不要搞初始水權的分配有猶豫。現在不能猶豫了,要抓緊開展工作。明確初始水權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有現狀因素,有經濟發展戰略的要求,有節水行為的影響,更有這個流域最大可用水量的制約。在確定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時,要把節水考慮進去。例如,我們不能為了滿足你那個地方粗放經濟的發展,而去滿足你對水資源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進行科學分析,確定一個水資源量。當然,具體確定初始水權時是一個討價還價的民主協商過程,最後,還需要流域機構進行協調,由上級政府進行裁決。
第二,生態環境承載力問題。長江治理開發不能破壞生態,因此,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上,首先是要維持河流自身的生態需水量,這是生態系統健康的基本條件。生態需水量包括河流基本生態環境需水量,即維持河流系統最基本的生態環境功能所需要的最少水量;包括河流輸沙排鹽需水量,即維持河流形態和鹽分的動態平衡,在一定輸沙、排鹽要求下所需的水量;還包括湖泊窪地生態環境需水量,即維持湖泊窪地水體功能而消耗於蒸發的水量。生態需水與河流流量變化高度相關,美國1978年在估計每一個水資源分區內水生生物用水量時,以分區河流出流點的月流量作為判斷,提出評判標准:(1)河道內徑流為多年平均值的60%,這是為大多數水生生物提供優良至極好棲息條件所推薦的基本徑流量;(2)河道內徑流為多年平均值的30%,這是保持大多數水生生物有好的棲息條件所推薦的基本徑流量;(3)河道內徑流為多年平均值的10%,這是大多數水生生物短時間生存條件所推薦的瞬時徑流量。在水能資源開發上,過去的規劃,按照流域梯級開放模式,往往追求100%的開發率。由於移民和耕地的補償費用會越來越高,考慮到庫區的環境承載力,在規劃時應因地制宜、選擇適當的開發目標。水電工程的不同開發與運行方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同。在自然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採用「龍頭水庫」加多級引水式開發的模式可以減少淹地移民、減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上遊河道坡降大,河谷狹窄,經濟不發達,因此在上游修建高壩大庫,淹沒損失所造成的經濟影響一般較中下游為小。如金沙江中游採用「一庫六級」的開發方式正是基於這種考慮。同時,我們還要注意河流梯級開發對生態的影響是長期的、緩慢的,而且具有復雜的累進效應。要充分吸取過度開發吃干喝盡的教訓,深入研究累進的不利影響,積極探索滿足健康生態的調度運行模式和生態修復措施。
第三,公平約束問題。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五個統籌」,都要求我們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以地區間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為原則。我們不能以犧牲一個地區的利益,來獲取其他地區的利益;我們也不能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來獲取其他人的利益。例如,在跨流域調水時,必須同時兼顧水源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需要,對水源區給予合理的補償。又如,在水權交換時,必須給予水資源利用效率高的地區和產業給予適當的優惠,以促使水資源的合理流動,建設節水型社會。再如,建水庫要淹沒耕地,使淹沒區群眾失去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庫區人民作出了很大犧牲,應當得到補償和安置。在過去幾十年中,我國水庫移民安置經歷了安置型和開發型兩個階段,盡管人均移民經費提高很多,但是很多問題仍然沒有處理好。最近有專家建議研究「投資型」移民安置方式。即庫區移民以其享有的居住權和土地使用權等作為資本入股,在電站經營中享有一定的股權,參與水電開發建設,使移民和開發方形成利益共同體,移民能長期共享水電開發的效益。移民區地方政府和移民代表作為股東參與工程建設的決策管理。這一建議值得研究探索。其實,早在19世紀,法國農民就以土地作為抵押獲得農業貸款發展農業經濟。現在,庫區失去了土地,等於把土地作為投資股份。這一思路如果能夠推行,將帶來我國水庫移民安置方式的革命性轉變。
第四,技術約束問題。這里所說的技術約束不是指傳統的水工技術,對傳統的水工技術,應當說,我們已經在世界上領先了,但是,基於生態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學有機結合的水工技術在長江流域才剛剛起步。從維持長江健康生態角度來看,我們的水工技術還有許多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例如,在水利水電工程勘測工作中,目前普遍大量採用傳統的地質勘探手段,對工程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需要大力發展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小的工程勘測技術,如「3S」技術以及物探勘測新技術。又如,傳統的水工設計中對河流形態多樣化重視不夠,忽略了河流湖泊與岸上生態系統的有機聯系,大量的開挖改變了原有的自然地形、地貌,使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和影響。因此,在規劃河流形態、設計河流斷面時,應遵循河流自然演變的規律,科學確定水流主槽、灘地、護岸的功能,包括防洪、生態、親水性、文化、體育、娛樂等。在護岸工程設計時,增加親水空間和生態系統保護空間,建設親水河岸。在堤防、護岸工程的材料選擇上,應盡量少用硬質材料,多用自然材料,同時注重開發應用生態環保型的建築材料。大型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還表現在對魚類的生長與繁殖,規劃設計在這方面相應的研究工作還應加強。
⑵ 生態水利一詞是怎麼來的
