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風險評估
Ⅰ 環境生態風險評價的現實意義
我國現行的環境影響評價與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區別
1.二者的主要目的不同
我國現行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污染,主要是為工程設計和建設單位服務。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目的是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2.二者的評價因子不同
現行環境影響評價的評價因子主要是水、大氣、雜訊、土壤污染,是根據工程排污性質和周圍環境的要求進行篩選。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評價因子則是生物及其生境、污染的生態效應等,根據開發活動的影響性質、強度和周圍環境的特點進行篩選。
3.二者的評價方法不同
現行環境影響評價重工程分析和治理措施,採用定量監測與預測的評價方法。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重生態分析和保護措施,採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綜合分析評價的方法。
4.二者的工作深度不同
現行環境影響評價主要闡明污染影響的范圍、程度、治理措施達到排放標准和環境標準的要求。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主要闡明生態環境影響的性質、程度和後果,保護措施達到生態環境功能保持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Ⅱ 什麼叫生態入侵它對物種引進有什麼啟示
生態入侵是指由於人類有意識或無意識地 把某種生物帶入適宜其生長繁殖的地區,其種群不斷擴大,分布區逐步擴展,造成的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或削弱的現象。
在我國3萬多種高等植物種類中,目前已知的外來有害植物就有近百種。它們分布在草原、林地、水域或濕地,生長在農田、荒地或鐵路、公路兩側,與本地植物競爭土壤、水分和生存空間,造成了本地生物種類的下降或滅絕。更有甚者,嚴重威脅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有些有毒植物造成當地牲畜死亡或生存力下降,同時還在氣候、土壤、水分、有機物等方面產生連鎖反應。凡此種種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將解決外來植物生態入侵問題盡快列入政府的議事日程,封殺外來植物生態入侵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薇甘菊會吞掉內伶仃島嗎在距深圳蛇口工業區13海里的海面上,有一座7000多畝的海島,島上綠樹成蔭,野果飄香,是野生動物的樂園。在這個島上生長著獼猴、蟒蛇、穿山甲等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它們依賴島上豐富的香蕉、荔枝、龍眼、野生桔及一些灌木、喬木,繁衍生息了幾百上千年。這就是著名的內伶仃國家自然保護區。
從1996年開始,在這片野生動、植物的樂園中,出現了一種具有超強繁殖能力、喜歡攀緣的藤本植物———薇甘菊,這里便產生了災難性的厄變。薇甘菊是原產於中南美的菊科植物,這種植物所產生的種子數量特別大,具有有性和無性兩種繁殖能力。它攀上灌木或喬木後,能迅速形成整株覆蓋之勢,使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破壞窒息而死。對6—8米以下天然次生林、人工速生林、經濟林、風景林幾乎所有樹種,尤其對一些郁密度小的次生林、風景林危害極大,可造成成片樹林枯萎死亡而形成災害性後果。就是這些有「植物殺手」之稱的薇甘菊,占據了內伶仃島80%的「國土」,造成災害性危害面積達1200多畝。致使大片林木死亡,斷絕了野生動物的生長條件,使這些動物瀕於滅絕,600多隻獼猴需要人工飼養。為了挽救這片保護區,深圳市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甚至不惜投資1000多萬元,僱用民工進行人工砍除。但是這邊砍了那邊長,山腳易割山頂難砍,即便砍掉,在往山下運輸的時候,種子灑落,使得薇甘菊傳播得更快。使用化學除草劑,則會影響所有的植物,小小的薇甘菊使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傷透了腦筋。水葫蘆欲困死雲南滇池800里滇池水波浩淼,氣勢恢弘,引發多少騷人墨客的奇思異想。然而,近年來雲南滇池卻被一種叫做水葫蘆的水生植物所困擾。1000公頃的水面上全部生長著水葫蘆,其蓋度近100%。水葫蘆又稱鳳眼蘭、鳳眼蓮,雨久花科,鳳眼蓮屬,原產南美,大約於30年代作為畜禽飼料引入我國大陸,並曾作為觀賞和凈化水質植物推廣種植,後逸為野生。水葫蘆主要分布於河流、湖泊和水塘之中,由於其無性繁殖速度極快,往往形成單一的優勢群落。近些年,由於水質污染導致了水葫蘆瘋長,使得滇池內很多水生生物處於滅絕的邊緣。資料記載,60年代以前,滇池主要水生植物有16種,水生動物68種,但到了80年代,大部分水生植物相繼消亡,水生動物僅存30餘種。近年來隨著滇池污染治理的大規模開展,雲南人民採取多種措施對水葫蘆進行打撈、噴葯,但是始終難以控制其發展。
據介紹,目前,水葫蘆已廣泛分布於華北、華東、華中和華南的大部分省市,其中尤以廣東、雲南、江蘇、浙江、福建、四川、湖南、湖北和河南南部為重。而且還在繼續以很快的速度向周邊地區蔓延、擴散。如不及時採取措施,其危害將會越來越大。西雙版納切莫成為飛機草的一統天下「杠板歸」是一種不怎麼出名的中葯材,早些年,在西雙版納到處都是。最近幾年卻很少見到了。這倒不是由於人類的過量採摘,而是被飛機草和紫莖澤蘭兩種外來植物所封殺。飛機草與紫莖澤蘭均屬菊科澤蘭屬,原產中美洲,大約於解放前後傳入我國雲南南部,歷經30餘年,現已遍布雲南、廣西、貴州、四川等很多地區,而且每年還以50公里的速度向北擴展,僅雲南目前發生面積就達2470萬公頃。飛機草和紫莖澤蘭生態適應性很強,特別是紫莖澤蘭,在海拔330米的黔桂公路上的南盤江渡口到海拔2900米的雲南文山縣的老軍山均有其蹤跡。
據中科院昆明分院生態研究室劉倫輝等人調查介紹,在同一地區,無紫莖澤蘭分布的自然草坡,每畝可產鮮草240公斤左右,其它非牧草500多公斤。當發生紫莖澤蘭危害之後,每畝牧草產量不足20公斤,其它非牧草植物也未超過100公斤,而紫莖澤蘭卻可高達3000公斤。墨江縣1958年建立了一個牧場,全場養有600頭牛,200匹馬和很多山羊。10年之後的1968年,紫莖澤蘭蔓延成災,原有馬匹因紫莖澤蘭誘發哮喘病而全部死光,牛因無飼草銳減到200頭,並由原來的放養改為廄養,山羊也被淘汰,牧場只好撤消。據滇中地區群眾反映,80年代前,這里的森林砍伐地、火燒地只要封山3—5年,旱冬瓜就長滿山坡,現在到處只見紫莖澤蘭,連山間小路也被它阻塞,經濟林地成片死亡,水陸交通長期被堵,成為一大害草。
大米草正在侵吞中國的海岸灘塗
大米草是禾本科米草屬幾種植物的總稱。60———80年代,我國為了保護灘塗,從英美等國引進了大米草。30多年來,經過人工種植和自然繁殖擴散,在我國北起遼寧錦西縣,南到廣東電白縣80多個縣市的沿海灘塗上均有生長,為我國沿海地區抵禦風浪、保灘護堤、促淤造陸起了重要的作用,並帶來了一定的生態和經濟效益。但是近幾年來,大米草在一些地區瘋狂擴散,其覆蓋面積越來越大,已經到了難以控制的局面。福建寧德地區於1980年開始引種大米草,1983年在全區沿海鄉鎮大面積推廣,9年以後,覆蓋面積就達13萬多畝,約佔全區灘塗面積的一半。這些外來植物破壞近海生物棲息環境,使沿海養殖的多種生物窒息死亡;它們堵塞航道,影響各類船隻出港;它們影響海水的交換能力,導致水質下降並誘發赤潮;它們與沿海灘塗本地植物競爭生長空間,致使大片紅樹林消亡。高密度的大米草不僅沒有起到人們預先希望的作用,相反卻成了東吾洋這個以水產業聞名全國的「藍色寶庫」的大禍害。1990年,東吾洋一帶的水產業年損失高達1000多萬元。
天敵———外來生態入侵的剋星中國農科院生物防治研究所丁建清副研究員告訴記者,造成外來植物入侵成災的原因很多,但是,很重要的一條是這些外來植物在由境外遷移到我國時,它們的天敵卻沒有相應跟過來,形成了局部地區的生態失衡。因此,要解決外來植物生態入侵問題,就要盡快引入或篩選這些植物原產地的食性專一的、不危害其他植物的天敵因子,重新建立有害植物--天敵之間的相互調節、相互制約機制,恢復和保持這種生態平衡。丁建清介紹說,天敵一旦在新的生活環境下建立種群,就可能依靠自我繁殖、自我擴散,長期控制有害植物,形成新的生態平衡。因此,生物防治具有控效持久、對環境安全、防治成本低廉的優點。
根據國內外眾多的事例,採用以生物防治為主,輔以化學、機械或人工方法的綜合體系是解決外來有害植物最有效的方法。我國在生物防治研究領域已經取得很大成就,特別是在水葫蘆的生物防治上,已經取得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但是,生物防治外來有害植物在我國還是一個冷門領域,人們尚不認識這門學科的重要性。因此,提高對外來有害生物潛在危害及重要性的認識,將解決有害生物生態入侵問題盡快列入政府的議事日程;對引進的動植物嚴格審批把關;組織對外來有害生物的生物學、生態學、分布、危害、綜合治理等方面的研究;特別是對生物防治外來有害生物學科的研究和應用給予特別的支持,是解決外來生物生態入侵的根本保證。