生態水抄利是對水資源科學利用的一種途徑和方式,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開發水利、發展經濟,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服務。生態水利是一個長期的、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生物科學技術的支撐。要以雄厚的經濟實力作基礎才能實現。生態水利的終極目標是建成自動化生態水利。生態水利是抵禦洪澇災害、提供人畜飲水安全保障和確保農作物豐收的關鍵。因此被稱為農業豐收的「保護神」。
⑶ 水庫和生態移民局和水利局的區別
在某些進行了水務一體化改革的地方,移民局的職能就歸到水利部門了,不過看你提的是水利局,那就是你們那還沒有進行水務一體化改革,不然就叫水務局科,移民局和水利局同屬政府下面的行政單位,移民局的職能主要是針對由於水庫建設等水利工程對建設區域內需要遷移的群眾進行安置的一個部門,水利局主要職能就是興修水利、防汛抗旱、水政執法等
⑷ 生態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生態水利工程的基本原則如下:
1、反饋調整式設計原則。
2、流域尺度及整體性原則。
3、生態回系統自答設計、自我恢復原則。
4、保持和恢復河流形態的空間異質性的原則。
5、工程安全性和經濟性原則。
(4)生態與水利擴展閱讀:
建設生態水利工程的注意事項:
制定河流原生態修復的方案一定要以可持續發展、長時間、大景觀尺度為基礎,而局部范圍、短時間、小尺度的范圍不應該是修復方案的目標。
面對河流治理中出現的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某些負面影響,西方工程界對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理念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認識到河流治理不但要符合工程設計原理,也應符合自然原理。
⑸ 如何實現水利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從而達到生態保護與經濟開發上的雙贏
1、加強領導,做好生態水利建設的實施。
生態水利建設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跨世紀重要工程。生態水利建設作為薛城生態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薛城區水務局將生態水利建設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納入工作計劃,在薛城生態區建設規劃指導下,制定水利行業的專項規劃,並定期向區政府匯報工作進展情況。
2、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生態水利建設意識。
採取多種形式,廣泛深入地進行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生態水利建設和保護意識,使全社會都認識到生態水利建設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文明,就是發展生產力,激勵和動員每一個社會成員共同關注和積極參與生態水利建設和保護工作。
3、切實抓好重點工程項目的管理和監督。
對區政府確定的工程項目,薛城區水務局嚴格執行基本建設項目管理程序,強化工程管理,生態水利建設工程項目嚴格按水利部門制定的規程、規范和標准組織實施,引入招投標制度和工程監理制度,嚴格檢查監督,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對在水土流失地區建設的項目,必須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嚴格執行水土保持方案編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的「三同時」制度。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建立生態效益補償制度。
4、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資保障機制。
堅持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籌集建設資金。區財政已將生態水利建設資金列入預算,充分發揮群眾勞務投入的重要作用,並積極利用國內、外各方面資金,按照「誰投資、誰經營」的原則,鼓勵社會上的各類投資主體向生態水利建設投資。
⑹ 水利水電工程對河流生態環境有什麼影響
水利是屬於國家基礎建設的一個重要建設指標,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經濟水平的重要衡內量標准,更是關容乎到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水資源蘊含量十分豐富,理論蘊藏量為6.76億kw,可能開發利用的達3.78億kw,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國水資源開發程度只達到19.30%,與發達國家60%的開發程度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國的水力資源開發仍顯得任重而道遠。但是水利工程的興建,特別是大型水庫的形成,將使周圍環境發生明顯改變。因此避免或減輕不利影響,充分利用水資源,是水利工作者在進行水利規劃建設時必須認真研究和加以解決的重要問題。
⑺ 生態水利的發展前景
生態水利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有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生物科學,以及雄厚的經濟實力作基礎才能實現。生態水利的進一步發展將成為自動化生態水利。未來的生態水利將是這樣的:流域的中上游由「綠色水庫」、「綠樹水庫」、水庫和湖泊組成的調蓄系統可有效地調節水資源[17]。流域內實施生態農業,農作物一般只使用無害農葯,不施用有害農葯、化肥和激素;洪澇區種植的春夏作物可耐半個月的水淹而照樣有良好的收成;乾旱區的作物即使一個月不下雨也不怕乾旱。城鎮實現生態化,工業和生活廢水90%以上循環利用,達到微量排污。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能比較合理地分配資源;沿海地區通過海水淡化而獲取廉價的水資源,部分地區應用生物工程措施種植鹽生植物,直接利用海水灌溉。水位能資源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得到充分利用,如潮汐電站、海浪電站為沿海提供充足的環保能源。水資源管理實行自動化測報,流域水利管理中心可顯示各時空的資源量和質,並按生態經濟規律自動調控水資源。真正實現綠色、健康、有機發展