Ⅲ 生態風險評估是什麼
生態風險評價的概念、目的
美國於70年代開始生態風險評價工作的研究。EPA在1992年對生態風險評價作了定義,即生態風險評價是評估由於一種或多種外界因素導致可能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不利生態影響的過程。其目的是幫助環境管理部門了解和預測外界生態影響因素和生態後果之間的關系,有利於環境決策的制定。生態風險評價被認為能夠用來預測未來的生態不利影響或評估因過去某種因素導致生態變化的可能性。
生態風險評價基於兩種因素:後果特徵以及暴露特徵。主要進行三個階段的風險評價:問題的提出、問題分析和風險表徵。美國在1992年就形成了生態風險評價框架,1998年進行了修改。
生態風險評價與環境管理存在以下聯系,能夠有效地用於環境決策的制定:
(1)生態風險評價的計劃和執行是給環保部門提供關於不同的管理決策所產生的潛在不利後果。風險評價首先考慮環境管理的目標,因此生態風險評價的計劃有助於評價的結果用於風險的管理。
(2)生態風險評價有利於環境保護決策的制定。在EPA,生態風險評價被用於支持多類型的環境管理行為,包括危險廢物、工業化學物質、農葯的控制以及流域或其他生態系統由於多種非化學或化學因素產生影響的管理。
(3)生態風險評價過程中,需要不斷利用新的資料信息,能夠促進環境決策的制定。
(4)生態風險評價的結果可以表達成生態影響後果的變化作為暴露因素變化的函數,對於決策制定者——環境保護部門非常有用,通過評估選擇不同的計劃方案以及生態影響的程度,確定控制生態影響因素,並採取必要的措施。
(5)生態風險評價提供對風險的比較、排序,其結果能夠用於費用—效益分析,從而對改變環境管理提供解釋和說明。
生態風險評價在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得到廣泛的應用,並有明顯的優點,這並不意味著它是惟一的管理決策的決定因素,環境保護部門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如制定法律法規,社會、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因素也可以引導環境保護部門採取措施。
事實上,將風險減少到最低限度將會付出很大的代價,或者從技術上是不可行的,但是在環境決策制定的過程中,必須加以考慮。
3 生態風險評價過程
美國EPA對生態風險評價工作有較成熟的方法和資料庫,並且做了大量的生態風險評價工作。一般分為以下過程:(1)制訂計劃,根據評價內容的性質、生態現狀和環境要求提出評價的目標和評價重點;(2)風險的識別,判斷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圍;(3)暴露評價和生態影響表徵,分析影響因素的特徵以及對生態環境中個要素的影響程度和范圍;(4)風險評價結果表徵,對評價過程得出結論,作為環保部門或規劃部門的參考,作為生態環境保護決策的依據。生態風險評價框架見圖1。
4 我國生態風險評價的調查研究
我國的風險評價工作起步較晚,在化工項目,易燃、易爆、有毒化學品等方面作過大量的工作,但是還沒有導則參照執行。生態風險評價我國已經作過一些研究工作,但是還難於系統的應用與環境影響評價當中,原因是生態風險評價不同於化學物質和物理變化能夠直觀的評價對環境的破壞。生態風險評價需要大量的基礎數據和生態調查,以及評價方法的研究,美國於1998年才頒布了生態風險評價的導則。根據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現狀,生態項目是我國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拓展領域。由於生態項目所在地的差別,使項目類型千差萬別,每個項目的環境影響有所不同。對我國西部地區大規模的區域開發建設、重大項目建設所造成的生態影響,生態風險評價的研究成果給環境保護部門提供決策依據。
生態風險評價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的大量的生態系統環境調查,還需要大量的試驗研究、評價模型的論證等。如毒性物質生態風險評價(整體模型見圖2),需要以下研究工作:
圖1 生態風險評價框架
(1)不同生物種類、生長階段、棲息地的調查;
(2)毒性物質在環境中遷移轉化的調查研究;
(3)暴露的毒性物質對不同生物種類的不同生長階段的影響。
Ⅳ 生態風險評價的概念