⑻ 如何協調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協調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水利工程建設能促進生態環境良性循環。水利工程建設並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而是可以發揮航運、灌溉、發電、養殖、防洪等綜合性功能,讓周圍居民享受其帶來的好處。同時,水利工程建設可以降低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包括乾旱、洪澇等,還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對改善生態環境具有積極意義。同時還能改善鄉鎮生活、工業、農業用水情況, 促進周圍生態環境改善, 防止環境惡化,為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創造有利條件。
推動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 以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水利工程建設。在水利工程建設時,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方針,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應用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理念為指導方針,注重工程建設與環境相協調,促進水利工程建設綜合效益提高。同時,在水利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也要注重其與環境保護相協調,促進水利工程更好發揮防洪、供水、灌溉等綜合效益,實現改善水環境,修復生態環境的目的,促進水利工程流域內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要樹立水利工程建設為整個社會服務的觀念,就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工程建設需求進行全面分析,並有針對性的採取措施,在開展工程建設過程中,也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避免破壞周圍生態環境,從而更好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
2、 建立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通過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對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和破壞進行全面評價,以盡量減少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好發揮水利工程在保護周圍生態環境,促進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作用。同時,該項工作已經開展了三十多年,也是水利工程立項前不能忽視的內容。目前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評估和控制,主要集中在決策和竣工階段,對水利工程建設過程的影響評估不夠重視。今後應該轉變這種情況,對水利工程建設過程, 包括立項決策、 工程設計、 工程施工、投產運營等各個階段,都要評估其對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
3、完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首先, 提高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和完整性,評價體系要更好適應水利工程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需要,反映出人們的認知水平,建立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方法,完善評價手段。並加強研究工作,制定完善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指標,就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量化評估,更好為採取措施實現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其次,科學合理考核生態環境的價值,對水利工程建設可能給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和負面影響進行評估,綜合考量水利工程生態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制定水利工程建設方案。
4、建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補償機制。首先,結合水利工程建設實際情況,探索合理的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損失成本計算方法、補償方法,對其進行量化分析,為進行生態環境補償提供參考和依據。其次,加強水利工程周邊生態環境調查工作,分析不同要素的需水特徵,採取有效措施,更好發揮水利工程蓄水、 調水的優勢。科學、合理對水利工程周邊地區、水庫上游進行補水和調水,滿足周圍區域對水資源的需求,防止生態環境惡化,從而有效保護周圍生態環境。最後,科學、合理開發和利用水資源。進行水利工程水資源開發和利用時,不能過度開發,而應該將其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不能片面追求水資源的最大限度利用,防止破壞周圍生態環境。