生態風險評價基於兩種因素:後果特徵以及暴露特徵。主要進行三個階段的風險評價:問題的提出、問題分析和風險表徵。美國在1992年就形成了生態風險評價框架,1998年進行了修改。
Ⅳ 結合實例(如建造紙廠),介紹生態風險評估方法
生態風險評價是以化學、生態學、毒理學為理論基礎,應用物理學、數學和計算機等科學技術,預測污染物對生態系統的有害影響。92年美國環保局定義其為「評價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壓力下而發生不利生態效應可能性的過程」。
Ⅵ 簡述生態風險評價的原則
生態風險評價,是指對因一種或多種內部或外界因素導致的不利生態影響所進行的評估。即評估由於化學品排放、人類活動和自然災害等產生的不利影響的可能性和強度,並進行定性和定向研究。其目的是幫助環境管理部門了解和預測生態影響因素和所產生的生態後果之間的關系,有利於環境決策的制定。生態風險評價能夠預測未來的生態不利影響或評估因以往某種因素導致生態變化的可能性。生態風險評價基於兩種因素:後果特徵及暴露特徵。主要進行三個步驟的風險評估:問題的提出、問題分析和風險表徵。
生態風險評價一般遵循的原則及過程為:
1、制訂計劃,根據評價內容的性質、生態現狀和環境要求提出評價的日標和評價點;
2、風險的識別,判斷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圍;
3、暴露評價和生態影響表徵,分析影響因素的特徵以及對生態環境中各個要素的影響程度和范圍;
4、風險評價結果表徵,對評價過程得出結論,作為環保部門或規劃部門的參考,作為生態環境保護決策的依據。
Ⅶ 生態風險評價的應用
生態風險評價在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得到廣泛的應用,並有明顯的優點,這並不意味著它是惟回一的管理決策的決定答因素,環境保護部門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如制定法律法規,社會、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因素也可以引導環境保護部門採取措施。
事實上,將風險減少到最低限度將會付出很大的代價,或者從技術上是不可行的,但是在環境決策制定的過程中,必須加以考慮。
Ⅷ 生態風險評價
這個想當的簡單啊~~~
生態風險評價的概念、目的
美國於70年代開始生態風險評價工作的研究。EPA在1992年對生態風險評價作了定義,即生態風險評價是評估由於一種或多種外界因素導致可能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不利生態影響的過程。其目的是幫助環境管理部門了解和預測外界生態影響因素和生態後果之間的關系,有利於環境決策的制定。生態風險評價被認為能夠用來預測未來的生態不利影響或評估因過去某種因素導致生態變化的可能性。
生態風險評價基於兩種因素:後果特徵以及暴露特徵。主要進行三個階段的風險評價:問題的提出、問題分析和風險表徵。美國在1992年就形成了生態風險評價框架,1998年進行了修改。
生態風險評價與環境管理存在以下聯系,能夠有效地用於環境決策的制定:
(1)生態風險評價的計劃和執行是給環保部門提供關於不同的管理決策所產生的潛在不利後果。風險評價首先考慮環境管理的目標,因此生態風險評價的計劃有助於評價的結果用於風險的管理。
(2)生態風險評價有利於環境保護決策的制定。在EPA,生態風險評價被用於支持多類型的環境管理行為,包括危險廢物、工業化學物質、農葯的控制以及流域或其他生態系統由於多種非化學或化學因素產生影響的管理。
(3)生態風險評價過程中,需要不斷利用新的資料信息,能夠促進環境決策的制定。
(4)生態風險評價的結果可以表達成生態影響後果的變化作為暴露因素變化的函數,對於決策制定者——環境保護部門非常有用,通過評估選擇不同的計劃方案以及生態影響的程度,確定控制生態影響因素,並採取必要的措施。
(5)生態風險評價提供對風險的比較、排序,其結果能夠用於費用—效益分析,從而對改變環境管理提供解釋和說明。
生態風險評價在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得到廣泛的應用,並有明顯的優點,這並不意味著它是惟一的管理決策的決定因素,環境保護部門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如制定法律法規,社會、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因素也可以引導環境保護部門採取措施。
事實上,將風險減少到最低限度將會付出很大的代價,或者從技術上是不可行的,但是在環境決策制定的過程中,必須加以考慮。
3 生態風險評價過程
美國EPA對生態風險評價工作有較成熟的方法和資料庫,並且做了大量的生態風險評價工作。一般分為以下過程:(1)制訂計劃,根據評價內容的性質、生態現狀和環境要求提出評價的目標和評價重點;(2)風險的識別,判斷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圍;(3)暴露評價和生態影響表徵,分析影響因素的特徵以及對生態環境中個要素的影響程度和范圍;(4)風險評價結果表徵,對評價過程得出結論,作為環保部門或規劃部門的參考,作為生態環境保護決策的依據。生態風險評價框架見圖1。
4 我國生態風險評價的調查研究
我國的風險評價工作起步較晚,在化工項目,易燃、易爆、有毒化學品等方面作過大量的工作,但是還沒有導則參照執行。生態風險評價我國已經作過一些研究工作,但是還難於系統的應用與環境影響評價當中,原因是生態風險評價不同於化學物質和物理變化能夠直觀的評價對環境的破壞。生態風險評價需要大量的基礎數據和生態調查,以及評價方法的研究,美國於1998年才頒布了生態風險評價的導則。根據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現狀,生態項目是我國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拓展領域。由於生態項目所在地的差別,使項目類型千差萬別,每個項目的環境影響有所不同。對我國西部地區大規模的區域開發建設、重大項目建設所造成的生態影響,生態風險評價的研究成果給環境保護部門提供決策依據。
生態風險評價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的大量的生態系統環境調查,還需要大量的試驗研究、評價模型的論證等。如毒性物質生態風險評價(整體模型見圖2),需要以下研究工作:
圖1 生態風險評價框架
(1)不同生物種類、生長階段、棲息地的調查;
(2)毒性物質在環境中遷移轉化的調查研究;
(3)暴露的毒性物質對不同生物種類的不同生長階段的影響。
生態風險性評價是研究環境污染,包括農葯污染,對生態系統的潛在危害。一般分為四個步驟(見圖5-2):
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找出生態系統中的哪一部分處於化學品,包括農葯,的風險中,例如使用農葯後,益蟲命運如何?促進肥料吸收的微生物種群命運如何?揀食糧食的鳥類命運如何等等。
暴露評價:
暴露評價是測定化學品,包括農葯,在各種環境介質中的濃度。例如向農田使用農葯,它可能揮發到大氣中,可能下滲到地下水,可能殘存積累在土壤內;可能通過根系為作物所吸收;可能通過徑流進入溪流和河湖之中。因此,這個系統所含的環境介質應包括氣,水,土和生物四個方面(見圖5-3)。
圖5-3農田生態系統的單元世界
劑量效應:
效應評價是通過測定劑量效應曲線找出所使用的化學品,包括農葯,的閾值濃度,低於此閾值濃度將對生態系統不會產生不良影響,典型的劑量效應曲線見圖5-4。
圖5-4劑量效應示意圖(NEC-無影響濃度)
風險表徵:
風險表徵是根據暴露數據和效應數據對上述每一環境介質進行逐個生物種群進行比較和評價其風險大小,給出可能發生效應的概率。由於,實驗數據和實際情況還有差別,因此結論必然帶有不確定性。
哈哈,希望你不要覺得有點煩~~~~~~
886~~~大蝦
Ⅸ 什麼叫生態風險評價其程序如何舉例說明。
生態風險評價 小論文(一)
幾個關於評價的概念:
環境影響評價(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在一項工程動工興建以前對它的選址,設計以及在建設施工過程中和建成投產、退役後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評估和預測。1969年,美國首先提出環境影響評價的概念,並在《國家環境政策法》中定為制度。隨後,日本、加拿大、英國、瑞典、澳大和亞、法國等也陸續推行。中國200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定,在進行新建、改建和擴建工程時,必須提出對環境影響的報告書。這種制度要求根據區域環境特徵,即根據氣象、地理、水文、生態等條件,對工業區、居民區、公用設施、綠化地帶作出環境影響評價,以便為全面規劃、合理布局、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提供科學依據。
環境質量評價(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按照一定的評價標准和評價方法對一定區哉內的環境質量進行評估和預測。按時間因素可分為環境質量回顧評價,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和環境影響評價(預斷評價)。