5、建立多學科和多技術融合支撐體系。綜合應用生態學、環境學、地理學、生物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並加快現代技術的應用步伐,為實現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一方面,加強調查和研究工作,全面掌握河流演變情況、河流泥沙運動規律、附近動物繁衍和遷移規律、氣候變化狀態等。在綜合分析和考查這些資料的基礎之上,制定更為完善、有效的水利工程建設方案。並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支持,控制工程建設可能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推動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做好水利工程建設的決策工作,提高決策過程的公開化與透明化程度,保障人們知情權,讓社會公眾更好參與水利工程方案設計與工程建設決策。完善社會公眾參與機制,讓他們更為全面的了解水利工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各項工作。
⑼ 關於生態水利
生態水利是生態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生態體系建設對水利建設的必然要求。生態體系建設離不開生態水利建設這個內涵,沒有生態水利良好的發展建設就無法實現完整的、系統的生態體系建設。
生態水利是21世紀人類的文明進步和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水利提出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21世紀水利發展建設的最高目標。
水利,從普通水利進入到生態水利是水利發展史上的新飛躍,它將使樸素的水利上升到高級的水利,從單一的、局部的水利進入到整體的、系統的、科學的、可持續的水利,從簡單的單維的水利進入到復雜的多維的水利,滿足更多方位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平衡要求。
生態水利,就是按照生態學原理,遵循生態平衡規律的法則和要求建立起來的滿足良性循環和可持續利用的水利體系。
生態水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對水土資源的生態性要求
對水土資源的生態性要求是生態水利建設的第一要求和基本准則。它包括水資源和水土保持二個方面,主要表現為對水土資源的生態性保護、建設和滿足良性循環要求的可持續發展中的可持續利用。
水土資源是萬物生存的根基,是第一生存因子,一切生命存在都離不開水土,或者說離不開良性生態的水土做保證,沒有良好的生態水土資源的保護和建設就無法實現生命的良性循環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最終由於水土資源的不良而出現生命及產業的生存桎梏和危急。因此,我們對水土資源的生態性保護、建設和使用是擺在當前水利行業面前的重大課題,更是生態水利建設的第一要求。
21世紀將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高度文明的新時期,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發展的硬道理,對水土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已經擺上了人類生存日程的第一位。不再是從前那種盲目的開發、建設,只強調單一的、急功近利的個體自我的某些發展,而缺少系統的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要求。人類的生存不是一個百年、二個百年的存在,而是長久的無限生存延續的過程。在這個無限生存發展的時空中,如果我們人類對水土資源這兩大生存根基保護不好、建設不好、使用不好,必將會給人類自己帶來惡劣的後果,目前,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生存與發展,發展與生存的矛盾悲劇頻頻發生,這不能不給人類以警示。
生態水利就是人類的水利文明,它是人類的可續與水利的可續的有機結合。它使樸素的生存、樸素的發展,上升到高級的文明的生存和文明的發展階段,它必將給人類展現一個十分亮麗的生態水利的輝煌。
2、對水工程的生態性要求
生態水利對水工程的生態性要求,在生態水利建設中占居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沒有對水工程的生態性要求,就難於實現生態水利的目標。水工程是生態水利的橋梁工程,它的一端是資源水,另一端是產業水,形象表式為:資源水→水工程→產業水,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都要通過水工程這個橋來實現,因此,生態水利必須對水工程提出生態性要求,主要表現在對水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及管理、運用、供給的全過程都必須滿足生態規律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而不是單一的為一時一地的需要而去建設水工程,如果失去良性生態的可續性,我們的水工程就不能立項、更不能建設,這是生態水利對水工程建設的必然要求。
生態水利,一開始從水工程的規劃上,就必須首先考慮生態性要求,滿足良性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其二,從設計上更要滿足生態性要求的結構,或叫生態設計標准,未能滿足生態要求的結構設計不予批復,或叫技術不準;其三,在水工程的施工方式、方法上必須是滿足生態要求的方案和技術,對破壞生態的施工方式、方法和技術不用,或叫方案不可;其四,是在管理和運用上,要滿足生態要求,就是實現生態管理、生態使用,無污染、無違害,或叫生態運轉;其五,是水工程在整體系統上要滿足生態性要求,那就是說,每一處水工程都不是單一的存在,它即是獨立的又是聯系的,因此,它必須滿足整體的系統的生態要求。比如,長江流域的水工程不僅要滿足個體的生態要求,更要滿足整個水系的生態要求。如:葛洲壩、三峽大壩等工程的建設,既要滿足個體的生態設計要求,又要滿足整個長江流域水系的生態要求,不影響整體水系生態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性。
⑽ 河海大學的生態水利學專業實力如何想從事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應該如何選擇
河海大學的生態水利學專業實力很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