環境風險評價(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環境風險評價的目的是分析和預測項目存在的潛在危險,有害因素,項目運行期間可能發生的突發性事件(一般不包括人為破壞及自然災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質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與環境影響和損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範、應急與減緩措施。以使建設項目事故率達到可接受水平、損失和環境影響達到最小。
環境風險評價應把事故引起廠(場)址外人群的傷害、環境質量的變化及對生態系統影響的預測和防護作為評價工作重點。
評價內容包括風險識別及分析, 同類項目事故統計,風險標准體系 ,最大可信事故及源項,後果計算及風險評價,風險管理及減緩風險措施,應急預案等。
生態風險評價(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環境風險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受一個或多個脅迫因素影響後,對不利的生態後果出現的可能性進行的評估,生態風險的最終受體不僅為人類自己,而且包括生命系統的各個組建水平(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乃至景觀)並且考慮了生物之間的互相作用以及不同組建水平的生態風險之間的相互關系(即風險級聯)。目前主要引起原因可分為生態過程(轉基因植物對人
體的副作用),生態入侵(雲南滇他的水葫蘆爆發事件),人為活動(城鎮化過程)等三類情況。
生態風險管理(ecological risk management)是指根據生態風險評價(ERA)的結果,根據恰當的法規條例,選用有效的控制技術,進行消減風險的費用和效益分析,確定可接受風險
度和可接受的損害水平,並進行政策分析及考慮社會經濟和政治因素,決定適當的管理措施
並付諸實施,以降低或消除事故風險度,保護人群健康與生態系統的安全。
區域生態風險評價是生態風險評價的一個分支,它在區域尺度上描述和評價環境污染、人為活動或自然災害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所產生不利影響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與單一地點的生態風險評價相比,它強調不確定性因素的作用,所涉及的風險源和評價受體都有區域分異現象.
Ⅹ 化學品生態風險評價的定義.基本內容和評價程序
EPA在1992年對生態風險評價作了定義,即生態風險評價是評估由於一種或多種外界因素導致可能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不利生態影響的過程。其目的是幫助環境管理部門了解和預測外界生態影響因素和生態後果之間的關系,有利於環境決策的制定。生態風險評價被認為能夠用來預測未來的生態不利影響或評估因過去某種因素導致生態變化的可能性。 生態風險評價基於兩種因素:後果特徵以及暴露特徵。主要進行三個階段的風險評價:問題的提出、問題分析和風險表徵。
生態風險評價過程 美國EPA對生態風險評價工作有較成熟的方法和資料庫,並且做了大量的生態風險評價工作。一般分為以下過程:(1)制訂計劃,根據評價內容的性質、生態現狀和環境要求提出評價的目標和評價重點;(2)風險的識別,判斷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圍;(3)暴露評價和生態影響表徵,分析影響因素的特徵以及對生態環境中個要素的影響程度和范圍;(4)風險評價結果表徵,對評價過程得出結論,作為環保部門或規劃部門的參考,作為生態環境保護決策的依據。
(1)數據評估
.確認有關的潛在化學物質;
.分析相關的場所數據。
(2)暴露評價
·確定危害源及遷移途徑;
.確認受潛在影響的人群,並分析受體可能的暴露途徑
.建立適合該場地的模型;
·制定暴露力案;
.確認暴露點的化學物質的濃度;
.計算受體的暴露劑量。
(3)毒理學評價
.收集毒理學資料.包括可能的重要的化學物質的毒理學持性,如急性、亞慢性、慢性。致癌性以及對繁殖的影響等;
.確定適當的毒理學參數(如MDI或BfD或SF)。
(4)風險表徵
.估算致癌物的致癌風險性;
.估算非致癌物的危害商值及系統污染物的指數;
.風險結果,包括對水確定性的分析
(5)制定清潔標准
.確定受體的風險「可接受」水平;
.確定污染物的可接受清潔標准;